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说课稿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书包说课稿(共9篇)

我的书包说课稿 篇1

赛乌素绿苑小学 陈艳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七课《我的书包》。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模式、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在此之前的几册中,已经学过设计杯子、牙刷、笔,学生对于设计课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设计是以应用为前提,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包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书包要美观实用相结合。2.观察分析书包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设计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设计一款美观实用的书包。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书包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简单设计图的画法设计一款自己的书包。

(三)教学难点

运用设计理念,自己设计一款多功能书包。

二、说模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课堂教学五环节模式,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1.激趣导入 引出课题 2.讲引观察 明确目标 3.大胆创作 艺术实践 4.作业展评 感受成功 5.课堂拓展 情感延伸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了激趣导入法,谈话法,直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展评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学习兴趣、学习愿望的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本着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引出课题(用时2分钟)

通过猜谜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书包的兴趣,引出课题《我的书包》。并板书课题。

(二)讲引观察 明确目标(用时12分钟)

1.通过欣赏不同年代书包的图片,让学生主动探究书包的外形、功能、色彩。

2.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书包互相展示,让学生了解书包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此环节是让学生了解书包的基本结构,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还要进一步拓展设计思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书包的人群很多,我们只看到学生是不够的,你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给什么样的人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书包?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三)大胆创作 艺术实践(用时18分钟)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过程。播放学生作品,是为了对书包造型有难度的同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四)作业展评,感受成功(用时5分钟)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快乐,我从作业的完成、作品的构图效果、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自评、互评,并颁发奖状,让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拓展,情感延伸(用时3分钟)

通过学习,同学们设计出了美观实用的书包。但是,不正确的背书包对我们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如何正确的背书包呢?这样安排是为了加强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正确背书包,能够健康成长。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既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助作用。

我的书包

书包的结构 书包箱体 书包背带 外部装饰

六、说教学反思

我的书包说课稿 篇2

1. 教材简析

《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简短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全曲为2/4拍子,五声宫调式,两段体结构。歌词简单明了,旋律活泼欢快,富有韵律感,深受学生喜爱。

2. 教学目标

(1) 从听、唱西藏的歌曲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西藏的人文风俗及历史文化。

(2) 学习藏族踢踏舞的基本舞步,灵活运用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 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用明亮的声音表现歌曲。

3.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的节奏,学跳藏族踢踏舞。

4. 教学难点

学习二声部合唱。

5.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图片、藏族的风土人情资料。

二、说教法——精选教法激趣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情景导入法、模仿法、谈话法、示范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

三、说学法——渗透学法自悟探究

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正如有人说的:“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一种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四、说过程——巧设程序培养能力

遵循课改新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在充分感受歌曲情绪,体验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 走进西藏,渲染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音乐课来说,能否在导入部分吸引住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此,从学生踏入音乐教室那一刻起,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一幅气势恢弘映照晚霞中的布达拉宫。学生在《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伴奏声中,踏着欢快的舞步,进入教室。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到浓浓的西藏氛围之中。这样的情景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我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问好:“同学们,扎西德勒!你们知道我用什么语言向你们问好吗?”随后教给学生们几句简单藏族日常用语,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接着,我播放带有藏族风情的flash动画的歌曲《家乡》,让学生们在“听、看”中感受西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地理环境。并随机提问:“歌中,家乡指的是哪里?你们知道日喀则在什么地方?说说你所知道的西藏。”

(出示照片并用语言描述)同学们,古老的日喀则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江孜白居寺、抗英遗址、羊卓雍湖和帕拉庄园,以及面积达3万多平方千米雄伟的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均分散在它的周围。日喀则以其古老的藏文化、恢弘的寺庙建筑、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我们来听听藏族小朋友用什么歌声来赞美自己的家乡。(板书课题)

2. 学唱歌曲,体验风格

(1) 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同时感受其欢快、热烈的情绪。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神兼备,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启发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接着趁热打铁,以打快板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歌词,充分感受歌词的欢快感,增强其趣味性。

(2) 体验演唱,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将歌曲二部合唱部分的前两小节旋律,把高、低两声部旋律连成一条旋律,进行模仿回声的活动,用歌声模仿站在高山“呼喊”的感觉,解决歌曲中两声部的难点。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评价;学生体验演唱,注意换气记号的表现;师生合作以“模仿回声”的游戏形式进行二部合唱训练体验演唱方式,突破难点。

(3) 合作学习,互助提高

在教学中,我通过玩“听音乐填歌词”的游戏完成齐唱部分的学唱。同时,打破以往由教师分声部的被动模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自由选择高低声部,全班分为两大组,分声部进行学习,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让每位学生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4) 演唱歌曲,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歌曲,产生肯定情感,师生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明亮的声音随着音乐演唱歌曲。

3. 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我运用艺术的通感,学科的综合,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体验。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踢踏舞、弦子舞的同时,与学生展开一些互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使教学达到了一个高潮。让学生在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音乐形式时,使自己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在律动中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和欢快的情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愉悦了身心,从而扩大了音乐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涵。

本教学环节,我为学生合作表演,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自由组合,尽情表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各项表演活动,各小组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器乐表演、舞蹈、独唱等,这样既能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丰富和扩大音乐教学的内涵。

4. 小结升华,留给空间

新课标提出:“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本课后,我要求学生课后发挥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民族风土人情,并在下一节课中实现资源共享。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说板书———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板书清晰明了,具有艺术性、启发性、能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我的舞台》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培养热爱艺术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我的舞台》以“我”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反应了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勇气和毅力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趣,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虽然要体现艰辛而笔下却出处流露着乐观。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能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他们对艺术已经有初步认识,但感悟还不够深切透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自学目标:

1.认识理解“抻、拽、溺爱、身段、兴趣盎然”等生字词 2.用比较快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艰辛以及不一般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神奇魅力。

现在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甚少对学习戏曲过程中所要付出艰辛也难以理解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 心的力量。

3、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由于本篇为略读课文,并且文章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讲授。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文章脉络清晰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及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和学生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来感受其巨大的吸引力。)根据本单元课文内容特点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组课文,也可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把对前几篇课文的艺术感悟力延续到本课文,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从题目着手,让学生能够首先了解到本文作者在音乐舞台上、文学舞台上所取得的成功,从而也 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要去作者的舞台一探究竟。带着这样的一份好奇让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旨。

(二)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回到课文找到文章主线,打下情感铺垫,在这基础之上,让学生找一找课文重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例,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交流,完成表格。这样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也扩大了交流的参与面,以点带面,学生找到了五处舞台,也就明白了吴霜的成长经历,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白了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三)深入研读课文

由于本文为略读课文,沿着作者舞台的不断变化,我把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含义定为本课的主要任务。在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会分别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做为重点分析。

1.在此我以其中一个句子的分析为例。

“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前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常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兴味盎然”、“憋闷”等词语来体会,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2.本文的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接下来我紧扣结尾句“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在舞台上炼就勇气和毅力的句子,自主学习,体会含义。紧紧抓住文章第七段,描写吴霜苦练毯子功的这一段,以及结合文中的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练功的枯燥和艰辛。通过想象,体会暑去寒来练功的不容易,身临其境的走入吴霜的练功场地,加深对中心的体会,以此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目标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是胡适在40岁时写的一篇回忆录,是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我们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进文本,走近母亲

1、从学生谈自己的母亲,引出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和语言的归纳能力。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三)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1、学一学

老师教给学生两种方法,比较赏析法、联系语境法。

运用比较赏析法学读末段,老师分析“如果”句,给学生一个抓手。我让学生去掉“如果”读一读品一品,再保留“如果”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体会带有“如果”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语气,文如其人,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物品行。

2、赏一赏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加深了对文章自传体语言风格的认识,那就是朴实而又饱含真情。

(四)你说我说,热爱母亲

1、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这一环节是学生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课堂小结,阅读母亲

为了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的兴趣,教师介绍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和表现母爱的影视剧:

老舍的《我的母亲》

毕淑敏的《妈妈,我答应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妈妈再爱我每一次》《唐山大地震》《我的丑娘》等

9《我的信念》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斑羚飞渡》说课稿 篇6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 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 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 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 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 也就是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本身,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 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对人性的探求。

2. 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 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 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 提高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责任感。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2. 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 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 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 预习法

(1) 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 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 写在预习本上。

(3) 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 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5) 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熟悉课文,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 积极读书。

3.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 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

5. 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 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 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 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 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 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 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 培养联想能力, 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 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 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 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 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 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 写在预习本上。

(3) 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 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5) 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熟悉课文, 为研读作准备。

1. 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 (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 情景渲染导入,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 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 题解

斑羚, 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 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 肩高70厘米左右, 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 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 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 一般为灰棕褐色, 背部有褐色背, 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 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 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 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 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 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 (jiàn) 逞能 (chěng) 恍惚 (huǎng hū) 娴熟 (xián) 略胜一筹 (chóu) 眼花缭乱 (1iá) 炫目 (xuàn) 斑斓 (1án) 悲怆 (chuàng) 磐石 (pán)

对峙 (zhì) 湛蓝 (zhàn) 坠落 (zhuì) 苍穹 (qióng)

(3) 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 文言虚词;谷, 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 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 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1) 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2) 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 增强语感, 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 问题探究

(1) 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 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 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 文中多次出现彩虹, 分别有什么意义?

(5) 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 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 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 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 突破重点。

4. 研读与赏析

(1) 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 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 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 进行品味赏析,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 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 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 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 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 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 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 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 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 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 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的课余生活》说课稿 篇7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习作训练,属记事性记叙文――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五彩斑斓的课余生活。从整个单元组编排来看,本组课文是低年段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过渡和接口。该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七彩的生活图画,同时还安排有相关的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丰富的课余生活,选择有意义的课余生活作为习作内容,分享习作的快乐。

2、记叙活动过程,学会把课余生活(如有趣的事、高兴的事等)写具体。

3、学会习作的基本格式,如分段、段首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说、乐写、乐评,把内容写具体,分享快乐。

难点:着力于描述活动场面、参与情况、自我及旁人的感受。

四、设计特色: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重在习作兴趣的培养方面,强调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习作形式与内容没有限定,更不强调技能,只要求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特别强调了习作乐趣的共享。课标的精神很明显,希望孩子爱写作,乐表达。从低年段的写话训练过渡到习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学生的不适应感,让孩子们知道,习作其实很简单。基于此,“关注实际生活,分享习作快乐”是本次习作教学最大的特色。

五、教学准备

在习作教学之前,我做了如下准备:

(一)将文本作为例子,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指导与训练。

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突出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是怎样将游戏、活动进行具体描写的,感受文本中丰富多彩的快乐童年,为单元习作指导做好充分地铺垫。

(二)进行充分的搜集素材的准备,在生活中提取快乐。

在学完第一篇课文后我就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记录、回忆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进行强调和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在新鲜热辣的体验中获取更多习作的题材与感受。

(三)课前布置学生把自己课余生活中的照片带到学校,互相交流,让快乐蔓延,让快乐分享。

六、课时安排

本次习作共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选择、整理素材,进行写作构思;生生、师生互动,指导写法。第二课时: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教师随堂指导。第三课时:学生推荐自己或组员优秀习作片段,进行欣赏,对有典型问题的习作进行评议,并根据课堂归纳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课余常参加哪些活动,有哪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然后板书“我的课余生活”。揭示习作内容。并弄清什么叫“课余”。接下来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有照片的结合照片介绍。建议大家采用以下的句式:(PPT出示)

我在课余最喜欢,看,照片上的我(),

()是我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能()。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的喜欢体育活动;有的喜欢文娱活动;还有的喜欢游山玩水、养鱼种花等其他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课余生活。课余生活不等于课间生活,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参加的活动。让学生回忆在这些假日里干了什么?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说:“我有一次钓龙虾,印象特别深”;也有的`说:“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多跤,让我记忆犹新,以后就吸取了教训”;还有的说:“我在家里拖地板,整理房间;学做菜……”通过回忆与交流,学生觉得有很多生活素材,学生走进了生活,思想也活跃了,写作素材也就丰富多彩了,再动笔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展示生活。

1、片断细说。刚才学生用一句话总体介绍了自己的课余生活,现在请学生把某个生活过程说得详细一点,譬如动作过程、语言心理过程。这个时候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练说,最后选择有代表性学生上台介绍。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倾听。主要以孩子们都感兴趣的“学骑自行车”为例。“骑自行车有窍门的。谁知道?”老师的这一句问话,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骑自行车的时候,手要把龙头掌好,脚向前蹬踏板。”有的说“我爸爸说过,骑车时要注视前方,不能老望着脚下。”这时候我采访那些骑过自行车的同学,“当你骑上车时心里是什么感觉?”有的说“第一次骑时我心里特别害怕,手忙脚乱的。”有的说“哈哈,当时爸爸用手紧扶着车后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后来爸爸什么时候放手了我都不知道,就这样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老师此时继续采访“那么学会骑车后你感觉怎样呢?”学生有的说“虽然学的过程中摔倒了无数次,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还有的说“学会骑自行车后,我非常高兴,经常骑车兜风,还骑车帮爸爸买东西呢!”……

2.评议指点。说完后请学生与发言同学互动交流,并进行评价,相机板书。比如:“××同学的介绍挺有条理,他把过程说得较细,特别是人物的动作说得非常生动。”“××同学介绍他和表哥下棋,说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还说了表哥的神态和语言”。“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仿佛在看一场电影。他把事情说得有声有色,非常具体。”

习作指导就是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表达出内化于生命的真情体验,使学生的习作具备灵魂,这是习作教学的核心。所以在帮助学生展示生活的同时,要唤醒蕴含在学生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极为兴奋之余产生一种强大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情动”靠的就是唤起、激励与鼓舞。

三、反映生活。

说课稿我的母亲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唯一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母亲,那么,我们每个人对母爱的感受也都是最最特别的,因为,它也是唯一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学者胡适先生对他的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吧。我今天所要说的课题就是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文是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非常质朴,而情感却非常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感人真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因此,这篇文章不仅应当成为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一次洗礼,使大家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了,因此,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就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比如老舍的《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三、说教学过程

母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大家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

因此用具有震撼力的音乐,比如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在音乐声中顺势导入,让大家感受歌中所唱的“你”,代表了怎样的一个母亲,近而引导大家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比较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早自习时完成课文的预习,同时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2.如果说“关爱儿女”是千百年来每个母亲对儿女的共性,那么本文的这位母亲还应该有她不同寻常的个性,请跳读课文,看看这位母亲的个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胡适母亲做为当家的后母、寡妇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

3.品味语言。

母亲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那种赤诚、感激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转向对文本写法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品味文章语言的方面上来。)

学生很可能将目光集中在这样句子上: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4.学生质疑。

本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处发问,可以面向组内,也可以面向全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在学生的质疑中自然找到合作的话题,而不是教师将一个生硬的问题塞给学生,命令其合作。

(三)比较阅读:诉说母亲

利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母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从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段话赞美母亲的话语。如果时间允许,根据学生的习作连段成篇。

(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四)体验反思: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你可曾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正在远离母亲、虐待母亲。为此,你可曾想过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意识到除了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结束语: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当你回家时,不要只记得大吃大喝,也要记得给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一个大大拥抱,打心里说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有机会的话,更可以给母亲洗洗脚,搓搓背。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 亲!

四、教学板书的说明

手,是行动的象征。母亲对儿女所做的总比说的多。是母亲用她温暖、勤劳的双手养育了胡适,保护了胡适幼小的心灵,也是这双手养育了天下所有的苍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

《晏子使楚》说课稿 篇9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倒装句、判断句, 培养文言语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晏子临危不惧, 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判断句式、倒装句式。

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缺乏文言符号和词汇的积累, 本课涉及的文言现象非常丰富。

教学难点:学习晏子的类比说理技巧。

二.说教法学法, 落实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的困境, 文章的思想与情感被肢解, 有时甚至成为背诵默写的负担。七年级学生天真、积极, 善于表现, 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 教法:突显教改理念

诵读法

“读”领风骚, 多种诵读交织, 也是学法。

情境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看连环画、角色扮演、为视频动画设计台词等,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讲授法

系统讲授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

(2) 学法:培养主体意识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具体做法是:

讨论法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角色扮演

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切入课文

有关舌头的成语俗语:三寸不烂之舌、舌绽莲花、唇枪舌剑、长舌妇……

(二) “读”领风骚

1初读识文———讲故事

(1) 2分钟默读, 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2) 小组流水读比赛, 比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针对初一学生天真、积极的特点, 朗读竞赛效果较为显著。此环节落实三个任务:读准音, 断句子, 明节奏。

(3) 齐读:对照连环画, 复述故事情节;2位同学复述后再概括故事内容。 (晏子智斗楚王) (板书一)

2精读探究———提出问题

(1) 猜读。联系上下文, 推测该词在文中的意思。 (2) 立体读。对照课下注释, 圈点勾画, 3分钟后小组展开“合作探究”, 疑问提出全班讨论共解答。 (3) 接力读。翻译接龙, 边读边译。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倒装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也

如分析“齐人也”

举例:“肖垚是初一 (1班的学生”对班级作了判断。“齐人也”对其来自的国家齐国作判断。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同类型的句子并翻译。

采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倒装句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 降低教学难度, 淡化概念术语, 举白话文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其用法, 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注:初读、精度环节的设置基本能落实“认知”和“能力”目标。

3赏读体味——扮演角色

学生自由组合, 选择加入晏子组、楚王组、近臣组, 卫士组, 观众组。

4美读扩展——发挥想象

假设情境“我来当齐王”:晏子成功使楚, 作为齐王, 你决定重赏他, 需要拟一份诏书, 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这份诏书上你准备拟哪些内容呢?

引导总结:爱国、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能言善辩, 不卑不亢……

通过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感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注:赏读和美读环节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5熟读成诵——展示风采

(1) 文白对读。将视频动画中的白话台词改成文言文。 (2) 分角色背诵。为无声动画设计台词, 男女组开展竞赛。

(三) 活读延伸———选择“自助餐”

上一篇:四年级关于励志满分作文下一篇:《望庐山瀑布》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