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推荐8篇)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1

来源及投入计划

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安全科是贯彻实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方针目标的主体,是公司的常设机构;安全机构是否能正常运作关系着本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方针目标实施与否;所以公司决定为保证安全机构能有效完成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方针目标,将安全科的办公经费列入公司全年的财务计划,由公司统一安排实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费使用的及时、到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并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运用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如下:

一、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4%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

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根据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制订,其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含井架、龙门架)及外用电梯的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层间安全门、防护棚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12.按国家、施工所在省、市规定的其它安全生产措施所涉及的费用。上述费用中,1、2、7、8、10项由公司专项列支,其他由项目部列支并按季统计上报。

三、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对于中标工程,中标合同中有相关单列约定的,项目部应严格按照相关约定执行,中标合同中安全生产措施费未进行约定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按照当地地方政府参考费率标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方式计取;

四、公司对施工经营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施工经营项目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五、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公司安全总监批准,项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该项目安全员批准。

六、对不按规定使用措施费或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部,公司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处罚,罚款数额由公司安全总监核定,罚款的收入,应如数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统一调配使用。发生伤亡事故,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应首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项目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在工程结束时的结余,因全额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不得挪用。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2

一、强化政府责任,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市委市政府2010年9月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明确提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 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为落实《决定》, 2010年我市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达到160.72亿元, 比上年增加22%, 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04%, 比上年的14.9%提高0.14个百分点。当年财政超收部分安排教育经费4亿元, 为建市以来安排超收最多的年份, 并自2011年开始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我市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教育, 增加教育投入总量。主要措施包括民办学校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依法享受公办学校相同政策;对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 拨付一定运行经费;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各项合理待遇;建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 2010年我市教育总投入达到225.5亿元, 比上年增加31.8%。

二、把握投入导向, 发挥教育经费最大使用效益

针对我市外来人口多、原特区外教育事业薄弱、市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我市把握投入导向, 合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以优质教育服务惠及民生,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优化投入结构, 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1月我市出台《关于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意见》, 提出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推行生均拨款制度, 逐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

二是确立投入重点, 促进特区教育一体化。我市把原特区外普通高中建设、原村小改造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 并开展“百校扶百校”等行动, 教育投入向原特区外倾斜。在“十一五”时期投入近20亿元在原特区外新建8所高中、投入近10亿元进行特区外原村小改造基础上,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的10所高中有9所位于原特区外, 预计投资近20亿元。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 高标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市自2008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仅2010年即惠及全市54.65万名学生, 其中非深户籍学生30.68万人。除国家规定的免缴杂费、课本费外, 我市增加免收练习本费项目;对公民办学校统一按最高收费标准给予补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的学位、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

三、加强管理监督, 确保经费使用落到实处

我市通过加强预算监督、核算监督、审计监督三项措施, 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预算监督。全市公办学校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学校的各项支出严格区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 有效增强了部门预算约束力。

二是加强核算监督。将公办中小学教育经费分别纳入市、区政府或教育部门会计核算中心核算, 实行统一财务机构、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银行账户、统一档案管理的“五统一”及预算管理体制不变、经费使用权不变、经费支出审批权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单位法人代表法律责任不变的“五不变”模式, 积极发挥了财务集中核算监督作用。

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探讨 篇3

1.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待遇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的基础阶段。要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就要通过学前教育立法,解决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两个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让学前教育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1)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费保障范围

我们要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费的保障范围,进而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学前教育经费承担机制。要确定城市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同的经费投入体制,城市宜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及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体制,农村宜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

(2)将学前教育教师纳入地方事业编制

我国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没有被纳入地方事业编制,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仍然是合同制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待遇、晋职机会和职业声望,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增加政府投入,保证学前教育经费实现增长

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要保证学前教育经费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获得同步提高。

(1)设立中央和省级财政幼儿教育专项经费,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提供资助,促进教育投资“均衡化”。中央财政、省级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贫困地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建立解决幼儿园危房、课桌的基本设备项目;建立发展乡、镇学前教育发展项目等,按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需要给予补助。

(2)加快农村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乡级财政在减轻了义务教育负担的前提下,学前教育管理重心下移,把责任和管理权利交给乡级政府,实行乡统筹学前教育经费的体制改革,乡财政预算要安排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负责组织社会捐资助学等,缓解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困难状况。

3. 改变政府的分配策略,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机会均等

目前,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对象是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包括农村幼儿园、集体、个体和企业幼儿园所需的经费由举办者自筹,大部分是自收自支,使这些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因此,要改革投资过于集中的弊端,积极探索经费分配更为公平的政策。政府在办好公立幼儿园的同时,鼓励经费向“大众化”和“平民化”方向发展。

(1)按照幼儿园的幼儿人数平均分配财政经费

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市场价格和实际需要计算出各类幼儿的人均教育经费,然后按照每所幼儿园拥有的各类幼儿人数计算出该幼儿园所需的经费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的各类幼儿,包括半日制、全日制、寄宿制的,种类不同所需的教育经费也不同。政府计算出每一类幼儿所需的财政性经费,然后按照该幼儿园所拥有的各类幼儿人数进行分配经费。

由于政府学前教育经费只是幼儿园经费的一部分,幼儿园经费的另一部分来自收费。在财政经费平均分配的体制下,将所有幼儿园的竞争都放在同一起点上,他们只有想方设法提高财政性经费的使用效率,才能使本幼儿园的质量超过其他幼儿园,从而才有实力提高本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2)探索“幼儿教育券”的新型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幼儿教育券”是指政府把用于学前教育的资金,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分配到每一个受教育的幼儿家长手中,家长用教育券支付上幼儿园的一部分费用。也就是说,政府把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券的方式兑现给幼儿园。这种模式最先在美国实行,后来台湾有些地区也在实行。2001年,我国浙江的一些县也曾试行过这种模式,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成为一种看得见的福利,教育券成为政府调整结构、调节社会公平的有效工具。这种新型经费投入模式目前还没有在幼教领域实施。如果我们能在经济较发达、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验,把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变为“幼儿教育券”,分配到每个受教育的幼儿家长手中,或仅用于补助贫困的、有特殊困难的幼儿家庭,让家长有选择幼儿园的权利。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民办幼儿园的弱势地位,让各类型幼儿园之间进行公平竞争,这将有利于幼儿园主动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4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长期以来大力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云南省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云南省在校学生人数每年都保持稳定的增长,到2009年止,云南省在校学生人数为957.97万人;全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2005年的153.6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72.83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当然,云南省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高,2009年云南省义务教育在学生校人数占全国的4.183%而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仅占全国的3.1%,再加上云南省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方面,一些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优秀教师数量少,使得学生很难得到较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是:随着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改变,很多地区教育支出的构成与规模并没有随着学龄人口或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致使教育经费支出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据有关报道,西部地区初中在校人口自1995年以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许多初中校舍严重不足;而东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其教育资源多因学龄人口的减少而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如何既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是当前政府教育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当今的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但是我国的义务教育情况并不乐观,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论高低。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严重的不均衡,东中西部相差很大,各省内部的各市县出现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均。云南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中等城市的中小学生均教育支出是其他落后的小城市的生均教育支出的几倍,城市生均教育支出是农村教育支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所以怎样使云南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如何把握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如何合理分配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标准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件对国家对社会及其重要的事情。在此前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认为袁振国教授提出的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的方法是比较实用的。二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测度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二、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三、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义务教育阶段);

四、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各省“财力缺口”的测算。

三 论文构成

全文分六章,章节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第三章 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 第四章

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第五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财力缺口的测算 第六章 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二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目前教育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

i.ii.iii.iv.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民办学校者中的办学投入; 社会捐赠经费;

事业收入(学校收取的杂费等)及其他教育经费。2 主要影响因素

(一)云南省人均GDP收入。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受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收入的制约,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必然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加。据以往的研究,教育经费总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教育经费总收入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选取云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首要因素,此处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影响,我们将云南省的人均GDP收入作为分析指标。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在05年就已经超过了4%,到09年已经达到6%以上,如下图

20092008.520082007.520072006.520062005.520050.0440.0460.0480.050.0520.0540.0560.0580.060.062

(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人数。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会使我省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入学的机会,使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同时也会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水平。反过来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会要求义务教育经费相应的增加,因此云南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对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显然对教育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建设所需的材料费用上涨,学生学习、生活成本的提高等等都受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时候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 1 数据来源

云南省以往各年的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各年的《教育事业统计摘要》,云南省人均GDP收入数据以及物价水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资源。2 计量模型

(一)投入总标准的计算

我们根据影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三个重要的因素建立一个三元线性回归模型:

Y=c(1)x1+c(2)x2+c(3)x3 其中,Y代表义务教育投入总量,x1代表当年人均GDP收入,x2代表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x3代表当年的物价水平。利用往年的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

(二)比例标准的计算

通过计算以往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增长情况,推算出所要计算年份的教育经费总支出数据,可以计算出义务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标准。

第三章

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要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做起。因此本研究主要将教育投入作为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教育投入角度看,主要有教育经费、师资质量、师生比、教育设备等指标。可以这样假定,如果地区教育经费充足,就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改善教育设施等教学条件。因此以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是可行的。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将选取云南省生均教育经费作为分析的主要指标。生均经费由经费总量与学生规模的比值而得,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直接、有效和公平的指标。

对生均经费的标准计算我们用一个线性回归模型来模拟,并对其进行验证。如下

设生均经费y与m个自变量因素x1,,xm存在线性关系:

y01x1mxm

其中0,1,...,m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模型的求解的关键是要对0,1,...,m进行估计。我们在寻求参数0,1,...,m最佳估计值时,遵循的是使实际观察值和回归方程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即

ˆi)2(yi01x1imxmi)2 S(yiy最小。对0,1,...,m分别求偏导数,令导数为零可以得到m1个方

ˆ,ˆ,...,ˆ。则有 程,求解方程组即可求出待估参数值01mˆˆxˆx.ˆy011mm对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

建立回归模型后还需要对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进行检验,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可以使用复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复相关系数Rˆ)(yy1(yy)22ˆ为回归模型预测值,其中y为实测值,yy为实测平均值。使用F检验

F 12(1R)nm112Rm在一定的显著水平下,通过确定临界值F(m,nm1),若FF,nm1),在显著水平下线性关系不密切,反之线性相(m关密切,线性回归模型有使用价值。如果线性关系不密切则考虑非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省际间和地区间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采用了衡量区位分布的LQ指数、比较优势的RCA指数和衡量地区机构差异的K-spec指数,衡量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在东、中、西部地区和31个省区市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的差距。我们选取了四川﹑广东﹑陕西﹑江苏﹑北京和上海来作为和云南省的比较对象。其中LQ指数﹑RCA指数和K-spec指数的表示为:

LQ=(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云南省总教育经费)/(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全国教育经费)RCA=(云南省总教育经费/云南省总财政收入)/(全国总教育经费/全国总财政收入)K-spec=k12EikEjk 其中Ei表示i地区的义务教育生均总经费,EikEiEj表示i地区的义务教育生均第k项经费。

LQ>1反映我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相对于全国集中,RCA>1表示云南省在义务教育投资上要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K-spec=0则表示两个地区义务教育完全均衡,如果K-spec=2则成为完全不同。

第四章 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云南省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大多是由各地区县级政府来承担。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云南省各主要州市的生均教育经费进行比较,来分析云南省教育发展的均衡状态。用以反映生均经费差异的主要方法为:

(y

(一)标准差

Sj1Njy)2N ym

(二)极差

Ry imaxymax

(三)极差率

Iymin

(yj1Njy)

2(四)变异系数

SNy 其中yj为一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某项指标,ymax为最大值,ymin为最小值,y为平均值。

本研究将以主要州市、县为主要单位,先以州市为单位比较各个主要地区之间的差异,再以县为单位详细的比较全省各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情况。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模型

由于云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地区可供投入教育的经费数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县,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如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会给其政府造成比较大的负担,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我们很难得出能使经费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模型,因此也很难得出绝对的公平标准。此处我们借鉴袁振国教授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方法: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研究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的建立。

洛伦茨曲线最初是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由积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状况来表示。这里我们用云南省各个州初中以及小学的在校生数占云南省总人数的百分比与这些地区教育经费占云南省总经费的百分比来进行研究。基尼系数是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这里可以用来判断教育经费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由于这里只考虑到今后教育经费的均衡分配,而此前的差异考虑较少,这样对于教育落后的地区就有失公平,因此关于教育均衡还需做更多的研究。

第五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各地区财力缺口测算 根据上一章并结合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师师资标准求出的生均经费标准,用回归模型预测下一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从而可求预算出下一年的义务教育总经费。根据近几年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其影响因素,可预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和各地区的在校学生人数,从而能预算出下一年各地区所需的义务教育的投入量,再根据其财政和相关因素求出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资缺额。我们将通过比较分析各地区近几年教育经费(这里主要考虑事业费投入与基建费投入)的投入情况以及各地区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来测算财力缺口。拿08年生均经费来说,昭通市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有2384.36元,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达为5069.35元,我们将比较两地区08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同时分析两地区在学生人数,师资以及教育硬件设施之间的差异,以此判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否均衡,是否符合当地的财政情况。省财政也应关注县甚至以下的行政机构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财政缺口,使均衡教育落实到最基础的地方。

第六章 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5

一、落实三个确保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增加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作为落实党政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制的一件大事来抓,召集财政局、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现场办公会,按上级有关要求投入到位。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从人均投入2.3元到实现人均投入7元,XX年县财政投入475万元。

1、确保村级计生专干工资到位。除了用10万元支付全县在职在岗计生专干的每人每月60元岗位津贴之外,我县根据《关于印发新建县村级计生专干管理办法的通知》(新府字[XX]14号)文件,村计生专干享受村副主任待遇,由县财政统一在县转移支付中解决每月200元,据计算,我县每年投入90万元用于村专干工资。

2、确保硬件设施和宣传工作经费到位。县乡两级财政保证县站乡所村室建设经费的到位,XX年投入80万元用于创建“六好”服务站,改善环境,添置设备,投入30万元用于基层网络建设(乡所村室的建设及每个乡镇添置微机、宣传品)。

3、确保“两项基金”投入到位。我县设立了两项基金,使得纯女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及计生特困户生活有着落。一是设立“关爱女孩行动”基金。县财政每年拨20万元单独设立帐户,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县、乡、村三级“关爱女孩奖励助学”行动,主要针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独生户或二女结扎户的农村女孩实行分级奖励。县政府帮扶在读高中女孩每人每学年800元;乡政府帮扶在读初中女孩每人每学年400元;村委会帮扶在读小学女孩每人每学年200元。奖励助学金分别从县、乡、村“关爱女孩公益金”中支付,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受资助女孩家庭经济情况变化,随时跟踪资助或终止资助。二是设立纯女户养老保险基金。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对农村二女结扎户100%给予办理养老保险,每户保额不低于XX元。为了使90年以来遗漏的纯女户享受养老保险,县政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拿出120万元用于办理纯女户养老保险。目前已到期领取保险金人数120多人,每年每月领取纯女户养老金为50元。

二、坚持四种监督

为了保证计生经费不得挤占、挪用,确保专款专用,我县坚持四种监督:

1、直接监督。县人口计生委和乡镇政府每月对乡镇计生办的财政投入使用和支出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

2、联合监督。每季度由县委办、政府办、纪检、监察、人口计生委组成联合监督小组,通过查看帐本对全县计生系统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

3、群众监督。乡镇计生办配合乡镇财政部门定期公开计划生育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检查。

4、考核监督。我县把保证乡级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纳入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定期向乡镇人代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三、实现五大转变

目前,我县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科学、比较切合实际的计生经费投入机制建设体系,各项工作已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几年来,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重点管理转为达标县,再由达标县逐渐进入先进县行列,三年实现三大跨越,人口计生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转变”:

1、工作态度由被动变主动。人口计生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所以我县计生系统广泛开展“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特别在去年我县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干部作风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被动接受群众的工作态度已转变为主动上门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2、工作方法由简单变多样。计生工作堪称“天下第一难事”,而最难事并不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动不动,三分钟,再不动,龙卷风”的工作方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乡、村两级专干坚持“七不准”原则,力求方法多、方法新。电话随访有记录,上门随访有服务。在对待拒不交纳社会抚养费的钉子户上,我县以昌邑乡、大塘乡为代表的大部分乡镇联合县法院依法行政效果明显,目前完成6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这对计划外生育对象产生了较大的震慑力。

3、计生专干队伍素质由低变高。我县广泛采取招聘计生专干的方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先后4次组织乡镇计生办对村专干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专干进行了解聘。经过招聘,全县320个村(居)专干,其中女性专干270人,占84.7%;年龄在35岁以下235人,占73%,平均年龄33岁;文化都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高中文化62人,中专文化18人,大专文化7人。全县村专干在性别、文化、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均较为合理。对进入计生专干队伍的人员,县乡两级分别对专干进行业务培训,专干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了,乡镇计生办每周召开一次例会,通过座谈会、学报刊、学杂志,专干的业务素质提高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增强了。

4、硬件设施由落后变先进,宣传也由固定形式变为流动形式。县服务站被省计生委评为省“六好”服务站,望城镇服务所被评为“全国百佳乡级服务所”,各乡镇也纷纷不断完善乡所村室的建设,大部分村服务室达到“两室一校”的标准,宣传工作氛围十分浓厚,各乡镇除了竖起大型宣传牌,刷写宣传标语等固定形式外,还不断的创新思想,节假日租用小车在各村组巡回播放,并印制宣传单上门发放,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6

(一) “3E”原则“3E”原则即经济性 (Econom y) 、效率性 (Efficiency) (Efficienc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

经济性是看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看过程是否高效;有效性是看结果是否达到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 政府部门的着重点在于每年教育财政经费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 而教育部门则关注的是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能否争取到更多的经费。由于资金使用单位缺乏绩效意识, 导致某些高等教育支出项目忽视最终的目标和效果, 而单纯追求支出的经济节约;或不顾效果单纯追求效率而造成浪费;或追求所谓“效果”而不顾财政资源情况, 最终影响综合效果。因此, 要对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 就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 而要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

备注:表中在校生人数均为各类学生折算为本专科生的总数;连续三年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增长率体现高校的发展态势和扩张能力;表中年经费增长额公式:经费增长额=当年经费总额-上年经费总额;三年资本积累平均增长率反映高校资本连续三年的积累情况, 体现高校资本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一次性就业率=当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当年毕业生总数×100%。

(二) 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完整性是指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能从不同角度反映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内涵和特征, 以及支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同时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导向作用是指评价指标的设立和运用可以引导评价主客体重视评价内容, 并努力朝评价标准的方向发展。激励作用是指评价的结果会对评估客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 必须以现有的会计数据为基础, 并且这些数据必须具有可比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因此,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既要从理论上注意指标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目前实际工作情况, 通用易懂,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分析就是绩效评价指标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运行特征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反映和揭示存在的问题, 对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和综合评判。定性分析是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 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构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应以定量分析为主体, 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得出基本评价结果, 再利用非定量指标的定性分析对基本评价结果进一步校正, 以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和缺陷, 使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水平。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主要从政府、消费者和债权人角度考虑。从政府的角度看, 一方面政府是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 同时还要行使行政权利, 担负财政资源配置的调控角色;另一方面, 政府又是高校资产最大的所有者, 因而其关心的是高校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安全性以及高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 并对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从消费者和债权人的角度看, 其侧重于关心高校的财务状况、投入产出效率、自筹经费的能力、负债水平和发展能力等。所以, 绩效评价指标应反映高校运用教育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状况。

(二) 定量评价指标

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设定指标, 如表1所示。

(三) 定性评价指标具体如下:

(1) 领导班子基本素质。指高校现任领导班子的智力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 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2) 基础管理水平。指在维系高校教学正常运转及生存与发展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后勤服务等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 (3) 教师素质。指教师的学术地位、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专业水平、参与高校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及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4) 综合社会贡献。主要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反映。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学成果获奖数等;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获奖数、论文数和学术专著数以及运用于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 (5) 事业发展战略。指高校所采用的包括基础建设、科研投入、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谋划和策略。

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方法

(一) 定量指标评价方法

上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 实际取数基于会计基础, 由会计报表直接提取所需数值。本着简便易行的原则, 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可采用加权平均法, 列出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定单项评估值后, 再加权平均计算综合评估值。即在已有每一评价指标的不同档次对应的标准分值的前提下, 确定每一指标的得分, 然后合计出各类指标分数, 再加权平均计算综合评估分数 (表2) 。评价组织可根据学校各类指标得分情况, 分析学校的特征, 衡量学校是否具有高效率和发展潜力, 从而可区别定位为综合发展型、积极扩大型、发展潜力型、保守稳健型、发展脆弱型。也可将某一高校的绩效指标得分与同区域内高校的平均分相比较, 来判断该高校竞争力的强弱。其中标准分可利用全国或全省高校统计资料, 以相对值 (同区域高校平均值) 为衡量标准, 制定评估标准值, 指标体系权重要固定化。

(二) 定性指标评价方法

定性指标宜采用专家评议计分法, 选取5人以上的专家组成评议小组, 先确定各评议指标的权重, 再根据各专家的评分,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分, 最后合计得分, 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王敏:《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探析》, 《财政研究》2005年第6期。

[2]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恩施州财政局课题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财政与发展》2006年第5期。

[4]许盛:《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初探》, 《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2期。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7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科技创新

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支持以及对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管理,政府科技投入的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及资源的保障,而有效的经费管理则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上保障,二者共同作用促进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制度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并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情的变化,不断进行着改革和调整,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发展

我国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改革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持续到1992年,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是,实行了对研究机构经费的分类管理,经费开始由中央财政预算单列,专项拨款。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取得成效,对于科技创新力量的重视也逐步加强,专项经费的分类管理,是我國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持续到1998年,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创办企业,并对一批行业科研院所和国务院各部门所属技术开发机构进行了企业化转制。这一阶段的改革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需求,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不再停留于温饱的层次上,对社会的需求已经扩张到了更多的领域,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个体经营创办企业、推动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型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后直至今天,第三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实行部门预算制,调整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部门职能和会计科目,形成了分工协作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管理体系。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对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方面,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各领域中的科技创新项目也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在资金的投入量上也不断加大,因此建立有效完善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则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模式单一,过度竞争导致效率降低。现阶段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企业项目间的竞争实现的,企业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但过度的竞争对于创新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企业在项目研发中过度注重竞争手段,而忽略了创新项目的实用性与项目质量,项目研发目标不明确,或是不考虑项目风险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风险过高或是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利用管理制度的漏洞或是缺乏公正的程序也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但很难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也造成了政府科技经费的不合理利用。

2.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比例分配应该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开发领域,而对于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则相对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基础研究阶段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应用的基础环节,需要科技经费持续与稳定的支持,但该阶段几乎无法创造收益,并且风险较大。而在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的分配上往往选择在能够短期创造收益的领域加大投资,这也造成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无法满足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

3.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基本支出不足。我国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按照用途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前者是维持科研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后者是科技活动经费,多是竞争性经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科研院所运行成本大幅度提高,不得不在项目经费中分摊科研成本,特别是人员成本,造成许多经费的使用违反现行课题制等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基本支出不足使科研院所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及时更新科研设备仪器,从而制约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提高。

4.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在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而对于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制约,导致我国财政科技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缺乏有效评估、项目审核不规范、流程操作缺乏公正性以及不良竞争等现象,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影响着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近年来政府财政经费公开化透明化的增强,以及政府财政领域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好转。

三、加强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

1.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模式的改革,通过政策引导与管理保障,促进良性竞争,限制恶性竞争,通过管理模式的灵活运用保障科技经费的有效利用。控制恶性竞争与过度竞争要从管理制度的完善着手,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原动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竞争的良性发展,防止不公正不规范的竞争扰乱行业秩序,进而提高创新项目的竞争力。

2.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研究方向的财政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建设方向的投入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加大基础研究方向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保障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加强对新科技项目的基础研究可以有效的为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提供科技基础与研究素材,对于科技应用与开发领域的拓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支出结构,提高基本支出所占比例。财政科技经费的支出应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加强科研院所的建设及运营经费支持,加强创新型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科研院所的等基础科研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

4.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监督机制。有效监管是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措施,通过对政府监管机制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加强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相关部门的评估监督,对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对不规范的管理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对不公正行为进行及时处理,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公开公正与规范性。进而有效地提高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有效利用率,促进财政科技经费的优化配置,保障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稳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篇8

人口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财政部门如何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确保财政资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XX州财政局在积极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会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根据省人民政府~年7月出台的《云南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我州XX、XX、XX、XX4县市被列为全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试点县市。XX州人民政府根据全州实际,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云南省农业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红政发[~]52号),决定除认真做好XX、XX、XX、XX4个省级试点县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其余9县也全面实施这一奖励政策。XX州财政局作为组织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奖励政策的部门之一,充分发挥了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奖励经费和教育“三免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对奖励经费和教育“三免费”经费的管理使用进行了有效监督,确保了各项奖励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

一是从建立公共财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的重大意义。我州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0多年来累计少出生96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由于XX州是一个人口大州,人口素质不高,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很大,因此,从更大的范围上建立起节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性机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人口生态环境,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全州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XX州财政部门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出发,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经费的投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育龄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实行“奖、优、免、补”的优惠政策,解除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这既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做法,又是财政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惠民之策,是德政之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益导向,引导广大农户少生、优生,终生只生一个孩子,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快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今天财政多花点钱,是为了今后财政少花钱。

为此,XX州财政局根据全州实际,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配合计生、教育部门做好此项工作,遏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提升全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确保各项奖励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在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切实加强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在州人民政府XX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成立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将奖励所涉及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分级承担的奖励经费和教育“三免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其次是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运行渠道。为保证XX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资金管理,州财政局会同州计生委、州教育局起草了XX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并积极争取州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发了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经费的涵盖范围。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提出合理的资金补助配套比例。在个旧、开远、蒙自、石屏4个省级试点县市中,个旧、开远、蒙自由省级承担50%,州级承担25%,县市承担25%,石屏县省级承担80%,州级承担10%,县级承担10%;其余9个非试点县,泸西、弥勒、建水3县,州级承担75%,县级承担25%,XX、XX、XX、XX、XX、XX州边疆6县,由州级全额承担。州、县各级财政部门,对同级计划生育、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的专项资金预算审核后,根据《云南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将本级承担的奖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强化奖励经费管理,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安排的奖励经费由州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资金”专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经费兑现执行情况,纳入计划生育、教育政务公开范围,在县、乡、村公示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经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虚报受奖人数、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奖励经费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上一篇:镇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