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就业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系统就业(通用11篇)

电力系统就业 篇1

各高校电力专业现状

最近几天好像讨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兄弟多了起来,虽然见识较浅,但也想抛砖引玉一下:)

随着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电力市场化的推进,电力紧张的局面突然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于是顺带着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电力)这个专业红火了一把,其实,电力专业在中国高校出现以来,一直就是香饽饽专业,只是由于其影响面小,所以很多人对其不太了解,往往以“电老虎”或“供电局”“电厂”等简单概念理解之。

因为在网大发贴,所以主要说一下电力专业在各个高校的一些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

电力专业比较强势的高校不是很多,下面按地区大概罗列,肯定有所疏漏,欢迎指正:

东北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柳老师等)、东北电力大学(穆老师)、大连理工大学(李老师);

华北地区:清华大学(卢院士、韩院士等)、华北电力大学(杨奇逊院士、杨以涵老师等)、天津大学(余老师等)

华东地区:浙江大学(韩院士等)、上海交通大学(陈老师等)、东南大学

华中地区:华中科技大学(潘院士等)、武水(合并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

西北地区:西安交通大学(夏老师等)

华南地区:华南理工大学

港澳台:香港理工大学(A.K.David)、香港大学(吴老师、倪老师)(台湾不祥)

按照学术梯队,个人认为(港澳台除外):

第一梯队: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二梯队:天津大学浙江大学

第三梯队: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

第四梯队: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那么,毕业学校的知名度或者学术水平是否会决定学生的择业呢?

电力系统行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电力专业往往不一定能够进入系统内部,比如省电力公司、市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等等,决定于学生能否进系统的往往是一些隐形条件。如果在系统内呆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一些端倪,比如,某学校的硕士博士经常能进国家级别的系统,某学校的毕业生

往往能够在东北系统内游刃有余,某些学校的电力专业虽然实力雄厚,其毕业生却往往很难进系统,只能进相关的研发公司,比如南瑞或者西门子等等。

这往往和这些高校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和毕业生脉络关系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江苏省,东南大学的电力可以称雄,但是其毕业生进系统的难度却远大于一个两年前刚刚升为本科的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这么说吧,江苏省局的领导大多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各地县的电力公司毕业于该校的更是比比皆是,原因在于,南京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南京电力专科学校:)

因此,如果想进入系统,最好能够选择在你想去的地区系统内有强大人脉的名校,肯定事半功倍。在某些省局开会的时候,甚至会出现50%的到会者是一个学校毕业生的场面:)

本来还想写下去的,可是没时间了,还有报告要写,就拷贝一篇某校电力系统专业博士生写的一篇关于找工作的文章吧?呵呵,其他的以后慢慢补充(如果有时间的话,呵呵)。

刚才看了一位校友写的关于电力系统专业同学工作去向的文章,觉得这类文章对本专业的同学很有帮助,就个人的一些体会发表一些意见:)

电力系统专业一直以来就是高薪专业,并且相对而言比较稳定,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电力市场的实行,原本不需要太多技术人员的电力行业目前需要大量的电力技术人才,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供应紧张,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

地区都存在相应的电力缺乏现象,伴随而来的就是电力人才的行情看涨。

电力系统专业的同学基本上在以下几类单位工作:

1、电力公司,电力调度中心:

此类公司在福利待遇和工资奖金方面都可以保证让你满意,甚至让局外人瞠目结舌。并且

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学有所用。上上之选。

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南方电网、各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其中,各省份

电力公司中,尤以华东、华南地区最好。上次一个四川省局的兄弟(硕士)告诉我,他一

个月4000多元,差点没哭死,呵呵。而江苏电力或者浙江电力,10w年薪估计都是白色收入。:)

另外,各县市的电力公司也是当地的佼佼者,苏州为例,据那儿的哥们说,转正以后白色

收入也在月入1w左右。差点的地区,既是收入不及,但在当地肯定是高收入者。

2、设计院

每个省都有电力设计院,具体情况相差很多,因为黑龙江电力过剩,所以据说设计院没有

活干,收入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的电力设计院收入也是比较

可观,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一个mm说,硕士年最少12w,不过有点浪费人才。不知道她说的浪费人才什么意思,呵呵。

3、科技研发性公司

这类公司分为外企背景和本土背景两类:

西门子、通用、法国电力、ABB、艾默生(原华为电气)等,这类公司收入优厚,但对个人

能力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比较大,属于出一分力拿一分钱。

本土背景的研发公司比较多,并且鱼龙混杂,弄不好就哭不出来,呵呵。其中,南瑞、中

兴、国电南自、四方、山东鲁能、东方电子、许继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但是每个公司的具

体情况很复杂,东方电子大家都比较了解,估计现在想去的兄弟不会太多,许继地方太一

般(分公司还行),南瑞的工资奖金都是其中最好之一,国电南自略微次之,但是具体要

看你到什么部门,比如到南瑞继保,你每年年关的时候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和你老婆躺在床上数钱,还要轮流数,否则手太累,呵呵,到了南瑞农网或者电网所,估计你一个人数也就够了:)另外,你如果是工作狂,强烈建议你去中兴华为,肯定能够满足你变态的工作欲望,如果你想经常偷懒上网泡妹妹,南瑞、南自、许继都是你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种本土的公司,就是小型的研发性公司,比如北海银河、南京力导等等,这类公司很难说好不好,具体情况建议看“电力系统自动化”这本杂志上的广告,上面很多类似的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待遇也不错,可能会比较忙,一般都是进入大公司的免费培训单位:)

4、其他

电力系统就业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 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 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如下:

第一, 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比上年增加64万人, 增幅接近13%, 截至去年9月1日,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还未能如期就业, 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2008年的就业大军, 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 但毕竟受寒风侵袭亦难独善其身, 企业用人非但不能增加, 还有大幅萎缩的趋势, 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供给的绝对量大于需求的绝对量, 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

第二, 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涉及到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时候,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等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同台竞争和大量积压;二是学校尚未能根本转变办学理念, 只顾教书, 对就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需要多少、分布地区和行业知之甚少, 学生得不到完全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社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充分, 提前发布的很少, 要么集中招聘, 要么临时搭台, 致使大量就业合同集中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无法形成完整、明晰的信息流, 使政府的决策、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技能准备无法一致起来, 出现就业梗阻也是必然的。

第三, 培养产品目标定位的偏差。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催生了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然而, 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得以彻底转变, 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预期没有变。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产品) 仍然坚守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重新定位, 即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笔者认为, 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 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你是公务员也好, 是教师也好, 是公司职员也好, 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 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这一点, 仍然会出现许多毕业生由于身份意识障碍而出现无法就业。

第四, 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之间的背离和不对称。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 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 但在专业设置方面, 刚性特征十分明显, 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 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 社会需求有限, 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 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高校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要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 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消除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 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五, 高等教育产品积压的累积效应。产品积压形成的累积效应将产生以下结果:一是缩减存量的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设计难度加大, 需要两头兼顾;三是对在校生产生就业压力, 出现就业焦虑;四是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若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家庭就会失去送子女上大学的热情,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五是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步伐的放缓, 既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供选择, 就不再急于求成, 对劳动力价格的谈判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如此一来,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出现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概念的提出

在学校管理中有“人-物”系统, 也有“人-人”系统, 但主要是“人-人”系统。所谓“人-人”系统, 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形成的规律。在学校中,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工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和发挥领导干部作用的一种综合效果。在此, 我们借鉴学校管理心理学中“人-人”系统的观念, 提出培养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培养。

(一) 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构成及动态分析。

由图1可见, “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它们之间分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图1)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是指环境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例如, 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学校由应试模式转为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领导、教职工为了适应社会这一外界环境的要求, 采取改革措施, 改变学校当前的教学状况。而广大学生, 则应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逐步地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发展趋向, 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能力培养计划, 以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

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关系。例如, 老师在参加学生班会活动、教研组备课活动、党小组学生活动、领导集体决策活动以及家长学校授课等群体性活动中, 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甚至社会团体有关人员发生交往关系。人际活动的互动无形之中就编织成了一种信息资源“大网”, 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是指学校中每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 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 能够与老师形成默契的配合, 同学能够更大的调动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听课效率极高, 收获颇大, 而老师则也会心情愉快, 上课的行为显得比较灵活而准确。反之, 若老师与学生没有应有的默契, 则会出现上课秩序混乱, 则会因老师的情绪烦躁影响教学行为, 如言语表达混乱、挂图不及时等情况出现。学生也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继而会对专业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 是指由于高校是个开放系统, 学校中的人际作用不仅在校内进行, 而且在校外进行。随着学校组织开放性的增强, 校内外人员的相互作用的程度也明显提高, 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同时,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念及方式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开放性的研究, 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社会性, 是指高校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到现如今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引导, 自谋职业, 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一特性, 我们应当积极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 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鼓励就业措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发挥“人-人”系统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概括、发现高校及高校成员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应当充分发挥好、应用好这些特点, 调动起“人-人”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 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一) 以社会需求为信号,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已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了, 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 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要尽早地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此情况下, 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很少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因此,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步入大学的校门开始, 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二) 以学生成才为根本, 鼓励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实现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他们要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谋求谋生的岗位, 因此大学生既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同时也要能够驾驭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有所学专业的背景, 同时又会因与社会的互动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 适时地给大学生进行一下专业指导、就业辅导, 甚至是就业机会的提供, 对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 还要注意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具备的心态各不相同, 针对他们的心态特点, 大一可进行本专业的专业教育, 使其明了专业的基本情况, 大二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教育, 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可进行就业技巧的教育, 大四则是就业政策、就业心理的培训。因材施教, 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分类指导的原则。可分为优势群体、劣势群体、困难群体, 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力争让就业指导工作既具整体性, 又具个体性。

(三) 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保证, 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始至终都生活在集体当中, 集体中成员的言行对每一个成员的影响都很大。一个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挫折, 他可能收到来自集体的鼓励, 也可能从集体中一无所获。一个健康的集体必须有严明的纪律, 而这一切都要从学校的根本抓起, 那就是教风、学风。有了良好的教风、学风, 集体的作用就会增强, 成员也会从中受益, 他们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而感到自豪, 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就有了保证。前已述及, 良好的身心会让自己的行动更果敢、更准确,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自然, 更能够赢得机会。

(四) 以专业特长为依托, 探索高校就业“请进来、走出去”新机制, 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的社会性日趋明显。高校不仅要承担起重要的科技项目, 还要输送大量的人才。在此, 高校应当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 以不同的专业特长为依托, 邀请相关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人才, 甚至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同时, 也要鼓励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走出去”, 积极地向社会宣传, 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也要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去”, 发挥自身的优势, 进行创业。

(五)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鼓励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如,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 这些措施概括起来, 就是一句话: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统计显示, 我国因地区差异, 导致地区间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大量的基层岗位、重要岗位没有得到大学生们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发挥好人生领路人的作用, 教育大家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时, 也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摘要:本文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发,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原因, 提出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概念, 并对其要素、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五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人”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月丽.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言实出版社.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 篇3

基于此,建议针对高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乃至中专生、技校生)建立起就业信息支持平台,使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真实地反映并随时随地查找到。其中的核心是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此卡类似于养老基金卡,不受地域限制,长期有效。通过让毕业生持有这一信息卡,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1.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教育主管部门都要逐级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期能对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提供支持。由于信息偏差,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和学校在来年还在扩招,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卡,可以使毕业生就业信息变得透明、准确,从根本上杜绝高校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2.对学生自身就业的支持。通过这一就业信息平台,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已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3.对国家乃至全社会人才开发的支持。自国家试行大学生毕业双向选择以来,无数大学生被撒到茫茫人海之中,多少年后,就连母校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毕业后的持续支持了。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就可以实时查找到毕业生的动态信息,为国家、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提供支持。

目前,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在硬件及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议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将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纳入规划并实施。

系统维护就业前景 篇4

在2002年之前,中国经历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普及的大潮,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大量设置计算机课程,从教育上普及计算机;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争相引入计算机人才,开拓自己的现代化办公时代。同时,计算机市场的销售也全面飙红,无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这里轻松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随着计算机专业的遍地开花和市场人才的迅速增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好局面被打破,就业非但不再有挑有拣,很多学生还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

信息系统工程方向就业 篇5

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作为信息、控制和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工程、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中的复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解决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实现及综合等问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1.系统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02系统仿真、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

03分布与并行信息处理

0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05网络化系统工程

06基于Intranet多媒体网络测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07制造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与调度、先进制造系统)

08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09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10航天测控与轨道计算。

2.系统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业务上应具有坚实宽广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动向;有较强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应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规划、设计和开发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健康的体格。

3.系统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系统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家机关、军事系统等的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工厂、企业、工程项目的生产系统从事设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以及与工业自动化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

电力系统就业 篇6

1 系统设计的理论技术基础

1.1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 同时更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的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够收集、传递、存储、维护、加工、使用的系统。因此MIS是一个社会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等还有各种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B/S架构是基于互联网的MIS系统的核心, 和传统的C/S系统架构相比, B/S架构具有操作灵活等优越性。

1.2 MIS开发模式和方法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有C/S系统架构、B/S系统架构和B/S架构扩展。C/S架构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中的一种, 即一种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这种架构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的优点, 能够合理地将任务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开放网络信息共享的需求, B/S架构应运而生[2]。这种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去访问互联网上的文字、图像、动画等, 这些信息都是由WEB服务器产生, 因此一般不需要任何用户程序, 仅仅需要从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运行。

MIS有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等开发方式。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资源环境和技术实力来选择适合企业的开发方式。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法和面向对象法。生命周期法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相互依存且必须按照顺序严格执行步骤, 而面向对象法则是一种交互式的灵活软件开发方法, 是针对生命周期法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开发方法。MIS还有一些其他的开发方法, 比如说快速原型法、DADM法、自底向上法、CASE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开发者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2 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通过分析研究系统的功能需求, 较好地实现就业管理目标, 就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结构化的设计。在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设计了系统的环境、角色、功能模块、数据库、结构、安全性等方面, 在设计的过程当中, 同时也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2.1 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 分为表示层、功能层、虚拟数据层、数据库层。数据库层主要进行设计、分布、维护数据库结构。虚拟数据层隐藏具体数据库的操作细节, 为商业层统一提供一个一致的数据库接口, 构建采用的是开放的数据库接口技术。功能层主要用来建立用户数据的连接请求, 并将虚拟数据库层的结果传送给表示层。表示层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美观简洁的用户界面, 可以跨平台进行操作。软件开发环境是基于windows xp/7, 后台数据库是SQL Server2000, Web服务器是IIS5.0, 开发工作为VBScript和ASP环境, 开发过程当中遵循简单、灵活、一致、完整系统的设计原则。

2.2 系统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使用用户包括学生、管理员和校领导, 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每种用户的使用权限。该毕业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系统模块、就业功能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数据管道子系统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组织整个系统, 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一些用户名管理、设置院系、组织机构等。就业管理模块由毕业生管理模块, 网站管理模块, 招聘单位管理模块等子模块组成, 管理员通过系统的后台数据进行维护就业指导中心的日常工作。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用来进行毕业生生源信息的核对统计、签约信息核对、教学导向等功能。该模块统计综合该校毕业生的各种就业信息, 最终自动生成报表。数据管道子系统模块可将就业系统和其他的系统比如财务、图书馆、教务处等连接起来, 方便进行各种信息交换。

2.3 系统测试

毕业就业管理完善了毕业服务体系, 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使就业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 通过测试, 系统稳定运行, 图1为系统部分的运行效果。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建, 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就业任务非常的巨大。因此如何管理好毕业生就业信息, 促进就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就业信息的及时性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就业,管理,B/S

参考文献

[1]刘德强, 李萍.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1078-1079

电力系统就业 篇7

关键词: 就业问卷 数据库 设计与管理

1.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问卷调查成为各类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调查手段。传统问卷调查采用纸质模式,调查人员带纸质问卷走访被调查人员,收集已经填好的问卷采用人工模式进行问卷结果的汇总,问卷的整理和调查结果的统计费时费力。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纸质问卷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线问卷调查系统越来越普及。学校采用在线就业问卷调查系统可以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系统的开发,具有减轻工作量,提高准确度,费用较低等优点。

2.数据库设计

2.1需求分析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就业办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实现信息的科学统计、问卷的规范管理。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可以获取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有用信息,科学掌握学生的就业现状,调研形式快捷、简单,调研数据真实有效、准确度高。学生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有网络和浏览器即可。

该系统要求学生在线填写问卷,就业办人员通过后台管理功能查看问卷填写情况,系统能给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

2.2系统的设计目标

系统前台学生只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地址,可以在线填写问卷并将问卷提交,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系统给予提示,如果有错误不允许提交,直到修改正确方可将数据上传。

系统后台可实现管理功能,管理员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可以上传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信息按毕业年份、系别、专业、工专班培养模式、班级分类别进行浏览、修改、删除,在问卷分析模块也可按照毕业年份、系别、专业、工专班培养模式、班级分类别查看数据填报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班级辅导员为普通用户,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查看本班级问卷填写情况,督促学生填写问卷。

2.3系统功能结构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

2.4数据表的创建

SQL Server是一个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基于事务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方案。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

本系统核心表格有:

3.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认证模式为SQL认证模式,登录数据库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应做好备份工作,防止因为人为或者计算机故障等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基于B/S架构的工学专班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8).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 篇8

目前来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城市建设、国土规划、市政建设、土地勘测、测绘等单位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专业技能的空间,当然还有各类高技术公司。学生工作后主要从事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各种信息系统的工作,具体内容则依据工作单位类型的不同,开发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维护,应该说,这是一知识密集型的工作,要求学生掌握充分体现区域地理综合特征的地图编制理论技术,具有地图测绘、计算机制图与地图印、制、绘等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同时,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因此,还要求学生有不断吸收本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只要认真完成在校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训练,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前景介绍 篇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前景介绍

主要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管理概论、统计学原理、数据库原理、运筹学、商务英语、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网站建设、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ERP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信息业务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有关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原理。

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应用计算机开发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具有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分析预测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掌握电子商务知识。

掌握计算机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

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

考研方向

考研专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

研究主题包括:信息系统管理研究、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等。信息系统管理研究分为: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研究、信息技术组织研究、信息系统评价研究等。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分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信息系统实施方法研究等。信息技术研究可分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研究等。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可分为: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电子商务研究、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研究、企业资源规划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等。就业方向

计算机方向。如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可以考虑进专业的系统开发公司,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的公司,开发信息系统软件,或者从事信息咨询工作。系统分析员、信息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以及通信工程师等。

管理方向。特别对口的是从事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之类的岗位。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主管、信息中心主任、ERP实施工程师、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IT管理类岗位、客户服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电力系统就业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对高职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作为新时代环境下每个行业都能够用到的专业,怎样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适用于每个行业,并使各企业都对这种人才产生好的评价,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这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这种环境、这类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探索一种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是很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依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分析。

一、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一般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现阶段,随着就业形式的转变,提出了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说明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就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依据不同专业准确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依据软件企业的岗位人才需要,在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培养计算机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等多类型的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也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体现在基础理论、框架原理的理解,以及编写程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在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共同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

1、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效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下许多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就业困难成为我国急需面临与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我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呈现出两个极端化特点:一方面我国计算机市场对技术精良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匮乏状态,许多企业都缺少精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具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中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寻求岗位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高职毕业生因技术能力与综合能力水平不高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现象,岗位的稀缺与人才水平不高不能就业两种现状使我国高职院校急需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提升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在我国院校中占到很大比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成为我国人才中的主力军,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以陈旧的课堂教育、理论教育、灌输式教育为主,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呈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能力差,缺乏吸引力、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思维开发、教学与就业目标分离等特点,例如,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课本进行PPT的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造成学生反感情绪的基础上,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计算机教学缺少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不具备职业技能而淘汰,也使高职院校没有很好的起到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的目的,面对这种教学现状,高职院校从自身进行探索,以就业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与探索是很必要的。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索方案

1、建立专业的系统化教学模式

不同的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就业特性,对计算机而言,计算机适用于各行各业,但在计算机中又包含不同方向的专业,因此,面对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相结合,建立实际能够操作的专业系统化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软件开发设计这一专业应用,高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摒弃其中实际操作中起不到作用的复杂理论知识,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探索创新适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能的实际操作教学模式。在創新型的专业系统化模式的建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探索者,应对当前计算机中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做正确调查与把握,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便于就业的专业课程,然后将实践操作引入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将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应用型教学,再依据企业需求,将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作为考核学生技能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优化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以就业指导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所设立的专业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依据就业市场企业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作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训、实习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实习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并且指导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及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规划,让短时间满足就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转为为学生长期职业生涯考虑的就业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通过学生选择、实践、反馈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自身水平做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学校也要讲校外指导与校内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现实条件下的认识,也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力量,使学校在与实际现实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高职人才的培养。

3、建立与社会相协同的优化模式

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中各个行业急需的人才,因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学校、社会、家长各方面力量都应给予关注,在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的基础上,企业也应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不要一味重视文凭,给每个新毕业的人才以均等的机会,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减少偏见带来的阻力,家长也要对毕业生给予支持与理解,使毕业生在工作的选择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和多样的选择方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切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资源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模式的转变探索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就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力量,面对现阶段就业环境的改变,应以就业为指导不断进行系统化的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就业能力与水平,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实现高职计算机人才高质量的就业形式,使高职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连程杰.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22).

[2]姚建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3).

[3]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张巨璟.基于战略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就业指导平台的设计[J].电子测试,2014(13).

电力系统就业 篇11

对于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获取的就业信息更多、把握就业信息的速度更快, 拥有就业资源就越多, 竞争力也就越强。周济部长在2009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尽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 各高校就业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全面、准确地搜集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不断完善和创新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工作, 保证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准确和及时的就业信息, 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业信息是指与就业有关的, 求职者预先不知道, 通过加工整理及各种媒介传递, 被求职者所能接受并对其求职有价值的消息、资料或情况。从就业信息包含的内容来看, 可以将就业信息分为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信息、毕业生求职信息、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等。就业信息的时效性、潜在性、共享性、传递性、变化性和价值相对性等典型特征决定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管理要实现系统化,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我们认为, 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应该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认证、处理与传输、分析与应用、存储和整合等四方面内容。

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认证

就业信息收集是指就业信息需求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就业信息的过程。就业信息的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周济部长在2009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要“广泛动员, 主动出击, 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就业信息需求者接下来的加工、分析、应用等工作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中, 可以通过“高校与整体市场对接、学院与行业市场对接、导师与专业市场对接”的方式收集就业信息。即高校可通过广泛发函、电话邀请等方式积极与全国的用人单位联系, 将对学校有需求的绝大多数就业信息收集起来 (如下图) , 同时, 还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收集最新的就业政策信息和就业形势信息;学院一般与其相关行业的企业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和较高的熟悉程度, 各学院可以通过与行业性较强的商会、协会等组织进行行业对接, 获取最新的行业用人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导师熟悉自己学生的自身习惯、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 更了解他们的理想以及择业期望等,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向他们提供岗位需求信息, 并向相关单位推荐合适的学生, 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和高校进行就业决策的前提, 如果获取的是虚假的、不准确的、没有时效的就业信息,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也不利于高校对就业形势的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因此, 各高校可以“建立就业信息的注册制度、企业资格审查制度、信息查询管理制度、学生注册规定、用人单位注册规定、用人单位信息发布规范等相关制度和规范”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在对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认证同时, 还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进行了认证, 通过“双认证”从根本上消除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彼此猜疑, 杜绝虚假信息的进入, 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 保护供需双方在就业过程当中的根本利益。

二、就业信息的处理和传输

就业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是保障就业信息能否精准、及时、快捷的送到信息需求者手中的关键。一方面, 高校在获得真实的、准确的、及时的就业信息后, 可能会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全国和高校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 一所中学的需求是招聘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但这所中学并不知道除了教育技术之外的其他专业能否胜任;又如国家就业政策到学校的具体解读等。这就要求高校就业部门在获得就业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将就业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最后得出“针对性强、可靠性高、成功率大”的就业信息, 并准确及时地送到毕业生手中。另外, 高校还应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 与之协商提供用人单位同毕业生双方接洽的机会, 确定时间、地点等, 为毕业生争取到第一时间面试的机会, 保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顺利对接。另一方面, 就业信息的传输是指就业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早在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 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2004年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 (专科) 学校, 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 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今年, 周济部长又指出“各高校要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要尽快建立远程面试室, 为供需双方实现远程见面和网上初选提供便利, 提高求职效率, 减轻求职负担。”因此, 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利用现有的就业服务信息网, 建设网上无形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高校、各学院及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快捷方便的双向服务就业信息网络, 招聘信息发布、网上求职招聘、网上签约、咨询指导、毕业生求职信息查询等功能, 提供全面的网上人才招聘、求职、方案, 提高学生就业、学生签约、企业招聘、学校管理等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另外, 根据学院与毕业生联系紧密的特点, 可以制定一套毕业生身边的信息发布机制, 定时定点在学生活动范围内发布就业信息。如在班级、学院增设就业信息板报、定期举办就业形势通报会等。

三、就业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就业信息的分析与应用是指在获得准确、全面和及时的就业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对就业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 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揭示其就业信息内在的规律及就业形势和趋势, 为学校的教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的择业求职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的过程。首先, 要进行信息筛选。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从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中为毕业生筛选有用的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个人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其次, 要进行信息创造。要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 用活网络数据资源, 从新角度、深层次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进行信息创造, 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渠道及时传递给毕业生, 促进其就业。第三, 要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促使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绘制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图表, 并建立稳定的信息互换机制, 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 以及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的合理化建议。第四, 通过历年来对数据的积累、整理和分析, 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预警机制,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对利用同期比较的方式随时对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和预警。

四、就业信息的存储和整合

从就业信息的潜在性特征来看, 可以把今年或以往发生的就业信息作为明年或今后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职业选择的参考。因此, 在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中, 有必要将历年的就业信息归档存储, 为将来的趋势规划和就业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依据。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不能局限于对就业信息本身的管理, 而要立足于就业工作全局, 从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公共服务出发, 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做到就业信息“与就业市场相整合、与就业指导相整合、与综合管理相整合”, 为就业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 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就业信息的管理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和发布, 而是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认证、处理与传输、分析与应用、存储和整合的系统化过程, 最终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有效对接, 实现毕业顺利就业。

上一篇:2021最新大学生社团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依法治国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