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共7篇)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篇1

第一节 关于课程的基础知识

一、课程及其制约因素

1.课程及其要素

课程是客观实在与主观理念统一的复杂体,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的形态是对教学内容及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它们应该体现课程目的,为课程目的服务。

课程要素: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媒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2.课程的制约因素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需要

(2)经验的结构和特点

(3)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4)课程工作者和教师的观念与水平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层次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及学校课程在一定阶段力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即教学)所要完成的指标体系,是课程使学生发展的基本标准即最低要求,即通过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学习时学生达到的发展状态。

教育 培养 课程 教学

目的 目标 目标 目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制定

(1)课程目标的取向

预期行为取向 用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

优点:行为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评价。

缺点:不适于描述难于测评、难于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可能会造成目标详略不一的情况;可能不符合实施时的实际。

进展情况取向 这种取向注重的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称为过程展开目标。

特点:对教师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不太适合班级教学。

个性表现取向 这种取向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个性化。

课程目标由预期行为取向到个性表现取向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深化和进步。

(2)课程目标的制定

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技能目标。

认知领域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情感领域的层次:接受或注意、积极反应、偏向、追求(形成责任感)、性格化、角色化。

行为领域的层次:产生知觉行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行为能力、形成行为定势、形成创造行为。

技能目标的层次: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创新。

4.课程目标的表述

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结果性,通常用可观察的行为词语表述,并根据目标要求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层次;非传统性目标大多不作程度要求,因而没有水平层次之分。

(1)传统型目标的表述

认知性目标 技能性目标

(2)非传统性目标的表述

经历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表述认知性目标的词语

(能)识别、辨认、找到

水 了解、知道、记住、(能)说出

平(能)区分、判断、比较、分类、举例、列举

由(能)解释、说明、(用新方式)表示

低(能)检验、质疑、辩解

到(能)总结、概述、概括

高(用于)预测、推断、推广、设计等

表述技能性目标的词语

水 能通过模仿完成分步的活动

平初步学会 能独立完成分步的活动

由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低 能通过模仿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到 学 会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简单的活动

高 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三、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通常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经过选择的间接经验组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可按某种方式加以组织。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道德经验、认知经验、审美经验、健体经验。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

(1)关于自然、社会或人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方法、规则和某些经验。

(2)关于态度、情感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的情感、动机、意志、态度及评价活动经历和体验。

(3)关于行为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活动方式、技能、能力、实践活动的经验等。

2.课程的结构

第二节 化学课程的改革和设计

一、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1.中学化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9世纪中叶,化学正式成为欧洲中学里的一门课程。

2.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化学成为某些学校的一门课程,20世纪前半叶受美国影响较大,中叶受前苏联影响,末叶博采众长,形成特色,八九十年代进入课改高潮 资料:我国的化学课程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当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课程。化学学科的内容主要从西方引入。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对于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由此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2年,民国政府学习欧美,在中小学实行“六三三”新学制,在初、高中均开设化学课程,这一改革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开创了化学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12月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该文件总结了国内过去的经验,参考了最新的苏联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行)》,首次单独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将素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和态度教育、智力和能力教育融入其中。在体例和结构上,该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按逻辑顺序列举章节,而是采用知识点(块)归类列举,逐项确定教学要求的层次。在目标的达成上,不再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领域和实验领域,主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测量。

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与该大纲衔接的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另外,2001年还颁布了供实验地区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之相对应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上半年颁布。

资料: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有关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以及编制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关注如何利用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明确,某些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3.我国现行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

初中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

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高中

(1)知识 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及重要应用。

(2)能力 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二战以来至八十年代:唯知、唯智和精英主义,导致教育只面向少数人。

九十年代以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改革 课程改革 教育制度重建 教学系统内教学要素重组

2.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课改概况

1999年,国务院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版初中化学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问世。此后,山东版、沿海版、湖南科技版相继问世。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介

1.改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革课程实施

5.改革课程评价 6.改革课程管理

四、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介绍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课程目标

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体现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2)课程原则

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相统一

学科特有的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

以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3)课程内容

确立“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

(4)课程评价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用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纸笔测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定性报告与登记计分相结合的方式。

(5)教材编写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利用多样化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应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应用;

教材内容应有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关联和发展的特点;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增加开放型题和实践型题的比例;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6)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室;教师手册;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学校和社区学习资源;网络;低成本仪器与药品。

2.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ISBN 7-107-16555-0,定价: 3.60元)

(1)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科学素养、化学兴趣、个性发展、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感、STS、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见81页。

(2)课程内容

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具体模块见83页。

(3)教学评价—高校招生

人文学科:不超过3个模块;理工科:不超过4个;

化学及其相关专业:不超过6个。

第三节 化学教材的编写和评价

一、化学教材的形态

二、中学化学教材简介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趋势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2)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3)加强课程的探究性

(4)加强课程的过程性。

(5)渗透人文精神

2.中学化学教材介绍

(1)人教版的几套初中教材、高中教材英文版化学教材

(2)上海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3)山东教育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4)科学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和版的初中化学教材

(5)沈怡文 陈德全 主编 九年级化学 上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

(6)人教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7)山东科技版新课程高中教材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篇2

对于一个知识点,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从四个维度去叙写。

1. 学生的主体性。

每节课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 但却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学校, 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 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显然我们不能个个单独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生的共性, 进行同质处理。

2. 教学行为时目标多样化的核心。

由于学校的管理不同, 每个教师不同, 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会有有所差别, 甚至很大区别。例如在设计实验上, 有的教师会设计成演示实验, 只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信息, 然后对信息进行推断做出判断和解释;而有的教师会设计成验证性实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 猜想、设计、验证, 进行一系列的探究, 然后核实实验与猜想的信息;有的会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果;更有的地区靠口述实验。从这样的区别不难看出,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3. 学习行为。

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掌握实现, 这是学生对课堂掌握程度的一种外在行为, 准确地把握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不同的深度采用多样化叙写。例如在选修《物质结构》中原子的学习, 认识电子层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书写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会写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等不同的教学目标, 其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了解、解释、判断、归纳等方法来做具体的要求。

4. 学习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其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利用A、B、C、D四个等级来做一些判断。通过这样的叙写,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当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新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中的知识叙写, 让那些模糊的课程标准清晰化。其次对知识点的条理性做整理, 针对教学要求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对学生的把握。最后叙写完整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 就能清楚地明确整节课学生要学的是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学生能学会什么、学生要掌握到何种程度。例如选修《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的学习。

第一步:查找《化学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的相关叙写, 这些目标比较模糊, 只能作为参考, 而不能直接应用到教学目标中。

第二步:制订知识的计划图, 分子式中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

第三步:设计学习条件, 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方法, 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第四步:学习行为,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和步骤。

第五步:学习结果, 让学生熟练书写同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

通过这样详细的规划, 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条不紊, 很清晰地明确每一个阶段学生要做什么, 不仅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高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去履行教学目标中的每一个环节, 与学生的生成资源相结合, 灵活合理地来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以便我们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上, 首先, 让学生通过课件动画来学习同分异构体实质, 用讨论的方式给同分异构体下一个定义;看完动画后, 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进行抽查, 查看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情况。其次, 利用习题让小组完成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讨论怎么书写科学合理, 不会丢掉也不会多出, 然后对学生书写情况作出评价, 让写得好的一组说出自己在书写时的方法, 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 总结出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和步骤。最后, 通过练习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同时调查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书写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或遗漏, 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确保让每一位学生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都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 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 让概念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让学生主动地自我总结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 使得他们在以后独立完成时不会丢掉那一项, 确保书写的全面性。这样的学习不仅使教师能清楚地解释概念, 同时学生也会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增加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索, 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只要我们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 就不会在方向上走偏,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深浅, 减轻没有目的讲解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同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幼红, 柳闽生, 施梅, 陈凯, 吴晓霞.化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12, 32 (4) .

浅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明确好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促进目标体系的建立,这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作了几点探析:

一、要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的

例如,在“氯气”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对氯气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是否了解了氯气的性质和应用范围,是否能操作氯气的一些基本实验,并在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教师明确了课程目标以后,就会注重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和基础知识,也就会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了。

二、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要求,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法,体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是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是否学会了学习氯气知识的方法。当教师明确了目标要求之后,就会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了。

三、要建立明确的目标性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否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是否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性质之后,教师就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育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建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李方泰.关于化学教学目标及目标教学的思考[J].绥化师专学报,2000(02).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篇4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常常涉及的指标和维度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对这些维度的关系是否清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备课方式,长远看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们当中,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决定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最佳,而教学手段则是为上述维度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教学管理常常是教师长期积累的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的体现。可见,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属于“怎么学”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首要的因素。

一、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和不足

1.忽视化学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夸大考试大纲的指挥作用

一些教师备课的主要工作是熟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试题,从如何帮助学生懂得答好这些题目的角度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学科的观点和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教学过度关注考试,教师常常忽视重点主干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被一些细枝末节的所谓考点所拖累,最终无法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2.缺乏对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局限于孤立的章节或课时内容

长期在初中任教的教师不熟悉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样一直任教高中的教师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也不太关心,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容设置注重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的模块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不能把每一个章节、课时的教学放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中学化学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思考和设计,往往给人感觉教学缺乏灵魂,而且很容易发生难点知识一步到位、重点知识不到位的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容鲜活、栏目丰富,吸引了很多教师开展对教材栏目教学功能的挖掘和研究。这种教学研究方式总体来说是积极的、有效的,但这种研究如果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也会使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的探究上,造成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单独看一节课也许会认为有新意、有思维深度、有探究力度,但从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看也许价值并不大。我们更倡导在找准核心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发掘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教材有几种版本,不同版本内容的设置、活动的设计有很大差异,但都是服务于相同的课程标准,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孤立地深挖教材欠妥。

3.曲解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作用,架空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学目标必须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逐渐与课堂实际脱离,成为教学设计中一顶华丽的“帽子”。其中最主要的几个误区是:

(1)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有完善的三维目标陈述,把课程目标误用作课堂教学目标,导致目标达成情况无法评价,教师们被迫把一些空泛、大概念的词语放入课堂教学目标中,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科学精神”“探索能力”等。

(2)认为三维目标就是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入方法、情感的目标,不理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渗透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之中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中。所以会在现在的课堂中听到教师把“方法”“能力”“态度”“精神”“观念”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唯恐听者不知,却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思考具体问题时充分体验和养成的策略,学生也能感受到课堂的怪异和做作。

二、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1.长期的、最终的教学目标不同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有人说,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是什么?布卢姆、加涅等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时并没有“能力”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广义的知识,这些分类使教学更具操作性。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在短时间里、在一件事情上就能发展起来,可以说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好像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一样,它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并不适合作为课堂目标使用。而教学是由一个个课堂组成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具体的可以达成的目标,即使要渗透一些思想和方法也要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和任务。

2.化学核心观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是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将化学核心观念作如下分类(见附图)。

该分类体系清晰简洁,将学生学习的中学化学基本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有机呈现出来。通过学习中学化学,人们可以理解世界万物都是以若干种元素(原子)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可以透过宏观物体“看到”其微观构成,能理解宏观物质为什么有相关的性质和用途,能理解一切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何以制造出来,也能理解有的物质为什么会逐渐失去它的性质,能理解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在物质的变化中起着什么作用;学习中学化学,人们能学会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大量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具备透过事物外表认识其本质的思维习惯;学习中学化学,人们可以了解化学在创造五彩世界中的作用,可以纠正化学破坏了环境的片面认识,理解科学之于人类的意义。

3.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没有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教学是把‘种子’磨成‘面粉’的教学。”意思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应该借助这些有限的知识形成终身有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把这些知识当做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的“种子”,而不在于要把知识本身嚼碎记牢。所以,具有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理念的教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必然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必然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迁移,必然会引导教师关注整体、把握本质,引导学生不要过分注重细节,超越具体事实,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

与不可捉摸的“能力”相比,化学核心观念更容易与具体的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教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便有了抓手,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三、基于化学核心观念教育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框架及其解释

我提出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框架是:

1.分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分析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

3.分析学生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4.分析教学内容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课程标准将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提出若干个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题与教材的章题并不是一致的,主题注重体现学科价值,章题注重体现知识逻辑,但主题下的具体内容都能在教材的某个章节找到。所以课程标准最突出的功能是首先指出了具体内容的价值取向,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告诉教师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其次课程标准对某一主题知识在中学各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层次作了规定。因此,看课程标准看什么?一看这个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在教材中,二看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了几次,要求有什么不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要理解新知识必须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或上位学习,或下位学习,或并列结合学习)。我认为,现在的新知识也必将成为今后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所以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在毕华林教授对化学核心基本观念的解释中,我从影响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这些基本观念中最应该落实的重点(见下页附表),这些重点应长期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

四、应用实例

1.案例一:

人教版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

(1)分析课程标准。

九年级:“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一)地球周围的空气――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必修1:“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选修4:“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

4.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5.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6.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分析课程标准内容,得到以下认识:初中学习氧化反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只需要形成一种观念:一定条件下氧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氧化物。必修教材放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个主题下,显然是告诉我们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在准备一种学习工具。选修4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工具更深入的应用且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化学现象要理解并会用化学语言解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是螺旋上升的:表面现象→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应用。

(2)分析本节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

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回忆初中从得氧和失氧角度建立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化合价有无变化角度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建立从化合价角度界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原子结构出发,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为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通过“学与问”栏目,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类型的关系;然后从电子转移的方向角度给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同时提出氧化性、还原性,列举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的主体内容逻辑清楚,但是理论性很强,学生接受是有障碍的。这些学习障碍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把得失氧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不再适宜?新的分类标准与得失氧的分类标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反应化合价不会变化而有的会变化呢?

教材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介绍方式是先给出严谨的定义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反应,这种呈现逻辑并不符合学生认识一个新概念的心理规律,概念的形成应建立在诸多生动的事实的概括之上。因此,这些概念的学习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融为一体,在具体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分析中建构概念。可以尝试直接拿一些熟悉的反应问学生:谁把谁氧化了?你认为谁该称作氧化剂?反过来,谁把谁还原了?你认为谁该称作还原剂。

(3)分析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原有认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独立界定的,学生还没有将两者统一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有若干个比较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但数量很有限;已经学习了两种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标准(物质组成和种类;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

后续认知:能从元素化合价特点分析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能预测其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合理判断一个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产物;会配平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从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的关系看,兼有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但在认识这一类反应的时候又要运用与认识离子反应类似的思维,即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范畴进行分类。从新知识和后续认知的关系看,后续认知是下位学习,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概念具体化为众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应用。故本节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不在于记住这些物质,而在于理解为什么它们是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随着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深入再逐渐去熟悉。本节教学形成“低价元素反应中有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趋势,高价元素反应中有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趋势”的观念对后续学习是最必要的。

透过分析我们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从而轻易地排除一些“考点”对教学的干扰。如升降价元素处于同一物质中;氧化还原反应配平问题;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讨论(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交叉分类关系如何?)等。

(4)分析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化学核心观念对“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的支持,具体内容如下。

变化观: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里主要是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元素观:化学变化中元素保持不变的深化认识(原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会变化,还原剂失去的电子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微粒观: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原子外层电子的转移。

分类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便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运用。

化学价值观:氧化还原反应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5)“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设计参考。

①知识与技能。

a.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能区分化学反应的各种分类标准。

b.能通过分析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得电子”、“失电子”、“被氧化”、“被还原”、“表现氧化性”、“表现还原性”。

c.初步学会计算化学方程式的电子转移总数。

d.能根据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初步分析其氧化性或还原性。

e.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

a.在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b.能结合实例从微观上分析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案例二:

人教版必修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分析课程标准。

九年级:“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常用化肥的鉴别。”

必修1:“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选修4:“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三个模块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要求看,初中对盐的性质的要求是个别了解,高一对盐的性质要求是纳入类别并对本质有初步了解,高二则对电解质的性质达到微观分析的层次。

(2)分析本节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

教材内容的主体就是一个科学探究,探究的顺序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的情况、水溶液的碱性、两者的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其中与酸的反应教材没有要求做实验而是直接书写反应方程式。最后简要介绍其作为食用碱和工业用碱的用途。

教材突出了实验手段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作用,用实验提升兴趣、启发思维。教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基本遵循了外观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基本过程。但如何落实概念和理论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习的指导,教材没有具体的设计,没有安排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用途的介绍需适当补充。

(3)分析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原有认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了解化肥的鉴别的一般思路方法;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及其条件已经学习,基本具备从类别和组成上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

后续认知:铝盐和偏铝酸盐较为特殊,铁盐的学习重点在氧化还原反应;选修模块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的本质原因、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可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承载着大多数价态稳定的盐的性质学习方法,也承载着多元酸形成的盐的性质的学习方法,用怎样的方法和思维认识这些盐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如果不这样认识,有可能降低本节教学的要求。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除了借助实验观察和分析,还要有有效的理论工具为指导,指导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工具主要是离子反应理论、物质的类别(组成相似性质相似,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性质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思维方式。首先从类别看,如果是熟悉的物质类别,那么它应具备此类物质的一般通性,比如金属、酸、碱等,但对盐的学习是无法借助同类物质通性的,盐的通性在高中阶段应该概括为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再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入手探究它们的性质和反应,在遇到具体问题和疑难时应抓住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根本思维。

如,对于碳酸钠,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溶于水会有和,猜测能否与某些离子生成沉淀、气体、水;猜测能否与某些离子生成沉淀、气体、水;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验探究。初中学过的大理石在组成上与碳酸钠有共性,大理石高温分解的性质碳酸钠有没有?碳酸氢钠可以使用非常类似的思维方式。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的组成在学生看来都有一定的相似,能不能抓住这种组成特点突破对碳酸氢钠的认识呢?与碳酸钠相似故也能与酸反应,与碳酸相似故也能与碱反应,还可能受热易分解。最后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分类工具扩展到其他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4)分析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化学核心观念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习的支持,具体内容如下。

微粒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的认识、电离特点。

变化观:离子反应是有条件的。

分类方法: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的反应;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实验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化学价值观:碳酸钠、碳酸氢钠用途广泛。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目标设计参考。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a.进一步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外观观察→某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殊性质。

b.进一步体会对比实验中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

c.初步学会以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等理论工具探究常见的盐的性质。

五、反思与建议

用上述思路和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教学目标,是将每一个章节、课时的教学放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中学化学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思考和设计,因此对把握教学的重点、知识的深广度、学生的认知障碍有积极的作用,能使新入职教师或经验不足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最基本的保证。但此项工作仅为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还要据此选择和组织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和手段,设计评价方式等。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篇5

一、作文内容要言之有物 作文网 home.sanwen8.cn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有切实的具体的内容,切忌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尽管作文要求“简单”,但是“言之有物,要有切实的内容”却是不可少的。作文 叙事,总要说明一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总是蕴含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没有对事情发展过程的具体叙述,所说明的道理也只能是空洞的;记人,总要说明这个人是怎样一种性格,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这些又总是离不开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没有对具体事例的介绍,没有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具体描写,所写的人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只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写景状物,总是要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而人们的任何情感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下掉下来,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景、切切实实的物,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借景抒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作文时没有对具体的景、实在的物的描述,文中所抒之情,不过是一些空洞的无病呻吟而已。

空洞的文没有力度。简单的记叙文,更要注意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短而不空,短小精悍。作文

二、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实的感受,要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有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事真才能情真;情真才能辞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要想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就要求我们选择那些有真实感受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受,绝不可生编硬造。

三、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

在写作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立场怎能样,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明确地表示自己热爱什么,痛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切忌写起作文来想到哪写到哪;不是拖泥带水,就是言之无物,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四、作文要有一定的条理

我们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物状物写景,都要做到条理清楚,段落分明。拿写一件事情来说吧,凡事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所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围绕中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能颠三倒四,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因此,我们作文时要力求做到有提纲,有思路,有层次。这样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五、作文要有突出的重点

文章只有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比如《记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中,自然经过部分是重点,这个部分最能表现“趣”字,所以应该详写。

六、作文要有合理的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对写作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了丰富的想象,就可以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活跃,浮想联翩,为文章增光添彩,令文思淙淙,语若流泉。

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既要合理又要大胆,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2想象要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

3想象就是从眼前的人、事、物的表象生发开去,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

4要根据需要进行想象。有文章(如童话、寓言故事)全篇充满着想象,有的文章可以以只写几段甚至只写几笔想象。

七、作文要有通顺的语言

语言是作文的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因此,语言就是作文的生命。可见新课标提出的作文要“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如用词准确,句子要完整,这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讲究词语的配合,使句子的结构清楚,语言通顺明白,避免出现病句;第三,要锤炼词语,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八、作文要认真地修改

“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怎样修改作文呢?

1看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

2看词句。修改文章不仅修改一句话、一段话,还要注意不多字,不丢字、不写错别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妥当也要认真检查修改。

3请别人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常能发现你作文中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自满或怕别人笑话而羞于向人请教,失去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一个机会。

4自己反复看。文不厌改,文成于改。只有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使自己的作文经得起各文面的检验,才能达到文质兼美的程度。

第二讲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看仔细、看明白、看全面、看透彻,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印象。

怎样提高观察能力呢?

1保持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自然界的雷电风雨、人物的一言一行,不仅能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更能培养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观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观察景物,应注意空间顺序:由上而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空间转换、地点转移等。

3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事物的特点。每个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孤立地看待,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个体,但如果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的异同和变化,更能准确地发现事物的特点。4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观察的质量。观察事物时,仅仅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有可能的话还要去摸摸、闻闻、尝尝,用多种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属性,可以更好地分析综合、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从而提高观察的质量。

5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观察的感受。由眼前观察的事物展开产生联想,或想象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能加深对眼前观察的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再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表达方式,使事物的形象立体化。写作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动。

6学习别人作品中观察事物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学习、揣摩、领会别人观察写作的方法,并跟自己的习作训练结合起来,我们的观察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第三讲学会思维

学会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但仅仅学会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说话写文章不是照相式的反映,而必须经过头脑的加工。因此还要学会运用思维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加工、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作文。

1思考要深入

同学们作文中,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布置某一题材的作文,会觉得并不是太难,动笔写时又觉得没话可写。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对事情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

实际上,很多事物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并不一定深刻理解了,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表达它。

2思维要灵活

作文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作文材料,我们自己写时会觉得很平淡,很难展开想象。但是换了一个人,却能把这个作文材料写得很生动、很充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的事物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使有些看起来不足以称为写作材料的事物,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使笔下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化,更形象化,使一些不易表现的内容得到较好的表现。千万不能“死心眼”,要注意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要严密

写作文时要根据写作的目的,恰当地选择材料,哪些写进去,哪些不写;哪些多写一些,哪些少写一些;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要大概地全盘考虑一番,这样写文章就能比较有条理,不至于颠来倒去,乱作一团;或者前后脱节,丢三拉四了。

锻炼思维严密性的方法很多,譬如每次作文前先想好再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腹稿”,再如列提纲,作文时根据提纲去写等。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思维的训练,思考深入了、思维灵活、严密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会深刻、新颖、充实、精炼。

第四讲学会表达

语言文字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通顺、生动、简炼的语言,作文就不能到很好的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在语言运用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认真地下功夫学习语言。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边学习,使自己的语言库里增加生动活泼具有表现力的语句,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二是在写作时要注意选词炼句,多推敲。

三是要“我手写我口”。情真才能辞切。真实的自然的东西往往也是美的、生动的,写作文也是一样。

四是要先想后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可以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特点和重点,以便于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其实,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多读多说多练,多积累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使自己的表达能力逐步增强。

第五讲常见的作文开头方法

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老师选取10种适合同学们写作的常见方法作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开门见山,落笔入题 文章一开头,就把要写的事、人直截了当地摆出来,使人一看到开头就明确题旨。采用这种方法开头,若叙述,则娓娓动听;若抒情,则感情浓烈;若说明,则不蔓不枝。如:

窗外有芭蕉:长的两株,短的一株,最小的两株。春来了许久,我耐着性子等着它们抽出蕉叶来,每天早晨,打开窗子第一眼便贪想着这种欢喜……

2、交待介绍,直接陈述

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头就可以交待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要素,通过直截了当的叙述,使读者明白事件产生的背景,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清楚的了解。如:

195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北就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的电话响了。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好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动起来:“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老师到他家做客哩!”

3、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不直接陈述内容,而是通过描绘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风景、场面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为文章带来特定的感情色彩,定下文章的“基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文章的题旨和内容。如: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4、捕捉特写,详尽描绘

这是写人、状物的记叙文常用的写法,以文章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开头,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捕捉住人物的某一方面展开详尽的描绘,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5、抒发情感,打动人心

在文章开头,根据写作的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感情真实地反应出来,抒发出来,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情感。运用抒情开头,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不能为文生情,无病呻吟。如: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

6、以议开头,促人深思

开宗明义,文章的开头就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或主张,揭示文章蕴含的深意,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开头的议论必须围绕文章的人或事展开,不可离题万里。如: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适用的真理……

7、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愿望,促使他们去“追根究底”。如:

“咚咚!”屋外,西北风里夹着一阵阵敲击声,是谁在田野里?二姨一骨碌坐了起来,我也醒了。是姨夫吗?不会呀,他们部队服役,回家探亲还得一个月,那是谁呢?

8、诗文引入,顺畅自然

为了叙述某件事情、描写某处风景、刻画某个人或阐明某个道理,在文章开头处引录与该人、该事、该景、该理有关的诗文,由此引出写作内容,水到渠成,顺畅自然。引用恰当的话,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意,吸引读者,揭示出内容的精华。如: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9、话语开头,先声夺人

这种开头一般适合叙事、写人的文章,作者不按部就班展开内容,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物进展中的某一过程产生深刻印象。如:

“哎呀,宝贝儿,该起床了!”像以往一样,我随着叫声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表针正指七点半。妈妈坐在床旁一手抚摩着我的头,一手拿着我穿的衣服……

10、倒叙开篇,引起回忆

运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叙述,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运用倒叙,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阅读兴趣。如:

唉!烦死了,还是睡觉吧。可是,刚闭上眼,白天发生的事情又浮现在脑海中…… 第六讲结尾的方法

1、自然结尾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顺着文中所叙之事的自然发展,以它的必然结果作结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简单、自然,可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如:

精彩的军事表演很快结束了,我们说笑着,赞扬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体育场。

2、抒发情感式

受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以饱含感情的句子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如:

啊,我美丽的家庭小院!我不是什么诗人,我要是诗人,准会写一首咏赞您的诗篇;我不是画家,不然,我一定会用七彩画笔把您画在画画上,让人们欣赏您的风姿。

3、议论明旨法

“卒章显其志”(白居易)和“画龙点睛”指的都是这种方法。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加深读者的理解。如:

我常想:许许多多初始的美往往容易被忽略,人们拼命追求的是加上一层精装的美,但事实上,真实便是美,不加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陪衬,如同这清丽的早晨。其实,年轻飞扬的心不正是早晨的写照吗?

4、描写景物法

文章结尾时不直接点题,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自然地烘托文章的主题。这样的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如: 当送执意要回校的王老师出门时,夜已深了。雨,还是下个不停;风,更猛了;雷声紧跟着闪电在天空轰轰作响。我搀着王老师向夜雨中走去。此时,我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5、引用名言式

在结尾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境强说服力。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终于能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放开歌喉尽情地唱了,我深深地懂得:这歌声是用汗水换来的啊!还是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灵感。”

6、导峰突起式

按照叙述顺序,先交待起因、经过,就在临近到收尾时,突然交待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好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法 莫泊桑《项链》

7、首尾呼应法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主题突出。这种结尾法很常见,也容易掌握。如:

开头: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我一定会自豪地回答:“我最崇拜我的爸爸。”

结尾:爸爸,我崇拜您的知识渊博,但我更崇拜您的“傻”劲。我长大了也要跟您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8、升华主题法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出具有普通意义、哲理意味的语句,从而提高文章的立意。如:

是啊,在我们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里,幸福快乐的家庭又何止我们一家,那发生在家庭中的趣事又何止这一桩呢?

9、问句结尾法

问句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等,在结尾时若能恰当运用问句,可以增强语势,可以发人深思。如:

我同情父亲,也想替母亲辩解。但是,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干一点儿实际的事吧!于是,我动手收拾桌上的餐具。我想:美好的生活不是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吗? 虚构情境法

根据文章内容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结尾时展开不受客观真实限制而又合理的想象,虚构出生动离奇、美丽动人的情境。这种结尾运用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如:

听着,听着,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来,我仿佛看见火红的枫叶、皑皑的白雪、山间的篝火、校园的小路……我仿佛看见自己也佩戴着大学的校徽兴高采烈地漫步其中。噢,我真盼望能快快长大!

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一段话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有的A,有的B,有的C„„”如: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在抖空竹。

要点:应该写成“有的A1,有的A2,有的A3„„” 例文:

有的槐树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几乎不留一点空隙,好像在争先恐后地欣赏春姑娘表演的魔术。有的槐树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像是舞蹈家穿着奶白色的连衣裙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有的槐树花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槐树花却自己孤零零的立在树枝上面,像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槐树花真是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二、按照“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把人物做事的动作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先A,后B,最后C„„”如:妈妈先淘米,后洗菜,最后炒菜。

要点:应该是做A这件事,先A1,后A2,最后A3„„ 例文:

妈妈从袋中把大米出来,“哗”地倒进盆中。然后她“哗啦哗啦”拨弄的大米,挑出里面的杂质,小心地捏起细小的沙石,扔掉。挑完米,她“吱”地拧开水龙头,接了半盆水,关好水龙头。她把双手插入米中,上下翻动,还不时撮一撮双手中的米。渐渐的,盆中的水变得污浊了,她左手拎住盆,把水倒掉,而右手则挡在盆边,生怕一不小心,米就随着水流出来。这样反复几次,米淘好了。此时,一粒粒大米晶莹闪亮,就像刚刚洗过澡的白白胖胖的小宝宝一样,让人喜爱。

三、写好人物的对话

知道:一件事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物就要描写语言交流。

要点: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调、音量、语速、神态、动作等。例文: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责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这几个大字,转过身来,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呀?”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成了一锅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老师!”一个同学从大喊大叫的人群中冲了出来,“我觉得贵人之心贵。” “行了,行了!”另一个同学打断了他的话,“你连字都不认识还说什么呀!老师。”他继续说,“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要求别人怎么做时,你首先得这样做。”

“不对,不对!”一个同学没等他说完,迫不及待地喊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责怪别人时,先看看自己有什么过错,当你想为自己开脱时,先为别人想想。”

„„

老师一句话也不说,久久地望着我们。

四、写好心理活动

知道:一件事中只有一个人物就要描写心理活动。

要点:自己心中所想、对事物的想象、产生的联想都是心理活动。例文:

我呆呆地盯着桌面上的小木棍开始发愣,心想:咦,用四根小木棍摆成一个“田”字,这也太离谱了吧?哎!不能借助桌角,不能把小木棍撅折,还不能添加小木棍,这根本就不能摆成“田”嘛!要是摆其他的字也好啊,像“丰”字啊,“王”字啊,都行,怎么偏偏要摆“田”字呢?不会是董老师在忽悠我们呢吧?他不会是把我们当作“东来顺”的涮羊肉—开涮吧?我仰头望着天花板,想要透过天花板看见答案。再低头看看那四根小木棍,它们一会变成四个问号,冲着我闪来闪去;一会儿又变成了四个小士兵,冲着我耀武扬威。哎!我这堂堂的四年级“大学生”竟然奈何不了它们,我顿时心灰意冷、我可奈何。此时,我恨不得变成刘谦,再变出两根小木棍来。

五、学会按需要将“人物语言”与“自己心理活动”进行互换 知道:言为心声,人的语言就是人的想法的表露。

要点:有时自己积累的素材与题目要求不符,会将这两种描写互换。例文: 心理活动: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我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刚才我的心里还波涛汹涌,现在一下子变得风平浪静。我心想,董老师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摆弄小小的火柴棍的游戏,我三岁就会,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语言描写: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同学们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教室里一下子像起了浪潮,轻视的叫喊不绝于耳。

有的嚷:“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

话音刚落,就有人附和:“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 更有邪乎的:“摆弄小小的火柴棍,我三岁就会!” “这叫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哈哈哈„„”“狂妄”的喊叫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六、写好人物的外貌

知道:写人物外貌不是“画”照片,外貌描写要为主题服务。要点:要有一定的顺序,“整体——局部”、“上——下”或反之。例文:

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七、描写神态细节有助于作文的具体

知道:眼睛的“光”、“色”的变化为神,五官肢体“形”的变化为态。要点:一般用在描写语言提示语和人物做事过程中。例文:

妈妈见我回家了,转过头,用她那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她问:“今天成绩怎么样呀?”

我想骗骗老妈,诡异地一笑,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头耷拉着,不高兴地小声说:“凑合吧。”

“什么叫凑合?一定没考好!”妈妈的脸立刻沉下来,表情十分严肃。我心里乐开了花,但脸上依然不动声色,歪着头,哭丧着脸,撅着嘴,嘀咕着:“嗯„„嗯„„差不多吧,八十分。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篇6

一、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一个方面是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键是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教育者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情感和教学是相通的,认识是情趣的基础,情趣是认识的体验、动力。实践证明:烦恼、紧张、害怕、反感、压抑等消极情绪抑制智力发展,而心情愉快、心平气和、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教师要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唤起学生愉悦亢奋的心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化学学习“乐在其中”,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二个方面是培养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建立化学科学精神。我们教的虽然是化学,讲的可能是化学反应式,但是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怎么样来理解化学和环境、化学和人类、化学和资源这样的一种关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

三、结合学生生活,体会化学科学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三个方面是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多年来出现很多违法食品添加剂,从“苏丹课程与教学97红”到“三聚氰胺”,这些不法商贩给化学科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课堂教学,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化学知识是广大人民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四、形成化学观念,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四个方面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化学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密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项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成果,它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良好品质、高尚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了解化学发展史,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学课堂走出的学生,无论其将来做什么事,都是为我国的建设服务的,教育是提高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不能采取口头说教的灌输方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随便地加诸学习者的身上。应该通过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尹邓安、蔡群、兰军.心理训练与学习方法

对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篇7

【知识与技能】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科学探究。具体包括: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2.身边的化学物质。具体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3.物质构成的奥秘。具体包括: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4.物质的化学变化。具体包括: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5.化学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技能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定量的化学计算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技能、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取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过程具体指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具体指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管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维度,它既包括化学学科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并且适当扩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扩展到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而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学新课标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事物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

余文森教授在他的《“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文中对三维目标关系概括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素养比作一个奔驰的汽车,那知识与技能就是这个车体,过程与方法就是燃油,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点起燃油的引擎,可见三者在形态上不尽相同,但三者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因此,三维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

三、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的使用中,教师都非常认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处理,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是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就是忽略了知识与技能,再不就是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如有的老师说,从课堂的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我认为由于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差异,再加上受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对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平均用力,允许存在“这个体现不足,那个有所忽略”的情况,应该是各有侧重,且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相机为用、相互转化。进入具体教学情境或教学环节,三维目标的每一维都可成为学习的目标,而同时也可作为达成其他二维目标的辅助和凭借。

1.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

3.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值得一提的是过程体现了学习融入生命成长的内在价值,是学生通过学习并在学习之中来体会自我价值感、幸福感、成长感的保障,不单单具有服务于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学习的终极性和本体论意义。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期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化学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只有协作整合、各有侧重、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上一篇: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下一篇:爬天都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