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通用5篇)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 篇1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2004 年被确定为渤海大学重点特色学科。目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东北基地”(筹)等学科平台。具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一栋6000平方米食品科技大楼供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专用,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拥有一支50余人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学术资历丰富、学缘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队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沈阳、大连、锦州等地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任职,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考上研究生和博士生。

学科目前设有食品安全、水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粮油加工四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学科成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学术论文1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在“立足发展、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的原则下,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 篇2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系河北省重点学科,学科以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相结合,金属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相结合为特色,开发金属材料加工成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在金属材料加工的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适应现代材料成型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学科实验室为河北省、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塑性成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轧制新技术与工艺优化;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金属的强韧化与组织性能。

本学科目前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4项,科研获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发明专利2项。

冶金工程(专业代码:080600)

冶金工程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其中钢铁冶金是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冶金过程物理化学;钢铁生产过程原料优化;炼铁原理与工艺;凝固理论与钢质量控制、连铸连轧原理与工艺;钢铁生产节能;冶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智能控制;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冶金计算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的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及固体电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工艺与理论研究;有色金属和特殊冶金材料制备;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环境保护等。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20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自然基金10项,科研获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5项,省部级奖共18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11部,发明专利5项。

热能工程(专业代码:080702)

热能工程学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热能工程学科主要研究能源工业燃料燃烧技术、能量传递转换与利用等,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动力、化工等产业部门。学科实验室为河北省、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开发、转换与洁净利用;能源环境工程及新能源开发;电站热力设备安全经济与控制;热过程模型化;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

本学科目前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2项,科研获奖3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地质工程(专业代码:081803)

地质工程学科是以地质、工程、经济以及基础自然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手段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地质信息,查明各类地质资源,设计各种地质工程及建筑设施基础工程。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质灾害预测防治与评价;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岩体工程稳定性的遥感监测。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25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4部,完成了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市级纵向课题多项。

矿业工程(专业代码:081900)

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采矿工程是运用各方面工程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自然矿产资源开采规律、工艺技术、安全技术及管理的综合性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是利用天然矿物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选择性分离和深加工的工程科学技术;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是一门运用安全科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现代工业生产中各种工业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危险性辨识、事故预防及预测、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分析与评估、安全防护及管理等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采矿工艺与技术;矿山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爆破工程;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矿井开采安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磁铁矿造块技术;难选矿石的分选研究;工艺矿物学;矿山安全管理与评价;矿井瓦斯防治;矿山火灾防治技术。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8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完成了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3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奖1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10项。多项研究成果在矿山企业得到应有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以近代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原子、分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和性质之间相关性,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的研究开发,揭示材料物理本质及其演变规律,为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及制备工艺优化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光电功能材料;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复合材料界面物理化学。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0人。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已完成科研项目获各级奖励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检录40余篇。

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

材料学学科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及新材料开发与合理应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温结构材料;陶瓷材料;胶凝材料;高分子材料。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7人。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已完成科研项目获各级奖励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检录60余篇。

工程力学(专业代码:080104)

工程力学学科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所属一级学科是力学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力学理论的工程应用问题,侧重于与抗力、荷载和结构可靠性相关的实用技术。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动力分析及工程应用;结构损伤及强度测试技术。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5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项10项,目前承担国

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等纵向课题10余项。

结构工程(专业代码:081402)

结构工程学科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3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隶属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结构抗灾与建筑隔震减震;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及可靠性评定;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主要研究与工程结构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工程结构的静、动力分析;结构的抗灾防灾性能、破坏、损伤机理;修复加固技术。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7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市级等纵向课题10余项。

市政工程(专业代码:081403)

市政工程学科是由国家城市给水排水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国家城市给水排水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批获国家批准组建和正式授牌命名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在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的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与特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给水处理理论及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与科研能力,现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含教授级高工)、博士3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项6项,目前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10余项。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代码: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属于土木工程学科。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通过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于城市防灾规划、建筑抗震设计、工程抗震减灾、工程安全评价、灾害控制与动态管理等领域。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与工程防灾减灾;区域工程环境与信息系统;结构抗震及振动控制。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含研究员)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及教育厅等纵向项目4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励1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市级等纵向课题20余项。

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与唐山市政府研究室联合共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企业行为与组织;区域产业发展与政府规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10人,教授9人,副教授14人,研究员3人,其中省市优秀专家5人。近年来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10

余篇,完成国家及省市级项目30多项,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企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02)

企业管理学科主要侧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研究现代企业最新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提炼企业活动的规律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效益和经济效率。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管理模式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营销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8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其中省市优秀专家5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10余篇,完成国家及省市级研究项目30多项,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080201)

该学科是以机械制造为核心,机械制造理论、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有机结合的学科,以制造过程自动化,先进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内容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具体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与管理,制造过程的监测与诊断,制造装备与制造系统等多个领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细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

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3研究室。近年来,完成国防科工委、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6项,其中2项获省、部级奖。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代码: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于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技术;机电测试与控制技术;故障诊断技术。

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设有机器人研究中心;机电传动控制2研究室。近年来,完成国防科工委、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5项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16部,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20余篇。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代码: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研究机械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具有坚实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宽厚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实验技术与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完成具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课题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于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摩擦、磨损与润滑。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研究环境先进,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设有机械动力学研究室;计算机辅助工程;摩擦、磨损与润滑;唐山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室。近年来,完成国防科工委、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4项获省、部级奖。

化学工艺(专业代码:081702)

化学工艺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化工生产与开发技术的二级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以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工基础数据及计算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洁净煤技术。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13人。实验室拥有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精密仪器,科研教学环境良好。近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获奖成果20项,发表学术论文340篇,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65篇。

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81704)

应用化学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的二级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精细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等方面。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与改性。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9人。实验室拥有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精密仪器,科研教学环境良好。近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获奖成果15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50篇。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集控制、计算机及信息处理于一体,涵盖控制理论、检测仪表、人工智能、系统工程、模式识别、机器人等众多领域,是一个生长性快、辐射性广、带动性强的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动态系统智能控制;复杂工业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检测与控制技术及智能装置;控制工程中的网络集成技术;控制理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近3年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被检索50多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30多县项,其中有多项成果获奖,并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采矿、煤炭、陶瓷、水泥、机械制造等行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既是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计算机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与数据库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研制项目30多项,并有多项获奖。近3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IC,EI和ISTP收录3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材8本。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代码: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现有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如何利用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揭示,探讨外语教学规律,依托应用语言学理论,开展对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中、外文互译中的语言与文化交流内涵。

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英语口、笔译工作以及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近两年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论著多部,完成省市级项目50余项。

应用数学(专业代码:070104)

应用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方法,同时注重数学理论在工程技术、科学计算、信息科学和生物信息统计中的应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处理数学模型及应用、生物信息统计、数值计算及应用。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2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近五年来,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国家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4项,获科研成果厅局级以上奖励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高校教材2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40余篇。

设计艺术学(专业代码:050404)

设计艺术学学科以遵循设计文化特点为基础,以继承和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为目标,积极营造体现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所具备的文化特性。其研究的范围涉及面广、应用性强,主要以设计艺术为主线,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工程技术等几个关键点上注重多学科相互交叉,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陶艺设计与应用研究;日用陶瓷设计与应用研究;陶瓷装饰设计与应用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与应用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陶瓷壁画设计与应用研究。

本学科现有导师8人,均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多篇论文、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装饰》、《中国陶瓷》、《包装工程》等国家级核心期刊,陶艺作品“魂灵”“墟落”“永恒的记忆”获“中国北方现代陶艺作品展”大奖,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设计艺术类比赛中获得佳绩,多幅绘画作品参加国际交流展并获奖,在省内位于设计艺术教学的领先水平。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代码: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是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作为基础学科,它研究地球及外层形体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工程应用学科,它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和城市建设等领域。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信息分析及其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基于3S的资源环境监测;矿山变形测量分析与预报。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9人。学院

0201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简介 篇3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理论经济学(英文)名称:Theoretical Economics

一、学科概况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研究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应的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经验现实的抽象分析和整体综合实现对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探索,以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分析和解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该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研究方向。

经济一词源于家庭资源的管理如何满足其需求,含有经济资源配置和“节用”等意义。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1615年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一词,研究范围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向政府提供管理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和政策。重农主义以及后续的古典经济学,凸现抽象研究和综合阐述的特点,探索经济过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性质,形成了较有系统的经济学范畴和体系,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理论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第一次使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只限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使之扩展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演化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和完善而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展、不断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特别以其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为理论经济学的主体。现在,理论经济学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内容,除了构成理论经济学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范围有了重要扩展,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世界经济等传统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理论体系和方法创新上的一系列新成就;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向创立并日臻完善,成为理论经济学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各种流派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对中国原有的理论经济学格局有了显著调整,形成西方经济学,成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的经济学的有益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使得理论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发挥理论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作用。

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特征;(2)理论经济学内各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交叉的趋势,以及理论经济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3)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如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有新的发展;(4)随着理论经济学学科规范程度的提高,计量方法、数理方法、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学科内涵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理论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的要求,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不断地进行理论观点、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理论经济学以对人类各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科学认知、思想发展的历史知识,以及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知识基础。

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制度分析为主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方法;(2)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实证和定量分析为主、以规范和定性分析为辅助的研究方法;(3)其他注重制度分析、演化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范式的方法;(4)各范式中运用的数理和数量方法。

三、学科范围

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等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科的基础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思想史是研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学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的学科。经济思想史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关系变迁的思想的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体制和重大经济政策演变的思想的历史,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思想反映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经济史是研究历史上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经济史不仅对于认识经济现

状,而且对于经济学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史学科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和准确的理解,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与手段,该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几大体系发展而来,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或流派。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逐渐增多。在方法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越来越突出数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世界经济学科是以世界经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世界经济在对世界经济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及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世界经济的构成,即各国经济;国际经济联系;世界经济整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四、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在博士培养层面,本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能胜任和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

本学科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理论基础,深刻理解并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和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完整地理解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晓西方经济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系统、深入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熟悉国内外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问题,清楚地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进展和趋势,特别是对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具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独立研究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与社会经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熟练地撰写本学科的科研论文和报告。

2.硕士学位

在硕士培养层面,本学科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功底,知识面宽、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层次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完整地理解并把握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较为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知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及其趋势;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动态,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至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士学位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经济学方面的基础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的学术修养。

本学科本科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够阅读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相关学科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 篇4

介(最新)

2011-03-22 09:16:40 来源: 评论:0 点击:87

董企铭,男,1947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奉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81年毕业于钢铁研究总院,获工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原洛阳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河南科技大学校长,现任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并担任全国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及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获省部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8项。在高强度高导电、铜基功能材料、超硬材料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28篇。E-mail:dqm@haut.edu.cn 邹文俊,男,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北黄梅人,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国家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涂附磨具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自1984年以来,致力于有机磨具、涂附磨具胶粘剂的合成、超硬材料及制品应用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参编专业教材4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95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E-mail:wenjun_zou@haut.edu.cn 毕晓勤,女,汉族,1967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材料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铸造学会理事,中国热处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铜基功能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刚石烧结制品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出版专业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E-mail:xiaoqin_bi@haut.edu.cn 李颖,女,汉族,1963年1月生,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副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超硬材料及制品教学与研究。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EI收录8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完成《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工会“三育人”先进个人。

E-mail:ying_li@haut.edu.cn 朱峰,男,汉族,1963年1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博士,硕士生导师。1993年10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超硬材料协会理事长,磨料磨具协会副理事长,涂附磨具协会副理事长。从事磨削工艺研究、超硬材料制品制造与应用研究多年,主持及参加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七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机械部优秀科技青年”、“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E-mail:zhufeng@zzsm.com 刘明耀,男,汉族,1958年5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超硬材料协会专家小组成员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及磨料磨具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超硬材料制品研究开发二十余年。主持承担国家项目14项、省重大攻关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级发明金奖一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国际研讨会、省级、行业优秀论文二等奖四项。E-mail:lmy@zzsm.com 陈锋,男,汉族,1963年10生,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多年来主要从事磨料磨具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项目3项、省重大攻关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省级发明金奖和创新奖各一项。发表论文15篇。被授予“郑州市十杰科技青年和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E-mail:cf@zzsm.com 徐三魁,男,汉族,1967年9月生,河南兰考人,中共党员,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超细材料,催化材料及技术等。先后主持、参加科研项目6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0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篇被EI收录。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E-mail:sankui_xu@haut.edu.cn 彭进,男,汉族,1971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九三学社社员,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96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温树脂结合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热固性树脂。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2部,参加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主持参加省部级项目6项,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2005年获河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E-mail:jin_peng@haut.edu.cn 侯永改,女,汉族,1964年1月生,河南平顶山人,中共党员,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2003年获燕山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陶瓷磨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等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部,参加及完成科研、教研项目8项,获河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 篇5

(2016 年 5 月 14 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本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类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管理问题,采用系统思想、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为目标,努力揭示领域或组织管理内在规律和有效运作机理的基础应用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中,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工程与项目管理(3)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5)管理系统工程(6)优化与决策理论(7)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8)金融工程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探索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掌握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相关方法技术和研究范式,以及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提出研究问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和手段、解决管理工程实践问题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级研究人才。因此,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1)掌握管理哲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组织原理、复杂性理论、优化与决策理论、经济学和社会行为学等管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信息与知识管理方法、人机协作方法、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研究方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

(3)掌握以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为基础,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计量测算,采用定量和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研究范式。(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撰写论文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博士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讨论专题、实践环节,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 75 分,非学位课不低于 60 分。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1)对学术研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善于大量阅读文献和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

(2)治学严谨,学风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和有效解决现实管理问题。

(3)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学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

(4)具备较强的外语科研文献阅读能力,能进行国际间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学术交流,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一门主要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心理健康。应具有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难题和前沿动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能够做出客观评价,从中探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关联性和独立性。博士学习期间,研读国内外高水平文献不少于15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1/3。

(2)学术鉴别能力。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甄别能力,能够从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以及研究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逻辑的严密性等,判定所研究管理问题结论的真伪性和应用的针对性。具有管理研究问题的简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管理问题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和方法技术论证推理过程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标准辨识问题表现和论证的简洁性。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已有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判断所从事的研究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创新性和前瞻性,以此来衡量成果的重要性。博士学习期间,应撰写一份不少于 6000 字的与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报告。

(3)科学研究能力。具备提出有价值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对大量管理现实问题、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管理科学前沿发展态势辨析的基础上,能够凝练出新的科学问题。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做到归纳、总结、提升和融会贯通。

(4)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的创新性探索,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重要的新发现。能够提出新模型、新算法、新机制、新模式,发明新技术,发现新规律,或者改善、补充已有的理论与方法。

(5)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同语言(含一门外国语)诠释和讲授学术贡献以及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主题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精炼地撰写论文,并与他人进行问题探讨和观点交流;能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熟练地进行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博士学习期间,至少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并进行分组报告各 1 次;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

(6)其他能力。具有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完成的学位论文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瞄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充分阐述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者应根据研究兴趣和学科发展前沿选取研究主题,并明确研究内容、范围和研究的焦点,并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能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对选题价值进行判断。应充分利用文献综述报告综述选题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阐明已有的技术发展状态、所需要的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瓶颈或制约因素。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 6000字,查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数不少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数不少于 1/2。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立论科学、结构合理、推理严谨、诠释透彻、文字简练、数据可靠。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特点的内容应重点论述,做到论据详实丰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和图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及附录。摘要是学位论文创新性研究内容的简要总结,必须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包括创新成果的具体描述、创新在何处、怎么获得、创新价值等,摘要必须力求语言精练准确。正文一般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体系构建;研究方案设计、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等;试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理论证明推导过程;研究成果和结论以及进一步分析讨论。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有关与指导老师或他人共同研究、实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都要明确说明。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论文的引证、署名和发表,在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成果,须严格注明引文出处、标注注释,并列入参考文献。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一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学术作品。这种贡献可以是专业领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这些方面新应用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导师及其指导团队的充分认可,能够通过专业查新机构的创新评价,能够通过论文评议专家、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的评价,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执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能通过研究过程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获得相关科技奖励等成果加以佐证。应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才能授予博士学位。

(1)发表 SCI/SSCI 收录的 JCR 二区(在学期间的数据库均有效)及以上期刊论文≥1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2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且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或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2 篇。

(2)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 项或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有效获奖人)或省部科技成果(含社科类)一等奖(前 5 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 3 位)≥1 项,且发表 SCI/SSCI 收录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申请学位的所有学术成果均应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科研究方向;论文成果可包括专辑,但不含增刊;论文或专利成果,必须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发明人)、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发明人)。应遵守的学术道德

上一篇:自荐信常犯的错误下一篇:关于工商执法办案的工作介绍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