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推荐9篇)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结语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2

1. 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中学体育教学本身,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1.2 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2. 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2.1.1 物质层面。

教师能够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1.2 精神层面.

体育教师能够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和每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模范评比、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2 优化课程进程。

对于体育学中的项目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2.3 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2.3.1 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

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学到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学会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3.2 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教育功能,教师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因此,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3. 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推陈出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学校体育引领体育教育改革, 既要育体又要育心。本文在论述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体育教师在学生德育养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 (7) .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 1995, (4) .

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意义原则方法

历史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科目,进行历史学习对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感情、生命价值、高尚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个性,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好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教育的教学任务,从而全面促进中学生的发展。

一、明确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先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应该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传承,从而激发起学生强大的爱国热忱。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国情,特别是认识近代以来列强的入侵、民族垂危的民族绝境,让学生认识到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豪情,自觉地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

(二)民族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民族团结的理念,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讲解国家統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主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暂时的,融合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

(三)生命主义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前提,历史教学的重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结合生活中的故事,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和平的人。特别是在讲述历史上的战争时,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成千上万生命的死亡,在战争的进行中,无数平民百姓因为饥饿、疾病而死亡,社会发展严重倒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在战争中的渺小、脆弱,进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四)高尚情操教育

不管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曲折,人类的生命多么苦难,人类的社会都迎来了美好的今天,这其中的密码就是因为有无数谦虚、诚实、坚强、善良的人物在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鉴别是非、善恶、美丑,并逐渐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使学生逐渐养成忧国忧民、报效祖国、求索攻坚、追求真理、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等的高贵品质。

二、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坚持的几项原则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德育的真谛贵在真实,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说谎话,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真实性,而历史的本质属性也是真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不能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这本身也就违背了德育的要求,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

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落到实处,真正让历史精神熏陶到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转化成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要总是空谈口号和理论,而应该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将先人的高贵品质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多思考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会怎么办,应该怎么办,注重从小处入手,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入手,从而在点点滴滴的为人处世中养成高贵的品质。

(三)坚持客观性原则

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公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准,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待历史问题,应该全面的看待,善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的评述历史。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简单的采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处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的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极端心理,就难以使优秀品格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只有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前因和后果,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心服口服,并自觉转化成为行动的力量。

三、进行德育教育遵循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学

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把古人和今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古人的精神传承到今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育是最好、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在讲课时选取屈原、岳飞、戚继光等典型人物,通过充分把握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操,感染学生,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像屈原,一心想使楚国强大,虽遭放逐,但依然关心国计民生,当听到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万分悲痛,自投汨罗江而死。而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更是将屈原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显露无遗,用悲剧的人生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自觉树立起富国强民的担当意识。

(二)丰富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有关历史的文献片和电影,让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再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如在讲述甲午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大海战》电影片段,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效果事半功倍。

(三)丰富课外教学进行德育教学

近年来,每逢历史大事件时,国家都会举行系列活动以进行庆祝,遇到此类事件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历史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4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在当今社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及人格的塑造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中国传统文化;现实途径

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尤其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由于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一些有悖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日益成为校园内常见的现象。

一、当前大学生的不良道德现象及成因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数的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注意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

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一些学生认为在不重要的考试中作弊是可以原谅的,复习了但还是担心考不及格而作弊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之并不把考试作弊与道德及个人信用联系在一起。此外,毕业求职简历夸大造假、拖欠助学贷款以及在求职过程中的随意毁约现象等也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种种表现。

颓废、空虚,看重眼前功利。高中三年,紧张和劳累,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业余生活,等到高考结束,便是完全的放松和自由,同时又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甚至把逃课、作弊、谈恋爱视为大学真正的必修课,时光是在消磨而不是利用。这样的人多了,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空虚颓废的“环境”。

此外,在竞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等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较明显功利性倾向,根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有39%的学生党员承认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就业的需要”。

学生之所以有这些道德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利,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和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性与时代道德教育精神的脱节,以及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脱节。很多学校的德育课内容比较枯燥,授课方式单一。教师在上面念教材,学生或者逃课。或者在下面听歌、发短信、看小说等等。

二、大学生德育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营养

党的17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有必要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这与大学生德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具体地说:第一,浓厚的道德色彩。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第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谛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第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民族,这种责任感与进取精神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国家强盛时期,还是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注重群体和谐,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这些对于重建校园公正、扶植校园正气,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三、吸收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

调整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而当下高校思德教育内容设置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德育建设没有力度,缺乏说服力。建议在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中国书法、中国棋艺、古典戏曲、古典音乐、古典建筑、篆刻等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的教育内容,丰富学生思想,陶冶情操。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

改变传统灌输训诫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以人为本”的和风细雨和身体力行。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不能板着面孔,以古释古,要以现代的眼光,更加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使之通俗易懂,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都可以借鉴。此外,教师自身言行一致,真正实践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就是最有效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型辅导员队伍,改变传统辅导员队伍以思想政治专业为主的格局,提倡辅导员专业的多样化,除考查其政治思想外,更要注重其国学修养。甚至可以尝试由辅导员直接兼任德育课程的教师。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5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机械专业教学中,做到在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 者:张彰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信宜中等专业学校,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械专业   实操技能  

德育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篇6

关键词:德育、初中历史教学、体现

摘 要:2001年初审通过的历史新教材,确实有许多新的特色,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快速地适应教改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脉搏。新课标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提高了思想教育的要求,那我们就该充分运用好新教材,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本文就笔者自己在上课过程中如何贯彻德育思想的做法做一简要介绍,同时,这也是新教改的一个特色所在。

记得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日子里,老师就这样告诉过我们“学习历史,并不在于你记住了几个年代,几个人物,几个历史事件,重要的在于,你能从历史中吸取多少教训,让历史的精髓思想指导你现在的、以后的人生”。当时,对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现在自己是老师了,却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全新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正是十二、三岁的年纪,纯净的犹如一张白纸。而与简单的一张白纸所不同的是,他们拥有在纸上做画的本领。相比之下,小学生太小,小胳膊几乎提不起沉重的画笔,即使勉强可以,却又对色彩、形状缺乏必要的辨别力,只能是老师说画条直线,那么孩子就会画条直线,老师说用红色的画,他们也会乖乖照做,因为他们的自我判断力不够成熟。而年龄较大的高中生,虽然他们有足够的气力舞弄画笔,也对色彩与线条有了长足的认识,可是,他们的心灵太复杂,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世界,我们的引导与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初中生,只有初中生中最新生的力量——初一新生,他们有蓬勃的朝气,他们有适中的力气,他们对色彩与线条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时,只要我们稍加引导,他们会立即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为我们描绘一幅带着稚气但却能看到辉煌未来的画卷。

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历史教学,就非常能体现这一点。

通过小学的学习,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在接触一个新的学科————历史的时候,他们既表现出了极浓厚的兴趣,同时又稍显有些迷惘,这时只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便会为他们开启一个真正洁净的天堂。

我们总是不停地提出“德育工作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长抓不懈”可是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集合所有的力量去真抓、实抓。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班主任、德育组的事,而是每一个育人工作者的义务与天职。当然,历史老师更当责无旁贷,历史是发人深省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德育这个法宝,才会经久不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仰慕。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人会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怎么可能用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东西来教育现代人呢?那是他根本不了解历史。历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虽然过去了,但它却对当今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恰恰就是认识过去。翻开初一历史新教材,到处可见历史的德育因素在闪闪发光,这本新教材也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才真正体现出了它的“新”。不信,请跟我去我的课堂,让我为你展示这颗发光的宝物吧!

根据我上课的亲身实践,我发现初中历史课最容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2、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3、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4、环保意识的培养。

5、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虽然我们明白了历史所能达到的几种德育目标,但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来贯彻呢?关于这一点,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论述。

一、课前预设

这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达到运用得心应手,而且要研究教材,挖掘在课文内容中隐含的可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举几个例子来说: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二、三课,从内容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挖掘一下,在这三课内容中,涉及的远古人类、氏族聚落、以及传说的文明曙光,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对了,这就是我们德育的切入口。在上这三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些远古遗址的分布特点,他们都能看出是在长江、黄河流域,因此我们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时,我就联系目前长江、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污染情况启发大家,我们应当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进而联系学校实际继续引导,要大家明白,保卫黄河并非要亲自到黄河岸边,而是要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的城市、进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就这样,环保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扎根了。

另外,在讲述北京人因为生存的需要而过几十人的群居生活时,我这样教育我的学生,那么原始、落后的北京人都知道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那么我们是这样文明、先进的现代人,我们共同处于一个班集体内,我们之间应该怎样呢?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都是同学们自己说出的答案。

在开展“破解彩陶之谜”的活动中,当大家看到小口尖底瓶奇怪的模样,同学们更是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有很多看似可笑的答案,但至少说明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枯竭。当活动结束后,我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陶器,并标明它的用途、形状的象征意义。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收获,可是我发现我错了。有那么多有创意的设计,有那么多你根本无法想到的用途被他们简单的线条、色彩、语句描绘的那么逼真。令你不得不为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感到欣慰。

二、当堂随机设置

这种德育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跟上同学们的思维进度,联系一些突发事件创设德育情境,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讲到元谋人的遗物——牙齿化石的时候,我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刷牙。而在介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时,我会教育他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中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装饰、打扮上,因此,我们不应该佩带首饰。这不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正与我们的校规相呼应。

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上课时,到教室时,正好看到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原来是合唱比赛的事,同学么总是不能齐心合力地练习,总是有人不肯融入班集体去,虽然他们唱的歌曲是《团结就是力量》。而很巧,我今天的内容是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个活动课。我向大家展示了我收集到的彩陶图片,并每展示一个图片时,先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观察图片,获取彩陶告诉我们的信息。当展示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的图片时(没有打出文字),我又让同学们观察,猜测一下陶盆上手拉手的小人在干什么、表示什么?有人说是跳舞,有人说是唱歌、还有人说是庆祝什么节日、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在逃难,因为在尧舜时期,不是洪水泛滥吗?当我惊异于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丰富时,一个决好的教育机会也被我抓住了。我问大家“不管是跳舞还是逃难甚至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合唱,要想作好,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团结”。是的,如果不团结,舞步是不会那么整齐的,如果不团结,肯定会被洪水吞噬,如果不团结,我们肯定唱不出和谐的曲调。听我这样一说,大家立即象明白了什么似的。我继续趁热打铁,问“我们班唱什么歌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次的回答,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三、用专题课程来集中某一方面的教育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几乎所有的文化课部分都能起到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培养的效果的。

在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活动课除外)都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荟萃,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看到我国古代取得的那些显著成就我能看出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写满了向往与钦佩。为了更加强化这种爱国情绪,我会在一定的时间搞一次“中华之最”的专题活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查阅课本或者是自己闲暇时收集有关资料,到上课时,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或者是自己知道的中华之最。“„„是我国最早的„„”、“„„是我国最完整的„„”、“„„是我国最„„”在这样的活动中,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学生中有那么多的历史迷,有那么多的博学家„„当他们看到自己收集到的这么多的中华之最时,每一个人的眼里闪动的是满满的激动与骄傲。同时通过分析各个科学家、文学家的成功经历可以加强人生观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让国人感到万分自豪的国度,同时她又是一个让所有国人深感遗憾的国家。当葡萄牙、日本、荷兰、沙俄肆无忌惮地入侵我们的国家时,同学们已经从科技、文化成就为我们带来的自豪感中清醒过来,不象封建统治者那样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是为自己国家所受到的伤害而感到悲哀、气愤。他们会为我们国家有一个戚继光而感到欣慰,也会因郑成功的出现而欢呼雀跃,虽然大家知道他是反清复明的人物;当得知康熙皇帝御驾亲征沙俄军队时,每个人都被这爱国的热情深深震撼着„„通过了解这些人物、事件,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爱国的情操在无形中得到升华与提高。

当然,历史的德育功能,是我这短短的浅陋的文字无法表述殆尽的,只有你亲自去运用、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不要再说什么历史的就是落后的,历史的就是陈腐的、历史的就是无用的,那是多么幼稚、可笑的评价。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7

为了进一步搞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 应该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有计划、有选择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也是我们唯一可走之路。下面, 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在当前德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为何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为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很讲究道德文明的。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 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涵的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涵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重人格、讲气节, 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自尊心, 以及父慈子孝、尊师敬长等等, 都给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也为我们抚育下一代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因此, 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 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古为今用”, 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养料。对于传统道德, 我们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分析地继承, 汲取有益的东西, 为培养下一代服务,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传统美德教育从何入手

传统美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 我们在实践中, 要从大处着想, 从小处着手;从远处着眼, 从近处着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经常碰到的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抓起。力求从小到大, 就近而远,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逐步提高。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从孝敬父母与尊敬师长起步

有句古话,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说明古人是最讲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最懂得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古人的崇尚孝道和师道, 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从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进程和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看, 如果连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老师都不尊敬, 就谈不上爱他人, 爱社会, 爱人民, 爱祖国。所以, 我们的革命前辈们都把奉养老人和尊敬师长看做“人类的美德”和“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美德”, 并大力发扬。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要强调讲求实效, 落实行动。教育学生在家孝敬父母, 在校尊敬老师。着力于要求与引导学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

(二) 把热爱祖国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志士仁人, 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对祖国、对中华民族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 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 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 诸如屈原自沉汨罗, 以身“殉国”, 岳飞“仰天长啸”, 屈死风波亭,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 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情结和爱国精神, 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 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尤其要从小立志, 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要立报国之志, 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所以, 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且要贯穿于传统美德教育的全过程。

(三) 把好学勤学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出现过“悬梁刺股”“凿壁取光”等许多好学勤奋的动人事例, 都是值得青少年好好学习的。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 正处在奋发努力的最佳时期, 他们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立志爱国等传统美德教育, 最终应该落实在勤奋好学上。

三、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等的特点来进行,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 传统美德教育要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可能的范围内, 力求学以致用, 知、行一致。从实践的体会看, 晓之以理是重点, 动之以情是关键。比如, 对于“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的要求, 每周提出一项具体要求, 并与指导、检查、评比结合起来。

(二) 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榜样教育相结合

针对青少年知识浅薄、思想单纯、神经系统第一信号为主的特点, 传统美德教育可以通过介绍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 引导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教益。例如, 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 通过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事迹, 为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榜样,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传统美德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单纯地讲道理, 而必须在晓之以理的同时, 动之以情, 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美好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理结合。力求把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以情育人,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断起到积极变化。

(四) 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要重视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协作网, 力求取得结合整体效应。一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以各学科的渗透为主, 以深入活动为辅, 相互促进。二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加强学校联系与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三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充分结合、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 为中小学生接受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阵地资源、智力资源,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积极主动地定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所在的居委会联系。要使他们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 请他们配合, 帮助学校指导学生发扬传统美德, 学习做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适当参加有益身心、有益家庭与社会的实践活动, 并帮助学校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这样才能使传统美德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效。

摘要:本文指出了我国青少年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欠缺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诸多不良因素, 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阐述了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德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养成,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 德育 ; 技工院校 ;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74-0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体制的更替,致使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在大力倡导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有所忽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学校教育更是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了次要位置。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将大量的课时以及教育重点放在了技能培养及实训上。

技工院校招生有别于普通高中,没有择优录取的说法,尤其是近些年在技校招生人数下滑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学生的数量,学校在招生方面往往是“来者不拒”,这就注定了技工院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通常情况下,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都考上了普通高中,走上了高考这条路,而技校的学生基本是初中肄业或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缺乏人生目标、自信心较弱但自尊心却极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长期赋闲在家的孩子,父母强迫将其送到技工学校读书,学校基本就成了这些家长的“托儿所”,这类学生的特点是随意散漫、没有责任心,家庭教育相对较为薄弱。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德育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之技工院校德育课内容又出现脱离社会发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更是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致使现在技工院校的“问题学生” 越来越多,校园暴力事件、偷窃行为也屡屡发生。

技工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将技能培养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谈,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着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再去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如何能切实提高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教学内容真正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心理,并成为其以后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准则,这个方法的探究成为我们现在每个德育教师所亟待发现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技工院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曾在演讲中说过:“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最终是要灭亡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脊梁骨的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卑躬屈膝、任人指挥的,所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题,是脊梁骨,你才能挺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所以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建立有效的德育教育体制,绝对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内许多学者也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教育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究其根源,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金元浦, 1999)西方一些社会学界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各种棘手问题是,提出“21世纪的发展思路应该到两千年前的中国去寻求答案”。(孙雪冰,1999)

英国著名作家格林曾这样热烈赞颂到:我被中国人吸引了“特别是他们那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钦佩他们远大的歷史观,他们固有的彬彬有礼的行为,他们对友谊的特大度量以及他们对培育的忠诚(他们永远不忘记别人做的好事)。我佩服他们民族的无畏精神和他们几乎不惜任何代价维护原则的坚强决心“我欣赏他们深沉而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隐藏在容忍的质量之中”我佩服他们那自然而文推的礼貌,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对年轻人的关切“他们文稚博学而又天真无邪,经常使我们感到惊奇和愉快”如果我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和遇到一个真正的危险时,我情愿要一个中国朋友和我站在一起,而不要其它任何人。(韦政通,1983)

在别人如此赞誉我们的文化传统时,我们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置若罔闻,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现代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求培养高素质的杰出人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共同处、交叉点。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伦理思想、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维系和强化着社会统治秩序的规定,指导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形成的内容,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诸葛瑾,2010)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自强不息;其之所以能够磨砺至今,是因为它的厚德载物。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技工院校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理念。如司马光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卷一)从德才方面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政策导向

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正是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丰厚,同时也能弥补现在德育教材的空洞与德育教学方法的单调。

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9

集贤县第一实验学校 荣乃芬

“百年育人,德育第一”。《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中发生的事,有的涉及课外活动,还有的是日常谈话内容,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讲文明、讲礼貌教育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如“I’m sorry.Don’t worry.Thank you.”这一些礼貌常用语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如何正确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对于“Thank you”(谢谢你)这一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我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当学生接受老师奖给自己的小帖子时,我也要求学生一定要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在教学“I’m sorry.Don’t worry.”这对短语时,我让学生分组抽取表演情境,通过表演知道这对短语的使用场合,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学生兴趣很高,也对这对短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课余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恰当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上这对短语。

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

只有“爱使世界运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我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教师节愉快!);在母

亲节、父亲节则写上:“I love you, mom./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在新年到来之时则让学生向自己好友、老师等说声“Happy new year!”„„。如此种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运转。

三、理想主义教育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习“what do you want to be?”句型时,我请学生们看了几位名人从小树立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理想的故事,再让学生小组内表演向小记者讲述自己的理想,最后向学生发出号召,希望他们从小做有理想的人,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努力学习。全课在学生的誓言中结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

“What are you doing? Can you------?”(你在干什么?你会-----?)“I am cleaning my room.I can cook the meals;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lean the bedroom;I can water the flowers ”(我在收拾房间,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几人小组正在热烈的进行着讨论,大家都惟恐落后了似的完成我发给他们的一张能力调查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上一篇:缺点不足下一篇:摄影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