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你的孩子
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孩子感到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战胜困难,是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
什么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赏识那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进步,是激励和赞赏的结合,激励要放在克服困难之前,赞赏应该放在克服困难之后。拿破仑·希尔从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注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这个故事应证了周弘在赏识教育法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心理学家的千百次实验与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按照爸爸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
与此相反,有一位父亲,大学毕业,还从事教育工作。孩子都非常聪明、可爱、活泼。可叹的是这位爸爸有个致命的弱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潜在的能力,稍不遂他意,孩子就要经受打、训。更要命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结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灵抵不过世俗的“咒骂”,最终成了一个庸才。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亲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快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成才,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哀叫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快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只是一块石头。
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呢?
一、赏识教育要配以目标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家长可以在赞扬孩子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要他去超越。孩子超越不了的时候,家长在适当地加以指导,并给予鼓励,和他一起战胜困难,要它指导要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付出的成功才是真正快乐的。
二、赏识教育,既要赏识自己,也要赏识别人。
家长要适当的赞扬别人,让孩子知道别人也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养成孩子能够看到别人长处的习惯,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三、赏识教育要有合适的方法。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采用亲吻、拥抱、翘大拇指等肢体语言和“真能干”“你真棒”等语言进行精神鼓励,随着孩子的长大,可以逐渐变为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
另外,对孩子进行表扬是要有分寸,对于内向和不够自信的孩子,表扬强度要大;对外向和容易产生骄傲情绪的孩子,表扬强度要小。
明人冯梦龙也说过:“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现代教育家也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些话出自怎样的语言环境, 我们姑且不论, 然而, “激”使“水跃”, “激”使“人奋”, “夸”使孩子变“好”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 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而又积极进取的好孩子来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夸奖孩子
1. 树立夸奖意识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 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 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 她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时, 她带女儿去一个对于女儿来说相对陌生的朋友家时, 女儿总是不会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易于融入新环境, 结识新朋友。由于朋友的虚荣心, 硬逼着女儿去跟新朋友玩, 然而, 越是这样女儿就越缠着朋友。后来, 朋友一番莫须有的夸奖才使女儿终于独自去找新朋友。自那以后, 朋友总是找准机会夸奖女儿。朋友惊奇地发现:如果今天夸女儿嘴甜, 会叫人, 明天她会更注重礼貌;如果今天夸她小手洗得干净, 明天她的小手会洗得更加干净;如果今天夸她的歌唱得好, 明天她唱儿歌时会更加来劲……
在朋友的夸奖教育中, 女儿强烈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 原本有艺术细胞的女儿在2009年幼儿园举行的卡拉OK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并于同一年参加讲故事比赛荣获二等奖, 同时还不断代表幼儿园被邀请参加各种演出。
学会夸奖孩子并不难, 关键是你有没有这种意识, 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得多。其实,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 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 解放孩子, 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2. 正确夸奖
如果夸得不准, 孩子就会感到受了欺骗, 认为大人在故意夸他, 也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要注意不能夸错了, 否则孩子会把错的当对的, 以后你想改过来都很难, 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你的错夸而混淆了。
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 她儿子非常霸道, 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村里其他小伙伴个个都怕他。可这位母亲却总是当着她儿子的面在别人面前夸奖儿子是多么的大胆, 跟其他小伙伴玩耍从来没吃过亏, 将来肯定是个干大事的人。说者也许无心, 但听者却是有意的, 尤其是我们还未成年的孩子。伊索寓言里的偷窃的少年犯被牵到刽子手那里时, 说要对其疼爱有加的母亲说句心里话, 却一口把其母亲的耳朵咬下来。这无不值得我们反思:每个小孩都有可能犯错, 但我们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提醒他, 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能做, 那我们的孩子也不至于走到大家都不想要看到的结局。这说明, 不正确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夸得正确, 夸得适当, 对孩子的长处要有针对性地夸奖。
二、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1. 当孩子克服困难和经受挫折后, 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和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 这可能跟我们家长和老师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 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 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 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 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 强迫孩子接受教育, 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 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 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再来看看我们老师: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有很强的求知欲, 不管人们问什么问题, 尽管有时候他们不会, 但他们总是挺着小胸脯满怀信心地说:“我会!”可是, 随着年级的升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兴趣与热情荡然无存, 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学的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或许难辞其咎。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毫无偏见地评价每个孩子了吗?我们真正做到在每一个孩子需要尊重与肯定时给予他们这些精神食粮吗?更何况有时还会出现看似善意的伤害!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 “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不能让这种愿望消失。”我们不应当错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各种机会。“你是我们班上最棒的!”多好的一句鼓励的话!这种话或许我们有时也会说, 但往往是送给那些优等生的, 而对于那些自信“贫困生”, 我们吝啬了尊重、表扬与鼓励。这里有一则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他看到一名男生拿起砖头要砸同学, 立即上前制止, 并责令男生到他的办公室。等他来到办公室, 那名男生已经到了, 他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早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马上就住手了, 说明你很尊重我。”接连又掏出第三块、第四块。原来批评教育学生也可以用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看来此言不虚。
2. 以心换心, 才能赢得更多的好孩子
人之初, 性本善。没有人一出生就是一个坏人。在学校里, 调皮的孩子很多, 我们并不见怪。下面是在我当班主任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王亮 (化名) 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但是脾气不好, 没有礼貌、骄横、没有爱心、上课不注意听讲。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王亮的问题来自于家庭, 作为老师就得多与其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多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温暖。当然, 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如果你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 孩子就会敏感地认为老师只想对自己训斥和说教, 而不是真正地关心爱护自己。王亮在班上老是欺负小朋友, 影响班上的常规, 他对老师也有戒备, 常常惊恐地等老师对他进行批评。老师就去接近他, 用感情的方式去解开他心中的结。让他体会到老师对他是真诚的爱, 即使是批评他, 也要让他知道是在爱他、关心他。让他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发现了自身的价值, 也懂得只有心中装着集体, 才能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们不必总盯着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而忽视了那片大面积纯净的部分。记得有一次在家长会上, 我建议家长跟他们自己的孩子一起给自己找优点。一位家长说:“以前我只注意到孩子的缺点, 结果缺点越找越多, 这次找优点, 我发现孩子还是很可爱的。”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你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他那根“缺点神经”就总是处于兴奋状态, 而他的“优点神经”由于总不被提起和激活就总处于休眠状态, 结果导致缺点不断得到强化, 而优点则渐渐弱化以致最终消失了, 魏老师幽默地说这叫“用进废退”。细想这也不无道理, 但如果反之, 我们尝试用“赏识教育”来代替上述做法, 岂不是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景?这也是魏先生的其中一条教育成功之道。
三、分清真爱与溺爱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严格掌握教育原则, 允许孩子在正常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 锻炼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在力量, 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性情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 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 这就是真爱。如果娇惯孩子, 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 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或者限制太严, 干涉过多, 这也不许, 那也不行, 压制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 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懦弱、胆小怕事的消极情绪,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 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1.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真爱孩子就应从孩子两三岁开始, 通过日常生活, 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能够自己穿脱衣服, 自己洗脸刷牙等等。这样孩子往往喜欢动手动脑, 做事积极主动, 自理能力强, 还能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过度保护, 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人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 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
2.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合群友好
真爱孩子就应设法为孩子寻找同伴, 过生日时请他们来家做客, 热情招待, 共同玩玩具, 或到别人家去和同伴一起玩。这样孩子能学会友好待人, 喜欢集体, 性格开朗。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 阻止孩子寻找同伴, 又拒绝别的孩子来家中玩, 甚至不愿把自己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 把孩子关在家里, 一人独玩。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里非常淘气, 出门却十分胆小、怕生, 孤僻不合群。
3.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真爱孩子就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 都放手让他自由活动, 如, 带孩子到游乐园, 任他自由地跑、跳、攀登、荡秋千、滑滑梯等。这样的孩子朝气蓬勃、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健康活泼。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 处处怕危险, 对孩子的干涉过多, 这也不许去, 那也不许做, 束缚了孩子的思想, 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这样的孩子表现怯懦、胆小怕事、不敢攀登, 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 对事物缺乏兴趣, 反应迟钝。
针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爱”的误区,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在教育孩子中把握“爱”的原则。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 每一个小小闪光点, 都要及时夸奖和鼓励, 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我们的不少儿童常在“补差”中度过童年, 他们“差”的一面常被老师或家长挂在嘴边, 而他们的优点却常不被说起, 致使儿童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结果本应美好的童年就在自卑、低落和“补差”中悄悄溜走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充满自信、积极进取、敢于大胆猜测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呢?而这些素质不正需要“赏识教育”为基础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吗?
摘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学会夸奖孩子, 不要吝啬对他们的夸奖, 要有这种意识, 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并要有针对性, 同时, 还要分清真爱与溺爱, 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闪光点, 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爱,好孩子,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帕斯特·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海南出版社, 2003-06.
[2]叶运生, 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M.S.斯特娜.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京华出版社, 2001-07.
[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5]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新华出版社, 2002-04.
[6]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广州出版社, 2004-01.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说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过:“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这里的“赏”,就是赞赏,表扬的意思。
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是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他们特别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喝彩与掌声。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关心,哪怕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轻抚的动作,都会像一股爱的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灵,起到神奇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情绪低落的学生,很多时候只要教师的一句鼓励就可以使他从低落情绪的谷底走出来。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赏识学生的妙想,学生就充满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外压强制的“灌输式”“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为最终目的,它以牺牲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为代价,单一,孤立地抓所谓“智育”,导致“教”与“学”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觉得累,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但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唤起学生久违的热情,重燃信心之火,希望之光。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来源于师长及时的肯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学生听到表扬,特别是老师的赞许,会更有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
林肯曾说,人人都渴望受人称赞。由于赏识教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老师是学生情绪的主导者。在赏识教育中,只要教师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帮助学生,用自己宽厚的爱来赏识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真行,真棒,那么,学生定会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认为“老师做的都是为我们好”,“老师说的合情合理”,这样就很容易从情感上接受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此,只有去赏识学生,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关爱为本,友情至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把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
赏识教育要提供平台和机会。教师的肯定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真正实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在这样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才能更好地调动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从自我欣赏的说教中走出来,集中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最终形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发现亮点是关键。每个人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但是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识记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知识理解识记得快,而有的学生对知识感知很慢。因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才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学生。才会真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和物理教学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你可能注意到,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但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虽然粗心,但完成作业的速度快,虽然成绩平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没耐心却有创意……作为老师,只要注意观察,学会发现,不断挖掘,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亮点,才会时刻不忘去赏识学生,给学生以希望。
赏识教育要注意对象,也要注意适度原则。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之间的性格、能力、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别,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分别“读懂”每个不同学生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天地中尽情发展。但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学生任性、自满、目空一切、脆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稍遇挫折便会承受不起,一蹶不振。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赏识的程度要不同。如对平时很用功但成绩不好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少指责少批评。对调皮、好动、表现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其扬长避短;对天赋较高的自觉的学生适当的赏识,多提期望,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2年7月-8月乐东职业中专学校 王吉净
1、爱孩子,懂孩子,心相通——爱到懂,懂到通;爱是本能,会爱是关键,会爱的基础是懂,互相懂了才能通;“不会爱,爱是害”,“为你好,受不了”;
2、唤醒好孩子——懂孩子就要用言行举止唤醒好孩子、好心情;明白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要唤醒好孩子;懂孩子要坚信“行”、解除“怕”、学会“玩”;“玩是学,学是玩”;玩是最好的学,学是最好的玩;玩成师,苦成匠;唤醒好孩子的奥妙是“找感觉,尝甜头”;
3、唤醒好心情——学习不好绝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坏孩子是从坏心情开始的;心情一好,一好百好;人不安,心不静;静能生慧,宁静致远,智慧是宁静的产物;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
4、找天才的感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任何孩子只要周围的人坚信他行,他就没法不行;要不断播洒天才的种子;天才不过是一种生命状态;
5、尝大拇指的甜头——“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少”;“无中生有,慢中生快,差中生好”;一个不善于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悲哀;
6、“学说话、学走路”式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最基本规律的教育;家长在享受中教,孩子在快乐中学;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要捡回您遗忘的宝藏;“高目标,低要求;跳一跳,够得着”; “好不累,坏不罪”;“不着急,不放弃”;
7、按规律种庄稼——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有迟开的花,有迟发的芽,不可拔苗助长;不要抓分数、对错这个芝麻,丢兴趣自信这个西瓜,要抓西瓜带芝麻;分数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8、何为赏识——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中不能中断的空气和水,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家长的目光象阳光,找到哪里哪里壮”;赏识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本质是看得起,是“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赏识不等于不批评,批评是“看得起”的一种,对落后者的赏识是“够朋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注意力心态,“你注意孩子什么,孩子就变成什么”,要关注果枝而不是风枝;情绪使我们经常中断赏识——“烧开水烧烧停停,种庄稼种种拔拔”;
9、好思维,好人生——“好思维,黑见白;坏思维,白见黑”;“水半杯,乐与悲;看有乐,望无悲”; 一念之差,两种人生;思维方式:“倒过来,跳出去”;生命如水,有起有浮,缺一不能前行,要赏识人生;对挫折不抖也不斗,用智慧去化解;“学会感恩,快乐终身”;“全放下,为天下”;“压抑往往变成强化,禁止往往变成引诱”;你越恨你的缺陷,这个缺陷就越来越大;对待自己的缺陷,“全接纳、后升华”;
10、翘翘板平衡——生活上应该挫折,精神上应该赏识;无形生命永远赏识,有形生命千锤百炼成钢;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是手心手背关系:没有赏识的挫折是摧残,没有挫折的赏识是溺爱;从功利的赏识上升到生命的赏识:赏识教育的最 1
高目标不是“分”,是“通”,生命的沟通;
11、和谐——不做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从抓智力开发想做“人上人”到关注生命状态做“人中人”,这样才幸福和谐,注重建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高贵的心灵;要孩子快乐和谐,先是家长要快乐和谐;素质教育首先是家长的素质教育;情商教育的主要手段“谈心”; 从自爱到自嘲;
12、观点和名句:
孩子刚生的时候,总是自己家的孩子好,孩子大了都是人家的孩子好; 中国千百年来的戒尺教育没有尊重;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 教育的奥秘是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每个孩子(捷克教育家);
尊重孩子,“学后娘,不象狼”,十个后娘九个狼,要做不是狼的后娘;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差异值得欣赏;“不听话,不中听”;
家长教育投入与孩子年龄的三角关系:正三角形,孩子越小投入越大,孩子越大投入越小,呈正三角形,反之亦然;
母语玩字法,混沌灵性教育——无功利色彩,无教育痕迹,无专门教材,无固定教室;
情绪不好的时候不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情绪好,点才妙”;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特别是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豆腐嘴、刀子心——态度平静而坚持原则;“结拜兄弟”、“够朋友”、“孩子王”,“大孩子,小大人”;
陶行知:尽其所长,恕其所短;笑能容,容能笑;改正缺点,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
批评的方法“太好了,能更好”;
《一分钟爸爸妈妈》中的一分钟惩罚:20秒讲自己如何伤心难过,中间20秒眼睛看着孩子让其感受你的伤心,最后20秒告诉孩子在你心中多么重要,摸摸孩子的肩膀;
成功变成成长;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
《无言的歌——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来的人》;“白日梦,最有用”,激情是燃烧着的梦想;
从孩子的童心中改变自己,寻找幸福快乐,从孩子身上找到人生新的感悟; “由得升 到感恩”;“眼朝上,脚朝下”;“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脚往下滑,不能自拔;眼朝下看,吸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
赏识人生:快乐是一种选择,看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得到还是失去上;感恩佛,抱怨魔;
选择痛苦成功的人生还是快乐失败的人生,追求快乐成功的人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骄傲的本质是自卑的一种反弹;
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对命运的态度;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洁;真理往往平凡得象阳光、空气、水; 赏识教育的几种语言:口头语、书面语、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眼神); 四种表达方式:旧瓶装旧酒,新瓶转旧酒,新瓶装新酒,酒瓶装新酒; 作报告三种状态:太当人,不当人,都是神;
13、赏识教育法精华:
一字诀(爱-懂-通)
两个宝(学说话、学走路)
三字经(贯穿赏识教育法始终)
四个梦 四个阶段
爸爸梦、神童梦、群星梦、合格证梦; 就聋治聋、就哑治哑、智力开发、情商教育;
五次飞跃——赏识导致发现、超跃、觉醒、成功、和谐找到一种感觉发现一个宝藏悟出一个道理(行)满足一种需求(赏识)达到一个目标(通)
六个特色
生命的体验、思想的继承、心态的回归、观念的更新、心灵的解放、语言的突破
六个原则十二个学会
信任(上下关系)——尊重(平行关系)——理解(换位思考)激励(优点长处)——宽容(弱点短处)——提醒(缺点错误)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自豪,学会欣赏。
原则之二: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沟通。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因此,我以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批评。
“赏识你的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啊,怎么孩子在我眼里,全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自己也是文化人,光说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一再指责孩子内向、孤僻,什么都不如人家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暗示,真的认为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一点自信。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我想说这个假期是最美好的假期。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又特别的幸福已经成为了母亲。当我在教学中、又初为人母特别困惑的时候,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样的几本书,我突然觉得当一名老师、作为一个母亲感到责任重大,又使我豁然开朗,感到前途是一片光芒。
从前我就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有时侯我们总是走进误区,恨铁不成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我看来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天空,有待我们老师、家长去寻求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问题是你有没有唤醒这种潜能。周弘老师说,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老师家长都一味地指责孩子,却很少想想自己做得怎样。其实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长西瓜,荷花为什么不长在陆地上……而是让它们各尽天性,发展他们的长处,于是才有了这万紫千红的世界。而我们对孩子,期望值过于单一,总希望每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觉得很多花不合格;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想让每棵苗都快速地成为参天大树。其实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只能扼杀正常生长的生机,从而往往断送可能达到的辉煌。
当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去凝视孩子时,就会多了许多耐心和爱心,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埋怨甚至暴怒。当孩子未做作业时,我们会耐心地倾听;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会不断反思,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让学生学的轻松些,知识掌握的牢固些。用赏识的目光凝视孩子时,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对于答错的内容,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赏识孩子、善待孩子,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希望之星。
在赏识的阳光、土壤中培养起来的参天大树,向下扎根,盘根交错,根深蒂固;向上结果,硕果累累,枝繁叶茂。旺盛的生命力在风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 开发潜能的金钥匙是自信心。缺乏自信的人, 他的潜能就会被压抑。而青少年时代失落的自信, 要用一生中很大的力量才能找回来。我们的教育应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 不能让孩子尤其是农民的孩子缺少或丢失自信。要做到这一点, 那我们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我们更要懂得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用你的情感, 用你的智慧去赏识、感化你的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些呢?
一、学会赏识的基本原则
1. 达成被爱。
改变在教育中指责、抱怨的心态, 变“食指教育”为“大拇指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教师之爱、同学之爱、社会之爱, 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焦点。
2. 引导施爱。
要解决“假赏识”的问题, 要改变教育中一味溺爱、一味表扬奖励的错误倾向, 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 让每个生命都变成爱的源泉。
3. 启发自爱。
我们要重视优点而不是缺点, 要用优点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好学生”, 都拥有“好心境”, 过上“好日子”。因而要引导学生充分肯定自己, 爱护自己, 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爱的堡垒”, 形成良性循环, 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从而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挫折。
二、学会赏识的基本策略
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转换, 重点把握好三种形态:班级赏识教育、班组赏识教育、课堂赏识教育。
1. 抓好班级赏识教育, 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让班级成为“爱的磁场”。
在班级实施赏识教育, 可以用写“优点卡”的方法彰显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分享优点, 让每个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书写“优点卡”, 要突出时间、地点、人物、细节、老师评点等五个要素。“优点卡”关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 重视的是学生的表现细节。我在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上让同学们讨论了该怎样保护公共财产的问题, 几天之后, 班里的教室、窗户的窗钉、窗钩全都得到加固或重新改造。事后调查, 原来是班里的一个成绩平平、很少发言的男同学做的。他说看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 教室的窗户很容易吹开, 同学的书本被淋湿, 很心痛, 于是就做了。这样我把这位同学的事迹记在“优点卡”上, 让他的同学、朋友、父母都知道他的优点。
班里每周都会在黑板报栏上公布各位同学的“优点”, 同时“优点卡”还会寄给学生的家长, 会作为书签夹在课本里, 这样“优点卡”对每一个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被放大了。
2. 抓好小组赏识教育, 让班组活动成为学生展现优点的平台。
孩子的主人公意识是在具体的行动中通过担任一定角色的体验来培养的,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人人当组长”, 组长的确定考虑学生的长处、爱好, 副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一般来说每学期每个孩子可以当两周副组长。我还规定组长与组长之间还可以自由调换, 自己备案即可。
小组活动是学生展示优点、增加自信的平台之一, 组织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如, 以“黑色的诱惑”为主题, 以当前“网吧”的危害为背景,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调查研究, 然后展开辩论。又以“捕捉最美的形象”为主题, 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追求为方向, 让学生观察与思考, 最后形成观点在出版栏上发贴。还有组织各类作品展、文艺表演会等等。这些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都能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平台, 让其自由起舞, 让他们的知识与信心都与日俱增。
3. 课堂赏识教育。
要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让他们有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 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 目的都是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也都必须遵循以下的方法。
首先, 认可自己的学生。我们最关心的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知识掌握情况, 而应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 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层次的理解。要耐心地不断以自己的赏识, 给学生补充能量, 增强信心, 允许学生以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具体的课堂教学上, 则可以让学生担当多种角色 (如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小组发言人) , 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综合素质和自信心得到升华。
其次, 丰富你的语言和其他肢体动作, 给学生以温暖。知识是中性的、无情感的, 而我们讲述知识时伴有的热爱、着迷或冷漠、厌烦的情绪都会传递给所有的学生, 并使知识带上感情色彩, 进而影响了学生与知识及学科的关系。所以,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课堂语言和动作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学中, 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鼓励的动作, 都会给学生丝丝暖流, 学生都会获得力量感,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追求。
现在都提倡赏识教育,建议对孩子多鼓励、多赞美、多奖赏。但是,有些家长却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无意中惯坏孩子的“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园里,往往是爱哭闹的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同样,在家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因为疲惫或者心烦失去耐心时,就塞给正在哭闹的孩子几块糖果或者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以换取片刻的安宁。
任性是怎么来的?
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妈妈提醒4岁的晨晨上床睡觉。可是晨晨还没玩够,就大发脾气,拖延上床的时间。妈妈最受不了晨晨这样,于是就说,如果他能安静下来,就让他再玩半个小时。晨晨妈在做出让步的时候,无意中就是在鼓励和强化晨晨发脾气的做法,晨晨的这类行为在今后很可能会再次发生。
所以,不要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你不希望孩子发生的行为。尽管很多时候,你的鼓励完全是出于无意。但是这种无意的鼓励,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的坏毛病。孩子一哭闹或者一发脾气,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有时就会妥协、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任性,养成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和烦躁来要挟他们让步的不良习惯。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妞妞5岁了。一次,爸爸妈妈带她去餐厅和亲戚一起吃饭。饭菜上来的时候,还有一位重要来宾没到,所以大家都没吃,想等人到齐后再一起用餐。妞妞看着桌上的白灼虾很想吃,就对妈妈说:“我想吃虾,妈妈你给我剥虾。”妈妈说:“等一下,我们和大家一起吃。”妞妞顿时大哭起来。奶奶赶紧说:“让孩子吃吧!别等了。”这个时候,妞妞妈面临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两种后果。
选择一:妈妈为了不让妞妞哭,答应妞妞给她剥虾吃。这样做的后果是,今后妞妞很可能还会采取类似做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便养成任性的习惯。
选择二:妈妈态度温和但坚定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吃,但是我们要等客人到齐后一起吃。”如果妞妞还继续哭,妈妈可以让她哭一会儿。如果不想影响别人,也可以带她出去,让她在外面哭够了再回去。孩子哭泣是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做法,随着慢慢长大,他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哭泣之外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比如用语言表达。
任性的孩子,在父母连续不断地强化他的不良行为后,会变得相当有能量,他会熟练、有效地控制父母。为了随心所欲地达到目的,他可能会无休止地喊叫、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只有当他得到想要的东西时,才会停止哭闹。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为了图一时清净,一见孩子发脾气就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打孩子。打孩子不能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只能让孩子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而且,孩子还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而不会通过思考和沟通来解决问题。
避免鼓励错误的有效做法
下面介绍一种避免奖励错误的有效做法,这种做法被心理学家称为“故意忽视”法,适合学龄前孩子家长在孩子大发脾气时用。这一做法的含义是: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时,父母不要去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把注意力转向别处。比如,孩子趴在地上大声哭闹时,妈妈在旁边整理房间或者收拾家务,别理睬孩子。这种做法,对教育那些想通过哭闹和发脾气来吸引父母注意的孩子,非常有效。
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加以责备或者给予关注,就可能在无意中起到鼓励这种不良行为的作用。这个时候父母转过身去,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如果孩子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父母也可以离开房间,直到孩子停止发脾气。此时,父母不要责备孩子,也不要和孩子解释,也不用显出生气的样子。但是,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停止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
如何奖励孩子的好行为?
避免鼓励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父母要坚持另一个教养孩子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及时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当孩子因为某一具体行为得到奖励时,这种行为在他内心就被强化了,他很容易继续做出同样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奖励,不一定是指物质奖励。心理学家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微笑、拥抱等社会性奖励,比物质奖励更加有效。在给予物质奖励的时候,父母同时也要给予孩子社会性奖励,这样的教育才更有作用。有的父母不习惯表扬孩子,怕宠坏孩子。其实,宠坏孩子,不是因为表扬本身不好,而是因为表扬的方法不当。
正确的表扬有个重要原则:表扬具体的行为而非孩子本身,这样的表扬才会有效。比如,当孩子帮助妈妈择菜、洗菜后,妈妈说:“你帮我节省了做饭的时间,这样饭后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玩了,我真开心。”这样的表扬就比“你真是个好孩子”要有效得多。父母需要养成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描述孩子行为结果的习惯,而不是给予孩子空洞的表扬。
还有一个需要父母注意的地方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要立即给予表扬或奖励,而不是在几个小时之后甚至几天后再表扬。比如,孩子自己系好了鞋带,父母当时就要给予肯定,而不是过了好长时间才想起来说,那样就起不到强化孩子好行为的作用了。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出好行为之前就给予表扬和奖励。这会让孩子有不劳而获或为了利益才去行动的感觉,从而失去原本对好行为的追求。
【编辑:杨子】
作为家长,我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对待我的乖女,虽然乖女才刚过7岁,可马上就上三年级了。可以说,我将乖女这棵“种子”早早“播在地里”,希望早日得到回报。但早早播下的种子,毕竟不合时节,她成长得异常缓慢,甚至有时候经受不住“风吹日晒”。比如学习上,她虽不是过于吃力,但马虎、不认真的习惯却时常伴她左右;还有看图写话,每次她虽能说得很完整,但往往是文不对题……所有这些,都是我这个妈妈早早播种惹的祸。虽然自知让女儿早上学是勉为其难,但一见到女儿的考试成绩,自己还是抑制不住,总想拿她和考的好的学生比。难道自己不是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老太婆”吗?想想也是,女儿本是一朵“秋天才开的花”,然自己却把她拿到“春天”来了,她会开出“艳丽的花朵”吗?如果这朵“花”能开出一个小小的“花骨朵”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目前为止,女儿这朵“花”比“花骨朵”还要大些呢!所以,作为妈妈,今后我一定改变对乖女的态度,尽全力帮助她、鼓励她,使她这朵“秋天的花”在“春天”也能尽享阳光与雨露,在春天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春天开出“艳丽的花朵”。
作为老师,其实自己也像一个十足的“老太婆”,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每当学困生考70多分,自己就找他们谈话,力求下次考80分;倘若下次考80多分,自己又要求他们考90分,达到优秀率。虽说次次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没有错,但给学生提的要求频率过快、波长过长。所以,长此以往,学生感觉学习是件累人的事,慢慢就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最终自暴自弃。出现这种局面,怎能不说是老师的“老太婆”心理造成的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尊重教育的规律,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规律,让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找到快乐,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赶上“大部队”。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它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振憾。
周弘老师,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更是一个饱受磨难的父亲。他的女儿周婷婷天生耳聋。就是这个双耳全聋,被幼儿园老师称为“哑巴白雪公主”的小女孩,在周弘老师的赏识鼓励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六岁时,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进入了普通小学,并连跳两级;八岁时,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位锲而不舍的父亲,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加以推广。他从一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成了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也成了一名着名的教育专家。
在这本书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内涵。周老师用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把赏识教育归结为“看得起”,并用“行”和“通”来概括精髓,也就是说要和孩子做到心灵相通,多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中,周弘老师特别强调:教育孩子同“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原理是一个样。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本能的拥有两个宝藏,即正确心态: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保持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要相信孩子,时刻给孩子鼓励,孩子才能竖立自信心,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我特别欣赏周弘老师在文中说的这段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这段话告诉我们,孩子的命运决定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赏识你的孩子》是一部家庭教育名着,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宝典。这本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会赏识其实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我教三年级年级学生时,往往怀着教孩子说话、教孩子走路时一样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会用赏识的目光看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自身也就有了充足的动力,学起来格外卖力。而到了高年级,我的心态往往就转变了,尤其是看待后进生,因此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后进生有的没有了自信心。细细想来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我们要发扬他们的优点,帮助改善他们的不足。做教师的就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始终坚信自己的学生“行”。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强化,让他树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在改正缺点时,就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动力。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 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 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 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 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 ”老师讲完故事后说, “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 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 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 还有一个妈妈, 还有……”幼稚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然而, 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 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 “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 画一个“爸爸”, 画一个“妈妈”, 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 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 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 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 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 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 “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 瞧, 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 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 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 等你们长大了, 就能写大书, 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 在不知不觉中, 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这样的灌输使孩子们从小就“站着”, 不会光“趴着”去看待那些大人物。这种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人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对待孩子, 必须坚信每个人的“可教育性”, 不妨时时用欣赏的眼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
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 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就比如说, 本学期轮到我们班升旗了,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和教育, 我让孩子们自己协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 孩子们一致同意具有以下三个优点的小朋友才!有资格当升旗手: (1) 表现要好 (2) 进步要大 (3) 愿意为班级、小朋友做事情。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可高了, 就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 都认真做好“小当家”争当升旗手了。在活动中, 每个孩子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不仅增!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内驱力”, 还!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干。
【赏识教育你的孩子】推荐阅读:
浅析赏识教育07-20
赏识教育读书笔记06-06
赏识教育评价方案11-05
激励赏识教育心得体会07-20
周弘赏识教育大事记07-27
《赏识你的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07-16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07-13
赏识教育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06
班主任论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10-11
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