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导学案答案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题导学案答案(精选9篇)

无题导学案答案 篇1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

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

长沙》朗诵视频

【基础学习交流】

一、预习课文

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撑()着

彷()徨

凄()清

巷()道 彳 亍()

凄婉()

颓圮()

迷茫()似()的泥()古

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走近《雨巷》,初步解读

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2.理清诗歌的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方法技巧探究】

一、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

第一,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2、《雨巷》这首诗有哪些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课程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颓圮(pǐ)

迷茫(mé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青荇(xìng)

长篙(gāo)D.斑斓(lán)

沉淀(dìng)似(sì)的 泥(nì)古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菩萨蛮导学案 含答案 篇3

朱亚丹 【学习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重难点】

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预习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京兆杜陵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基础知识,解释下列加点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 合:应当(2)春水碧于天:比 ..(3)垆边人似月: 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4)皓腕凝霜雪:洁白 ..(5)还乡须断肠:须:必定。. 1

【探究篇】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明确:“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明确:“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3)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同时也很含蓄地表达了因家乡弥漫着战乱烽火而有家不能归的苦衷。

(4)整首词作者总的是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和抒情的?

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小结】

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啊),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江南春水澄澈碧绿,比蓝天更蓝碧。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庖丁解牛》导学案答案 篇4

《梅圣俞诗集序》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5.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6.(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雪屋记》参考答案:

5、【答案】A.

【解析】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 “ 造”是“造访”的意思,根据语境代入检验。

6、【答案】C.

【解析】“以”与“而”的用法作连词可以相通;“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选C项。以,表目的是对的。“二者()患”最后一个是“之”,助词。前文是说太古 1

人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在地下挖穴,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利的地方,所以就造屋来居住,希望免受上面两种情况的危害。

7、【答案】D.

【解析】先排除了A项“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冱寒指不见天日,主语是冰雪,是不可以断开的;再排除了B项“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的主语是“徐孟祥”,句中必须断开;最后排除C项“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成就其它事物的想法,中间不能断开。

8、【答案】B.

【解析】“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句中的“生物弭灾”根据对称分析,是“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意思,“消除灾祸”的主语是“大雪”,对象错误。

9、【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雪屋记(明 杜琼)

吴地有个叫徐梦祥的儒生,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居住)。(因为)互相跟从着(前来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十分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国家郡地(之间)。(所以)士大夫在西山游玩(的时候),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之前用很多(简单的)树杆建造房子,用白色的茅草覆盖(作为屋顶),用白色的土粉刷内墙,(房屋的样子就)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建成以后,天上刚好下起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指秦朝时的隶书)给雪屋作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语文导学案答案分析 篇5

第一课《海燕》

一、1.C(yànyín)2.A3.B4.高尔基春天的旋律海燕之歌苏联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阅读下文,回答5~9题。

5.反革命的黑暗势力,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6.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7.动词“抱”“摔”,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抓

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8.①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②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9.略

(二)15.象征,对比16.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17B

18.行动,语言;比喻,拟人。19.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20.激越豪壮、悲壮。21.高傲,欢乐

第二课参考答案:

1.C2.D3.B4.A5.B

6.茅盾沈德鸿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7.(1)扑(2)翻(3)涌

8.平坦

9.(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

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

作铺垫。

10.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11.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12.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13.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14.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15.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16.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7.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

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8.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19.pōulìshùn

20.多而杂乱讥笑

21.B

22.(1)顽强不屈,坚韧傲然,具有不可阻挡、永不悲观的精神。

(2)赞扬种子萌发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23.从侧面和正面烘托野草的品质。

第三课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略

2、(1).柔媚(2).妍艳(3).陆离(4).茄

3、(1).A(2).B(3).C

4、略

5、1.拟人、反问(仿写略)2.设问、拟人、比喻、反问(仿写略)

6.对比的写法。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7.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8.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9.色彩和习性。10.写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11.略(提示:可从语言表达方面去谈)12.交待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13.仙人掌: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海棠等:外表美丽却很娇弱。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篇6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1)注音:

征戍()橘颂()招徕()

落木萧萧()

涔阳()无妨()陇首()

得鱼忘筌()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

疏朗()窸窣()迢远()

灼灼其华()

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 概括各段的段意(1)(2)(3)

(4)

(5)(6)(7)

2、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3、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4、“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明确: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6、“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

陆词: 毛词: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袅(niǎo)袅 枭(xiāo)雄 凫(fú)水 亭皋(gāo)....B.征戍(shù)戊戌(xū)铁砧(zhēn)得鱼忘筌(quán)....C.翩(piān)然 歧(qí)路 窸窣(sū)漂泊(pó)....D.褒(bāo)义 灼(zhuó)灼 迢(tiáo)迢 桅(wéi)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疏朗 绵密 逻缉 窸窸窣窣 B.洞庭 饱满 信赖 碧绿柔软 C.大慨 罗盘 钦佩 聚精会神 D.俘现 深邃 谎言 凝视深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B.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且乐意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乎其微的弊病。....C.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独到之处,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D.刘刚在这次全校选拔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校实验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济南市物价部门明确要求,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期间,公园、景区要杜绝不出现乱涨价和乱收费行为。B.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C.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了一幅巨大的中国文化画卷,将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潮水般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卖油翁导学案及答案 篇7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3

【预习案】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晚年又号________(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积累字词:(1)注音:

咨(_____)矜(_____)圃(_____)睨(_____)矢(_____)颔(_____)忿(_____)酌(_____)覆(_____)杓(_____)

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2)解释字词:

善:________矜:________尝:________释:________睨:________ 去:________颔:________汝:________知:________精:________ 但:________安:________轻:________酌:________置:________ 覆:________徐:________沥:________因:________惟:________遣:________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3)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尔________________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杓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

A、射: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②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________)B、以: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③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C、尔:①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②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D、而: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久而不去(________)

③而钱不湿(________________)④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

E、之:①睨之(________________)②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④酌油沥之(________)⑤笑而遣之(________)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5)词类活用:

①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射不亦精乎: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微颔之: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

3、句子翻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他,但手熟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解决的方法是,在理解翻译文章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讨论。

【探究案】

1、原文填空:

(1)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4)文中说明陈尧咨善射的情形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5)文中哪三句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满、傲慢无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2、文章理解:

(1)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态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描写方法陈尧咨卖油翁

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概括能力和再创造能力。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懂得“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一模式,化复杂为简单达到概括效果。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文章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陈尧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的收获:

【作业案】【

三、“探究”拓展。】

1、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是考查文章的选材知识。多件事写人的文章,要详略恰当。引导学生从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来分析判断材料的详略安排。这里有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就是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判断详略。

3、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也是学以致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走进文本,相互渗透,达到活学活用。鼓励学生生成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想。不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答案

1、原文填空:

(1)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但微颔之。

(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__颔之_。(4)文中说明陈尧咨善射的情形的句子①当世无双②十中八九

(5)文中哪三句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满、傲慢无理?_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6)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无他,但手熟尔;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我酌油知之)。

(7)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失十中九八,但唯颔之。

2、文章理解:

(1)答:态度变化:反感→忿然(恼怒)→佩服认输

变化原因:他看到了卖油翁酌油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2)描写方法陈尧咨卖油翁 神态自矜、忿然、笑睨之

语言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动作善射、笑而遣之释担而立但微颔之乃取……沥之(3)答:文章主要写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陈尧咨:是一个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骄横无礼的狂者形象。

卖油翁:是一个沉着自信、不动声色、技艺高超、谦逊朴实的智者形象。

答: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我的收获:

三、“作业案。

①百步穿杨②百发百中③百无一失

启示: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金岳霖先生》导学案答案 篇8

四、整体感知

1、核心句:“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文眼:有趣。

2、第2节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第3节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第4节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第6节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第7节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第9节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第10节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第12节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逛王府井大街“接触社会”,更是人虽老而心性依然自由活泼。

3、生活上: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个性)

学术上: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自由)

情感上:对感情独特的珍惜(宽容)

4、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五、文本研读

1、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

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2、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坦诚、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

解析: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3、(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浓:当时正是抗战时期,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语段理解

1.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提示:这个描写像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见满腹经纶的金先生极具个性的外貌特征,感受到他可亲、可敬又可爱的为人。

2.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

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提示:这两个细节描写极生动地写出金先生“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性格,这样的人绝不是书呆子,在课堂上他是传授学问的教授,在生活中却能和心爱的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和小孩子比赛谁的梨和石榴大,比输了,就很大度地把它送人,再去买,天真憨顽之态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这才是“有趣”的、“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

3、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提示:金先生是单身汉,但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和梁思成已是夫妻,很奇怪的是,金先生对林徽因的情意并未影响到他们三人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坦诚使三人毫无芥蒂,反而更加互相信任,由此可看出他们这些人的单纯、美好和善良。金先生是重情义的人,林徽因死后多年,他仍记住她的生日,并邀至交好友赴宴,此等深厚情意、磊落情怀真非一般人可比。

七、拓展阅读

1.黄集伟先生的文章——《再说金岳霖先生》的第一段起什么作用?

1、交代了写作缘由,佐证了汪曾祺《金岳霖先生》文章材料的真实性,也回应了汪曾祺在文末写的:“应该有人好好写写。”

2、金先生在文中说了三个“你真聪明”,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2、不谙世事、天真可爱、善良热情。

3.为什么吕叔湘先生要单独附文,反复说明关于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坐平板三轮车的事情?这体现了回忆性散文的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篇9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上一篇:最新校企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小区维修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