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服务型政府(精选8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面临着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中心和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能直接体现服务理念的现代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指导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科学地运用行政指导制度,对规范提高现有工商系统的服务职能、提升工商部门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工商机关积极运用行政指导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推行工商行政指导的必要性。
工商行政指导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职权范围内,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工商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行政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发布信息、制定诱导性计划或以具体的示范、建议、规劝、提醒、指导、鼓励等非强制性方式表现出来,不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刚性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
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行政指导工作的全面推行,对工商部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带来显著了的促进:
一是促进了执法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商部门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行政理念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转变,从“刚性为主”向“刚柔相济”的监管模式转变,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指导与事后监管结合的动态监管方式转变。二是促进了职能到位。行政指导运用了“说、劝、引、商、帮”等柔性方式,而不局限于“收、批、查、扣、罚”等刚性措施,弥补了传统单纯依靠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刚性手段的不足;同时,也增强了相对人的自律守法经营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地预防与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促进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长效监管机制的形成。三是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把行政指导引入工商监管与服务工作中,在服务中实施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有效地整合了工商部门的资源,优化了公共服务的水平,创新与开辟了工商服务发展的方式与途径,提升了服务层次。因此工商行政指导的全面推行,正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求。
二、我国工商行政指导现状。
2009年3月、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两次发文,部署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积极制定了行政指导的工作方法和配套措施,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其引入工商监管与执法领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行政指导认识不到位。在实践中,对行政指导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把握不透,认识上不到位,尤其是领导层面的认识不足,导致有的工作开展的动力不足,措施不力,行为欠准,缺乏后劲,成效不大。具体问题上,对管理中出现的难题、矛盾,不会自觉应用行政指导的方法,有的思想上不重视行政指导;有的认为行政指导费力费时,影响其它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行政指导的阶段性任务,应付一阵完事;有的对如何推行行政指导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有畏难情绪,存在懒政情结,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只把行政指导工作局限于开展助成性指导事务,有的则将行政指导泛化,把履行许可程序中的告知、行政调解及普法宣传等也作为行政指导;有的混淆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夸大行政指导的作用,以指导代替执法办案,包办一切,对办案中碰到的难题,不去寻求解决,而以行政指导来替代,削弱了正常的执法。
2、行政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在制定抽象行政指导规定时,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行政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片面追求行政目标偏多,真正贴近相对人需求不足;简单的静态指导多,后续的动态指导少;满足个别项目指导多,统筹规划全面融入业务工作指导少;单项的工作方案、制度规定、指导指南不少,但较为成熟的规范内部与外部关系、形成协调有序的指导工作运转机制不多;指导面偏窄及深度不够;行政指导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尤其是有的助成性指导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只选择少数与行政主体关系密切的相对人进行,造成指导支持特定相对人的同时,客观上侵害了同类业主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违背公共服务均等的原则;有的为完成行政指导
绩效考评,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进行形式上的行政指导而忽视实质的纠违。
3、立法滞后及相关工作制度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立法层面上除了国务院的《纲要》及湖南省行政程序地方性法规在规定以外,尚未有较完善行政指导规定,行政指导的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制度层面上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甚具体明确。如对不当行政指导的损失赔偿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虽未出现当事人因行政指导受损索赔的现象,但行政指导救济补偿途径不畅,相关制度尚需完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至今开展行政指导的还不多,难免在外部环节需要部门配合的时出现制约现象。
三、完善工商行政指导的几点建议。
1、切实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行政指导工作得以具体落实与有效推行的保证。行政指导不仅要求行政主体人员要把握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要有与行政相对人有效沟通的耐心和技巧。深化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指导理念教育,促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运用行政指导来改进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意识,使其自觉成为执法者自身的一种工作思维。尤其是切实提高领导的认识,使领导的认识转化成决策。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对人普及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力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行政指导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热情。
2、增加行政指导工作的透明度。要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的信息公
开、公示制度,完善相关操作程序。行政主体应把行政指导的实施者、对象、项目、事项、目的、内容、理由、依据、方法、程序、监督、救济及其背景资料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政府的相关网站上,及时将具体行政指导信息公布以及时传递给社会公众,扩大公众实时参与的空间,以公开促公平与公正。应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公开相关法律文件、信息,公开说明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实施者等事项,让公众知晓,通过公开规制性的指导信息,让众多的相对人自我对照,自律自纠;通过公开助成性的指导信息,让其它同业者也共同受益。要尽量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多进行集体指导,少进行个体指导。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做好预防控制,防止在办理证照、年检、办案环节中,出现假借行政指导之名进行“暗箱操作”、以权牟私等现象。
3、健全制度,完善机制。首先,行政指导的具体内容、步骤与要求等事项是由具体单项的制度加以明确和支撑,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充实行政指导有关提示、告诫、约见、文书、统计、评估、考评、救济、补偿等规章制度,落实行政指导工作的责任、培训、办理、激励、监督等事项,细化具体工作的要求与步骤,便于实际操作。其次,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必须在行政主体内部,实现人、组织与制度三者的有机结合与有序运转,需要健全一套行政指导的工作运行机制加以体现和保障。第三要以具体的指导项目作为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载体和抓手,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落实配套措施,并通过不断推出以典型案例丰富实践,持续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四要建立行政指导失当的救济制度。行政指导如其他行政行为一样,难免发生失误或损害,因此还需制定相应的救济制度,以对因不正当或违法行政指导而受到损害的相对人提供必要的救济措施。
1 国内现状
而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技术培养、面向单一制造流程就业,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关系。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目前长三角地区, 作为学院办学主要服务面向的区域, 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阶段。例如无锡市社会与经济发展定位于: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 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商复合”技术服务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纯工科的技术人才以及纯商科的服务人才因为“短腿”而不能适应技术服务岗位人才需求, 因此突破传统“纯工”或“纯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共育、工商复合”培养“技术好、懂营销”, 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实物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紧缺人才, 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技术服务人才需求增加的客观需要。
从目前我院信息类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看, 已有部分学生走向技术服务岗位, 但学生因商务能力缺失而岗位胜任度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提升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水平, 充分体现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快速对接, 探索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课题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素能与技术服务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契合度,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岗位对口率, 为技术服务岗位输送合格的复合人才。
2 培养模式探究
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探讨式的沙龙模式, 引导式的研究模式, 开放式的实践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2.1 创新课程设置, 加强营销服务教育。
按照“重视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思路, 对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结构进行调整, 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组合, 相关课程内容中整合营销服务教育内容,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 要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适当增设与专业相关联营销服务类课程。设立第二课堂学分, 留给第二课堂更多的时间。出版一批精品教材, 建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 确保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 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体系。每年建设一批市级以上的精品课程。
2.2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辩证统一,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营销教育, 要多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知识,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型教学、网络交互探讨式教学、虚拟现实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激发学生技术运用和营销服务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程度。
2.3 树立“融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增加教学实践的教学环节。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 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制作作品、完成虚拟工程等实践内容, 鼓励学生承接学生宿舍网络布线项目, 提高项目实战技能,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报告会, 相互交流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对一部分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 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集中对学生进行训练。
2.4 进一步加大推进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是指师德高尚、科研成果丰硕、追踪学科前沿知识, 教学效果明显, 教学经验丰富, 关心学生, 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学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指导, 使得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自己在学校所要学习的课程体系, 系统地、完整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学业;同时可以观察学生成长,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少走弯路, 快速成才。学业导师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生可以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项目, 了解科学前沿, 强化知识技能, 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2.5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 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 实施“全面考核”,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考试内容上既要包括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也要包括学生融会贯通所学课程后, 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普遍采取包括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模拟案例、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可以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参加全国性科技作品、领航杯、各类比赛等获奖可以奖励相应数量学分, 成绩突出者, 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相关课程可以免修免考。
3 研究总结
“工商复合”, 即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求与实施途径。包括“工商复合”课程体系构建、“工商复合”校本教材开发、“工商复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工商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核心内容。通过“工商复合”的方式, 最终实现具有“技术好、懂营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3.1 突破原有注重技术培养、面向单一制造流程就业的人才培
养模式, 构建面向“现代制造业”延伸部位———服务领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商复合”, 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好、懂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 突破原有人才培养中校企关系松散、单一的状态, 实现学校
与企业的完全融合, 使学校与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实施主体, 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实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分阶段的教学组织, 形成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技术服务人才与就业岗位能力需要的吻合度。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由工业经济主导型向服务经济主导型转变, 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升级, 进而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服务型人才需求明显增加。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商复合”技术服务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纯工科的技术人才以及纯商科的服务人才因为“短腿”而不能适应技术服务岗位人才需求, 因此突破传统“纯工”或“纯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共育、工商复合”培养“技术好、懂营销”, 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实物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紧缺人才, 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技术服务人才需求增加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工商复合,校企共育,营销,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洪斌, 许礼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 2009, 03.[1]周洪斌, 许礼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 2009, 03.
[2]郭宏远.微软携手高校培养技术服务人才[N].电脑商报, 2009, 01.[2]郭宏远.微软携手高校培养技术服务人才[N].电脑商报, 2009, 01.
3月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来到政协经济界驻地报到。见到记者,“老省长”热情地伸出手来。他刚刚答应记者的“专访”要求,立即就引来了大批媒体的“围攻”。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时候,周伯华几欲落泪。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面对奶粉问题的几欲落泪,不知这里面有几分是对其工作失察的愧疚,又有几分是因现状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如果拿一罐奶粉与火箭、卫星、潜水器相比,也许其工艺根本算不上复杂。然而,当我们的国力已能安全地把神八、神九送入太空,让蛟龙号成功深潜至近万米的海底时,回过头来却发现,我们似乎无法为下一代生产出安全的奶粉、为每瓶国产的奶粉贴上“合格”的标签。
如今,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一代,渐渐开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新一代的80后,在孩子上舍得花钱那是出了名的。然而舍得花钱跟花了钱能否物有所值是两回事。如果钱花了,得到的却是品质无法保证的食品,入的还是那无辜脆弱的婴儿之口,试问谁家的大人不会犯愁?于是便有了之前众多大陆水客去香港疯争抢奶粉的一幕幕,也便有了本月初香港“限奶令”的正式施行。
从一罐奶粉,到民众的缺乏信心,再到近日香港“限奶令”出台后坊间的议论纷纷,一罐小小的奶粉竟引来多少人对香港自由之精神的质疑。也许香港是无辜的,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也是无辜的,甚至包括农业、卫生、海关、质检、药监等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都是无辜的。因为奶粉出了问题,把板子打向农业、工商、卫生、海关、质检、药监等任何一个部门,似乎都有乱抓替死鬼之嫌。那么,面对大陆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大奶粉品牌,因“缺乏信心”一罐都不敢下手买回家的年轻妈妈们,我们该找谁去说这个理去?
也许正像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前几日所言:“我们内地的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但也许就是这1%的不合格就能要人命。也正是这1%中诞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造了如今的“大头娃娃”,不仅仅丧失了民众对奶制品行业的信赖,同时也击垮了三鹿这样的老牌民族企业,还炸毁了对政府食品安全机制的信赖。
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地下水污染……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的几欲落泪,至少让我们看到有关官员还有良知。然而要还民众一个安全的食品安全体系,仅靠良知和眼泪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的标准是否与国际上的高标准接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能让那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闻风丧胆。特别是,出了问题后,有谁该站出来为此事负责?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一是建立“工商顾问制度”。向企业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登记发布制度。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搞好服务。三是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络员作用。拓宽“绿色通道”,对企业进行行政指导,帮助解决企业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制定具体措施,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继续细化我局制定的42条措施,围绕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搞好服务。二是关注社会就业问题。做到培养一家,发展一家,壮大一家,形成“数质并举”的民营经济发展导向。三是大力支持市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农村建设。
(四)认真实施商标战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以全市6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产业集群自主品牌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开展“商标强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培育库,形成重点商标企业品牌帮扶机制。三是稳步推进全市注册商标总量持续增长。力争到年底,全市注册商标申请量同比增长25%,证明商标、驰、着名商标认定取得新的进展。
(五)推进“红盾护农”工程,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继续推进“红盾护农”。探索实施农资经营户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二继续推进“经纪活农”。不断提升农村经纪人的经纪业务水平和能力,使其健康发展。三是继续推进“合同助农”。规范涉农合同管理,调解涉农合同纠纷,查处涉农合同欺诈行为。
二、以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着力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面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继续依法监督食品经营户建立并执行“一单通”台账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二是积极研究制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三是要积极研究推行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模式。进一步在批发户中推行“票证通”;在规模较大的商场、超市推行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在零售户中推行“诚信通”。四是继续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治。
(二)认真开展网络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排查,建立起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机制;通过行政指导,引导从事网络商品交易经营者依法经营;通过网络监管,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行为。
进单位,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一、完善“三项机制”,规范主动公开工作
一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培训的对象由侧重信息员培训向全员培训转变,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全系统队伍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活动同考核、同奖惩。通过网络培训、以会代训、座谈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政府信息公开意识和工作水平。
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2009年*月份,在总结2008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征求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进行改版,将工商业务、公告信息等栏目进行合理分类,并结合实际增设相关模块,使之更加完善。同时,将主动公开信息分为制作、审查、发布、归档等4个程序,进一步规范了主动公开信息的流程。去年上半年,该局还根据《××省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和市政府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提前一个月完成了2000年—2003年以来政府信息内容梳理、界定和发布工作。
三是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加大日常督查力度,实行抽查及通报制度,强化网络在线检查,每季度对全市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逐条进行检查,指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了信息发布的准确、及时、规范、完整。同时,该局还积极参与了××省工商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相关调研活动,提出多条合理化建议,并被省工商局吸纳。
二、突出“三个环节”,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
一是加强调研。加强对重点性、难点性、前瞻性的依申请公开事项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流程、服务方式和内容。如将各类市场主体申请自身的信息,行政复议申请人、第三人申请被申请人答辩的信息,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可以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及一些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情况、有关企业基本情况等事关第三人利益的信息纳入依申请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依申请公开的范围。
二是规范流程。将依申请公开信息分申请、受理、承办、答复、归档5个程序,其中申请和受理程序在办公室完成,承办、答复程序由业务科室完成,归档程序与主动公开信息基本一致。三是依法公开。对依申请公开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办理时限进行明确,确保公众的申请、咨询有人受理、按时回复,切实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三个平台”,完善信息公开载体
一是建立网上信息公开平台。充分发挥红盾信息网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对××工商红盾信息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进行多次改版升级,得到了省、市政务公开办、省工商局的高度认可。如在便民方面,专栏设计了良好的交互性能和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群众只要在网页填写相关内容并进行提交,就可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查看回复等,实现在线互动。
二是建立窗口信息公开平台。在市县两级工商局和各城关工商所办事服务厅,开辟专门场所,配置电脑、触摸屏等设备,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的动态信息,为群众提供即时查询。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到红盾信息网与电子触摸屏信息的更新、发布同步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年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由衡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制的。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政府信息公开提出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政府支出和收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围绕服务发展的第一要务,营造和谐发展的新氛围,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政府信息公开概述
1.领导重视。衡水市工商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机构的建立健全工作。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切实保证了信息公开领导力量。局长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亲自审定每一个对外公布信息,保证了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较好成绩。
2.机制健全。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进一步加强工商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做到:一是不断宣传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提高全局工作人员对推行政府信息公
开的认识,把政府信息公开置于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高度去认识,坚持靠创新形式和方式抓政府信息公开,使同志们认识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和谐工商、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工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不断加强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明确区分公文类政府信息和非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布的管理,采用规范发文稿,每个政务信息产生时,就由局长审批确该信息是否公开,对免于公开的说明具体理由。三是明确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时限,按照“合法、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已产生的信息,并对已公开的政府信息发生变化或失效时及时更新和取消。四是不断规范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流程,使得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五是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等进一步明确,强化了政务公开监督、考核、奖惩。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1.2010年我局主动公开和更新了各类信息72条。其中政策法规1条,领导活动会议讲话5条,工作部署17条,突发公共事件预案1条,动态公开28条,其他相关信息20条。
2.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为:(1)概况信息(2)政策法规(3)规划总结(4)工作动态(5)其他应主动公开的信息。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我局2010年度无受理信息公开申请。
四、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我局2010年度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行政诉讼案和有关的申诉案。
五、政府支出和收费
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的工作人员来源本局的相关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费用纳入本局机关财务管理。
由于我局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行政诉讼案和有关的申诉案,因此未发生与诉讼(行政复议、行政申诉)有关的费用。
六、根据市政府公开办要求,为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及时将我局发的部分文件共计72件复印一式3份后送交市档案馆、市政务中心和图书馆,以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相关信息。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在政府信息公开工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认识还有待深入,极少数工作人员对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被动应付;二是信息更新还不够及时,在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信息公开的类别需要增加。
(二)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政府、省市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文件精神,真正领会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强化服务理念,建设
服务型机关。
2.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制。继续加强信息公开的配套保障建设,完善网页上需要公开的各类信息。同时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流程,认真梳理细化政府信息栏目,进一步扩大公开内容,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强化制度落实,加强日常督导,定期开展检查,并将督查结果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考核结合起来。
3.加大公开力度。坚持把主动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确保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积极拓展公开方式,不断深化公开内容。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做好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及时更新栏目内容,合理布局网站页面,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衡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1 调查实施过程
作者首先采用深度访问法, 通过走访四川省工商联物流商会秘书长、成都物流协会副秘书长、成都运输物流协会道路货物运输站主任等物流专家以及成都市成华区物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 大致了解到成都物流市场的现状;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设计出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表, 在试调查以后反复修改, 定稿后随即展开问卷调查。
物流服务需求主体分为工商企业货主用户、行政事业单位和消费者个人等。由于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远大于后两者, 因此作者把对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定位于工商企业, 其中又以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为主, 于是按照行业性质将受访企业分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 这里商业企业实际上是指批发零售企业。根据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 作者于2005年3月在成都6个区中抽取了38家样本企业, 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
作者对样本企业的物流资源拥有情况、物流外包情况、物流执行现状、物流执行现状满意度评价以及新物流代理商的选择等五方面进行了调查, 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作者将调查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
物流服务是按照货主的要求, 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劳动;除了包装和流通加工等转移部分生产资料外, 其本质上是一种即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 当这种劳动是为他人生产, 不是为自我服务时, 便具有商品的性质。物流服务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数量上来讲, 现实需求是指近期各种物流需求主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总量;潜在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 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限量中扣除现实需求后的那一部分需求量。潜在需求代表一种未来新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 它可能会被物流服务供给主体得到, 使其市场份额增加, 从而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若由物流服务需求主体通过自我服务来满足, 则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因此, 作为工商企业, 在物流执行过程中, 可以选择物流自理, 也可选择物流外包,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物流自理是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 而物流外包是现实的物流服务需求, 它可以通过“是否选择物流外包”和“物流外包程度”这两项指标来反映。通过调查, 作者发现60.5%的工商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也就是说有将近40%的工商企业尚未形成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 而且即使对物流服务产生了现实需求, 这并不意味着其需求量就很大。物流服务现实需求量的大小可由“物流外包程度”指标来衡量。该指标可用外包的物流量占总物流量的比例来反映, 按“60%以上、30~60%和30%以下”来划分。调查结果显示, 39.5%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60%以上, 18.4%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60%, 有42.1%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以下, 表明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偏小。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中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对物流服务产生了需求, 但其需求量并不大。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 作者发现, 成都工商企业中53%的生产企业和35%的商业企业有选择新物流代理商的意愿, 说明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还是相当大的, 那为何现实需求不足?其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五个方面:
(1)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资产的保有率相当高。
物流资产主要包括货车和仓库。成都工商企业中,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87%和70%, 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93%和74%。而从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主持调查的全国物流市场需求状况来看,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49%和76%, 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46%和89%。相比之下, 成都生产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多, 成都商业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从绝对值来看, 两种物流资产的保有率都相当高。
成都工商企业为何有如此高的物流资产保有率?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观念的原因。自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 我国企业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盛行。不少企业都有完备的购销组织, 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一些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被迫将部分仓库、货车等物流资产剥离出去, 将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专业仓储企业、专业运输企业或个人。但更多的企业, 尤其是地处中国内陆成都的工商企业不愿将物流资产剥离出去, 这除了历史遗留因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念。中国有句俗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属于自己经营的范围, 既然自己能做,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赚这笔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 许多企业至今仍抓着物流资产不放, 致使他们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2) 对物流成本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核算。
到目前为止, 成都大多数工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 对物流成本的概念知之甚少。本次调查中, 作者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统计原材料和商品的物流量, 而且对物流的管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 未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虽然有36.8%的企业设置了独立的物流部门, 但其中很多流于形式, 对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体现, 就更谈不上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了。
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分类, 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 存货持有成本除包括仓储成本外, 还有残损、人力费用、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当企业将物流业务全部自理时, 物流总成本等于物流自理成本;当企业将物流业务部分自理、部分外包时, 物流总成本包括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 其中物流外包成本即指从物流市场购买“物流服务”这种商品时所需支付的费用。
由于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 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中, 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中, 等等。由于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下难以确认和分离, 造成目前工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 在作物流自理还是物流外包的选择时, 他们直接将自己运输或仓储的费用与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或仓储的收费标准进行比较, 而忽略了物流自理时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 如自有物流资产的折旧费、物流人工费、仓库维护费等, 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这样一比, 当然物流外包成本就高于物流自理成本。调查数据也表明, 没有一家生产企业认为物流自理的运作成本高, 而高达75%的生产企业认为物流外包的运作成本高。另外, 有60%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自理成本高 (原因:成都大多数商业企业属于中小规模) , 43%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外包成本高。这主要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表现, 由此造成一种假象, 即认为自理物流更划算。
(3) 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
成都工商企业在考虑是否将物流外包时, 除比较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之外, 还可能会考虑到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问题。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包括寻找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物流服务买卖合同的费用以及监督合同履行的费用。在深度访问中, 作者了解到不少工商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 并认为这种费用很高。①在现有的物流市场上很难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 调查发现, 分别有40%和54%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 有些代理商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曾出现货物不能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不能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服务态度差等现象, 给委托企业带来财产甚至信誉的损失, 导致其他工商企业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②工商企业认为第三方物流代理商将服务费用定得太高, 超出了其心理价格, 导致谈判破裂;③监督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履行的花费很高。由于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代理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 包括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 一方面工商企业不可能设计出非常完备的物流服务买卖合同, 另一方面成都的物流市场处于成长初期, 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得监督费用大大增加, 特别是有一部分物流企业, 如个体经营的货运代理企业, 存在严重的信誉问题, 在收到托运货物的货款后随即就消失了, 使企业蒙受不小的损失。这样的现象在成都屡见不鲜, 损害了货主的利益, 扰乱了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于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 使得物流外包成本加上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后远远大于物流自理成本。因此, 尽管有些企业的物流自理成本居高不下, 影响到总体利润空间的扩大, 但他们还是宁愿选择物流自理, 而不愿外包。
(4) 工商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来说, 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学历越高, 专业经验越丰富, 对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作业效率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能通过更精细的成本核算, 掌握较为准确的物流自理总成本数据, 并且把企业物流看成一个整体, 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在整合物流资源的时候, 物流主管自然会想到利用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 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将对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很大帮助。这样做必将使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56.8%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本科以下学历, 40.5%的具有本科学历, 仅2.7%的主管具有研究生学历;19.2%的主管只有不到5年的专业经验, 46.2%的主管具有5-10年的专业经验, 34.6%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据199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196位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 49%具有硕士学位, 这足以看出物流管理人员在学历方面的差距。学历和专业经验的欠缺, 导致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据调查, 有超过40%的企业尚未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 物流由采购部、销售部、储运部、车队、行政部、财务部等部门分散进行管理, 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中, 很少有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 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的培训, 甚至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的一些企业, 其物流部门形同虚设, 对物流的管理尚未统一到该部门, 致使物流资产利用率较低, 据调查, 成都工商企业的仓库利用率为71.3%, 汽车空驶率40.3%, 装卸设备利用率48.3%。在这种情况下, 工商企业仍然不愿意剥离物流资产, 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表现。他们或者观念陈旧, 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从而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错误在所难免, 导致在物流运作上选择非专业化的自理而放弃专业化的外包。据调查, 47%的生产企业和65%的商业企业没有选择物流代理商的意愿, 这样的企业其物流作业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调查发现, 在自理物流过程中, 生产企业占88%的比例缺乏网络服务, 63%为作业速度慢, 25%为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或作业差错率高, 13%为货损率高、物流服务内容残缺或不能满足需求波动;商业企业中占30%的比例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10%为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货损率高或缺乏网络服务。以上数据反映出工商企业物流自理过程中的诸多缺陷, 这跟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紧密联系的。
(5) 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通过调查, 作者发现40%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 其中不满意的原因具体如下:生产企业中有50%的比例认为物流外包的作业速度慢、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有25%的认为物流外包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 商业企业中有29%的认为物流外包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作业速度慢、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 有14%的认为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这说明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现有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 当然工商企业不愿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代理商。
调查结果显示, 工商企业在选择物流代理商时, 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性, 即物流费用要合理, 然后是作业质量和综合物流满足能力。作业质量是物流代理商的生存之本, 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如果作业质量低, 比如货物运送不及时或货损率太高, 会使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感到不满, 可能终止服务协议, 转而由工商企业自己处理物流业务。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新标准。随着工商企业的不断壮大, 其经营范围逐渐扩大, 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使用汽车, 还要通过火车甚至飞机才能把货物运到目的地, 如果一家物流代理商能提供全部的服务, 那工商企业将会在货物的远程运输上节省不少精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少数能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物流代理商, 但作业速度还不够快, 物流效率还不太高。另外, 工商企业还在考虑如何降低整体的物流成本, 以寻找“第三利润源”, 这些工商企业也许在本行业具有竞争优势, 是同行中的专业户, 但在物流这方面并非专业, 也没有必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在非核心竞争力上, 因此迫切希望专业的物流代理商来提供解决方案。但目前, 具有综合物流满足能力的物流代理商非常少, 他们通常是为部分跨国企业或本地大型企业服务的, 更多的中小工商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 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建议
3.1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适当剥离物流资产
成都工商企业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加强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而不能仅局限于固有观念, 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资产保有率高的现实情况, 根据企业规模和战略方向, 审视物流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 在充分考虑物流自理能力大小的情况下, 决定物流外包的合理比例。如果物流自理能力和经营实力强, 建议成立物流子公司, 将物流资产全部剥离给子公司;也可以与一家或几家物流代理商开展长期合作, 并将闲置的物流资产变卖, 将管理能力较强的物流资产保留, 但须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物流自理能力弱的企业, 在综合考虑自身财力、精力的情况下, 增强物流外包意识, 逐渐剥离物流资产, 与多家物流代理商接触, 从中选择信誉良好的代理商实施物流运作。这样可以减轻企业负担, 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升级、管理控制、市场开拓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上, 另一方面, 由于有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 物流专业化水平得到体现, 物流效率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2 加快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降低物流成本
成都工商企业应重新树立物流成本观念, 要求财务人员在成本核算过程中, 改变现有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因为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从时间上属于“事后”从企业会计信息中提取数据, 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依赖传统会计分录分类而形成物流成本支付形态细项之间界限不明, 都对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造成困难。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即在时间上强调“事前”和“事中”采集数据, 在支付形态上脱离对传统会计分录的依赖, 按物流各项作业的所需资源建立项目管理式的支付形态框架体系, 目的是使物流运作的各项成本数据都能归入到这一体系中来。在这一体系建立以后, 可以及时发现物流成本偏高的环节, 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物流成本, 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效果。
3.3 制定和调整物流产业政策, 规范物流市场
作者建议, 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 打破现有物流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一是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 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解决物流市场管制方式不适应WTO规则的问题。二是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 明确一个物流主管部门, 对申请开办仓储租赁、中介运输服务的经营者进行从业人员、经营场地、经营能力、管理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 限制不合格者进入物流市场。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对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减少其机会主义倾向。四是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级制度, 为工商企业选择信誉较高的物流企业提供方便, 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交易成本,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 那么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将得以顺利转化。
3.4 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目前, 物流人才短缺成为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2006年底, 中国具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资格者约1.7万人, 而具有高级物流师资格者仅292人。专家预测, 到2010年, 将有至少700万物流人才的缺口。一般来说, 中、高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的比例约为1:50, 按此比例推算, 至2010年, 我国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万人, 每年约需5000人。这也是影响成都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要素之一。为适应工商企业对物流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学历教育, 应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 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二是重视继续教育, 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多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三是借鉴国际经验, 逐步建立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只有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满足需求以后, 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5 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验, 鼓励物流代理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 先进的物流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因此, 成都物流代理商应该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 适当引进条形码技术 (BC) 、射频技术 (RF) 等自动识别技术、GPS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等。据调查, 成都金桥物流有限公司在2004年就购买了一套物流信息系统, 之后就开始进入企业的快速成长期。说明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意识到, 要使物流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必须从物流信息化入手。同时, 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为他们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建议出台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物流服务供求双方共享物流信息资源,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同时有利于物流代理商服务能力的提升, 使工商企业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 鼓励物流代理商借鉴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经验, 积极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 通过整合各企业的优势业务, 形成物流联盟, 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满足工商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鉴于成都物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 而物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 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发现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需求,物流服务,工商企业,成都
参考文献
[1]易英霞.物流产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互动性——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统计与决策, 2005, (4) .
[2]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编.物流服务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3]赵燕.物流市场发展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关系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58—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术界与服务型政府同样流行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两个概念在相关著述中出现的频率几乎等同。但对于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系,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分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以便统一认识。
一、两者提出的背景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市场失灵,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由以往“守夜人”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当时的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社会管理者。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干预也开始遭遇危机,受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重新思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确立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补充地位,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西方国家政府逐步转到了创造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上来,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说,“长期以来,效率和经济是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支柱……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指导方针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应公平的需要。”[4]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便成为西方国家政府追求的目标。我国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建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对形势判断的影响,我们一直沿袭着建国以来的执政理念,计划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政府的定位自然成为了经济、社会的主导者、管理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政策都围绕这一中心来制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此时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此时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改革开始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般说,这些问题不再是改革初期政府职能范围大小的问题,而是政府角色的定位问题,即政府在与市场、社会以及公民的关系中,到底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3]。很显然,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秩序和服务的服务者。正如张成福教授在分析中国公共行政体系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时所指出的,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表现之一就是“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因此,中国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就在于建立市场化或亲市场的政府行政,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到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5]。要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过渡,就意味着必须真正将政府角色定位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也必须实现政府管理模式以政府为本位向以公民为本位的方向转变。这样,学界对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定位就开始由服务行政的概念,改为直接的服务型政府概念了[2]。
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则是2003年“非典”过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2003年“非典”疫情出现时,广州和北京等大城市出现了公众极度恐慌的局面。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对工作不力的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两位高官的撤职,开始了对高官实施问责制的先河。虽然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但也引发人们开始反思。人们的理性反思集中到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定位问题:即政府全部工作的重点是不是只有一个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是不是更应该承担起来?考察一个政府工作绩效、决定政府官员职位升迁与否的指标是不是主要是经济指标?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对政府职能定位进行彻底的改变,即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指标,更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指标,并将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指标作为考核政府绩效和决定官员能否升迁的主要指标,以迫使政府及官员更加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1]。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出,“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增加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样有学者就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认为要想使政府职能更多的作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就必须实现政府改革的实质性转型,即要由原来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是政府应该从经济领域中退出,把主要职能定位于诸如公共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研究和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
二、学者的观点
对于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系,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两者是平行关系。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相关著述中都是采用两个概念中的一个,平行使用这两个概念,并未有意识地将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过,研究者们各自表述、平行而用,两个概念之间缺乏有意识的交汇。谢庆奎认为,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可以同时使用,只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6]。
2.两者是等同关系。此种观点明确将两者等同,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等同使用这两个概念的现象在学术界非常普遍,许多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就是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的,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同一概念。比如,陶学荣等就在引用刘熙瑞关于服务型政府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问题,事实上也就是将两个概念等同起来[7]。
3.公共服务型政府优于服务型政府。此种观点从政府历史类型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呈单线历史发展趋势,是一个从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并最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逐步转变的过程,从而将服务型政府与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并列为同一类型的传统政府形态,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是更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模式。王艳认为,服务型政府仍然属于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范畴,因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可能出现服务行政的三种异化形态。突破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建设以公民、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8]。
4.服务型政府优于公共服务型政府。井敏在对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背景和研究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井敏认为,从产生背景来看,提出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是我国学者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角色定位的长期思考,现实背景则是中国加入WTO后对政府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是在2003年非典危机过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相关学者对非典疫情的反思。从研究视角来看,在这两个概念中,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是基于政府职能结构调整的视角,只是抓住了服务型政府的外在表现,而服务型政府才是整个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型,因此不能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来代替服务型政府的概念[9]。
三、笔者的观点
我认为,两者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它将涉及执政理念、职能配置、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行为方式和监督体系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是政府转型时期党执政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定位。服务型政府是由法治型政府、参与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学习型政府、节约型政府等一系列具体政府形态组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政府职能重点的调整,属于“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形态。
参考文献:
[1]谢庆奎,佟福林.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高尚全.政府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5]张成福,党秀云.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发展与变革[J].行政论坛,1995.
[6]谢庆奎.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人民论坛,2006.
[7]陶学荣.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5.
[8]王艳.服务型政府的异化与转型:论建立新公共服务型政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
[9]井敏.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区别[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工商服务型政府】推荐阅读:
服务型工商“四重奏”09-20
建设“服务型工商”重在制度落实10-09
工商服务管理简历06-13
工商局志愿服务队章程09-08
创建服务型政府09-12
试论服务型政府07-07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12-21
试论服务型政府建设12-08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06-22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综述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