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通用10篇)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1

**市作为**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县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直观体现在广大农村的乡风文明的程度上。因此,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贯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的中心之一。

一、**市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市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二类农业县市,其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市185个行政村中,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地齐全的不足20。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覆盖面较小、参与率较低,精神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占领了一定的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1、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一是部分青年农民不关心国家集体大事,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集体意识严重弱化。二是宗派、老乡意识又有抬头。有些群众利用在本乡、本村的宗族、宗派以及老乡势力对乡村民主选举、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乡村民主管理受到挑战。三是人际关系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较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出现。

2、赌博、迷信等陋习屡禁不止。在相对农闲时节,农村赌博之风非常盛行。因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迷信思想和活动也屡见不鲜。重男轻女现象在农村仍较为普遍。

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相互攀比,浪费现象严重。

4、少数群众文化科技意识并没有太大提高。一些农民对子女上学的态度并没有明显转变,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度依然不小。

(三)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农村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乡场镇一级财政设置的农村建设专用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农村硬件建设项目上了,而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则较少。加之税费改革后**市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极为薄弱,大多数村无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使**市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二是人力投入不足。虽然乡镇均有专门的领导干部主抓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加之由于农村的复杂性,导致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思想投入不足。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如抓物质文明,体现政绩明显,导致对乡风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就是搞了一些乡村文体活动,也是无长远计划和目的的走过场走形式,使广大村民一笑了之,没有应有的宣传引导效果。

(二)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受“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农村常住人口中80以上是40岁以上的农民,这些农民基本上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民面对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的形势,自我“免疫能力”下降,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成为是非善恶的主要判断标准,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文化素质偏低也使农民面对新技术、新产品等新生事物时崇尚保守,小农意识盛行。

三、建议及对策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大量典型事例给我们启示,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

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风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设好经营好基层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乡场镇、村党组织、团、妇、民兵等团队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三)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各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市农村农民素质偏低,村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已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措施解决在乡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二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建议采取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正气的浓厚氛围。

(五)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做好这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乡风文明建设应做到常抓不懈,农村的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不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风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设好经营好基层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乡场镇、村党组织、团、妇、民兵等团队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三)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各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市农村农民素质偏低,村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已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措施解决在乡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二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建议采取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正气的浓厚氛围。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2

为摸清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家底,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发展县(市)级综合医院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县(市)级医院建设,江苏省医院协会受省卫生厅委托,对全省县(市)级综合医院[以下简称县(市)级医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2008年底床位设置、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医疗设备、信息建设的函询调查资料;《江苏年鉴》有关全省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江苏卫生年鉴》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由江苏省医院协会组织江阴、宜兴、海安、高淳县(市)医院及相关专家组成调研课题组;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函询调查表,发送全省62所县(市)级综合医院填写;回收调查表,并对调查表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核对,对其中不符合填写质量要求的,作补充更正,力求数据完整、准确;汇总、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全省县(市)域经济发展情况

全省62个县(市),县(市)域总面积89541.86平方公里。2007年常住人口5583.62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5108.98亿元,财政收入2282.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059.43元。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

江苏省不同地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情况详情见表1。

从表1可见,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苏北地区比苏南地区低4倍。

2.2 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情况

2.2.1 编制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编制总床位2 7 4 9 6张,平均每所443.48张。按地区分:苏南2 0所,共9 4 8 0张,平均每所有4 7 4张;苏中14所,共7053张,平均每所503.78张;苏北28所,共10963张,平均每所391.54张。床位与人口比: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为0.50张,其中苏南0.67张,苏中0.48张,苏北0.40张。

2.2.2 实际开放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实际开放总床位34605张,平均每所558.15张。其中苏南12416张,平均每所620.8张;苏中7989张,平均每所570.64张;苏北14200张,平均每所507.14张。每千人口实际开放总床位数为0.62张,其中苏南0.88张,苏中0.55张,苏北0.52张。按实际开放床位数量分: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规模,<400张床位的12所,400~599张床位30所,600~799张9所,800~999张8所,>1000张床位的3所。

江苏省不同地区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情况详见表2。从表2可见,苏南、苏中、苏北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差别较大,苏南最高,苏北最低。

2.3 县(市)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3.1 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人员45031人,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62和1.30,其中苏南分别为1.69和1.29,苏中分别为1.51和1.34,苏比分别为1.67和1.29,差别不大。

2.3.2 卫技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卫技人员36561人,平均589.69人。其中苏南13345人,平均667.25人;苏中8697人,平均621.24人;苏北14519人,518.54人。全省卫技人员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33和1.06,其中苏南分别为1.41和1.07,苏中分别为1.23和1.09,苏比分别为1.33和1.02,差别不大。不同规模的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与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见表3。从表3可见县(市)级医院规模越大,卫技人员配置比例越低。

2.3.3 卫技人员学历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博士研究生29人,占0.08%;硕士研究生978人,占2.67%,两者合计占2.75%;大学本科13679人,占37.41%;大学专科10985人,占30.05%;中专10872人,占29.74%。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4.4 0%和39.18%;2.27%和38.53%;1.52%和28.24%。可见不同地区高学历人才比例差别较大。

2.3.4 卫技人员技术职务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正高技术职务900人,占2.46%;副高技术职务3454人,占9.45%;中级技术职务14090人,占38.54%;初级技术职务15730人,占43.02%;未定技术职务2387人,占6.53%。正高、副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1.67%、8.96%、36.16%;2.67%、11.25%、40.07%;3.06%、8.82%、39.80%。可见苏北的正高技术职务比例比苏中、苏南高,苏中的副高技术职务比苏南苏北高,总体上高级职务比例偏低。

2.3.5 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情况。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有重点专科324个,其中市重点专科132个,县级重点专科1 9 2个,个别县(市)级医院建有省级重点专科。有学科带头人1223人,其中正高技术职务429人,副高技术职务731人。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全省各地差别不大。

2.4 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情况

2.4.1 医院占地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占有土地总面积2891484平方米,平均每院46636.84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3.56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占地面积705324.8平方米,占24.39%;非医疗用房占地面积359844.8平方米,占12.44%;绿地面积738255.9平方米,占25.53%;道路占地面积5 3 4 2 1 5平方米,占18.48%;其他占地总面积553843.5平方米,占19.15%。以上可见医院占地总面积明显偏低。

2.4.2 医院建筑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建筑总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2592369.55平方米,占83.97%,平均每院41812.41平方米;非医疗用房面积494743.45平方米,占16.03%,平均每院7979.73平方米;危房面积积13312.3平方米,占0.47%。2.4.3江苏省不同地区医院建筑面积比较(见表4)。从表4可见江苏省县(市)级医院总建筑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床89.21平方米,但地区差别较大,功苏南、苏中相近,苏北明显偏低。

2.4.4 医院其它基础设施。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电力系统,有高压电流58所(94%),低压电流57所(92%),双路供电50所(81%),自备发电配发系统45所(73%),不间断电源供电36所(58%)。供气系统采取燃煤式供气37所(60%),燃气供气10所(16%)燃油炉供气4所(6%)管道供气2所(3%)。供水系统采用外网水57所(92%),深井水19所(31%)。有污水处理设施60所(9 7%)。有垃圾处理设施5 4所(87%)。以上数据表明医院许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5 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2.5.1 医疗设备配置总值。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总值377250.34万元,平均每院6084.68万元,平均每张开放床位10.90万元。其中苏南174416.28万元,院均8720.81万元,床均14.05万元;苏中86073.05万元,院均6148.08万元,床均10.77万元;苏北1 2 5 3 5 0.5 8万元。院均4476.81万元,床均8.83万元。可见苏北医疗设备配置较苏南差别很大。苏中处于中位数。

2.5.2 急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配置10万元以下麻醉机222台(苏南23台、苏中63台、苏北136台),10万~30万元以上麻醉机248台(苏南117台、苏中58台、苏北73台),30万元以上麻醉机29台(苏南21台、苏中5台、苏北3台),三种规格的麻醉机合计499台,院均8.05台。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别在于麻醉机的档次不同。配置呼吸机605台(苏南256台、苏中157台、苏北192台),院均9.76台。建1+6以上中央监护系统96台(苏南31个台、苏中27台、苏北38台),院均1.55台。以上两种急救设备数量差别大。

2.5.3 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功能科配置医疗设备价值116853.92万元,院均1884.74万元。其中检验科设备36150.01万元,院均583.06万元(苏南657.04万元、苏中548.70万元、苏北547.41万元);放射科设备4 2 2 9 5.0 1万元,院均682.18万元(苏南938.18万元、苏中701.80万元、苏北489.52万元);超声科设备36109.99万元,院均582.42万元(苏南933.35万元、苏中528.05万元、苏北358.93万元);病理科设备2299.26万元,院均37.08万元(苏南54.02万元、苏中36.35万元、苏北25.35万元)。以上数据表明,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苏南、苏中、苏北差别较大,苏南明显好于苏北,苏中处于中位数。

2.5.4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见表5)。

从表5可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总量和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讲,苏南配置的医疗设备数量和档次高于苏中、苏北。

2.6 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情况

2.6.1 信息建设投资。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总投资38192万元,平均每院6 1 6万元。其中苏南院均1 0 9 6万元,苏中院均4 8 5万元,苏北院均339万元。信息建设总投资中,网络投资1 1 6 5 6万元,占30.52%,平均每院188万元,其中苏南238万元,苏中258万元,苏北117万元。可见信息建设地区差别很大。2.6.2机房及其硬件建设。机房建设面积,平均每院66平方米,地区差别不大,主机安全、及应用安全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机房硬件建设,小型机共6台,其中苏南2台,苏中4台,苏北无;PC服务器4154台,平均每院6.7台,其中苏南院均9.4台、苏中6.8台,苏北4.8台。可见苏北机房硬件建设较差。

2.6.3 计算机配置及应用。

计算机配置数量,全省共13454台,平均每院217台,其中苏南297台,苏中193台,苏北173台。平均应用系统的完善度,全省55.0%,其中苏南70.6%,苏中58.0%,苏北42.4%。以上可见苏南比苏中、苏北计算机配置及应用的情况好。

2.6.4 技术人员。

医院信息技术人员共292人,平均每院4.7人,其中苏南5.5苏中4.9人,苏北3.9人。医院信息技术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6人(2.0 5%),大学本科生1 7 4人(5 9.5 9%),大专生9 9人(33.90%),其他13人(4.45%)。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苏南多于苏中,苏中多于苏北。

2.6.5 工作系统。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中,拥有H I S、L I S、R I S、P A C S、O A、门诊工作站、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等8个系统的有1 5所,只拥有其中7个系统的有3所,拥有其中6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5个系统的有6所,拥有其中4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3个系统的有8所,拥有其中2个系统的有1 6所,仅有HIS、个系统的有6所。表明医院信息化工作系统大部分医院尚未完成。

2.7 县(市)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7.1 医疗服务工作量。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224922人,平均每院406854人次,日门诊量1115人次(以无假日计算)。出院人次1 2 5 3 0 4 7人,平均每院20210人次。隹院手术总例数429068人次,平均每院6920人次。门诊手术总例数215435人次,平均每院3475人次。以上表明县(市)级医院工作量较大。

2.7.2 医疗服务工作效率。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平均住院日9.8天。表明工作效率较高。

2.7.3 医疗服务工作效益。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业务收入1161427.84万元,平均每院18732.70万7万元,平均每床33.56万元。业务收入中,医疗收入580576.62万元,占49.99%。业务支出1092889.16万元,其中医疗支出599440.27万元,业务收支相抵,结余68538.68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1062199.20万元,其中房屋建筑514735.86万元,专业设备412429.95万元。负债总额579017.66万元,债权总额473129.88万元。可见医疗服务工作效益较好。

3 讨论和建议

3.1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江苏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实际开放床位平均每所558.15张,每千人口0.62张,6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有20所,占32.26%。医院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素质也有了提高,开放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1.30,其中开放床位与卫技人员之比为1:1.06,卫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0.16%,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占50.45%。医院建筑面积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所494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医疗设备增加较快,平均每院设备总值6084.68万元。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和效益较好,县(市)级医院平均年诊疗总人次406854人,出院20210人,占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9.93%,总出院人次的22.81%;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1.64%,出院人次的32.09%。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高于全省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的89.45%;平均住院日9.8天,低于全省医院平均住院日的11.7天。县(市)级医院为保障县域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3.2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主要矛盾

尽管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状况仍不相适应,与全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与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突出的矛盾是医院建设规模床位设置不足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滞后。县(市)级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109.2%,就是床位设置不足的有力证明。另外,苏北、苏中、苏南在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上如此之大的差别,反映了区域医疗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使苏北、苏中县级医院建设逐步缩小与苏南的差距。江苏人均GDP已达到5000多美元,经济发展已达到国际中等国家发展的水平,但医疗卫生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相同水平的国家。目前江苏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仅为每千人口2.8张,卫技人员3.69人,县(市)级医院总床位数仅为县域每千人口的0.62张,卫技人员0.65人,因此供需矛盾突出。发展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对加强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县(市)级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龙头,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多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建设目标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内的医疗中心。为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 合理确定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

确定规模是医院建设的前提。本次调查显示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开放床位为558.15张。至2020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到平均开放床位1000张左右。因为2007年江苏省医院总床位由1997年的95092张增加到151532张,10年间增长59.35%,平均年增长5.94%,按照过去10年医院总床位增加的速度,加上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县域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释放,县(市)级医院床位的床位设置预计到2020年的12年间将增加80%左右,即平均达到1000张床位左右的规模。当然不同区域(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县域,由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病员流向、疾病谱变化等因素,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也会有所差别,床位设置也应相应增减,原则上按服务人口的0.8‰~1.2‰设置,一般为1000张左右。

3.3.2 提高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1994年,卫生部制发了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对指导全国县级医院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15年来,全国县级医院有了很大发展,原来制发的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变化的新形势。2009年6月9日,卫生部制发了《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苏省应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县级医院建设的实际,制订《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应源于全国,高于全国,对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有指导、评价、促进作用。根据这个思路,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在基本建设上要着重解决四个难题:一是扩大医院占地面积。目前全省县(市)级医院平均每床占地面积83.56平方米,大大低于《指导意见》规定113平方米的要求。对于一些医院因周边环境限制,难以扩大占地面积的,可考虑迁址。二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要扩建医院房屋面积,尤其是要大大增加医技科室用房,使其占医院房屋建筑比例由目前的11%提高到27%;加大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房屋建设,彻底清除危房。三是完善配套建设,如环境绿化,院内交通,地下交通,停车场所,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等。四是做好规划。按照建设标准要求,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3.3.3 突出县(市)级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县(市)级医院建设,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人员配置标准,增加卫技队伍的数量,保证快速增长的业务工作量的需要。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市)级医院工作。同时大力推行华西医院培训住院医师的经验,将合格的住院医师引导到县(市)级医院工作。二是要完善卫技队伍结构。要强调护理人员的补充和素质的提高,加强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稳定医院管理队伍。要有计划地吸收高学历人才,按比例评聘各类卫生人员的技术职务,保持卫技队伍的合理梯度。三是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把培养和提高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纳入城市支援农村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成为县域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把关人。

3.3.4 按“适宜技术”的要求搞好学科建设。

适宜技术是指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县(市)级医院的适宜技术主要是能较好解决县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危重症抢救病人的诊疗技术。因此,县(市)级医院要在此原则下搞好学科建设,并突出重点,根据病人需求和专科优势,搞好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院技术水平。尤其要突出急诊科(急救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的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愈好转率。但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城市三级医院的学科建设既有衔接又有区别,因为两者的功能任务不同,各有侧重。

3.3.5 按照标准要求完善医疗设备配套。

配置医疗设备,是完善医院功能,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根据学科技术建设的要求,对照设备配套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备,增加专科设备,尤其要增加诊断检查设备,急诊、急救、麻醉相关设备,逐步实现医疗装备现代化。对CT、X线机等17类大型设备,要根据医疗需求、疾病谱、社会保障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并按国家有关准入规定酌情配置。

3.3.6 科学规划和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一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防止因缺乏科学规划,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现象;二要注重机房后台硬件及网络设备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核心服务器要做成冗余或共享磁盘陈列柜,经常对数据进行异地和本地差异备份,确保数据安全。运营设备的安全保障设施到位;三要精心选择合理的应用软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软件运行安全可靠,特别是加强对终端电脑的管理。在所有应用软件中,要以电子病历的应用开发为核心,软件间的系统集成尤为重要;开放的标准的对外接口,要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四要加强医院信息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使医院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高效。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3

一、老君山《道德经》简介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巡检镇,与陕西潼关县、华阴市、河南省灵宝市相邻,并与310国道、陇海铁路相接,相传太上老君在此修炼成仙,故而得名,并成为“中国道教之源”。

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道教传统的国家,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道德经》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故民间人士每年太上老君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五,在此举办老君山庙会,以示祝贺。

二、老君山《道德经》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在老君山旅游风景区,《道德经》被清晰地刻在桥栏两侧,以供人们驻足品读意会。这不仅是对道教文化老子思想的传承与颂扬,也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它不仅能让来此旅游的外方客人体会到老子的深邃醒世思想,也能进一步提升这里的文化气息,让当地人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进而提高个人生活品质。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人们个人修养的提高

《道德经》刻在桥栏两侧,便于人们阅读,对于文明乡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管它的初衷是什么,事实上它对附近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人们是去专心思索研究,还是随意赏读玩味,都将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让他们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得到洗涤,受到启发,并将终生受用。

(二)潜移默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收为己用

《道德经》博大精深,其教育意义尤为深远。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有助于让人们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宽阔的认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其所感染,并将某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帮助自己解决些许烦恼,甚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老君山《道德经》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道德经》离人们如此之近,但能真正读懂他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经过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症结:

(一)原文载入,造成阅读障碍

刻在桥栏两侧的《道德经》都是文言文,不免艰涩难懂。初中以下教育程度的人们要想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含义,不免要颇费心力。

(二)无人引导,少人主动问津

一般情况下,外地客人来次旅游的话,导游都会为其详细讲解其不懂之处。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关注或负责这一点。附近的父老乡亲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也只能是望而生畏,不知所云。

(三)侧重偏颇,政府重视不够

虽然《道德经》被摆在了人们面前,但确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当地的政府官员负有一定责任。想切实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让《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指导人们的生活,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争取用最为大众化平民化的语言向人们阐述这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进一步推动老君山《道德经》积极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民众的接受能力

当地政府需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派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即成立《道德经》“宣传小组”,将中国这一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有效地传播给人民群众。

在此过程中,要考虑方式方法,争取用民众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解答方式,让他们理解其中奥秘,并切实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个人发展起到深刻作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立项扶持,做成品牌特色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动力、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在项目推进、招商引资、机制保障、项目谋划上创新举措、狠抓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2020年1—9月份全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X亿元,同比增长X%,占计划的X%;

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X%;

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X个,已开工X个,开工率X%。主要有以下特点: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5

施方案》的通知

镇属各办、站、所、中心、示范区、嘎查村:

进一步推进“德润阿拉善〃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牧区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净化农村牧区社会风气,XX镇决定在全镇继续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大行动”。现将《XX镇2015年“乡风文明大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XX镇2015年“乡风文明大行动”实施方案》

XX镇委员会

2015年5月15日

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酗酒赌博;提倡孝老爱亲,反对薄养厚葬;提倡村邻和睦,反对邻里纠纷。

(二)开展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专项整治行动

各嘎查村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严禁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收受礼金、严格婚庆喜庆活动的规定》,坚决杜绝党员干部顶风违纪案件,镇党委要及时开展专项督促检查,推动纠风工作的落实。要教育嘎查村党员干部树立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

(三)开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行动

充分发挥各工作站、示范区、农牧业服务中心、司法所等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农村牧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在农村牧区未成年人中通过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在农牧民群众中开展以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和倡导移风易俗、转变陈规陋习为重点的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制作专题宣传课件、光盘、挂图、小册子等科普宣传资料,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传播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文化。

(四)开展扫黄扫赌专项行动

要结合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开展“扫黄打非”行动,继续开展扫黄扫赌“无声风暴”专项行动。在嘎查村商店、网吧等重点区域,严厉打击以扑克牌、麻将等形式进行的赌博活动,依法取缔电子赌博游戏机,大力整治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

(五)开展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

要结合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示范嘎查村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建设,以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美化村庄庭院环境,推进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坚决消除“五乱”现象(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要进一步加强嘎查村建设规划,努力使我镇嘎查村环境整洁优美。要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人人动手,家家参与,自觉整治门前院后、田园道路环境卫生,做到庭院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加强领导

为做好我镇2015年“乡风文明大行动”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调整XX镇“乡风文明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X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XX(XX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成 员:XX(XX镇人大主席)

XX(XX镇副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政办,负责日常事务工作。联系电话:XXXXXXXXX

四、具体步骤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6

一、农民科技素养的概述

(一) 科技素养的含义

关于科学素养的含义有很多, 本文比较偏向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理解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科学素养的定义, 即“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 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 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包括运用科学的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和“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 农民科技素养的含义

目前, 关于农民科技素养也有很多的定义, 本文综合分析各个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的形势及需要认为:农民科技素养是指农民掌握的科技常识的水平, 及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及认知, 并将其应用于客观世界的能力程度。能否将自身所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已逐渐成为了衡量农民科技素养高低的基本条件。

二、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民科技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文化程度是衡量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体现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上,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文盲、半文盲、小学及以下的农民仍占据农村人口较大比例, 初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很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严重影响了其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及了解, 不利于传统的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的转变, 及先进的科技向农村生产力的转变, 同时, 也影响了相关信息、知识等在农村的普及, 不利于新农村物质、政治及精神文明等的建设, 阻碍乡风文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 农村缺乏提高科学素养的氛围

农民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集体学习的氛围未形成, 农村的学习条件也需改善,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及农民之间缺少科技文化交流活动, 大多数农民仍然是疲于奔命,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留守儿童及老人居多, 而这类人群基本是不开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的其他活动, 更别说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此外, 农村信息传递速度有待提高,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网络是最快的获取方式, 但很多农村家庭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和落后, 电脑的普及率低和使用效率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在农村形成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及科技素养氛围的形成。

(三) 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 相关人员或组织缺乏责任感, 不够专业, 缺乏积极主动性。此外, 科技推广工作站的服务设施不完备, 现存的如电脑、电视、广播台等也形同虚设, 工作人员在对农民传递科技信息、知识等的时候基本是为应付工作, 政府部门为此也应负有一定责任, 农村基层工作对于大多人而言条件是比较艰苦的, 政府对相关人员及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打击了其积极性, 甚至导致其失去工作信息, 故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必要时要对工作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其工作热情。

(四) 政府对农村科技素养的投资力度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中, 存在对农村科技素养提高的投资力度薄弱的现状。从人才投入上来说, 年轻人认为农村工作艰苦不愿到基层工作, 大多在职的基层科技工作者趋于老龄化, 比如知识水平、年龄、科技知识等, 因此我国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的比例比较低, 政府需采取一定的宣传、鼓励措施, 吸收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农村工作。从资金投入上来说,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不高且逐年下降。没有足够资金支持, 许多工作人员及组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工作开展不起来。

三、对策及建议

(一)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实现乡风文明, 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根本。因此要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进一步开展并创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增加高文化素质农民的比例, 给农村科技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人群及工作对象。

(二) 加大投资力度和强度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者, 在科普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 除了中央政府外, 各地政府也必须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资力度和强度, 增加资金的投入, 并采取一切的措施吸收、引进科技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奠定物质基础, 提供智力支持。

(三) 创新农村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组织,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适时开展科技培训活动, 并建立完善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 同时发挥社会各种公益机构的作用, 促使其深入到农村内部, 扩大科普的覆盖面, 起到切实的动员作用, 使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从了解到认知再到吸收。

(四)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地方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杂志及横幅标语等宣传手段, 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科技知识、理念及作用等;同时, 适当增加普及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媒体资源, 拓宽宣传渠道。

四、结语

总之, 农民科技素养的提高, 可以推动我国农民转变为现代化农民, 及促使农村发展水平得以提高, 是实现农村乡风文明这一目标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发展步伐的的必然选择。

摘要: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之一, 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关系到乡风文明实现。本文以农民科技素养的现状为出发点, 深入探讨了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民科技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科技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新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问题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2011年。

[2]刘莎:《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科学素质》,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5) :65-66。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7

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就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工作。

一、行政效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行政效能管理制度执行力还有待提高。效能管理制度已日趋健全,但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不执行、不认真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各项制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些制度停留在纸上,柔而不刚,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惠州一再重申会场纪律,某些县个别同志因在会议上违反会场纪律而被全市通报批评;再如上班纪律问题,今年纪律教育月期间,经暗访发生仍有人在上班时间玩游戏、睡觉、态度欠佳等8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效能管理创新力度亟需加大。行政审批流程仍有简化潜力,时限要求仍有压缩空间。目前的行政审批仍以传统的串联审批为主,并联审批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审批、电子签章服务等进展比较缓慢。

二是效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效能建设抓得比较严格,但有的单位比较松散,这导致单位之间的干部职工相互心理不平衡。例如上下班时间,同在行政中心上班的单位,看到其他单位可以迟到早退,自己单位却得按时上下班,不少干部职工觉得自己单位领导不近人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效能监督力量有待整合。现在受理效能投诉的机构较为分散,纪检监察机关设立有效能监察专门机构;市直工委(市效能办、市落实办)也承担了效能监督的部分功能,且也建立了投诉处理机制;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以及信访部门等都附带有处理效能投诉的职能;派驻各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是一线效能监督主体。当前,效能监督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缺少应有的协调配合。同时,投诉渠道多,有群众来访、书面来信、电话投诉、电子邮件来信、网络论坛发帖投诉等多种形式。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民网、奥一网等各类网站纷纷开设网络问政平台,导致重复投诉、越级投诉增多,而且疲于应付回复,影响到投诉事件的实际处理质量和效果。

四是效能建设问责力度有待加强。少数干部对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认识不深,意识不强,总感到不违法,不违纪,总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效率不高而受处分;还有干部认为,机关效能建设不像违法违纪,对干部难以问责;少数干部还存在着等待、观望心理。针对效能投诉类问题,各单位存在应付心理,回复率比较高,但解决率偏低。自去年8月开展“网络问政”活动,截至今年7月31日已收到网民意见、建议、投诉等15407个(件),回复率83.6%,但是问题解决率却不高,一些部门还对一些网民问题随意回复,不回复或“踢皮球”。同时,面对机关中存在的纪律松弛、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不协同协作等问题,各单位的处理力度有待加强。一般自己单位发生的效能问题,内部处理多轻描淡写。即使被纪委监察机关发现,也多以书面检查、诫勉谈话等处理方式为主。而且,目前效能投诉的处理结果不公开,不追求领导责任,导致严肃性、威慑力不够。例如,今年暗访发现,惠州市卫生局办事窗口1名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利用网络看漫画,而在上次暗访中,该工作人员就被发现带着耳机看电影。

二、深化效能建设的建议

提高效能管理制度执行力。一是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力强不强,首先就看制度本身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倘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往往徒有虚名,流于形式,这些制度越多,越会使人厌烦和麻木,给执行者增加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影响到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必须重新梳理现有效能管理制度,尽可能具体化、实量化,减少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度。二是建立效能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对制度制定这个环节比较重视,而对执行过程重视不够,检查不到位,考核力度不够,考核机制不健全,也缺乏奖惩机制,执行好与坏一个样,长此以往,使得执行者丧失积极性。因此,必须像重视制度制定那样重视制度执行过程。

继续深化效能管理创新改革。一是逐步广泛推行并联审批(指针对办理事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置部门,实行“统一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等方法,建立行政许可超时默认制(指实行承诺办理的事项,必须严格按照办事程序,在承诺时限内办结,超过承诺时限视为默认办结,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及相关责任由审批单位承担)、行政许可联合审批缺席默认制等。二是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积极推行网上审批、电子签章等新型服务,将以往“面对面”工作方式变为“网对网”,将办事群众的路途奔波变为网上事项的快速申请和审批。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8

团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发布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3、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论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通过省级认定,既能进行快速检测,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完全有条件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要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思路,发挥检测优势,设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柜或专门市场,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做好前期工作。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

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9

——市供销社关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供销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积极参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一、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主体作用日益明显

2003年以来,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为“三农”服务、为政府分忧、为农民增收出发,从打造供销社农村流通主体地位入手,提出了“完善两个体系,发挥两个职能,搞好两个服务”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政府关注、老百姓关心、自身能干的事。几年来,全系统按照这个思路,一年抓一件大事,一年一个重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发挥了农村流通主体作用。

(一)以村站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了农资流通新秩序

以前,农资市场乱、假冒问题多、经营网点少是农资流通领域的突出问题。在某些地方曾发生坑农害农事件,给各级政府带来不少麻烦。2004年,市供销社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资流通市场进行了全新谋划与定位,主动提出了年内建立150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设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并纳入当年全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这项工作从思路、方法、步骤到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具体建设中,我们确立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建站思路和“多元化投资、开放式建站”的发展策略,严格按照“四统一”标准建设,一方面整合供销社自身资源,规范自身经营;一方面鼓励职工回村办站,吸纳个体户加盟办站。经努力,成功解决了农资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不规范、质量难保证、市场难管理等突出问题。

目前,全市建立农资综合服务站2350家,优质无假冒农资供应覆盖全市90%的村庄。供销社的农村网点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供销社农资流通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服务“三农”能力明显提高。这项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供销社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续作用越来越大。各级供销社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比较成熟的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建站”,“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供销社承办、社会参与”。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日后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打下了基础。“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的建站标准,使村站成为全市农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放心站”。两年来,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坚持“诚信经营,为农服务”,杜绝假冒伪劣,维护农民权益,有效平抑价格,受到了农民欢迎,使我市成为全省11个设区市中唯一没有出现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市。可以说,供销社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已经确立了主导地位。

(二)以“万村千乡”为契机,全面推进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将农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推行现代营销业态就是有效方式之一。各级供销社紧紧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打算,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大力参与、实施这一改变农村流通面貌的重大工程。

一年多来,各级供销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严格按商务部农家店标准要求,统一标识、统一设计、统一商品陈列、统一设施配备、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实行若干的统一。新形象、新面貌、新机制的农村小超市、便利店遍布各个乡村,彻底改变了农村流通以小商贩式经营为主的经营局面。一个个连锁配送企业应运而生,逐步占领农村市场。农村商户由“游击队”变为“正规军”,用现代营销理念、方式武装起来的个体商户由单一到整体,由落后到现代,由分散走向合作。商品经营质量、商业经营理念、农村市场管理、农民消费环境、商品流通成本等难以解决的农村流通问题,在供销社的努力下,迎刃而解。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畅通了工业品下乡的渠道。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过程中,供销社抓住了历史机遇,又一次发挥了主体作用。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除赵县外的17个县(市)区全部是由供销社牵头建设的。今年正在建设的“万村千乡”农资农家店建设工程500家的建设任务,市政府明确要求由供销社组织实施。

关于企业工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郑重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掌握全市企业工会建设现状,为全市工会工作找差距、补短板,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基本权益,更好地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助力社会稳定,本人就企业工会建设现状开展了相关调研。

一、全市企业工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已经成立的独立工会共有xxx家(企业xxx家,机关事业xx家);

成立联合工会xxx个,涵盖xxxx家企业;

全市工会会员数达xxxxxx人。其中:百人以上企业建会xxx家。截止到xxxx年年底,全市共创成和谐企业xxx余家。xxxx年全市xx%的建会企业都履行了集体协商制度,共签订集体合同xxx份,行业集体合同x份,区域性集体合同xxx份。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目前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建会率低。

目前我市的企业建会率与经济发展现状还不适应,尤其是部分规模企业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对照上级要求,建会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推动企业建会过程中,固然有经济下行、职工流动等客观因素,但是主观上思想重视度、工作有效度、结果运用性都有一定的不足。党委政府重视度不够。在乡镇,工会工作被边缘化,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党委政府重心在于发展,工作中积极落实“店小二”服务精神,对企业工作主要集中于服务需求,对要求企业建会存在为难,认为过分要求建会会增加企业负担。在推进企业建会方面,依然过度依靠工会干部的个人影响力。虽然“党建带工建”活动实施已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工会干部工作有效度不足。非公企业建会与否关键在于企业负责人观念上认同与否。在企业经营压力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更加聚焦发展主业,有的工会干部对企业建会的益处没有深入思考,简单的传达建会要求,没有因地制宜指出建会对企业发展、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企业负责人对建会持无所谓态度,甚至有抵触倾向,把工会经费看作增加企业成本,把建会看作增加管理难度。倒逼建会机制缺失。尽管《工会法》规定广大职工有权参加、组织工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但现实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属于用人方市场,职工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敢提出建会要求。有的企业安于现状,认为工会能做的事行政管理方面已经覆盖,没有必要花心思建会,对政府工作有一定的排斥。目前对于不愿建会的企业并没有什么硬约束机制,且对于建会结果的利用机制远未成形。

影响力弱。

除个别改制企业、上市企业,大部分企业工会运行并不正常,工会作用的发挥并不完善,对于上级工会交办的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多是由行政角色去处理,无形中忽略了工会组织。工会干部身份尴尬。企业工会干部大部分由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在本质上受雇于企业,工会干部身份独立性难以彰显,弱化了作为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考虑企业利益,再去考虑职工利益,无形中淡化了工会影响力。工会活动缺少内涵。企业工会开展活动仍然停留在“吹拉弹唱”,最常见的是逢年过节发个礼品,办场晚会,组织一次旅游,在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谋划的少,仅有个别企业经常性开展技能培训、竞赛、合理化建议等。以至于职工眼中的工会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工会工作流于敷衍。虽然建会企业都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厂务公开制度,但是形式重于结果,止于完成规定动作,实际效果寥寥无几。此外,上级工会布置的工作也给企业工会带来压力,以和谐企业申报为例,企业需要做大量台账资料页,而和谐企业荣誉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却难以体现。

认同感低。

从走访结果来看,企业工会更希望看到的是扎实具体的工作,是职工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取得员工的信任,使工会组织生存且壮大起来。但是目前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并不高。典型带动效果不明显。近两年市总开展了典型培树活动,一些企业积极配合打造了工会工作亮点,但是分析其实质,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契合企业自身需要方面的建设,如食堂、宿舍、企业文化等方面,而其他如职工之家、职工书屋、健身房等等门庭冷落,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对工会工作来说,没有发挥出领头雁效应。助推企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工会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任然没有很好的贡献,一方面工会参与企业管理程度低,这既是职代会制度流于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于企业负责人经营理念导致的;

另一方面,工会干部对自身工作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管理增效,为职工技能提升方面没有提出吸引力的建议。在争取职工权益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当职工遇到生活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找老板,遇到劳资问题,想到的是人社部门。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却没有能给职工提供“娘家人”的温度,工会干部在处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问题时,往往左右为难、摇摆不定,其结果也是“两头不落好”,工会干部自身也是有苦说不出。

三、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了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指出要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就我市实际来看,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行稳致远是统揽全局的总要求,加强工会工作既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避免各种职工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着力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我们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本地企业的建会工作应当给予支持,为我们的工会干部“撑腰”,把推动建会提上议程。增强建会工作计划性。在推动建会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有的放矢的原则,聚焦困扰企业负责人的堵点、痛点以及隐患,引导企业正面认识工会组织,因地制宜、化繁为简,行之有效推进建会。不拘泥于形式,不刻意追求数量,尤其对属于“八大员”范畴的企业,适合区域性工会的就建立区域性工会,适合行业工会的就建立行业工会。借助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建会。努力拓宽建会渠道,会同市场、国土等部门对新建企业在办理相关证书时发放建会通知书以及工会服务清单,正确宣传工会积极作用,吸引企业入会。同时积极引导人大、政协代表等优秀企业家以身作则、优先建会。进一步增强“党工共建”成效,大力推行企业工建与党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提高工建在党建考核中的占比。进一步完善企业组建工会筹备金征收机制,一视同仁,打破企业在工会费用缴纳上的不平衡。扩大建会成果运用范围。对于企业建会成果的运用不局限于工会条线的考核指数,既作为企业参与评先争优的条件选项,也纳入企业诚信体系重要板块。组建工会组织统计平台。依托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现有基础,组建全市工会工作系统平台,对撤销、更名、新建企业工会及时跟进,动态化掌控基层工会组织现状。

着力提升工会组织影响力。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因此中国的工会是社会主义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承载者、实践者。持之以恒,做好典型培树工作。紧紧围绕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制定培树计划,真正打造一批企业支持、职工满意的典型,要深入挖掘、总结典型的正面意义,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宣传视角,实现以点带面,发挥好典型的带动力。脚踏实地,提升工会工作温度。对市总、镇总工会来说,在工作部署、活动开展方面,尽量摒弃下达虚头巴脑的任务指标,杜绝形式主义的工会工作,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完善职工保障水平、增强企业职工和谐关系方面多思考、多作为,带着温暖、带着培训进企业下基层。聚焦主业,维护保障职工权益。习近平总书记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协调为辅的原则,既把权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也避免工会干部在职工与企业的选择中面临两难困境。积极鼓励企业工会干部创新学习的平台和形式,为职工提供技能和学历提升平台;

督促企业做好合同签订、民主管理等程序,减少矛盾隐患;

引导合法合情处理劳动纠纷,将负面影响最小化。因地制宜,探索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由政府主导试点工会会员卡制度,一方面借鉴我市垃圾回收积分制度,探索工会会员参与工会工作的积分制度;

另一方面丰富会员卡功能、延伸覆盖项目、试行首次优惠服务,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入会、积极参与。

着力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企业工会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体现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实效上,对于增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规范工会选举程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淡化企业工会组织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色彩,执行好民主选举程序,避免选举程序形式化导致的身份错位,真正选出职工满意的工会干部。增强思想引领作用。我们的工会干部应该善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思想引导、激励作用。工作中、生活中主动融入职工队伍,既尊重职工的劳动,也要关爱职工生产生活,积极回应职工诉求,淡化“指挥家”角色,提高职工的满意感和归属感。创新履职尽责方途径。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爱岗敬业”合理化建议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参与率;

组织好职工技能培训、竞赛活动,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水平;

多渠道开展职工慰问、送温暖活动,增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劳动关系;

多样化搭建能力展示舞台,给职工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量力而行,探索工会主席补贴制度。打破目前企业工会干部“无人问津”的局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工会主席实行补贴、奖励制度,提高工会干部工作积极性。

四、在调研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上一篇:学校安全检查通知范文下一篇:新春第一天上班文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