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篇1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导语: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

1、波澜壮阔的大海,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四、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用到的学习方法是:(生齐答:有感情地朗读、找特点谈感受)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作业设计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 奇 秀 险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篇2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 堪称天下第一, 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 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 起承转合, 自然流畅,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能力, 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喜欢在玩中学, 喜欢在做中学, 喜欢在想中学, 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上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 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全部生活在农村, 广阔的乡村山水, 给了这些学生对大自然最朴素、最丰富的情感, 因此, 对自然景色, 他们有着更敏锐的触角。因此, 笔者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因此, 教学中适合从创境激趣入手, 反复阅读领悟, 方法分析跟进、练笔升华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优美的写作语言,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 通过分析课文, 了解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以“观察、对比、领悟、模仿”为指导,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桂林风光图片、观察景色变化、反复阅读课文, 进行图片与文字对比后,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语言美,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去描写所见景物。

六、课时设计

为了不打破课文的整体意境, 笔者将两课时安排在一起上。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 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七、教具及课前准备

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视频和图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创设设情景, 感知桂林的美

师:同学们, 在上节课,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穿越时光隧道, 与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共同体会了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美景。今天,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将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现代, 与陈淼一起饱览桂林山水。咱们现在就出发…… (播放桂林风光诵读资料片)

[板书: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导游式的语言, 让学生有亲切感。旅行式的视频资料再现, 给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也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师:现在咱们就进行“一比高低”这个小游戏,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畅谈一下你去桂林旅行的感受?

生:桂林的山美、水美。水特别清, 山特别奇。在桂林旅行, 就像在画里行走。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美不胜收, 大饱眼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游戏的形式学习, 活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路。)

(二) 阅阅读读课课文文, 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视角, 用了哪些语言去描写他去桂林旅行的所见所闻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1) 读通课文, 圈画自学生字、词。

(2) 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 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4) 组内课文朗读交流, 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提要求, 让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和悬念学习, 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 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有利于增进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

(三)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 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11.品味桂林的水美

师:哪个小组能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 给同学们读一下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师:通过阅读课文, 同学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现在谁能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

[板书:水——静、清、绿]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下描写水静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下面再找出描写水清和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作者在描写水的静、清、绿的时候,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子说明一下。

生:写水静时, 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说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水绿的时候, 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说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说得很好。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 仿照“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真绿啊, 绿得……”的句式造句。

学生造句练习。

师:谁能把描写漓江美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既然写漓江的水, 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要写大海和西湖呢?为什么不直接写漓江的水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通过对比, 更突出漓江的美。

师:通过作者对水的描写,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水的成语。

生: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等。

(设计意图:通过步步设疑,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22.品味桂林的山美

师:现在谁能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板书:山——奇、秀、险]

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词语。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下面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词语的词义。

学生解释词语。

师:现在咱们看一下, 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片。再深刻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准确词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尝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 3分钟后, 老师找同学与大家分享。

学生造句分享。

师: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 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生:有对比, 先写泰山、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 进行对比, 突出桂林的山。有比喻, 比喻桂林的山像什么像什么, 用了五个像, 还用了一个好像。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再回顾一下桂林的山, 看一下作者的描写是否准确, 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作者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文与图片的对比,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察能力, 也学习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习惯。)

师: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描写桂林山美的段落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泰山和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的写作手法, 与第二自然段中开头写大海和西湖, 后写漓江的写作手法相同,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来了。希望大家记住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 尝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练习、朗读, 让学生再次体验作者的语言美和桂林的山美。)

33.品味桂林的整体美

师:通过前面的分析, 现在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应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分三部分。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中间分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同学把课文分析得很透, 那么, 现在老师想问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下第一的意思, 作者认为桂林的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种描写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引人联想, 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师:那么, 同学们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写一下你学习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有所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字之美。)

(四) 品品味味朗朗读读, 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幅奇丽的画卷, 是一首抒情的歌曲, 是一段旖旎的诗篇, 是一处温柔的仙境, 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课文 (老师朗诵, 并配以画面展示) 。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

(五) 自自主主质质疑疑, 拓展延伸

(1) 学了课文, 你还有什么问题?

(2) 离我们学校最近的向阳山森林公园, 学校带领同学们都去了, 现在同学们就回忆一下看过的景色,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3) 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 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九、板书设计

摘要:《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佳作, 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对桂林的风景进行细致地描写, 文思流畅, 意境优美。针对《桂林山水》这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和文意的理解, 并学习课文中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桂林山水优质教案设计 篇3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在布局谋篇时,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作者再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时,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且词藻华丽,很多四字成语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 )啊!我真想( )”说话。

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桂林山水歌》的教案设计 篇4

一、教自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自读课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的自读提示,作学生的自读指导,所提及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独立完成。有些生字词,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查解决。本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二、《桂林山水歌》的教学重点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自读中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祖国新貌的赞扬。这首诗是以“信天游”民歌形式写的,句式匀称,音调锵铿,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有较深的感受。要求学生体会想象的作用和诗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桂林山水歌》的分析要点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桂林山的具体形象,也不是漓江水的具体样子,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洁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新片段教学设计教案桂林山水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看图、学文,朗读感受桂林的山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 爱大自然的感情

3.理解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写话。

二、教学重点:了解桂林的山的特点,品味山之美,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通过结合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 热爱。

教学难点:巩固对比手法的作用,掌握排比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各种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桂林山水的水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并请一位同学简单概括一下桂林山水中水的特点(“静,清,绿”),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并结合老师展示的精美图片,用自己的话来描 述桂林的山的特点。(指名两位同学)

2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找出文中概括山的特点 的词。(奇、秀、险)

(A)问: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桂林的山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补充: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联系生活实际,桂林的山却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同时观看幻灯片。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一般的山都是像一个土丘,单调而无趣,而桂林的山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有的还像背着娃娃的妇女,好斗的公鸡,下山的猛虎,含苞欲放的莲花„你们说她奇 不奇特啊?

当我们看到这么优美的句子,是不是也有冲动来试一试,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呢? 仿造句式用“像„像„像„”来造一句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从生活 实际出发造一句(天上的云,不同时候的月亮等,言之有理即可)

(B)指名请另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秀“的?(像翠绿的屏 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补充:放映关于表现山秀得特点的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A)另请一名同学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险“的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 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补充:放映关于表现山险得特点的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山的“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特点,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提示与在天台朝下看或坐摩天轮到顶 端是的感觉相似。

师: 我们上节课从漓江与大海和西湖的对比中学习了对比手法的作用,那么请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对比的作用,并说说描写泰山和香山在文中有何好处?(突出桂林的山的特点,引出下文,感叹山之美,赞扬大自然,抒发作者的喜爱之情)师:泰山和香山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并做重点标记,请一位同学起来 说说(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四)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啦第三段桂林的山的特点,把桂林的山水 结合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欲知答案我们下节课再见!

(五)、作业: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篇6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 (板书:桂林山水) 一看到这个“林”字, 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 顾名思义, “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师:是啊, 桂树成林, “桂林”这座城市, 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 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 第一组为地名, 第二组为形容词, 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 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 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 “澜”呢? (生答不出来) “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 看来和水有关系, 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 一浪接着一浪, 非常壮观, 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 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 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

师:“峦”呢?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边做动作边说, 峦, 就是一座挨着一座, 连绵起伏的山。)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 (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谁会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 你试试还会读吗? (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 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 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 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 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 第一自然段为一段, 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 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 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 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 读好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 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 而一般教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 因为一分段落, 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 词语分了组, 一组地名, 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 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 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 读准字音, 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 一箭双雕, 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又发现了课文重点, 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 品味文字, 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 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 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 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 , 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 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用得那么精当, 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 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 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 (读)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 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 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 我们抬头看看天空, 再低头看看水中, 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鸟儿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 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 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 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 更美了, 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 (指

602011年3月下半月版

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 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 这个“瑕”字是王字旁, 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 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 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 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 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 既读出山的形状, 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通过和学生对比读, 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 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 主要说它的什么美? (生无人举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 你会发现, 作者在说“奇”的时候, 直接说“像老人, 像巨象……”而在这里, 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 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 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 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 还“险”呢, 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 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 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 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 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 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 看着静、清、绿的水, 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 使自己身临其境, 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 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 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多读, 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 就被您说了。 (听课教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 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 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 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 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 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 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 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 (板书:对比)

[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 以致熟读成诵, 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 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 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 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 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 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在移情体验中, 学得灵动, 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 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 使之豁然开朗, 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 拓展研读, 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 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 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 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 为了奖励大家, 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出示课件, 象鼻山的图片)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 它叫象鼻山,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 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 这头大象生病了, 实在走不动。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 自己返回到天上去。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 没过多久, 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 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 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此事, 非常生气, 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 终因寡不敌众, 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入了一把宝剑, 从此, 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增加收入。 (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 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 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 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 骆驼山的图片)

生: (叫起来) 骆驼山。

师:是啊, 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 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 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 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 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 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 动笔写, 教师巡视。四分钟后, 指名汇报, 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 欣赏着周遭的风景, 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 怎么能不感慨, 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 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那么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 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 这是一种修辞方法, 就叫“引用”。 (板书:引用) 可是自己写文章, 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 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 用引号标注上, 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 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 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板书:王正功) 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 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 考取功名, 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 他作了一首七律诗, 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表面上

2011年3月下半月版61

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 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 (边说边出示课件) 你们看, 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而是说“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 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 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 (板书:作者) 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读者) 。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 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 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 (板书:当地) 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 (板书:外地) 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 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 (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杜甫 (唐)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刘克庄 (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 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 (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 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 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 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 而是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 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 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 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 (恍然大悟) 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冲其竖起大拇指) 是啊, 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出示课件)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 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 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 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 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 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 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 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 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 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 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 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 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 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 对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 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 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 (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 , 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 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 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扎实有效, 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 还可以引用人们如何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发现“陌生的秘密”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 简约高效, 教风一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 这里仅就本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之处作点剖析, 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 活用教材, 找准起点, 抓住重点。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 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 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 有什么体悟, 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 这些对学生来说, 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 也是一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 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 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 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 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 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 深入体悟, 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 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 拓展须有度, 文本是本, 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 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举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 学生似曾相识, 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 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未知, 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长江三峡的位置,组成和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葛洲坝水利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重要性;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及石灰岩地貌形成的简单原因。

能力:培养学生查寻收集,分析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激光器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料和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

桂林山水形成 的简单原因以及合理把握教材内容,驾驭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唐代诗人李白有“两岸猿专用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而同为唐代的散文大家韩愈也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你们知道他们的诗句分别描绘的是哪里的美景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长江三峡

1.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101页的说一说,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起动课件,出现场景一。

2.教师提问:长江三峡的位置在哪里?它是由哪三个峡组成的?

学生自学课文第101页前二段后回答,教师板书:(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后点击场景一至场景二。

3.学生分小组学飞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回答长江三峡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板书:(雄伟壮观、幽深秀丽、滩多水急)。

4.教师提问:你认为长江三峡中哪一个最美,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完成第102页读一读,神女峰的传说,教师点击场景二出现声景三。

5.教师讲述:如果说流经三峡的长江水如一条美丽的丝带,那么沿江颁的历史文化古迹,则就是点缀这丝带的明珠。这里有白帝古城,张飞庙、孔明碑、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与出塞和新促进民族融合的王照君的故乡,这里还有许许多我的传奇故事和文学典故,这里的风光又引历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怀,留下千古传达室诵的诗赋,其中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6.学生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

7.教师讲解:长江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自古有“黄金水道”之称,然而在过去,这里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航运,又加之三峡地段淮多水急的特点,使得这里航运事故频繁,号称“天险”的三峡,成为约束长江航运的“咽喉”,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整治航道,炸平险滩,增设航运标志,三峡航道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思考回答案:我们在提高长江航运能力的同时,还能怎样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长江三峡的潜能?

8.学生学习课文第104页最后一段,回答:

①长江三峡地区修建成的和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教师板书:(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工程)

②在这里修建水利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学习桂林山水

1.教师讲述:过长江南下,至我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有一处山清水秀的好去处,那便是闻名中外的桂林。

2.放录像《桂林山水》

3.教师提误码:

①桂林有什么美誉?

②桂林的美景可以概括为哪八个字?

③这样美的景色是怎样形成的?

4.学生看课文回答,教师板书:(甲天下、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5.学生根据录像中的山水石英钟洞庭湖景色结合课文说一说桂林的山水石英钟洞庭湖各美在哪里?

三、巩固小结:

教师讲述:从桂林出发,乘船沿漓江而下,可到达景观秀丽的阳朔。一路之上,见山峰挺拔,其间点点农舍,郁顾及竹林,都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长达八十余千米的山水画卷,(板书:山水画卷),可以说:簪山、带水、幽洞、奇石为桂林风景名胜四绝,而烟雨、光影、珍禽、异木、名苑、古迹、田园、村镇则又堪称桂林风景的八胜,难怪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都要抽出一天时间来这里游览,并赞不绝口。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名扬中外,我们学生如有机会,一定要亲身游览,领略祖国秀美壮丽的山河。

四、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8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篇9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么一个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艳,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针对此段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四读”朗读教学指导:

一读,初步感知,理解句意

将这个排比句的三个分句拆开,打乱顺序后让学生读,读后准确对读。这时候的读,学生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分散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让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任务。而以往我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个分句的意思,尽管要求明确,可学生的思考也可能在每个分句的前半句上一带而过,轻而易举地得出三个分句分别写了“奇”“秀”“险”的特点,但对后半句具体写出这三个特点的语言文字却不会多作关注,思维的含量轻了,自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轻了,这样读句子结果当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读则是在学生自由轻声读的平静表面下的精神的积极活动和紧张运作,是有效的读。

二读,咬文嚼字,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看谁能读出山峰的特点”,学生在练读时就要努力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第一个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受山峰的不同形态;第二个分句让学生边听边在心中与同学“比较”着读,比较读法,实质是比较各自不同的理解;第三个分句选学生代表各自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针对性地评评议议, “险”的感觉就被大家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出来、表现出来了。对于各种读法的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中的每个词语,咬文嚼字,精细地感受词语的内涵,让每个词乃至标点都与学生的精神相连。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读中感悟形象,读中产生美感。

三读,以声入情,换词赏析

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音尽情读,还可以根据情感需要改换课文中的个别字词,如文中出现三次“桂林的山真……”的句式,学生总是将三个“真”读成一个腔调,这时让学生尝试换词:“‘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脱口而出:“桂林的山多秀啊……桂林的山好险啊……”这时再顺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真”字来贯穿始终呢?学生自然也就品读出了三个“真”字不同的味道,这时再读就读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不同特点。这种换词改读的方式在朗读悟情、以读传情的过程中是较常见、有效的,因为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就能很快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语言也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然入情入境。

四读,熟读成诵,享受语言

经过前几个反复读书的环节,学生已经自然熟读成诵了。教师要求与学生合作诵读,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灵的升华。这时候的读,是一种脱离了文本束缚的无拘无束的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情感的读,是真正入情入境的读!

纵观这一片段的教学,效果比以往要好,比备课时多了对学生的真正关注,根据文本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通过朗读来突破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能平心静气逐步分层指导,让读贯穿始终,同时不断变化读的功能。反复诵读,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促进尚未沟通关联的语言和精神因素不断勾联,书读到一定程度,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朗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总结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应进行“四读”教学,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桂林山水教案 篇10

桂林山水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1、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

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3、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

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习,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习翡 (fěi)翠、嶙 (lín)峋 (xún)等生字新词;复习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习,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习,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应安排得细一些。

【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2、作业内容,安排三项:

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齐背一遍课文。

2、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习: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

教师提问:

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1、先默读,再议论。

2、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3、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⑴ 开头:

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⑵ 中间部分:

① 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 桂林的山,奇、秀、险。

⑶ 结尾:

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

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

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习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2、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桂林山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 ,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⑵ 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漓江水的特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水的特点说具体。

⑶ 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⑷ 深读,相互交流:

讨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一改,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具体描写的好处:

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自读句子,交流所得。

⑸ 品读,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轻声读、个别读、集体读、闭上眼睛试背)

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本段小结:

这一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总结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是怎么学的?师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

(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山的奇异、秀丽、险峻。根据课文结合画面,汇报讨论结果。学到这里你想对桂林的山说点什么?

小结: 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

(指导学生入情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生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两个分句,想想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就只表现在这些地方吗?出示课件: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现的地方。

作者游览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学习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们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小结,回归整体

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板书总结:因为作者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览,然后,具体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写出作者的感受,这里确实美,美如画,不愧为甲天下的美称,前后照应,结构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写的?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林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迁移训练,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老师根据它的特点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现在你们都是小诗人,请把你知道的风景胜地根据它的特点也写一首小诗。

(交流学习)

五、说话练习

桂林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欢( ),因为( )。我真想( )。

结束语: 同学们,桂林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林的人民保护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林山水,我们家乡的巴岳山也非常美丽。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桂林山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 无瑕 翡翠 峰峦雄伟 屏障 竹筏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教具设计]

DVD光盘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导语: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四、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用到的学习方法是:(生齐答:有感情地朗读、找特点谈感受)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作业设计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 奇 秀 险 人在画中游

原因 特点 感受

桂林山水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教案 篇5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5 O

桂林山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 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 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 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 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 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 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 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 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上一篇:无偿献血知识抢答赛总结下一篇:开票员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