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12篇)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特点,情境,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人类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物理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1],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以平凡的事例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发现和解决人类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创造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等[2]。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由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总是新想法,因此在认识上必然超越以往的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衡量创造思维的指标参数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3]:
(1)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东西。因此,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属性;
(2)只有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重新组合信息,集中(聚合)出最优结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3)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只有扎根于现实、事实求是,才能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因此,创造思维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统一,是重要环节。
(4)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是创新思维重要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的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如何借助外因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处。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首先要能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其次导言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并且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这样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而是积极动脑、动眼、动手,有目标地、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我在讲解参考系的知识时是这样开头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课堂小节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它们的思维向深一步发展。如我在讲解《摩擦力》时,没有把知识全盘讲解,而是在结尾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留下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摩擦力都是阻力,摩擦力能不能成为物体前进的动力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心弦,提出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回答,但只要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2、切实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难以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装讲授或指导学生去学习。例如为掌握某一物理模型,既要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等,同时以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其头脑的认识结构,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转移。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模型的本身,而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及推理过程,教师的不断而富有激发性的创设问题的情境过程,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的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设障存疑,启迪思维;似是而非,思辨释疑,巧布疑阵,激发求知,引经据典,发人深省;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思维层层深入。一般地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有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思考,追本溯源。教学上就是教师连续提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横向思维过程中,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中寻求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干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培养这三方面的思维品质,就要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顺利展开,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换题目类型和形式,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问题进行推广或限制,对错题,病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复手段。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题:质量为m1、m2的质点,用不可伸长的柔软绳子系着而跨过理想滑轮,滑轮轴水平而光滑,忽略空气主力,m1>m2、求m1的加速度。此题可运用(1)牛顿运动定律、(2)动量定理、(3)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动量矩定理五种方法来求解(解法略)并令学生做后加以比较那种方法好,以此开阔思路,并进一步加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4、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2]。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5、增设课外实验,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
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但大量的物理知识却来自于课外活动的亲身体会和实践。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等各项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理解、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更不是做几到习题就可以替代的。只有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多方位、多渠道地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6、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它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例如,练习使万用表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订了一个学习目标: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目标明确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先天就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不懈努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学科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4]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设计有悬念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 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成作用。例如, 在“测凸透镜焦距”实验中, 如果透镜被遮挡一部分, 其成像有何变化呢?这时要求学生, 利用身边的器材加以验证, 发现成像情况不变, 只是像的亮度变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推测和猜想, 在动手实验, 观察思考, 分析归纳后,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生兴趣油然而生。
2. 活跃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的创新欲
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 并提取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也称为发散性思维。而求同思维又叫做聚合式思维, 它指的是根据规则对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多向思考。 (2) 侧向思考。 (3) 逆向思考。
3. 强化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除了正常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外,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摩擦力》一课, 为学生准备了小车, 磁块、圆棍、测力计等材料, 让学生设计减少摩擦力的实验。这一实验, 学生综合运用了正压力、摩擦方式、摩擦系数等知识, 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总结出来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鼓励并教会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把它转化成教学问题, 调动学生的求解兴趣, 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师生应共同探讨, 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并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 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 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 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 给学生造疑, 促使学生存疑、质疑,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注重参与, 鼓励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 教师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 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并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 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一些教师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 唯恐一发而不可收, 于是课堂上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 下面的学生静如死水, 被动地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老师却不能接受, 把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 最终导致这种千篇一律的“同化”教育模式的形成。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 对此, 教师只应引导和鼓励而不能压抑。科学发展史表明, 思维的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求异思维, 不拘泥于书上所讲观点, 敢于独抒新见, 知识也就学活了。
3. 展开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 教师要从挖掘教材内容上, 组织教学的形式上, 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 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不断地发现和探索,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三、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与智力因素相比, 创造力受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十分重要。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好奇。好奇心是一种潜能, 是对新异事物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多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另外, 在教学中对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传记和发明创造进行介绍, 用他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没有模式可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 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过程创造思维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
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1.创新精神。创造型人才应该养成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2.创造思维。创造型人才应该能够突破传统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3.创造力。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善于开拓新的领域,能够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4. 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
我们要通过教育的途径造就创造型人才,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重点。以下就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物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然而物理教学的现状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由于教师教学的观念陈旧,教学的方法单一,日常教学中教学方法含量少,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侧重于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因此,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与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差距颇大,因此,物理教学必须改革,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面。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1物理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创新意识下,以已有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一个过程。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如果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能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的进行思考,勇敢执着的进行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物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是提供了一些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才是物理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这必须依靠物理教师课前的备课及课堂教学设计。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科学地设计教案,认真地推敲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处理方法,使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做深入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里,课本上有个拔河的例子,这个例子的位置在内容讲解之后。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做了一些改动,首先把拔河说成是爸爸和儿子拔河,这样可以体现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其次把例子的位置提前,放到内容讲解之前,给学生造成悬念。学生听完例子会马上回答:爸爸和儿子拔河是爸爸赢,原因是爸爸力量大。老师在给予正确答案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物理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恰当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往往是由于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被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还要加强教学的民主性,留给学生进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对于那些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更要加以肯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地方,我们要认真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不要一味否定学生,让学生感到压力,而要让学生感到只要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会有收获,有提高。物理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始终带着热情去学习和思考,体验创造的愉快,在轻松活泼的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型思维。
3物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要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如此多次循环的一个过程。所以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加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的思维过程,它是让我们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中寻找多个正确途径,所以说发散思维就是求多解。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让学生在感受了压强的存在后,再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哪些因素与压强大小有关”,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与其有关的一些物理量,例如,质量、大小、体积、受力面积、密度等各个可能因素,为后面设计探究方案铺设好道路。这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物理教师来说,必须持之以恒,抓住一切机会,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西乡县第五中学 周小丽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离开老师啥也不会干”,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已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生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开发学生右脑潜力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体育的最
22、自编自导教学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的动作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敢想——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
内容提要: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初中数学教学要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和解题分析、解题运算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逆向思维;培养、训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中“数学思考”能力是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存储和应用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过程。然而对于思维问题,从技术层面上有很多的分类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两大类。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围囿于问题情境和习惯,人们多习惯于常规思维。数学教学中对非常规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也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基本的思维技能和习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在非常规思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逆向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下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期以抛砖引,和同行们交流。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去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题途径,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利用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的正确、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形成反思和换位思考的思维素质,利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二、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逆向思维的材料很多,如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运算与逆运算,分析与综合等,都为逆向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对逆向思维的培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面对问题就会自觉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要教学生善于逆向和从反面去理解思考概念、定义、定理的内涵,重视互逆概念的比较,重视公式互逆使用,要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1)、在概念、定义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要教学生从正、逆两方面去思考和理解,如绝对值的概念,“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除了从正向去理解计算,还要教学生逆向去理解,如“计算︱5︱=?︱-5︱=?”,这是从正向去理解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这是逆向去理解计算。又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的理解,除了正向理解,若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则ax12+bx1+c=0,ax22+bx2+c=0;还要从反向理解,若ax12+bx1+c=0,ax22+bx2+c=0,且x1≠x2,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当我们从正逆两个方面理解了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后,再来做下面的这个题:
例1、(1)、若m、n是方程x2-3x+1=0的两个根,求m2+n2的值。
(2)、若p2-3p+1=0,q2-3q+1=0,求p2+q2的值。
只需正用或逆用定义,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初中数学中像这样必须从正、逆两方面去思考,才能准确理解把握的定义、概念还有很多,如平方根定义;一次函数中k、b对图像分布的影响,一元二次函数中a、b、c对图像开口方向、与x轴、y轴的交点、对称轴的影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在定理、推论、法则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几何教材中,有关图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定理很多都是互为逆命题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是把握不住题设与结论,导致不能正确的应用定理来说理,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学习定理的方法,弄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确区分原命题和逆命题,要让学生知道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不一定正确。逆向思维对于定理的学习很重要,熟练地应用逆向思维能很好的学习定理,能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初中数学中这样的定理有很多如“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线段的中垂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尤其是在同一问题中反复应用正、逆定理的情形更能训练逆向思维。
例2、已知:四边形ABCD中, B
AB 、BC、CD、AD的长 C
分别为13、3、4和12,
∠BCD=900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 D
分析:本题连结BD后,在△BDC中应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BD的长,这时候在△ABD中,再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ABD为直角三角形,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就是四边形ABCD的面积了。 A
例3、已知:△ABC中,DE//BC,
∠B=∠DEN D E
求证:DB=EN
B N C
分析:在图中DB和EN是一个四边形的对边,易想到去证明四边形DBNE为平行四边形,根据定义得出DB=EN。要这样去证明,因为已经有DE∥BC了,所以只需要证明BD//EN。要证明BD//EN,这又需要去证明∠B=∠ENC。而已知∠B=∠DEN ,因此,我们只需去证明∠DEN=∠ENC就可以了,这从已知DE∥BC便可以得出。
在这两个例题中,就分别应用了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互逆思维的应用。
在代数教材中这样的体现出互逆思维的定理也很多,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学中一定要体会出互逆思维的层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正向和逆向的两种思维过程。
(3)、在公式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初中数学有很多公式,都必须要求学生能熟练的从正、逆两方面去应用,如二次根式中的公式( )2 = a与a = ( )2 , = . 与 . = 等,指数中的公式am.an=am+n与am+n=am.an ,(ab)n=anbn与an.bn=(ab)n等,多项式乘法中的公式(a+b)(a-b)=a2-b2与a2-b2=(a+b)(a-b) ,(a±b)2=a2±2ab+b2与a2±2ab+b2=(a±b)2等,还有小学就开始学习接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这些公式应用之广之多。
例4、已知am=3,an=2,求a 2m+3n的值。
分析:本题只需逆用幂的运算性质就可以解决。a2m+3n=(am)2.(an)3=32.23=72
例5、计算(a+b-c)2-(a-b+c)2
分析:本题按多项式乘法的常规思路,则要分别把(a+b-c)2和(a-b+c)2展开后再去括号相减,这样做就比较繁琐。如果逆向思考,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则非常简单。
还有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圆面积公式、扇形面积、弧长等公式的应用中,已知一些量求另一些量,也体现着逆向思维,教学中除了通过向学生展示对公式的分析、理解、运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使学生感受正向应用公式和逆向应用公式解题的意义,充分认识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2、在数学方法运用中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1)、应用分析法或分析综合法分析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在数学解题的分析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双向思维意识,当我们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的时候,并不是说正向思维是一种陈旧的思维形式,事实上,辩证的思维形式应是双向的,正、逆思维是两种不同却又互相联系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建立在正向思维的基础上的,解题中逆向思维离不开正向思维,若正向思维受阻就应考虑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在解题分析中常常运用。要教学生学会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应用分析法分析,或者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同时应用去分析,感受逆向思维的应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综合法是从问题的条件出发去分析问题,执因索果,而分析法则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执因索果,由此上溯,用两种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两头凑的方法最能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好处。
例6、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
AC⊥BD于P,CE=ED,
OF⊥AB于F。
求证:PE=OF
分析:如图,因∠CPD=900,CE=ED,所以CD=2PE;又因OF⊥AB,所以F是AB的中点,因此,若作直径AG,并连结BG,则有BG=2OF。于是。要证PE=OF,只需证CD=BG即可。但CD与BG同为⊙O的弦,因而又只需证它们所对的圆周角∠CAD=∠BAG就行了。又∠APD和∠ABG都是直角,故要证∠CAD=∠BAG,只要能证明∠ADP=∠AGB就成。然而,这是已知的题设和作图所能保证的,到此分析完毕。
(2)、应用反证法和逆推法去思考和证明,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中有很多问题从正面去思考解决常常很困难,如果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正”难则“逆”,从反面(向)入手,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证法和逆推法就是很好的方法,它们都体现了逆向思维,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方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7、“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根是—2和3”
分析:学生学习了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如果对用十字交叉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熟悉了,运用逆推的方法去逆向思考,学生便很快的就会构造出方程(x+2)(x-3)=0,展开后便可以得到x2-x-6=0,它的根就是-2和3。
例8、在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着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分析:如果教学生用反证法从结论的反面“不互相平行”去逆向思考,那就得到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一旦相交了就有交点,这样在平面内过一个点就有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与公理“平面内过一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假设的反面“互相平行”就是成立的。
3、在数学解题运算的训练中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
初中数学的六种运算,加和减、乘和除、乘方和开方及多项式乘法和因式分解,都是互逆的运算,都体现着逆向思维,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互逆关系,灵活的解决问题。
例9、若a>1,a+a-1=3,求a-a-1的值。
分析:对已知a+a-1=3两边平方得a2+2+a-2=9,再配方a2-2+a-2=5即a2-2a.a-1+(a-1))2=5
由此得(a-a-1)-2=5,因为a>1,所以a>a-1,所以,由平方根的定义得到a-a-1=√5
在这里的解题运算过程中,就从正向和逆向分别应用了完全平方公式和零指数幂公式a0=1,逆向思维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10、(1) 已知∣a-2∣+(b-3)2=0,求代数式a2+3ab-b3的值。
(2)已知x2+x-1=0,求代数式2x3+4x2+3的值。
分析:(1)先应用非负数的知识,求出a、b后,再直接把a、b的值代入式子就可以求值了,这是用了直接代入的方法。(2)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则很繁琐,如果用和(1)逆向的思维方法,考虑整体代入,先把已知变为x2+x=1,再把2x3+4x2+3作如下的变化逐步代入:2x3+4x2+3=2x3+2 x2+2 x2+3=2x(x2+x)+ 2 x2+3=2x+2 x2+3=2(x2+x)+3=5 这里在代入的方法上,一个是直接代入字母的数值,另一个是不求出x的值,而是求出x的代数式的值,这是互逆的两种思维方法。
例11、(1) 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求b、c的值。
(2)将抛物线y= -(x-1)2+6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这两个题在题设和结论上是互逆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1)是从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1、0),根据平移关系求出原来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4、-2),再写出它的顶点式,改写成标准解析式,则便知道b、c的值。(2)是从平移前的抛物线顶点坐标(1、6),根据平移关系求出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3、5),再写出顶点式 改写成标准解析式即可。从解题思维方法来讲,它们恰好是互逆的,体现了逆向思维。类似的问题在函数中还有很多,如已知函数解析式去找图像特征;知道图像特征去求函数解析式等;像这样在解题中体现互逆的思维方法的问题比比皆是,教学中还可以编制题组对比训练,在学生练习后及时点拨总结归纳,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先要有一定的知识, 经验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 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 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 怎样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 一定的乐理知识 (如节拍.节奏.视唱等) 和经验 (如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 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歌声乃是人之情也, 也就是歌唱离不开情感, 人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 因此, 教师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又是想象的前提, 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何为想象思维能力?《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例如发声练习曲:5 4 3 2 5 4 3 2|1—跳音练习, 我通过拍皮球游戏, 让学生亲自拍, 通过实践和感觉体会跳音的唱法,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跳音的发声练习正如拍皮球起落的情形。理解了这一点, 就会唱出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再例如《月亮出来了》这条发声练习曲的教学中, 教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 有的学生就描绘“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 非常美丽。”教师再引导他们:“你们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的回答:“声音轻柔, 气息均匀。”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 探索创新时, 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此外,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 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 感受。小学低年级学生, 是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听觉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年龄段凭感觉把握音乐, 具有很好的音乐记忆的特点, 对音乐节奏和旋律, 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抓住这一时期的教育会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有很大的提高。
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所谓发散性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比如, 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音乐中的四二拍并通过走路, 体会到了四二拍音乐的特点,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不用走路, 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体会到四二拍的特点呢?学生会做给老师多种有四二拍特点的动作, 例如, 拍手, 用手指挥, 还有事物的响声:钟摆声等等。再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和乐曲去分辨四二拍和四三拍的指挥, 去实际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特点, 理解他们的特点后, 教师可编出不同节奏的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小节, 并让学生从中选出1-2节编出流畅的终止感强的节奏谱。
以往的音乐教学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可能的采用各种生动, 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 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以小学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为例, 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 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 音乐是抽象的, 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 清粼的湖面, 金色的麦穗, 银色的树枝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 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在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 如选择色彩, 画出不同的线条, 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 景色等等, 用图画引趣解难, 使学生入情入境, 通过表演, 图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由直观的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 再回过来, 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 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 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加强律动教学, 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中升华创造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 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 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 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有线条, 有起伏,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必须反映出断, 连等典型的特征, 动作应有乐感, 达尔洛兹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 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 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 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节奏感觉以及音乐的理解力, 因此律动教学就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 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的培养上着眼于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 而孩子们的天性是玩耍, 低年级学生有蹦跳的欲望, “律动”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在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上, 老师进行“飞”的律动教学, 从文字上非常理解, 且容易做, 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的动作, 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 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去“飞”。一般情况下, 一般小孩都会“飞”, 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 个性不同, 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 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 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自由自在快乐无比, 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 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 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 要求每个孩子摆个造型, 让学生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 孩子门为了互不碰撞, 都能自觉的注意保持空间距离, 由于动作不受限制, 每个人都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 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上。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 兴趣昂然, 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创造性, 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摘要:当前, 新课程提倡创新意识的培养。文章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育,创造性思维,音乐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创新思维的一种新境象.[J].中国未来教育的走向, 1998年
[2]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 2002-1.
[3][美]马克, 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邱唯真.德国音乐教育见闻和感受.[J].中国音乐教育.2002-7.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就对化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深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探究金属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时,可以找一些金属材料实物,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进行讨论、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学化学的学生一般都对化学课比较感兴趣,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化学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化学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精彩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拉瓦锡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因此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答案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张谋敏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学会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通过多方面教学努力来不断实现对高中生的语文思维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是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学生的语文思维很难得到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智育成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这种错误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以热情和积极的教学态度开展高中语文教学。
一、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独立进行思考的认识和能力,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方式和评价教学方式等,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能够选择适合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挖掘教材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对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和认识,能够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通过示范、引导、启发、评价等过程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过程,从而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完成课本内容学习,能够学会透过事物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再回归到事物发展过程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训练思维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的获取对于高中生的知识诉求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引发思考,学生能够有效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加深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能够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认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2.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使他们遇到一类新的题时,能够把这一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三、选择判断能力
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
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判断迅速,对作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识,能区分逻辑判断和直觉猜测,他们具有明显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优美”的解法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 1.设置悬念,激发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巧妙地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通过类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类比对青少年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要搞清楚数学猜想,举一反三,常常靠这种能力。如在就讲解一次函数时y=kx+b的图象,教师通过列出y=x和y=x+1的函授值表,画出图象,在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画出y=kx+b的图象。3.运用质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这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质疑、释疑,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形成坚韧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持续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争辩,个抒己见,加深理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自然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成为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自主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种知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内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么,生动活泼的、自主的思维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并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从思考、讨论中发现其中的道理。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87-01
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强过程式教学, 引导学生在探究生物学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了解生物学的研究过程, 初步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及方法, 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促进个性的发展。善于把正确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 实施创造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需要。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转变, 需要培养大量的能将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这种创造型人才的造就必须依靠创造教育。
2.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我国进行改革开放,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工程, 它要求从体制到观念, 全方位、多层次地除旧布新, 兴利除弊, 需要一大批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个性和能力, 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推动教育改革, 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创造教育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 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 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 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 创造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 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5.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 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 又要超前, 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教育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时代的必然趋势, 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呼唤, 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确认, 从而使受教育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
二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然而包含什么内容及进行什么形式的实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综观生物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有四种形式:演示、观察、验证、探索。以观察验证性为主,实验偏重于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应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形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同时要加强中学生物实验室建设和营造校园文化科技氛围,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切实认真搞好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介绍生物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生物学史的讲授,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突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运用发现法和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納建议多给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综合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成为“发现者”。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运用发现法,或在教学中增加发现因素的比重,引导学生去探索未发现的“新知识”,培养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创造能力。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知识,能在独立思考下,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接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联接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设想。有不少教师讲完新课后,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质疑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广大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权威,否则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创造型教师常常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目的是让学生达到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多思是创新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让学生质疑的良好气氛,使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生物教师自己在业务上则要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以利于更好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创设情景进行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并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适当地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验,使他们一看到现象,一听到问题,就能入境和发思。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维,组织他们进行讨论问题,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途径来“试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教师随着授课时间的进展,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就可以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6.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练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或者是教师的原因把生物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变成了讲述性实验,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相反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能主动获得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掌握科学研究工作方法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用简易、自制的器具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编题,来进行自我训练,经常有目的编题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7.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和个人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也不能用科学家或课本的权威性来压服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
参考文献
[1] 徐 敏.以铜为镜,反思高中生物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 刘红霞.如何提高高二生物小高考复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1)
[3] 李树华,王贵雄.新课标下高三生物复习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2)
一、创设情景, 诱发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且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疑问, 布迷局,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状态,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诱发他们的思维。
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先布迷局:“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估计学生会回答:“因为铁比木头重”。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巨型轮船都是钢铁做的, 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呢?”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 但却口欲言而不能, 感到迷惑不解, 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学生欲罢不能, 形成认之冲突, 急于知道其原因, 从而诱发其思维, 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的投入学习, 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 因此,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大大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
在这一实践中, 鼓励学生想象要大胆, 哪怕是荒谬的, 只有大的想象才会有大胆的突破, 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幻想着插上翅膀飞上天, 这一想象在历史上认为是荒谬的, 且有浪漫色彩的, 正是出于此种大胆的想象, 一百年前, 美国人莱特乘坐自制的滑翔机, 实现人类第一次飞跃, 使这一“荒诞不经”的想法成为现实。
敢于善于想象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没有想象的思维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摄影, 只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性, 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的必要前提。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事物, 进而洞悉事物, 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 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 破除事物的表面, 才能抽象出实质。牛顿在苹果树下发呆, 观察苹果落地, 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灯下祈祷, 顶着来回摆动的吊灯出神, 通过细致的观察, 发现不论摆幅大小, 吊灯一次晃动的时间是相等的, 最终推导了单摆周期公式。
观察应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要着重观察的准确性,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快, 反应灵敏。也正如此, 在观察事物时, 不免有肤浅, 或不够准确的缺憾。在中学英语教材中, 有一个故事, 谈到一位化学老师将手指进入苦味溶液中, 然后, 将手指放入口中品偿滋味, 随后, 老师要求学生效仿这种做法, 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偿到了苦头, 事后, 大家才知道老师放入口中的手指根本就不是沾有溶液得手指, 正式由于观察的不细致, 才使同学们在仿照老师的做法时偿到了苦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观察要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否则就会产生与客观事物的偏离, 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 就不能正确的发现其中的规律, 更不能正确地发挥创造性去抽象完善观察对象。
四、鼓励学生善于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改变一般的思维程序, 遇到事物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考, 分析问题, 得出新观点。科学上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不乏其例。例如, 发明家爱迪生, 他在试验电话时, 发现传话器的薄膜会随着说话的声音起伏而振动于是他想, 如果把这种振动“倒过来”, 结果会怎样呢?由此他发明了留声机。又如,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 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创造性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通过进一步的思索和反覆的实验, 终于肯定了这个崭新的认识, 并于1831年以其出色的实验结果给出决定性的答案。可见, 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激出新的思维火花。
当前, 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作为战斗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人民教师, 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努力探索研究, 不断开拓奋进。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设情景, 诱发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于观察;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四个方面论述教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素质, 适应当今教育改革。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荐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5-24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12-22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09-08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2-30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