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共7篇)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篇2

《螳螂捕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 讲述了一位少年巧妙地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 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 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 是很危险的, 由此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情节简单, 道理一读即懂, 教师应重在引领学生品味看似简单的语言, 通过多读, 特别是读好对话, 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思维方式, 进而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整复述课文,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式,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基于此, 本设计拟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上, 深化学生的认识, 简言之, 即“读懂三只‘螳螂’, 感悟两种人格”。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 即抛出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课文中到底有几只螳螂?分别是怎样的螳螂?”使引导学生“找螳螂”的过程成为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思维方式, 体会少年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

一、由找“螳螂”导入

1.师: (投影展示树林中螳螂捕蝉图片) 课文中到底有几只螳螂?分别是怎样的螳螂? (预设:学生都能找出第一只螳螂, 部分学生会明白“吴王”实际是第二只螳螂, 至于第三只螳螂, 延后再说。自然过渡到第一只螳螂的品读。)

2.教师诵读以下内容: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是的,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这是一只怎样的螳螂? (这是插图中在树上正要捕蝉的螳螂。学生很自然用课文中的话“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来形容这只螳螂。)

师:其实, 蝉、螳螂、黄雀都一样可悲, 都是一样的“螳螂”。

4.让我们再次朗读回味这段描写, 注意体会“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伸长脖子”等词语, 读出它们的“一心想得到”的感情。 (抓住反复出现了四次的“却”字, 指导读出那种遗憾。)

5.拓展训练 (以说话形式进行) :如果蝉 (螳螂、黄雀) 在那一刻能__________, 那该多好啊!其实, 我们有时就像这只螳螂一样可笑, 有一次__________。

6.再读第4~11自然段, 认真想一想:除了插图上这只“螳螂”外, 你从少年所讲的故事中, 能不能悟出另一只“螳螂”?

二、品读吴王这只“螳螂”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书, 明白了故事影射想攻打楚国的吴王就好比一只螳螂。

1.再读课文。着重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师:吴王是只怎样的“螳螂”? (学生品读后很自然地用课文中的话“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来形容吴王。)

3.回读第1自然段, 抓住“准备出兵”、“希望很大”、“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等词句, 读出吴王“一心想得到”的感情。

4.师生紧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读出出兵的后患之大和遗憾之深。 (注意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三、感悟第三只“螳螂”

1.过渡:吴王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好“处死他!”“恍然大悟”“对!对!”“太有道理了!”等词句, 体会吴王态度的变化。)

2.师:使吴王态度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少年难道身后没有隐患吗?那他为了谁的利益? (学生顿悟:其实课文中还有一只“螳螂”, 那就是少年!)

3.少年是只怎样的“螳螂”? (师生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好相关语段。预设: (1) 这只“螳螂”为国为民!从“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体会到战争中最受伤害的是人民。 (2) 这只“螳螂”身后同样隐伏着祸患, 如果吴王执迷不悟, 少年会有杀身之祸。但他百折不挠!从……“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中能品味出少年的这种人格魅力。 (3) 这只“螳螂”机智聪明!他不但用讲故事的独创方式劝说吴王,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巧妙行事。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看出少年想到不能主动去劝阻吴王, 必须让吴王来发现自己, 并且自己不能多讲话, 要抓住吴王心理, 让吴王主动问自己。

4.少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大臣们也爱国, 也在不断地劝阻吴王, 可他们缺少“消除后患巧妙行事”的方式!)

四、深化认识, 升华情感

1.师:人的一生都面对着眼前的或长远的利益, 同时身后也常常隐伏着祸患。今天我们品味出了两种螳螂, 感悟到了不同的处理智慧, 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会更多地认清自我, 扮演像少年一样的“螳螂”。

2.适度拓展:正直的人有时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 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勇敢地承受身后的“隐患”,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司马迁明知__________, 还要__________, 为的是__________。

王安石明知__________, 还要__________, 为的是__________。

哈尔威船长明知__________, 还要__________, 为的是__________。

五、作业

1.练习复述。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篇3

【关键词】task板块 两课时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

一、引言

江苏省使用的《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有七个板块,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其中任务(task)板块是单元的核心内容,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单元已经学过的各种语言技能来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反馈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之前的板块学习中与话题有关的语言积累不够;教师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不到位,部分学生即使有语言知识的铺垫,但是不会按照结构进行信息分类;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等。为此,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了“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模式”的想法,并开设了多节区级观摩课,供教师们借鉴和探讨,本文将以8B Unit4 A good read task板块为例展开讨论,从教学过程,教学特点和建议三个方面谈谈该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帮助和一些建议。

二、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描述

1.第一课时的写作前准备阶段:重点词汇和句型突破,小组讨论,整理思路和组织素材等准备活动。胡老师以班主任陈老师的阅读习惯为导入渠道,解决了文本内容信息的归纳,如: 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并以Millie的阅读习惯范文为例再次要求学生归纳信息,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各信息点的重点句型并鼓励学生一句多译达到了句型的丰富化。胡老师有效地整合了该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三位同学的阅读习惯的文章,分别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体会怎样在信息完整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文章。最后用头脑风暴法向学生阐述了成就一篇好的书面表达的要素就是:信息全,结构好,表达正确且句式丰富,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同伴互评埋下了伏笔。

2.第二课时的写作阶段和评价阶段:问卷调查获取信息,自拟提纲归纳信息,根据提纲完成草稿,比照评分细则自我修改,同伴互批和教师面批相结合。由于在第一课时有了大量的篇章和语言知识的输入,学生以问卷调查部分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并将此信息按照结构分类,牢记评分标准,用整整10分钟的时间静心当场完成书面表达。之后,胡老师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那篇文章为例向学生仔细讲解了评价细则在自评和同伴评价环节如何运用。在同伴互评阶段,要求学生划出好句和得分,并选择了一位同学展示其评价的理由,最后胡老师自己选择了一位同学的范文当堂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具体化,个性化。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和总结这两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对该节写作课特点的评价

胡老师的本次task观摩课是一节典型的过程写作课,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写作课的活动设计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阶段的建议。在写作前阶段,胡老师帮助学生获取写作时要用到的资源,如写什么,用什么语言写,如何写(分成几个方面写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资源提供者。胡老师注重为学生提供写作中可能用到的句子,并且多元化,多形式的呈现句型。在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后,提供了有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四个方面的语言表达,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组织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写作中安排的活动有:自拟提纲,归纳信息,写草稿,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等,写作后抽出两篇作文当堂进行评价。

2.胡老师的语篇意识较强,注重加强句子多样化的练习。在归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这四个方面信息时,不仅例举了学生在文中找到的好句,还鼓励他们添加其它的表达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习作中句式的准确性,又能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避免他们的习作中句式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信息全是基础,好句的表达也不可缺。胡老师整合单元文本信息的意识也比较强。《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是以话题为主线,不同板块的任务设计与此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胡老师有效地把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的信息加以整合,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篇章结构,脉络要清晰。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文章形式与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篇能力的体现。

3.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是这次展示课的另一个亮点。第一课时大量的语言知识和篇章结构的输入为学生的写做了很好的铺垫,两课时task的课堂模式又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和评价的时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老师在第一课时中通过不同的活动已经让学生领会了评分细则的纲要,在写完后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文章为例当行评价,为学生的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1.写作中的自我修改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原因是胡老师没有明确发出指令,只是在写的过程中有过口头的提醒。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自我修改,但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不知该从哪方面入手修改。因此可以考虑在写完之后再次提醒学生对照修改的标准执行,如:时态,句子结构,单词拼写,人称数的一致,上下文逻辑等等。

2.在写作后展示评价阶段,胡老师在做示范批改的时候,由于所列的细则过多,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看完整,部分学生评价不完整,所以在请学生上前展示评价范本并讲述评价理由时,教师应该分析其评价的优缺点。真正的互评应该是 “交流式互评”,在同伴反馈中,学生一方面通过作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评判他人作文和研读他人评语使自己受益,取得进步,这样,学生对最后的师生共同评价活动的意义理解才更加深刻,但是部分学生只关注了对方的评分,而没有关注评价的理由陈述。另外胡老师自己在评价其中一篇范文时,比照细则给出了13分,但同时又说中考阅卷不会有这么高,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句子正确,段落也划分了,信息也比较全,为什么不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原因在于她自己在第一课时提到的篇章结构和好句缺乏。

3.课后巩固阶段的任务布置不够明确。胡老师的家庭作业是要求学生熟读范文三遍,修改自己所书写的作文和写一篇好朋友的阅读习惯的文章。由于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极有可能完全根据范文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框架结构,而写出一篇全新的文章,这样在课堂上所做的自我修改,同伴修改和师生共同修改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一天两篇书面表达有点过量,所以,胡老师可以考虑先让学生根据修改的意见重新修改课堂上完成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考前一篇文章的修改意见,以海报的形式介绍朋友的阅读习惯。教师对修改过后的文章可以采取面批或用PPT呈现共性错误,与学生共同修改。

五、结束语

“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是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的一种探讨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前期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推广的价值,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把写作教学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基础知识,制定计划,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云.过程写作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4(18).

江南教案(两课时) 篇4

5、江南(两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课文教学1.导入“同学们,江南水乡,河流众多,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碧波荡漾的池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一行。“这美丽的地方就是江南,江南可采莲,知道莲指的什么呢?”出示莲蓬的图片。3.第二行。出示荷叶图片,“同学们说一说荷叶是什么样子的”“田田”一词的解释。4.第三行。“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了”“如果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池塘中你想做什么呢?”“戏’做游戏。5.4~7行。“鱼儿是怎样做游戏的呢?”出示板书,“小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它们在来莲叶间到处玩耍嬉戏。你觉得这时候小鱼儿心情怎么样“6.放课文音乐。1.学生自由读课文,不懂的字,通过拼音帮忙。2.学生反馈问题。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读第一句。3.学生反馈。并读第二句,读出荷叶茂盛的,采莲人很高兴的情感。分男女比赛读。4.学生反馈。读第三行诗句5.齐读课文4~7行。看黑板,指导其理清方向顺序。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课文4~7行。分小组读。6.认真听,试着跟着唱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教读,组词。“今天这首诗里,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汉字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熟悉它们吧”2.写字练习。“同学们会认一些字了,我们再来学习写写一些字哟”,教读笔顺笔画,再板书。提示学生书写中注意的事项。1.齐读,学生组词。分组读、分男女生读生字教学完后指名反馈教学识字情况。学生告诉老师她的笔顺笔画。老师板书学生练习书写。板书设计

江南

西

将进酒两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

2、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李白“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李白“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将进酒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疏通字词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⒃尔:你。销:同“消”。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三、吟咏诗文,体会情感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解读诗歌后半部分,探析李白由“悲”转“欢”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全诗主题内涵。

教学重难点:

探析李白由“悲”转“欢”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全诗主题内涵。教学过程:

1、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2、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3、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再把诗文齐读一遍,带着感情的齐读。

2、我们来听听武汉的京剧家关栋天的吟咏,看看和他吟咏的诗句中有哪些你觉得很好,有哪些不足。

附录: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般过去时的概念,明确基本结构(be、实义动词)2.过去分词变化规律

3.一般过去时句型转换(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般过去时 提问:“一般过去时”重点(过去)2.流程

1)通过学生举例及引导举例,总结一般过去时使用的情况

表示过去某个时间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一般过去时也表示过去经常或者反复发生的动作

时态的变化就是动词的变化,所以一般过去始终动词怎么改变呢,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东西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规律。

2)过去分词变化规律(结合一般现在时一起进行讲解)

① 主语+be+其他——Be 动词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 Am 和is 在一般过去时中变为was(was not = wasn’t)Are 在一般过去时中变为were(were not= weren’t)(举例提问)

② 主语+实义动词+其他——实义动词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规律 练习:表达一般过去时 Amy watched TV last night.Lisa played the piano with Jim last year.She had breakfast at 6:00 this morning.(总结规律)

 一般情况下直接加ed  以不发音的e为结尾的单词加ed  以辅音字母加y为结尾的单词编y为i加ed  重读闭音节双写尾字母加ed 特殊情况(单独记忆)3)句型转换

① 否定句——be(结合一般现在时)提问:i was not a student.提问:让学生举例否定句

总结:含有be 动词的句子如何变否定

主语+ be + 其他

主语+ be + not + 其他

提问练习:she was not at home.We were not good friends.I was a student in middle school.② 否定句——实义动词(did not)结构:主语+didn’t+动词原形+其他 提问:I did not like apples.讲解:did 举例:Lisa didn’t play football last year.We didn’t go to park with our parents.总结结构:

主语+did+not+动词原形+其他

提问:Daniel didn’t watch TV everyday.(改为否定句)

They weren’t students in Sunshine school.(否定句)

三、作业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篇7

陈媛

第一课 春意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 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2.初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3.复听《致春天》。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5.三度(欣赏)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

——第六拍起唱)(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二节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设问:(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二、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三节

教学内容:聆听《春水》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春水” 教学难点:按节奏谱给音乐伴奏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合唱有几个声部?表现出怎样的情绪?(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二、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学生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三、拓展与研究。

1、设问: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研究成果表演。

4、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华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迷人的火塘》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以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我国的云南省地处西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格一样古朴、粗犷,请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 板书最后一小节的衬词及曲调: 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乐、友好。

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二、学唱《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时光。这是侗家的风格。你还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先听音带的范唱,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即第7、8小节)。这两种节奏是什么节奏?与学过的切分节奏有什么联系?——师生讨论,复习节奏。归纳并讲授新知识,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属特殊的节奏型,也称切分节奏,该音称切分音。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以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

4、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6、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7、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边唱边转动歌舞。

8、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二、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幻想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内容:

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表演:《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难点: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 2.聆听《望月节》。在聆听前,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星》

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以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9颗大行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34颗卫星以及许多慧星和流星体。)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这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以太阳系行星为题写的一部管弦乐组曲之三:《水星——飞行使者》。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自由议论: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1)乐曲分几个部分?(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11.再次完整地欣赏。

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

12.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希望大家多听音乐多想像。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3.歌曲范唱。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 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9.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0.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

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唱好歌曲的两个声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1.谈话导入:什么是幻想?幻想是人们对未来远景的一种想像。大家来听《让幻想展翅飞翔》在唱什么,你就明白了。

2.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3.音程基本训练: 4.学唱歌曲。

(1)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第一部分曲调。(到第一个反复记号为止,教师巡视指导。)(3)二声部合成,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成果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后,再次合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美的享受。

(4)填入歌词,加入幻想进一步唱好第一部分歌曲并获得美感。(5)学习第二部分歌曲并合成。5.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好歌曲。

(2)分组讨论:怎样表演歌曲?希望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无限制地设计。

(3)分组展示。

(4)评价、鼓励为主,表扬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6.小结:发展想像,活跃思维。

二、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1.布臵任务,提出要求。任务:表演一段音响小品,反映“幻想”的主题。要求:(1)设计命题及设计表现的过程与内容。(2)运用各种现有的乐器(打击乐及各种自备的乐器)及自制非正规的乐器,同时包括人声及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音的部分。(3)允许自由结合形成小组集体创作。

2.教师提供各种器材,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教师引导:以本课教材中的五首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发挥想像,设计小品。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自然、手工劳动、美术等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创作。

4.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进行指导、引导、点拔。5.各组展示。

6.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小品创作。7.小结:幻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能发展我们思维能力。教学反馈: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四课

四季

教学内容:

1、聆听《四季歌》、《秋收》

2、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由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4.继续学吹竖笛,吹奏二声部《故乡亲人》。教学重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童心是小鸟》

2、聆听《四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童心是小鸟》

1、歌曲范唱导入。

设问:(1)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2)你怎样理解歌名《童心是小鸟》? 2.教师范唱第一句曲调: 并指导学生视唱这一句。3.设问:请你找出与这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一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试唱。(提示:从节奏、旋律走向去研究。)4.教师表扬学生们进行的研究,并进行归纳。

5.学唱第1——16小节的歌谱与歌词。注意要表示出来喜悦、自豪的心情。6.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包括跳越反复记号部分)。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学生自学曲调并相互交流。

(3)学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欢快的情绪。7.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全歌。

(2)设问: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像?(学生自由结合议论——师生讨论。)(3)教师归纳学生的处理方案。选出2—3个方案进行试唱。

(4)设问: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创作,使歌曲表演更丰满、活泼。(5)师生讨论、归纳。(6)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二、聆听《四季歌》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由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次听这一段,请同学生看谱跟唱(或跟教师的琴声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

3.欣赏全曲。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它记录下来。

4.再次聆听全曲。设问: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什么变化?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2)从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想像。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一把雨伞圆溜溜》 教学重点:准确地唱好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唱准8度大调和跨小节切分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一把雨伞圆溜溜》

1.情景导入:在夏天的某一天,三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上了一阵大雨,其中一位同生有伞,其情景是怎样的呢? 2.聆听范唱

设问:三位学生在大雨中怎样办?他们的情绪怎样? 3.教师范唱第1—15小节曲调。

(1)设问:这段曲调有什么特点?它由两大乐句组成,每大乐句又由两个小乐句组成。你们听每句的开始音有什么规律?在节奏上又有什么规律?能找出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吗?(2)在教师指导下,用2/4拍指挥图式(分清强拍与弱拍)放慢速度视唱第1—15小节。注意八度大跳及跨小节切分节奏。

(3)用稍快的速度、欢快的情绪唱好第1—15小节曲调。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4.教师范唱后半部分曲调。

(1)先由学生以欢快的情绪唱第1—15小节,然后,教师接唱后半部分曲调(到反复记号为止)。

(2)设问:后半部分的曲调,在每句的起拍上有什么规律?(3)听教师将后半部分曲调弹奏三遍,比一比谁的听辨模仿能力最强,能把它看谱唱出来。

(4)教师表扬能自荐唱谱的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5)用欢快的情绪唱好后半部分曲调。5.学唱歌曲。

(1)完整地、欢快地唱好曲调。

(2)朗读歌词后,把歌词填上,试唱歌曲。(3)完整地唱好歌曲。6.表演歌曲。

(1)设问:怎样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请各小组讨论表演的方法、形式。(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各组展示各自的表演。(4)师生互评。

二、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秋收》

2、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聆听《秋收》 教学难点:分析乐曲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1)板书《秋收》歌曲。(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穷的生机。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馈: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五课 <<你好,大自然>>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的田野》、《铃儿响叮当》

2、表演:《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3、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不同的版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从不同层面感受少年儿童们在大自然冬季的欢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铃儿响叮当》二声部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田野在召唤》

2、聆听《我们的田野》

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平衡 教学难点:弱起位臵的附点节奏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 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描绘祖国大自然美景的儿童合唱曲精品要数《我们的田野》这首作品了,歌曲优美抒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1)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或小黑板或幻灯投影片)。

(2)课前先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熟悉歌词,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领唱与合唱声部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表达的,尤其是合唱声部用轻声的“唔”来衬托,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师生讨论。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 (1)设问:歌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征?它怎样去描绘“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浅蓝色的群山”、“雄鹰在飞翔”?

(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聆听《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体验。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

9、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二、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 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 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如: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第六课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京韵”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从开始到“不登门”。

第二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第四句: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脸谱。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

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三、京剧小知识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行当‟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 “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第七课 友谊

教学目标:

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 ”,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 ”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4)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设问:在小时侯是否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吗?

2、设问:你听!这首歌是否也在找朋友?(1)欣赏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2)讨论:歌曲的内容、情绪及演唱形式。

3、板书歌词(有条件的学校,将歌篇扫描到计算机内,在大展幕上展示,效果更好)。看着歌篇再次聆听。

4、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设计舞步,示范集体舞舞步,全体跟学。

5、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部分学生可戴上头饰及披肩扮演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儿童。

6、小结: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二、表演《可爱的苹果》

1、以水果的形状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的形状并涂上红色。设问:这个图案的形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聆听范唱并介绍歌曲。歌曲背景: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作者是北京女三中初二班的学生们。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创作了这首词,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分组学唱。

(1)教师范唱曲调(齐唱部分),学生仔细聆听并用手划3/4拍指挥图式,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及曲调的情绪。

(2)分成两组学唱——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甲组学唱第1——14小节。乙组学唱第15小节到齐唱结束。(乙组较难唱,教师在分组时要适当顾及学生水平。)

(3)两组曲调接唱。教师表扬学生自学的能力,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弱起拍的乐句节奏可能学生唱不整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4)学唱最后的二声部合唱。(甲组唱高声部,乙组唱低声部,教师重点指导乙组。)

(5)全曲合成。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4、表演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歌词。(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3)分组讨论演唱形式。(4)各组展示,师生点评。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2、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1、歌曲背景介绍导入。在大型运动会上,经常能听到郭峰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的主题都是反映“友谊”与“和平”。本课介绍其中一首——《让世界充满爱》。

2、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设问: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看着教材上的歌词,再次聆听。

设问歌曲的风格是通俗的还是其他类的歌曲?通俗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唱唱吗?

4、跟着录音哼唱,也可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哼)边跳,或做表示友谊的各种即兴动作。

5、小结:“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1、活动的主题:师生情演。

2、这一活动的要求拟在课前先告诉学生(上节课结束时与学生沟通一下),请他们收集有关材料。

3、汇总各人收集的材料,分组讨论,选编其中一种形式并进行排练。教师分别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4、选出节目主持人,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节目顺序及准备简单串联词。

5、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或参加到学生的节目中去作为普通的一员。

6、“师生情谊”艺术活动展示。

7、小结。

三、课后小结

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臵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歌曲《盼红军》“ ”的切分节奏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重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难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3、欣赏《牡丹之歌》。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

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吗?聆听范唱。

2、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7、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音乐第十册教案

陈媛

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上一篇:2022年4月师德建设活动计划下一篇:元宵节三年级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