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精选8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引导孩子,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很大的益处,做父母的应该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就要掌握沟通的方法。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它是双方信任与尊重的体现[1]。在当今社会中,学生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着沟通障碍,尤其是在山东、河南等一些教育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家长们将孩子成长的重心放在学业上,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问题和心理压力,错误的认为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大人身上。所以许多父母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也很少聆听孩子的心声和征求孩子的意见。以至于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消除沟通障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使父母与孩子进行合适、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家庭中,孩子能否在身心上健康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家庭中的心理沟通。在我国,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沟通不良和缺乏沟通的问题。一些父母对孩子成才心切,从小对子女施加严格的管教,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剥夺子女的兴趣爱好,灌输给子女一种唯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的错误人生观,孩子屈于这种压力之下,形成自卑、胆怯、自闭等人格缺陷,这都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合理的沟通所导致的。所以孩子与父母之间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沟通才能了解各自的想法,才能够互相理解,并且通过协作共同解决问题[2]。因此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提出了EMOTION项目,明确亲子间存在沟通障碍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沟通手段,促使父母与孩子双方换位思考,排除沟通障碍。
二、EMOTION项目的介绍
(一)项目简介
如今,市场中情感类服务方面正处于一个缺失的阶段,我公司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时代特点,从变化中抓住商机,特地推出“EMOTION情感助理”这一服务类产业,定向于解决当代大众情感匮乏,沟通困难的问题。我们提供的并不是心理咨询服务,我们主要是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策划出合理的情感解决方案,针对性的引导客户自发的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让客户掌握主动权,从而达到相比传统心理咨询而言更为显著的效果;为客户解决社会中的感情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客户为主角,我们只是幕后,我们来帮助客户高效的、合理的去解决问题。
(二)项目实施
该项目已经在西安石油大学大四考研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如今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中本科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学历成为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敲门砖。因此,大学生家长也更倾向于让孩子继续深造,认为孩子读研出来必然会有体面的工作及丰厚的薪水,而在我校大四学生群里中,选择考研的学生只占大四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更多的学生趋向于选择就业与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所以当家长想让孩子考研,而孩子却没有考研意向时,双方之间就会产生极大的沟通障碍,使学生处于一个压力较大的状态,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此处我们给出一个项目实施案例:S学生是某工科专业大四在读生,大一时对吉他弹奏产生浓厚兴趣,凭借着四年的努力练习和自己在吉他演奏方面的天赋,获得了不少成就,决定毕业后先在某音乐教育机构从事吉他教学工作,获取经验与心得后打算开一家自己的吉他工作室。然而这种想法却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父母期望他考取研究生,之后回到家乡某国企单位稳定生活。S无奈之下求助于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和父母进行一次心与心的沟通。于是,我们针对S同学的情况,策划了一个大学生活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其父母走进校园以一名学生的身份与他相处,安排他父母观看他的吉他表演并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听他教授吉他课程。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让他的父母对他所向往的未来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他的父母谈到,通过这个活动他们才知道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兴趣爱好是很不容易,更别谈像S那样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考研的风险也很大,如果意志不坚定很难考上研究生,而且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企业招聘时很是看中一个研究生的专业素养,若是无心在本专业内发展,三年研究生读完后将面对更加尴尬的处境。最后,S的父母决定支持自己孩子的选择。
(三)项目结果
EMOTION项目可以打破亲子之间心理沟通的壁垒,消除相互之间的感情隔阂,引导双方去换位思考,从而改善双方之间的关系。万事开头难,我公司旨在为客户提供一个好的沟通开端,使客户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获得沟通带来的益处,善于运用沟通去疏导的自己内心的压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结论
亲子间的心理沟通障碍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并且没有受到太多家庭的重视。要想彻底改善此类社会现象,还需要我公司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EMOTION项目为父母与孩子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采取新颖、高效的沟通方式让双方换位思考,打破亲子间的沟通隔阂。该项目不但填补了市场中情感策划类服务的空白,同时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启发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摘要:如今,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亲子沟通障碍的问题,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孩子教育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些使亲子沟通产生障碍的原因,也指出了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上的一些不足。本文中所介绍的EMOTION项目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合理、高效的进行沟通。从而释放孩子心中的压力,使其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教育,压力,增进,亲子沟通,EMOTION
参考文献
[1]吴媚.论无障碍的团队沟通[J].科技创业,2011,(09).
1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位置,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规定某一天家里的电视不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而孩子可能在寄宿学校读书休息时间比较集中,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空出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
2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作“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希望能独立地做事,被尊重、被信任。要想有效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就需要尊重孩子,在非原则问题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试着决定自己的一些事,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参与或替代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赞同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我们不赞同的,如果孩子选择了而且不会给孩子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地回答不要应付了事、心不在焉。
3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
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孩子了解到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们可能也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出现观念冲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和我们“理论”,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占不了上风,这时我们切忌拿出“老子的威风”——“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越是端出家长的架子跟孩子沟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实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要善于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与孩子沟通想顺利、有效,能否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及自己在沟通中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沟通中家长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这样不仅在需要时能够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更加顺畅。当孩子跟您诉说时,在认真听的同时您也应当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很重视他说的问题,比如“是吗”、“后来呢”“嗯”、拍拍孩子的肩膀、看着孩子点点头等。
亲子沟通是一个情感渗透其中的包括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最常用的一种直接沟通方式,但有些时候尤其亲子沟通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用这种方式可能就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书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你的想法、看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孩子。当然,如果你的确做得不对,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记住,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书信中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待着你的回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书信之外,电子邮件、博客等也同样能在亲子沟通中派上用武之地。
5平心静气地沟通,友善地传达信息。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的冷静和理智,一个怒气冲冲或者悲痛欲绝的人都很难跟别人有效地沟通,更无法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要带着不良情绪,如果是一件事的确让你很生气、很恼火,那就先不要急着和孩子说清楚,而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当自己平心静气的时候再和孩子去交流;当孩子带着某种不良情绪时也要先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再去沟通。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不管孩子的反应如何情绪化、不理智,父母都要注意友善地传达信息,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化也让自己情绪化,不要一气之下对孩子吼“你真是个混蛋!”、“我真是白养活你了!”这类的话。
6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判断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当看到孩子因为一件我们眼中的“小事”伤心流泪时,应该意识到这件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是件“大事”,要提醒自己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来体会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曾经有位母亲带着刚上中班的孩子去逛商场,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母亲觉得孩子一定喜欢。可是孩子没逛多久就闹着要走。母亲还要买东西,所以拉着孩子又逛了一会,后来孩子实在是不想逛了就哭了起来,没有办法母亲就蹲下身子来哄孩子。当这位母亲蹲下身子的那一刻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特别吃惊的问题——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个高度的时候,视线快要被柜台挡完了,看到的只有在不断移动的腿和脚。那一刻那位母亲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逛这五颜六色的商场了,于是她抱起孩子快速地离开了商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成人意识为主导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要蹲下身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发现孩子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不一致时应该意识到并看一看是不是自己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7慎用批评、忌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问题直接作出价值判断。
批评和表扬同样是家庭教育的手段,有些情况下适当运用批评也能促使孩子去自省。但是,批评也可能会带来伤害,尤其是高中的孩子过多的批评不仅不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另外,不要有意无意之中给孩子贴上某类标签,比如“你简直无可救药了”、“你永远是最好的”等等,这些消极或者过于高调的标签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潜意识里的东西,从而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亲情是我们最珍爱的一种情感,是每个人心中最至高无上的情感。但亲情是一把“双刃剑”。就拿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爱去塑造一个成功的孩子,也可能会用我们的爱去毁掉一个孩子。就好比是监狱里的孩子,他们的妈妈也是把最至高无上的爱给了孩子,可是这些父母是怎样用自己的爱把孩子送进了监狱呢?固然,孩子成了少年犯也一定有社会原因,那么,在家庭里,父母能做什么呢?如何正确地利用沟通、准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教育信息,让孩子在丰润的爱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呢?
每一个家庭里,父母每一天都在跟孩子沟通,我们多么希望通过沟通能够让孩子听话,能够让孩子热爱学习,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有多少次父母一开口还没说话孩子就会说:
“妈!求求你了,别唠叨了行不行!”
为什么?有很多时候孩子有心里话不跟我们说,你去问又问不出来。他不告诉你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如何去跟他沟通呢?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会跟我们顶嘴?稍微大一些了会跟我们吵架?为什么孩子会摔门而出,我们只能无奈地望着他的背影?为什么有些孩子想逃离这个家,永远都不想再回来?包括长大成人以后,甚至结婚后,他宁肯给爸爸妈妈雇保姆,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为什么?他不爱爸爸、不爱妈妈吗?当然不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听爸爸妈妈说那些他不爱听的话。这就是沟通当中出了问题,多少年来形成的沟通模式一直都是大家不愿意接受的、不喜欢的,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模式。就这样,相爱的双方因为沟通的不顺畅影响了他们爱的质量,影响了他们爱的信息的准确传递,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让我们花点时间先来分析一下亲子关系之间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吧。
亲子沟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不知道该怎样做父母
第一个大的原因来源于社会,是社会原因,就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有人教过我们吗?假如说做父母是一种“职业”的话(我说的是假如,因为它不是一种职业),那我认为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从事的“职业”,按照难易程度来分,它要排在第一,最难做。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几乎所有的职业在上岗之前都会有岗前培训,就连清洁工在上岗之前都一定会有人交代他:你负责扫哪一段到哪一段、你要注意安全、你有问题了找谁、你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可是做父母的有吗?结婚证领了,生育的年龄到了,就预示着你可以从事这份“职业”了,至于说如何从事这份“职业”,不知道!父母有的只是满腔热情,而仅靠热情怎么培养孩子呢?
第二,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有岗中培训,而做父母是没有岗中培训的。比方说老师,最初他们进校门时,什么级别都没有,经过不断地岗中培训,他们可以升为三级教师,后来是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最后是特级教师,在不断地培训中成长着。而父母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孩子每天都在考验着他们做父母的智慧,而他们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正确的,或者自以为是正确的,就这么从事着自己的“职业”。
第三,所有的职业都可以辞职,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干了、你干不了了、你厌烦了、你想逃离,你可以辞职不干!做父母却不行,不管我们的孩子是优秀还是不优秀、是漂亮还是不漂亮、是听话还是不听话、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健康还是残疾,父母永远不可以“辞职”。这个爹你一旦当了,就必须当到头;这个妈你既然当了,也必须当到头。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难题堆积得越来越多,初为父母的那份热情、激动慢慢被消耗,不堪重负,即便如此谁都永远无法“辞职”。
第四,所有的职业都可以退休,无论干什么工作,我们都有一个盼头,有一天可以退休。请问做父母哪一天可以退休?
所以,世界上有这样一份“职业”,它既没有岗前培训又没有岗中培训,既不可以“辞职”又不能够“退休”,你说它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从事的“职业”?
当爸爸妈妈说了一些我们不爱听的话,甚至做了一些不被我们接纳的行为的时候,请多一份同情和理解。他们确确实实是最真心地、全部身心地去爱你,但他们是在摸索着如何去从事父母这个“职业”,无论他当时做决定的水平是怎样的,也无论他当时的行为怎样,那都是他当下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到当时的最好了。另外,在家庭关系当中,孩子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我们作为子女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我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做好爸爸、好妈妈。这就需要你有什么样的要求都要说出来,你觉得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你也可以说出来,当然是用陈述的语言不带情绪地去表达。
2.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是单向权威式的沟通应该是你也说、我也说,双方你来我往才能沟通,可是如果沟通是单向的、是权威式的,那就一定会给沟通带来阻碍,这个阻碍的根源在哪呢?在于传统意义上“家长”的概念。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家长是什么概念?我是家长,高高在上。就好比说:我是家庭的统治者,你就是被统治者;我是家庭的管理者,你就是被管理者;我是教育者,你就是受教育者,这样自上而下的沟通一定会出问题。当然,我们也要说明一下,有的时候是需要自上而下的沟通的,比方说原则性的问题不需要沟通,只需要传达,必须执行。比如为什么必须8点上课,让我多睡会儿不行吗?不行,没有为什么,必须执行;比如为什么必须要举手才能发言、为什么不能偷偷拿走同学的东西,等等。但是有很多时候需要平等的沟通,这里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不管他的年龄多小,我们在沟通中必须尊重他的人格。而恰恰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是我的,我的权威不容置疑,这就是家长制作风了,家长制作风里最缺乏的就是平等。这样做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
(1)孩子的感受得不到父母的深刻体会;
(2)孩子有很多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3)孩子可能会屈服于你的强势态度,但不一定心服口服;
(4)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行为;
(5)容易把孩子变成乖巧而没有思想的小绵羊;
(6)这种沟通模式对孩子未来沟通模式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
3.没有意识到双方信息传递的障碍
什么是信息传递的障碍呢?就是妈妈说的话是这个意思,但是孩子接受到的不是妈妈要表达的那个意思;孩子说话是要表达这种信息,但受他年龄的限制,表达的水平是有限的,他想表达这种意思,但是妈妈没有接收到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歪曲了孩子的意思,于是这中间就会有误会产生。如果误会产生,而我们又没有努力去解决误会,那沟通肯定就会有障碍了。
女儿放学回家先进厨房向妈妈问好。一看天气热,妈妈流着汗在准备着饭菜,女儿心想:妈妈好辛苦啊,就说,“妈妈我来帮你择菜吧。”女儿所传达的这个信息是什么呢?是妈妈很辛苦,我心疼妈妈,我来帮她分担一些家务吧。但是妈妈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她想,我就知道,反正你啊,除了学习、除了写作业以外的任何活动你都感兴趣。于是,妈妈就扔出来了一句话:“行了、行了,你别在这儿给我添乱了,写你的作业去吧。”那我们设想一下女儿的感受会怎么样?她会感到压抑、不被理解,这就是信息传递的障碍。
一个男孩,头天晚上因为妈妈怀疑他早恋的问题他们的沟通进行得非常不愉快,睡觉之前,儿子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进一步地解释,第二天早晨上学之前就把信递给妈妈,儿子要传达的信息是:我要向妈妈做一个解释,那所谓的早恋不是妈妈你想象中的早恋,我是怎样认为的。谁知道妈妈一晚上都没睡好觉,气到现在还没消呢。妈妈看到儿子递过来一封信,她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你还用写信的方式?又在强词夺理。于是妈妈接过信来看都不看,当着孩子的面就把信撕了,扔进了垃圾筒,还说一句,“看什么看,你那点心思我还不知道!”我们再来试想一下儿子的内心感受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信息传递的障碍,它严重阻碍了沟通的顺利进行,也是我们在家庭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沟通障碍。
4.爱你没商量≠科学
所有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爱是有边界的,我们太爱孩子了,有很多时候就不顾忌边界问题了,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我们经常说大人与孩子之间,或者爱人与爱人之间就像两个相交的圆,相交部分是我们要共同做事情,劲儿往一块使、心往一块想的统一部分;但是一定还有另外一部分是不重叠的,是属于各自的空间。可是有很多的父母认为你就是我的,“爱你没商量”,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说什么你都要听,你都要照着去做。至于这份爱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科学,适不适合于目前的你,不管!只要我是爱你的,你就必须听。
一次,一个孩子的爸爸王先生找到我,开口便说:“张老师您给我评评理,我到底错在哪了?”我说:“您别着急,也许您没错呢!说说看,怎么回事?”他的儿子12岁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张老师你知道吗?我们家是三代单传啊。”当他说了这句话时,我的心就“咯噔”一下。我在替这个孩子捏一把汗,他不知道会过一种怎样紧张的生活。接下来王先生又
说:“张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两幅画,您看一看。”这两幅画都是他儿子画的,第一幅画在当地获得了一等奖,看得出,王先生很高兴、很自豪。他的表情很明白地告诉我,这份成绩里面不知道有他多少辛勤的汗水。“张老师你知道吗?为了他今天的这些成就,我付出了我一切的努力,我放弃了许许多多属于我的机会,我要陪伴着他,支持着他。” 我看了看画的线条、色彩,一个12岁的孩子能画成这个样子真的是非常好,但是更吸引我的是孩子画的内容。什么内容呢?一片蓝天,一群鸟在飞,什么鸟都有,什么飞的姿势都有,往哪个方向飞的都有,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孩子的内心不知道该是多么的渴望自由。根据我的经验我已经知道他
在家庭教育中,沟通方面的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失败,家庭教育也就失败了。当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也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样,无论父母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制定了多么远大的目标,最后是无法达成愿望的。家长也知道和孩子沟通有问题,就是不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什么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呢?
自我中心——是管道通路堵塞
许多家长责备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父母,其实家也常常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只是自己没感觉而已。总是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透过现象看本质,过这都是孩子的问题吗?孩子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我们该不该听孩子怎么说?该不该给孩子一些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一位温州的母亲问我,孩子太任性怎么办?我请他举个孩子任性的例子,她说了一件刚刚发生过的例子。
星期六,孩子的爸爸去杭州办事,刚好孩子的姨妈在杭州住,孩子要求和爸爸一起去杭州,要看姨妈。妈妈不同意,妈妈说;“爸爸去办事,没有时间陪你玩,我也没有时间陪你去,你自己去我们不放心。”孩子马上给姨妈打了一个电话,姨妈特别高兴地答应去车站接孩子。
妈妈不同意的理由是孩子?全的问题,姨妈已经答应接他,不存在安全问题了。按理说,孩子已经解决了妈妈提出的问题。可是妈妈仍然不同意孩子去,妈妈就说孩子太任性。
当时我就笑了,对这位妈妈说:“如果我是孩子,会认为你太任性。你提出反对的理由,已被孩子解决了,你已没有理由再反对孩子去杭州了,结果你还是坚持不让孩子去,你不是太人性吗”?
那位母亲笑了,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只想过孩子应该听话,不听话就是任性。”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解释一切,在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也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无助感。他们的做法不是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而是不自觉的破坏了它,但他们却认为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不体谅孩子,反过来却说孩子不明事理。
当家长指责孩子能力差,不懂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孩子所以这个样子,正是因为父母不给他锻炼的机会?不难设想,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万事均被父母安排好的环境中,还有什么“能力”可言呢?“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父母的话不爱听,自己总有个小注意”。经常能听到家长们类似这样的“抱怨”。家长需要改变观点,要看到孩子自己拿主意的好处:孩子可以学会独立生活、可以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可以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将来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慌乱,才能够应心得手。
先入为主——缺少尊重和理解
许多与孩子沟通不成功的家长往往是过分重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先入为主,总是从负面看待评价孩子,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什么?你说头晕?算了吧你,你不用说了,我早知道你那点小心眼!你不就是想出去玩吗?不就是不爱学习吗?不行!今天你就乖乖地给我呆在家里!不把我给你留的那20道题做完别想走出这个大门!”这样对待孩子,显然不对。
正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就更有可能是给孩子带来最大的伤害的人,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遭受他人的误解和诽谤时,可以置之不理,但是我们的亲人都不理解我们甚至给我们同样的打击,我们会痛彻心肺。这也正是孩子们的感受!
请父母放弃先入为主的做法,不要给孩子建立“错误档案”。他们只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我们的爱和理解:她么也是独立人格的人,应得到我们的信任和尊重。
情绪化处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带着情绪处理问题。这样做,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为今后的亲子沟通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情绪化的父母还能造成孩子更加情绪化,使沟通更加困难。
那些快乐孩子的父母,他们非常懂得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怎样疏导孩子的情绪。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母就给他一袋子钉子,并告诉他,每当她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囤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上了37颗钉子,慢慢地每天钉的钉子的数量在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就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的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囤篱上的洞,这些囤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模样。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向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的过错,对孩子大发脾气,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与篱笆上的洞有什么区别?如果你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的看待孩子,相信一定有许多想不到的收获。没有诚意——敷衍了事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孩子没有诚意,有时甚至敷衍了事。孩子放学回来,对爸妈说:“学校让我们了解父母小时候的事情,写一篇作文。你和我说和你小时候的事情好吗?”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问你妈去,没看我忙着吗?”孩子满肚子委屈地去找妈妈去了。妈妈说:“去找你爸去,没看见我在做饭吗?”
还有的父母随口就可以承若孩子一些事情,然后就忘到九霄云外了。比如一些年轻的父母用“给你买糖吃”、“给你买小汽车”、“带你去动物园”之类的话哄孩子,事后往往不能兑现。孩子经常“受骗”后,便形成这样的心态——对别人充满戒备,骗别人心安理得。这样,孩子诚实的品德就很难培养起来。然而,另一方面,家长却不能够容忍孩子说话不算数,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责任。
我们看一对母女简单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妈妈:“捡来的。”
孩子:“真的吗?”
妈妈:“真的。”
没想到,后来孩子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妈妈只要责备他,他就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
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我的体会是可用一些孩子常见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比较,难以比较的,不妨鼓励孩子去探索——但决不能没有诚意地敷衍孩子。口气强硬——家长作风
我们在单位发现哪个领导工作作风强硬,就会背后说:“瞧,家长作风!”可见,“家长”这个词的负面含义。家长作风也很不讨人喜欢。
然而,一旦我们当上了家长,就忘记了如果我们不谨慎从事,有可能变成一个负面角色。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许多父母一方面对孩子充满了爱,另一方面用家长作风伤害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若特将这些伤害分成十个方面:
1、恶言——傻瓜、说谎、无用东西。
2、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4、压抑——住嘴!你怎么就不听呢?
5、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哀求——求求你别这样做好吗?
8、抱怨——你这种事,真让我伤透心了。
9、贿赂——你若能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10、讽刺——你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威吓和强制的力量形成的,威吓和强制的结果只能够让孩子在表面上服从你,而在内心深处是不服气的,甚至于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我们不妨来比较几组家长曾使用过的语言,也许会有所启示。比如:教孩子起床时说:“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总要人叫,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你迟到了我可不管!”如果改成:“儿子,7点钟了,是不是该起床了?妈妈也到点了,一会我可没有工夫叫你了。”顺便亲一口。你感觉如何?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就轻轻地对他说:“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是不是需要调解一下?”而不是说:“你如果读书想看电视一样就好了。”孩子坚持要买某件物品时你说:“你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换个说法:“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我们家目前经济还不容许,日后再想办法好吗?”
孩子私自出外时你可以说:“你没告诉我你去那里,又没有按时回来,我很担心,弄得我饭都没有吃好,以后你去那里,什么时间回家告诉我们好吗?免得我们惦记你”不能说:“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孩子顶嘴时,我们可以说:“你的意见和我们做父母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而不是:“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时父母一着急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懒,专要人侍候,太不像话了!”换个说法:“我最近工作很忙。身体有些吃不消,我知道你很心疼我,我想你愿意帮妈妈做些事情,对吗?”
孩子不想做功课时说:“你不想做功课?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帮助你?”不应说:“整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三句好话心头暖,三句恶语透心寒。同时一件事,父母的言语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语言交流使人与人之间最普通也最有影响力的沟通手段,父母的习惯用语,语气和态度,均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所以,父母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语言去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权威不是什么人赋予的,它是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形成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作为一家之长的父母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对自己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孩子就不会把父母当作家长看待,无论自己的父母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从。如果父母的权威因为诸如此类的不负责任而丧失的话,当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发生很多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不少父母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但大多数不是很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湖北经济学院学院的7名本科生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珞南街和珞珈山街等4个街道办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亲子沟通的现状
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小学生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中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研究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在亲子沟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母亲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优于父亲。
从亲子沟通中学生的倾向程度来看,在受访的231名学生中,倾向于与父亲交流的学生93名,占总数的40.3%;倾向于与母亲交流的学生138名,占总数的59.7%。通过图一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子女更加愿意与母亲进行交流。
2.女孩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优于男孩。
从亲子沟通中男孩与女孩在与父母交流的数量比例来看,在受访的231名学生中,107名女孩中善于与父母交流的占总数的46.3%;124名男孩中善于与父母交流的占总数的53.7%。通过图一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对于男孩,女孩与父母间的沟通状况更好。
图一
3.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
学生问卷中支持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的子女人数,在父亲表中(见注释一)为58人,占总人数93人的62.4%;母亲表中为84人,占总人数138人的60.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亲子沟通的效果是随着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成长而有所改善的。如表一所示:
亲子沟通的发展状况 子女人数 百分比 父亲 58 62.40% 母亲 84 60.90%
4.父母愿意与子女交流,但子女有些话却不能与父母说。
父母在亲子沟通中总的表现是积极、友善和接纳,具体人数为57人,占总人数83的68.7%;子女在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总的表现是真诚、乐观和积极,具体人数为171人,占总人数231的74.0%。但是父母和子女均表示有些事情不愿跟对方说,而有些事情不能跟对方说,相互之间还有所保留,不够坦诚。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会主动与子女交流的人数为55人,占总人数83人的66.3%;而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扮演主动角色的人数为152人,占总人数231人的65.8%。相比之下,父母较孩子略微主动一点,但双方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主动性。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目前,父母对与子女的沟通状况持满意态度的人数为64人,占总人数83人的77.1%;而孩子对于现在与父母间的交流状况的持满意态度的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231人的68.1%。剩余部分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存在较大问题,双方在沟通方法上亟待提高。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采取的是地位平等的策略的人数为46人,占总人数83人的55.4%;而在孩子心中,与父母处于平等地位的人数为133人,占总人数231人的57.6%。父母若放下家长的架子,让孩子与之处于平等地位,孩子往往能感受到,而且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更愿意向父母袒露心扉。
1.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2.关于服装品牌店销售现状的调查报告
3.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报告
4.关于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5.关于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亲子沟通是指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知觉到的所有沟通行为,而经由这些沟通行为交互传递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认知、态度、情感与行为等层面的所有讯息,并将亲子之间予以连结在一起,所以亲子沟通是发展、维系亲子和谐及成长的重要因素。二.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教育对于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有:(1)比较早的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早期的沟通教育,沟通有效性的实践使孩子比较早的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孩子通过交往享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享受和满足家庭成员、同学、师生之间等情感需要,理解爱的真正意义。(2)懂事早了
通过沟通教育,使孩子明白和谐的意义,说话做事懂得替别人着想,从小懂得如何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慢慢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笔者在沟通教育过程中,春节回去孩子变化很大,家长反馈回来的消息说,“孩子一下就懂事了,这是什么课程呀,这么神奇?”(3)成为人们喜欢的孩子
因为良好沟通的过程就是树立自我形象的过程,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沟通的理念和技巧,说话做事懂得尊重他人,替他人着想,还能站在大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等,为此,就深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4)比较早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沟通教育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孩子从小就接触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能比较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研究证明,人生目标明确,年龄结构越小,成功几率就越大。因此及早在沟通教育中进行人生目标的学习对于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结:沟通人生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孩子沟通教育的同时,对家长进行沟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携手并进,就能够事半功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三. 沟通方法
1.关心的眼神: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2.多使用短句: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3.语调有变化: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高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来注意倾听。
4.内容要具体: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交流。
5.语气要温柔: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一来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6.要面带微笑: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您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孩子今后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7.能发现优点:父母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要知道,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而且亲子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亲子沟通研究的开展是对亲子关系理论的补充、发展和完善。近30年来, 关于亲子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发展心理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从亲子沟通的内容、亲子沟通的结构、亲子沟通的风格、沟通的频次等各个角度探讨了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 国外研究现状
Burgess和Sandy等人研究发现, 家庭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一定的心理健康和使用的应对策略的类型有正相关。
Nielsen运用自我观念理论提出了5条帮助父母理解儿童, 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儿童要按照与他们的自我观念一致的方式行事;父亲和母亲应该在与孩子的关系上保持一致;父母一定要表达出持续的和无条件的对孩子的接纳;父母一定要能移情地理解孩子;父母应该对儿童的重要行为投以重要的责任心。
Sandy等人专门考察了儿童青少年对与父母沟通的看法和家庭满意度、儿童青少年的决策行为和与父母的争论的关系。结果发现, 好的家庭沟通与家庭的满意度有关, 也与父母和儿童青少年较少有争论有关。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房超等通过研究阐述了亲子沟通的特点, 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行为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王争艳等综述国外有关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 包括亲子沟通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性行为以及其他行为问题如饮酒、药物滥用、反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以及亲子沟通与儿童自尊、自主性、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并阐述了家庭结构、家庭满意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和亲子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亲子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研究内容比较单一, 只着重探讨家长对子女的影响, 忽略了儿童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只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亲子关系的现状进行刻画, 而很少深入到家庭、深入到亲子交往的实际中去观察和实验。
探索改善亲子有效性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在研究之初, 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通过调查, 我们都感受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 以及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困惑, 为了能更有效的帮助家长了解育儿知识, 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有效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一) 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读懂你的宝贝”活动
因为以往的家长讲座形式的培训, 家长听起来感觉到枯燥无趣, 家长对于讲座知识的吸收率很低。因此, 我园改变了培训的模式, 在钟思嘉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指导下, 我园特聘请一线资深心理学专家张秀芳老师, 以该理论为框架, 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以“读懂你的宝贝”为核心, 编篡一套适用于0—6岁幼儿家长的课程, 在天津全市首例开办了“父母效能训练营”。本期课程安排子课程有:为了孩子我们相逢在这里、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父母的情绪管理、我和自己对对话、听听孩子的心声、我和孩子谁有理、爱孩子就支持他以及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的8次活动, 由浅入深的从各个层面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 形成更为完善的良好家庭观模式。课程利用团体训练形式帮助家长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 掌握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心理技巧, 学会情绪管理的核心方法, 进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儿童观, 形成更为完善的良好家庭教育模式, 父母也在这其中获得自我的心灵成长。通过本课程的开展, 发现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共性和个性问题, 我园通过本课程为途径, 直接为家长提供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我园先后连续共开展了7期课程, 共有百余名家长受益, 该形式得到了专家、领导和家长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二) 开展“流动绘本馆”活动
亲子共读是有效性亲子沟通的最佳途径, 但家长往往因为找不到适合的读物, 或不愿花更多的金钱投资于优质的读物, 而自动放弃了亲子共读的方式, 实验幼儿园创设了“亲亲绘本馆”, 家长朋友能够在闲暇时间在绘本馆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 在此过程中家长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增进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 实验幼儿园还为幼儿提供了“流动绘本馆”, 我园为幼儿准备了绘本书包, 里面备有两本优质绘本及感悟本, 老师每周更换绘本书包, 家长与幼儿再家中即可进行亲子共读, 幼儿园为家长与幼儿在日常建立了亲子沟通的桥梁。
(三)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在长期的家长工作中, 我们感觉到在亲子关系中, 家长们除了有很多共性问题外, 还有很多个案问题亟需解决。为了满足这些家长的需求, 实验幼儿园聘请幼儿心理学专家张秀芳副教授, 为家长提供了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利用幼儿园的镜心房 (沙盘室) 、悦心房 (咨询师) 、开心坊 (幼儿情绪的发泄室) 3个心理功能室为幼儿和家长提供帮助, 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并给与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四) 定期开展幼儿团体沙盘游戏
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由于一些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 孩子们已经形成了个性的沟通模式, 因此, 我园定期开展幼儿团体沙盘游戏,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深层次需要和思维风格, 从而调整自己的家庭教养模式, 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在团体沙盘游戏过程中, 幼儿有效宣泄消极情绪, 释放压力, 减少情绪不稳定, 任性、逃避, 更好的释放负面的能量, 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团体沙盘增进了幼儿的沟通和表达,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增进人际交往技巧, 同时, 通过对沙盘内容的描述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在小区里曾经看到这样一幕:那是个清晨,看样子母子俩是急着要赶去幼儿园,可儿子却犯了错。妈妈索性不走了,蹲在院子里开始大声“教育”儿子:“你说,你哪里错了?”儿子只是低着脑袋,并没有言语。妈妈继续说:“你说,你以后还这样吗?”儿子继续无语。妈妈几乎咆哮:“你咋不说话,以后还这样吗?”儿子依然低着头,弱弱地说了声:“不了。”
妈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虽然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到底犯了什么错,却感觉妈妈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从我的角度去看,小家伙一脸迷茫,压根儿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或者压根儿就认为自己刚才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错。小孩子,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做事常常是跟着感觉走,很多时候是因为好奇或者不由自主而做的,并不知道那事情该不该做。孩子对事物没有太多认识,家长如果觉得有些事情做不得,要明确告诉孩子,让孩子在认识上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但要在表达关爱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对妈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只需告诉孩子他刚才的做法妈妈的感觉如何,妈妈希望他如何做便是了。
假设场景是妈妈着急出门,儿子却因为玩不肯出门,妈妈可以如此说:“儿子,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玩,可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之后,还要去单位。你这样很耽误时间,妈妈怕迟到了,所以好着急。妈妈希望你下午回来再玩。”这样就算儿子看到妈妈着急的样子,也知道是为什么,妈妈这样说他也清楚自己下次该如何做了。这沟通才是有效的。
对于更小一点的孩子,有些事情虽有不好的后果但对孩子的人身是安全的,就不妨给予允许。比如,有的小孩对辣椒非常好奇,拿起来就咬,这时候家长便不必阻止。当一个孩子领教了辣椒的味道,下一次就不会再尝试了。这个时候,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他拿的东西是辣椒,尝到的味道是辣味就可以了。如此,孩子便学习到辣椒是辣的,辣味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吃的这样的知识。一个小孩子不断地把拿到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也是在学习中,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他,刚才拿的是塑料,发出的声音比较大,现在拿的是布娃娃,发出的声音比较小。小孩子就是通过不断地感受来学习的。家长和他的沟通就是在他感受某个东西的时候,告诉他,给他建立概念。
“让孩子感受到爱”可以作为沟通的宗旨
无论我们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让孩子做什么,都是因为我们爱孩子,沟通的目的也是为孩子考虑的。既然是出于爱,那么“让孩子感受到爱”便可以作为沟通的宗旨。
我有一次去3岁的雯雯小朋友家去做客,雯雯玩着玩着就闹开了脾气,谁也不知道她是为什么闹脾气。雯雯的爸爸妈妈用家里新买的洗衣机的包装箱做了一个小屋子,雯雯常在里面玩。这次,雯雯闹脾气钻进小屋子不出来了。雯雯的妈妈叫了几次,雯雯就是不出来,躲在小屋里哭。雯雯的妈妈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小屋子的外面,跟雯雯说:“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就在外面陪着你,等一会儿你想找妈妈的时候就出来哦。”雯雯听了妈妈的话,哼哼唧唧了一小会儿就爬出来,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我很欣赏雯雯妈妈的做法,她没有强行拉孩子,也没有给孩子讲道理,就是带着她的关爱陪伴在孩子身边。雯雯感受到妈妈是关照她的,于是便慢慢安静下来了。
在无条件爱的沟通下,孩子能够感受到
5岁的小英子在幼儿园弹钢琴,妈妈去看她汇报演出的时候特意为她录了像。回家后爸爸要看妈妈录的像,小英子却不让,原因是她觉得弹错了一个音,不好意思让爸爸看。爸爸说:“爸爸不是想听你弹得多好多棒的,网上有的是好的,重要的是这次是我女儿弹的,错音也没有关系。爸爸就是想看看我女儿表演时的样子。”听了这话,小英子马上吩咐妈妈把手机打开让爸爸看录像,并问爸爸:“你听出来哪里弹错了吗?”丝毫都不觉得自己弹得不好有什么羞愧了。这位爸爸就非常有智慧,他所表示的就是女儿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就是喜欢女儿的样子,钢琴弹成什么样爸爸都无所谓。当然,这一定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才能说出来,也只有爸爸是真心说出来的,孩子才能感受到。
本来孩子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弹错是再正常不过的,父母的接纳和欣赏会让孩子轻松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不断进步。相反,如果看到孩子一点点错误就挑剔指责,则会让孩子时时处在恐惧和焦虑中,学习的效果反而容易不好,更关键的是,在父母指责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有人说“沟通对于关系,好比呼吸对于生命”,可见沟通的重要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不限于语言,家长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在和孩子沟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家长要带着爱与孩子相处,重言传也要重身教哦。
沟通,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在公共场合,我见过很多孩子已经很伤心难过,父母再劈头盖脸加上一顿指责的情况。看着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反抗越来越强烈,父母的怒气也越烧越旺,最后孩子被吓得慢慢地哭到没了声音,内心的情绪被压抑下去。长此以往,他真的就成为一个不懂道理的孩子。因为他很正常、很自然的情绪和想法被父母的责骂扼杀了,就像一颗要发芽的种子,被无情的石头阻挡,很难再顺顺利利地发芽。
承认与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打开心扉
豆豆4岁多时练了一段时间跆拳道。一天,换了一个带班的教练,那个教练整堂课都特别兴奋,看到练得不好的孩子,就抓出来单独教。那并不是惩罚,却是豆豆最害怕的事情。他有很强的本领混在一大堆人里自娱自乐,但一旦成为焦点,就会不知所措。教练没发现这一点,她把豆豆当成重点扶持对象,每个动作都特别关注他。我看得出来,尽管豆豆没有排斥,但他不喜欢。
下课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没有以往那样兴奋,他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我蹲下来说:“我感觉你有点不开心。”他点点头。我说:“是不是你不喜欢老师单独教你?”他抬起头,有些惊讶:“妈妈,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地一笑,说:“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啊,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妈妈的一般都知道。”他笑了一下,赖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都快要哭出来了,可是我忍住了。”我说:“嗯,我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妈妈也看到了,尽管你不喜欢,不愿意教练让你单独练,但是你还是在努力地做好,谢谢你告诉妈妈你心里的想法。”他说:“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呀,儿子有什么事情,会第一个告诉妈妈。”
nlc202309030509
一场“肉麻”的对话结束后,豆豆也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和我手拉着手,跳着跑着回家了。“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因为我是你的儿子”,这是我们之间常常说的话。没有特别的场景,总是很自然地就说出来了。一直以来,我们之间从来都不吝啬爱的表达。除了“我爱你”和随时随地的亲亲和抱抱,那些母子之间可以互相给予的默契、信赖、依靠、鼓励、帮助等,都通过“我是你的妈妈”“我是你的儿子”这样两句简单的话,很温暖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豆豆总是很激动地钻进我的怀里,那时的幸福,似乎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面对孩子的情绪,没有指责,没有惩罚
豆豆在4岁左右时,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尊与好强。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他一次也不愿意输,这和他之前不温不火、与世无争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总是有意识地让着他,有时也跟他讲“输了并不代表全部,玩得开心最重要”的道理。可是,他输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法预测的,有时会无所谓,有时我等他稍微安静下来,走过去说:“输了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跟你一样。”他停下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接着说:“妈妈也会经常失败,有时尽管很努力了,但还是会失败,因为有时别人确实比我厉害一点,有时可能别人运气好一点。刚刚你和爸爸玩的时候,我觉得爸爸今天的运气好像要好些,老是抓到大牌。”他的表情平静下来,说:“是啊!他的牌总是比我大!”我说:“所以你觉得很懊恼,对不对?觉得‘为什么他已经是大人了,还要抓到比我好的牌’?”他点头:“是的。”我接着说:“确实有些不公平,不过打牌就是这样,两个人玩,有一个人赢,就会有一个人输,要不就是打成平手。上一次你赢的时候,爸爸也有点不好受,但是他觉得就算输一次也没什么,因为玩得很开心啊。你觉得你玩得开心吗?”他说:“我觉得开心。”我说:“那你想不想继续开心呢?”他想了想:“好吧,那我们再来玩吧。”
面对豆豆莫名其妙的突然哭闹,我没有指责,没有惩罚,没有问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说教,而是很平静地跟他聊天,让他说出心里的感觉。他突然就感觉轻松了,长吁一口气。孩子是很讲道理的,他们的“无理取闹”,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想得到理解却没有得到。而大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想当然,怎么也猜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就会越来越着急,行为就越发不受控制。
孩子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情绪,他们有时把情绪装在心里,有时把情绪表达出来。但无一例外,他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励与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认可。失败的时候,难受的时候,被人误会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曾失败过,也常常有难受的时候,也会有被人误会和犯错的时候。让他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情绪,能接受他的缺点,能等待他的成长。然后你会发现,他突然对你打开了心扉,他很相信你,愿意把心事说给你听,也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从 "讲道理 "中感受到妈妈的接纳
3岁的奇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比如全家看电视到晚上9点,准备关电视,奇奇不肯:“不嘛!不关!”
妈妈洗衣服,打开洗衣机,奇奇就搬个凳子凑过去:“我来开!”
妈妈在厨房做饭,奇奇也会很热心地跑到厨房:“我来帮妈妈洗菜!”
不过,奇奇这横插一杠,哪里是帮忙呀,简直就是越帮越乱嘛!
奇奇妈经常禁不住制止:“不可以,这个不是你动的!”“你快出去,这个你弄不了!”
但是奇奇不甘示弱,妈妈越制止,他越较劲,实在不被允许,他就会大哭大闹。
后来,妈妈发现了奇奇的特点,那就是爱听道理:“宝贝,咱们再看10分钟电视就关好吗?电视也累了,它要睡觉了!”
“宝贝,洗衣机转动时是很危险的,你要离远一点好吗?”
“宝贝,你洗菜容易把衣服弄湿,我们穿上小围裙吧!”
这些道理,奇奇都可以听进耳朵了,显得就乖顺多了。
不过,奇奇妈有所担心:“这孩子这么要求讲道理,不讲道理就不听话。这么执拗的性格,出去与小伙伴打交道怎么办?小伙伴哪里有那么多耐心与他讲道理呀!”
认知孩子“执拗”的行为特点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呢!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做过一个儿童实验,结果发现儿童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这里的“自我中心”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所以,奇奇是没有办法站在妈妈的角度上感受到妈妈的想法的,他会认为自己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所以,他经常会表现出“理所应当”的执拗感。
而如果妈妈这个时候很严厉地反对他,他会觉得非常委屈,他的思维无法从“应该”迅速地转换到“不应该”状态。
但是妈妈讲道理,却让孩子的思维能够慢下来,完成一个认识的转换。妈妈讲道理时的语言,相当于在教孩子一个知识,他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掌握生活规则。
所以孩子很多看似捣乱的行为,初衷并非为了捣乱,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家长只要肯耐心引导,孩子是可以听进去的。但前提是,家长需要用儿童听得懂的道理,尽可能地说出真实的情况,而避免用恐吓、威胁的手段。
妈妈制止说“不可以”的后遗症
对于没有危险,或者在家长控制下,能够避免危险的事物,还是要允许孩子积极尝试。3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时期,他们在语言学习“你我他”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去分清“你我他”,这个过程伴随着他们不断地确定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
而积极地尝试以及父母的允许和肯定,会让孩子产生价值感和自信心:“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到!”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1岁半到3岁左右的儿童会努力地完成一项活动,这样做源于内心的一种需求。当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他们的性格就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情来也会失去目的性和积极性。
同时,蒙台梭利还发现,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在其儿童阶段,很少受到干扰。持之以恒的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准备。
经常剥夺孩子的尝试机会,危害远远不止剥夺他们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成人经常担心孩子会累着,进而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去帮他们的话,是会打扰孩子正常心理发展的。很多有精神问题的儿童,都曾受过这样的打扰。
如此看,孩子有时候要执意去做一件事情,常常是生命发展的召唤,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达成,而不是因为缺少耐心去等待孩子完成一件事,干脆自己帮着干了更省劲;或者为了安全而过度保护。
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应该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那就与孩子讲道理吧!在你娓娓道来的道理中,孩子不但学习到知识,也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接纳。这都能很好地支持孩子信心的建立。
当然,作为妈妈也完全不需要担心,孩子出去了是否也会如此执拗,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必经的成长过程,而家庭是给予孩子能量的源泉,你给的越充足,孩子越有能力面对外面的世界。
《母子健康》编后记
没有哪个父母天生就拥有与孩子沟通的神奇本领,从出现的种种“事端”的缘由入手,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是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当孩子得到理解和认可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小小的心扉敞开了,接下来的话都能顺利进入他的小耳朵和小心扉;孩子的行为需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去认知。爱、接纳和认知,是的,这就是有效亲子沟通的上策。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亲子沟通的四个步骤12-12
亲子间如何有效沟通09-18
亲子沟通讲座文字稿09-17
亲子沟通家长会教案11-13
团队沟通的重要性10-01
简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09-07
礼仪中沟通的重要性10-02
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的重要性11-28
人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09-24
论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