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共8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证。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笔者结合南湖区近年来的人大工作创新实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创新。
一、近年来南湖区人大工作创新的实践
自省委、市委提出“两创”战略以来,南湖区各级人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和创新人大工作,依法履行各项职权,8月专门召开了全区人大创新工作研讨会,对前期的人大工作创新进行总结,对今后的人大工作创新进行部署,3月又专门制定了考核办法,积极推进人大工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在强化监督方面,创新监督举措,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关键是看人大的监督是否到位,行使好监督权,事关人大工作全局,在监督过程中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增强监督实效。
一是突出监督重点。制定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暂行规定》,严格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先后对南湖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授予荣誉市民等议题进行审议,并及时作出相关决议决定,重点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政府融资项目的监督,要求政府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方可实施。加强民生监督,对生态南湖建设、节能减排、土地流转情况等进行专题审议,着力完善审议意见的交办及跟踪监督程序。凤桥镇人大还建立了8个民生实事工程联系督查组,不定期对联系实事工程进行调研,全过程跟踪督查,确保政府实事工程的落实。强化司法监督,从今年开始,区人大常委会每月安排一个镇(街道)的市、区人大代表参加法院庭审旁听,由法院提供各镇(街道)每月重点案件审理目录,各镇(街道)根据需要自行决定,目前己安排了9个镇(街道)参加了庭审旁听。
二是创新监督举措。探索开展工作评议,以来先后对区科技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民政局、区交通局进行了工作评议,并在2月首次将区民政局、区交通局两个部门预算提交区人代会进行审查。通过评议,努力推动政府部门更好地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今年还探索开展询问和约见政府领导工作,8月份区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围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管、畜禽养殖污染长效机制建设、南湖区东南片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向政府领导进行询问。9月份根据部分代表的要求,又组织代表就社会治安管理、促进三产发展等意见建议办理中存在的问题约见政府领导,通过询问和约见,进一步增强政府领导的人大意识。同时还探索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明确备案审查的程序,并专门召开协调会议进行落实,目前共登记备案规范性文件19件。
三是扩大监督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公民旁听人代会和常委会的办法,每次人代会和常委会期间都邀请公民旁听,并将旁听公民的意见梳理后书面交政府进行办理。底区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召开了公民代表座谈会,征求群众对人大监督议题的意见建议。同时通过《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公报》、《南湖人大》、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公共信息网等形式,将区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新丰镇人大还开通《人大之声》广播,建设街道人大工委利用街道门户网站开设人大论坛,宣传人大工作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在代表工作方面,努力营造氛围,激励代表积极履职。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营造氛围,拓宽代表履职渠道,督促代表依法履职。
一是增强代表履职意识。为更好地促进代表履职,区七届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后,区人大常委会及时下发文件,要求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布置开展代表述职评议工作,至每年有不少于30%的区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进行述职(其中10%要求口头述职),换届前所有区人大代表都将完成口头或书面述职一次。3月区人大常委会又创新思路,建立代表履职登记制度,将代表在任期内的履职情况记录在册,并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职的约束、监督、激励、评价、关爱、保障等六大机制,通过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增强代表的履职意识。
二是拓宽代表履职渠道。11月在全区推广“两代表一委员”联动民情接待制度,加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横向联系,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逐步完善民情接待的反馈机制,提高问题的解决率,切实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5月,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提出建立人大代表民主恳谈制度,在余新镇和新丰镇试点,人大代表围绕镇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实事工程进展情况开
展的民主恳谈,己成为推动基层人大民主建设的有效载体,并形成工作制度,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又重点开展了代表进社区(村)三项活动(即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发放区人大代表民情联系卡、设置区人大代表民情信箱),目前为止,在各镇(街道)设置代表信箱54个,收到来信8封,联系选民600多人次,发放选民联系卡800多张,帮助群众
解决实际困难50多个。
三是丰富代表活动形式。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年中组织召开政情通报会,由政府主要领导向人大代表通报政府工作,每次常委会会议邀请部分代表列席,并经常组织代表视察政府工作,多渠道拓宽代表的知政知情权。大桥镇还邀请镇人大代表列席每月底召开的镇党政联席会议。3月区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了法制、财经、农经以及教育4个专业代表小组,目前教育专业代表小组已围绕社区教育工作开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努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发挥南湖区选举产生的市人大代表的作用,今年8月召开了市人大代表“献计南湖,共谋发展”研讨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围绕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精心选择8个调研课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在研讨会上与南湖区相关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各镇(街道)还积极组织开展代表联户结对、“四比四看两评选”等活动,特别是人代会前,组织代表走访选民,了解民意,认真撰写大会议案建议,积极反映本区域内的社情民意,使代表真正起到政府与群众间的桥梁作用。
(三)在自身建设方面,不断夯实基础,全面规范各项工作。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以提高履职能力为出发点,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在区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下半年在各街道建立了工作委员会,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出台了《南湖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配备了街道人大工委专职副主任和兼职人大联络员。上半年,东栅街道人大工委为加强基层人大组织建设,创新将人大组织网络延伸到村(社区),明确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为街道人大工作联络员(信息员),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人大组织网络。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监督法和省监督条例实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将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清理和规范,新制定了人代会议事规则、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并修订了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审议意见办理办法等12项制度,并汇编成册。同时建立常委会审议中心发言人制度,坚持和完善常委会领导接待代表日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不断畅通代表与人大机构的渠道,每年年终常委会领导还上门慰问代表,加强与代表的联系。
三是强化考核指导。区人大常委会重点整合有关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人大工作内容,及时细化考核内容,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考核和指导,并将基层人大工作列入区对镇(街道)年终综合考核的一部分。同时建立常委会领导定点联系指导基层人大工作制度。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还分别与各镇(街道)人大结对,采用结对帮扶的模式,全面帮助指导基层人大加强信息宣传工作。
二、南湖区人大工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区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区的人大工作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在人大工作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基层人大领导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过来的,有种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感觉,对人大工作不够了解,认为人大就是养老的地方,没有认识到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觉得人大工作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二是创新力度有待加强。人大工作最讲究程序和原则,部分基层人大认为如何开展人大工作法律都有明确规定,没有必要去做那些法律依据不明确的事情,而且开展工作创新是有风险的,因此在工作中上级人大有布置的工作创新能积极开展,如果上级没有布置,就习惯按照已有的经验做法,缺乏自主创新实践,在创新力度上还有待加强。
三是创新成效有待提高。在推进人大工作创新过程中,部分基层人大仅仅满足于完成考核任务,只注重工作创新的形式,而对工作创新的成效考虑不多,特别是在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方面的创新不多,对于如何提高监督实效、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任免干部有机结合等这些实质问题上缺少必要的研究,在创新成效上还有待提高。
三、加强南湖区人大工作创新的意见建议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大工作有许多新领域需要探索,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热点难点需要解决,我们必须通过探索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推进人大工作向前发展。
(一)坚持原则,正确把握人大工作创新的方向。
人大工作最讲原则和程序,人大的工作创新也不例外,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的作用。要以近期相继召开的省、市、区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健全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程序和工作规范,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主动向党委报告和请示工作,争取党委对人大工作创新的领导和支持,保证人大工作创新有正确的方向,努力推进全区人大工作创新。
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大局。人大工作创新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按照区委关于“坚持保增促调、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转型升级推进年、统筹城乡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
三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人大工作的重要职责是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在人大工作创新过程中,必须要以更好地贯彻法律法规、发挥人大作用为目标,在法定程序内对人大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进行创新。要注重创新的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进行合理改进,全面完善人大的各项工作,使人大工作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不断加大人大工作创新的力度。
人大工作千头万绪,在探索人大创新工作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人大工作的实际,注重创新实效,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各自的工作职能,特别是监督法和省监督条例出台后,要结合人大工作的实际,紧紧围绕人大监督工作、代表活动、意见建议办理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使人大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在具体工作中操作。如建立重大事项报告的联系制度,落实专人负责重大事项报告的对接工作,完善有关问责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规范党委与人大及“一府两院”的关系,依法行使好选举任免权。
二是要在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要正确处理好支持与监督政府工作的关系,在支持中监督,寓支持于监督中。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进行监督。要注重监督内容的针对性、监督程序的规范性和监督方式的创新性。在监督工作中,要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由浅层次监督向深层次监督转变;由单一监督方式向多形式方式转变。要重点加强事前监督,抓好事中监督,完善事后监督,建立全过程跟踪监督机制。要在监督启动中止机制、监督目标管理机制、监督动力补给机制上积极探索创新。
三是要在发挥代表作用上下功夫。要改进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优化代表构成,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要围绕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代表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代表履职的约束、监督、激励、评价、关爱、保障等六大机制,通过代表履职登记制度、代表述职评议等形式,激发代表的履职热情。创新人大代表活动方式,通过按区域分组和按专业分组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努力提高人大代表的活动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制度,组织代表与建议办理部门面对面沟通,提高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办理质量。要在原有的代表工作中寻找新突破:即要在广泛开展代表进社区(村)三项活动活动中有新形式;在深入开展代表民情接待活动中有新举措;在继续开展代表联户结对活动中有新亮点;要在扎实开展代表专题调研活动中有新实效。
(三)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实践。
人大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在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统筹兼顾,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工作创新的宣传力度。加强人大工作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需要,是人大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勇于实践的创新思想,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发展。要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强化人大意识和法律意识,正确认识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客观真实地反映人大工作创新取得的成绩,形成全社会尊重、重视、支持人大工作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基层人大在群众中的威信,为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工作创新的支持力度。人大开展工作创新离不开党委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以便人大更好地开展工作创新实践,人大自身要完善工作创新中的具体措施。要重视人大工作创新的理论研究,着眼于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措施创新、制度创新,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人大开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等方面工作的新方式、新举措。要强化区人大常委会与各镇(街道)人大工作的结合,坚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在制定工作计划中上下衔接,重要工作情况互相通报,在执法检查、调查视察等重大活动中相互配合,切实增强工作实效。加强各镇(街道)人大工作经验交流,精心指导各镇(街道)人大工作创新试点,总结推广各镇(街道)人大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办法。要强化对各镇(街道)人大创新工作的考核,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重视创新工作,不断促进各镇(街道)人大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和提高。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工作创新的实践巩固。近年来南湖区围绕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基层群众的反映都比较好,现在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巩固创新的成果,并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要抓好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率,使这些创新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各镇(街道)要结合各自申报的创新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应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注重创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对涉及民生的普遍性问题,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共同把问题解决好,确保人大工作创新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财经工作,创新
现阶段的很多地方高校的创建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一些行业进行的, 这些地方高校是在国家办学体制改革后拆分出来的, 虽然在现阶段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和管理。但由于其和国家行业体制管理的脱离年份较为长久, 其内部教育管理存在很多保守、 陈旧的问题, 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会计管理核算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管理方法较为滞后, 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管理体系和管理目标不相符合, 无法实现和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财经工作的发展。 因此, 需要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高校财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理念构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 得到了人们群众的关注, 同时期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 关于高等院校如何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备受教育界的关注。而一切改革的进行和体制的更新都离不开财经的支持, 由此要求高校教育工作体制的改革首先要加快财经体制机制的创新。 要通过科学、先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实施, 积极创新高校财经工作体制机制工作, 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高校财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理念构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落实思想
要严格执行高校财经工作体制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和领导思想, 并要实现和现阶段当地教育局、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制度的吻合。
( 二) 提高对财经制度管理目的的认识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财经机制体制建设的领导思想,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把握住高校财经工作体制机制管理的要求和特点, 实现高校财经管理制度对高校其他发展的支持。 同时, 有关工作者要提高对财经制度管理目的的认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积极转变和更新观念, 在新思路的指导下做好高校财经机制体制管理工作。
(三) 创新思路、做法
牢牢掌握好高校财经工作管理的内在特点、要求等, 让财经管理目标可以更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同时在学校的根本原则下, 如突出重点、保证运行等原则下坚持转变传统观, 把创新思想理清, 构建起理财的新思路与方法
(四) 对财经工作机制的内容、重点进行创新
首先, 要加快构建高校财经工作体系, 对财经工作体制机制工作管理进行创新, 加强对各个部门人员对于财经管理的权限, 实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其次, 要加强对项目的预算管理, 实现为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的管理目标;最后, 要积极构建适和大学财经管理要求的财会管理队伍, 并要加强对财经机制体制的监督, 及时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二、 具体措施
(一) 加大领导与管理
一定要加强财经工作的领导, 同时要加强对财经工作管理体制的不断革新。要在把握住高校财经工作管理内在要求与特点的基础上, 加快财经工作体制机制的革新, 实现“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高校财经管理体制, 同时, 还要加强高校财经管理工作领导对工作的支持, 不断完善财经管理规范。比如:首先, 由校长或者院长对学校的财经工作进行负责, 并积极引导组织建立独立的一级财经管理机构, 实现对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再次, 实行二级管理单位对工作的委派制, 对财经工作的重大问题决策和决策责任进行追究, 从而实现高校对各项财经工作经济分配、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的统一。
(二) 构建完善运行机制
创新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于推动大学知识和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社会化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虚实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模式。 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强调服务型管理。 学校的管理应该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建立稳定有利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学民主的战略决策制度、 建立以团队合作为主的科研队伍体系、 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人员聘用体系、 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和高效的人才激励制度、 建立长效完备的投资渠道、建立积极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三) 实现规范化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经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开展一切财经活动的基础, 因此要实现规范化的预算管理。 规范化的预算管理要求高校有关人员要逐渐规范预算编制, 改善预算分配, 并对预算计划进行严格执行。具体体现在高校管理要求申报部门具体说明预算项目开支的依据、用途和效益等;要加强对审批流程的监管, 预算方案的计划要实行小组讨论, 经讨论之后再严格执行;加快建立预算控制体系, 增强预算工作的严谨性, 提升预算工作效率。
(四) 加快预算学科建设
首先, 要根据其他院校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 要加强对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预算, 要明确学生实验和实习经济预算的分配方式、标准, 加快实验室设备维护、升级, 更要对重大科研项目的财经经费形成清晰的认识。 其次, 要在现有的对人才培养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才培养、进修、学习等方面费用的投入, 尤其是要增加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培训进修的经费预算。最后要在同类院校研究的基础上对院系教学活动经费、预算的分配标准进行明确, 进一步对院系经费的自主管理责任、审批的权限加以规定。
(五) 加大筹资力度, 形成高效的资产管理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也加强了对财经工作的重视, 但现阶段的高校财经体制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经费筹措困难的问题。高校对财经体制建设中的资金费用的筹集不够明确, 资产管理观念也较为落后, 没有对学校固有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些导致高校在财经体制建设中资金不足以及资金浪费的严重问题。 首先, 筹资方式与筹资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高校教育者们的重视, 在大多数情况下, 高校财经体制建设的资金筹集处于被误解的阶段, 筹资主体、筹资渠道、 筹资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次, 高校的资产管理机构较为分散, 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组织体系, 在具体的管理事宜中各个管理主体的权责不明确, 对财经体制的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最后, 是财经体制建设中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长期对管理制度采取的是放任式管理,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其管理进行约束。 因此, 要求高校有关人员要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下, 对资金的主要筹资渠道的筹资方式进行优化组合, 即要利用政府资金渠道对专项拨款、竞争性拨款加大投入, 对定额拨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教育消费者的资金渠道采取差异化的收费方式;对市场的资金渠道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办学。 另外, 要建立和高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筹资战略管理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高校财经工作体制中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多元化还没有实现, 很多高校的资金筹措较为随意。因此, 要形成规模化的资金筹措制度, 从而保证资金的有效获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要对地方高校财经工作体制机制进行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提升高校的发展潜力, 从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有关财经工作人员要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对高校筹资进行有效分析, 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康, 苏明.部门预算编制问题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田靖鹏.谈高校则务昔理体制的创新[J].则会月刊 (综合) , 2006 (07) .
关键词本科院校 办学定位 管理创新 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1(2010)01-0001-02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5%,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这其间,地方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占了很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在校大学生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概要占三分之一左右。
地方本科院校是地区举办的归属地方的本科院校,地方科院校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培养地方所需要人才的任务,是高等教育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院校之间一定会展开竞争,竞争主要表现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学生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上,客观的说,就这几方面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与老牌院校相比,还处于很弱势的地位,还不能和老牌的本科院校竞争,这在历史上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对地方本科院校将大为不利,甚至可能危及这些院校的生存。这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资金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无一没有发展和生存中的资金问题的困扰,虽然我们没有看见一个地方本科院校公开的财务工作的报告,但是,从各个地方院校每年公开的招生资料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生均占有图书、设备设施,运动场馆等指标看,与老牌院校相比,有很大的距离,这当中有发展历史的原因,更重要的,肯定还是资金问题,有的地方院校兴办几年了,很多基础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开工停工,停工再慢慢开工的过程中,中间最大的原因,就是资金的困扰。
(二)队伍和人才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地方专科院校合并而来的,从本科院校的要求上看,由专科升到本科,并不等于队伍的各方面素质就能达到本科的基本要求了,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都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骨干教师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亟待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还很难一下达到本科院校的管理要求。
(三)机制问题
目前的地方院校的管理机制基本上都是沿用了原来的专科学校的管理模式,或者在照抄一些其他老牌院校的管理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地方院校。
(四)校区的融合问题
地方院校都是几个原来的地方专科和中专类的学校合并而成的,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几个校区现在基本都还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状况,对教育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甚至对整个院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并后的校区的融合问题也是各个院校面临的问题。
地方院校要生存,要发展,这是必然之举,但是,怎么生存?完全等待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可能也不是应取的态度,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创新的问题,以创新的思路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办什么样的院校,怎么办院校的问题。
二、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处于一个新的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地方院校要很好的总结自身的发展成就与经验,深入的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准确的把握地方院校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的审视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的模式,走好内涵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子,提升院校的领导能力,培育地方院校的办学品牌。
很多地方院校都在提倡举办应用型即教学型院校的发展路子,但是从实际举措上看,很多地方院校从办学体制和办学的思路都和老牌的院校没有实质区别,实际上都在走老牌院校同样的路子,这是很难追上老牌院校的,对发展是很不利的。举全力把举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路落实在实处,才能有自己的地位。把地方院校办成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基地,把地方院校办成实用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才会有自身的应有的地位。
三、创新地方院校的管理模式
现在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学习老牌院校的管理工作经验,对于新办的院校来说,这是肯定必要的,但是目前有照搬照抄的突出问题,从办学的发展和定位看,很多院校都在提自身几年内要具备多少本科专业,要在几年内发表多少文章,要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奖,几年内要举办多少本科的示范专业或者是精品专业,甚至提出几年内要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展研究生教育等等,这都是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并没有自身的特色。这说明地方院校还没有办学的很好思路和理念,讲创新而实际上很难创新。
地方院校的管理模式创新要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教学、行政、研究一体的模式。
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主题,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是,教学工作又以什么为中心,却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地方院校在教学中招抄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案,是不可取的,教学工作的中心应当把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
行政工作要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设置贯穿地方院校特色教育的行政机构,尤其是要树立服务于教学的行政机构,不能把级别和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教学工作相冲突。
研究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不能照搬老牌院校的模式,不能再把出论文和与经济建设脱离的一般成果放在首位,应该着重于研究办学的体制和专业建设,着重把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研究放在首位,才能使院校的发展走上快速的轨道,才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和更大的支持,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比一般论文都会受到地方的欢迎和支持。在研究的机构中,要建立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使他们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的建设和研究方向上有比一般的行政机构更多更大的话语权,使院校人才得到最大的作用发挥和最大的尊重。
四、专业建设的创新
目前很多的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上照搬照抄其他普通院校、老牌院校的现象非常广泛,例如,我们现在老是在谈论法律专业人才过剩、会计人才过剩、一般的师范类专业过剩,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地方院校也在举办这些专业,造成了专业建设的过剩和重复的问题,很多院校还不具备基本的能力,也在大量的举办这样的专业,甚至找几个教师就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专业的举办,由于地方院校本身的办学实力很成问题,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其实还不具备专业相称的能力,学生无法找到对口的位置,在全国来看,这些专业的人才过剩,无法找到专业相对的工作,很大原因就在这里。
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创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实力出发,才能走出自己的专业建设的特色和创新之路来。专业建设要着力于地方技术体系能力的提高,推进地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的建设,真正的把地方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去追求新专业和时髦专业的设置,立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来谋划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院校的专业建设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合地方人才建设的要求的问题,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五、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工作
要认真解决好实验课程的建设问题,现在相当多的院校还是把实验课和实践课作为完成理论课程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把实验课程作为一种补充,这反映的是这些院校还是把自己和一般的本科院校等同的办学理念。
要加强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在专业课程中加大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要和地方经济实体相互联系,在实验课程上走校地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直接培养地方经济实体能用得上的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包括院校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这些院校目前的发展和生存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办学理念不清楚,实际上都在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在创新管理体制、专业建设、实验实践课程创新,才有可能走出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 数学教育学概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夏欣.教育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第三,科学发展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思想认识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手段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要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义、核心,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龚菡白传之
当下的中国电视市场,竞争是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在激烈的市场拚杀中,地方卫视处在上有中央级频道的“压”,下有省级和城市频道的“挤”,可谓既要“顶天”又须“立地”,也才可能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综观近年来成功的地方卫视频道,无不是在创新经营方面取得了突破,从而赢得了市场。所谓地方卫视是指各直辖市、省、部分计划单列市所属的卫视,地方卫视是相对于国家级卫视而言的,各地方卫视主办权均隶属于地方政府,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政府主导的痕迹和地域特色。尽管属于地方卫视,但地方卫视均把市场定位于全国,而不是其所属的行政区域,于是,地方卫视在全国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创新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
一、创新——成长的推动力
观众对收视的期待源自“喜新厌旧”的本性追求,是推动电视频道不断进行创新的外力,是外因,而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推动频道实现创新和发展。许多地方卫视拥有天然的优势资源,如所属地域经济发展较快,消费水平较高,市场空间较大,人才集中等;而另一些频道则相对缺乏优势资源,但是,资源的优势并不等于市场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体现为市场优势,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较之天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这一点对于电视频道经营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譬如,近几年崛起的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以及广西卫视都在放大优势资源、克服天然资源不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实现了骄人的业绩,令不少拥有更好更多天然优势资源的卫视刮目相看,尽管成功需要多种条件,但是,创新是这些频道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策略和措施。按照企业创新理论分析,这些地方主要是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几个方面实现了综合创新,从而成为频道快速发展、赢得市场的不竭动力。
二、制度创新——取得经营突破的保证
美国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说过:“不创新,就灭亡。”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人、财、物诸方面的管理中。众所周知,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居于首位的要素,对人的管理创新成为制度创新的核心,也是频道经营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我国社会总体上正处于转型期,电视业也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制度层面的改革。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电视业被正式确认为第三产业,这是宏观制度改革的里程碑,成为电视业经营意识的起点。从此,“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成为电视业改革的基调,也为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提供了政策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业开始了一系列中观层面的改革尝试:有线、无线频道合并,频道专业化、广电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并导致微观层面的改革:招聘制、制片人制、承包制、首席记者、首席主持人、主持人中心制,个人收入与收视率挂钩、年薪制等。各式各样的改革或有头无尾或成效显著或形式大于内容,不一而足。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通过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作保障和后盾,社会效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三、产品创新——取得收视份额的关键
节目即是电视台的产品,也是电视台提供给观众的服务。地方卫视由于隶属于地方党和政府,为地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服务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过窄的地方内容很难得到全国其他地域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导致观众最易接受的还是与自己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如何在节目方面既能让本区域观众喜爱,又能得到他区域观众青睐,是摆在卫视的一道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是节目实现创新,取得全国市场收视份额的关键。归纳起来,成功的地方卫视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淡化地方色彩,突出专业定位
由于他区域观众难以接受本区域内容,因此,尽量淡化地方色彩,减少地方内容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地方卫视突破“千台一面”的地方综合卫视定位,走向相对的专业频道不失为以特色内容赢得全国市场的有效竞争策略。譬如,安徽卫视把频道定位为电视剧频道不失为明智之举,尽管有CCTV-8同类频道存在,然而,由于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大,且有不同的喜好,再多一个电视剧频道仍然是具有巨大收视市场的。事实表明,安徽卫视的定位与运作都是成功的。再如,浙江卫视定位于文化频道、河南卫视突出戏曲特色等都在省外取得了良好的收视份额。
2、发掘地方文化,提升相近趣味
尽管某些内容属于地方文化的范畴,但是经过电视传播手段与包装手法合理处理,也可能成为更大区域乃至全国关注的内容。以浙江卫视的知名栏目《风雅钱塘》为例,尽管节目内容涉及的均是当地的人、事、景,但是由于风格高雅精致,得到全国许多地区观众的喜爱,成为浙江卫视的名牌栏目之一。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结合广西本土文化,以“寻找民族金花的美丽”为概念。以寻找某一特定民族区域的美丽民族人物为线索;在寻找的过程中,展示出该地域和该民族最具吸引力的特色之处,并展示目标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生故事等,搜寻的结果就是最能够代表这一地区这一民族某一方面特色的美丽民族金花。节目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内涵与现代时尚的节目形式相结合,让观众从节目“搜寻美丽”的活动中,感受到全国各地各民族美丽的人物、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事物等;用美丽、新奇、现代、时尚等元素抓住观众,并通过节目周期性的评选活动,包装出各地各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美丽形象。本土文化通过这一事件实现了跨区域的传播效果。
3、利用媒介议程,制造跨区热点
近年来,电视台举办大型活动成为事件营销的首选,是媒体充分利用媒介议程设置原理制造热点,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通过平民歌手的参与,发动了“中国第一场具有全民关注度的造星运动”,为平民歌手的明星梦提供了空间。各分赛区火爆的参与者不但成为当地媒体的热点,更成为《超级女声》栏目的看点之一。浙江卫视的《彩铃唱作大赛》更是撬动了众多彩铃爱好者参与的热情,也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很好的创意。河南卫视的金牌栏目《梨园春》一直吸引了河南周边省份山东、河北等戏剧爱好的持续关注,到了每年底总决赛时,收视的高峰到来时不亚于河南卫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力。这是典型的利用相近文化同质性设计的成功栏目之一。
四、渠道创新——赢得市场份额的基础
众所周知,覆盖、收视率和广告构成了电视产业链的3个重要环节。离开这三个要素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其中一个环节相对弱一些,卫视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三者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三足鼎立关系,缺一不可。但是,三者尚有功能之分。本文认为,覆盖是卫视的生存基础,收视率是卫视的生命,广告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卫星电视必须经过卫星接收机的接收才能转换成全电视信号提供给电视机,电视机能够收看卫视节目。这就是各卫视“落地办”所必须千方百计完成的任务,也是各卫视运营经费支出中比例较大的部分,而且年年都有增加的趋势,有的甚至已高达卫视总收入的30%,给卫视的经营带来沉重的负担。覆盖是卫视的产品渠道,如何实现渠道创新,随着技术的日益更新已有多种选择。
在全国3.68亿电视家庭中,有2.30亿户接入了公共有线电视网。有26.4%的家庭用普通室内(外)天线接收,这类接收方式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此外,通过自备卫星接收天线、小区/家属院/单位的有线局域网、卫星接收无线转播和数字电视四类接收方式的家庭占到了11%。在当下的电视收视市场中,覆盖渠道已渐呈现出多元化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有线网。绝大部分卫视并不像城市电视台那样,与城市有线网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本属于同一广电局主管),或者本就是“一家人”,卫视先天并没有自身独占的地面有线传输平台,这使得卫视在渠道方面处于被动之势。在所属行政区域内问题是容易解决的,但是,卫视为了扩大市场,必须进入异地市场,这需要有线网的配合才能使卫星信号进入千家万户。这是卫视落地的最重要的渠道。
2、企业有线网。在我国分布着许多独立的企业有线网络,这些网络既与城市有线网互联,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譬如,企业有线电视网,像大庆、胜利油田等不仅办有企业电视台,也拥有独立的有线电视传输网,基本与所在城市有线网形成对等态势,是不容忽视的地面网络,就全国而言,占到覆盖人口的3.7%。
3、数字电视网。目前,在我国共有56套卫星电视节目。随着数字电视在城市的日益推进,传统的有线转播方式受到了挑战。观众收看电视将逐步由免费转向付费。观众的选择将更为苛刻,对卫视的要求将更高。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使得传统电视能够赢得数字电视受众的青睐,这是应当引起地方卫视密切关注的课题。
4、网络直播。随着互联网传输速率的增加,网民已能在电脑上收看电视节目了。许多大学的校园网在网上直播了2006年的FIFA世界杯足球赛,知名的QQLive更是把许多电视频道集成在一起直播,供网民选择,功能已如有线电视网,但是,除了信号暂时还不能与电视相媲美外,其所具有的实时评价和聊天功能已是电视所望尘莫及的。
5、手机电视。2006年,手机电视在上海开通,集成了11个电视频道,尽管传统电视节目在手机上播放时效果离人们的要求还比较远,但毕竟手机实现了电视终端的功能,意义是重大的,也是传统电视节目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拓展新领域的新发展。
随着公共有线网在农村的普及,自备普通室内(外)天线接收方式的比例将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城市数字电视的推广,数字电视接收方式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加。这是卫视运营者们不容忽视的。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曾指出:“谈到特色,必然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培植资源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发展区域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其相适应,教育部积极推进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科学定位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还是社会服务,都要着力解决好“面向”、“结合”、“服务”的问题。学科和专业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设置;科研工作也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主战场中选项目、抓开发、搞转化,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服务地方经济求支持,以贡献区域经济求发展。如宁波大学在建校之初曾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近期努力目标,后在实践中深感办出特色是学校建设的长期任务,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应侧重大学的服务职能,为地方服务,紧密结合地方需要办学。因此,学校重新定位:“面向浙江,紧贴宁波,以为地方服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以特色创一流,把学校建成位居全国新建院校前列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此后,宁波大学办学呈现出一派生机活力。
一、当前地方民生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
首先, 当前的民生新闻采编人员没有充分地挖掘新闻素材, 没有准确地剖析和研究事件的核心。在大众获取新闻信息如此快速的今天, 传统媒体几乎不能依靠信息量取胜, 所以必须深入发掘信息的价值。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太过单一, 没有对其进行开拓, 和以前一样还是仅依靠记者进行采访, 并由编导进行编辑, 这严重影响了新闻的品质。另外, 如今的民生新闻太过娱乐化, 一味博取观众眼球, 不顾及新闻的严肃性, 大大降低了民生新闻的品质。最后, 地方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非常缺乏非常优秀和专业的采编人员。其采编人员大多没有敏锐的洞察力, 也不善于思考, 往往难以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即使找到了, 也不能提炼其精华。
二、地方民生新闻采编的发展目标
(一) 提高标题质量
只要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 无论是纸质媒体、声音媒体还是电视等, 要想立即吸引读者, 必须仔细研究如何拟定标题。尤其是如今,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 不会有太多读者有耐心读完一篇他们不感兴趣的文章或看完一则他们不感兴趣的报道。所以提高新闻标题的质量是新闻采编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 民生新闻若要在如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发展, 就必须重视新闻标题的质量。
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有力保证, 可以将原先平淡无味的表达方式改变成比较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 如反问句、感叹句等。[1]当然, 这只是最简单的方法, 但其实用性却不可估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拟标题, 有两个原则必须记住——独特鲜明、通俗易懂。
(二) 导语设置悬念
导语在各种新闻报道中被经常用到, 它并不是一定要概括新闻内容, 为了激起观众的兴趣, 导语完全可以对报道内容只字不提。以前, 各地方民生新闻的导语都缺乏悬念设置的意识, 没有通过导语留住观众。虽然如今已有所改观, 但却并不彻底。没有吸引力的导语和没有吸引力的标题一样, 无益于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效果。
借助导语吸引观众的最常用的方式当属设置悬念, 这并不是否定其它的导语类型。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来说, 导语可以设置成各种类型, 但是新闻节目不同, 观众收看每则新闻时, 并不知道这则新闻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更何况每天的新闻信息太多了, 观众是不会有耐心看完一则自己不感兴趣的新闻的。悬念型的导语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迅速牵引过来, 为后面报道正式的新闻内容作铺垫。
(三) 提升新闻质量
影响民生新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深度, 民生新闻主要反映的是和当地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 因此他们更在意的是事件的真相。就新闻采编工作来说, 在进行采访前, 要对此次事件有一个预先了解, 制定好采访策略。采访过程中, 要对有关的任何信息进行记录, 不能掺杂个人情感。采访结束后, 对信息进行整合, 以客观的态度写出报道内容。新闻反映的民生问题, 最好能够引起民众的思考, 因为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评论类新闻对新闻深度的要求最高, 它对受众起引导舆论的作用, 必须准确并深刻地分析事件。[2]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提升新闻的深度就能够稳定并提升新闻的质量, 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方民生新闻采编的创新
(一) 提升新闻的趣味性
当地的普通民众是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 但是群众基数大, 其兴趣点也各不相同, 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不同年龄段的民众所爱好的新闻类型也不相同。地方民生新闻要想通过提升自身趣味性的方式提高收视率确属不易,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采编人员可以在出外勤的时间里收集民众的兴趣爱好, 然后总结有效地提高新闻趣味性的方法。当然, 新闻采编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编辑出更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二) 凸显当地背景特色
地方民生新闻, 无论是收集到的新闻素材还是节目的受众都只能立足于当地。因此凸显当地的背景特色是民生新闻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地域, 其文化、习俗、自然环境都不相同, 因此民生新闻想要凸显当地特色是非常容易的。
(三) 结合新媒体传播
目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新媒体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民众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虽然传统媒体正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但这也为地方民生新闻创造了机遇, 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 或者发布APP等方式, 让民众在电脑和手机上就能轻松获取资讯, 如此一来, 就会有更多的民众获取此电视台的新闻内容。
四、结语
在媒体愈发市场化的今天, 地方民生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养, 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好的新闻节目必须依赖优秀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当前, 地方民生新闻采编存在挖掘素材的深度不够、采编形式单一、过于注重娱乐化以及缺乏优秀采编人员等问题。想要切实提高地方民生新闻的质量, 可以通过提高标题质量、设置导语悬念以及提升新闻质量这几个方面来完善, 并且这些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目标。通过提升趣味性、凸显当地特色以及结合新媒体的方式创新民生新闻的采编手段, 有利于新闻采编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民生新闻,采编,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赫庆权.地方民生新闻采编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 2016 (3) :192.
[关键词]地方中小型博物馆 宣教工作 形式创新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历程中也曾被称为地志类博物馆,具体而言,它是一类综合展示特定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省级、市级、县级和区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地方通常被视为区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标志。然而与迅速增长的数量相比较,地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质量确实不容乐观。没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藏品,得不到媒体和大众的更多关注,硬件、展陈条件等缺乏吸引力,在新馆、大馆面前,中小型博物馆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例,由于管理权属和工作职能的数次变更,以及本馆发展理念等相关问题,导致祖庙博物馆在市民及游客心中的定位模糊不清。作为博物馆宣教工作从业者,笔者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祖庙竟然是博物馆而不是宗教场所?”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竟被如此定位,这就是笔者对宣教工作一直反思的问题。
一、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宣教工作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群众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如今已成为群众参观游览、休闲学习以及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剧增的同时,不同类型的特别是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应运而生。博物馆功能的纵深化趋势, 对博物馆中心职能之一的宣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博物馆事业迅猛的发展势头下,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却并没有明显地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诸多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这些中小型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宣教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管理者对宣教工作重要性的忽略
由于长久以来沉积的偏见,使得博物馆决策者轻视宣教工作的价值,认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很强,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即使他们强调宣教工作的重要性,也仅限于“嘴上功夫”或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地付诸行动。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其运营管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潮流和社会变化。运营管理的固步自封,使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只注重陈列展览和藏品的科学研究,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这样的偏见使得博物馆内的资源分布不均,有失偏颇,极大地影响着宣教工作的发展。
(二)宣教工作内容机械,性质单调
目前的宣教工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被动执行上级单位的行政指令,内容层次不高,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果有限。不少中小型博物馆开展的宣教活动仅仅为了应对上级单位布置的任务,并没有投放足够的心思去构想与执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千篇一律。二是宣教工作的开展缺乏对受众群体的调查了解。可以说,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宣教队伍的构成人员主要是讲解员。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常年不变,组织推出的临时展览更是屈指可数。讲解员在日常讲解过程中重重复复表述基本相同的内容,免难会认为工作枯燥乏味。而藏品利用率低,展览内容不够丰富,展示手段落后,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导致观众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也让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难以与观众实现双向交流。同时,对讲解内容的过分熟练也让他们忽视了对受众群体的特征、参观规律等的充分了解,因此宣教工作缺乏针对性,并最终影响宣教效果。
(三)缺乏待遇保障,人才流失严重
受地域性差异、编制所限,待遇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型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普遍问题。一方面,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对于宣教人才的选拔任用并不严谨,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对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宣教队伍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同时地方政府与博物馆学会所举办的专业培训寥寥可数,显然这并不利于宣教从业人员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缺口极大,人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不少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待遇问题留不住专业人才,宣教队伍基本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年龄的断层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使得队伍内部出现代沟,在工作过程中团队容易出现各做各的现象。不难看出,这样的现状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型博物馆宣教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宣教工作发展方向及思路探讨
博物馆宣教, 是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 也是公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它包括博物馆宣传和博物馆教育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宣传侧重于信息的传播,教育讲究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二者在博物馆的实践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宣教工作者的付出来实现的。
(一)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其理念和内部及外部环境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博物馆的工作已从过去的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这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转变。“博物馆宣教服务工作”概念是一种创新,扩展了以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内涵,也更符合当今社会对博物馆强化服务能力的要求。“宣教服务”要求博物馆放下其高高在上的架子,把“教育”公众变为“服务”公众。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想要走上宣教工作的创新之路,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工作观念,规范宣教服务人员的服务标准,使其服务观念和服务手段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观众。
(二)开拓思路,推陈出新,让宣教工作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宣教活动的策划与推广是一项需要带着思考、富有激情的工作,应当坚持走个性化路线。在宣教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受知度,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活动开发的可持续性与互动性。在宣教活动内容设计上我们应当追求博物馆的自主性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在注重博物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 研究社会和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 充分认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性和普及性, 使活动能够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形式设计上,我们在形象表现内容及主题的同时, 应该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互动,才能使活动能够顺利、持续地开展。宣教工作的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从主动创新, 脚踏实地的实践而来。
(三)主动寻求社会合作,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博物馆自身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应当共同为之努力的方向。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当下,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开展不仅应该立足本馆,更应整合各方优势,开辟良好的社会阵地。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应当摆脱单一的宣传途径,从多角度、多渠道与社会各界进行横向联合, 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以及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提升博物馆宣教效果,增强博物馆自身的吸引力的同时,也真正地让社会各界共融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做好宣教工作总结, 及时积累和汇总工作经验, 提高宣教工作的理论水平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虽然工作做得很好, 但却缺乏对工作的经验总结。尽管各种专题活动、特色活动做了不少, 但不同的活动之间却缺乏联动性, 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探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中, 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 我们分别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对实际工作提供指引, 使工作具备理论依据。同时,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宣教工作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借鉴同行单位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真正有意义的宣教活动。
结语
如何在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下开展高效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成果, 是摆在所有博物馆宣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积极主动, 勇于创新,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博物馆宣教工作, 做到以特色活动的“点” 带动日常宣教的“面” , 就能够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 全面高效地开展博物馆宣教工作, 收到积极良好的社会反响。只有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积极开展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宣教工作, 才能真正架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 能使博物馆宣教工作真正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严枫.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的研究.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2]郭灵洁.中小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文物世界,2014(6):P79-80;
[3]王晓雅.浅谈如何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效果[J].科技文汇,2013(255):P192-193;
[4]果美侠.以点带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博物馆宣教工作——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谈当代博物馆特色宣教活动的启示与反思[J].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P389-395;
[5]周文劲.推动宣教工作建设,提升博物馆软实力——关于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思考[J].杭州文博,2012:P151-153。
【地方人大工作创新】推荐阅读:
谈谈地方文献工作06-16
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10-25
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06-07
地方税务局诚信建设工作汇报07-20
县地方税务局工作情况汇报12-08
县地方税务局保密工作自查报告11-07
2024年地方病防治工作总结11-20
06地方病宣传日工作总结07-18
区地方税务局计算机科工作总结09-23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