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共8篇)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篇1

21世纪,浩浩荡荡。媒体正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变革,媒体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转型。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在时刻迭代与突破,传媒行业也随之不断自我革新。作为一个传媒学子,如果想比别人看得更远些,还是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在纸媒人心惶惶的情况下,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袁国宝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报纸死了,而是那个纸死了,那个载体死了,但换个平台或方式传播,依然有生命力。对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他理解的新媒体有五大发展趋势:

①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媒体的特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媒体的碎片化其实给很多自媒体带来了机遇,其出路就是专业、精细、特色加个性。

②全媒体时代。所有的媒体未来就只有一种形态,就是社会化媒体,即他在NewMedia联盟定义的全媒体时代。比如说提到人民日报,原来就是一张报纸,但今天的人民日报是什么?它是一份报纸,是一个微博,一个微信,是一个全媒体平台,这构成了人民日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立体的全面化的影响力。

③垂直细分受众。这个时代真正的标志应该是从消费、心理、行为这几个角度去细分受众,发现受众真正的特征。这也是新媒体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接触。(传统媒体的人如果真正解放思想去做自媒体,一定会比别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会有更大的优势。比如说他的文字功底、他的视野、他的人脉、他在社会上的这种灵活度都非常强。)

④媒体出现并购潮。虽然中国的媒体管制比较严,但是在财经领域已经出现阿里巴巴在并购很多传统的媒体,然后会发现蓝鲸财经记者联盟在拿到五千万的风投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去招募二百个一线的传统的记者。(因此他的理解,是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报纸死了,而是那个纸死了,那个载体死了,但换个平台或方式传播,依然有生命力。)

⑤价值扩张。什么叫价值扩张,就是媒体也要自媒体化,你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你会输出你的价值观,输出你的平台,输出你个人的影响力,媒体也会出现拟人化。有这种个性化的标签,媒体才能走得更远,而不能像传统的那样,把几家媒体合并通过行政手段做到更大,那是没用的。二.在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上,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发表了《2017未来媒体报告》,揭示了未来媒体的十大趋势。具体如下:

①用户体验技术。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也是涉及到用户体验的,在今天更是如此。你需要将新闻作为一种用户体验来进行思考。过去谈到用户体验,更多地是和电脑如何呈现信息相关,而这也是越来越多新闻正在做的。WORD杂志创意总监贾米·莱维目前已转型成为用户体验顾问。

②大数据。通常来说,新闻生产者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精通大数据。这是事实,新闻媒体机构在做什么?他们在读取、存储、书写数据。但实际上新闻业要做的是新闻媒介收集数据、创建数据、分发数据,以及数据变现。所以,谈到大数据,你需要把新闻生产也看作是大数据。

③新内容时代。在内容方面,内容的本质也在发生巨变。这是一个病毒式传播时代、碎片化时代、非职业选手时代、多元消息时代。对于那些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简短新闻、极简内容的时代这可能会让人沮丧:Twitter上只能发布140个字符!美联社的演讲者说得好:越来越多的内容,也就意味着人们停留在内容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④流媒体。要知道,在几年前,直播只是一个新生事物;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直播。很多公司也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这里谈到了一个案例,BuzzFeed在Facebook上做了一个有关西瓜爆炸的直播,吸引了近100万人围观。

⑤手机应用(App)。越来越多人人是从APP上获取新闻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有成千上万个APP。而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便是用户对APP的忠诚度并不高。

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共舞。有人谈到了新技术的威力以及新技术的潜力,VR能够为大众创造身临其境的个性化体验。“增强现实AR”这一概念也开始流行,这是一款有趣的视频游戏,并且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⑦创客文化。很少人把记者和创客联系在一起,但这是一个全球趋势。创客文化,它大约十年前诞生于硅谷,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创客大会、创客活动等等。新闻生产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形式的创客文化,在这场运动中公众参与则更类似一个创客社群。

⑧货币化。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大的一点忧虑在于科技革命过后我们应该如何盈利?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⑨新平台。在这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原有平台依旧存在,我们还是在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已有平台仍在,但同时又有新平台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搭建大量平台。下一步会是什么?我们有物联网、智能城市、智能车、可穿戴设备,新的平台会不断增长,而已有的平台也不会消失。

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我们似乎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机器人写报道供机器人阅读,机器人还会想如何借此赚钱。因为它通晓你的生活,你喜欢什么、你在哪儿购物、你住在哪儿、你挣多少钱。不管你如何称“人工智能”,算法也将越发驱动整个新闻制作的很多流程。(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段永华: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2】搜狐平台中国新媒体发展十大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篇2

一、电视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在新媒体当中,电视新媒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需要注意其发展趋势。一是一屏变多屏。[1]以往的电视媒体只能进行单频视频播放,而电视新媒体可以与电脑、手机等工具连接,使单一的电视屏幕成为多个屏幕、自由点播、大小随意调节的新媒体,有效满足家庭的需求。二是一能变多能。以往的电视媒体只能观看视频,而新媒体则可以被用于玩游戏或者其他活动,甚至可以被当成计算机使用。使用常规电视媒体时,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电视媒体则可以将功能扩展到社会调查、救援抢险、故障维护、军事演习等。另外,电视新媒体可以利用声光影电的特性,与用户进行互动,帮助家庭、企业进行监控、数据输送、信息交换等工作。

二、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开发时间最长,所以一些人认为网络媒体已经不属于新媒体。如今网络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存在许多新的变化。[2]其主要发展趋势为:一是移动化。要想实现网络媒体的移动化,就需要借助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的台式电脑逐渐更新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等,并且尺寸也在不断缩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电脑。但是,只是电脑尺寸的缩小无法完成自由行动的目标,还需要网络的作用,人们才能自由接收与反馈信息。二是视觉化。网络媒体随着发展,从以往的文本传输进入视觉传输的阶段。即许多信息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进行传输,客户可以直观地获取消息,并且信息传输的数量也得以增加。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视频网站,使网络新媒体视觉化得以实现。三是向导化。现在,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信息,许多人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受到舆论的不良引导。这一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要想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引擎网站的作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使网络上呈现大量健康的信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三、手机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手机是目前新媒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为:一是多媒体化。手机是最早的移动化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等不断发展,手机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使人类和媒介得到有效连接,完成了手机和人类友好互动的目标。[3]现在,手机的多媒体化使得电脑、固定电话等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有所降低,进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二是个性化。由于人们对手机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多,手机新媒体信息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每个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手机媒体有较大的差异,由以往的集体化转化成为个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象征化。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新媒体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手机的外表和功能也成为显示使用者身份的手段。与名牌衣服可以显示穿着者地位一样,手机也逐渐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手机可以凸显其象征化因素,获得更多的用户。

四、新媒体发展的总体趋势

新媒体存在多种类型,而且每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因此,在判断新媒体发展总体趋势的时候,不仅要分析每种新媒体的不同,也要统计各种类新媒体的共性。其总体趋势如下:

多媒体化。不管是具备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新媒体,还是具备多种功能的手机和网络新媒体,多媒体化均是其相同的发展目标,也是其发展的趋势。手机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电视新媒体都要需要实现多媒体化,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

多功能化。现在,电视新媒体可以实现三屏组合、三网融合等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是,相较于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新媒体发展缓慢。电视需要重视新媒体,以便早日普及两屏组合甚至多屏组合,逐渐增加功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互动化。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可以轻易地与用户互动,但是电视新媒体的互动性还有所缺乏。下一步需要通过对用户终端的技术革新,逐渐增加新媒体的功能,增强电视的娱乐性、互动性。

五、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也要了解正确的发展趋势,还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最终促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因循媒介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融合发展。只有根据这三种媒体的特点,找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还可以根据媒介发展趋势,实现新闻、广告等讯息的精准投放。这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新媒体的更新,也可以使新媒体的发展适应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王丹黎.新媒介融合:从零和走向共赢[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5(08):524+453.

[2]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16(06):88-89.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特点分析

一、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新媒体的诞生不断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网络宣传工作比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创新,要实现适应社会信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来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然而,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逐渐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对于媒体的应用更有了较高的要求。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传递环境。而新媒体实际上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保留传统媒体的有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将两者进行融合发展,以共同实现多元化的信息传递需求。下文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以及优缺点展开分析,就两者的融合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阐释

1、传统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1.1传统媒体的概念

所谓传统媒体实际上就是相对于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一种相对说法,传统媒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一些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某些信息或者为人们提供教育、娱乐等信息的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以及电视、自媒体等网络传递载体,但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才逐渐被人们忽视,但拥有不受声音、图像和时间、空间限制的约束的多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信息传递平台成为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媒体。在当前形势下,电视作为一种强势媒体,不仅结合了网络交互性的功能,更整合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种优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1.2传统媒体的特点

前面说到,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户外、通信以及广播等载体,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但仍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媒体具有传播面广、冲击力强的特点,但其选择性较少,因此有一定的受众限制。将就传统媒体的广告来说,依靠报纸、广播等信息传递载体,拥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且其灵活性和可支付性较强,但还存在已被疏忽等现象。就拿广播为例,广播为听众群体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词语、声音效果、音乐等的变幻使得听众的想象可以有所变幻,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收听。但作为一个听觉媒体,其信息转瞬即逝,很多信息可能在转眼间就被遗忘,因缺乏视觉,会减少很多创意,以至于不能完整的展示信息。另外,传统媒体还具有内容繁多、选择性少的缺陷,再加上其寿命短暂、利用率低,因此逐渐被新媒体所代替。

2、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2.1新媒体的概念

事实上,新媒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属于媒体形态的一种,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渐淡出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分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事实上其概念较宽泛,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为基本渠道,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作为终端的一种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目的与传统媒体一致,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严格的来说,新媒体属于数字化新媒体。而发展至今,新媒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新型媒体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说,新型的媒体或者新颖的媒体都属于新媒体,而这种概念并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实际发展去修,更存在很大的交流沟通阻碍。当前,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出现的新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等形式。

2.2新媒体的特点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新媒体具有较强价值性与原创性,所谓价值性就是说媒体是一种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而这种载体需要一定的受众群体,更因其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传递条件以及传递受众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而有着综合性的基本价值。而原创性则是指新媒体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体信息传递过程,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新内容的创造,更要区别于上一代的理念。现代的分众传媒、聚众传媒以及框架传媒等都在媒体理念上具有很高的原创性,这也是促使新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特性上来说,新媒体具有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需求的特点,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都逐渐加快,人们希望休闲的时间能够碎片化,因此新媒体满足这种需求。其次,新媒体还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以及信息需求,人们对于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主动性较强,因此新媒体的使用和內容应更具个性化。总的来说,新媒体的特点就是既要有交互性与及时性,又要有还良性与共享性,以保证期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1、传统媒体的优缺点

1.1传统媒体的缺点

在传统的三大媒体中,报纸新闻主要以文字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当记者在报道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一般只能采用单一的、线性的报道,对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也只能做一个抽象的概括。再加上受到报纸版面的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最终与客观事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为了迎合更多的阅读取向,报纸的内容也逐渐混乱,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报纸的更新速度相较于新媒体来说滞后许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就代表了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报纸的新闻时效性和含量远远滞后,发行量还收到数量与地域的限制,最终导致传统媒体逐渐被人们忽视。不仅如此,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医院,因其依靠的是听觉来传递信息,声音所携带的信息稍纵即逝,不易被记住和保存。再加上缺乏视觉上的形象生动的冲击,听众只能被动的选择顺序播出;再来,因受到频率、天气、接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受众的收听效果也不是非常好。

1.2传统媒体的优势

虽然传统媒体面对新的时代发展存在很多缺陷,但传统媒体是理论与实践层面有较长历时的媒体,其积累的独特优势更成为新媒体继承的关键。在全新的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具体来说就是,大多数的信息都需要收集,而收集属于传统媒体中的一部分,新媒体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对较弱,依赖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拥有决定性的优势。不仅如此,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尽管在信息发布、更新上有所滞后,但其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上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纵观大多数的新媒体,对于信息的展示只是简单的表面阐释,追求的是快速、及时的信息而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和揣摩信息的实际意义。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与运作机制,传统媒体称为了社会的公器,是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媒体。此外,传统媒体还具有较强的品牌和知名度优势,在这一点上是不可否认的,传统媒体经过了长时间的经营与发展,在受众群中有着较深的一个影响力,而这种品牌优势是新媒体无法超越的。当然,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也不是议程不变的,随着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必须进行品牌再造和自身价值的提升。总之,传统媒体拥有的优势教育新媒体的人才、资源以及权威性和品牌化上有较高的意义。

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的两个重要领域就是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两者在近几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2007年的时候,互联网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400亿元,以后的几年中也保持着每年超40%年均速度增长,如网络游戏、B2B、网络教育和搜索引擎等细分市场的盈利占到了主流,几乎是市场的一半。此外,随着新媒体市场的不断发展,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的规模也逐年增长。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崛起,对于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显著,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更提高了营销价值,并且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剧烈,这也使得整个新媒体产业走向繁荣。

3、新媒体的优缺点

3.1新媒体的缺陷

新媒体正成为城市的新景观,逐渐填满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然而新媒体也存在自己的缺陷。一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侵入性与强制性,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的安静不同,其属于侵入性的信息传递。更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可以调换频道、有开关,新媒体的强制植入使得我们不得不与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层的人共同被接受同一种信息。例如,在公交车上,我们不得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以及不同性别的人看到一则男科疾病的治疗广告。即使我们不是可以去观看这则广告的,但其强制性与侵入性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到这样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信息传递的内容上还存在不实、不祥或者谣传等缺点。例如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微博,微博属于绝对性的新媒体,微博带给我们的是分享生活和工作的喜悦,实时信息的更新,而我们也往往看到一些不实的信息在未被证实后就相互谣传,最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的道德界限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情况。

1.2新媒体的优势

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不断的便利,相交于传统的媒体来讲,新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突破区域界线、时间界限以及传播方式的限制等,展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载体传播,更可以将几者结合起来,形成同时拥有视觉、听觉等受欢迎的信息传递方式。而新媒体的网络型使得其互动性也增强,这也是其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差异。传统媒体只能在我们选择某种形式的基础上被动的了解信息,而新媒体则将两者联系起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更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分析

1、发挥舆论引导,抢占主阵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势必将社会变为一种全媒体的时代,然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并使其充分适应全媒体时代,人们热情参与、舆情高涨的状态,更要深入的掌握住重大新闻事件的舆论倾向。同时,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积极与新媒体结合,根据新时代人们的实际需求和需求变化趋势,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以促进媒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事实上,媒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积极的引导公众参与舆论,以凝聚社会力量,进一步化解社会危机是必要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的义务。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有助于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一步抢占舆论的主阵地。

2、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特征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要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就要结合传统媒体的深度与传统价值理念,并充分运用到新媒体的创新中去,以不断的探索出更好的信息展现方式,最终实现拓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两者的融合程度和优势互动,努力打造数字化的媒体产业。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两者的互动,强化线上线下的平台互动,构建专业化强、深度好、质量高的新闻专题,逐步增强媒介之间融合的公信力,以吸引更多的竞争。总的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要实现良性的互动,使得两者的相互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

3、利用好新媒体的媒介性质

由上诉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媒体的信息传递需求逐渐增大。在新的环境下,要实现传统媒体的创新转型,就必须紧紧依靠新媒体的发展,紧随新媒体的脚步,并以此为基础发挥一些作为。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与发展平台,并利用好这个平台,以坚持内容为主,紧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按照媒体事业的发展本质要求,充分整合资源击垮其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技术是促使媒体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以全新的技术与手段来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整合,使其融合共生,发挥出综合整体优势,从而创建新的媒体发展模式。这样一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就不仅仅需要媒体行业资深,更多的是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项目支撑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实现报刊、广播与电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全面互动和结合,以迅速抢占国际技术的高点,最终起到扩大新媒体事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就应从内容、首宗方面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转变传统媒体陈旧的观念,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移動化发展。在多元化、及时性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应逐渐构建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再加上国家的政策与基金支持,就能实现一体化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4、加快新媒体融合的法规和监督管理

首先,为加快新媒体的立法,拓展法律对于媒体领域的监控范围,可以通过制定关于新媒体管理的专门法规,与工法的角度来对新媒体的范围、内容等进行标准制定。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依据。其次,及爱情爱你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新媒体的舆情搜集,重点对某些网站、热点问题进行监控,以准确把握住实施动态。最后,还可以通过构建全媒体理论规范,实施相对完全的监控,以适应新媒体技术与服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充分结合,通过制定合理的法规和监管机制,利用好两者的媒介性质,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打造全新的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王萍.户外新媒体广告及其创意策略研究[D].2010.

[2]刘嘉.浅谈户外广告“进化”五级跳[J].青年文学家,2013,(2)

[3]赵蔚.城市户外媒体广告分析研究[D].2006.

[4]关雪仑.以媒体为手段的非主流户外广告表现形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5]戴诗珈.中国当代户外广告设计的创意探析[D].2013.

[6]何晶娇.互动户外广告的创意策略[J].传媒,2013,(12)

[7]俞淇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户外广告的视觉突破[D].2013.

[8]骆双.户外广告创意的表现研究[J].大众文艺,2013,(11)

[9]罗晓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6)

[10]李旸.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中国传媒科技,2013,(6)

[11]李雪蓉.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中国广播,2012,(1)

[12]余文.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J].新闻知识,2012,(5)

[13]李彩艳.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14,(29)

作者简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变迁趋势 篇4

摘要: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面临着信息时代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的冲击,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薄弱,但发展速度惊人,已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变革中一支异军突起,势不可挡的力量。其传播为王、分众定制、及时互动的三大特性推动着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崛起和壮大。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融合发展

圣经有言,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历数千年来的媒体发展史,从公元前二世纪世界第一份报纸——我国的《邸报》到1609年欧洲产生的世界第一份印刷报纸,从1920年诞生于美国的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到1926年呱呱坠地于英国的世界第一台电视机,数百年的技术变革逐步改变着人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媒到电波,报纸、广播、电视无不印证着技术革命转变人类社会发展面貌的规律。

时光流转,传统媒体用了300年将人类由水与火的年代推进到光与电的世界,而诞生于美国的互联网(1969年)和手机(1973年)则仅用30年就将人类带入比特和微波交织的移动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新媒体正以较以往快得多的速度转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1新媒体概述

一般而言,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它们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就本文而言,我们定义的传统媒体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和电视,而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26种,日均读者数达2.31亿;全国持有的收音机总数为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近12.02亿,收听着全国300余座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国城乡电视机总数达4.5亿台,全国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收看着全国240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

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弱小,但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目前我国网站总数为788,400个,世界网站总数超过8065万家,我国网民人数从2001年的3370万人增长到2006年底的1.37亿人。全球网民数则由1996年的0.4亿增长到目前的超过10亿。

手机产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

2新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显而易见,如前者相对静止、封闭,而后者移动和更为开放。但归根结底,有别于传统媒体且决定新媒体能生存和快速发展的三大根本特点是传播优势、分众定制和互动及时。

传播优势弥补内容劣势

这也是新媒体的最大和最重要特点,传统意义的媒体信仰“内容为王、资源为后”,但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传播为王”,信息需要的不仅是上天,更要落地,更要生根、发芽、传播。

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时代,知识的产生固然重要,但信息能否及时、有效、方便、快速的传播开来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比如印度洋海啸,关于灾害的报道必不可少,但其准确迅速的传播开来才能真正挽救大多数人的生命。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具有一定质量优势,但普遍采用静态的平面线性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扩张的立体动态需求。而新媒体虽然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内容稀缺的劣势,但由于互联网、手机使用者所特有的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内容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内容传播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不再那么垄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比如德国世界杯短消息或球星图片在手机用户间的不断转发,比如06年EMC女秘书事件通过邮件转发形成的飞速扩散效应,这种自传播特性是传统媒体难以开发的新兴市场。因此内容稀缺只是相对的,本质上讲,媒体渠道是否具备某种自我生产和自我扩散的能力才是决定内容优势能否体现的关键因素。

分众定制:差别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信息供给 ④③

分众定制,即指新媒体可以按受众兴趣或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信息扩散方式一般是统一制作节目然后面对所有人群发放或播出,即使有所针对受众,也仅是分为不同节目内容,有特殊需求的观众需要自己对所有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择其需者而读之。

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方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而这可以通过对人群进行受众细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实现。正是由于未来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主动获取定制的信息,传统媒体发散式、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式微,需要由供给推动型Push传播改为需求拉动型Pull传播,而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互动及时:来自受众、返回受众,第一时间

互动和及时是提高媒体用户粘着度和忠诚度的可靠途径,受众方与资讯发布方的互动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了解需求方所思所想,为日后改进信息形式和质量提供有益建议,逐步实现按受众要求定制信息、按讨论沟通信息,按反馈修改信息。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逐步提高了沟通与时效性,如报纸的加印特刊、广播的访谈栏目和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即时新闻,但受制于传统媒体技术和采编播方式的约束,新媒体仍然可以在互动和及时两个层面上大幅领先于传统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新闻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发布;网络和手机聊天室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独立发展

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正来源于其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也正是基于这些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新媒体才会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存在一些传播劣势,但其仍然是一段时间的主流而难以取代,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毕竟内容优势短时间内不可动摇,而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电视、广播、报纸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

尤其在国内,电视媒体仍占据着统治地位。1.2亿的网民和4.3亿的手机用户加起来也不到电视观众的一半,考虑到其中的重合部分,新媒体的受众覆盖率不到我国总人口的40%,这跟90%的电视覆盖率不可同日而语,再考虑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网民和手机用户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更多的时间,因此新媒体的影响会更小。而在欧美,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了70%、手机覆盖率也达到90%,大多数资讯来自于网络和手机,电视已经作为休闲补充媒体而出现,新媒体的大众意义非常明显。

对于一种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称为社会的主要媒体。对国内而言,新媒体需要在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下逐步发展,承继其信息优势、维系其影响力,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渗透

延续传统媒体生命力的同时,新媒体的特征也在开始对传统媒体有所渗透,适当对网络和手机特点的借鉴和移植有利于电视、广播和报纸更好的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

比如新媒体的互动性,电视和广播均可以通过插播热线或制作专题来实现,即使互动性最差的报纸也有许多提高的途径。比如现在各大晚报均将读者有奖提供线索的热线新闻作为社会栏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引入一些读者直接参与的评论栏目并以之与网络进行竞争。又比如谈话类栏目的出现也是报业的一种大胆尝试,通过其较之新媒体更高的信息公信力和权威性,弥补信息传播时效性差和互动不够深入的弱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工

分工有序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未来各自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未来信息的传播重要性不亚于信息内容本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就须更专注于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分别做好内容与传播的工作。

目前新旧媒体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设各自领域的内容和通道,但受木桶中短板效应的制约,未必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比如传统媒体建设的网站可能流量偏少,而新媒体的网站流量较大,但内容可信度不高。更失衡的情况下,新媒体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支付成本就可获得传统媒体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出的内容,传统媒体则要承受广告和受众双重流失的苦果。

上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开始的法新社对Google的起诉,后者被指控在一直免费抓取并未经许可擅自在其Google News上引用法新社新闻标题、摘要以及照片,被要求赔偿至少1750万美元,其后美联社和东京时事社也提起类似诉求,这些指控迫使Google把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从News频道中删除。

对于我国而言,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因此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及合理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对媒体⑥

进行产业链分工,在网络及通信渠道内,由传统媒体提供原创内容,由新媒体提供通路,受众的阅读或收看仅仅是通过新媒体的通路而寻找到传统媒体的原始资讯,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实现原创价值,进而增大网络和通信时代的影响力。

目前《今日美国》、《纽约时报》与Yahoo、AOL均有这样互换链接的协议,互不收费,这种链接充分地保持了媒体原创的本来面貌,并没有伤害传统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在未来通路发展良好后,双方可以再签订新的利益分配协议。

判断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是否合理,需要看社会整体福利是否会因此有所增加,需要在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寻找平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如果一种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反而对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这种行为本身也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创作、鼓励和促进知识信息传播的原则。

总之,合理合法的传播原创内容,新媒体可以发挥其渠道优势,原创媒体的新闻也能在网络和通信领域提升新闻原创价值,提高互联网新闻的公信力。

4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其独立发展之外,又是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些新的媒介形式也由此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媒体在过去是强大的,在信息时代也同样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空间使自己更为强大,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内容优势。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据Nielsen/NetRating2006年6月统计,互联网对电视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在电视的非热点时段达到20%以上,而互联网对报纸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则普遍达到了30%以上。

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是否直接融合需要考虑自身情况而定,具有强大品牌力量的电视或报纸可以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来创办网站实现快速发展(如央视网和新华网),但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介可能更需要的是专注于内容优势,在合理利益分配前提下借助新媒体实现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结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以手机电视为例,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但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率仍然较为欠缺,需要发展的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

多种媒体的结合

由于各种媒体各具特点和优势,因此多种媒体的互补可能实现强强联合。

广播、电视与手机的最新融合是在2006年9月6日,当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DAB广播式手机电视业务,除转播12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首播中央一台及北京一台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三者的融合包含了电视内容丰富、手机携带方便和广播覆盖面广,可移动接收的多种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最直接的融合——合并或合作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直接与更有力的表现方式则为直接合并或合作。

最早的联合来自于98年NBC以2600万美元对Snap Online的并购,随后迪斯尼收购Infoseek43%的股权,99年1月新闻集团与雅虎签订合作协议,2000年1月美国在线合并时代华纳,最新并购则来自于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全球博客老大MySpace,在信息时代,不是资历为尊而是优势主导,合并的方向是强者愈强。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方向,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有独特优势,新媒体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也占据强者地位,在新的竞合环境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5科技革命推动未来媒体变革

科技革命对媒体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有了印刷术,才有了报纸;有了无线电,才有了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了互联网。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由于在国内仍有较充足的市场,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及进入手机电视领域等实现新的生存,广播可以通过移动技术满足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而报纸面临的挑战是最大和最艰巨的,需要逐步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实现跨媒体发展。⑦

可能有人认为读者对报纸有阅读习惯和依赖感,因此报纸的寿命会很长,其实未必。人们曾经对密纹唱片和留声机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已经进了博物馆;接着人们对录音录像带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难觅踪迹;20世纪末CD刚培养完人们的阅读习惯,MP3就已经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刻跃上风口浪尖,一晃经年,MP4又身影闪动。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浪潮面前,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未来不容乐观,国外甚至预测报纸将在2040年消亡,未来未必尽然,然而与新传播方式、新受众信息需求格格不入的传统新闻机构及媒体必然为受众所放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未来的媒体应是二者的独立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比如两种媒体的直接合并,又比如由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提供内容及其审查,通过移动运营商的平台或者通道,传播到网络和手机用户手中去,这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明确的分工及合作,有共享的利益和未来。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给世界媒体业带来一场革命,新旧媒体的独立与融合发展也将翻开媒体历史新的一页,掌握内容的传统媒体与掌握技术的新媒体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我们才刚刚上路”,但无论如何,“变革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变革关乎生存,变革关乎兴衰,变革关乎历史。

①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联网看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在20世纪末也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②分别取自CNNIC2006年6月30日和Netcraft2006年4月统计数,世界网站数量突破4000万大关仅在三年前的2003年4月。

③分别取自CNNIC2007年1月23日和eMarketer2006年5月统计数。

④据信息产业部2007年1月24日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8.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68亿户,移动电话4.61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⑤iUserSurvey调研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有80.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信息定制服务。

⑥其中“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属于免责条款。

⑦据预测,2007年北京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2008年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00亿元。

⑧原文为Changing is s matter of surviving,语出荷兰VNU集团董事总经理奥科〃维瑟。

多媒体课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5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创设情景,人机间的交互和教师的参与组织,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主动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多媒体课件真正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成为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对在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培训及自身课件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途径,进行总结与归纳,为当前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提供便捷、高效的方法。

一、课件制作软件使用状况

目前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大致有如下几种: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等,对于近来刚兴起的网络课件,可以利用ASP、JAVASCRIPT或VBSCRIPT来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与网络共享。总体来说,在应用软件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阶梯,从单机应用到网络共享,从简单动画到脚本语言,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格局。每种应用软件都有它的存在价值,有它适用的对象。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增加课堂容量,不需要复杂动画的可以使用简单易上手的PowerPoint;需要进行实验演示、运动轨迹描述、函数曲线模拟的可以运用动画功能强大的FLASH;需要程序设计、进行课后学习巩固练习的可以运用VB等等。

但是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师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苗头,动画非 FLASH莫属,最好能再运用3D效果,加上动画语言脚本,运用程序设计,认为只有这样的技术组合才能被称为课件。试问,这样的课件是用来进行教学辅助还是技术展示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性的严重打击,有了这样的观念,是不可能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学推向大众的,是不能实现全民参与的,课件制作只能掌握在少数计算机教师手中,严重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手段的前进。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一定要分层次,对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软件,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软件,使软件真正能被教师所用,成为新课改教学的得力助手。只有真正明白了利用课件为的是辅助教学,而不是炫耀技术,才能从当前课件制作的误区中走出来。

二、在教学课件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急待提高

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所设计的教学课件有否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结构层次,教学的思维逻辑。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课件的应用价值,只是为了赶时髦,玩“新”理念运用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感觉购

买的课件应用性不强,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只是纯粹的技术集合,原因就在于,这些软件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制作的,没有具体的课堂实践,缺乏实用性。课件制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下的各种教学理念,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一直都建议教师自己动手做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施教情况,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结构层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自己的课件中,不能唯技术,技术只是辅助完成的手段,关键是要能将课程特点和多媒体技术无缝的结合起来。所以要全民动员,自己动手,要改变“要用多媒体课件,就找计算机教师”的状况,我们现在分析很多优秀的教学课件,被折服的往往不是它的技术应用,而是课件的设计理念。所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自己设计的将自己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理念融合进的课件对自己而言才是最棒的,也有可能会是最好的。所以要树立教学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技术是为课件制作服务的,是课件体系中的支撑基础。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轻松驾驭多媒体软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课件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在长期的课件制作以及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中,我感觉到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惟其如此,才能制作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件,制作出的课件才能被广泛的应用,才能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件的最终目的。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教育性。

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大纲,渗透进新课改理念,做到选题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科学性。

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科学性的设计原则,应该做到内容正确、容量大,思维清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技术性。

多媒体课件最起码的要求应是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搭配有美感、快慢适度、交互设计合理,有了符合这些要求的技术支撑,制作出的课件才能得以使用、共享。此外还要满足稳定性、易于操作、易于维护等技术特点。.网络化和共享性。网络化和共享性必将是多媒体课件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会基于网络向不同地域、不同教学者,使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传播开来。

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预测走向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6

对企业来说,薪酬是一把“双刃奖: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可以卓有成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危机。毫无疑问,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调整和完善薪酬制度,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传统薪酬管理相比较,现代薪酬管理出现了以下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一:全面薪酬

薪酬不仅仅是指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还包括非货币性的报酬,也就是在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这些方面也应该很好地融入到薪酬体系中去。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应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

外在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

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如何科学地把握全面薪酬的两个方面,使它们有机统一起来,是企业经营者经济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地来说,外在激励由于是可量化的,它们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关键是企业要能适时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上本行业内各种岗位的各种薪酬方式的平均水平,否则,把握和控制自己公司的薪酬待遇水平就失去了依据。薪酬高了则增加企业成本,低了又吸引不来人。内在的激励虽然是非货币化并难以量化的,但有一部分内容也反映在市场竞争之中,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了解,如培训机会、公司名望等。还有一部分内容则完全要靠公司自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如公司文化、工作环境、公司对个人的名誉表彰等等。

趋势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请输入关键词

传统的、以等价交易为核心的雇员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替代。这种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目的是通过加大工资中的激励成分,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与传统管理机制相比,基于人本思想的薪酬管理方案鼓励员工参与和积极贡献,强调劳资之间的利润分享。其主要的实现措施包括:

(1)把雇员作为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雇员与企业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

(2)改变以工作量测定为基础的付酬机制为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

(3)加大雇员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使之超出正常工资数额;

(4)使雇员的基础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雇员工资的浮动部分视雇员对企业效益贡献而定;

(5)改变传统的工作时间计量和管理方法,以雇员自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报酬测量的依据,体现一种信任感等。

趋势三:宽带型薪酬结构

宽带型薪酬结构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或替代。它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薪酬等级的宽波段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是一致的,其主要特征是:

(1)加大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工资线差距,即减少公司薪等(salaryrank)。传统的薪酬体系的等级一般都有10甚至20个薪酬等级,而宽带薪酬体系设计一般只有5或者7个薪等。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也是我们在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薪酬咨询中广泛采用的宽带薪酬等级设计为5等,即a、b、c、d和e五等;

(2)工资标准在某一工资类别的不同等级中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间的差距更大,一般最高档与最低档相差一倍以上,即薪距(薪资全距,salaryrange)范围增大和薪级(调薪幅度,salarygrade)增多,让每个员工都有广泛的提薪空间;

(3)职务和工资等级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专业水平,随技能水平上升,职位和工资上升,实际上是加大工资中知识技能的含量。

与传统薪酬结构设计相比,宽带薪酬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制。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同时助于企业保持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2)有利于增强雇员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抑制一些雇员仅为获取高一等级的工资而努力工作的倾向,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宽带型薪酬结构中,一个薪酬宽带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是相当大的,这样,员工就不需要为了薪酬的增长而不遗余力地“往上爬”,他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自身的技术和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推动良好的工作绩效。宽带型薪酬结构尽管存在着对员工的晋升激励有所下降的问题,但是它却能通过将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来更为灵活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得上级对有稳定突出业绩表现的下级员工可以拥有较大的加薪影响力,从而给予绩效优秀者以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4)有利于职位轮换,培育组织的跨职能成长和开发,

在传统的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的薪酬水平是与其所担任的职位严格挂钩的。由于同一职位级别的变动并不能带来薪酬水平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动使得员工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从而会造成工作的难度增加,因此员工在很大程度上不愿意接受职位的同级轮换。而在宽带薪酬下,由于薪酬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员工乐意通过相关职能领域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回报。

(5)尤其适用于一些非专业化的、无明显专业区域的工作岗位和组织,这些工作很难运用传统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测量计算雇员的工资量。宽带薪酬结构则比较灵活,它只是划分一个工资范围,具体工资收入根据雇员的业绩情况弹性处理。

趋势四:薪酬设计的差异化

薪酬设计的差异化首先是薪酬构成的差异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单一的、僵死的薪酬构成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灵活的新的薪酬构成。

其次是专门人员薪酬设计专门化。例如,营销人员在公司里作用巨大,专业人员的排他性比较强,临时工身份特殊,在设计这些人员的薪酬时不应该采取和其他部门人员相同的薪酬体系。咨询公司在为企业设计薪酬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设计统一的薪酬体系外,一般还要制定以下特定的薪酬制度:销售人员薪酬制度(包括销售人员提成办法)、技术人员薪酬制度、经理人员(包括高层管理者)薪酬制度(一般对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知型员工都要求实施年薪制度)等。

特别是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通常由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阶层负责企业经营,这可以使投资者的资本与经营者的才干融为一体,有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高效运行,并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公司制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也有自己的弱点:它采取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非所有权换位的产权重组。在企业运行模式中,所有者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个人经营才干的效用最大化,两者的目标有差别。所有者承担的风险是资本亏损,而经营者承担的风险只是职位丧失和收益减少,两者的责任不对称,同时所有者无法精确衡量经营者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这种努力可能带来的最大利润。为了避免由此造成企业效率损失,必须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其中一项重要方法,是通过改进经营者的年薪制,使其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此外,在一些指标的制定过程中,也应当差异化,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职务评价、绩效考评系统,不同职位层和不同性质岗位的考评应该分别制定标准。

趋势五: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长期的员工激励计划日益受到关注。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相对短期激励计划而言的,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

其主要方式有:员工股票选择计划(esop)、资本积累项目(capitalaccumulationprograms)、股票增值权(stockappreciationrights)、限定股计划(restrictedstockplans)、虚拟股票计划(phantomstockplans)和股票转让价格(bookvalueplan)等。长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行为约束更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一些高科技企业,为了防止员工一旦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之后,脱离原有的企业,自立山头,对科技人员实施长期激励计划。其常用的作法是向有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转赠企业股权,对新技术带来的利益进行永久性分成。

趋势六: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关于薪酬的支付方式到底应该公开还是透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将激励作为薪资管理的目的,雇主就应该明智地征求雇员的意见,根据大多数员工的意愿来选择是否采取保密薪酬系统。

从最近的资料来看,支持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毕竟保密的薪酬制度使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而且,实行保密薪酬制的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得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刚制定的保密薪酬很快就变成透明的了。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作用,那就不如直接使用透明薪酬。

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意之处,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做法:

(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

(2)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

(3)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

(4)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

(5)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趋势七:弹性福利制度

公司在福利方面的投入在总的成本里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这一部分的支出往往被员工忽视,认为不如货币形式的薪酬实在,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而且,员工在福利方面的偏好也是因人而异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选择性福利,即让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

弹性福利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新员工福利制度。弹性福利制又称为“自助餐式的福利”,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

弹性福利制强调是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另外,弹性福利制强调“员工参与”的过程,希望从别人的角度来了解他人的需要。

趋势八:薪酬调查和薪酬信息的日益重视

近年来,薪酬调查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通过薪酬调查,企业可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掌握各种类型人才的价格行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薪酬策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力成本。

通过薪酬调查得到的薪酬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外部信息:指相同地区和行业,相似性质、规模的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价值取向等。外部信息主要是通过薪酬调查获得的,它能够使企业在制定和调整薪酬方案时,有可以参考的Y料。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篇7

1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所谓传统媒体, 只是相对于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一种说法, 没有网络媒体以前, 并没有传统媒体这一说法。我们所指的传统媒体, 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众传播方式, 传播工具有报纸、广播、 电视以及通信等, 通过一些看得见的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发布某些信息, 为人们提供信息传播的渠道, 同时也能为大众提供教育和娱乐等相关的信息, 是人们了解外界, 接收信息的平台。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 传播空间比较受限, 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 没有信息接收装置, 或者说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有些信息不能及时地传播到位。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那么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日渐式微?新兴媒体真的能够取代传统媒体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他们的优缺点中得到解答。

首先, 是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有哪些特点呢?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通信以及广播等传播载体, 这些传播载体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街上随处可见的报刊亭, 多姿多彩的广告宣传栏, 拿在手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 这些实实在在的传播载体带给人们的享受是不可替代的。因此, 传统媒体的优点就在于, 专注于某一种器官的享受, 反而能够给人们带来专注的体验, 实实在在的感受。同时, 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传播载体等的限制, 相对于新媒体而言, 传播信息量比较小, 也会受到空间与地域的影响, 降低信息的传播质量。每一种传播媒体注重一种传播方式, 形式比较单一, 很难形成有创意的传播方式, 人们的可选择性也日渐减少, 再加上其寿命短暂, 再利用率比较低, 因此, 人们渐渐选择了新媒体。

我们把新媒体的发展认为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那么传统媒体其实也是有很多优势的。例如, 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传统媒体有着很广阔的大众受众群体。在收集信息方面, 传统媒体也有着相当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人口大国, 政府需要传统媒体能够广泛发布和深入收集信息。不只是对信息的简单展示或者简单的表面解释。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与运作机制, 在服务于社会的层面, 传统媒体还是有着很大的贡献, 有着自身健全的发展和监管机制。 经过了长时间的经营和发展, 品牌优势是无法取代的。随着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 必须进行品牌再造和自身价值的提升。总之, 传统媒体拥有的优势较新媒体的人才、 资源以及权威性和品牌化上有较高的意义。

其次, 是新媒体, 新媒体有哪些特点呢?

伴随着高科技成长起来的新媒体, 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分为网络媒体、手机移动终端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其实新媒体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宽泛,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新媒体有着丰富的传播内容, 更有创意的传播形式, 更快的传播速度, 更有效率的传播手段, 让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接收到最新信息, 在新技术的支撑下, 很多事情都成为了可能, 能让大家足不出户, 知晓全世界。 新媒体能够把大家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 提高了人们的效率, 迎合了大家的休闲娱乐需求。再有新媒体还可以满足大众互动化的需要, 通过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 浏览天下新闻, 还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与其他人互动交流各自的看法, 这在以前, 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情。因此, 新媒体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这一系列快速发展的背后, 新媒体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 通过新媒体接收的信息越多, 越像是被信息绑架了, 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起来了, 但如果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人们会觉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时时刻刻被“绑架”在网上, 提升了现代人的焦虑感。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依赖网络信息的传播, 监管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 让人不好分辨。 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实的信息在未被证实之前就相互谣传, 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影响到了社会环境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 新媒体的发展界限是模糊的, 急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概念, 以及对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分析, 我们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时代不断在发展, 在越来越要求合作共赢的前提下, 作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必然要发生的,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利用各自的优势, 为信息传播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 才是社会对媒体的最终要求。因此, 作者认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有以下几个融合趋势。

首先, 是结合网络化的发展, 继续保持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以后的时代必定是网络和信息的时代, 这个是新媒体的传播媒介,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一媒介特质, 将信息更加快速, 更加有效, 更加真实地传播到受众群体。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诉求不断增加, 新媒体需要抓住这个机遇以及相应的发展平台, 并且能够利用好这个平台, 顺应媒体发展趋势与规律, 按照媒体发展的本质及行业要求, 真正做到信息传播的作用, 起到良好的社会影响, 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另外, 创新的技术是促使媒体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以全新的技术与手段来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整合, 使其融合共生, 发挥出综合整体优势。

其次, 是增强传统媒体的品牌竞争力, 提升自身价值。传统媒体有着很好的传播基础, 只是要慢慢转变旧的传播观念, 慢慢引入新兴技术, 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要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就应从内容等方面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 转变传统媒体陈旧的观念, 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移动化发展。 在多元化、及时性的环境下, 传统媒体应逐渐构建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 再加上国家的政策与基金支持, 就能实现一体化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最后, 是加快对于新媒体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 监管到位。建立起完善的媒体发展法律法规, 对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以及内容等进行标准的制定, 拓展法律对于媒体领域的监控范围。从上文也可以看到,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 如, 虚假信息大范围传播, 影响社会稳定, 诈骗团伙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 通过新技术的传播让很多人上当受骗。因此, 以网络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我们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管, 规范良好的信息传播秩序, 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

摘要: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两种媒体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承载体。两者由于所处时代以及所受时代发展因素的影响, 各有各的特点。那么在今后信息化大环境下,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两者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讨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概念的前提下, 认识两者在现今环境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探讨两者的融合发展趋势, 在笔者看来, 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两者的融合是时代所趋, 必然要产生的。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6) :18.

[2]李旸.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

探究新媒体传播未来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基本内涵;发展趋势;网络技术

1 阐释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于1967年出现在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 电视制式发明人P·戈尔德马克(P. Goldmark)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的商品计划中,随后经由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罗斯托(E. Rostow)多次使用,因而得以存留与传播。从新媒体本身词义来看,其与传统媒体(诸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相对立,拥护一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上的媒体形态,包括现下的互联网、手机、卫星、微博等传播载体。由此可见,新媒体传播技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之上,依凭先进技术推进媒体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革新,最终步入“新媒体传媒时代”。

1.1 新媒体传播的主流形态

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支撑力量是科学技术,主要传播载体是网络媒体,加之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储信息,以此实现新媒体的高速传播。现阶段新媒体传播的主流形态有两种,一是固定式网络媒体形式,二是移动式网络媒体形式,但这两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变化都在于网络终端。因此,在洞察新媒体传播的主流形态时,务必要明晰现下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形式、发展趋势,切实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态与动态发展方向,从而为新媒体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1.2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特征

新媒体传播具有两个鲜明发展特征,一是具有新型传播技术,二是具有新型传播方式。从传播方式层面来看,新媒体传播一改传统单向传播方式,转变为双向传播方式,进而形成交互式的发展模式,整个传播过程能够及时反馈消息、掌握受众群体动态,使得媒体传播具有交互、个性的特征;从传播技术层面来看,无线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使得整个媒体传播实时进行,并很好的融合了互联网与通信网,挣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束缚。总而言之,新媒体传播手段更适合信息时代的发展,也更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是媒体传播到一定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

2 新媒体传播的诞生背景与基本现状

2.1 诞生背景

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内涵便可看出,其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依凭互联网、计算机为终端,摒除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弊端,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单从这一点便可说,新媒体传播的诞生应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迎来了我国整个媒体传播的春天,同时也滋蔓到全球范畴内,加之蓝海、全球化3.0等新兴概念的迸发,使得网络、数字电视、数字报纸以及触摸媒体等先进事物正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时间带来了巨大变化。

2.2 基本现状

据2013年6月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5.9亿,互联网已得到大范围的全面普及和应用,时至今日又隔两年,我国网民数量定然超过6亿大关,由此可见互联网似一股强力风暴,已席卷了我国各个区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以后,人民群众可依凭微信、微博及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转发三中全会的会议内容,也可对会议提出的相关决定和总书记讲话内容进行评论,同时各大主流网站、商业网站也可以进行转帖,再加上大量网民的转帖,一时间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传遍了整个互联网,正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独有的优势特点,推进了小众热点向大众话题的转变,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3 新媒体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传播模式愈加广泛融合

现如今,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催生了大量的新媒体传播模式,诸如常见的播客、微信、微博等等,与MSN、QQ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实时传播特征,间接反映了新媒体传播模式将朝着广泛性方向发展。再者,人们对交流方式的要求愈来愈严格,呼吁人们交流应得到第一时间回应,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新媒体传播必须尝试融合多种传播技术与手段,既分门别类,又紧密联系,力求形成一个条理清晰、囊括内容多的网络,确保新媒体传播能够有规划的进行。由此可得,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在未来会逐渐展露,新媒体传播模式也会朝着广泛、融合的方向快步前进。

3.2 无偿传播成为众望所归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是我国境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直接垄断了我国电信行业,加之电信事业的发展需要高额费用做以支撑,所以传统媒体传播在此境地下举步维艰。但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无偿传播受到了广大受众群体的青睐与追捧,也成为广大群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由此可见无偿传播已成为众望所归的必然結果。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新媒体传播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与载体,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媒体传播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网络中信息发布的无偿特性,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群体的参与,因而网络媒体成为未来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

3.3 视频交互变成传播主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传播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信息的交互式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新媒体传播手段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传统媒体传播背景下,视频交互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所以其发展道路一直坎坷阻碍,但在新媒体传播茁壮成长的背景下,视频交互式交流定然会成为一种发展必然趋势,甚至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流手段。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传播必须紧紧依赖科学技术,与我国通讯网络和通讯设备做好沟通交流,努力联合好一切可运用力量,从而打破视频交互传播的时间地点限制,这样一来,新媒体传播便更加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状。

3.4 人本传媒方向大势所趋

所谓人本传播,就是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话语平等权、表达自由权、内容个性化等。科学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其信息内容、传播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合理化、个性化、异质化的特点,而人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均有自主选择传播媒介的权利,所以在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在新媒体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双向、平等、交互、自由的联系,推进新媒体传播朝着人本传媒方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一,必须尊重个人和新媒体两种对象的个性差异;第二,延展信息组织方式范畴,调动人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将“按需分配”与“个种媒体”相结合,扩大受众面的同时又加快媒体传播流通速度,进而推动新媒体传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将完全退出舞台,这就要求取传统媒体传播之精华、弃传统媒体传播之糟粕,把准新媒体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使得新媒体传播在融合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上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陈维维,冯莉.浅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02).

[3]谢圣华,董年初,牟大伟,武爱敏.专题研讨之五 新媒体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5).

[4]黄健.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

[5]张天韵.试论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的应对[J].中国报业,2012(08).

作者简介:

上一篇:母亲节温馨感人祝福寄语下一篇:伤感句子看了都想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