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共8篇)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 篇1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六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南朝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化‛是改变。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之以晓义,化之以成天下,可见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最好渠道,文化进入心灵的过程是渐进的,而一旦进入心灵,其作用便是极其深远的。文化,上善若水,看似无形,实则润物无声,融通人心。文化如水,有泽被万物之德,有汇纳百川之量,有因势利导之智,有百折不挠之勇,有随物赋形之美,有滴水穿石之力。

很多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当初只有3个人,是一家靠14万元起家的校办工厂,如今则发展成为拥有一系列知名产品的著名成功企业,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规模、产量、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十几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2010年娃哈哈集团公司在全国民企500强排名第8位。娃哈哈集团公司从小学校园里走出了‚经济奇迹‛,是因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企业领导就提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并以这种文化来指导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激励他们发挥主人翁的巨大作用,树立起了一个鲜明的企业文化形象,成为文化兴企的一个典范。

另一家知名企业海尔集团也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海尔的斜坡球体论认为,海尔如同一个爬坡的球,基础管理是制止它下滑的止动力,而它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基于‚迅速反映,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则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海尔集团认为: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业绩。

美国曾组织一批科学家对全球二十五年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机会、资本、技术,甚至不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员工技能等,企业制胜的法宝在于企业本身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正如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所言,哪一个企业能够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领先,哪一个企业就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如同卓越的企业必须有优秀的组织文化一样,真正的名校也必须具有先进的学校文化。我们认为,学校更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学校应该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地方,成为先进文化聚集的场所,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媒介。而一所名校,就应该是精神的特区、文化的家园。一所学校要成为当地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之间的竞争。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一种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失去了学校文化的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归于败亡!没有文化的积淀与引领,发展只是陨落的流星,进步只是夜绽的昙花。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是文化,制度是文化,管理是文化,习惯是文化,行为是文化,状态是文化,精神是文化,道德是文化,修养是文化,心理是文化,风气是文化,执行是文化,管理是文化……文化不仅要洋溢在全体师生脸上,更要凝聚在师生神态、灵魂中。但正因其复杂,所以才需要用力,要让校园文化软实力筑就名校品牌,让文化成为名校的名片。

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核,是学校工作的轴心,更是育人成才和学校发展的根基。组织心理学家埃德加•舍恩说:‚领导人真正的重要性就在于创造并管理文化,领导人是否具有独特的才华表现在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名校长,我时刻提醒自己,必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领导力。以文化经营学校,是最上乘的学校管理,也是名校的必由之路。我经常告诉自己,校园文化不是表面的红火热闹,不只是形式的表现,文字的表达,更是内容的浸润、思想的渗透,她是历久弥新、无须张扬的畅达、透悟,是触摸无着、随处弥漫的细致、温馨,她是活跃跳动、激情四射的神韵、灵动,她是全校师生的思想解放、理念更新、思维活跃、幸福发展、和谐共处、教学相长,她是每个人的表里如

一、是非明辨、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向上向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能生成教育力量、凝聚力量、精神力量、约束力量、感召力量,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二中发展的原动力,使得学校有了 ‚神来之勇‛,在短时间实现了迅速崛起,实现了跨越发展

熏陶感染荡心胸,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育力量

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秀的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师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成长。为此,我们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文化区、文化板块,都给师生以熏陶感染,净化着师生的心灵。

‚君子有九思‛(《论语》),‚九思路‛要师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史记》),‚经纬路‛要师生‚经纬天下,经邦纬国,经文纬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景行路‛要师生‚见贤思齐,尊崇高德‛;‚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敦化路‛要师生‚修身养德,以德树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弘毅楼‛要师生‚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礼记》),‚格致楼‛要师生‚追求和皈依‘科学精神’‛;‚知行合一‛(王守明),‚知行楼‛要师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中庸》),‚知远楼‛要师生‚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勤耕楼‛,要二中管理者‚勤耕不辍铸名校,大爱无言写春秋‛ ;‚思源堂‛,要学生‚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中人创造了浓郁的二中文化,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造就了二中文化校园、二中文化师生。大道无形,教育无痕,校园文化‚无声胜有声‛。我们让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文化,在二中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二中人。

“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

——凝聚力量

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正如雄浑壮阔的大海汇流万千江河,终成浩瀚之气。二中人的智慧与才智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之下,形成合力,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井喷‛效应。校园文化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校园文化使得二中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二中的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制度文化处处凸显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把广大教职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使得学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成功走向成功。‚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学校的发展成为了二中人共同的愿景。把二中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名校,争创更多的‚天下第一‛,成了二中人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了二中人浓郁的‚二中情结‛,铸就了鲜活的二中精神。正是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让二中人众志成城,上下一心,从而使得我校战胜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一步一个大跨越,一年一个新高度。

有了文化的润泽,二中的‚团队精神‛迸发出无穷的能量,让二中迅速崛起,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

——精神力量

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灵魂。学校灵魂催生学校精神。精神强大,则学校强大。精神雄于天下,则学校雄于天下。二中人充满了自信,因为二中的超越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当中,并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不断传承。

二中建校仅14年,我们没有丰厚的积淀,缺乏历史年轮的厚重印迹,但我们有着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那份遗憾正为二中夺人魂魄的气概所弥补。在不断的创业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成了我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引着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处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在超越中爆发力量。

一切皆有可能,昔日名副其实的‚拖尾校‛实现华美转身,‚敢叫日月换新天‛——2008年至今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二,2010年高考学校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全省第四,文科本二上线人数名列全省第一。

一切皆有可能,二中人几年内连续创造高考奇迹——2010年本二上线人数是2005年的12倍,本一上线人数是2005年的25倍。

一切皆有可能,中考全市排名5000名以后的学生可以考上清华、北大,当年对学习险些丧失信心的学生可以‚丑小鸭‛变‚白天鹅‛走进全国知名高等学府,三年的努力可以使二中学子实现华美转身。

一切皆有可能,二中‚唯先必争‛,频频‚摘金夺银‛:体育运动会、元旦长跑、健美操比赛,我校学生以绝对优势彰显王者风范;说课比赛,我校教师27人参赛26人一等奖,更有全省全国一、二等奖。

一切皆有可能,昔日学子‚避之犹恐不及‛,今朝竞相前来就学,更有教育同仁不远千里来二中参观交流,二中办学声誉空前提高……

‚超越永无止境‛,二中人将超越精神印在脑海,不断地超越,实现强势发展。尽管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老教工退休,尽管每年都有新生报到、新教工上岗,但是这种‚超越‛的精神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传承。‚超越‛已经凝聚成了我们学校的精神核心,成为学校文化的动态传承。在超越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朝五晚十,与广大教工并肩奋斗;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为学校的崛起而努力;我们二中学子,惜时好学,全面发展,为明天的使命而蓄积能量。‚超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在全员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超越今天‛的努力下,二中一跃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明星校‛,每一个二中人都因此而成功,因此而荣耀。

‚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已根植二中师生灵魂深处,成为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成为每一个学校成员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制度管人,文化管心

——约束力量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制度管人,文化管心。墨子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的精神氛围,会对师生施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在二中,我们打造文明礼貌校园,让粗俗的言谈举止受到约束;我们营建团结和谐集体,让破坏团结的不良行为得到收敛;我们捍卫公平公正,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我们干事创业、求真务实,让投机钻营‚落荒而逃‛……

我始终认为,校园文化存在潜在的规范作用与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鉴于我校的生源实际,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我们将‚养成‛和‚规范‛融合为自己的校园文化。教师备课区内不接打手机、不大声商量问题,自觉维护办公秩序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不迟到、不早退、不怠工,爱岗敬业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内务整理、列队跑操、听课坐姿、书写演算,我们提醒学生‚时时要规范,事事要规范‛;国旗下讲话、爱鸟宣传、放假必做家务、趣味体育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我们让学生‚成人先成才‛、德智体全面发展……

重视文化的约束力量,我们让‚养成‛和‚规范‛深深浸润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让二中师生‚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感召力量

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校园是塑造灵魂的精神圣地,环境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植入浓郁的文化元素,给校园景观赋予文化内涵,突出科学精神、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营造愉悦向上的育人环境。

‚铭园‛,要学生‚铭心立报,永矣无贰‛,立志成才;‚宜园‛,‚学习休息两相宜‛,要学生‚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名校林‛,国家重点大学的学校名称及其校训,激励学生成一流人才,树一等品格。‚廊道文化‛、‚墙壁文化‛、‚楼体文化‛更是一股精神力量,弘扬浩然正气,彰显拼搏精神;操场体育看台‚灯箱文化‛中,体育健儿的飒爽英姿与拼搏精神,让二中学子‚高擎二中精神,点燃青春激情‛;学校艺术展牌‚学星风采‛,让二中学子‚见贤思齐‛,让自己成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之于人的影响,也不是靠强制性的灌输,而是靠自觉性的吸取。当文化唤醒了一个人的自觉,那么它所起的作用自然不可估量。文化无言,内心感应。真挚的师生情谊、和谐的人际关系、浓郁的教学氛围、昂扬的精神风貌、文明的行为举止,都是二中的文化元素,感召着二中学子、感召着全体二中人不停向上登攀。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 篇2

1、我们今天的教育

回想我们今天的教育, 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应试工厂”, 批量生产贴着“考试”标签的产品, 功利主义的味道无处不在,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被这种应试教育所填充, 一切都为考试服务。教育慢慢脱离教育的本质, 远离生活, 学生感受不到教育本该拥有的那种体贴生命的温情。蔡元培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五育”, 前三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 乃是基于现实的教育, 以美育为桥梁, 达到超现实的世界观教育, 在那里, 个体获得人格的完成。蔡元培的教育理想清楚的告诉我们, 教育必须要引导孩子从现实可见的世界中超越出来, 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个体以完整的、成熟的人格来面对世俗生活的变化多端。透过教育的现象世界, 抵达教育的可知世界,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 从而让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及教育实践本身能超越当下, 超越一时的功利, 而达到长久, 达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虽现实的世界会有很多阻碍, 本真的教育部可能不会被彻底实现, 但我们可以不断的去接近它, 向他靠近, 从而改变我们教育现状。所谓教育形上的关怀, 其实质就是在任何教育实践中, 我们都要透过可见的教育事实去把握教育的本真目的, 探寻教育的根本方向, 促进教育意义的生成, 使得我们的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已经在慢慢远离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整体现状都是如此, 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呢?

2、我们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部分既要符合教育的规律, 也要符合体育作为运动学习的特殊规律, 教育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和人的社会化。从我国对于体育教学目标开展的五次大的讨论就可看出, 现在的体育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过多的强调了体育技术技能的根本属性, 及强身提高健康体质的基本价值, 关注在体育教学对人的生物改造的本质功能上, 忽略了其作为属于教育范畴根本的育人功能。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实施的中介, 长期以来, 对于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以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的体系, 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很显然, 这是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狭义理解, 关注点都在育体的显性教学内容上, 忽略了体育教学育人部分的隐性内容。对于内容的关注盯在“用什么教”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 使我们的体育教育行为降格为单纯的“传技”。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也都以终结性绝对性评价为主, 始终都以可以量化的数值作为标准, 忽略学生本身先天的身体素质遗传差异, 及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体育课程作为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教学过程以运动技能传授为基础, 学生对运动的体验为过程来达到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教学目标, 对人的影响更是方方面面俱到, 其更需要我们清晰的把握体育教育的本质, 施予形而上的关怀, 让体育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 从而达到“育体”又育“育人”。

3、体育课程的超越性

我们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 而我们的体育课程作为活动课程的代表, 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主要在于其运动性认知, 是以运动体验过程为基础, 技术学习为主要的操作性认知课程。然而动作技术光说或者只是听不进行练习是掌握不了的, 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在运动体验学习进行的, 运动学习与其他课程教学中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区别是”主体地位“凸显, 动作技术学习, 学习者的主体积极性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体育学习把“运动”提升到“主体”地位, 使之与“我”同在。为此, 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运动是具有特殊超越性的, 所以我们的体育教育也是具有超越性的,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改造。

由于我们对体育教育知识特性把握上的误差, 以及社会上对体育教育的一般性观念使然, 让人对于体育教育只看到外在可见的身体运动, 认为身体运动只是单纯的运动技术学习, 对于体育教育功能也只限定于生理学层面的, 将“用什么教”等同于“教什么”。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的动作技术的学习, 竞技项目的学习, 运动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忽略了体育教材与素材的差异性, 同一体育教学素材里包含很多教材, 一直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同样的教学目标可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完成。由于教学内容以技能传授为主, 其评价体系也均以相应的运动项目评价标准为主, 技评和身体素质为主的评价内容, 终结性的绝对化评价方法, 使我们体育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天生身体素质好的, 天生身体能力弱的, 或肥胖的学生即使是再努力再认真的参与体育运动, 在学期末的考核中依旧只是得到一般的评价结果, 甚至不能合格。这种体育学习毫无疑问是一种痛苦, 运动中的乐趣在这样的体育学习中完全被忽略, 这种体育教学的状况的产生也是忽视体育运动的超越性价值的结果。

4、体育游戏的超越性

体育运动不仅是动作技术的“可见现象世界”它也属于游戏的世界, 是人们游于欢乐中, 更便于情感的抒发。体育游戏既是艺术的原始形态, 又是体育先声的前奏。斯宾塞通过对人类及动物的游戏研究认为, 游戏源于动物的“过剩精力”, 人类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剩精力去从事游戏。而体育游戏正是对这种过剩精力的最好消耗。另一方面, 格鲁斯认为, 一切游戏的意义在于“在玩耍中, 任何种类的小动物都是在预习他们以后所要进行的活动”。弗洛伊德则讲“孩子的游戏是由愿望决定的:事实上使唯一的愿望, 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希望长大成人, 他总是装扮成“成年人”, 在游戏时, 他总是模仿他所知道的比他年长的人的生活。在游戏中, 他们准备迎接未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在游戏中的想象中充当任何他见到过的角色。席勒也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完整的人。”因此, 游戏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都有双重的影响, 并以此克服心理上一些不良情绪, 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

5、让学校体育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

体者, 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体育正是人们在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乐趣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体育就蕴藏在成功和喜悦中。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具有目的性活动的产物, 无论其在产生之初的动机是什么, 但可以说那是对于“个人感受”满足的需求。然后从意识层面而行之于外,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 这是体育文化“由内向外”的过程。至于体育文化“由外向内”就是人们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从满足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使我们“个人感受”的需求得到实现, 必须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让我们的体育教育有“灵魂”必需对于体育教育“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平衡发展。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还在不断进行, 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我们不能脱离体育教育“育人”本质, 使其成为有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力研.体育游戏的意义—超越自卑—学校体育近代意义的心理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2, 2.

[2]姜勇、邱建国.学习化背景下的体育素养培养问题[J].体育与科技, 2003, 24.

[3]毛振明、尚会东、吴键、邵华.试从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比较来探索学校体育改革 (上) .中国学校体育, 1994, 5.

[4]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4, 1.

让文化成为学校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篇3

校园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学校与其他单位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育人功能。所谓“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花草都育人”,讲的就是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表象上来看,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这种外显形式除了大家经常见到的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的标识用语外,更多地表现在学校的规划布局、环境营造、布置设计等方面,这里面都需要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元素,彰显出学校的文化特质,让师生和家长一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觉得这是一个读书成长的地方。学校的文化长廊、走廊、教室的布置,教师办公室的布置,都要体现出文化味道,体现出学校的育人理念。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聚集,烘托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味道,使每一处、每一地都弥漫出一种文化气息。让每个走进学校的人,生活在学校里的师生都能受到感染,接受熏陶,从而形成文化上的认同,产生认识和精神上的升华。

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不是单纯讲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秩序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校的教育行为怎样实施,都需要一个秩序。这个秩序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制度文化。一个学校需要制度文化,只有在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下,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才能有保障,才能有序开展,才有可能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氛围,这是学校职能发挥的基础。所以,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首先要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一系列配套的工作制度,从而产生工作惯性,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度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工作的保证,也是学校的推动力。制度文化一经内化,它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

三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简单地来讲,就是行为方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单位,自然不自然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行为文化不可或缺。学校应该结合各自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行为文化。如果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依托,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为文化体系。如果学校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爱国主义为圆点,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为统筹,以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载体,形成一套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行为文化是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落脚点,也是各种文化效能的实施和体现,忽视了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也好,制度文化也好,都无法落地,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因各种思潮的影响,校园文化曾一度被少数学校所忽视,处于学校工作和学校建设中的次要地位,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那么,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一是把教育理念具象化。教育理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校园文化让这个抽象的概念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其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品格。比如南京的夫

子庙小学,多年来通过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的教育理念显得清晰而具体。一走进学校,大家都能感受到很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孔子的言行,甚至连孔子的精神世界都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可触可感。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师生,在耳习目染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教育理念,并逐步学会用这种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二是体现出学校内在的精神。学校和人一样,都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只有具备了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深入地影响人,打动人。人的精神靠外在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同样,学校的精神也要靠外在的校园文化体现出来。通常来讲,校训是学校精神的概念化表述,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清华大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既体现了学校精神,也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要求。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精神的具体阐释,比如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多年来坚持打造“卞和文化”,坚持以卞和的爱国精神、坚贞的信仰、识玉的智慧和献玉的勇气,来打造和提炼学校精神,让师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卞和精神的可贵之处,以卞和精神来培育学校精神,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所以,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随时随地感受到它的精神风貌。

三是引领着学校教育品格的形成。学校教育品格,说到底就是人的品格,就是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品格。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一种校园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教育品格。这种品质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怎样让它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这需要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来体现。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品格的形成。好的校园文化让长期置身于其中的师生,经过长期的感染熏陶,聚集了相应的精气神,这些精气神发散出来,就形成了不同的个人品格。个人品格中相同的特质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学校的教育品格。教育品格一旦固定,就形成了学校的内在涵蕴。因而,我们要避免让校园文化走向碎片化、松散化的误区,要努力让校园文化科学化、序列化,最终走向整体化、系统化,从而形成学校内在的品格,通过内在的品格引领学校教育品格的形成。

文化托起学校的未来

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长远,托起学校的美好未来。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它的影响力是长远的,也是持久的。这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所在。

一是好的校园文化能推进师生的健康发展。师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感受者。校园文化对师生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学校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名师生都能感受到上进的力量,从而焕发出一种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也必将影响他的一生,甚至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行为准则。比如学校打造以国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置身于其中的师生除了打下深厚的国学底子外,还会具有中国传统文学中蕴涵的气质和做人的品行。传统文化中散发的智慧光芒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夜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久而久之就让他们形成了一种人格的特质。不同的校园文化,比如北大的兼容,清华的严谨,熏陶出来的学生特质不一样。因特质不同,行事方式不同,他们将来的发展也就不同。所以说,校园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影响在师生未来的发展上,影响他们的思维观念和处世理念的形成,甚至会在他们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和推动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密码”,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校园文化浓郁的学校,会形成发展的惯性,校园文化会带动和推动学校沿着既定的轨迹持续向前发展。反之,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未来。大凡名校,都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结果,因积淀而深厚,因深厚而久远。学校若想发展,就得依靠校园文化建设,一点点儿地积淀,让学校在积淀中发展,在发展中积淀,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篇4

——赴武宁宁达中学学习有感

付垅中学欧阳波

身为老师,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或许是基于这些考虑,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谢校长和付中领导班子,这次不惜重金分两批把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都送到武宁宁达中学去学习取经,为学校酝酿已久的导学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我有幸成为第二批赴武宁学习班主任团队中的一员,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由于一些意外的客观原因,我们此次出行有点来去匆匆,但身负学校重托的我们岂能过宝山空手而回。所以从进校门开始,我就以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审视这所颇负盛名的民办学校是如何成功的管理学生的。下面我将从班主任管理的角度,谈谈我在宁达短短一天的感受。

首先,走进宁达,两条标语吸引了我。“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多么豪迈的话语,也许这就是宁达人能够乘风破浪,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传统教育中,教师、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学校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所谓的良好习惯,学校、老师“毅然”挑起育人的“重担”。于是学生就在老师家长式的教育模式下“健康”成长,老师也因此获得“桃李满天下”美誉,学校也成为人们心目中育人的“沃土”。可是,如今看看学校里的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下,多少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少人变得叛逆;多少人泯灭了个性,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并呼吁改革创新。也许宁达正是响应这一呼声,身体力行的进行教育改革。正如该校校长在一篇论文中说道:“我要把传统教育这堵墙轰然推到”,好一个气势磅礴的改革宣言,宁达人正是从教育理念入手,开始了他们教育改革的长征之路。“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并非一个新鲜的词,但要落到实处又谈何容易。学生一旦主宰了学校,老师是否会丧失存在的价值而身价暴跌,学校是否会疏于管理而教学质量下降,这是悬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可是宁达人用行动证明了学生主宰学校,只会让学校更祥和,更有朝气,这是我在宁达亲眼看到的。学生以校为家,师生亲如一家,到处是欢声笑语的海洋,到处是求知探索的热潮。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这里成了学生的天堂。

其次,走进教室,班级文化吸引了我。宁可涂鸦四壁,不留一堵白墙。宁达人的魄力再一次让我震撼。好好的雪白的墙壁,到处是宣传标语,学习箴言。更有甚者,教室里外的墙壁上挂满了黑板,白板,上面有学生演板的内容,也有学生信手涂鸦的大作。这哪里是老师心目中“圣洁”的教室,分明是广告牌林立的闹市。这地方能教书育人吗?我心中充满了疑问。

直到我走访了几个不同年级的教室,亲眼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活跃的表现,我才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明白了这一看似放纵的放手,实则是大智慧的表现。试想,传统教育中的教室,学生有几分发言权,除了老师点名发言外,学生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可是学生时代的孩子,充满了个性,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仅有的课堂被点名发言的机会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要。宁达人为了张扬个性,给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宁可不要传统教室的规矩,也要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角,把墙壁很好的利用起来。没有一堵白墙,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墙壁、墙壁,成为学习的天地;白板、黑板,见证学生的成长。墙壁上是师生共同精心设计的班级宣言、班训、班规以及各种学习活动展示专栏。虽然贴的到处都是,可是和整个班级氛围配合起来,又是那样的和谐。每个所贴的内容不尽相同,却彰显了他们不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个性风采。课堂、课外,他们在白板、黑板上每一次演板,每一次涂鸦,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从来都那样坦然,大方。纵然是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访,也不能引起他们丝毫的拘谨。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个个身影,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只有学生对班级,对学校,对老师有足够的感情时,才会有这样的表情,这样的表现。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拥有这样的学生,那么,我真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了,因为学校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天堂。

再次,走进师生,宁达精神吸引了我。一个没有个性精神的学校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缺乏生命力。宁达中学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与她的建校精神是分不开的。参观学习之余,我抽空与宁达的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些简短的交流。他们言语中对于学校的热爱让我这个平时颇具叛逆个性的外校老师着实汗颜。其中一位六年级的男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的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就读,而他正是在姐姐的影响下放弃武宁一中,选择宁达这所民办中学的。是什么让这姐弟二人如此着迷这所学校呢?论资历,论设施,论师资,武宁一中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输给这个只有初中部的农村民办学校的。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那个小男孩,他的回答更让我吃惊。他说,姐姐带他来学校玩了几次,就让他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因为,这里的老师像亲人,学校就像自己的家。学生多数情况下能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太开心了。是呀,学生充满了个性,如果能找到一个能充分张扬他们个性的地方,那里自然就成为人人向往的天堂。

为了进一步了解宁达魅力的来源,我接着走访了几名班主任老师,由于当时学校的一些意外情况,班主任都行色匆匆,只能草草聊几句就匆忙的地走开了。其中皮雯静这位女班主任的一席话给我感触颇深,她郑重的告诉我,在这个学校,他们每天也很辛苦,但是他们很快乐的工作着,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孩子就没有他们的一切。在这个信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是呀,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老师们正是秉承这个精神,努力把学校变成孩子们的天堂,让学生喜欢学校,依恋学校。与此同时,在天堂里工作的老师也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天使,受到孩子们的爱戴,拥护。只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师生关系呀。

其实,何止学生在这里学习有天堂般的感觉,老师在这里工作同样如同天堂一般,除了孩子们的爱戴外,学校领导班子对老师的重视,也是老师工作幸福感的来源。正如该校校长所言,在我们学校,老师心目中,学生就是一切,而我们心中,老师就是一切呀。没有吃苦耐劳的老师,没有拼命肯干的老师,纵然校长有三头六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领导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学校的良好精神氛围。宁达正是在这种成功的为人的工作中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

最后,离开宁达,付中的明天振奋了我。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宁达确实有其独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付中也有自己的成功之处。付中从来不缺少关心老师的领导,从来都不缺乏关爱学生的老师,从来都不缺少吃苦肯干的老师,从来都不缺少爱校恋校的学生。宁达有的,我们都有,我们只是没有把这些变成一种学校的特色,变成学校的精神。让付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校,让付中成为孩子们的天堂,让付中的老师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天使,我们行动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 篇5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二小国培示范校创建工作总结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二小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有着50年历史的学校。校址原在拓东路“斗姆阁”内,现坐落于昆明市拓东路132号。是一所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师资优良,环境优美,有着鲜明办学特色和优质教育水平的学校。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904名学生,36名教师。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校不断努力并收获多项荣誉。先后创建为“云南省绿色学校”、“昆明市绿色学校”、“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昆明市身边的好学校”、“书香校园”、“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学校”、盘龙区“教书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非物质文化传承教研基地学校”、盘龙区“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2015年,我校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拓东二小“网络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在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的学习,全员合格率100%,16人为优秀,优秀率为44.4%,学校在校本教研与网络研修整合上做了一些尝试,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学校发展,一年来,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腾飞的翅膀,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观念,如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具有现代特征的学校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全校干部和教师提出了角色转变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现代化学校干部和教师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便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运用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学校高度重视,采取多方面学习培训和奖励措施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让全校干部教师树立信息建设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校高度重视,制定研修方案,层层推进网络研修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将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不断探求培训研修的方法。网络研修的启动,特别是“国培计划”的正式启动运行,为我校领导教师的网络研修、交流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操作平台。

1、我们在认真研读了《云南省“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校创建考核评估表》后,校长亲自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成立网络研修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网络研修方案、研修制度,发展规划,以此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强调了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网络学习,为教师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学校领导以教育网站为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游览教育学信息、观看教育教学房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参与在线研讨,利用论坛、qq等多种方式进行即时讨论交流。充分立足于本身良好的办学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时快捷、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积极开展网络研修。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骨干教师也纷纷开展网络研修,组建了学校的qq群组,撰写个人日志,写工作日记、写学习心得、写问题思考、写经验论文等。同时学校骨干教师将网络研修方法、经验分享给其他老师,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加网络研修。

2、明确教科研强校建设目标。通过国培网络项目的实施,结合本校实际,有效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常态化研修的组织管理者,培养学校的管理指导队伍,保障常态化研修的有效实施。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网络研修社区,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牵头,带领全校教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本地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

二、以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训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教育设备、教育设施的现代化,干部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为了使教师转变观念,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学、教科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采取定点、定时、定内容进行辅导讲座与教师自助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实用的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合作、反思,使教研、教学日常工作成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全过程。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人员和优秀教师先行者的作用,引领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校教师100%能够较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和Excel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和利用网络收集信息。90%以上教师能够掌握多媒体素材收集、制作,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一部分教师能够掌握微课的制作和技能。

三、不断完善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工作制度,为学校教科研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教研组由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综合科教研组组成。各教研组工作由学校落科行政统一管理。在国培期间,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组教师情况制定了各组培训学习方案,互相带动帮助,积极主动完成培训任务,按时按量完成线上和线下培训学习;网络和校本培训。同时要求各教研组结合各组学科特点,结合培训目标,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学科中,并不断尝试、实践、反思、总结。另外,学校还要求各课题组将培训中的难点、亮点进行梳理,形成研究课题,以科研带动教研,相互促进,不断完善。

同时,为激励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热情,促使他们由被动向主动的参与研修,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一是积极发现优秀文章,就推荐到学校Q群和相关网站发表。二是将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情况纳入考评方案之中,对认真研修的老师加分奖励。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展,全体教师协作学习,共同成长,朝着建设一支知识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目标迈进。

通过教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完善,引领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开阔视野,逐步让教师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

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学校教科研发展。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当前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教研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与实验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做好校本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学校教师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师们一方面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和同行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学习技术,参加活动;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分享,与区域内教师共同成长。

五、学校“一对一”帮扶模式促进国培的有效开展。学校校长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专题会议,明确本学年校本研修任务,要求全体教师完成网络研修任务,按要求上传作业,并由教导处每月检查考核。我校教师年龄分层差异较大,一方面是一批快要退休的老教师,一方面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学校为了能让国培有效实施,结合教师队伍情况,采用“一对一”模式开展培训,即一名老教师搭档一名新教师,老教师负责在研修过程中指导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负责在信息技术方面指导老教师。学校对教师们的培训考核以结对方式进行,必须两人都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才算合格。校长和学校行政带头与老教师结对,随后骨干教师也纷纷全部和老教师结对,共同学习完成网络研修任务。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将教学中的感想体会、反思文章、图文作品等发到学习的平台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学校信息技术小组的技术骨干利用中午时间手把手教授学校老教师如何完成任务和上传文章,定期组织老师们进行教育经验的交流活动,引导老师们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梳理、反思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搭配使得学校教师解决了经验和技术的难题,让我校提前完成了国培任务。

六、采用便捷的方式和媒体,有效拓展了研修的方式。学校专门派出了老师认真学习国培的相关要求和信息技术,回来后给全校教师做了专题培训,同时还指导大家可以利用手机软件完成学习。全校教师都下载了手机软件良师通,利用手机观看视频资源,交流、探讨,更加方便地完成了培训任务,让教师们在百忙之余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接受培训。

七、以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积累和建设为手段,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校通过自主开发、资源整合、择优引进等措施充实网络资源,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特别重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努力建设学校自有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注重日常的积累,将教师教学中的优秀教案、课例、心得、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资料、试题等充实到资源库中,另一方面成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小组,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技术人员在内,组建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队伍,有针对性、计划性地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了教学人员结合教学需要提供设计方案,教研人员进行整体把关,技术人员精心制作的工作流程。目前,具有本校自己风格的与学校教学水平同步发展的教学资源库正在不断充实,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学校参加了“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等实验课题,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网络为知识载体和交互方式的教学模式基本形成。信息技术从多层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形式更活泼。目前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呈现出两种思路:其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或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并以演示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资料,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一道借助于信息技术,研究学习有关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以成果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微课将成为学校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模式的新载体。随着微课这一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可以反复学习学科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进步。学校组织了学校教科研主任、教研组组长到深圳等地进行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相关培训。回到学校后,又组织了学校教师微课录制和应用的相关培训。先组织学校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录制微课,用于教学实践。之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搭档,教老教师录制和应用微课,利用微课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我校自2015年参加“国培昆明市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以来,校长,教务处都非常重视此次研修活动。学校以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带头人,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线上活动、线下交流,年轻教师积极响应,有困难的老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帮扶下,仍然独立完成了“国培”学习网上的所有内容,致使我校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全员参加达到了100% 的合格率,可谓全员参与,人人积极。在培训结束之际我校受到了盘龙区进修学校的表扬和鼓励。

缪宏亮-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 篇6

——浅谈学校文化的积淀与提升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缪宏亮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八字校训深深地烙印于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成为每一位学子心中的信念和方向,而他们也正如梁启超先生评价的那样:“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挽既倒于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我们马杭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必须以百年华诞为契机,扬弃、整合、创新、积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并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努力使我校从百年老校发展成为常武地区的百年名校。

一、积淀历史,使文化成为有根之水

我校位于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武进历史上出过1546名进士,9名状元,出过春秋时挂冠的季札,清代以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当代著名的美术大师刘海粟和作家高晓声等,素为文化兴盛之邦。同时,武进自古就多英勇男儿,三国时孙权以统一大业为己任,诏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武进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更是陈毅元帅率领的新四军长期敌后抗日的根据地。长久以来,武进人民不仅“仓廪实而知礼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而且从来就不缺乏与敌人英勇斗争、坚定不移的精神。这一点,在我们马杭的大书画家恽南田先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南田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不仅在艺术上勇于创新,“耻为天下第二手”,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没骨画法”,成为常州画派的开山宗师。同时,他还具备令人钦佩的品格节操。他早年参加抗清运动,15岁那年兵败被俘,因为才艺出众被当时的满清总督陈锦收为义子,20岁那年陈锦身死,作为独子南田本可承袭爵位,但就在此时他发现了在抗清战斗中失散的生父。南田不慕富贵,设计离开了陈家,与老父亲回归家乡马杭,以卖画收入奉养老父,最终贫病而亡。南田的一生,集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他不畏强权,具有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他胸襟坦荡,是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他执着追求,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创新之路。他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特别是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地方。长期以来,南田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淳厚、认真、和谐、坚毅”的品质牢牢地根植于马小师生心中,是百年马小校风的体现。他对待艺术和生活始终抱着辩证的观点,不走极端,“过犹不及,凡事

有度。”正是马小校训“有度”的来源。也唯有“有度”,方能引领师生从现在的幸福学习工作,走向明天的幸福生活,这便是我校办学理念“从幸福走向幸福”的由来。

至此,我们就在千年武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下,以南田精神为圆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半径,画出了学校的文化方圆。构筑我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引领着师生的幸福成长。

二、夯实行动,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

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些人有文化,却不一定讲文明。钱文忠教授认为:文明是少数人服从于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中国是文化故国,但现在却不是文明大国,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国里有三个已经不复存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从根本上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中国文化如果再不“落地”为文明,也难逃断裂的威胁。

钱文忠教授还认为:现在的教育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的传承,而缺乏文明的养成。如何让文化 “落地”成为文明,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对此,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同心戮力,奋勇向前。

1、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协调。

我校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整合完善。每项重要的制度从出台到实施都经历了严格的程序:从分管校长及相关中层起草→行政办公会修订→学校论坛讨论→提交教代会通过→分发给每位教师学习→试行实施。由于考虑全面,程序科学,很多制度原本就来源于日常管理的一线,所以我校的制度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规章制度的建设,重在落实,落实在行动上,才能最终入心入脑,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管理者做到严肃、公正、透明。使学校的制度管理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情化服务,人文化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着自我价值与学校发展的双赢,使充满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真正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做好宣传引导,确保领导教师自觉践行文明行为。

一位好校长有时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一位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要使学校文化“落地”成为学生所践行的文明,领导和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让文化“落地”。对此,我校采用领导率先垂范、加强校本培训、多种形式树立榜样、制度约束与激励等方式,来促进提炼的价值观转化为所有领导和教师的行为习惯。

我们提倡教师都要像南田先生那样,做一个有“风骨”的人,在当今社会急速变迁、人的价值观紊乱、教育思想大发展背景下,要守住自己心灵的一片清净,坚持自己做人的纯粹,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做学生的行为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时我们大力开展师能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追求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正如我校的师风:毓德、修文、务本、铸新。

3、加强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文化“落地”成为文明。(1)在课堂教学中让文化落地

有人认为学生的文明素养主要靠班队课和课外活动,课堂就是抓好教学,其实不然,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精心研究在各科教学中设置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加工教材,形成切合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师本课程、生本课程。除了传统的国本课程中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之外,我校还准备编印校本课程《走进南田》,让南田先生的品格情操、艺术追求和辩证思想成为滋养每一位学生心灵成长的营养。

同时我们要改革课堂评价,把学生文明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标准参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目标评价等方式来建立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课堂教学监控机制。

(2)在活动教学中让文化落地。

我们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公民教育项目。如:《马杭街道秩序混乱问题》,《教科书循环使用问题》等等,学生们分成小组,广泛开展调查,积极发动群众,不仅增长了自身的能力,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自2006年以来,我校每年都在常州市公民教育项目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我们还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制订了《马杭中心小学五小评比细则》。“五小”为:“礼仪小标兵”、“健康小天使”、“学习小主人”、“自理小能手”和“才艺小明星”,讨论形成了《马小十大文明好习惯》,着眼于从小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个人的点滴行为上去要求,以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我们抓好常规管理,少先队文明岗负责自我监督,自我纠正,周周评比,月月考核,各中队竞争激烈,各有特色。真正做到学生在校六年,学校为其今后六十年发展奠基。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开展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知南田、学南田、做南田”的主题系列活动和磨难教育活动等。

我们还开展各种以南田为名的“南田少儿书画社”、“南田乒乓队”、“南田艺术社”、“南田文学社”等小社团活动,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现代文明素养。

4、规划物质空间,为文化“落地”提供物质支持。(1)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改扩建过程中,我们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使校园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建筑群体,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小鸟鸣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了马小独特的绿、净、美的环境文化氛围。我们让每一条道路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文明小径旁的《马小十大好习惯》时时提醒学生文明言行,教学楼东的《弟子规》不断教育学生该如何做人。

(2)创设南田文化主题环境

结合学校文化理念,提炼南田文化精髓,我们命名了学校的五场、六路、七园、八楼,重新设计了校园环境布局方案。五场:伫歌广场、留英广场、怡悦广场、露华广场、飞翼广

场。六路:、幸福大道、文明小径、书香路、艺韵路、健身路、健心路。七园:點荷园、伴梅园、修竹园、晓梨园、迟杏园、听松园、依柳园。八楼:根据“南田三绝”——诗、书、画,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尚画楼、尚书楼、尚诗楼;食堂为逸品楼,体育馆为逸格楼,辅助楼为逸趣楼,综合楼名“南田楼”。

(3)建设“南田遗韵纪念馆”

利用“南田遗韵纪念馆”及周边200多平米师生活动区域,集中围绕文化知识、书画技能、艺术修养、传统道德、爱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马小南田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让审美成为语文课的灵魂 篇7

语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平等、民主的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坚持教学民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保持教师的人情味, 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通过课堂这个窗口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由此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 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 随时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 期待的目光, 大方的姿态, 温和的语言与饱满的情绪去感化、熏陶学生,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轻松、热烈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表情, 灵活多变,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创设教学内容的新奇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导"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以形成美感的关键因素。因为中学生的认知活动, 并不单纯地受自身的思想认识支配, 也受情感活动支配;同时, 教学情境对他们的学习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冲突, 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 获得审美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在语文学习中,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自身, 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在讲解古代诗文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告诉学生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 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更容易和作品表达的情感沟通, 产生共鸣。

三、完善形象, 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往往来自主体 (学生) 深层需求的心理。因而教学中, 应该激发创造力的深层源泉, 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 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在教学中, 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 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多彩多姿的立体画面, 把作者没有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 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 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 还需要把想象思维参与创造。

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在写作中, 审美创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 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 不拘一格, 不硬性规定题材, 表达方式, 标题模式, 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础要求下, 尝试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 求新求活, 写出新、真、美的文章。其次,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 创造完美形象。

让真情实感成为作文的灵魂 篇8

一、现状分析

以浙江省新昌县沙溪镇为例,我们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表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学生缺乏作文兴趣,教师出题偏离现实生活,老师关注度不够;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关注不够;缺乏阅读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电视或玩耍;缺乏课外积累,只为作文而阅读照物,根本谈不上主动二字;大部分学生没有写日记和摘抄美文的习惯。

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写作处于被动状态,腹中空空何谈笑逐颜开。可想而知假话连篇式、移花接木式等作文造成了真情作文的缺失。写作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何谈快乐作文。

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在体验中写作,在体验中成长。怎样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灵感,书写真性情,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分板块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作文教学也应该从这三个板块入手。

1.品亲情,担家务,感受家庭冷暖

亲情指的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中的一些琐碎事情。在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不能胡编乱造。

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汲取素材,培养美好的劳动情感。

2.指导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有利于教师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心灵的智慧去重组。同时,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3.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用心体验社会生活的习惯,挖掘社会和地方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三、实施策略

1.写作前首先要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倾听精彩的话;留意民俗风情。

(2)培养记录生活的意识。随时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颤动都不放过。

(3)练就展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成文章,需要靠感悟去内化提升。

(4)善于思考。缺乏思考的语言是空洞的,在观察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不断地思考生活。忠实于生活,以真诚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客观的态度评价、感悟、审视生活,获得真情。

2.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张扬个性

体验有时是薄弱的、片面的、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住,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1)创设情境,体验“真”生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架设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再现生活情景,给予学生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2)激发“真”性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教师应抓住生活点滴,尊重个性,走进学生的生活,激活情感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思我事,用我手写我意。”

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怎样想就怎样写,活跃思维,激发真情,展示个性。

3.写作后多元评价

教师在关注作文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多元评价。教师自己写评语,进行评价,不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可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点评等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有了情感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有了情感才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作文空洞乏味。如果小学生作文能紧紧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真实起步,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作文教学就会拥有不衰的生命活力。

上一篇: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案下一篇:局开展全国土地日宣传咨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