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论
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部、切)所收集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的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三、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纵向系统上的连贯性和横向联系上的相关性
《中医药基础》课程如果要细分的话,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它之间的连贯性也就要求很高。本门课程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所以在讲课时,要把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中药的五味应联系到前面所讲述的五行学说的理论,在讲功效时应提到前面防治原则的内容,在讲用途时应提到前面诊断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从纵向系统上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依此类推,在讲中药时,还应在横向上加强联系,例如在讲黄连时,应和黄芩、黄柏相对比,三者虽然都是一类药,功效也相似,但是三药归经的侧重点不同,黄连主要归心经,善于清心火;黄芩主要归肺经,善于清肺热;黄柏主要归肾经,善于清退虚热。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为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其自主操控、认识、模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例如在讲经络学说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经络学说这在《中医药基础》里所占比例甚微,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故制作课件时,经络分布图必不可少,经络的循行与分布以古代人物图谱来展示,色彩鲜亮,线条简单,学生在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能一且了然地领会到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五、育人与授业并重
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时,发现一个很鲜明的道理,专业课和实践能力都很好的医生不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漏掉了一点———医德,应讲究医德和医技并重。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正确面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终身性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因此职业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紧迫。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抓住机会、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诚信处世、友善互助、遵守公德的良好品德,保持积极乐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正视现实的心理素质,具备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能力,养成自律、严谨、上进、务实的行为习惯。言传不如身教,育人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个懒散、呆板、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端着一付架子的教师肯定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喜欢。而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自律严谨、积极上进、达观自信、风趣幽默,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吸引住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中药生产、经营一线岗位的高级工,所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掌握中药行业高级工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我们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要适合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基础 理论教学 研究性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了解其他相关临床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低、配合度低,严重阻碍了学生中医专业课学习的进程。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究竟如何才能切实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是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概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科学研究途径与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强调探究,而是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简单的中医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假设,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
(二)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在于立足于科学精神,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的设计,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知识的创新改革。研究性教学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是将研究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并在核心的中医学科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的树立,为综合型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隔阂、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教学资料
为了探究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这四个月期间选取了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10名,将这30名同学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了此次教学试验的科学性。
(二)方法设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需要保障教学进度的统一,以“五行学说”相关教学内容为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讲解。实验组则采用研究式教学,采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研究以及答案的总结。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活跃而灵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性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看法与认识中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随时进步。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教学成效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呈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是注重教学中记忆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只有做好记忆工作才能应用自如。最后则是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课堂研究式学习之后,能够对相关中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学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视角下的疾病认识及防治方法、中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以及人体生理等内容,合作研究式学习首先需要划分好课堂讨论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制定出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就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评价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在研究式教学中,评价体系应该更加科学、完善,包括课堂氛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提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教学效果显著,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深入地理解医学基础理论与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相信,随着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推广和深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严灿,潘毅,邓中炎.《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4).
[2]杨怡玲.合作性学习方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11).
精气学说是寻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这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这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3.1 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理论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古代相关的中医文献为基础,从演变的规律,体系结构以及病证论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
该路径的特点在于难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中医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的循环机制。
二是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而进行梳理、总结以及详细挖掘研究。
该研究路径的特点在于局限性,难以对中医理论进行整合集成。
3.2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病情实际进行总结,该路径的特点在于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导致临床研究
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难以真正在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
3.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当代医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验,可以对一些医学理论进行验证,但是对于中医医学来说,中医理论是以“象”思维作为基础理论构建的基础,西方医学则是以还原论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实验之中如何融合这两种不同思维的思想,这是实验路径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医理论中的科学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中医医学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因此,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医相关的机构应该持着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以及各个医学研究机构的参与。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面,应该在继承经典的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的基础之上,努力创新,用中医现代化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同时加强中医学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寻找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从而加速我国中医的发展,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涵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张相轮. 东方的智慧[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5.
[3] 王庆其.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4] 岳美中. 岳美中医学文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69.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印证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它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教学,是中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探索精神,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现代中医人才的科研认识和动手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一)《中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五)肾主小便实验(示教)
(二)精神意识思维对汗液分泌的影响(示教)
(六)元气充沛与否对小白鼠耐氧时间的影响
(三)肺吸清呼浊与外合皮毛实验
(七)寒热对血液运行的影响
(四)肝主疏泄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八)寒邪与热邪致病的实验观察
(一)《中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动物分组、标记和常用的几种给药方法等基本技能.以利于进行各项中医基础理论数字实验. 【实验用具】
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注射针头各1枚:4# 6#、18~22g小白鼠3只 【实验方法】
1、小白鼠的捉持及各种给药途径:(1)捉持法
先用右手抓住鼠尾捉起,放在实验台上,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白鼠两耳和头颈部皮肤,然后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捉后肢拉直,用左手的无名指及小指按住尾巴和后肢,前肢可用中指固定,这样即可作注射或其它操作,小白鼠一般不会咬人,但动作要轻而迅速。(2)灌胃
以左手捉持小鼠,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配有灌胃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背沿咽后壁向下进入食道胃,如手法正确,灌胃器很容易进入,若遇阻力或灌时不通畅则表示针头未插入胃内,必须拔出后按上述方法重新操作。此种灌注方法要点在于:动物要固定好,头部和颈部保持正直,插入方向一定要沿着口角进入,再顺着食管而入胃内,决不可用力猛插,以免刺破食道或误入气管,注入肺内,造成死亡。(3)腹腔注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左手抓住小白鼠的方法同上,右手持配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取45角度将针头向下腹部向头端刺入腹腔,抽注射器.如无血和尿液,则可知针头未刺入肝、膀胱等脏器,即可进行注射,进行腹腔注射时应注意针头刺入都不宜太近上腹部或太深,以免刺破内脏,针头与腹腔的角度不宜太小,否则容易刺入皮下。(4)尾静脉注射
注射前一个同学固定小鼠,露出尾部,用70%酒精涂擦尾巴,使尾静脉充血,即可见尾部有二条静脉,适用4号针头将针头从静脉末稍处插入血管,并以手指将针头与鼠尾固定之后推进药液,如推注时有阻力,且局部变白,表明针头未刺入静脉,应重新穿,穿刺血管时宜从尾端开始,以便失败后可在穿刺点的上部重复进行,尾静脉注射常用左右两侧的两根静脉,因其位置较固定,容易注入,背侧的一根尾静脉易移动,腹侧一根血管是动脉,此处不能注射。
2、大白鼠的捉持和各种给药途径(1)捉持法
大白鼠的牙齿很尖锐,不要突然袭击式地去抓它,取用时应轻轻抓住尾巴后提起,如要作腹腔注射或灌胃等操作时,实验者应带上棉纱手套,右手轻轻抓住它的尾巴向后拉,左手抓紧鼠两耳和头颈部皮肤,并将鼠固定在左手中,右手即可进行操作,若进行尾静脉注射,则可将其置于大白鼠固定笼内。(2)灌胃 同小白鼠灌胃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腹腔注射 同小白鼠腹腔注射。(4)尾静脉注射 同小白鼠注射。【实验动物的处死法】
1、静脉或心内直接注入大量空气造成空气栓塞。2、从插管的动脉放血。3、阻塞气管插管造成窒息死。
4、对小白鼠可采用颈椎脱位法,使延脑与脊髓断离而死亡。5、用钝器敲打动物后脑急死。
(二)神意识思维对汗液分泌的影响(示教)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皮肤电流的影响,从而启发和加深精神意思维活动与汗液之间关系的认识。【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Ⅳ导生理记录仪一台、电极板三块、电极钉一枚、实验床一台、7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酒精、生理盐水、药棉适量、尼龙绷带三条、示波器一台、生光刺激仪一台。【实验方法】
1、受试者平卧于实验床上,暴露左前臂及右小腿。
2、用75%酒精擦净受试者左手劳宫、内关穴,右小腿内侧皮肤。
3、联接电极:引导电极用一红色线接的电极钉直接置于劳宫穴;参考电极用另一红色线接的电极置于内关穴;人体接零点为一黑色导线电极置于右小腿内侧(后两者与皮肤接触处之间隔以薄层生理盐水药棉)外以绷带固定,联接好示波器。
4、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不考虑任何问题,肢体不能动弹。
5、开启Ⅳ导生理记录仪开关,先在示波器上观察,待波形稳定后,依次按下“准备”与“记录”开关,先描记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
6、间断地给被试者以若干个刺激(让其快速思考问题,或给以声光刺激)观察其皮肤电的波形变化,并记录之。【注意事项】
1、不要任意多调生理记录仪的旋钮,以防损坏贵重仪器。
2、必须保持电极板与皮肤的良好接触。
3、被试者必须保持肢体的绝对静止状态,不能任意动作,否 则将影响皮肤电波形。
4、打开生理记录仪后,须先在示波器上观察,待波形稳定后 才能打开描笔记录,以防损坏描笔。
5、若生理记录仪出现交流干扰,及时请指导老师排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思考题】
汗液是一种能够导电的电介质溶液,因此,汗液分泌量的增加能够降低皮肤电阻而提高皮肤电流。本实验表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越强,汗液的分泌也越多、皮肤电流越大。通过本实验你对“心”与汗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三)肺吸清呼浊与外合皮毛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理解“肺主呼吸之气”具有“吸清呼浊”的生理功能。
2、通过动物实验,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体会“肺外合皮毛”的理论。-、“肺吸清呼浊”实验: 【实验用品】
蜡烛2只、火柴1盒、500ml烧杯2只、输液胶管1根、秒表1只。【实验方法】
点燃两只蜡烛,分别用两只烧杯罩上,再用胶管插入其中的一只烧杯内,并立即向杯内徐徐吹入呼出气,同时记录从开始吹气起到两支蜡烛熄灭的时间。
二、“肺外合皮毛”实验 【实验对象】 一只蛙或蟾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验用具】
小铁笼一个或500m1烧杯1只、石蜡油、棉签。
【实验方法】
1、取蛙一只,置小铁丝笼内观察其正常呼吸方法、动度并记录呼吸次数1分钟.
2、以棉签粘取石蜡油,涂蛙的全身后,观察呼吸方法、动度变化以及呼吸次数1分钟。【讨论结果】
1、两只玻璃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是否一样?如不一样,那么哪一个玻璃罩内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涂石蜡油后蛙的呼吸方式及呼吸次数1分钟内动度有无变化?为什么?
联系有关物种变化的知识,进一步讨论实验所出现的变化。【思考题】
1、人体的吸清呼浊功能是通过哪一脏器来实现的,及生理机制是什么?临床有何意义?
2、肺外合皮毛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四)肝主疏泄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实验目的】
给大白鼠灌注疏肝药香附等,以观察比较给药前后大白鼠胆汁分泌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差异,以加深对中医学“肝主疏泄”而利胆理论的理解。
这是具有疏肝作用的药物香附,意在观察共对胆汗分泌的影响。【实验材抖】
25%乌拉坦溶液、生理盐水、1:1香附水煎液
手术器械∶手术刀(柄)、镊子(小)、止血钳2把、注射器
(1mm 1付、5ml 1付)、针头(5号1枚8号1枚)、直径1mm塑料管2只、动物固定板1块、天平1台、试管2只、300g雄性大白鼠2只 【实验方法】
大组示教,(有条件可让同学自己动手)
1、取雄性大白鼠2只,称重后分别取25%乌拉坦进行腹腔麻醉(2ml/kg体重).
2、将动物从仰卧位分别固定于动物固定板上,在剑突下剖腹作正中切口,长约2-3cm,沿腹白线打开腹腔、以无齿镊提出胃,沿胃拉出十二指肠,再到胆总管。稍作分离后,在胆管中段用眼科剪刀,剪一小口,然后插入细塑料管引流胆汁、待胆汁。
待胆汁流出稳定后,以刻度试管收集1小时胆汁以1ml针管抽出,记录流出量。
3、换一试管,一鼠在十二指肠注射舒肝复方药香附(1ml/100g体重)另一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然后各再收集1小时胆汁。
4、将同一鼠处理前后胆汁流出量作比较、两鼠之间胆汁流出量作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较,并讨论. 【注意事项】
1、麻醉适度、勿过浅过深。2、尽量减少手术出血量。
3、牵拉胃肠要轻,注意保护内脏器官。4、动物注意保温(天冷尤为重要)。
(五)肾主小便
【实验目的】
肾为水脏,主全身水液代谢。通过现察动物尿量的变化,来理解肾主小便的功能。【实验对象】 兔或狗 【实验用品】
兔固定台、手术器材、塑料管、记滴器、生理盐水.注射器、针头、25%葡萄糖、3%戊巴比妥钠、l00%五苓散煎剂。【实验方法】
1、按1ml/kg的计量由耳缘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待麻醉后,将动物仰卧固定。
2、在下腹部近心耳联合上缘,作正中切口,长4~6cm暴露膀胱,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排空尿液后将膀胱轻轻拉出,在膀胱三角找到输尿管,在输尿管进行膀胱端结扎,向肾端剪一小口,然后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输尿管套管。
3、切开颈部正中皮肤.于皮下找到颈总静脉,插入输液管。
4、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100ml,并记录量作基础对照。
5、经颈总静脉输入药物20ml,15~20分钟后记录尿量。
6、比较4、5两项结果。【讨论结果】
通过本实验对尿量变比的观察.分析输入中药煎剂后尿量变化,从中医脏腑生理功能出发,讨论尿液的产生与排泄。【思考题】
肾是如何主管小便的产生与排泄的。
(六)元气充沛与否对小自鼠耐氧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元气旺盛或不旺盛的小白鼠在缺氧情况下生存时间的差异,以了解元气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材料】
125ml大口瓶10只,125ml大口瓶塞10只,注射器2付(1ml)、注射针头6号 2只、纳石灰、人参水煎液、生理盐水、18~22g小白鼠10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验方法】
1、将人参1∶1浓度水煎至所需量。2、称纳石灰0.5g10份,置于广口瓶中。
3、取18~22g雄性小白鼠10只,分成二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并称好重量,作好标记。
4、将实验组的小白鼠腹腔注射入参水煎液(以0.08ml/l0g的剂量);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均以腹腔注射)。5、待用药半小时后,将小白鼠放在广口瓶内,迅速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同时按下秒表。
6、仔细观察小白鼠窒息致死的时间,并记录备案。【注意事项】 1、盖紧盖子。
2、药物注射后,必须要到30分钟后方可置于瓶内。
3、药物注射必须在腹腔内进行。必须在腹腔内浅刺,不能刺入肝脏等脏器,以防损伤内脏而致死。
(七)寒热对血液运行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下,实验动物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寒则血滞”、“热则血行”的理论的认识. 【实验对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青蛙或蟾蜍 【实验用品】
有孔蛙板1只、剪刀1把、针1根、镊子1杷、固定线4根、锥子1把、光学显微镜1架、生理盐水(热、冷)、大头针若千. 【实验方法】
1、用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处死动物,然后将动物用绳子固定于蛙板上,从侧腹部剪开蟾蜍腹部,牵出肠系膜。并用大头针固定于蛙板孔上,置显微镜下观察。
2、观察方法及项目∶首先找到一根较容易分辨的微血管,仔细观察这根血管的血流速、血管形态,并记录室温,描绘然后滴冷盐水,观察血流速的变化。3、记录并讨论上结果。【讨论结果】
通过本实验,说明寒与热刺激对血流运行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思考题】
寒与热对血液运行是怎样影响的?用实验结果说明寒与热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附:
微血管血流速七级分类法
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形如带。
2、线粒流:血流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形加绸带。
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拉感,形如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如麻带。
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流,连续缓慢流动。
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流,前后摆动似能向前流活动。
7、停滞:血滞不动.
联系有关物种变化的知识,进一步讨论实验所出现的变化。
(八)寒邪与热邪致病的实验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寒邪、热邪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观察寒邪、热邪致病后机体出现的症状及其特点,并分析其病理变化。【实验准备】
雄性小鼠4只、食盐、冰快、酒精、鼠笼、鼠筒、台秤、广口瓶(带有两孔的胶塞)、500ml烧杯、乳钵、温度计(-20~100℃)、酒精灯、三角支架、石棉网、火柴、体温计、镊子、白瓷板。【实验方法和步骤】
1、热邪致病
(1)称取体重相近的雄性小鼠2只,测试体温后分别放入两个广口瓶中,一广口瓶中小鼠为实验用,另一广口瓶中小鼠为对照观察。(2)将存有150ml常水的大烧杯置于三角支架上。
(3)将实验用的广口瓶置于上述烧杯中,然后用酒精灯慢火加温,控制火焰,使瓶中温度保持在35~40℃之间,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观察小鼠有何异常表现,待小鼠出现热汗、四肢无力、惊厥等症状时,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从广口瓶中取出,再测体温,观察精神、粘膜色彩、被毛、汗液、四肢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2、寒邪致病
(1)同热邪致病第一步。
(2)将食盐与冰快按1:2重量比混匀放入500ml烧杯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逐渐降低,观察小鼠有何异常表现,待小鼠表现出末梢皮肤粘膜变得苍白、皮紧毛乍、肢体僵硬时,从广口瓶中取出,再测体温,放于白瓷板上观察行走步态等,并与对照鼠进行比较。
【观察结果】
热邪和寒邪致病分别参考下表记录。
组
别 精神 粘膜色彩 被毛 汗液 四肢 体温 实验鼠 实验前
实验后
对照鼠 实验前
实验后
【分析讨论】
1、热邪致病有哪些症状,本实验能看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本实验寒邪致病动物表现哪些症状?是属于外寒还是内寒,为什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1.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把重心转移到专业应用上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不能单纯的讲授计算机的组成及应用等初阶知识,教师应该由传统的“帮教型”教育模式转换为“研发型”教育模式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真正实现计算机知识的所学即所用。这就涉及新学科的设立以及课程设置的问题。
根据这一初衷,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了拓宽中医药的发展空间适应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此专业方向招收的是本硕连读的学生,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信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将在七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通过七年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既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有深厚和坚实的中医药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方向)硕士水平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 国内同行新专业设置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中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开设了中医学专业(计算机技术与医药信息方向),2003年改为中医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安徽中医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药软件开发方向),而且有些中医院校也相继开办了相关专业,但大都为本科专业。
我校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方向)是以中医学为主,第一年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习工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六年回到本校系统学习中医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同时考虑到信息类课程的连续性,根据计算机的发展适当加入一些信息类课程。
我想,中医院校信息类专业的设置,会使学生不但能够适应中医临床各方面的需要,而且有能够从事相关信息领域的能力,一旦他们走向社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是一个大有前景的专业。
3. 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理论依据
3.1 专业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我国知识宝库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的明珠,正因其久远,更应使其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研发出一系列中医药信息产品,如远程号脉、网上专家坐诊等,以扩大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3.2 培养人才的需要
我校该专业是七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后具有中医临床硕士学位。那么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有别于本科生的培养,也有别于单纯的研究生培养。应合理设置学科,要区别本科生那种“面式”学科设置和研究生的“点式”学科设置,而采用一种新型的“线式”学科设置方式。所谓“线性”设置是指:学科设置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张弛有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专业培养的是掌握信息知识和中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为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应该适应许多岗位,例如中医信息管理人才、HIS管理人才、运用信息手段开发中医药的人才等等。这就要求学科设置要科学,要将信息课程和中医课程进行连接,使二者完美的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学科,而不是两个孤立的学科。
4. 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点
4.1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招收的是本硕连读的学生,学生将用七年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学生首先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习一年,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再回到我校就读,系统的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并在每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专业课,及一门计算机选修课,最终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在全国中医院校还属首例。
4.2 采用系统科学法对学科整体设置
逻辑的、严谨的设置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尽量做到:调研-讨论-设置这样一种科学合理的过程。
4.3 课程的设置突出灵活性
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代同行,与国外同行,不断能增加新课程,课程讲授要多元化,将计算机知识与中医药实际相结合,拓宽课程知识面。
4.4 学科研究的交叉点研究法
学科研究采用横向、纵深交叉点研究法,即有一个交叉点,就有一门课程,并且这门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是最合理、最科学的,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是跳跃的、孤立的。
5.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高等数学》、《线形代数》等数学类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上,侧重于计算机信息类的基础课学习,同时配置了实用型的计算机应用及原理性实验,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下面列举出信息类主要课程的设置情况:必修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56学时)、数据结构(56学时)、数据库原理(56学时)、软件工程(54学时)、信息系统开发(54学时)、信息资源管理(40学时)等;限选课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40学时)、计算机网络技术(40学时)、中医工程学(36学时)、医药信息管理系统(36学时)、Java程序设计(54学时)等。
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与其它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交叉学科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作为一门新专业,就像新生事物一样,具有新颖性和不可预知性。任何一门专业都应经历“成立-发展-成熟-提高”这一过程,而目前我校这个专业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科学的整合。
摘要:在目前大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各专业教学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交叉学科专业,必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必将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崭新的理念、崭新的尝试。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理念为目的,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职能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希望对中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一 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个体生活以及各类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形式都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介绍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对专业领域还不十分熟悉,所以存在着理论内容难以理解,对专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盲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綜合以上问题,以本校实际情况为例,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 目前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单一
我校现行《计算机基础》是通识必修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中,教学内容以Access为主,高职学生Office和Access内容各占一半。虽然在Access教学内容中结合了中医药的案例,但是因为学生还没有专业基础,所以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案例内容,给学生带来了“学无致用”的质疑。
2.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目前的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尽可能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但是在课堂上仍然注重传授书本知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少。即使使用项目驱动,但是仍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只关心是否能拿到课程的学分。
3. 在线教育平台未能充分利用
我校的BB网络教学平台从建设之初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更新速度慢、重复率高、利用率低等问题。平台中的资源偏重理论讲授,实际操作较少。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没能很好的提供教学支撑服务。
3. 学生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经调研,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后,使用Access进行数据管理的案例很少,学生在以后的专业领域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盲目,一些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和利用。致使学生以及其他教师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质疑与批评。
三 教学改革建议
1. 教学内容调整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放弃原来讲授的单一的Access数据库技术,可以以教学模块的形式引入实用的信息技术组合内容,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网页制作、大数据等。可以将Access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模块介绍。并可以考虑在后续的课程中开设各个模块的选修课。这样就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对某一个模块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选修课中进一步学习这个模块的内容。
2. 动态组织教学模块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医药对信息技术需求的变化,不同年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模块也应随之增减和更新。
3. 教学过程深度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
从我校在推行BB网络教学平台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全程在BB网络平台进行。例如,所有教学素材、教学要求、拓展材料及学生成绩均放在BB平台上面,学生在BB上进行学习、讨论、互评、测试、拓展学习等。
4.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MOOC:课程可以借鉴MOOC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全部录制成微视频,放到BB平台上,并在每个微视频之后配有自测题、讨论题及扩展学习资料。
(2)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先在网上进行学习。根据BB上的任务清单,先在BB上观看教学视频,并在BB讨论区上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仅对疑难点进行讲解,画龙点睛,并指导学生上机练习。
(3)项目驱动教学:对操作性强的模块,学生在开始学习前,就可以在BB平台上看到每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的样文、案例、项目的示例及要求。使学生学习在此项目的驱动下有目的去学习,完成项目并书写项目完成报告。
(4)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个性的、动态的,不同班级学生的疑难点可能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会不同,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上,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5. 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职能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应只关注到现有的信息技术,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职能也应该扩展到我校BB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及网络环境的使用说明课,也应该成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导读课、训练课。
四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学生还处于应试教育学习模式中,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理念,对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中,除了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还需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增加医疗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医疗信息系统应用的介绍,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人员需要不断的探讨和尝试,找到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完善。这些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豫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5(3)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网站收集因其为中空器官,且胆汁应适时排泄,故为六腑之一,又因为其内藏精汁,与六腑运化水谷,传导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为洁静的黄绿色液体,为肝之余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在肝内生成后,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流入胆囊,贮藏起来,在进食时,贮存于胆囊的胆汁又流入肠腔,以助消化。肝胆对消化的影响,不惟表现在胆汁的生成及排泄上,还表现为肝胆的疏泄功能对脾胃升降的促进作用,只有肝胆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无虞,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消化吸收才得以正常进行。反之,则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胆汁不能得以正常生成和排泄,脾胃升降紊乱,则可见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若胆汁外溢肌肤,则出现身、面、目俱黄的黄疸证。
主决断,调节情志:中医学还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若胆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情志方面的变化。如胆火过盛,则见口苦、烦躁易怒,胁痛等。治宜清泄肝胆。临床若见口苦、呕逆、心烦不寐、惊悸不宁等症,中医往往诊为胆虚痰扰,从胆论治,往往可获良效。
痧的含义
“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法,一方面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米,用手指触摸时,稍有阻碍的疹点。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和“痧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故有“百疾皆可发痧”之说。
痧证的病因
痧证多见于夏秋两季,春季次之,冬季极少见。因为夏秋季节,风湿热三气旺盛,湿热交蒸,酿成不正之疠气(雾瘴),流行于天地之间,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离经之血,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体表经络则无“痧痕”出现,因为健康的人体内无代谢产物潴留,其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
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发生严重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呈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增强,刮痧时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有“痧”出现。
“痧”的颜色、形态、多少和部位深浅由局部代谢产物多少,即缺氧程度决定的。
痧证的临床表现
① 一般表现:
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严重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
② 急重表现:
心胸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严重的
眩晕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不醒,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痧点时隐时现,唇舌青黑。
操作方法
①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若为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用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
② 刮拭方向、部位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③ 刮拭角度
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45°进行。
⑤ 刮痧方法
(1)直接刮法:用器具蘸介质直接刮拭。
【摘 要】 目前,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跟随名老中医坐诊、研究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开展相关科研为主,存在中医临证能力、西医学知识匮乏等不足,建议从加强中医临证能力、增加现代医学知识储备、改良科研内容等方面入手,改革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323.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46-01
我国于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现今我国的中医药研究生培养事业已颇具规模,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位培养制度。中医药研究生大概分为临床类与基础类,临床类培养以医院实习为主,而基础类培养,则多以跟师名老中医、钻研古代文献典籍、开展科研为主。临床类研究生在医院病房接受系统的西医学知识,中医药思维难免受到干扰与同化,而基础类硕士较易形成中医药思维与知识体系。故重视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历史沿革
我国中医药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仍流传至今,充分证明了它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师带徒形式,但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师承模式被现代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取代,变为以高中等院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当代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两大特点,其既是中医药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又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风向标[1],因而应重视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
2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类型
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跟随名老中医坐诊、研究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开展相关科研为主。
2.1 中医跟诊型 中医跟诊型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侍诊,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比较相似,较少接触现代西医学知识,主要通过学习如何遣方用药,逐步提升中医临证能力,最终形成比较扎实的中医知识储备,为以后成为一位高素质的中医大夫做准备。这种培养模式,会导致学生现代西医学知识匮乏,毕业时就业范围相对狭窄,能开展的业务也比较局限,可能仅仅是在中草药房当坐诊医生或是自己开办中医诊所等。
2.2 研究文献型 研究文献型研究生一方面主要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医案,发掘古代医家积累数千年的智慧,并整理总结归纳,为我国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学习提供捷径,促进临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总结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运用比较专业的文献整理知识,将医家的毕生所学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方便其他中医药工作者参考与学习。研究文献型的研究生对文字的整合能力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毕业后可选择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或编辑期刊杂志等。但是容易学无专长,无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相对于专业人才,都会显得相对欠缺。
2.3 开展科研型 开展科研型研究生主要开展现代科学实验,诸如开展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蚤休抗肿瘤的机制、运用动物实验研究大黄蛰虫丸对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作用等。这种培养模式类似于西医基础学科,可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试验研究知识,形成一定的科研思维与素养,毕业后大多可独立开展科研活动,适合进入高等院校教研岗位或各类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就业面较广。但是,开展科研型研究生接触中医药知识较少,难以形成中医药思维,缺乏系统扎实的中医药知识。
3 讨论
如今,各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如何使研究生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知识遣药处方,继承发扬中医药的宝贵遗产,是需要社会、中医院校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应立足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具體做法如下。
3.1 加强中医临证能力 中医临证能力是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何种培养模式,都要把培养中医临证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舍本逐末,忽略对研究生中医临证能力的培养。在现行培养模式下,可给所有中医基础研究生安排跟师实习,使之具备基本的中医四诊及遣方用药能力。
3.2 增加现代医学知识储备 时下,西医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即使是中医从业人员,也需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所以,对中医基础研究生的培养,在保证对中医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现代医学内容。
3.3 改良科研内容 中医科研与西医科研不同,对象不应是临床疗效确切的方药,而应挖掘新的有效方药,重在“挖掘”,而不是“验证”。可查阅典籍文献,筛选一定的方药为对象开展研究,尝试挖掘新的有效方药,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4 小结
中医基础学科是当代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保证,注重对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中医药文化流传的大事。然而,时下中医基础类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尚缺乏成熟可借鉴的实践经验[2],需要所有中医药院校共同不懈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富文俊,曾蕾,史亚飞.中医药大学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701.
[2]司富春,许前磊,徐向宇.关于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的思路和实践[J].中医学报,2010,25(147):350.
【中医基础论】推荐阅读:
中医妇科基础知识07-18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9-10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09-22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06-07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07-15
中医学基础重点答案09-23
中医学基础测试试卷11-17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07-21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09-14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肺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