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题(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6中的图C)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中的图D)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8中的图F、G)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0°
10°
20°
180°
10°
20°
180°
本初子午线
(西经)
(东经)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
0°
10°
10°
20°
20°
90°
90°
(北纬)
(南纬)
愈向北愈大
愈向南愈大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11中的图B)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南顺北逆
⑵方向:自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D
此图必须记熟)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配合P14图E记忆)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
9.23.前后
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北极圈以北
无极昼极夜
极昼
无极昼极夜
极夜
南极圈以南
无极昼极夜
极夜
无极昼极夜
极昼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F)
热
带
北温带动
南
温
带
北
寒
带
南
寒
带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90°
90°
(北极圈)66.5°
(南极圈)66.5°
(北回归线)23.5°
(南回归线)23.5°
(赤道)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P19中的图C)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22中的图H)
铁路
国界
山峰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3、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6中的图B)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山顶:中间高,四周低
②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③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指向低处(作
为河流的分水岭)
④山谷:等高线的弯曲指向高处
⑤鞍部:两头高,中间低
⑥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能发育成河流)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类型
海拔及形态特征
颜色及等高线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很小。
成片深绿色,等高线稀疏。
山地
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坡陡谷深,多呈脉状分布。
黄色、棕黄色或紫色,颜色变化大,等高线密集且弯曲,颜色和等高线的变化多呈长条分布。
高原
500米以上的高地,边缘地势起伏大,高原面上比较平缓开阔。
黄色或棕黄色,中间颜色变化少、等高线较稀疏,边缘颜色变化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
海拔不定,四周为较高的山地、丘陵或高原,中部地势较低平。
颜色不定,四周呈海拔高的颜色,等高线较
密集,中间呈海拔低的颜色,等高线较稀疏。
丘陵
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小片的黄色散布在绿色之间,等高线多呈较小的闭合曲线。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的临海: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北回归线穿过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滇,桂、粤、台)
按自西向东方向
(5)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3、34个省级行政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自治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天津市
津
天津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山西省
晋
太原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辽宁省
辽
沈阳
安徽省
皖
合肥
吉林省
吉
长春
福建省
闽
福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江西省
赣
南昌
上海市
沪
上海
山东省
鲁
济南
江苏省
苏
南京
河南省
豫
郑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青海省
青
西宁
广东省
粤
广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海南省
琼
海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重庆市
渝
重庆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台湾省
台
台北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②地处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③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④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
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
⑤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
⑥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⑦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⑧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⑨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⑩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的13亿人口日。
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2、人口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人/千米2)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P49图H)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P59图B)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61中的图D)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63中的图F)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阿尔泰山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观测时间为:2点、8点、14点、20点)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69中的图C)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1月份)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7月份)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4、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亚热带:1月均温>0oC
暖温带:1月均温<0oC
P75
图I
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
B、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74中的阅读)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5、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我国降水分布:
我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知道季风活动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关系。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77中的图N)
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降水量
>800mm
400mm-800mm
400mm-200mm
<200mm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多荒漠
三、天气与气候
1、(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81中的图D)
(3)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2、气候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非季风区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季风区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
南风,温暖湿润。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85图H)
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83中的图E)
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②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P88-89中的图B、D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外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内流河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1中的图G、P96中的图S)
长
江
黄
河
长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特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宜昌、湖口
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P88中的图B,并能在图中找出)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4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P9中的图G)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
⑵时空分布不均
二、土地资源与农业(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
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且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省区
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季风区——耕地、林地
西部内陆地区——草地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多样化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2)400等降水量线:东南部: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
北方——旱地——棉花、小麦
西北部:草地——畜牧业
(3)森林分布: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3、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乱占耕地等。
(2)解决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工业
1、(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矿产资源与工业:
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
作用:工业的“粮食”
石油: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作用: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工业的“血液”
铁矿:作用: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
分布:分布广泛,以河北、辽宁、四川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3)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2、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沪宁杭地区
D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
①
沿海——科技园区型
②沿边——贸易导向型
③内陆——国防军工型
四、交通运输
1、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2、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3、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第5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一、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1、我国居民、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居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典例:蒙古包、两面坡式民居、窑洞、四合院等(各自特点P37)
服饰: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这是区别全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
典例:傣族、藏族服饰(各自特点见P38)
饮食:著名的八大菜系。
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以辣、麻脍炙人口。
2、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式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各种自然因素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气候影响房屋建筑形式。(比较南方与北方的民居特点)
②气候影响当地居民饮食结构。(以东北地区为例)
③人们的服饰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地形对各地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非常大。如吊脚楼。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⑴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①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我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③地方文化特色是最具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已有33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⑵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①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文化景观
②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⑶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问题:
②地方文化特色的价值: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
③策略: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倡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环境。
三、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确定旅游目的地:
查找相关的旅游资料:
设计旅游线路:选择线路的基本出发点:P49
注意的问题:P49—50
准备相关旅游物品
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征
一、北京
1、位置:纬度位置为39°56′N,116°20′E,海陆位置是东南面向渤海、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相对位置(区位)是内蒙古高原、华北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在华北的交汇处。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
3、古都的发展条件
发展历史: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为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建都。
城市格局: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朝,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呈凸字轴线形的城市格局。
4、名胜古迹:故宫、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长城、天坛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北京的城市职能
职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表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天安门是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国驻华大使馆都设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最多。
6、飞速发展的北京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工业部门变化:
表现——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能耗少的工业蓬勃发展。
原因——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资源比较缺乏,其职能对环境保护有很高要求。
7、北京发展存在的问题: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古建筑保护问题和水资源问题
二、台湾
1、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位置: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纬线)穿过台湾岛中部,该线南部为热带,北部为亚热带(温度带)
海陆位置: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意义与评价:海洋交通和海防方面的价值大
组成:包括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
台湾气候:气候为湿和热。夏季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气候特征为湿热。
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全岛面积的2/3,岛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3952米)
河流特征:台湾岛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其上游有风光绮丽的日月潭。
植被特征:种类丰富,四季常青,呈现热带和亚热带风光。
2、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P69
台湾的自然保护:历史著名物产:蔗糖、热带水果、樟脑(产量世界第一)、木材和鹿皮
存在问题:
后果:水土流失、干旱
解决措施: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3、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重要工业城市有台北、基隆、高雄。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工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1、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
(1)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主体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长江下游,面对南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运输便利。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经济条件:经济发达,有国际贸易发达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
政治意义: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就是利用区内的优势和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2)不利条件:本地区缺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
为解决常规能源不足,该地区建起了大亚湾核电站。
轻工业:该地区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部门有服装、家电、食品等,销往国内外。
2、农业与外向型经济:
(1)有利条件:气候条件:珠三角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
地形条件: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水文条件: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2)不利条件:人均耕地极少。
农业:热带水果基地:主要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
农业生产模式:基塘农业。
主要农产品及销售:
地位: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3、港澳经济的发展:
位置: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临。
北面分别与深圳和珠海量特区相临。
组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岛屿组成。香港是世界著名深水良港,香港和澳门都属于自由港。
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组成经济发展:优势互补: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三角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是这里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港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副食品及大部分淡水来自内地。
经济特点: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港,注意发展金融、贸易、信息、航运、旅游等服务性行业
澳门:开发历史较早,港深条件不如香港,不利于发展工业,经济主要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四、黄土高原
1、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古长城。世界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地貌特征:山、原、川。地形景观多样,主要有塬、梁、峁。
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松软,降水集中,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发历史长,人口增长快,不断地开荒种地,过度放牧,开矿。
后果: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黄河水含沙量增大,黄河下游形成“泥河”。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要靠科学技术,坚持生态建设结构,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生态建设
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3、丰富的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地位:晋、陕、蒙接壤的地区,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4
特点: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煤田: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溯,陕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
外运:“乌金三角”的区位居中,有外运之便。除专门的运煤铁路干线外,还可转变成电能输出。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第7章
比较区域差异
一、中国四大区域的划分
1、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具体表现为:
a一月均温:0℃等温线
b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c温度带: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分界线
d干湿区:半湿润区(北)与湿润区(南)分界线
e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分界线
f耕地类型:以旱地耕作为主(北)与以水田耕作为主(南)分界线
g气候类型:温带气候(北)与亚热带气候(南)分界线
h冬季河流有无封冻:结冰(北)与不结冰(南)分界线
i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北)与水稻(南)分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依据: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自然环境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分
布
范
围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东
气
候
温度带
温带
亚热带
温带
高
寒
气候
年降水量
400~800MM
>800MM
<400MM
<400MM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植
被
针叶林
常绿林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特征
土地类型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房屋结构
传统交通方式
饮食
北方地区
地形:平原、黄土高原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旱地
小麦、甜菜、花生
一年一熟
墙体厚、屋顶坡度小
陆地运输,以汽车、马车为工具
面食
南方地区
地形: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田
水稻、棉花、油菜等
一年一熟,一年三熟
墙体高,坡度大
水运,以船只为工具
大米
西北地区
地形:高原、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盆地
小麦、瓜果、棉花等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
平顶阔或毡彦
以马和骆驼为工具
奶制品、肉制品
青藏地区
地形:高原
气候:高寒气候
牧场
青稞、小麦、牦牛等
碉楼
溜索独木桥为主
糌粑
二、长江沿岸地带
1、位置:长江流域中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称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基本框架。
“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位置
优越条件
丰富的物产
“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河湖:众多
除盛产稻谷和淡水鱼外,还有棉花、油菜籽、茶叶等,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农业基地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气候:温暖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除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外,还盛产柑、桔、梨等水果和难以计数的蔬菜类农产品
2、长江沿岸地带的工业:
矿产资源:铁矿:四川的攀枝花、湖北的黄石、安徽的霍邱
有色金属矿:四川攀枝花的铁、云南东川的铜、贵州铜仁的汞矿、湖南锡矿山的锑、湖北黄石的铁、江西德兴的铜
能源矿:四川盆地的煤炭、贵州六盘水的煤炭
磷矿资源:主要
在西南的云贵川
主要工业城市:以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以宜宾、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中心: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
长江的纽带作用:长江把长江沿岸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区变为一体,为该地
带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过干流为该地带内部资源的调
配和物资及产品的输出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运输
经济优势:长江沿岸地带劳动力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农业基地
具有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迅速。
中西部具有资源和能源优势,特别是水能优势,重点发展重工业,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3、上海——经济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水平高,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不利条件: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六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
上海市的发展目标:上海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要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之一。
八年上册
第1章
陆地和海洋
一、海陆分布
1、海陆的分布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陆地:1.49亿km2,占29%;海洋:3.61
亿km2,占71%
陆地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北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1)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右表
2)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亚洲和太平洋
3)重要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亚、非;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
乌拉尔山脉——亚、欧;
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
白令海峡——太平洋、北冰洋
3、重要的大洲大洋分布(记熟P6图F)
①西半球的重要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②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北冰洋
③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④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⑤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⑥包围南极洲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①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②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③大西洋的扩张。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记熟P18图I
并知道板块移动的大致方向)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2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1、世界的气温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
2)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3)同纬度气温:受三种因素影响
a海陆:夏——陆热海冷;冬——陆冷海暖
b地形: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c洋流:暖流经过——升温,寒流经过——降温
2、世界的降水:
1)特点:赤道多雨,极地少雨;中纬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降水季节差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年雨型: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或全年降水稀少
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冬雨型:夏季干旱少雨,冬季降水较多
二、世界气候类型(知道分布位置)
1)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又称萨瓦拉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2)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冬季气温较低
3)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冬暖夏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旱少雨
4)寒带气候类型:
寒带苔原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以降雪为主
寒带冰原气候:终年酷寒
5)高原山地气候: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呈垂直变化,并有不同的自然景观
三、气候和人类活动
气候与农业:气候类型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耕作制度
气候与生活:气候影响饮食习惯、服装服饰、住房特色等
第3章
居民与聚落
一、人种和人口
1、三大人种:
人
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东部
黑种人
非洲、大洋洲、美国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2、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P50图F)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2011年11月达到70亿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4、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
言
主
要
分
布
地
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2、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发源地区
经典
宗教建筑及特点
信仰人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圣经》
教堂:高高耸立
十几亿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古兰经》
清真寺:星月照应
约6亿
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佛经》
庙宇:金碧辉煌
2亿多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补充: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城市和乡村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①景观特征不同:
房
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家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小
小
稀疏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
大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大
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
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黄土高原:窑洞
北极地区:冰屋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⑴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
⑵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第4章 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⑴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⑵国家和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是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⑶分类
①从面积上:大国与小国(前6:俄、加、中、美、巴、澳)
②从人口方面: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与人口小国(如大洋洲的岛国瑙鲁)
③从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⑷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⑸重要概念
①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
②国语界划分依据:自然界线(山脉、河湖、海洋)、数理界线(经纬线)、人文界线(民族、语言、宗教)
③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④我国的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陆地)+300万平方千米(海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⑴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布:
①主要发达国家:美、英、法、德、意、日、澳、新、加(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
半球分布:主要集中北半球
大洲:欧洲的发达国家最多,还有北美洲、大洋洲
②发展中国家:共150多个
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⑶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称之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称之为“南方”。
①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②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⑷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印度的软件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二、国际合作
⑴经济联系: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⑵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
⑶重要的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由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目前的联合国秘书长是来自于韩国的潘基文。
②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WTO,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主要职能是“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在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八年级下册
第5章 认识大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位置
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
白令海峡
大洋洲
阿拉弗拉海
1、世界第一大洲
⑴地理位置
⑵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
①面积最大,约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80°N~10°S;③东西距离最长,约8000千米。
⑶亚洲的分区(6个):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地形和河流
重要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主要河流
长江、叶尼塞河、印度河、黄河、湄公河
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地势特征
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流向
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导致了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3、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9种)
面积最广的气候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
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
④热带季风气候
其它类型
⑤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中海气候⑦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⑧高原山地气候⑨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特点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亚洲
世界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1个)
6个:中国、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5个:俄罗斯(欧洲)、尼日利亚(非洲)、美国、墨西哥(北美洲)、巴西(南美洲)。
人口数量
36.8亿
人口增长率
1.4﹪
1.3﹪
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世界人口最多大洲的依据
①人数最多
②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最多
③净增人口最多
④人口密度最大
影响
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所以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准。
2、多样的地域文化
⑴亚洲大小民族约1000个左右。人数差异很大,既有人数超过10亿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千的民族。
⑵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印度河流域
③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
⑶亚洲不同的地域文化及成因:(P13中的图6.17)
文化现象
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
日本的抗震建筑
多地震
也门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区
达雅克人的高脚屋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恒河三角洲的水乡生活
气候湿热,多河湖
亚库特人的木屋
气候严寒
贝都因人的账篷、宽大袍子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3、经济发展差异
⑴各国经济差异及划分标准
发达国家
日本
发展中国家
亚洲除日本之外的大部分亚洲国家
划分标准
人均GDP
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人均GDP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的国家,经济越发达。
⑵三类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
第六章
认识区域
一、东南亚
1、范围组成:中南半岛
+
马来半岛(亦称南洋群岛)东南亚有11个国家。
马来半岛包括的国家: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5个半岛国家。
马来群岛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这些海洋国家。此外还包括最后成立的一个国家东帝汶。
2、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北连北亚,南邻大洋洲,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地处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世界航海运输的枢纽。
3、地形:中南半岛山川大势为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5、河流:湄公河是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程居东南亚各河首位。红河、湄公河、湄南河流向太平洋的南海。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流向印度洋。
6、火山:马来群岛东面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面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由于地处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此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印尼有“火山国”之称。
7、气候:中南半岛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有明显的旱、湿两季。中南半岛伸出来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即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爪洼岛以东的努沙登加拉群岛属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该气候分布范围较小。菲律宾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缅甸和越南北部有少许范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8、人口:人口稠密区为爪洼岛、菲律宾、中南半岛上的平原、河谷三角洲地带,分别是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
9、人种: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
10、华人华侨: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占总量的80%。华人华侨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下南洋而来)。
11、东南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南亚的锡矿、椰子、天然橡胶、稻谷占世界比重较大。泰国--世界最大的大米、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湄公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稻米产区。缅甸--宝石和玉石、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柚木出口国。马来西亚--石油,天然气、世界上最大的产锡国。新加坡---运输,贸易(转口贸易,加工出口)、金融、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
12、东南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原因:发展快的多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资源优势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发展慢的多位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的农业为主。
13、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它是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东南亚旱灾、水灾频发,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东南亚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等,都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东南亚可持续发展。
14、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之称。
二、中东
1.中东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战争不断,冲突频繁。
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是4个:
①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一弯(波斯湾)、两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洲(非洲、亚洲、欧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
②丰富的石油资源。
③匮乏的水资源。
④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
2.中东范围:整个西亚除去阿富汗
+
埃及。
3.中东位置的重要性:地处亚、欧、非三洲交接地带;濒临五海,控制着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大西洋和黑海经土耳其海峡到地中海两条世界重要航线。
4.石油国:中东是石油储量最大、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中东的著名产油国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石油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日本。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
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航线A
苏伊士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西欧、美国
航线B
好望角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美国
航线C
马六甲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
日本
5.水资源分布:中东高原面积广大,沙漠面积广大,水资源十分匮乏。以热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为主。农业区分布及农业灌溉方式、人口分布均受水资源影响。人口稠密区多分布在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平原区。
6.中东人种与宗教:主要人种是白种人,大多数居民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是麦加。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个宗教的圣地。以色列的居民大多信仰犹太教。
7.埃及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这里利于棉花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光热资源十分充足;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8.伊朗和土耳其的畜牧业在世界著名,原因:多山地高原;气候干旱。那里手工编制的地毯、挂毯、软垫出名。
9.中东农业灌溉方式:①大河灌溉---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河、底格里斯河)
②雨水灌溉--(叙利亚)谷地、(巴勒斯坦)海滨区及土耳其
③
滴水灌溉、微水灌溉-----以色列
10.约旦河的戈兰高地有“中东水塔”之称。
11.中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香料、萱麻、纸莎草等。
12、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
三、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3、发达的畜牧业: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地处中纬度在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多汁牧草,平原为主,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
4、欧洲西部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5、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6、欧洲现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
7、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西面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是亚欧大陆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60°N,属北温带
欧洲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内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罗的海;主要的海峡有西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峡(能在地图上填注)
8、主要半岛: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9、主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南部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地
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直布罗陀海峡是欧、非两洲的分界线(能在地图上填注)
10、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两大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是西欧平原,以东是波德平原),占全洲面积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11、气候:西欧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欧洲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北冰洋沿岸为苔原气候
12、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⑴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属温带气候;
⑵西临大西洋,深受海洋影响,大陆轮廓破碎(为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各地距海近,使
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⑶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延伸有利于海洋温和湿润气候自西部海洋向东深入内陆;
⑷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和增湿作用
13、主要河流:欧洲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莱茵河流经欧洲主要的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向北注入北海的鹿特丹,因此被称为欧洲的“黄金水道”。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14、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使用货币:欧元。性质:欧盟是集政治经济于一身的集团组织,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欧盟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盟正逐步统一各成员国的经济、财政、货币、外交政策、安全政策和防务政策。
15、欧洲西部的工业: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之间。主要的工业区有: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
16、欧洲西部农业: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
17、国家和居民:欧洲的居民绝大部分属白色人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大洲
18、欧洲国家的自然或人文特色:a.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b.德国慕尼黑—啤酒之都
c.瑞士—钟表之都、世界公园
d.维也纳—音乐之都
e.巴黎—艺术、浪漫之都
f.荷兰—郁金香之都、风车之国
g.莱茵河—欧洲黄金水道
h.西班牙—斗牛、阳光、沙滩
i.意大利--比萨斜塔
j.伦敦—雾都
k.芬兰—诺基亚手机
l.冰岛—喷泉、极圈之岛、冰与火之岛
m.雅典—巴特农神庙
n.法国—埃菲尔铁塔
北欧(挪威)——峡湾风光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1、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2、人口:本区有6亿人,其中90%以上是黑种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此外此地区也是黑人的发祥地,故有“黑人的故乡”之称。
3、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刚果河注入大西洋,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的几内亚湾;
4、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5、经济与环境:撒哈拉以南的经济属于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人口、粮食、环境三者成为当地发展经济重点考虑的问题。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6、气候类型:非洲大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故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南北两侧属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再往两旁热带沙漠气候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好望角--地中海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因此,本区人民易受旱灾威胁。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7、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8、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之最:最大的岛国是马达加斯加;海湾是几内亚湾;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最高的山峰是乞力马扎罗山;最大的湖泊是维多利亚湖;世界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的屋脊”指埃塞俄比亚高原。
9、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10、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①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②弊端: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
③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民族工业和旅游业等。
11、撒哈拉以南非洲生活必须的粮食和轻工业品几乎全依赖进口。粮食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缺粮短缺
12、撒哈拉以南非洲向发达国家进口物资主要是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
13、非洲重要的石油国是尼日利亚,重要的铜矿产国是赞比亚,有“铜矿之国”之称,刚果的金刚石有“中非宝石”之称。
14、主要动物:大猩猩(黑猩猩是热带雨林的动物)、角马、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
15、南非是非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南非是世界黄金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黄金储量占世界的1/2。
1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咖啡、可可、椰枣、油棕和香蕉的故乡。
17、东非大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南起赞比西河,向北经过东非高原、红海延伸到西亚的死海,有7000米长,是火山、地震和温泉的集中分布地带,是地壳板块扩张运动的结果。
五、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半岛尖端指向南美洲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2、动物代表: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
3、主要特征: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底下埋着丰富的矿产;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有原始的自然规律。提供天然实验室科学研究。
4、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南极地区:是纬度最高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由西向东南的方向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5、气候:
①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
②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6、世界上目前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
7、与南极洲相距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两洲之间是德雷克海峡。
8、现在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地区为黄河站。
9、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第七章
认识国家
一、日本
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位于北温带
领土组成: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和其它岛屿组成。
轮廓与人口:地狭人稠
2、自然地理基本特点: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边缘,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日本最高峰,著名的活火山。
(2)温湿的气候: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
(3)河流短小湍急。
3、东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广泛受欧美文化影响。
4、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口原料
依靠科技
加工产品
出口产品
海运便利
经济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大)。主要贸易对象:美国、中国、欧洲。
(2)日本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便利的海运,发达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高效率的管理。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3)工业区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两大港口:神户、横滨
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燃料,也利于出口工业产品。
(4)日本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但农业生产水平很高。是世界上的渔业生产大国。
(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①东京――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②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京都和奈良
③新兴的科学城――筑波
二、美国
1、概况: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四。
2、地理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和亚热带,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3、范围组成:本土有48个州
+
阿拉斯加州
+
夏威夷州。共50个州。
4、地形: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山地。美国呈纵列分布,平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
以上。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地;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西部主要山脉是落基山脉。
5、湖泊:密西西比河和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寒潮与大西洋上的飓风是北美洲的灾害性天气,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
7、农业:美国的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是世界上出口农业产品最多的国家。
8、人口与人种:种族、民族、人口
①种族―移民国家
。②民族构成――白种人(80%)、黑种人、印第安人、黄种人
③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
④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和洛杉矶和纽约。
9、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而且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广大,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又有多样的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0、农业带及其成因
(1)乳畜带:这里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而且,这里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因此畜牧业非常发达。
(2)玉米带:玉米的原产地是北美洲。这里是温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3)棉花带:这里原为棉花带,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植棉业己经衰落。现己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4)小麦带:地处温带,春夏气温高,密西西比河为灌溉提供发良好的条件
(5)畜牧和灌溉带这里地形多高原高山,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6)亚热带作物带:这里地处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12、三大工业区
工业区
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东北部
工业区
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
纽约: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港口;芝加哥:工业、交通中心,华盛顿:首都
煤矿、铁矿资源丰富;有多优良海港,水运便利
土壤肥沃
南部工
业区
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
休斯敦:美国南部石油化工、宇宙研究和发展中心
墨西哥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环境好
西部工
业区
宇航、电子、机械制造等工业
洛杉矶:西部最大城市、海港;旧金山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城市,东南面“硅谷”是新兴电子工业中心;好莱坞:美国电影、电视工业中心;加利福尼亚: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
位于太平洋沿岸,海运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好
13、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的有玉米、大豆。
14、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1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首都――华盛顿,全国政治中心,最大的综合性城市
“汽车城”是指底特律,钢都---匹兹堡。西雅图是飞机制造中心
纽约――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曼哈顿区-纽约的象征)
洛杉矶――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好莱坞,迪斯尼乐园)
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美国太平洋沿岸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芝加哥――美国的交通中心;
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
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休斯敦――新兴的宇航工业中心。
三、澳大利亚
1、组成:澳大利亚大陆
+
塔斯马尼亚岛
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亚热带,东临太平洋,西和南面都是印度洋。澳大利亚――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2、人口和城市:
(1)人口分布特点: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原因: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东南部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东南部经济发达;东南部是移民最早登陆的地方,开发较早。
(2)城市及其职能:首都――堪培拉,有“花园城市”之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悉尼――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3、特有动物: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鸵鸟。澳大利亚古老原始动物多,被称为:“世界古生物博物馆”。
原因:一是几千万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汪洋之中;二是当地自然条件比较单一,使得动物的深化十分缓慢,许多古老的野生动物种类能够保存至今。
4、地形: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那里有做世界上最大的“大自流盆地”。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东西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可明显分为三大地形区:
①西部高原,高原为主占60%
②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艾尔湖)
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
5、气候: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北部为热草原气候,东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
6、将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逆时针旋转90°,与美国地形最为相似。
7、世界上最大的独石山:艾尔斯山。
8、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经济地位--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①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铁(东部)、煤(西部)、铝土(北部),澳大利亚是世界是铝土矿最多的国家
②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小麦、羊毛输出国。
农牧业的条件:①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西部是宽广平坦,海拔较低的高原,中部是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适宜牲畜饮用;
②气候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适宜羊群的生长繁殖。
9、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发源于大分水岭;自东北向西南流,注入印度洋。
10、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侧海中。
四、巴西
1、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
2、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
(1)位置:赤道穿过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在热带。东临大西洋。
(2)地形:北部--亚马孙平原,占1/3,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南部--巴西高原,占2/3,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3)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巴西高原---热带疏原气候。
(4)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长度第二的河流,号称“河海”。
3、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
4、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绿色心脏”,“大自然总调度室”。热带雨林的作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态环境,提供木材等作用。热带雨林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夺式的迁移农业造成的。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响了巴西、甚至全球气候,使生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5、经济:
(1)经济地位: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工业: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水平比较高。
(3)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4)资源: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巴西水力资源丰富――伊泰普水电站。
7、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布特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尤为稠密。
(2)主要人种:白色人种(50%),混血种人(40%)
(3)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圣保罗――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最大海港,第二大城市;
巴西利亚――首都(迁都的原因是为了加快内陆地区的开发建设)。
五、俄罗斯
1、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首都:莫斯科
2、俄罗斯传统上认为是欧洲的国家:首都在欧洲,3/4人口在欧洲,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欧洲。
3、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平原广大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70%),②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③主要地形区有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大河和山脉成为大的地形区的重要界线。
(2)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稀少。
(3)丰富的资源:
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
②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③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
④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南非。
⑤有色金属――乌拉尔山脉。
4、经济
(1)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部门地位突出。(2)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
(3)主要工业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分布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4)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
(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①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②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重要海港。
③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
④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主要港口(北冰洋沿岸惟一不冻港)。
5、西伯利亚的开发:工业由西向东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对东部的开发,建立了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和一系列工业基地。
六、埃及
1、地理位置及组成:地跨两洲:非洲东北部和亚洲的西奈半岛。亚非的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2、宗教:多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千年古都,非洲最大城市)。
3、地理位置重要性:既是亚、非之间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气候:沙漠广布,埃及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5、河流: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
6、文明古国(埃及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原因):金字塔、雄伟的狮身人面像、神秘的木乃伊、庄严的神庙、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7、发展中的工农业:农业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这里是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以生产长绒棉著称,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8、埃及古迹分布集中在尼罗河两岸。游览主要景点应选择适宜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俗话说“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 必须先练好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主要做法是:通读初中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 梳理基础知识, 列出主干知识, 研究内在联系, 确定重难点,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例如:进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时要能清晰、有序地浮现出:划分界线, 气温、降水、主要气候类型、河流主要特征、主要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耕地类型、农耕制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传统民居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主食、其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地理最基本是对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 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 要多思、敢问、善问,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熟练掌握重难点。
二、能力培养要突显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要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运用地图、图解、图变、图练等方法, 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如何判断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 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 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 理清解题思路, 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 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 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时, 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正确掌握因果关系, 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 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选择热点问题探究,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时政热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可结合2008年入冬以来, 我国华北、黄淮等地的特大旱情等信息来探究华北、黄淮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人口分布等。
笔者认为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具体表现在———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 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 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 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 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 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 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 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又如:根据太阳直射情况的分析判断当地的季节、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影子的长短等。
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文字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也是初二年学生在应试中失分较多、同时也是平时练习中老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般来讲, 针对试题设计的具体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 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 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例如:通过对位置、资源、交通、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 明白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就能够对其他地区 (特别是自己家乡) 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老师的指点中了解各种新问题、新现象, 在读、听、看中思考, 在思考中读、听、看。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先练好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主要做法是:通读初中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基础知识,列出主干知识,研究内在联系,确定重难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例如:进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时要能清晰、有序地浮现出:划分界线,气温、降水、主要气候类型、河流主要特征、主要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耕地类型、农耕制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传统民居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主食、其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地理最基本是对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要多思、敢问、善问,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熟练掌握重难点。
二、能力培养要突显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要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运用地图、图解、图变、图练等方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如何判斷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时,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因果关系,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选择热点问题探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时政热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可结合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的特大旱情等信息来探究华北、黄淮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人口分布等。
笔者认为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具体表现在——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又如:根据太阳直射情况的分析判断当地的季节、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影子的长短等。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文字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初二年学生在应试中失分较多、同时也是平时练习中老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计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例如:通过对位置、资源、交通、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就能够对其他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老师的指点中了解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
总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会考复习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要贯彻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评价理念。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中国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平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2―3°,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达15―16°,也有黑土发生。中国黑土多分布在低平洼地,但在一些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地。黑土分布区常可见到特殊的土壤发生地形――粘土小洼地(gilgai),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平距离2至100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达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近期母质上发育的;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的Ca、Mg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2、理清知识结构。整理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也可以利用画“脑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
在复习中要经常性地自画简图,促进脑图系统的完善。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系统,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作用,使许多相关知识点能利用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如在复习湘教版初二上学期中国的河流之长江流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长江的轮廓为一个由大写字母“V” “W” 与数字“一”的组合形象后,就可以将这个形象画成简图,作为掌握该地区知识的一个框架式的基础,把长江流域的地形区、矿产分布、支流及湖泊分布、水电站、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其地、棉花基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等所有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该框架上的位置。如: 重庆位于 “V” 的中间位置,武汉位于字母 “W”中间的尖上,南京位于字母“W”与“一”的相接处等等。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动手、就可以迅速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解决疑难——“善问”
1、问自已,学会独立思考。自已才是学习的主人,碰到疑难问题,首先要问自已,想一想解决当前问题需要哪些背景知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如何,过去碰到过类似问题没有,生活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等。
2、问同学,学会合作学习。当问题自已实在无法解决时,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允许,先要选择与同学讨论,因为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是相似的。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说起初中地理会考, 大部分过来人的印象都不太深, 隐约记得集中一段时间死记硬背, 然后糊里糊涂参加考试, 要不是高考选了地理, 那次会考之后就没有更多的记忆了。
作为专业的地理教师, 我们自身也觉得处境既尴尬又矛盾。从地理学科本身来说,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在中学时属于文科, 在大学时属于理科, 这是我国几大学科划分中唯一兼具文理性质的。像这样知识面广、文理兼修的课程在国外是相当受欢迎的, 但在国内, 由于考试制度的根源存在, 存在“考试考什么,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急功近利的思想, 地理地位好像总在底层。因而, 相当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地理会考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面对这样的处境, 我们该怎么应对呢?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入手。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 我会和学生交流学习地理对我们的意义和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学习地理能了解某个地名在哪里, 某个地方有什么特产, 能识别方向以免外出迷路……其实地理所涵盖的内容很广, 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如:学习了“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灾害, 我们就可以解释日本3.11大地震, 面对类似的情况可以及时防灾、自救。再如学习了“地理环境”, 我们就会更加珍惜自然资源, 爱护地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实, 地理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我们学习的只是一小部分基础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更重要。
地理思维是依据解析地理特点、原理、时空分布、综合性规律等的方式、方法、技巧进行的全方位思维过程。比如说时空思维, 重在分析时间和空间两方面,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地理思维来源于地理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地理实践, 地理信息量大、逻辑性强、文理兼容, 需要有完整的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解析。如果培养好地理思维并能合理运用, 将有利于我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使人格更加健全。
三、如何提高会考通过率
地理会考还是离不了一个“考”字, 凡是考试就有竞争, 就有通过率,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会考通过率呢?
1. 安排合理, 提高效率。
地理会考复习第一轮以课本为主, 学生对书本知识必须熟悉, 每两个或三个单元做一次反馈检测。第二轮复习以《初中地理学习能力自测》为主, 根据考纲, 认真把握重点知识。第三轮复习, 进行模拟训练, 有针对性地找出还未掌握的知识点, 查漏补缺。
2. 态度端正, 积极准备。
一方面, 学校、班级、班主任的重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 地理教师本身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会考纲要的精神, 分析会考试题内容、形式、配分上的特点, 预测下次会考趋向, 这有助于地理教学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会考合格率。还要做个有心人, 在细节上关心爱护学生, 例如临近考试时, 关心学生的表现, 提醒学生准备考试用品, 教授学生如何填涂答题卡, 做题技巧等。
3. 关注临界生。
地理会考是通过性考试, 教师应多关心那些临近及格线的学生, 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比如在课堂上多提问临界生,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另外, 这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还需要老师多监督。
4. 多读地图, 学会填图。
地理不像其他文科会背书就行, 有时更要学会记图。书上重要的图一定要多看, 特别是地形图、行政图、推理图。还要充分利用好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 练习填写空白图, 增强学生的位置方向感。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的结论往往印象更深, 对记忆非常有益。比如学习台湾省相关内容, 一张台湾地图涵盖了台湾的地理位置、周边海域、岛屿组成、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名胜等地理特征, 囊括了台湾的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一部分人文地理,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多的信息, 概括程度相当高。
四、关于非专业地理教师的教学
每个学校都有相当大的一支“外援部队”正在“支援”地理教学, 于是每次地理教研活动, 总能看到很多新面孔,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那么如何让这些非专业的地理教师做好会考复习工作呢?
就我与非专业地理教师合作的经验来说, 我认为他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
1. 学习大纲, 钻研教材。
对于大纲中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德育目标, 要认真把握, 理清层次, 千万不能照本宣科, 读教材。要想知道事物的结构和联系, 就必须对其进行分解, 深入研究, 找出事物的联系,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大纲, 深入钻研教材, 才能很好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否则就可能对于知识处理上出现偏差, 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2. 学习教育理论, 提高教学水平。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非专业地理教师要能够胜任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就必须提高理论水平, 以理论指导完成教学工作, 就必须广泛阅读各种教育理论, 虚心求教有经验的教师, 撰写教学心得, 及时总结经验。
我的工作经验不足, 但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每学期认真备课、编制复习试卷, 分享给非专业的老师, 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五、结语
地理会考, 既重要, 又不用过分看重, 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培养了地理思维, 学会了地理方法, 不用过分看重分数。就像那句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意目的地, 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让心灵去旅行!”愿你我享受好这一道风景, 这一过程。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初中地理会考的处境, 提出在当前形势下, 学生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地理思维, 并探讨如何提高地理会考通过率这一问题, 最后对非专业老师的教学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⑨地壳中硅的含量;⑩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⑾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⑿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题】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知识点总结12-08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09-20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06-20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10-03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9-10
初中地理集体备课05-26
初中地理亚洲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07-15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11-10
初中地理气候提纲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