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工作职责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法庭工作职责(精选8篇)

人民法庭工作职责 篇1

一、做好立案工作。依法对本庭辖区的各类民事案件进行审查立案,并将决定立案案件的当事人姓名、单位、案由、简要案情进行登记,报本院告诉立案庭对案件进行统一编号;

二、做好审判工作。依法审理本庭辖区内的第一审婚姻家庭、继承、宅基、相邻关系、劳务合同、人身损害赔偿、雇员损害赔偿、合伙内部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案件及法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买卖、金融借款、承揽、租赁、借用、赠与、委托、担保、饮食服务等合同纠纷案件。

从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便于审判案件出发,采取驻庭办案与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办理案件,应当分别轻重缓急,急案先办,防止矛盾激化。

三、做好执行工作。依法执行本庭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书、调解书;

四、对本庭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五、严格执行程序法、实体法和上级法院、本院的相关规定,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操作规范,不断提高立案工作、审判工作、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努力推进本庭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六、做好诉讼指导工作,为当事人依法、充分、有效行使诉讼权利提供服务;

七、加强对民事、执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学习,坚持集体研讨案件和重大疑难案件请示汇报制度,不断提高本部门队伍的司法能力;

八、加强新形势下民事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和人民法庭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经验,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推动本庭审判、执行及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九、坚持以审判、执行为中心,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大办案效果,力求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十、做好本庭所承办案件统计和统计数据的报送工作;

十一、做好日常接待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耐心解答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提出的法律问题,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和服判、息诉、罢访工作;

十二、指导辖区村民调解组织的工作;

十三、履行本部门的其他工作职责。

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第一条为维护法庭秩序,保障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合议庭的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的审判 员主持法庭的审判活动,指挥司法警察维持法庭秩序。

第三条法庭下面应当悬挂国徽。

第四条出庭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公诉人或者抗诉人、司法警察应当按 照规定着装;出庭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 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衣着整洁。

第五条审判人员进入法庭和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宣告法院判决时,全 体人员应当起立。

第六条审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审判活动,保障 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第七条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 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

第八条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根据法庭场所和参加旁听人数 等情况,需要时,持人民法院发出的旁听证进入法庭。

下列人员不得旁听:

(一)未成年人(经法院批准的除外)

(二)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

(三)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第九条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二)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三)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第十条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第十一条对于违反法律规则的人,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 罚款、拘留。

第十二条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 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人民法庭工作职责 篇2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1989年5月5日, 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下称《组织条例》) , 正式以法规的形式肯定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 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明确定性为“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并规定了调解的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主, 社会主义道德为补充, 从而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上调解制度的传承和发展。《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规定虽然较为原则性, 但基本决定了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五大特点[2]: (一) 解决纠纷的组织形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民间组织, 区别于法院等国家机关, 因而是一种群众自治解决纠纷的制度与活动方式; (二) 解决纠纷的依据不只包括国家法律、法规, 还包括政策和社会公德等, 而且公平正义观念以及当地民风习俗在解决纠纷中起重要作用; (三) 解决纠纷的方式多样, 既有说服教育、规劝疏导, 又有平等协商、自愿协议, 没有严格的程序形式要求, 因而对纠纷的解决相对于司法解决更具有灵活性, 更能适应具体纠纷的特殊化解决; (四) 解决的纠纷的范围只限于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争议的各种民间纠纷; (五) 对纠纷的解决不具有终局性, 当事人还可能就纠纷提起诉讼寻求司法解决。

2002年9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肯定了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 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同月, 司法部制定公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下称《规定》) , 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形式、调解员的产生、调解适用范围等问题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自此, 人民调解制度构架基本形成。

二、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基层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1981-2006年的人民调解案件数为16783万件, 而同期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的收案数为8004万件[3]。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近年来, 各地包括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同时, 也提出了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构想, 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并试行了一些新政策, 以期人民调解制度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

笔者所在的余杭区下辖15个乡镇、4个街道, 近几年来人民调解工作新举措不断: (1) 与区法院合作建立委托调解制度。2008年5月, 余杭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民三庭及余杭、瓶窑、塘栖、良渚四个基层法庭设立了人民调解室, 调委会以其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诉前、审前、审中全程委托与业务庭室、派出法庭全方位委托相结合的立体式委托调解工作模式; (2) 开展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 按照“谁调解, 奖励谁”的原则, 根据纠纷的难易程度及调解实际工作量, 将纠纷分为一般民事纠纷、比较疑难复杂民事纠纷、重大疑难复杂民事纠纷和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民事纠纷四种类型, 并分别设定不同的奖励金额, 奖励金额单件最高可达10000元; (3) 探索设立了行业调解委员会如东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 专业调解委员会如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 并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指导设立标准化人民调解委员会, 等等。

余杭区人民调解的发展是可圈可点的:

(一) 委托调解制度诉讼分流功能日益明显。

经过一年的磨合, 驻地在法院及法庭的调解组织在诉前、审前、审中三个阶段实现了与诉讼的紧密衔接, 既为法院有效分流了案件, 又为当事人较快解决了纠纷, 取得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以余杭法庭调解室为例, 2008年5月至12月共接受委托调解案件86件, 成功调解86件, 而该年度余杭法庭共结案942件, 经人民调解而结案的案件数占到了结案总数的9%以上。通过对2008年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和问题的反思, 从2009年开始余杭法庭与调解室在委托调解程序、调解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了改进和完善, 一二季度委托案件共计108件, 调解成功107件, 而同期余杭法庭共计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35件 (含委托调解案件) , 委托调解结案数占总结案数的24.60%。

(二) “以奖代补”制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

工作成果与劳动报酬挂钩, 调解结果与自身收入相关, 这套奖励机制明显提高了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村 (社区) 调委会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的文书制作、证据保管、台账整理等工作程序。“以奖代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调解制度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使基层人民调解员工作能动性提高, 促成大量矛盾纠纷在村 (社区) 调委会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三) 调解组织呈现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类型多元的特点, 将人民调解的触角从行政村、社区延伸至规模化企业中, 并能够与时俱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 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人民调解网络为进一步研究人民调解制度、发挥人调解制度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条件。

然而,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也面临客观的困难:

1. 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发展。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 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 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并且赋予了当事人以调解协议为依托的诉权。但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需要当事的自动履行为基础, 换言之, 一旦一方出尔反尔, 另一方只有将诉争提交至人民法院, 通过诉讼程序才能获得有强制执行力的裁判, 使纠纷最终解决。正是预见到这种可能性, 相当部分当事人宁可直接将纠纷起诉到法院。权衡调解的方便和和诉讼的效力, 更多人愿意选择后者。而事实上, 人民调解协议既为协议, 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协商一致的结果, 其合同效力应具有当然性。但是人民调解协议并非一般的民事合同, 它是经过国家认可的纠纷解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纠纷予以解决, 仅仅确认其民事合同的效力而未有其他强制措施, 未免是对纠纷解决社会成果的一种浪费[4]。因此有学者提出, 可以通过建立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程序来加强调解协议的效力, 如以调解书等裁判文书的形式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或者通过建立审核登记制度, 赋予经法院审核登记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虽然通过委托调解而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 可以由当事人选择是否由法院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调解书, 但其他基层调解组织所达成的协议, 依然存有上述问题。

2.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影响了调解工作的壮大。

《组织条例》第3条第2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兼任的以外由群众选举产生, 每三年改选一次, 可以连选连任。”《规定》第2条第2款规定:“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 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司法部的规定扩大了人民调解员的来源, 但在占人民调解工作绝大比例的村民、居民调解委员会中, 调解员由村委、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的居多, 专职调解员几乎没有。这样的人员结构, 使调解工作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一是调解员工作的专职性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调解委员会在当事人中的概念认知, 如在相当部分的村和社区, 调解委员会成员往往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治保主任、支部委员等职务, 开展调解工作时村官身份强于调解员身份, 模糊了调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调解员缺乏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 往往无法胜任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纠纷调解工作;三是调解员的组成较为单一, 目前的调解员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聘任方式产生, 均以本村村民或本社区居民为主, 而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地方, 仅由当地人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的公信力就会打折扣, 影响调解工作的效力和效率。

3. 人民调解的工作经费问题限制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组织条例》和《规定》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而《规定》第42条规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 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 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实际上, 这种规定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人民调解委员会既然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其性质决定了调解工作并不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企事业单位负责, 因此所谓“争取、保障、协调和督促”都无法完全解决人民调解工作所遭遇的办公经费短缺问题。而司法行政部门依照《规定》对人民调解工作负有指导和管理职责, 管理职责的实现是否应涵盖工作经费的解决?目前余杭区通过“以奖代补”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调解员的补贴经费问题, 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问题的解决仍然悬而未决, 限制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面对近几年成倍增长的诉讼案件, 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都在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键是司法与非诉讼程序的协调, 目前, 我国以司法为核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已经初见端倪[5]。为发挥人民法院在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2009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要求在“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 并对立案前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以及立案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等进行了规范, 以促进构建系统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社会“大调解”制度的主体工程, 在解决基层纠纷、过滤诉讼案件、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若干意见》的出台, 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效力问题。目前余杭区正在试行的委托调解制度, 从诉前、审前和审中三个阶段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的程序对接, 并且调解成功的纠纷可以在当事人选择下由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做法实现了人民调解和诉讼的效力对接, 因此联合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比较特殊, 带有一定的“司法权威性”。但由于制度空白的问题, 这种对接工作属于探索阶段, 适用范围仅限于联合调解委员会, 并未涵盖其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此次《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无疑是对实践需求的理性回应。《若干意见》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做了明确规定: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 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后, 决定是否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决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发生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余杭区委托调解中的“由当事人选择适用法院裁判文书进行确认”的创新举措, 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对通过司法确认方式赋予多种主体指导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的有效探索。

在《若干意见》的指导下, 程序灵活、成本较低的人民调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 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推动社会诚信文化构建, 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了调解这种制度, 当现代法治理念促使人们的诉求不断趋于理性时, 对调解者的信任、对纠纷另一方的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在社会高度法治化、社会主体自律性较强的情况下形成并发展的。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危机, 诚信缺乏、宽容与妥协精神退化、主体的自律性下降。在这样这一种社会氛围下, 当事人的自主协商与和解在运行和履行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困难[6]。这种信任缺失在陌生人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呼唤“诚信”的回归, 不仅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应有之义,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诚信的回归, 不仅需要社会价值体系的恢复重建, 也需要相关制度如个人征信档案、企业诚信记录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结合人民调解工作, 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是目前必需也可行的工作。“以奖代补”制度促成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台账化管理, 通过案件记录及协议履行情况的回访工作, 可以逐步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 为调解工作搭建平台, 促进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 专职调解员和专业调解员相结合, 建立调解员人才库

调解组织及人员的专业化或职业化问题成为提高调解权威的关键[7], 同时也为调解协议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如前文所述目前的人民调解员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兼任, 法律知识相对欠缺且工作的专职性不能保证。而专职调解员的设立一方面有助于达成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 另一方也能够规范调解程序、落实调解制度、健全调解台账制作和数据统计工作, 有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每一个调解委员应至少聘请一个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职调解员, 如具有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的退休法律工作者、具有法律专业学历者或者具有相关法律专业资质证书的人, 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的调解工作。

此外, 由于目前纠纷类型更加多样, 纠纷内容日趋复杂, 急需建立专业调解员制度。通过聘任或者选任, 建立调解员人才库。当发生某些专业纠纷时, 由当事人协商选择或者由受理案件的基础调解组织指定一名专业调解员。专业调解员以其专业知识协助调解员做好调解工作, 将为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 有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

(三) 加强法院对人民调解的指导作用, 鼓励人民调解员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

《规定》第六章明确规定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措施, 加强对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同时又指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工作中, 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和配合。《若干规定》第28条再次强调“根据工作需要, 人民法院指定院内有关单位或者人员负责管理协调与调解组织、调解员的沟通联络、培训指导等工作”。

如上文所述, 经双方当事人申请, 可以将调解协议递交到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而使其获得强制执行的效力。调解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了调解协议的合法性问题, 而调解协议的是否合法决定了其能否通过法院审核。因此, 除了提高调解员的准入门槛外, 由法院定时定向为人民调解组织提供指导服务, 也是提高调解协议效力的有效方式。此外, 还可以考虑将人民调解员纳入人民陪审员队伍中。通过参与庭审、案件合议等过程, 人民调解员既可以从生动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增长法律专业知识, 又可以通过观摩法官调解过程而提高调解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四) 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 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

尽管人民调解制度早已建立, 但我们发现实践中, 村、社区一级的调解员往往因兼任其他职务导致调解工作概念模糊, 乡、镇一级的人民调解又易与行政调解相混淆, 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也尚在摸索阶段, 因此人民调解这种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的认知度、认可度并不高。在《若干意见》指导下, 人民调解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途径, 结合法院工作, 着重对诉调衔接工作机制进行宣传, 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从而发挥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若干意见》通过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程序,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纠纷解决, 提供多种纠纷解决途径, 实现纠纷的有效分流, 有利于满足不同的纠纷解决需求, 妥善解决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过程中, 各地都在探索人民调解的新工作方法、创设新工作机制。相信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将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 真正发挥“解决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 纠纷多发、矛盾升级,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迫切地提上日程。被誉为“解决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制度, 在解决民事纠纷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所在的区近几年来大胆探索, 几项新举措使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发展依然面临客观困难。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为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人民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愉.非诉讼程序 (ADR) 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公丕祥.纠纷的有效解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3]朱景文.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3) .

[4]高翔.人民调解机制的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10) .

[5]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 2004, (10) .

[6]丁海湖, 房文翠.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局限性以及完善[J].法律适用, 2006, (11) .

人民法庭工作职责 篇3

首先,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法官可能成为各种“糖衣炮弹”攻击的对象,唯有永葆清正廉洁,才能做出公正的判决,让群众信服。维护法律的威严。

其次,基层法官从思想上要建立起一种观念:审判工作不但要承担法律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民事审判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纠纷,稳定社会。就在去年大年初七上班的第一天,笔者作为合议庭组成人员,审理了一起合同纠纷案。案件的原告人数众多,是来自同一地区的280多人,他们怀着出国淘金的梦想,先后向当地一家劳务输出公司交纳了2~3万元不等的劳务输出费,由于该公司的上家被骗,导致该公司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也不知所踪。后在政府协调下起诉到法院,并为群众委托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我院领导非常重视该案,考虑到有些受害群众家庭困难甚至是举债交纳劳务输出费。现在血本无归,于是决定让群众缓缴诉讼费。因该案找不到被告,只能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我院领导专门通过省高级人民法院与人民法院报社联系减免了大部分公告费,余下的公告费我院也主动为群众承担了。由于公告开庭期是大年初五,依据法律规定顺延至第一个工作日,于是,在大年初七的上午九时整。合议庭准时开庭审理了此案。案件审理至此,可以说我院是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司法宗旨,与群众感同身受,尽一切可能帮助受害的群众,让群众满意。可没有想到的是,出庭后,有的群众竟然到我市主干道堵路,理由是他们不要判决书。要钱。在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院领导及主审法官疲于向各级领导各个部门汇报所谓堵路事件。为什么在此案中我们法官为群众倾注了那么多心血,做了比其他案件更多的工作,却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同呢?痛定思痛,我们太一厢情愿地只注重我们的法律责任。总是想着如何让群众顺利地走完诉讼程序,让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大地得到法律的保护,却忽视了法律之外法官的社会责任。从这次失败的审判经历。笔者认识到,如果法官只会机械地从法律程序上终结案件,就案办案,不能算是圆满完成审判任务。

最后,基于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基层法官在审判手段上要多样化。对于离婚案件,我们可以有意让审理时间久一些。所谓冷却法,在此期间双方可能在情绪冷静后和好如初: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尽快让受害者得到经济上的赔偿,从而化解矛盾。因为案件性质不同。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留心积累办案经验,化矛盾于无形。在去年司法改革实践中,我庭试行了社区司法协理员制度,对双方当事人来自同一社区的案件,法院将交由该社区司法协理员进行调解。由于社区协理员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社区。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调解纠纷和化解矛盾。速一制度的试行,无疑是对“司法的人民性”又一有力的探索,同时能达到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认同的社会效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增进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认同。作为法官。我们希望司法能被群众信仰,那么。司法权会因人民群众的认可、接受而发挥管理与支配的权力效用,而高度的司法权威又可以带来广泛的群众认同。

人民法庭二○○五工作总结 篇4

人民法庭二○○五工作总结2007-12-07 17:11: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人民法庭二○○五工作总结人民法庭二○○五工作总结(2)人民法庭二○○五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庭在县法院的正确领导和博望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上级法院的监督,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松懈,坚定落实“司法为民”各项举措不动摇,以“先进性教育”、“专项整改”、“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等活动为契机,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公正审判,文明执行,不断推动法庭各项工作扎实有效、规范有序开展,较好完成了县院交办的审判、执行、宣传、文明创

建及法庭建设等各项工作,博望法庭因此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县级文明单位”、“博望镇先进集体”。一年来,我庭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现将一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干警队伍的新形象

博望镇是著名的“中国刃具第一镇”、“中国剪折机床第一镇”,市场活跃,人员往来频繁,为做到警钟长鸣,我庭多措并举提高干警素养。一是强化学习理念。坚持每周半天的政治理论学习、每周半天的业务知识学习、每季度一次的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制度。在打牢干警思想基础的同时,集中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开展疑难案件分析,鼓励法官自学深造,打造“多面手”法官人才。

二是强化作风纪律。坚持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警时刻保持良好的作风,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落实案件督办制度、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执行回避制度、曝光制度、信访追查制度等多项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禁酒令”、驻庭制度等方面多次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表扬。

三是强化廉政建设。重点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完善“六必谈”、“六必访”预警机制,约束干警8小时以外的行为。完善廉政登记制度,把请客送礼、送物者及财物的处理情况公诸于众。2005年以来,先后拒收各种财礼18次,拒吃请64次。拒收现金、礼品折币五千余元。一年来,我庭干警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现象。

四是建立多方联络制度。与党委、人大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联系,征求对法庭干警的意见。今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等活动开展以来,我庭更是多次召开测评会、分析评议会,有针对性地查摆问题,受到了当地党委、人大、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二、认真履行审判职责,积极创造定纷止争的新成效。

今年全年,全庭共审理民事案件196件(其中民一类收案87件,民二类收案109件),刑事自诉收案1件。我庭对受理的上述各类案件,依法公正审判,及时化解纷争。目前各类案件均已审结,结案率为100,当庭宣判率为57,适用简易程序结案率达80,一次庭审结案率为75,全年无发回重审案件,大大提高了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

今年以来,我庭根据辖区经济发展特点,在审判工作中始终把调解作为解决各种民事纠纷的首选方式,不断扩大调解适用范围,提高调解结案率,审判工作呈现出无错案、无重审、无再审、无申诉、无上诉上访、无抗诉、无民转刑、无超审限的“八无”佳绩,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到了诉讼当事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2005年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的案件为171件,占案件总数的87,结案平均周期仅31天。总结我庭调解工作的做法,我们主要是全力强化调解职能,努力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在今年省高院召开的全省法庭工作会议和全市法院院长会议上,我庭撰写的有关调解经验介绍的《调解 细雨润民心,一心为民显真情》一文不仅作为会议交流材料,而且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等活动开展以来,我庭更加注重以实现审判公正为工作目标,督促干警严格按照审判流程高质高效调解办案,强调不论遇到多大的干扰阻力,始终保持法律的“天平”永不倾斜。

一是快送达,找时机,做好庭前调解。庭前调解对于缓和当事人矛盾,讯速解决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调解达不成协议,也可为以后调解打下基础。因此我庭高度重视庭前调解,对一些争

议不大的案件,迅速送达受理、应诉通知书。并抓住时机开展劝解工作,往往成效明显。

桐木人民法庭三调联动工作总结 篇5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保“司法协理网络”活动顺利开展。

桐木法庭非常重视“司法协理网络”工作,认真学习、领会萍乡市政法委员会和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构建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的精神,把自己的行动统一到萍乡市政法委员会和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要求上来,明确了“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开展“司法协理网络”工作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升司法效率的重大意义。经过活动开展前的思想动员,为开展“司法协理网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二、统一部署,强化措施,积极有效推进“司法协理网络” 1

工作。

桐木法庭在县法院司法协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了以谢永林庭长为负责人的“司法协理网络”活动工作室,积极推进“司法协理网络”工作。

(一)、推进“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硬件设施建设。

为有效的推进“司法协理网络”工作,桐木法庭设立了专门的司法协理员工作办公室,购置了司法协理员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添置了司法协理员办公牌,极大的提高司法协理员的办事效率和公办环境。

(二)加大对“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司法协理网络”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为使“司法协理网络”工作获得强大的群众基础,桐木法庭加强对“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加强对司法协理员选任的指导。主要做法是确定司法协理员的任职要求,将司法协理员的任职要求制作成宣传单分发给村干部,指导村干部按照德能兼备的要求从广大的群众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公民担任司法协理员的拟聘用人员,然后从司法协理员拟聘用人员中会同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确定聘用对象,再将聘用对象名单上报县法院和政法委审批。二是加大对“司法协理网络”活动的宣传力度,桐木法庭将被聘用的司法协理员名单和联系电

话进行了公示,方便群众的司法行为,满足了群众的司法诉求。

(三)建章立制,为司法协理员工作提供依据,为“司法协理网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为促进“司法协理网络”工作的规范开展,桐木法庭制定了相关制度,为司法协理员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确定了司法协理员的工作职责。经讨论决定,司法协理员的工作哦职责主要包括(1)接受当地群众的诉状,进行诉前法制宣传,诉讼引导。(2)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接受法院委托开展调解工作,参与立案调解、诉讼调解、执行和解等工作。具备人民陪审员资格的,可以参与有关案件的审理。(3)协助人民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调查取证、执行等工作;想人民法院提供或者协助调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住所、财产状况和其他线索。(4)及时向法院反映案件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协助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和信访工作。(5)协助做好司法救助工作。(6)监督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7)开展法制宣传工作。(8)其他相关工作。通过确定司法协理员的工作职责,使司法协理员的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工作台账制度。司法协理员虽是协助法院进行司法活动的人员,但其某些活动对司法行为的效力具有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在民事诉讼留置送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其协助活动具有一定的司法意义。因此,规范,完善司法协理员的活动对诉讼活动具有

重要意义,建立司法协理员工作台账制度非常必要。司法协理员工作台账按照一案、一事专人负责制即对需要司法协理员协助的案件,安排专门的司法协理员负责,对每一次司法协理员参加的活动,都及时记录,将司法协理员参与司法活动的情况按时登记,结案后整理成册。

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开拓“司法协理网络”工作新局面。

人民法庭工作职责 篇6

颁布机构:最高人民法院 2009-02-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2009年人民法庭工作的通知

法〔2009〕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工作职能,为农业农村工作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现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人民法庭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中央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为做好人民法庭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为了做好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发〔2009〕1号文件中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各级人民法网址:http://-1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等目标要求。2009年人民法庭工作能否跃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关键在于认真执行好以上部署和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以落实和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上述文件要求为重点,谋划好、开展好2009年的人民法庭工作,全面提升人民法庭工作质量水平,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三、以保增长为目标,为加强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意识,依法加大对破坏、侵占耕地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对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破坏、侵占耕地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实现“用途管制、节约利用、严格管理”的耕地保护目标。

(二)着重审理好涉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纠纷案件,均衡确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转过程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注意做到维护农产品生产各要素配置生产、交易秩序与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并重,切实落实平等保护的法制原则,在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纠纷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依法维护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者利益。注意提高审判工作效率,避免案件审理影响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以保护农业基础设网址:http://-3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三)准确理解和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处理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与企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审理涉及农民工维权纠纷案件过程中,不能将农民工权益保护与企业生产健康发展对立起来,既要保护农民工的眼前利益,也要着眼于保障农民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努力促进企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在劳动条件、安全生产、劳动报酬,以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引导和树立城乡平等的社会观念,为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出积极努力。

(四)在审理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案件时,要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有利条件,是当前人民法院农民工工作的重点内容,更是2009年人民法庭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要站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返乡创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司法保护工作制度措施,为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五)对因经济利益和民生等问题引发的劳资、债务、合同纠纷,要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下,尽可能采取调解、和解等方法,竭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在案件执行工作中,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员工生计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全力消除因不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引发的经济、社会风险。下大力气组织开展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探索建立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人民法院主办、有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

网址:http://-5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四)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原则,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总结调解经验,努力提高调解工作质量水平,积极拓展调解工作领域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通过司法调解解决案件纠纷,促进当事人之间诉讼关系的协调、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司法服务关系的有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五)努力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审判和执行工作诱发不稳定因素。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以符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有机统一为标准开展人民法庭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尤其要注意纠正将三个效果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法律效果而不考虑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执法办案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积极协调各种矛盾化解手段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努力提高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水平,实现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促进人民调解效果稳步提升。注重与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等其他多元纠纷解决主体的联动协作,构建纠纷解决的全覆盖网络,争取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消除在萌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安宁。

(七)认真做好农村涉诉信访工作,努力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探索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信访案件终结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对网址:http://-7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促进农村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七、认真执行“五个严禁”规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

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严禁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严禁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徇私舞弊;严禁泄露审判工作秘密。各级人民法院在抓人民法庭队伍建设中,要以认真执行“五个严禁”规定为重点,建立并严格执行反腐倡廉的制度规定。深入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尤其要用发生在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例教育广大干警。对违反“五个严禁”规定,不适宜继续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干警,要坚决调离岗位;情节严重的,坚决依法依纪处理。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切实有效地预防腐败现象发生。通过清正廉洁的司法形象、公正高效的司法作风,不断提高人民法庭在广大农村的司法公信力。

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篇7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是我国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三大调解方式, 人民调解作为三大调解方式之一, 其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在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又有着显著区别。因此,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才能切实有效地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一、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近几年, 安徽省淮北市着力建设市、县 (区) 、镇 (乡) 、村四级联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并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

首先,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始终树立“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工作作风。同时, 鼓励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 听民声、察民情、问民计、排民忧、解民难, 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其调解工作水平。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真正的困惑和需要学习什么, 从而制定出适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避免了因主观认为安排培训内容, 从而提升了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训项目的展开。

基于上述问题, 上级主管培训部门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二是组织有关的业务专家、精英和学者等分赴各基层单位,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进行为期一周或其他的短期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开展基层人民调解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基层工作者深刻学习和领会其精神。以点带面, 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四是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各种司法知识竞赛, 努力提升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的理论素养。

二、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制度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要逐步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一是规范人民调解制度, 把其细化为:例会、排查、报告、调处、责任追究、回访、公开公示等规章制度。二是规范人民调解流程, 统一使用中国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 规范调解文书的制作和立卷归档, 建立专门的档案室, 并把文档资料进行细致分类, 做好文档的标记等, 以便于人民调解卷宗的查找。在调解过程中, 要严格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逐渐使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化, 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 并严肃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 保障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愿性。三是细化操作标准, 建立岗位责任制,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负责, 这样在工作中就避免了相互推诿,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规范评选程序,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是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稳步、健康进行的制度保障。对于能深入社区、村屯、偏远郊区等并能深入群众困难多、纠纷问题多的地方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于长期着力并成功化解多年累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 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等。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记功等精神鼓励并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并在以后的目标考核中加以量化参考。而对于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怠慢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 对调处工作不力等引起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 给予批评、警告等处分, 并在以后的评职评级中作为考核参考。同时警示其他的人民调解工作人员, 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四、争取财政支持, 加大保障力度

人民调解工作能否高效有序地开展经费保障是关键, 我国早在2007年7月9日, 财政部、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保障办法: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徽省淮北市委、市政府、市司法局、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适当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费。同时, 市财政拿出专款对每件调解案件给予适当补贴,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为缓和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 减少纠纷, 消除矛盾和稳定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总之, 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是实现好、维护好并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就必须对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 妥善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人民调解的实施, 正是尊重了社会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性,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 从而促进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的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实现。[2]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19.

如何改进人民监督员工作 篇8

关键词:深化 人民监督员 工作

自二00四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以来,通过前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进一步拓展了检察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途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施行,体现了诉讼民主的要求,从制度上促使检察机关有效地纠正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检察队伍执法观念、执法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了司法民主,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检察人员自觉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行,有效地提高了干警接受监督的意识。案件承办部门在办案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应当接受监督的情形,在作出决定之前,现都能及时的向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移送相关材料,做好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人民监督员在案件监督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能认真的接受和解答,积极配合人民监督员做好案件监督工作。

三是进一步促进了侦查办案工作的规范化。案件要经得起监督,关键在案件本身要办的扎实,通过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促进了案件承办部门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的规范化建设,对完善和制定相关的办案制度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检察机关的外部影响。在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监督中,人民监督员了解了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对检察机关的办案质量、整体素质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扩大检察机关的外部影响。

通过这几年开展人民监督员工作的实践,除取得了以上效果外,笔者认为在该项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干警对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实践中尚存在部分干警把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落实看作是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和自侦部门的事,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与己无关思想;

二是人民监督员参与监督的时间难以保证。我院聘请的人民监督员都是兼职的,他(她)们中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有教授、学者等,大多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参与行使监督权。在随机抽取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人员名单后,时有人民监督员因本职工作和监督案件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无法参加案件监督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对人民监督员如何拓宽监督内容、程序、渠道等,还无规章制度可循,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规范。

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检察工作的改革要求,就如何紧紧围绕拓宽监督范围、拓展监督渠道、扩大监督主体、规范监督程序,制定人民监督员工作创新目标和实施方案,是人民监督员监督制度向改革纵深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能更好落实此项改革工作,笔者认为应结合检察机关工作实际,应协调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行《人民监督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联系会议,应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本单位检察工作情况,同时,各业务部门也应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本部门办理案件及工作部署情况,以此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

二是应制定《人民监督员学习制度》。因为人民监督员对检察业务的熟知有一个学习知晓的过程,人民监督员只有熟悉了检察业务,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学习内容应主要为与人民监督员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人民监督员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工作安排、部署及典型案例分析以及人民监督员工作开展好的经验和做法。所以,应规定人民监督员的学习时间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并辅以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监督员的业务素质。

三是选用高素质的人员任人民监督员。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做好人民监督员的换届考察、选任工作,按标准配强配齐人民监督员队伍。

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在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的五项条件中,最重要的应是第四条,即:(四)公道正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知识。否则,则难以担当此重任。选用的人民监督员必须具备代表性、专业性。在推荐考察人民监督员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推荐考察那些在本辖区内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员,使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有关专业的人员加入,如法医、会计等。推荐考察的人民监督员须经审核、研究、报批等程序后才能正式颁证聘用。同时,应借鉴人民法院陪审员任命的程序,走人民监督员经同级人大任命的程序。

四是积极探索针对以往仅通过评议表决的单一手段进行事后监督存在的监督滞后、效果不佳等问题,努力探索人民监督员同步监督新机制,将监督“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工作延伸至立案、侦查、逮捕、起诉、庭审等各个办案环节,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实效。

五是拓宽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各项工作的监督机制,如人员招聘、信访接待、教育考核等,真正做到拓宽监督范围、渠道、主体、程序,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以此表明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规范的透明度,真心诚意、自觉认真地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为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向纵深发展,为维护司法公正取得实效。

上一篇:综合治理路政大队整改报告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