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的古诗(精选8篇)
鹧鸪天 送人
【南宋】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将至桐城【清】 王士禛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26.《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27.《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8.《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绝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29.《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0.《衢州别李秀才》
【唐】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31.《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3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33.《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4.《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35.《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6.《丰乐亭游春》其一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37.《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8.《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39.《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40.《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41.《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42.《阳关词》
【宋】陈刚中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43.《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44.《春晚》
【宋】梵崇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45.《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6.《临平泊舟》
【宋】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47.《早行》
【清】李渔
鸡鸣自起束行装,同伴征人笑我忙。
却更有人忙过我,蹇蹄先印石桥霜。
48.《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9.《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0.《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2)填空式背诵。(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教学难点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3 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五、诵读明诗意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六、《四时田园杂兴》
1接着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2 教师释题意。“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3、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七、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八、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九、拓展视野
一、鱼游到了纸上———画技高超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 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是两种不同的画画技法。透过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聋哑青年作画似姑娘绣花般细致, 细至极微;如挥毫泼墨般潇洒, 飞出灵动。透过这两个词, 我们还仿佛看到了他“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苦练执著。如此这般, 执一丝不苟的态度, 操灵活多变的画技, 怎能不让鱼仿佛在纸上游动呢?难怪那位围观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叫:“哟,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孩子的语言是最纯真的, 如纯净的天空, 如明净的河水;孩子的语言是最真实的, 毫无掩饰, 原汁原味。“哟”“啦”两个语气词和一个“!”, 将女孩的惊奇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游”字, 更是凸
由题质疑, 引起学生阅读期待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揭题后, 鼓励学生对课题中的“游”字质疑, 以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紧扣词语, 感受青年画技高超
动作演示“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感受两种画技的截然不同。
指导朗读句子, 体会两种显了青年高超的画技, 使人充分地感受到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此时此刻, 面对如此逼真传神的金鱼画作,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围观的人们会怎样赞叹呢?此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积累的运用天地, 学生会从自己的记忆仓库里自然而然提取出这样一些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跃然纸上……”这些将是他们对青年高超技艺发自内心的赞美。
二、鱼游到了心里——专注不懈
为什么青年能使鱼游到纸上呢?当“我”把“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写给青年时, 他只是平静地写了这样一句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因为“鱼先游到了心里”, 所以才能“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用一个成语来表达, 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胸有成竹”。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已经活灵活现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烙在他的心坎上。是啊, 只有心中有“鱼”, 方能笔下有鱼, 纸上游鱼!
为了心中有鱼, 他“一年多”来, “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这里的“一整天”姑且只算白天吧。12小时, 720分钟, 43200秒;想起吃饭或是回家, 只是电光火闪的一念之间, 怎么就没有在哪一秒产生过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最起码的需要的念头呢?更何况是“一年多”的“每个星期天”, “常常”如此。青年忘记的难道仅仅是“吃饭”“回家”吗?不, 远远不是!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 他可能忘记了打伞;在夏日炎炎的日子里, 他可能忘记了烈日……
无怪乎, 在我眼里他非常“特别”———“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此时, 他“静静地看着”, 眼睛盯着游鱼灵动的身影, 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感受着游鱼的曼妙姿态……他的身、他的心都随鱼一起游, 游入了鱼的世界, 游入了忘我的境界, 在那儿“呆呆地站着”。
正所谓“境由心生”。看他画鱼,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 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好个“融为一体”, “融”是融合的意思。人和鱼融在一起, 合为一体,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人即是鱼, 鱼即是人, 达到了人鱼合一的境界。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 更重要的是他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的都是鱼。以至等到太阳快下山, “我”起身往回走, “路过后院, 看到这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忘记了……忘记了……”, 世间万物皆忘尽, 唯独不忘只是鱼。眼里心里都是鱼, 仿佛自己就是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忘我看鱼, 鱼才游进了他的心里;正是因为他专心致志地画鱼, 鱼才游到了纸上。心随鱼游, 鱼方能“游”。岂止画画, 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画技的迥然有异。
挖掘空白, 丰富学生内心体验
“大家赞叹着”在文中是一个空白点, 可以此展开想象, 设计说话训练内容:大家会怎样赞叹?并随文练笔。
这个训练点既是学生情感的渲泄口, 又是学生的积累运用场, 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青年的画技高超。
品读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事理
“鱼先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的关系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用关联词说说两者的关系, 从中受到心灵的启迪。
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青年的忘我
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两词都存在。“加” 的意思是“施加”,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出于对原话的重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丰富语言。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就是《后汉书》中的原话。
2. 意在鼓励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但使用非常广泛。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词语,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实际交流中接触到,在课外书里学习到。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里“有十进房子那么大”里的“十进”到底多大?
答:“进”是量词,可用来说宅院。平房的住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一进院子的大小不固定,富贵人家与贫贱人家的房子大小不同,古时候十进八进的房屋多数是富贵人家的豪宅,这里只是说房子很大,并不是准确指某种面积。
三、《望洞庭》中的“庭”字“壬”在书中生字列表里面是第一横长,而在我们的一个配套的生字抄写本上却是第二横长。想请教一下到底哪个正确?谢谢!
答:“庭”中“壬”这个部件的第二笔,在人教社教材中为长横。早在1965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廷”字的右上是“壬”(撇下一个“士”),含“廷”的“挺、庭、莛、梃、蜓、艇”等也一样处理。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廷”组字形也没变化。“庭”“挺”“艇”“莛”这组字,对于多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它们的标音已经依靠“廷”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四年级下册的古诗】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07-25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10-25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案07-03
贾汪区小学生必背古诗四年级下册07-09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07-05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四年级下册)09-15
《我的乐园》四年级下册作文06-20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09-25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