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共8篇)

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 篇1

经营环境日益艰难

期货经纪公司如何发展壮大

如果按照成交量衡量,2001年对于期货行业算是一个好年景。美国去年的期货交易量超过6.29亿手,打破了1998年创下的前记录,如果算上世界其他地区,总交易量突破了18亿手,也创下了历史记录,较上年提高25%。

可以断言,交易所十分乐意看到交易如此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对于那些把大部分交易引导到交易所的期货经纪公司(FCM)来说,并没有特别良好的感觉。的确,交易量提高了,但成本也在提高,而且监管方面的麻烦看来变得更多了,手续费已经降无可降,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期货业呈现出日益全球化的特点,期货客户希望在任何时间都能方便地在所有的市场进行交易。这并不是说让一个法国客户能够交易所有的法国市场的品种,而是让一位法国客户能够进行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的交易,反之亦然。

客户不仅仅是希望拿到一个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且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得到“一站式”的现汇以及衍生品工具的服务。德意志银行期货业务主管路易斯(Lewis)称,能够在多家交易所进行交易听起来很有意思,但是这已经变成旧闻了,现在客户希望能在一个电脑上交易现金证券、债券和外汇。

据本文作者采访的一些资深业内官员称,以上挑战也在导致FCM的商业战略发生显著变化。一些公司忙于充实员工队伍,提升技术投资,以便能够为更多的客户服务,交易更大范围的期货合约。其他公司则集中精力,把期货整合到母公司提供的范围更广的金融产品领域。一些公司则不再那么致力于期货行业,表示期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和潜在的回报不相匹配。

期货为何物

对于数量十分有限的仅做代理的FCM公司来说,答案很简单——期货就是这些公司的核心产品。但是今天,绝大部分FCM仅仅是一些大型全球中介机构和投资银行的分支,在这些机构中,期货正在整合到其他产品领域,例如固定收入、证券和商品。

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Bear Stearns主管期货业务的资深执行董事罗恩·赫施称,主要的投资银行以及它们的机构客户都不再认为期货是一种核心产品。相反,期货正在整合到其他生意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单独的平台上和其他产品一起交易。另外,加上期货经纪公司的佣金一直在降低,因此,很多大型公司很难把期货当作核心业务。

他说,如何让期货成为主流呢?答案就是把期货和其他产品包括到一起,因此,等到客户需要交易证券、或者现金债券以及特定的商品衍生品时,就能够从这些产品交易的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期货品种的交易。赫施说,当然这还没有成为现实,主要是因为期货仍然继续受到监管,而且期货交易的方式要求FCM必须维护独立的系统,同时还需要很大的投入。

不仅技术领域的变化很快,而且FCM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美国,公开喊价这种交易模式没有像一些人士预期的那样很快退出舞台。这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FCM来说,则是一个困境,因为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承担两个独立系统的维护成本,以及相关人员和技术的开支。

第一银行(Banc One)资本市场的总裁鲍勃·费尔科称,我们必须能够通过公开喊价和电子化平台进行交易,当然这么做成本十分昂贵,基本上,过去五年来我们的交易固定成本提高了一倍。其他业内官员也附和这一观点,并补充说,对于那些希望为客户提供全球化电子解决方案的公司来说,这尤其是个很大的麻烦。

FIMAT集团董事长马克·布雷奥特称,从另一个方面看,技术投入的成本相对固定,至少对于电子化交易是如此。如果从IT基础设施以及运营设施的角度衡量,那么的确是可以用相对小的实际成本来吸收额外的交易量。

考虑到以上压力,越来越少的FCM把期货看作独立业务。一些行业官员表示,危险在于整合趋势最后将导致期货行业的边缘化,特别是在那些大型的公司,这些大公司认为要维持一个业务全面的FCM,就要花费金钱支持必要的基础设施。瑞福期货(Refco)是世界最大的FCM公司之一,该公司主管乔·墨菲认为,以上压力将导致较小的公司持续整合,此外较大规模的公司在期货业务增长方面的投资也会减少。墨菲说,如果缺乏规模,那么就无法维持基础设施,而如果不维持基础设施,客户就不会满意。

就大型的期货公司而言,目前出现一种把期货业务当成一种工具的趋势。这些期货公司可能继续在核心产品领域为客户提供期货业务,但是这么做的理由仅仅是,如果停止提供客户这种服务,那么就要冒着失去客户的风险。此类公司不会提供投资以使期货业务增长,但是反过来,这种做法会导致期货部门陷入业务不断萎缩,而公司投资不断缩小的自生自灭的循环之中。

墨菲还指出,另一种做法就是把期货部门当作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一种工具。他表示,对于华尔街一些大型的自营交易集团来说,之所以值得花钱买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只是因为这么一来,手续费就能够降低。所以,这些大型自营商保持一定规模的清算交易量,用于本身以及一些客户的交易,而不再把期货当成一种运营业务,而不过是一种获得更低清算手续费的工具而已。

德意志银行的路易斯部分同意墨菲的观点,称期货市场的风险主要在于,除非经理们带来足够的运营收入能够证明期货可以在公司内部独当一面,否则期货部门只能沦落成一种工具性质的、毫不重要的业务。另外,路易斯相信,期货需要在本公司设计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线中和客户更多的挂钩,而不能指望能够培育出专注一种单一产品的客户群体。

路易斯称,产品线的营业收入的重要性应当被放在该部门的整体盈利能力之后。一些账户可能不一定是期货产品的大客户,但是对于公司的整体业务却十分关键,因此需要在这些客户身上下功夫,才能确保产品的生命力持久,这也是期货业务的生存之路。

从根本上说,人们之所以从一个公司换到另外一家公司做期货交易,是基于其他领域的服务。因此,期货交易本身要争取到更多的客户,可能取决于谁能够提供当时最佳的特色服务,而对于期货交易执行环节的依赖性则相应降低。

摩根史坦利也是将期货业务和其他广泛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营销,因此期货既不是当作工具,也不是当作一种独立的产品,而是作为一种管理风险的工具。摩根史坦利执行总裁约翰·戴维德逊表示,期货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所定义的产品,而是投资者用来管理风险的工具。期货作为系列产品组合的一个部分,通过中介机构提供给客户,帮助后者管理风险。戴维逊同时认为,由于期货的交易过程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单位,放在集中化的基础上得到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同意期货是工具的观点。但是期货业务的其他层面,例如营销、下单以及自营,越来越多是通过其他业务单位得到完成的。

葵花宝典

期货业务越专注于商品期货,期货经纪公司就越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过去公开喊价的交易环境中,期货经纪公司全天都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双方的关系至关重要,公司提供客户建议,并解读市场,服务的特色非常鲜明。而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期货交易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客户的满意度则主要围绕着交易平台。

德意志银行的路易斯表示,如果你看看六大期货公司的交易执行情况,就会发现差别甚微,要想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要记住“功夫在诗外”,多做交易以外的文章。现在的情况和过去不同,客户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在一个地方就能完成从开户到交易再到最后清算的所有期货业务,让客户可以进行多家交易所的交易,并且通过WEB方式提供这种交易方式,那么你就有了葵花宝典。

目前行业已经十分接近这一目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主要的阻力来自美国政府。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美国继续把期货业务从其他金融行业中单独列出来严格监管。

Bear Stearns(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的赫施表示,这种监管方式给那些中介机构带来了麻烦,因为客户在选择交易地点时,不会考虑政府如何监管。客户希望看到的是,公司的公告清楚地说明在这个地方交易的结果,公司的声明必须易读,而且能够让客户十分有效地、节省成本地控制自己的交易。目前中介公司做到这一点还很难,因为监管政策不仅在国内方面前后不一致,而且在国际方面也是如此。在美国,有关客户基金的处理方面的条规规定,期货和股票不能混入一个账户。欧洲却不是这样。J.P.摩根伦敦业务主管理查德·伯利安德称,我们和客户在一起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产品是什么,这没有什么区别,所有都在一个账户里。从报表角度看,客户将受益匪浅。

美国的证监会SEC和期监会CFTC的监管措施要想得到水乳交融,还须时日,但是CIS的戴维森表示,国际合作的前景更为乐观。作为反恐战争的结果,各国监管当局为了搜查恐怖分子的金融财产已经在通力合作,戴维逊希望这种合作以后能够延伸到其他工作范围。他说,从全球角度看,关键之处在于我们需要参与监管的演变,我们需要加入到辩论之中,因为好的监管能够让所有的业内成员受益。

证券期货

随着证券期货的登场,美国已经把品种整合的门槛降低了一点。证券期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期货品种,但是也并非证券产品,这种合二为一的杂交产品的推出,就需要监管体系本身进行显著的调整。许多公司目前正在犯难,不知道究竟是该抛开期货公司做这种交易,还是继续按照经纪公司和交易员的模式来做证券期货。瑞福(Refco)期货的墨菲表示,最终行业将会融汇,只有具有经纪行和交易行的全部业务,才能交易股票和股票期权。

我们的客户最终是否希望公司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呢?如果你想走捷径,也许最好还是把路都走完,也就是说,把该有的都拥有。证券期货这种介乎证券和期货之间的品种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成为全面的经纪公司和交易公司才能做好这种新品种。

摩根史坦利的戴维德逊相信,如果一到两家公司能够成功地在期货和证券之间建一座桥,并且由于能够整合,从而获得市场份额,那么要不了多久其他公司就会纷纷效仿。

FIMAT的布雷奥特认为,获得成功的阻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监管的阻力,二是实际的阻力。他说,如果想要把流通性集中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从短期看,上述进程将进展得相对迟缓。

证券期货的意义也许不在于作为产品能够受到多大欢迎,而是更多的在于对市场结构构成的冲击。市场对于这种产品是否能够成功,作出了大相径庭的预言。一些人士认为这只能作为零售产品,其他人则认为机构客户将是主要的参与者;一些人预期成交量巨大,已经开始着手做相应的准备,其他人则采取等等看的态度。不管结果如何,公司都在投入巨大的资源以便能够符合监管的要求。

底线

如上所述,一些FCM的代表人物担心,期货业务的成本价码太高。这些公司最常提出的抱怨就是,在美国维持公开喊价以及电子化交易平台的成本太高。但是只要公开喊价依然具有流通性,那么公司就别无选择。

德意志银行的路易斯表示,芝加哥的交易所未来何去何从,依然存在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但是现在要维护两种交易平台,对于德意志银行来说难度日渐增大。他担心一家交易所可能要比其他一家行动更为迅速,因此导致另外一家落后,这么看来,他们在芝加哥的所有基础设施就会失去成本效率,他担心这些交易所依然会维持手工交易方式。

从营业收入的角度看,公司正在开始发掘新的定价策略。在一些情况下,传统上收取交易费和清算费的模式正在转化为收入单一的全面服务费。路易斯表示,现在很多竞争对手甚至开始不收取寥寥的交易执行费用。

尽管去年成交量创纪录,电子化交易也带来了更高效率,但是摩根史坦利的戴维德逊仍然表示,对于那些依靠经纪商和交易商模式的FCM来说,依然受到巨大的压力。他说,任何一笔想象得到的支出都要经过审慎考虑,无论是交易手续费,还是参加会议的人数,以及技术预算,或者客户对人力集中型服务的需求。

交易所——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关于取消中介的争论在几年前刚刚平息,最近又再度浮出水面,因此那些赢利性交易所开始希望建立自己独有的客户群,这导致经纪公司圈子对于潜在的利益冲突深感忧虑。

曼金融公司的执行总裁凯文·戴维斯表示,从根本上说,虽然交易所大部分是由期货公司持股拥有,但是这些交易所正在绕过经纪公司,接触期货公司的客户群,直接提供其交易产品,并且越来越把这看作是自己业务的一部分。但是,普遍地看来,业内代表都更愿意看到交易所转为赢利性机构,因为这么做可以带来更快的工作效率、更为有效的管理以及更为有效率的组织。德意志银行的路易斯就认为,交易所变成赢利性机构之后,透明度显著提高,这非常值得嘉许。

交易所过去的共同化或者股份化,并未给期货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带来更多的发言权,但是公司化的组织更有利于沟通和与客户打交道。最终,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将不得不去迎合客户需求,而且至少在目前,这些交易所的业务大部分还是来自期货经纪圈。FIMAT的布雷奥特称,一般说来,他认为绝大部分交易所都已经认识到需要和FCM合作,而不是对着干。

交易所和交易商成为竞争对手,就会使交易商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正如德意志银行的戴维德逊指出的那样,其中一个市场参与者需要对其他交易者账户和记录进行检查,但是这并非是互惠的,或者说,并不是互相都可以这么做。他表示,这并不是质疑人们的道德规范,也不是质疑为了建筑一道防火墙而在诚信方面进行的努力,只是不明白到底是防火墙的保护作用强大呢?还是把这一功能单独分离出去的保护作用强呢?

戴维德逊还认为,由于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交易所在监管期货公司方面的难度也在加大,因为交易所很少了解期货公司交易产品的专业知识,如果一家自我监管的组织对于一种产品缺乏足够的兴趣或者专业知识,那么又如何去负起监管的责任呢?例如,如果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需要作出是否提供某种市场的决定时,那么在审查会员公司在证券期货以及期权的交易活动时,NYSE是否就是进行审查的最佳人选呢?戴维德逊表示,如果让NYSE处理保证金的监管,审查会员单位是否遵守保证金的规定,NYSE肯定会做得无可挑剔。但是从某个角度看,NYSE的工作人员关心证券期权吗?NYSE的职员关心证券期货吗?所以说,就专业分工和专业集中而言,就存在一种紧张的关系,同时由于产品越来越复杂,所以有时交易所的监管也会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

由于利益冲突,再加上需要关注许多不同的产品,这就意味着监管结构需要变化,戴维德逊就此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让那些拥有特定交易品种的交易所集中监管会员。期权交易所可进行期权相关的自我监管,股票交易所可以监管和股票有关的交易,以此类推,例如期货、证券期货等等。

第二种方案,也是戴维德逊比较看好的,就是让NFA和NASDR来进行监管。他表示,这两家组织明显属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监管部门,因此不需要担心防火墙的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在市场中并没有业务。如果这两家机构能成为主要的自我监管机构,那么就可以把目前不同交易所自我监管组织中的有才华的人员挑选出来,在一个地方或者两个地方集中办公,这么做的结果看来会更好一些。

交易所和经纪公司之间关系紧张的另一个源头其实十分明朗。很多年来,经纪公司一直感到懊恼的是,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资金在某家清算机构出现了风险,那么该如何对这些清算机构进行监管呢?为了整合清算机构并且提供交叉保证金所作的努力虽然已有时日,但是一直收效甚微。

J.P.摩根的伯利安德表示,他希望每个地区都有两家清算机构,每家都能支持多种资产分类,包括现金证券、证券衍生品、债券、回购、掉期、固定回报的衍生品以及商品。其他几位人士也持类似观点,并且强调指出这种做法的好处。

第一银行的费尔科相信,一家FCM需要的是,可以选择在一个地点对所有的交易进行清算。从1960年到2001年,把期货清算机构合并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大多无果而终。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证券产品都有单一的清算行,这就使得证券公司能够更好地监控公司以及客户的风险。他认为,FCM也应当像证券公司那样,同样可以监控风险。要想达到这种目标,如果FCM能够选择一家可以清算所有交易品种的清算行,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期货从业人员来说,值得安慰的是,商品期货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其他金融市场,例如掉期、回购和外汇。路易斯表示,就像期货几年前走下坡路的经历一样,其他投资领域也在走下坡路,由于这些领域利润降低,因此投资者需要走出去,增加销售,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电子化交易。

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 篇2

自由主义的含义太多, 几乎使之成了“不可捉摸的东西”[1]。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中说, “它使革命组织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政策不能贯彻到底, 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2]这揭示了自由主义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但说出了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受约束地处理事务, 美国自由主义外交思想含义亦如此。反自由主义者约翰·凯克斯说, “自主是自由主义的基本政治价值试图去培育和保护的东西。自主是目的, 其他的价值则是它的组成部分或手段。”[1]

二、美国自由主义外交思想的渊源

欧洲文化是美国外交的生存之道无法剥离的意识形态背景。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的影响跨越大西洋, 深刻地影响了北美的欧洲殖民地。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对灵魂得救的垄断权, 使德国获得了精神自由;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新教运动相结合, 在英国不仅产生了精神自由, 而且引发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 之后代表专制王权的国教圣公会与代表自由人权新教成为对立的双方, 终于导致了清教徒的1640年革命[3]。这不仅使北部欧洲撒遍了自由的种子, 而且通过移民深刻地影响了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对这些除上帝之外再没有“密友”的“内心孤独”的清教徒来说, 这些穿着宗教外衣的世俗主张, 客观上把“独立”与“自由”带给了他们[4]。

一个民族的秘密往往深藏于其引以为豪的历史中。在英国受到迫害的新教徒为了追求自由来到新大陆, 目的是建立一个自由、美好的“山巅之城”, 为上帝增光。“五月花”号上的清教移民就是有代表性的美国人的先人, 他们宣称要建立一个基督教理想社会, 组成民治政府, 遵守这个政府为民众制定的一切法律, 其实就是自由地建设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为此早期移民试验了很多政府形式。沃浓·路易·帕灵顿在《美国思想史1620—1920》中说, “如果约翰·科顿体现了神权政治神职的理想和政体, 那么, 约翰·温思普罗就代表了神权政治行政职的理想和政体。”[5]除了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 还有民主共和制以及乌托邦等形式。相对于英国, 他们在北美不仅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更获得了实现社会理想的自由。他们探索、实验, 努力寻找实现上帝“样板之城”的道路;他们辛勤地工作, 发财致富, 增加上帝的荣耀, 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被救赎。他们是如此自由, 以至“在这个自由主义实施最充分的国家, ‘自由主义’这个词反倒显得陌生起来, 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所谓的‘自由主义运动’, 也没有出现过以自由主义命名的政党, 有的只是‘美国化’或‘美国生活方式’。正因为无人反对, 也就无须为之辩护……乃至有时被称为‘保守主义’。”[6]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把宗教热忱移植到对自由的维护上了, 在这里自由与宗教等值了。

在北美大熔炉中, 穿着宗教外衣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升华了其神学因素, 形成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世俗制度。在美国人的主流意识里, 正是自由民主之路使他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将他们引到了“上帝之城”, 证明了自己的选民身份。因此, 走建立“上帝之城”的道路, 就必须建设自由民主制度;发展和扩大自由民主制度就是发展和扩大“上帝之城”。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被认为具有普世性, 推广它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应有之义, 至此, 自由主义升华为美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使本来是国内社会思想基础的自由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美国的自由主义以欧洲宗教改革为渊源, 新教徒在北美对它进行发展完善, 又用这种思想评判外部世界, 分析国际形势的利弊采取相应的外交行动, 奠定了其外交上的一个重要的生存之道。虽几经演变仍有效地维护着美国的生存与发展,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三、美国自由主义外交思想的演变

历史上, 美国的外交主张很多, 但自由主义的精髓未变。

独立是自由主义在美国外交上的最初变种。有学者认为,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场“保守”的革命。因为, 独立战争前的美利坚民族享受着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自由, 也感激英国“仁慈可喜的忽视”, 并不希望英国来干扰, 要的是维持原状。这被视为美国独立战争“保守”的原因[6]。面对旧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他们选择用独立来维护自由。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的七年战争结束后,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税深度干扰了美利坚民族的发展, 因此为了保守住自由的传统不惜奋起一战。自由主义这时演变成了独立的要求。

孤立是第二次变种, 是自由主义在美国外交上的正式亮相。孤立主义的源头可追溯到那些把自己与旧大陆做了切割来到北美的清教移民。孤立主义的端倪出现于独立战争中。为了营造有利形势, 美国在欧洲展开了的外交攻势, 与法国结成了同盟。但这并不是大陆会议的初衷, 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了表明立场, 在盟约中规定“本防御联盟的主要的和直接的目的, 在于有效地维护这个合众国及其在政府事务上或通商事务上的绝对的和无限的自由、主权和独立。”[7]在英法美西就实现和平进行的谈判中, 英美之间就美北部边界划线时, 美国违背同法国的约定, 自行实施实质性的签约, 表现出了成熟的自由主义特点。那时美国人[7]深刻体会到了卷入旧大陆纷争的害处。1781年法奥两国主持的维也纳和会上, 美国代表认识到在外交中保持行动自由的重要性, 后来那些开国先贤用各种形式表达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 强调美国的不同, 要求美国在外交中远离纷争专注于自己的事务, 成为民主自由和正义的灯塔, 走一条自由主义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为此, 虽法美“有条件的防御联盟”依然有效, 却在法国大革命中宣布中立, 拒绝给法国援助, 以自由地采取有利的行动。自此, 中立就成为美国孤立主义时代首选的营利性政策。

在华盛顿《告别演说》之后, 多位美国总统都强调了孤立主义。1885年, 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就职讲演中说:“中立国制度的本质, 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以我们对拓殖边疆和开发资源的关注, 要求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背离符合中立国历史、传统以及共和国繁荣的外交政策。它是一种独立的政策, 既为我们的地位所认可, 又受到我们的国力和我们所周知的热爱正义之心的维护。它又是适合中国利益的和平政策, 是中立的政策, 拒绝介入外部冲突, 对其他各大洲不抱领土扩张的野心, 同时禁止他国干涉我们的事务。这是门罗及华盛顿、杰弗逊等各位总统所制定的政策:‘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通商往来和友诚相待, 但不与任何一国结成同盟。’”孤立主义的实质是保持美国的自主地位, 不受牵制地采取自认为必要的行动,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避免无谓的纠纷,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这展现了自由主义外交思想。孤立主义与“天定命运”、“熟果”理论、门户开放等结合, 促进了美国的扩张。

单边主义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单边主义是小布什总统时登台的, 20世纪初的保守主义却是它的滥觞。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催生了保守主义, 它分为三派:社会—文化保守主义, 把保守美国的传统、维护社会的价值观和宗教道德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经济—财政保守主义, 主张美国应回归自由放任时代;外交—防务保守主义更是野心勃勃, 要称霸世界。新保守主义进而制定了先控制中东、中亚, 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8]。入侵伊拉克并推翻萨达姆政权, 自由主义单边主义发展到极致, 最终在伊拉克陷入“越战式泥潭”, 美国之所以如此, 除了在冷战后获得的超强实力, 还因为它自封为世界“灯塔”、“民主的楷模”, 要凭借超强实力来“拯救世界”的自大, 这是其自由主义外交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外交领域自由主义外交思想也很突出, “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威尔逊总统和国际联盟, 后来延续至《里约协定》、《京都公约》和国际刑事法庭的谈判中。”在这里美国经常“使用强硬手段来按自己的喜好指定国际协定但在最后一刻又游离于协定之外”[9]。

四、结语

美国自由主义外交思想就保持外交政策的自主权和处理国内事务时不受干扰的而言, 本无可非议, 但美国把它与推广自由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 成为美国外交上的生存之道, 就给世界带来了威胁。它在矛盾发展方向不明朗时有躲闪的特点, 我们应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机遇, 促进世界的和平;充分认识其执著的天性, 促进国际格局历史性变化的到来;也要认识到这种自由主义以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内容的特点, 找到促进国际格局变化的着力点。

摘要:新教徒移民把源自欧洲的自由主义, 发展成了美国社会的核心思想, 也使之成为美国外交上的生存之道的核心, 进入21世纪后, 在单边主义基础上它正经历着奥巴马的调整。鉴往知来, 美国外交坚持自主权和推广美式自由主义的特点不会改变, 我们应当因势利导, 使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作用。

关键词:自由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M].应奇,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1-1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60.

[3]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47-193.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 张云江,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25.

[5][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M].陈永国, 等,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35.

[6]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1-17.

[7][美]S.F.比米斯.美国外交史:第一分册[M].叶笃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35-68.

[8]姜琳.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79-175.

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 篇3

连锁加服务铺就成功路

美国汽车售后市场比较典型的连锁店就是著名的纳帕NAPA,莱卡是目前美国汽车售后市场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最新的数据显示,莱卡目前的销售门店达到了5800家,每家销售门店的单位面积是400-800平方米,这也是美国这个行业的典型营业面积。在莱卡旗下还有13000家修理店,整个莱卡的库存品类别达到了32万个SPU(库存单位),已经经营了80多年的历史。

这个行业不仅具有存在价值,而且具有高毛利、低周转的特点。有80亿美元市值的企业在美国就有十多家,毛利率普遍都在40-50%,周转平均在三次左右,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么高的毛利难道在美国这个行业竞争不激烈?正相反,美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市场竞争最完善的地方,竞争不激烈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美国,这个行业竞争的是服务。

提到服务,那么行业如何定位就是最关键的。如果把这个行业定位成一个零售行业,或者一个贸易行业,那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易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简单的销售行为,做买卖。做买卖没什么要素,谁便宜就买谁的,这就是交易,大家是一次性的行为。便宜还有更便宜的,做到最后,在这个行业里面每个人都没钱赚,这就是行业定位的偏差。反过来,如果把这个行业定位成服务业,利润就会出来,50%的毛利就成为可能。比如去餐馆吃饭,我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餐馆的卫生程度,档次够不够,菜好不好吃,然后才会考虑价格。

套用一句在国外IT行业时髦的话:“我们不是卖配件的,我们是修理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也成为时下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的一句口号。

为修理厂提供三大解决方案

汽车售出就有可能需要维修,但是,一个修理厂往往不具备“大而全”的功能,这就需要连锁店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在美国,连锁店通常为修理厂提供三大解决方案的服务支持。

第一,需求分析支持。美国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国家,开一模一样的车是谁都不愿意的事情,在美国大街上看到重样的车非常少,车都比较有个性,比较多样化。所以,需要分析这个多样化的需求市场。

美国的修理厂不像我们国内的修理厂,只修同一品牌的车,他们不知道随时会来一辆什么品牌的车。如果什么车都修,很可能面对的是什么车都不知道,根本没法备库存,甚至这辆车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这就是现实的修理厂的需求分析。针对这个需求分析,美国的连锁店寻找一些资深的修理专家,成立专家小组,为修理厂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这就是服务内容之一。

第二,数据库支持。美国这些连锁店普遍都有巨大的数据库,从几十年前的车型到现在的所有车型,每种车、每个型号、生产日期、每个部件、原厂件是什么,或者说可以替代的副厂件是哪几个品牌和种类等等。修理厂是没有这个数据库的,因为投入非常巨大,普通的IT部门都在200人以上,修理厂养不起这样庞大的机构,连锁店可以提供数据库的支持。

第三,库存支持。修理厂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车型没法备库存,就需要连锁店替它做采购、备库存,这自然而然就要依赖于连锁店的物流配送能力。修理厂对于连锁店的依赖,就是对服务的依赖。一旦产生了依赖性,就会觉得50%的毛利是可以接受,是合理的,因为连锁店提供了这么多的服务。

五大因素打造成功服务企业

要把汽配销售企业做成一个服务企业,需要五大要素:第一,人。需要的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人,这样才会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二,产品。美国同行普遍还是以正厂件为首选,当正厂件有种种原因不能成为供应商的时候,才能在副厂件中选择比较好的供应商。第三,技术。这就是ERP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系统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第四,培训。第五,沟通。在服务业最强调的就是培训和沟通。

生存之道作文 篇4

最近,在三墩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一个小偷盗窃了很多东西,正要返回时,被金晓军发现了。他冲上去拦住了小偷,小偷被逼急了,给了金晓军一刀。小偷正要逃,金晓军不顾肚子上的伤,死死拖住了小偷的脚,小偷为了顺利逃走,挥起大刀,直击金晓军的要害。最终,金晓军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这样做值得吗?为了一个小偷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金晓军还有两个孩子呢,小偷可以以后再抓,生命却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要留着生命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做更多有益的事。

金晓军死后不久,小偷就被抓到了。如果当时金晓军没有再追赶小偷,他就不会失去生命,不会白白丧生了。抓小偷虽然重要,但生命同样重要,为了一个小偷失去了生命,实在是不值得啊!

小微企业生存之道 篇5

小微企业生存之道

作者:

来源:《中国机械》2014年第03期

小微企业如何找出自己的“明星产品”,实现最大收益?小微企业如何不断开发新客户并维护好老客户?小微企业如何利用现代营销工具,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小微企业主如何运筹帷幄,省时省力地安排好企业的大小事务?小微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慧眼识别“过路客”?小微企业如何做到科学记账,省小钱挣大钱?小微企业从注册到经营如何利用政策的“一站式”服务,并借助法律为企业保驾护航?

生存之道小学作文 篇6

在远古时代,森林里聚集着一群动物。飞蛙、蝙蝠、猫头鹰和驼鸟等,他们本是会飞的禽类。飞蛙离开陆地生活,躲进水里生存。蝙蝠离开白天到晚上出来活动,猫头鹰也不敢在白天活动,也是到晚上出来猎食。驼鸟爱上奔跑,不再在天空中飞翔。就这样,能在天空飞翔的只有猫头鹰,靠惯性滑翔的飞蛙、蝙蝠、驼鸟在千百万年里生存了下来。

一日,它们四个相遇,各说各的`生存之道。首先是生存在亚洲南部和巽地群岛森林里的飞蛙说:“你们飞得那么高,很费劲,飞了半天才找到食物,我只飞一小点距离,就能找到不管是水里的,还是陆地上的食物。你们别花什么功夫,像我一样吧,少花点力气找东西。”

蝙蝠听了很不服气:“你这是偷懒,坐享其成。虽然我飞得不太高,但是却能在一秒钟内锁定目标,准确捕捉食物,不像你们那样东找西找的,我花的力气不多,食物容易搞到手。”

猫头鹰在一旁不说话,也不想争论,只说了句:“你们的食物要找多次,我一次找到能吃好几天呢。”

驼鸟也不甘示弱,争辩道:“你们找食物方法不多,我在陆地上跑,一路上可有许多食物吃,草啊、昆虫呀,我都能找到。”

飞蛙靠滑翔找食物。蝙蝠除了滑翔,还用超声波快速准确找食物。猫头鹰视野开阔,找食物不难,还分几顿吃,存备可以救急的食物。驼鸟要跑好多路程,一路寻找一路奔跑,锻炼身体。

它们争辩了一整天,不分胜负。这时,森林之王老虎、草原之王狮子、大力士蚂蚁、闻味大王狗都同现了,也参加他们的讨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它们来到造物主上帝面前讨个说法。

上帝对他们说道:“这是我的特意安排,是我的造化。我赋予你们生存之道,就是希望你们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不要再争论谁好谁差,谁赢谁输,谁优谁负。你们各有各的本领,这不冲突,不矛盾,各过各的日子。我创造了你们,同时也创造了能提供给你们的给养,以便你们生活,让生态平衡、相互制约、共荣共存。”动物们听了上帝的一番话,顿时醒悟,各自走回自己的住所,互不干涉,互不干扰。

上帝不仅赋予它们生存之道,还赋予了它们一些艺术性的特征,如鸡鸣报晓、夜莺悲泣,戴胜迎春、布咕立夏,鹦鹉能言、画眉宛转,斑鸠哀鸣、燕子细语,孔雀比美、大雁排队……

动物们生存了几百万年,就这样传承下来。

“特色”乃地下商业生存之道 篇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飞教授认为, 一些大型商圈的商业项目数量已经足够, 竞争已极其激烈, 如果地下商业项目类型与周边商圈内的地上商业项目业态雷同, 将会失去竞争力。而且, 地下的操作难度比地上还要高, 投资大型商场更加有风险。

地上繁荣, “盘活”地下经济, 这种地上地下双赢的局面无疑皆大欢喜, 但业内也不无“两虎之争, 必有一伤”的担忧。潜伏地下, 地下商业如何才能“后来居上”?

错位经营

地下商业街的繁荣与否, 制约因素很多。其中致命的因素是与地上空间环境的整合关系。大部分地下商业街都选择在城市黄金地段, 因此地面设施受到地上建筑的制约, 一方面是地上空间的业态直接影响地下商业街的经营业绩, 此外, 地上客流主体的需求心态, 亦直接关系到地下商业的业态。另一方面, 交通环境直接关系到地下商业的经营状况。

广德超级马克购物广场的“错位经营”的经验, 或许对其他欲分地下商业一杯羹的商业企业有所借鉴。

位于成熟商圈崇文门国瑞购物中心地下二层的广德超级马克购物广场, 除了经营鞋业、时尚购物街以外, 将“生鲜产品市场”作为主打, 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尽管与国瑞购物中心配套的超市乐天玛特同时经营生鲜品类, 但广德购物广场的生鲜业态定位为类超市化的农贸市场。避开与“大佬”的贴身肉搏, 广德超级马克购物广场独创的业态弥补了国瑞购物中心的商业空白。

在崇文门这类商圈激烈的商业竞争格局下, 想要谋得一席之地, 在错位经营的同时, 还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广德超级马克购物广场拿自己的主力业态“时尚购物街”玩起了新点子:借助企业自主研发的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与百度、淘宝网等平台实现对接, 抢占地下商业的电子商务“先机”。

“地下商业街, 在前期的建设、装修、经营的形态、商品品类以及后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别出心裁。此外, 还要拥有自己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 保障地下商业后期运营。”作为业内经验人士, 北京中环嘉业投资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段震宇献上箴言:“一、坚持差异化经营;二、在产业特色、商业特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四个方面肯下苦工。这两点必将为成功发展地下商业保驾护航。”

差异化定位

由于我国的地下商业是在原有的已经成熟的商圈内新增的一个商业体, 若直接与成熟商业争抢客源, 想而易见, 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开辟一片蓝海, 实现定位上与地面商业形成差异化, 凭借“特色”经营, 获得市场的关注, 并赢得客户的青睐。

目前国内的地下商业, 多数都是定位于中低端、潮流化、女人街, 其中多数地下商业以服饰类主题商城为主。部分新建的大型地下商业城或地下商业街群, 也涵盖了百货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性商业体。

例如深圳华强北首个地下商业街——华强·乐淘里一改华强北小铺“大杂烩”的形态, 集中多家品牌主力店, 包括卡西欧、迪士尼一线潮流名品, 以及肯德基、大家乐等餐饮店, 打造出华强北首个集主题饮食、特色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下商业步行街。而西安钟鼓楼广场的世纪金花购物中心则是国内罕见的以国际知名品牌为定位的高端地下商城。

西单地下文化广场由死变活, 或许亦值得经营者借鉴。西单地下文化广场2000年2月正式营业, 虽然先后与西单商场、中友百货等企业合作,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投资方甚至一度以白菜价出租, 但应者寥寥, 地下商铺一度停业。

后来, 新加坡的77街集团租下了这一商铺, 并通过业态组合、精准锁定17-25岁年轻人, 服装和饮食娱乐一应俱全, 现已成为西单商圈时尚消费的代表之一。“在西单77街附近的中友、君太品牌专柜买的衣服, 在大街上转一圈会发现不少同款的, 但在地下文化广场的小店里淘的, 绝对是‘限量版’。”从消费者杨小姐的上述话语中, 或许可见一斑。

地下商业开发的优势

1、没有土地出让金, 享受政策优惠, 所以开发成本低。根据目前国内法律规定, 开发地下人民防空工程属于公益用途, 其商业开发没有被列入房地产开发, 因此不受诸多适用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税收及政策的限制, 不需要缴纳通常占开发商主要成本的土地出让金及土地增值税, 受政策的支持, 所以开发成本比一般房地产项目低很多。

2、低成本运作利于快速扩张, 抢占市中心稀缺资源。拿到地下人防工程的经营权成本低, 利于公司迅速扩张, 快速占领市中心的稀缺资源和快速做大做强。人和商业短短几年运作, 就迅速覆盖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多达30余个共约300万平米的项目储备。

3、利润率高。由于地下人防商业的开发成本低, 而项目处于繁华地段, 租金自然不低, 这也就使得开发商能够获得较大的盈利。事实显示, 人和商业利润率保持在58%左右, 收益率甚至比许多著名的房地产公司都要高。据人和商业2009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 当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1.6%。而历史上净利润增长率最高时曾达到500%。

4、目前, 国内绝大多数开发商还没有意识到地下商业开发这个方向, 市场竞争少。

地下商业开发的劣势

1、地下空间产权归属问题。产权没明确, 地面建筑体业主与地下开发商利益上纠缠不清;产权或经营权卖散, 难于管理。

2、只有使用权, 没有产权, 无法抵押贷款。我国现行法律未明确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产权关系, 地下空间土地出让是参照地上土地出让进行的, 地下空间拍卖的是使用权, 使用年限是参照商业办公定的, 为40年。有人防办的小证, 可以流通, 但由于没有产权, 开发商无法通过使用权证去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3、非战争时期, 人防工程的投资者可以开发、经营、管理这些设施, 并取得盈利。但在战争时期, 国家有权无偿接管人民防空工程, 用作人民防空洞。

业界声音

资深房产专家杨德强地上地下将形成立体商圈

地下商业不仅丰富了商圈的业态, 同时由于地下商业的打通, 原本商圈地面商业体各自割据的地盘将通过地下空间连成一片, 各个商业体之间实现真正的无缝转换,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商圈。再依次推论, 各个商圈之间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连成一片。

地下商业有其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国雄

随着近几年城市的土地资源和承载能力日趋紧张, 在北京重点商业区的地下开发和利用人防工程, 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商业功能, 同时还可以改善地面拥挤的交通环境, 带动旅游、娱乐及购物等产业或者服务业的发展, 而这些功能是地面建筑所无法具备的。北京城中地区地上空间发展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地下空间进行适度的商业发展, 能够扩大商业的营业面积, 完善地下通道建设, 并促进地下经济活跃, 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地下相对比较好控制温度是地下商业很大的优势。

地下商场的三种形式第一商业网CEO黄华军

地下商场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防空洞”改造而来的地下商业街, 其特点是没有产权, 过道式物业, 物业开发者一般要与政府签订长期的经营合约, 制胜的要点在于“如何将随意性消费转变为目的性消费”;第二种是“纯地下商场”, 往往采取“建设-经营-转让”的BOT模式, 比如政府颁布经营特许证, 并提供地铁等公共交通的配套服务, 但是经营方必须附加承担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种是传统购物中心地下层部分, 有产权, 特点是与购物中心的地面物业互补、协调发展。

人和商业执行总裁王宏放地下商业成本低商业价值高

美国期货公司生存之道 篇8

“原来春雨掌上医生马上就快两岁了。”这是春雨天下的副总裁毕磊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发出的感慨。

在此之前,他自己都忘了这个时间点,因为最近一直忙着春雨地方版的推广及合作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些“小事”,已经来不及注意了。

不过,春雨掌上医生4.0版本仍是春雨的小伙伴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在这个新版本中,春雨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和算法整合,推出“医疗智能问答搜索系统”,而算法整合背后,是春雨两年来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数据。

可以说,春雨是一家慢公司,成立两年,两轮融资,平均每半年一个新版本,团队40人左右,始终在移动医疗领域深挖。

“移动互联网的创业项目死得很快,扛过两年很难。但经过两年的发展,春雨的目标却越来越明确,就是要做健康入口。”毕磊的信心,来自两年来的用户和数据积累,以及移动医疗的高门槛。春雨掌上医生作为最早的移动医疗APP,已经落了第二名很大一截。

但毕磊现在也觉得,是加快发展步伐的时候了。目前春雨掌上医生的多个地方版本的推广都已提上日程,怎样与可穿戴设备结合也是春雨在思考的问题。不出意外,新一轮融资在明年也会按部就班地展开。

数据积累的长尾效应

如果说这两年来所做的事中最让春雨骄傲的,毕磊的答案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数据以及始终为用户服务的产品设计理念。

前文提到的“医疗智能问答搜索系统”,是基于春雨平台上数百万个真实的健康问答案例所做的智能系统。用户提问之后,系统会智能匹配与症状相关的健康数据,提供包括可能患有的疾病概率、执业医生提供的相关科普文章、应做的检查、参考治疗方案等数据。

据介绍,春雨所有展示的结果通过智能算法提取医患问答而计算出来的结果,而非普通搜索引擎仅是根据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网页链接。“我们每一个智能结果都是可以查证的,而且都是由专业医生回复的,数据价值非常大。”毕磊不无自信地说,“春雨的数据是最权威的。”

这些数据带来的长尾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毕磊表示,已经有多家可穿戴设备厂商与春雨接触,希望接入春雨的数据,合力研发能广泛应用的便携式硬件设备。

“医疗是最能够广泛应用可穿戴设备的领域。”毕磊解释,目前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拍照、录音、视频等功效,仍然算是手机等设备功能的延伸,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而如果便携式设备能应用到医疗领域,则会产生巨大价值。

“在人们会随身携带这些设备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数据,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做进一步分析,价值非常大。”毕磊假设,如果一个设备能测出病人何时会发病,从而提醒病人按时吃药,那会是可穿戴设备一个巨大的进步。

毕磊同时也提到,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春雨不会自己生产硬件。“从研发到渠道销售,自己做硬件的成本太高,而春雨的定位是一个轻公司,只做好移动医疗就行了,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做好对用户的服务。”

说到以用户为核心,这是春雨一直在做的事情。从加快医生回复速度,到简化设计理念,都体现了春雨的努力。

“无论是传统的医疗行业,还是目前线上医疗网站,包括百度的医疗搜索,他们所服务的对象都是药企和医院,最普通的用户一直被忽视。”毕磊说到,“用户的需求其实很好满足,提供好的建议、看好病就行了。”春雨目前在做的,就是让医生回答用户的提问,满足用户需求。“我们相信,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今后面向他们收费也会很顺畅,因为我们给用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

每一块都是生意,但不能都做

谈及未来的发展,毕磊表示不会把春雨掌上医生这个产品做得过于庞大,移动互联网的生存理念从来都是“小而美”,门户时代的“大而全”已经不行了。

“现在医疗行业转型的最大难点就在于产业链太长,既有前端的导诊、导号,又有后续的入院、体检等。他们每一样都不想放弃,因此每一样都做不好。”毕磊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但不是每一块生意都必须要做。

回归到移动互联网,毕磊认为产品设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并且要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点。把一个产品做深,进而在这个领域产生核心竞争力,这是春雨这两年摸索出来的移动互联网生存法则。

目前,春雨涉及的范围有问诊、病症自查、新闻资讯,涉及18个科室。而在最新推出的青岛版本中,预约挂号功能也已上线。“每一块都是生意,但不能都做。我们希望坚持做好健康入口,挂号已经够了,再往下不会涉及。”

对于百度等巨头的竞争,毕磊则笑着表示不会怕。“大公司的理念还是为医院和药企服务,我们是最早做移动医疗的,为用户服务,现在每天解决超过2万个问题,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线上咨询平台。春雨做了一直没有人做的事情,并且会坚持做下去。”

船小好调头,春雨避开了传统互联网巨头们擅长的领域,切入了门槛较高的移动医疗。正如毕磊所说,春雨不奢望做成像小米一样市值百亿的公司,只希望能做到十亿美元的规模,却能盘活百亿甚至千亿的产业链。

春雨的付费模式分为在线咨询付费和电话咨询付费两个部分。在线咨询的费用按回复的时间分为6元、12元和25元三档,价格越高,得到答复的时间就会越短。电话咨询则是按分钟收费,价格会更高一些,这种方式被春雨天下的副总裁毕磊称为“双向撮合交易”。

为了激励医生去回答问题,在不同时段,春雨每天会发放2000个“免费号”供用户咨询,这部分钱都是由春雨埋单的。这部分开支也是目前团队运营成本中较大的一块,按照最低收费标准,每月花在这部分的运营成本大约有18万元。“让用户付费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用户付费体验的渠道还不够开放,有人嫌麻烦没有支付账号。医患双方也没有达到一定的信任度,这也与中国长期存在的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关。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用户付给医生钱去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除了游戏类App外,大多数的App支付比率只在3%左右,虽然目前用户在春雨上的支付比率能够达到5%,已高于普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但还是很少。从这个数字里也可以看出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付费意愿其实还有待培养。

“中国式”医疗App

对春雨来说,除了要解决用户付费问题外,最大的挑战还有成本管理与拓展的矛盾问题。一方面,要控制运营成本就要限制一定的问题量;另一方面要扩大影响力需要大量互动问题的支撑,在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显然,这是春雨掌上医生发展的又一个障碍。

虽然春雨掌上医生目前尚未盈利,但在2012年他们得到了B轮融资。毕磊说:“在医疗领域不能走得太快,宁可慢一点也要稳步成长。”目前,春雨的创业团队有1000个医生,线下还有5000个医生作为储备。用户的发展,用户付费习惯的进一步养成,对运营成本的考量,找到清晰的商业方向,这些都是制约春雨掌上医生未来发展的原因。

春雨的创始人张锐曾在多个媒体场合表示,移动健康领域的一个局限是,各种化验、检查没法做。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医疗App应用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四个板块:第一,人体数据采集;第二,人体健康、健身相关的辅助程序;第三,不需要大量的诊疗手段和数据的医疗咨询;第四,病人出院后的随诊、随访,包括病情的调查与远程检测。

目前,春雨作为连接医生和用户的管道,拥有大量包括用户与医生的问答在内的相关数据,这些都直接体现了用户的需求,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谈到未来的商业方向,春雨以后要做的不是与医生分成,而是与各大药商、药厂合作,或者利用LBS(定位服务)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推荐。“我们会从数据角度来做数据营销,怎么让这些数据产生价值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定位O2O,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移动互联结合起来,让App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在目前使用春雨的用户中,南方人要多于北方人,多为年龄段在20~30岁的年轻人,其中女性又比男性要多。春雨主推的是妇科和儿科,一些健康管理类和育儿类的公司也希望能跟春雨合作。在内容方面,除了用户在移动端的提问数据外,春雨与新浪Ask、腾讯搜搜问问也有合作,并将它们平台上的一些有价值的医疗问题导入了春雨平台。

上一篇:幼小衔接加强心理教育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