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推荐8篇)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1 象形武术的文化释解
1.1 象形文化内涵
在文化《内涵论》中,指出内涵分为类相指称和殊相指称。“类相指称是指把表达式作为语言的词语和词组;殊相指称是指把表达式作为在语言的使用中所产生的词和词组的话语和标题。”象形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同样包含所属内涵。(1)象形的“类相指称”:在“象形”一词中,“象”即为模仿;“形”即为实体,样子。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形”一词来自于图画文字,突显象征性质,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2)象形的“殊相指称”:在传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象形武术可谓传统结晶。纵观象形武术的历史,无论是动作的命名和套路的结构,以及简单的踢打架势或进退攻守的运动形式,而形成一些防身自卫的方法,均模拟动物的意识、形态、动作等加以提炼升华,其表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演练起来栩栩如生,反应其表现价值大多靠形象的象征价值所体现,以凸显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角色。所以,凭借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物形象才可发展成为今天的象形武术。例如,蛇拳中蛇的屈伸自如、左顾右盼;猴拳中猴的变化莫测之巧、纵身跳跃之灵;鹰爪拳中鹰的机智稳健、威力无比的钢爪;养生功法中“五禽戏”的“虎、鹿、熊、猿、鸟”的形态特征等。
1.2 象形武术的特质文化
象征价值体现了一种人们对于动物本质的诠释,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本著名的符号学家池上嘉彦说过:“在姿势中,有一种就被称为‘身体语’的这种身姿语明显具有类似语言的东西,即‘符号’的性质一样。”象形武术具有身体姿势的特征,成为“符号化”的身体语言,是一种不会说话的符号,一种无声的文化载体。
所以,象形武术通过身体姿势表现出的武术动作经过高度抽象化提炼,其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对人们造成极强的视觉感染力,还可将象征武术中所包含的“象征”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形成“象征符号”,使观者在演绎者优美的动作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象形拳,都是以人的身体来表现“象”的特征和特性,演绎着身体的文化,表现出不同象形风格的象征符号意义。
2 象形武术的双行“动态”文化符号
哲人卡希尔认为:“人学研究的不是文化、也不是符号、而是运用符号进行创造的活动”。所以,从动态角度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劳作”、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来创造世界。文化符号可以整合各种文化形式,使具有动态功能性的符号不同于静态的符号。象形武术的文化符号,也是在动态中行进,运用符号来传承中华精髓。
2.1 在“身体文化”基础上,象形武术呈“动态”的文化符号
“在武术的活动中,武术先民把各种动物的搏击形态及适应自然生存的本领结合武术的攻防特点创编成满目琳琅的象形武术套路,如拳理中的龙拳练神、狮拳练势、虎拳练骨、豹拳练力等。”“象形就是以人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抑或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场景。取意则是象形动作中所含蕴的意义。”在武术文化中,其表现手法以象形为主,不仅有静态的单个动作,也有动态的组合动作或套路,均具有神似、形似及攻防含义、格斗意念,即“以形为始,以意为终”。通过不用的身体形态揭示出各异的“身体文化”。演练动态的象形武术时,为表现出不同的动物形象,不同自然社会景观的变化,演练者利用身体的姿态来体现,即劲力、伸展、开合、动静、快慢等,如猴的灵巧、鹰的凶猛等特征,这些都带有象征意义。象形武术是一种“动态”的身体符号,借身体的“动态”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传统文化的象征精神。
2.2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象形武术“文化符号”呈“动态”式发展
2.2.1 象形武术文化的“原始文化符号”特性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原始社会的产力极低,人们过着共同采集、狩猎、平等的集体生活,生活极为艰苦,饱受野兽侵袭和疾病的折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状况等外部条件,逼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的挣扎、搏斗,进而学会思索和创造。”“原始人把握对象的基本方法是概括性的把握,凡是客观实在的对象,只要视而可见其形,均可用象形来把握。食物之形、衣食之形、屋宇之形、器物工具之形,等等。都可以模仿其形、其特征,甚至包括它们的声音,这种简单的模仿方法为武术思维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积累和传递,身体赋予了文化生命力,他们利用身体传递信号、以身体行为表达文化内涵。原始的模仿思维方法被抽象的象形、取意、象征等理性思维方法所取代。身体行为传递的是一种身体文化、一种身体语言,这种身体语言起到了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象形武术也恰恰是利用身体来传递攻防意识的“身体符号”,渐渐地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原始的攻防动作逐渐发展成一种攻击和防守的符号,此类符号在原始文化中形成“原始文化符号”。
2.2.2 象形武术文化的“身体文化符号”特性
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文化符号由多种符号形态构成,诸如语言、文字、行为和各种综合形态等,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类最终与类人猿分道扬镳;非语言符号使人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非语言系统中,身体动作语言涉及的面最大。象形武术正是因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某种特殊“言语”状态,通过模拟各种自然动物的特长和形态,用身体符号承载着“象征”价值的体现。在身体文化研究中,身体在文化的传承与传递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凸显身体在其中所承载的符号角色。早期的武术习练者的传统思想是:“宁教千招,不说一招。”他们凭借“身体符号”进行传承,同时借身体符号传递着传统的文化与思想,形成象形武术中表达的“身体文化符号”。
2.2.3 象形武术文化的“行为象征符号”特性
非语言符号的象征在传统的象征符号中非常重要和普遍存在的。“中国传统象征符号具备了现代符号简洁的外部特征,而丰富的内涵则包容了华夏民族对宇宙自然乃至现实的各个层面。它包含有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层面。既有对天地日月、星河云雷等自然景观充满幻想的符号,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寓意的图形,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的图形符号。”可以说,象征在意义上讲是文化符号的延伸。象征的本质就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形武术是人类通过身体所演绎的象征含义,身体的运动在社会研究中称之为行为活动。象形武术是在原始模仿文化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以运动行为活动所开展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行为象征符号”。
文化的繁衍不是单一的,可呈双行动态形式发展,使两种“动态”并驾齐驱。所以,象形武术在历史演进层面上,依循着它的发展客观规律。从文化学和符号学角度看,象形武术文化本身包含着“文化符号”特性,从最初的“原始文化符号”,发展到“身体文化符号”,再到具有意义特征的“行为象征符号”,它的发展呈简单化到复杂化的“动态”式发展。
3 结论
【关键词】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 导读 现实意义
何九盈(1932年--),湖南省安仁县人,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古汉语音韵学述要》《上古音》《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等。
一、《汉字文化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学》从总论、本体论、关系论三个方面着眼,较为完备地地阐述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和信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论部分主要对汉字文化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呈现给读者一个宏观的视野。本体论部分作者则立足于汉字本身,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形式和其声符中存在的文化因子的分析,进而说明汉字形体和音读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即关系论中,主要通过论述汉字与汉语和其他文化内容的关系来说明汉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处于一个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本书不仅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还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从而展现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汉字文化学》之学术和思想价值概述
《汉字文化学》一书强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文化则必然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要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对汉字的本质及改革历史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本书具有丰富的学术和思想价值:首先,本书倡导用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汉字文化的研究,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种建构的过程中,这一学科的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准确的定性,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其次,本书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在肯定前人的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也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大胆地质疑和反驳。例如,唐兰先生认为,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包括训诂和音韵。何九盈先生则在本书中指出让音韵学和训诂学完全独立于文字学之外是不符合辩证原则的。因为汉字学的研究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现象产生融合从而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再次,本书对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也有独特的思考。该书提到在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时,可以用现代思维方法去构建理论框架和理论规则,但在具体的探讨古文字的造字原理时,就要用一种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去构建一个“历史的话语场”。例如,本书说明了《说文解字》为何要说“羊,祥也。”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曾经有过羊图腾崇拜,所以羊才会是吉祥之物。最后,本书还惯于站在独特的角度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去探讨汉字的文化精神。例如,本书认为每个汉字的内部结体要不偏不倚、均匀方正体现的是“中庸”精神,汉字的“随字变转”“各有别体”等特征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精神,而汉字形体注重主客体高度结合的特征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三、《汉字文化学》之时代价值刍议
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关于其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等都还没有被系统的阐释。而本书正是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本书认为汉字文化学的任务为“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信息系统,它的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1](P74)这一说法的提出既肯定了汉字本身深层的文化属性,还说明了汉字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汉字”,它便不同于文化语言学。书中也提到,汉字文化学与汉字学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古文字的研究在于解读汉字和通向历史,而汉字文化学主要对古文字进行文化分析,并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如此一来,汉字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也就有了较为清晰地界定。另一方面,从汉字文化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本书的时代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汉字的研究往往只是局限于汉字的字、形、义三方面,如此诚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没有对汉字的意义进行深层挖掘。本书则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运用汉字自身的形音资料探求其蕴藏的文化因子,还把汉字文化及其外部关系作为研究目标,进而把汉字的性质全面和全新的展现给大家。汉字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但自清末以来,随着列强的侵入,中国的政治经济陷入衰退,随之汉字也被用来与西方的拼音文字进行比较并饱受轻视。故本书提出研究汉字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挖掘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宝藏,推动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还在于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消除那些“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轻视汉字的谬论。
四、结论
《汉字文化学》是何九盈先生在总结前人对汉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独到的批判态度和创新意识完成的一部著作。何九盈在《汉字文化学》中提到的汉字的文化功能以及汉字与其他文化内容的关系的相关问题,无疑都会对当下的汉字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汉字文化学》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其作者本身的勤勉治学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尽管在本书中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但是它的出现无疑会对当下以及以后的汉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字文化学这门学科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且正处于一个建构的过程,它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努力而为之。
【参考文献】
[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治功,释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2)
[3]叶启勋,释家字义[J],金陵学刊,1936,6(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230090
中文名称:电视文化学 英文名称: Television Culture
适用专业:新闻学、广告学、中文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 开课时间:大二第一学期 总学时: 36 总学分:
2二、课程简介
电视文化学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学理性,而且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有所交叉。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电视——现代社会影响巨大的传播媒介的关注,探究其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从而寻找合理构建电视文化的方法,并且具有一定传媒素养教育的意义。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 预修课程(编号): 无特别要求 并修课程(编号): 无特别要求
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电视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电视技术的物理特性而导致的电视传播特点;了解各种电视文化理论流派;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学会正确认知各种电视文化现象。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消化课堂的理论内容,还要做课下的延伸阅读,学会理论指导实践。本课程没有指定的教材,推荐核心参考书目为:
陈默的《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陈龙的《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教学方法:
以课堂理论教授和案例教学结合为主。
五、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视文化和电视文化学(4课时)
1、教学内容
文化和电视文化解读电视文化传播的伟力 电视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电视文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电视文化传播的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了 解电视文化学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
3、重点、难点
电视文化概念;电视文化传播的特点。
第二章
电视传播的机制环境(4课时)
1、教学内容
电视传播的高成本投入 电视组织的类型 激烈的行业竞争
电视机制运行的制约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电视组织的四种类型和电视机制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了解电视传播的高投入特点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3、重点、难点
电视组织的四种类型;电视机制运行中的制约因素。第三章
电视文化理论流派和娱乐文化批判(4课时)
1、教学内容
电视文化研究流变
电视文化理论流派 电视与娱乐
电视娱乐文化特征 电视娱乐文化批判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几大主要电视文化理论流派的概况,电视娱乐文化的特征和娱乐文化 批判理论。
3、重点、难点
电视娱乐文化的特征,娱乐文化批判理论。第四章
电视与行为研究(2课时)
1、教学内容
电视与行为研究的流变
格伯纳的电视行为研究和他的培养理论80年代的电视与行为研究报告大卫·莫利对《家庭电视》的研究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电视与行为研究的流变和主要的研究成果;掌握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和80年代电视与行为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80年代电视与行为研究报告。
第五章
电视与意识形态研究(6课时)
1、教学内容 意识形态解读 强势意识论 多元歧义论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强势意识论和多元歧义论的核心观点;掌握霍尔的三种解读模式和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了解阿尔杜塞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等。
3、重点、难点
强势意识论,多元歧义论,霍尔的三种解读模式,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和电视文化(2课时)
1、教学内容 后现代主义简介
鲍德里亚的“超现实”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电视文化的共同性 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学的研究特点和内容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鲍德里亚的“超现实”理论;掌握后现代主 义与电视文化的共通性。
3、重点、难点
后现代主义文化;鲍德里亚的“超现实”理论;后现代主义与电视文化的 共同性。第七章
女性主义电视文化研究(4课时)
1、教学内容
2、电视与性别女性主义电视文化研究经典理论简介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经典女性主义电视文化研究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性别在与电视相关 行为上的差异以及电视中对性别符号的再现。
3、重点、难点
经典女性主义电视文化研究理论。第八章
电视文化与消费主义(2课时)
1、教学内容
消费主义理论简介
电视与消费联姻的原因探析
电视传媒倡导下的消费文化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消费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消费文化的特征,以及电视主动倡导消费 观念的原因。
3、重点、难点
消费文化特征;电视与消费联姻的原因。第九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探析(4课时)
1、教学内容
电视真人秀节目及其特点
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和发展流变 电视真人秀节目流行的原因探析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和流行原因,了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和发 展流变。
3、重点、难点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电视真人秀节目流行的原因。
第十章
电视剧文化探析(4课时)
1、教学内容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流变 电视剧的类型 电视剧流行的原因探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和电视剧的类型,以及电视剧流行的原因。
3、重点、难点 电视剧流行的原因。
六、作业(报告)
一份读书笔记: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帮助理解课堂内容。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作业、期末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15%、15%、7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 3.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4.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电视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从公司草创到成长为大型集团企业,乃至多元化跨国企业。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文化的变革和提升。从中小企业对老板文化的依赖和认同,到稳定发展时期对于企业文化引领和管理的规范要求,再到大型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一枝独秀……
纵观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沉浮,其中老板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博弈、更替,以及其中伴随的各种镇痛,值得后来的企业家深思。
奥古特国际咨询机构专家组在多年服务大型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项目中,深入企业内部,与企业家和各层面员工进行深入交流,辩证认识了老板文化的形成以及在企业不同阶段发挥的效应,根据集团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效借力老板文化的优秀基因,并突破老板文化的局限性,帮助企业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引领并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到达,实现新的跨越。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大型集团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老板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牵绊
伟大的企业都需要有“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涵、气质,是企业吸引、凝聚人才的利器!在很多企业中,“老板”往往就是企业员工的“引路人”,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有人问张瑞敏,在海尔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中他担当了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说他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牧师。也就是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要设计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建设方案;当然,还要对所提倡的文化精神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动和灌输。譬如他的“激活休克鱼”思想、“赛马不相马”思想、“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想等等,都独具一格。正是张瑞敏在海尔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的思想谋略,指引着海尔健康强劲的发展。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盲区,尤其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将企业文化直接误读为老板文化。事实也不断证明,往往老板文化过于鲜明,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与活力就会受到局限。
二、莫让老板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上限
在中国做个企业主,至少在自己的小天地内,就象一个皇帝可以呼风唤雨。他要总结一套自己的“主体思想”出来,员工也只能接受。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退伍军人做的企业,把企业变得军事化,销售队伍都成了“野战军”;教师做出来的企业,恨不得把学校的一套照搬过来。
然而一个人的才智终究有限,如果企业文化是一个人整出来的,风险会很大。老板做生意擅长,其他的东西未必就擅长。有时候一闯进文化里,就是带着毒素进来,到哪里便导致哪里寸草不生,只剩空洞的口号,劣币驱逐良币。大家本来或许都挺有文化的,经过他企业文化一整,全没文化了。现在我们用“儒商”一词,纯属修辞上的通货膨胀,但凡读过点书的人都被称作儒商。过去真正意义上的儒商,扎根于儒家的优良传统,比如徽商,很多是颇有文化根底,且重视文化。在商业行为上,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欧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新教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大家是把做生意的道理,建立在一个维系了几千年的基督教文化里,所以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奥古特专家组认为,一个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要有的。问题是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却有点走火入魔,似乎成了企业领导的自我膨胀。真正做得好的文化,一定是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融入到待人接物的每一个细节里。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助力企业发展、腾飞
1.企业之创立——老板文化对于企业的引领
当今中国小企业的老板,大多白手起家,运用个人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机遇,创立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人生思想、经营理念、文化价值观与他们的企业溶为一体,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阶段,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但是,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健全不完备的。对于“企业是什么?企业要做什么?企业要成为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些问题,老板文化并不能完全解释和回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一套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计划和品牌,而老板文化成为支撑整个企业运作的灵魂。
例如,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是佛教信徒,在松下公司创办之初,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洋溢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佛教可以拯救人类心灵,让人类有救世的大慈大悲之心。消除贫困就是人类的事业,而生产就是企业的使命。而松下公司的员工也用佛教的忠诚来对待企业,心甘情愿地拼命工作,创造了松下公司的奇迹。
2.企业之发展——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存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老板文化必然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如果继续用老板文化来规范和指导企业,必将导致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衰亡。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需要企业扬弃旧的老板文化,重塑健康完备的企业文化。同样以松下公司为例,松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单纯的佛教精神无法管理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松下幸之助先生果断地扬弃了旧的老板文化,把不和适宜的地方剔除,重新增加了新的内涵,使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发展成为成熟完整的企业文化。
松下幸之助先生强化了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让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公司“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同时,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全体员工一致的奋斗目标、行为方式和道德观。
3.企业之腾飞——老板文化的逐步隐退
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吸收了老板文化中所有的积极因素,抛弃了老板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份,此时旧有的老板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成熟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精神的河流,河水就是企业文化,每一个员工心目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就是汇集成河水的水滴;每个员工的工作生活习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与企业息息相通,于是所有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每个团队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汇聚成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每一个新走进企业的人,便被这条河流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那些基业常青的企业莫不是如此,通过企业文化这条河流,浩浩荡荡,吸纳融合,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30年代,成熟的松下文化从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基本转化过来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松下的企业文化之中,其积极成分构成了松下文化的骨架,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共同构筑了松下文化的精髓——顺应同化、团结合作、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福利。此时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松下企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老板文化、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板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在一些阶段起到了决定性的效应,但企业要发展,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冲出老板文化的局限性,建立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新型优秀文化。
四、企业文化铸就“百年品牌”
美国著名的智囊公司——兰德公司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世界500家大公司,发现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树立了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不以利润为惟一追求目标。具体包括三条原则:
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二是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三是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高于企业的生产价值和利润价值。
如果说企业的第一次创业更多仰赖于老板的远见卓识,那么企业的二次创业就需要更多人才的加盟和贡献。就好像阿里巴巴的创业成功,可以归功于马云等“十八罗汉”,但仅凭这18人之力,想要成功上市,恐非易事。敢于变革的企业才有可能突破一次创业的瓶颈,迎来一个新的成长天地。
在IT界久负盛名的惠普公司,两位创始人,在公司创立伊始,就明确了其经营宗旨: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电子仪器。在这一经营宗旨上,惠利特与帕卡德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这一价值观与经营理论同时体现在他们聘用与选拔公司人才中,换言之,他们是按这一价值观标准来聘用和选拔公司的人才。他们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宗旨和企业理念,使之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惠普创始人说得很明确,公司做什么不要紧,但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和理念,这才是惠普最重要的东西。
奥古特专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一种精神和理念”已经不单单是企业初创时期的“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电子仪器”,而是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所有员工的努力,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老板文化有必要从原有的“神坛”上走下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激发出一种新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作为大部分人都能认同的新的引导和方向,才能使得人才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能量,从而一同创造一个永续的“百年品牌”。
五、企业文化的“止于至善”
惠普两位创立者的老板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惠普人,而后在经过长期文化的沉淀后,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旧的惠普文化需要重新变革,此时惠普新的领导人上任之后,就要重新确定企业哲学的内涵,这也使得惠普哲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企业哲学的修复和反思。
在原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被称为“惠普模式”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更加注重顾客、公司员工、股东的利益要求,重视领导才能及其他各种惠普激发创造因素的文化系统,在这一文化系统中,惠普模式注重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在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惠普的企业文化及其在此之上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公司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增长。
惠普文化此时已不再是某一个人的文化,它是全体员工的文化,企业中每个人都精心呵护。比如惠普公司承诺:只要员工表现优异,公司永远不会解雇你。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离职,但都非常怀念在惠普的那段岁月,并把自己作为惠普“校友”的一员。惠普公司有许多故事来支持它的企业文化,这些是靠员工自发的互相传播,而不是硬性的灌输。
惠普公司努力营造了一种和谐的上下级关系,避免官僚主义,让企业的文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左右所有人的思维,如果CEO不符合公司的文化,一样要下课。这种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首先非常清晰明确的定义公司文化,让文化来选人,而不是人来选文化。如此优秀的惠普文化,以致于连他的创始人对此都激动不已。
冲破老板文化,构建更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所谓“止于至善”,这是永续长青的基础。它需要的是企业、员工和老板的决心以及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当中不出现偏差,更不至于出现半途而废的尴尬。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长期逐渐显现的过程。这就是说,对于那些追求迅速发家致富的老板而言,辛辛苦苦培育企业文化对于其“暴富”的目标意义不大,而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和心存高远、志在打造“百年企业”的企业家而言,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则至关重要。
一、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金融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信用社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二、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管理
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来看,“十个案件九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内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正是制度的不完善,才导致一些人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国家资金造成损失。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当作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要认真扎实地贯彻执行案件防范责任制的规定,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内进行。使各个从事不同岗位的员工从自身岗位上找工作漏洞,提出合理建议,为完善内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网络暴力现象
2008年1月9日, 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岩的MSN空间后, 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 标题为《看到一个MM自杀前的博客因为小三…她从24楼跳下去了好惨》, 帖子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博文。1月10日晚, 一个自称“姜岩的朋友”的网友发了题为《哀莫大于心死, 从24楼跳下自杀MM最后的BLOG日记, 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帖子。该帖写道“从‘张美然3377事件’, 到年底‘张斌胡紫薇事件’, 再到自杀的姜岩, 小三的话题一次一次出现在视野里。而我们, 除了谴责之外, 其他, 再也无能为力。”网友在漫骂、谴责之后, 动用了所谓的“人肉搜索”, 公布了王菲和第三者的详细资料, 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他们, 激动的网友甚至找到了王菲父母的家, 在其门口用油漆写下了“逼死贤妻”等字样。很多网友甚至将此事闹到王菲的单位, 王菲因此遭辞退, 其他单位对于王菲的求职也退避三舍。王菲父母的住宅被人多次骚扰, 门口被贴满诬陷恐吓的标语。
2007年12月27日, CCTV播出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 报道中提到:“截至目前, 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 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 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主要问题有:淫秽色情节目泛滥;暴力视频日渐增长;恶搞泛滥, 等等。”记者还采访了北京市学生张殊凡, 张殊凡面对镜头说道:“上次我查资料, 突然蹦出一个窗口, 很黄很暴力, 我赶快给关了。”不过是短短几秒钟的出镜, 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竟引起轩然大波。新闻一经播出, 猫扑网站随即出现了多个帖子攻击“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 张殊凡的个人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部曝光, 网上还出现了大量“恶搞”其个人形象的视频片段……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无妄之灾后, 身心严重受伤。
2006年最红火的“铜须事件”源自一名男性玩家在某著名论坛发布的一个帖子。他在帖子里痛陈其妻沉迷于《魔兽世界》并在一次玩家“同城聚会”后红杏出墙的行为, 同时谴责ID为“铜须”的公会会长破坏了其原本美满的家庭。此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不少玩家刷屏声讨“铜须”, 致使当事人的生活受到多方骚扰。 (1)
姜岩、张殊凡、铜须等一系列网络事件让我们看到网络如同一个大众广场, 能让一起平常的网络事件成为迅速波及全国的社会事件。因为网络对于某一件事情的评判, 往往是诉诸于道德的正确, 诉诸于激情的宣泄, 只要多数人认可就能占据制高点。相应地, 网络舆论也不仅仅局限于网上, 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 可能演变为一场道德讨伐的群体事件。上述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暴力——“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特点
网络暴力现象是某些网友对一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 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 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声讨和道德审判, 更严重的是通过网络行为的现实延伸, 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处罚。而这些处罚的基础并不是社会上公开或确定的程序, 而只是网络舆论的过分压力。
存在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中的网络暴力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偶然性和突发性
通常都是某一个偶然和突发事件被网友披露于网上并迅速引起网民的不满, 继而形成了网民对当事人的集体性讨伐。比如前不久引起巨大争议的“雅阁女”事件, 也是由于其言论被网友发现并转发后引起的。
2、非理性和不负责任性
网民们在匿名性外衣的保护之下, 对网络事件发表的言论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非理性。网民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并不清楚的事实情况进行无端夸张、扭曲和恶意推测, 甚至不乏谣言。
3、暴力性和侵犯性
网民的愤怒情绪被点燃之后, 其所发表的观点都会伴随着暴力性的语言, 往往会以以暴易暴的方式加以表达, 具有极大的侵犯性。
三、以文化学视角看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学界、网民的高度关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网络暴力的一度盛行呢?究竟网络暴力事件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迅速而无法控制呢?笔者认为, 文化往往是深入到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更为本质的东西, 我们的许多行为其实正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某种文化的外在表现, 从文化视角来分析这一特定行为往往更具有其根源性和本质性。
1、暴力文化的延续
语言在“五四”时期成为新文化革旧文化的命的分战场, 在“文革”中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可以认为当前网络话语暴力体系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革”的暴力话语路线的延续。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贡献及其积极意义在此不必赘述, 但语言暴力成为运动衍生出来的负面效应无可否认, “打倒”、“他妈的”等至今仍然盛行的语言就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而在“文革”期间, 暴力语言登峰造极, 语言的暴力功用被发挥到了极致。“打”、“批”、“斗”、“砸”、“破”等暴力语言字眼席卷华夏大地, 带有人身攻击, 侮辱色彩的词语也以革命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被使用, 如“牛鬼蛇神”、“臭老九”、“黑五类”、“黑爪牙”等等。引发语言暴力的直接动因是“阶级斗争至上”的观点, 语言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而在“文革”中, 语言暴力所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身体暴力所造成的伤害。“五四”、“文革”已成过去, 但它们的话语方式已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中, 成为汉语的“隐疾”, 时时复萌。当下出现的网络话语暴力现象, 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2、网络文化环境与现实环境不协调
当前, 网络暴力出现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丰富与快速, 使人们对网络产生了生活的依赖和猎奇心理, 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并存逐渐成为人们自我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二是金钱崇拜、文化导向多元化、伦理道德模糊、暴力崇拜这些社会亚文化圈对人们的心理形成了不良刺激, 进而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的健康塑造, 导致网络暴力现象;三是现实生活中长期形成的规范模式与网络社会中规范模式发育不足的矛盾, 为人们在网络中释放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规范和压抑的消极成分、升级需要结构提供了可能, 在网络上会造成行为的失衡 (2) 。
3、公共话语的低俗化与焦虑心态
传统媒介的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后出现的现象, 在收视率、发行量的驱动下, 传媒市场遵循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 话语方式越来越娱乐化、粗鄙化, 以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如最近在媒介上频繁出现的“PK”一词, “PK”原指网络游戏者互相残杀, 一个游戏者要攻击并杀死对手才能得分, 并获得对手的某个功夫。因“超女”的流行使“PK”一词在大众中耳熟能详。
另外, 网络话语暴力还反应了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一种焦虑。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社会价值观念的损毁严重, 人们的世界观与生产方式改变剧烈, 传统纽带和社会关系断裂, 社会急剧分化, 所有这些都导致个体层面上的焦虑和认同危机。焦虑是暴力的驱动力之一, 因此, 焦虑的网民在网络上便会出现相应的带有攻击行为的网络话语暴力以发泄焦虑的情绪。发泄掉攻击的冲动原本是为了减小日后发生攻击行为的压力, 但不幸的是,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大多数情况下, 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实际上, 攻击性行为似乎总是在增加人们进攻的倾向, 而不是减少。 (3) 因此, 试图通过在网上骂人来减少自己焦虑和压力感的网民实际上是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感, 于是, 形成了焦虑和骂人强度不断增加的一种恶性循环。
4、网民的道德规范缺失
不论是“陈易事件”还是“铜须门事件”, 其中存在网民的道德规范的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铜须门事件”中的网民都自认为掌握了道德的尺度, 对铜须所做的不道德行为给予批判, 认为人人都应对其行为口诛笔伐。但网络本身道德规范的混乱, 使得他们在对铜须本人进行攻击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样是对道德的践踏。还有就是网民都缺乏责任心和道德心。他们在网络上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尊重。但当某个网络事件出现时, 网民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就把这个责任和道德义务抛诸脑后了。
网民在发表他们的帖子时, 字里行间都体现对当事人极大的愤慨, 透露着对当事人的打击和训斥。主流情绪直接影响了阅帖者的情绪, 网友们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 都把矛头一致指向了诸如陈易、铜须这样的网络事件的当事人。在这种主流情绪引导的网络暴力, 在更多的人参与中, 讨伐声占据了主要位置, 一些理性的声音要么被淹没在骂声中, 要么成为讨伐的对象。
四、网络暴力解决的路径
要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除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以外, 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
1、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媒介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 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变得越发重要和迫切。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主要是加强青少年对媒体知识的了解和传媒环境的评价以及个人对信息的获取、甄别、管理、使用、制造、发布的能力。另外, 还包括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 提高媒体经营与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升网站的品位和档次, 努力为受众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有效提高应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网络暴力的出现, 从根本上说还要归到网民的道德素质上。如今, 互联网作为一种普通的通讯工具已深入千家万户, 上网所需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而网民的层次高低不同, 有些网民口出恶言伤害他人, 由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呼声日益高涨。2007年4月19日,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网民从自身做起, 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3、管理者应积极引导民众,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
网络民意具有开放、民主、草根等诸多优点, 随着受众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 所以, 社会管理者不能将网络民意视为洪水猛兽, 而要善于疏导公众意向, 另外还要有广阔的心胸和宽容的心态, 积极而冷静地剖析当今社会的文化生态, 善意地应对民众的精神诉求, 合情、合理、合法地疏导新媒体上出现的舆论暴力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网民重建责任意识。应让网民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逐渐明白并自觉践行这样的理念: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通过侵害别人的合法权益而实现自己自由的行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不被允许的;任何自由、包括在网络上表达意志, 都有一个底线, 那就是法律和责任。一个有责任的人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或言论自由而去损害他人的自由、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人身权利。
摘要:网络时代在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暴力现象的透析, 总结网络暴力现象的特征、找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并提出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暴力,文化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铜须事件追踪当事人生活受到多方骚扰》, 《京华时报》2006.4.29
(2) 强恩芳:《新网络暴力的五大特点》, 《青年参考》, 2006年8月26日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成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3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93-01
一、语言文化学
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语言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化学所研究的课题不仅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还包括民族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为跨文化交际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要求俄语翻译工作者将一种文化转换为另一种的文化。
成语是人民大众对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及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各民族语言中的精华,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各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语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成语中蕴含着人们的文化知识和聪明智慧,以俄语成语为语料,进行语言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成语所反映的文化
(一)成语反映饮食习惯
饮食作为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人诞生那刻起,就有饮食活动的存在,因此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能够突出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色。俄罗斯饮食同样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而积淀在俄语成语中,成为民族语言财富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面包和盐被视为是迎宾待客的最好东西,是幸福、富裕、丰收的象征,因此有很多关于面包的成语,如хлебом не корми(不给……饭吃都行,只要……);Без хлеба-соли обедать не садятся(非请莫入席)等。
黄油也是俄罗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事物,这种饮食特点在成语中也有体现,如成语как по маслу идти течь(非常顺利);кататься как сыр в масле(非常富足,要什么有什么)等。
煎饼(блин)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食品。与之相关的成语如печь как блины(做某事或创作某物量多、速成)。
粥(Каша)也是俄罗斯的传统食物,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家常食品之一。相关成语如Кашу маслом не испортишь.(黄油不会破坏粥的味道)。
(二)成语反映风俗习惯
成语的产生往往是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某种需要,因此,绝大部分的俄语成语反映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包括风俗习惯,如成语пристал как банный лист的含义为“纠缠不休”,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喜欢洗蒸汽浴,洗蒸汽浴时,过去人们总用树条子轻轻地抽打身体感到舒服,抽打时,会有一些树叶掉下来粘到皮肤上,不易拿掉,后来就有了пристал как банный лист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老是纠缠不休,缠着不放;再如на зубок знать的含义为背得烂熟,了解得非常清楚,这一成语起源于古代俄罗斯人用牙齿检验金币真假的习俗。
(三)成语反映历史事件
成语的出处通常与历史上某些特定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关。如汉语成语价值连城、草木皆兵、毛遂自荐等。俄语中也有不少反映俄罗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成语。如Вот тебе, бабушка и юрьев день,可译为“这下完了,没有希望了”,这个成语反映了俄罗斯农民完全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奴隶的历史事实。
(四)成语反映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俄罗斯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宗教文献,如по образу и подобию(按照谁的面貌)出自《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的神话传说;строить на песке(建筑在沙滩上)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受基督教神创论的影响,俄罗斯人认为,上帝是宇宙和人类的创造者,一切的取得并不靠自身努力和修行,这就造成了俄罗斯人忍耐顺从的消极性格,反映之一宗教信仰性格的成语如:Бог вам (кому) судья(上帝会裁决你)。
(五)成语反映自然环境
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往往会促成反映不同环境的成语的形成。例如:中国盛产竹子,所以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与竹子息息相关,于是汉语中便留下了大量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罄竹难书、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等等。而对于俄罗斯民族,长期生活于森林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拥有大量与森林相关的成语。如Кто в лес,кто подрова(各行其是);смотреть в лес(老是想逃,不安心在此地);тёмный лес(不清楚某事)等等。
以上只是俄语成语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俄语成语数量众多,不胜枚举,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结语
俄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俄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特别是在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事件、自然环境等方面,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性。因此,进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以俄语成语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此外,作为俄语学习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语言单位的罗列和组织,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要想真正地学好俄语,必须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文化学】推荐阅读: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05-24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07-01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10-06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10-22
旅游文化学重点09-16
文化学概论试题10-13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09-10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09-16
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10-18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复习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