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共12篇)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1

涿州市义和庄中学:王红云

一 引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又是我们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时,就会开始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就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同时,情感又是英语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才能准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思想感情,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和并发挥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以此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然而,由于受我国大环境,影响和制约,加之不少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情感教学大多只是嘴上说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鉴于此,本人想通过对情感的解读,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讨情感教学的实施,并通过此来促进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二 情感解读 1.情感与态度

情感为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投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及厌恶等。由此可见,情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由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决定的。那么,何为态度呢?

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其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认知的成分,还包括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态度的行为成分则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情感与态度互相影响,相互制约。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港湾。

2.英语教学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英语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情感态度,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等,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英语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情感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而且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条件。在实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感态度,诸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等,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消极因素。

3.心理教学与情感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迫在眉睫,情感正是心理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正所谓love me, love my dog,有了情感这个契机,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 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情感的飞扬,知识的渴望

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要使其变为有效的动力,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和认知的渴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可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道德感和美感同属情感因素,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实践证明,学习新内容时,对情感有效的激发能使学生增强探究问题的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2.推波助澜,情感塑造品质

愉悦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其品质的塑造。教师可用爱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潜移默化中学生有了对爱与被爱的正确认识。同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可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美感能够牵动学生的理智感,激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热爱的感情。美能把学生带入想像世界中,使其想像丰富活跃起来,进而调动表象存储,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意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美的感受。

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不仅是教育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情感可以激发兴趣,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当学生在情感与爱的海洋中遨游的同时,也在把这种美好的品质传递。

四 运用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1.教师健康的心理师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爱心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还要懂得良好的自我调适,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2.充分挖掘教材是情感健康教育的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活动的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置疑和乐于合作与交流,并对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进而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改进、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能,最终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评价体系,巩固成就动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例如在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 了!)、“Very good!”(很好!)、“Good”(好)、“T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语,让成绩好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成绩差的同学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形成了一个“会走的走,会跑的跑,会飞的飞”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更好。这样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这样融洽和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中都巩固了成就与动机,得到了发展。

五 结束语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人是离不开情感的,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优美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

作 者:王红云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2

每个人在成长发育时期所接受到的教育都会对他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 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其中知识是显性的, 能力、方法和价值观是隐性的, 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工作的影响却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 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 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而轻能力和思想引导的做法,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方面的教育是不能直接教授给学生的, 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

那么, 在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一、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长期以来,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 因为教师讲得太多, 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依赖,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希望得到教师的一个标准答案。这对于理科学习可能问题不大, 但对于文科知识的学习来说, 却是较难的。因为文科知识, 特别是语文知识有时候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给学生一个答案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束缚住学生的思路。在长期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形成了惰性, 他们就成为了“批量生产、统一型号的产品”。他们的情感是单一的, 除了“模仿”, 就是“服从”。答案本身的价值远远没有质疑高, 在质疑的过程中, 学生会去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能激发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 改变学习方法, 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改进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教师往往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 学生不再思考其他答案,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下,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回答, 而不要用一个固定答案把学习的思维束缚住。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让学生质疑, 通过质疑,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同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让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因此,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高涨的激情下获得提高和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 教师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其实也就是把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让给学生, 那么,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2. 在合作中分享成功和经验

教师通过质疑让学生获得进步, 但要想在质疑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学到更多的知识, 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把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和看法对其他同学说出来。好的经验和方法同学们要共同分享, 学生在分享讨论中又会激起思维跳跃的新火花, 会得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二、借助怀疑,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 知识面广泛, 同时他们的兴趣也很广泛, 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来增加一些讨论性质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 并对答案的正确性进行质疑和探究。例如, 学习《阿里山记行》一课时, 学生对“阿里山”的“美”产生了怀疑。“阿里山”的森林救护队私自带客, 赚取外快, “阿里山”究竟美不美, 如果美, 美在何处?教师请同学查阅有关资料, 然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达成共识, “阿里山”的森林救护队私自带客就意味着“阿里山”的旅游业潜伏着巨大的商机, 虽然如此, 但他们拒绝了利益上的诱惑感, 没有开辟旅游专线, 这样就保护了“阿里山”的原貌。“阿里山”是美的, “阿里山”的美是自然的美、原始的美、纯朴的美。

由怀疑到认同, 这个过程完全尊重了学生的思想, 最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自己在怀疑中获得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怎么会不乐意接受呢?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 有了“疑”才可能独立思考,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 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研讨、辩驳中闪烁出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利用审美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 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想、想象, 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的欲望, 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 渴望美的人, 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

四、借助于想象,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在讲自然景观的文章时, 要引导学生去尽情想象所学课文中描绘的名胜古迹。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等等。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大自然, 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这是美的根本源泉。中学生走向这个美的世界是从阅读语文课本开始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想象是理解的翅膀, 所以, 在文学鉴赏中,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我国古代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也就是这个意思。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 只要主体加以想象, 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 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3

一、挖掘教材,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声情并茂,在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浓厚的情感,倾注着作者的一腔热忱。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产生情感体验,并由此产生兴趣。尤其是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感素材,更要与学生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受到感染,并充满学习的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描述了一个长大的儿子对父亲的深沉的爱,也透露出父亲所给予儿子的无声关怀。有些情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我们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只有我们经历过,才能深切感悟到其中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崔京浩的歌曲《父亲》。当饱含深情的歌声和旋律结束后,学生还都沉浸在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当中。这时我要求学生带着一种歉疚、深沉、悲凉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尤其是在阅读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段时要加深情感的投入,把作者当作自己,把父亲当作自己的父亲,这样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领会到父亲在生活重压、艰难、无奈之下依然关爱儿子的父子之情。这类文章易于理解,情感深厚,字里行间都饱含情意,会引发学生无穷的联想,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文章的情感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学生的思想和身体都已经趋于成熟,他们正处在对事物看似有自己的见解,实则不是很明晰的状态中,这时候我们应抓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文字与作者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受到真情实感的感染,从而在学习课文中受到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根据需要展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富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情境,就能达到“披文入情”,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依据文章的意境,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情实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例如根据文章内容引入具有激情色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课文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让书中的精彩场景重现,可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写的场面、环境、氛围之中,让课堂气氛得到浓烈的渲染。这样就会激发、唤醒和鼓舞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因素,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变得高潮不断。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可使学生乐学,同时也使得教师乐教,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就制作了关于春天的多媒体课件,将春草萌发、春花烂漫、春风和煦、春雨润无声等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态,“花里带着甜味儿”的情味,“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情意,这样使得学生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充满春天气息的时节,一时间整个教室都散发出学生的赞叹声以及对春天的向往。这个时候,我见学生都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于是在朗读完课文之后就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书中这样描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种充满朝气蓬勃、生气盎然的情景,不正像我们成长中的少年,沐浴着阳光的雨露,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正在奋发向上、茁壮成长吗?这些通过情境创设所引发的感慨,可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

三、品读感悟,升华情感

每一个作品都有作者的立意在里面,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有的作者喜欢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藏在作品的行间字里,包括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都有着非凡的用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关键词语、句子,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样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选材上可谓包罗万象,具有各种题材,无论其感情基调是高昂,是低沉,是内敛,是热烈奔放,还是忧郁哀伤……它们所蕴涵的情感都是丰富多彩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作品,引导学生去触景生情,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想作者之所想,乐作者之所乐,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读能让人安静下来,能让人思绪飘飞,心驰神往。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此来升华情感。如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极富音乐美和情韵美的文言文,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让学生从朗读的节奏上留意,在轻重缓急的语调中感受文章中缓缓流淌出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同样具有美感的文言文还有如《陋室铭》《爱莲说》等,我们都要让学生多朗读,在和谐的音韵中感受古文的魅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升华情感,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

有一位名人曾经这样说道:“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情感因素的培养。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紧紧地把握情感教育这个砝码,充分利用和开发,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而构建情感化的语文新课堂。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4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中学 周西民 邮编:726107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措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和推行,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则需要教育行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再次,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一节课中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肤浅,难以收到探究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此外,虽然教学内容有所变化,但教学评价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只注重定量评价,注重分数,忽视了除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教师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对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2.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2丰富教学手段

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充满着时代气息,它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赋予生物课堂教学以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适当控制学习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5

石大亮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就注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想了很多,作了许多尝试,看了很多的教学案例。我感觉到这样几点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专家”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一条,没有了这一点,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二,我们还要是“杂家”。“杂家”就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所涉及。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则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第三、关注社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不能变成“陈年老事”的述说者,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历史课的生命所 1

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我们历史老师应该及时把握时事脉搏,以古观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也是新高考的精神。

第四,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这当作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情感价值观这一因素决定了教师在课堂及课外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能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致于偏激。教师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高尚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就应更加注意这方面情感的培养。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历史教师应由演讲型向引导型转变。新课程下教师的“主体”地位已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应开始进行角色转变,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要教学生“会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管理者、选择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提出疑问,发表主见,探究问题。然而历史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相反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让教与学有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来完成,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那么“教书匠”已不能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在新课改下,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第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长期以来,传统历

史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 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6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师设计的内容、形式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甚至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按教学参考书或预先设定好的去进行,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没有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繁琐机械的重复练习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一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统治着语文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是如何改还需要一个思考过程。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大考验。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二、确立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变化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变化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如何变化学习方式呢?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庞维国先生将“自主学习”概括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汇总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新课程带给我们是有效的教学。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宜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低、中、高年级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主权叫给学生。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感悟,但不一定有多深刻的体会,也不一定要求他能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文章。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7

1. 情感线索,宏观把握。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是否进行独到、深刻的艺术性处理。这要求教师细读教材,精心提炼出有价值的情感线索,找到出人意料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即是课堂的宏观把握水平。有创意的课不仅能让听课的教师拍案叫绝,更能刺激学生参与的兴趣,这种功夫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学术能力,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和有品位的感性光辉。譬如,教《边城》(节选)时,可以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即边城的美——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来宏观把握、设计教学步骤;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抓住别里科夫可笑、可怜、可恨的情感主线,侧重对契诃夫作品“含泪的笑”的讽刺艺术的赏鉴;教《归去来辞》,可以抓住诗人自悔自醒、自安

自乐、乐天安命的情感线索来作教学设计。这样,文章重点把握准确,学生心领神会、思维活跃。语文老师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课堂的情感重点,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绝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 情感蓄势,层层推进。

教学的思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规划及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一堂好课应是思路明晰有序的,在外在的结构呈现上,教学的内容板块之间是一种有序的渐进式推进。如能用真情实感铺垫、蓄势,层层推进,就有利于突出重点,形成高潮。在内在的节奏上,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板块之间是小步轻迈的从容,而不是大开大合的散漫。这样就可以在课堂里使学生心理上“不歇气”,在思考上“不断层”,在情绪上“不紧张”,利于调动、利于接受。譬如,《再别康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美美地听一美美地读一美美地品(欣赏)一美美地说(表达)。听为读服务;读为品之本;课堂的高潮在品;说是品的升华。四个流程让人明显感到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清新明朗,情感渐次深入。

3. 情感如水,行板如歌。

语言是语文的内核,是语文的精魂。所以,教师的语言也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一开口说话就是学生接触语文、学习语言的环境。教师的语言功力本身就能体现教师的语文水准,体现着教师对语文的理解程度,体现着教师的个人魅力。语文天生浪漫,语文教师也应天生多情。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有诗意,有文采,要简洁也要丰富。语文教师说话要激情如水,行板如歌,妙趣横生,引入深思。这也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情感共鸣自主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作了必要而准确的引导后,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时,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给学生以足够的语文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有感而发,一吐为快,从而更亲密接触文本,与文本沟通,与作者对话。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设计的探究题为:为什么称别里科夫是“套中人”?为什么一张漫画会弄得他难看极了?为什么看到华连卡和科瓦连科骑车他就病了?婚姻是人生的新起点,为什么却要了他的命?为什么“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课堂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教学的智慧、艺术的集中体现。课堂活动的自主探究安排,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语文,动口读,动情品,动脑思,动笔写,这是一种立体的学习。

5. 情感豹尾,余音绕梁。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效果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學的开放性。许多优秀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新课改下的英语单词教学 篇9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小学英语课改也是当中的新生力量。本文仅从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入手,简要的介绍了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法,紧密结合新课改的宗旨,目标就是让英语不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a b c ,而是能够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去的一门语言,真正体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成效,让英语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关键词:课程改革英语单词教学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没有教育就谈不上发展。如何能使教育与时俱进,课程改革是当中的重要措施也是必要措施。原因如下:其一,我国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其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其三,脱离社会实际,过于着重于学业成绩和选拔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小学英语更是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他展现的正是我们的教育和时代发展紧密合拍的步伐,但同样的小学英语教学也受到了我国固有教育模式的诟病。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育领域新鲜血液的小学英语,新课改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紧握时代的脉搏,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更坚实的后盾,新课改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英语学习的基本元素是单词,所以对于单词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就以英语单词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在新课改的领导下奋勇向前。小学英语学习开始于三年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怎么办?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使他们每个人乐于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效果。结合小学

生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教授这阶段的单词:

一、寓教于嘴,让学生“唱”起来

1、歌声中学习单词

读小学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为此,我们从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等有关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胆运用歌唱教学法,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歌曲学习语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记忆力,减轻其学习负担,激发其成就感,为其学习英语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例如在PEP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2的学习中,《How are you?》这首歌曲,在Hello,hello,how are you?I’m fine,I’m fine,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的歌声中,孩子不但会说,也轻松的完成了对单词的认读。

2、顺口溜里记忆单词

语言的学习有时总是枯燥的重复,死记硬背似乎成了最好的手段,其实不然,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诵读的,而诗歌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将我们的英语学习和顺口溜结合起来,是事半功倍的举措。孩子们对一遍遍单调的跟读早已失去了耐心,而运用韵律节奏都富有美感的歌谣则让学习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We Love Animals》 中,可以将小动物都编进歌谣,小狗dog汪汪叫,小鸭duck嘎嘎吵,小猫cat喵喵喵,兔子rabbit蹦蹦跳,猴子monkey爱打闹,熊猫panda睡懒觉。

二、寓教于手,让学生“画”起来

1、课堂上穿插画画

孩子的注意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一节课40分钟,学生总会觉得有些累,以致精神有些不集中,这时,我喜欢把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用“画画”来巩固新知,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Look at me》中“This is my body.”让学生画画涂涂人体的各个部分,边画边说,说说画什么,把学过的多种知识结合起来,内容形式丰富又有趣,并且更直观易懂。

2、画出我的家庭作业

三年级的孩子并不会书写,单纯的口头作业难以满足课程需求,而有趣生动的绘画作业可以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number时请孩子们动手画出卡通数字并涂上颜色,既拓展了新知,又巩固了旧识。又比如在food的学习中,通过绘画图片来开食品店并编对话,不但对英语学习进行拓展,还将英语学习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寓教于玩,让学生“活”起来

英语新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动 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用这样有利于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尤其是再巩固环节和检复环节经常带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比如Guessing游戏,学生非常喜欢的“中奖”活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大,求知欲也很高,猜测活动中能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句型“I have a„”时,我设计了一个猜物游戏。我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什么物品,并让学生上台来摸物回答,当学生摸到ruler、pen、book、eraser等时,I have a ruler.I have a pen.句子脱口而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每当猜对一件物品时,他们都兴奋不已,不但猜的同学能说句子,全班同学都一起参与,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的教学形式都能让学生“活”起来,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以上的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制头饰,通过Simon says、接龙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尽量是课堂气氛“活”起来。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篇1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那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在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路

有人说:“换教材要换脑筋”,在我看来,面对新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旧的教学大纲,新的教育理念已代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新的学习方式已代替了以往的接受学习,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以往的音乐课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巧的训练;现在的音乐课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

2.以往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主,教师是领唱,学生是合唱者;现在的音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淡化教师的权威指挥作用。

3.以往的音乐课以“一教一学”“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为教与学的方式;现在的音乐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教材已用过多年,体现不出时代特色;现在的音乐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童趣、有美感、有创新,教材令人赏心悦目。

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的同时,我收获了教学中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了课改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音乐课堂的美与愉悦,在这自由、轻松的空间中,我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二、真诚用心,以心换心

“孩子,你们真的很聪明,你们真行。老师相信将来的作曲家、作词家就在你们当中。”“同学们只要稍稍努力了,你们都会做的最好。”“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微笑是最好的,如果你们也喜欢老师,也笑一笑,好吗?„„”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课改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

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可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对学生用心换来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对音乐课的喜欢。这就是成功,这一点一滴的成功快乐就是教师用心的回报,真诚的结晶。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同一首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歌词,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在动物园里》一课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创编歌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创编

出了优美的歌河,如“长颈鹿呀脖子长,真好玩,真好玩”;“小鱼小鱼游呀游,真好玩,真好玩”;“小海豚呀跳得高,„„”;“大象大象鼻子长,„„”;“孔雀开屏真好看,„„”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凝聚,说明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发掘教材中可利用、可创造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创造源于新观念的接受与学习,用新的观念时刻提醒每一节课都是新的,都应该有新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为自身、为课程改革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创起,常常设问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如:这首歌还可以怎样表现?怎样唱还会更好一些?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再想想其他办法吗?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创造。

在课程改革中,我学会了用脑、用心,我学会了用更新、更好的方法去教,去让学生自己学,我更领会了一种转变,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并从中感受到了教学中的轻松与愉快。

课程改革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与挑战的空间,我会在这挑战与机遇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做到革新、用心、创新,让教学更加充满阳光与希望。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11

关键词:情感;双边活动;因材施教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种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情感性,这就意味着“强筋骨”练习的同时,还要重视师生间心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首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平时师生情感的沟通、交流的体现。而新课标就是要注重教育的情感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更需注重寻找教育的契机,有效地融化师生间的隔膜,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从而掌握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的规律,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情动之

①自己有诚挚的感情。②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③心与心的交谈,是维持情感的一条重要纽带。④注重“理”与“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共燃圣明之火。实践证明,以“理”“情”动之,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融洽了关系,达到了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师生信箱”

因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极少有书面作业,在平时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悄悄写在纸上,送到自己特设的信箱中,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好每位学生所写的合理要求或建议,以此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让学生能与你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三、巧用嘴,讲道理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一门沟通艺术。科学、准确、生动的讲解,可以收到一语激情的效果,这样可以打破课堂上的沉闷局面,缓解紧张、慌乱的情绪,摆脱窘困的情境,融洽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技术,形成技能。

四、正确对待差生

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最怕别人当众揭短。如同客观事物都有差异一样,这种评价只有极少数的“优秀者”“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是“差劲者”“失败者”。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思想、内容、标准,注重过程性的、个体性的评价,注重进行纵向比较,鼓励每一个学生与过去的自己作比较。而最有效的办法则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五、搞特长训练,因材施教

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所有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儿,他在学习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是他也许在体育方面有特殊的素质或本能,教师就可以按其特有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发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进行培优补差,发展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大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结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使用以下常用方法和措施:

①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充分多安排一些针对本课特点的游戏、韵律操等易接受的诱导辅助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幽默的语言。③在教学练习中多表扬,少批评,并带有鼓励性语言。④针对女生设立了专用信箱,将女生其独特的心理特征给予正确引导,要准确判断并予请假。⑤课余活动时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聊天。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投入,注重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构,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不断创新。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新课标的主题精神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新课改下的情感教学范文 篇12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尤其值得瞩目的是, 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 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 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 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 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比较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 以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上一篇:扬帆起航-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办公室5s可视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