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案(精选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所要求的想像、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以锻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发展。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我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我能运用对称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学习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例1。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A点与( )点重合,B点与( )点重合,C点与( )点重合。A点与( )点,B点与( )点,C点与( )点,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
(2)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2.小组交流后,代表汇报交流。
3.师生小结归纳。
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________点;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________,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本第4页例2,并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法。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归纳。
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是:
(1)找出所给图形的________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________。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________点。
(4)按所给图形的________连接各点,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5.试试身手:第4页“做一做”。
一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他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单元的重点;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是本单元的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课 题: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理解1元=10角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挂图、钱币复印件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师说:看看鲁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呢? 出示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 (1)让学生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画面的意思。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某一次购物或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 (2)再让学生观察第3幅图。 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 “存钱是为 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直观感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全面出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师问:你能记住这么多种面值的人民币吗? 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 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哪种最少?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说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 三、实践操作 1.师生做换钱游戏。 (1)老师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 学生上台用2个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 (2)老师出一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 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 1元=10角 (3)1元能换几张2角?能换几张5角的`? 四、运用练习1、做一做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做一做第二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说思考的过程 五、小结体验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强调1元=10角。 六、作业:练习九第二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 课 题: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系统掌握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投影出示口答题 1元=( )角 10角=( )元 2、操作: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 (出示实物投影)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 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换几换? 学生把换的摆在桌上,老师指名让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2元是2个1元,一张2元可以换(2)张1元的。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 )张5元的。 一张10元可以换5张( )元的。 一张5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一张10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后2道题的答案不惟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种解法,并能有规律地把这些答案排列开来。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2)张50元。(4)继续想还可以想到什么? 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1张50元,1张10元和2张20元的。 ┉┉┉ 2、教学例4。 师:面值最大的人民币是什么?人民币最小的面值是多少?以分为单位的分币有什么?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老师提问:1角=( )分 10分=( )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角=10分 10分=1角 3、第49页“做一做”。 1本练习本1元,1个转笔刀2元,1个铅笔盒9元,1支钢笔4元,小灵通有10元能买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角=10分 10分=1角 课 题: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2、学生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能看懂物品的单价。 3、养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操作法、谈话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模拟人民币、商品价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说:你对人民币有了哪些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你还想学习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 你能摆出1元2角吗? (2)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摆法。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让学生到台上来,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 三种摆法: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2个5角和1个2角。 (3)出示例5。(图略) ( )元( )角 师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即:1元2角=12角。) 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 )元( )角。 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2、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教学例6 (1)出示四种商品,再醒目地出示这四种商品用小数表示的单价。 师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 (2)利用学生和老师课前收集到的有商品价签的物品,向大家介绍、交流,使学生能看懂物品的单价。 (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做一做”第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5元3角) 三、运用练习: 1、练习九的第3、4题。(小组合作完成) 先读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再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2、练习九的第5题。(学生可以抢答) 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根据学生情况适时适度的提问: 这些物品中最贵的是什么?多少钱?最便宜的呢? 买一把三角板的钱可以买几个练习本?也可以买几枝铅笔? 1元最多能买几种商品?是哪几种? 继续想还能想到什么? 先读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再拿出你喜欢的至少3种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五、作业:练习九第七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一)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 2.00元=2元 1.20元=1元2角 35.90元=35元9角 课 题: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
1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板书:
2暴风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景物,读 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板书: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 1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1、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感悟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3 积累名言警句。
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3.师讲解转折。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 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 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4 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2 能从看到 听到 闻到 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2 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 知道具体描述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具体描述 3 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4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 闻到 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课件出示“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追寻飞天梦的人们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2.关注语言,句式,具体的数字。
3.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详略。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2.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臵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4.交流读后感受。
1.填空.
(1)28+35=( )
想:28+30=( )
( )+5=( )
(2)68-39=( )
想:68-30=( )
( )-9=( )
(3)90-42=( )
想:90-40=( )
( )-2=( )
(4)120+50=( )
想:12个( )加5个( )等于( )个十,17个十就是( ).
(5)560-40=( )
想:37个( )加6个( )等于( ),( )个( )就是4300.
(6)3700+600=( )
想:37个( )加6个( )等于( ),( )个( )就是4300.
2.口算.
65+23= 65-56= 590-70= 400+500=
43+56= 430+50= 890-60= 370+200=
36+48= 720+40= 97-8= 750-400=
94+32= 270+60= 240-80= 530-60=
82-43= 780-30= 300+30= 500-90=
3000+4000= 5000+1500= 3500-2000=
7000-5000= 8000+900= 3700-800=
4000-500= 9500-3000= 8600-2200=
8500-2000= 2500+6000= 2000+90=
3.写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差.
和: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差: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在○里填上“<”、“>”或“=”.
670-30○650 1000○99+1
75-26○50 36+64○100
8000-400○4000 3500+500○40000
5050-50○5000 9500-5000○9000
3600+30○3900 10000-900○9100
5.列式计算.
(1)420减去80,差是多少?(2)600加上370,和是多少?
(3)1900比600多多少?(4)90比820少多少?
6.应用题.
(1)一堆煤重2500千克,用去5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书店有书9000本,第一天卖了2000本,第二天卖了150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
(3)粮店原有250袋大米,第一天卖了2000本,第二天卖了150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
(4)二年级有200个学生,三年级有220名学生,四年级有180名学生,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5)学校共有750个学生,其中男生300个,女生有多少个?
(6)农民伯伯收了8000千克水果,其中,苹果有3000千克,梨子有4000千克,剩下的是桔子,桔子有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1.(1)63 58 63 (2)29 38 29 (3)48 50 48 (4)170 + + 17 170
(5)+ + 52 520 (6)百 百 43个百 43 百
2.略
3.和:1400 77 1400 1200 4600 900
差:200 19 400 800 600 500
4.略
(一)本次活动内容 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二)本次活动目的
在把握行楷书自然连带的笔画组合规律基础上,体会笔画之间由于连带而出现的牵丝痕迹,增加行笔的速度。
(三)本次活动要求和做法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楷书与行楷书的差别基础上,对行楷书独体字进行书写 训练。大多数独体字都可以做合体字的组成部件,成为偏旁部首,独体字的书写训练也是在为书写偏旁及组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合体字打基础。列举常见的独体字,尤其是能作为合体字偏旁的独体字进行书写训练,并结合课文的抄写,使学生体会独体字在实际书写中与其他字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在书写中逐渐感知一个字的外形大体是什么样的形状。
本课中选择了大量的独体字作为临摹训练内容。学生在练习时主要应把握独体字不同的字形。在抄写课文时,也应体会独体字在词组、句子中的应用。
在书写独体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相对来说,独体字笔画比较少,书写时一定要注意重心平稳。字的重心是支撑字的分量的中心点,重心平稳,字才能立得住,才能斜中求正,字自然也会端正平稳。
2很多独体字两边都有撇捺斜形笔画,书写时要注意两边的笔画搭配起支撑作用,整个字才显得端正舒展、美观大方。
本课通过在水果蔬菜店水果蔬菜选购,学习表达自己的一些喜好及一些水果蔬菜的名称。学会“说What do you want? ”询问别人的需要。会“说We want some vegetables.I would like cherries.”等句型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掌握单词和短语:greens,celery,cherries ,nice and sweat。归纳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的读音规则。单元教学目标 : 1.会使用句型: What do you want? We want some vegetables.I would like cherries.2.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3.了解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的读音规则。教学重点:
1.会说会用这些句子: What do you want? We want some vegetables.I would like cherries.2.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张水果蔬菜店的张贴画,画中尽量多地画出各种水果蔬菜。2.准备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的单词卡片。3.准备一些蔬菜和水果的图片 如:洋葱,胡萝卜,西红柿,黄瓜,茄子,青菜,芹菜,苹果,香蕉,樱桃,草莓等。
4. 准备一些实物。蔬菜:洋葱,胡罗卜,西红柿,黄瓜,青菜,芹菜。水果:苹果,香蕉等。5.录音机及录音带。6.学生准备纸和水彩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说会用这些句子:
What do you want? We want some vegetables.I would like cherries.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水果蔬菜店的张贴画,画中尽量多地画出各种水果蔬菜。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ing up)
老师利用一张水果蔬菜店的张贴画,师生进行对话引出本课话题。T: Look at 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S: Yes.T: What is it?老师边指着张贴画边慢慢地说:It’s a greengrocer’s.What’s in the greengrocer’s? Let’s have a look.Oh.What are these? 老师先指着学生们学过的某种蔬菜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立刻答出来。
S: They are„.T: Do you like them? S: Yes/No.T:What are those? 老师再指着学生们学过的另一种水果或蔬菜问,让学生集体回答。
SS: They are„.T: Are they nice? S: Yes,they are./No, they aren’t,T: That are those? Do you know? 老师再指着学生们学过的另一种水果或蔬菜问,让学生个别回答。
S: ….二、新课展示(New Presentation)
老师展示蔬菜水果店的张贴画,师生通过看图说话学习生词和句型。1)老师展示蔬菜水果店的张贴画介绍生词:This is a greengrocer’s.It is beautiful, isn’t it? But what is a greengrocer’s? A greengrocer’s is a kind of shop.We can buy kind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it.老师出示词卡,师生拼读拼写单词green-gro-cer’s greengrocer’s 师生一起分别用升调和降调反复朗读这个单词。
greengrocer’s 是一个合成词,由green和grocer “供应商,杂货商”两个单词构成。’s这种所有格形式通常用来表示 “某人的家,某人的店”等意思。
如:医生的诊所the doctor’ 理发店 the barber’s 我叔叔的家 my uncle’s 要去买水果蔬菜,我们可以说:We are going to the greengrocer’s.在买水果蔬菜,就说;We are at the greengrocer’s.2)老师自问自答:What can we buy there? 3)Nice and sweat.又甜又好吃。我们常用这个短语形容好吃的水果。4)Now I want to cook.I want some vegetables.我想做饭,想要一些蔬菜。
复习单词 vegetable 蔬菜,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发音,不要把第二个音节中的/ / 读成/ /。
5)What do you want? I want some greens.出示图卡和词卡,学习单词green。我们学过这个单词,问问学生是否记得是什么意思。
以前我们学的是名词绿色,或形容词绿色的。但在这里它是名词,青菜。
6)What are these? They are celeries.老师指着张贴画上的芹菜自问自答。
出示图卡和词卡,学习单词 ce-le-ry celery 芹菜。这个单词按音节很好记。师生一起从小声到大声重复单词四遍。
7)I want some celeries, too.But celeries are expensive.出示词卡,学习单词ex-pen-sive expensive 形容词,贵的。这个单词按音节很好记,但要注意,这个单词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师生一起从小声到大声重复单词四遍。
学会用这个单词,如: The coat is nice but expensive.The bananas are not expensive, but the cherries are very expensive.香蕉不贵,但樱桃很贵。
三、Homework: Practis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
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课前准备:
1.准备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的单词卡片。2.录音机及录音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展示(New Presentation)1.听录音学习对话:
Le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播放对话部分录音)2.会说会用单词:
1)Guess.猜猜看:本游戏分小组按一组一组完成。
每组选一个同学上来背对着全班同学,再由本组的另一位同学随意抽一张水果蔬菜的图片,或选一样水果蔬菜拿在手里展示给全班同学,游戏开始。由这一位背对着大家的同学和本组同学对话,本组的同学尽量详细的描述这种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这个同学也可以进行必要的提问,看哪一组配合的最好,猜出的最快。对话可参照P3内容进行。
2)Group work.说说演演:
让全班学生自由结合分成三到四人一组的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人当水果蔬菜店的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到店里买各种水果蔬菜,老师可以在活动前先引导学生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蔬菜水果,然后规定好必须要说的几个句子,还可以拓展到价格的商谈,如:How much is it? It is….How much are they? They are….先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再按组表演。
老师把规定的句子板书或让学生牢记: What do you want? I want....I don’t want....…is/are expensive.It is/They are nice and sweat.3.小结
三、Homework: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习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的读音规则。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语音学习:
1.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元音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也就是以辅音结尾的音节中的读音规则,读短音/ /,如:flag map cat fat bad 2.老师再给出另一组单词,引导学生归纳元音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也就是以元音结尾的音节,或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音节中读长音
读读下面的单词:late tape date snake page 3.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两组单词,牢记该元音字母的基本读音规律。
二、巩固练习:
1、做Let’s practise(I).2、做Let’s practise(II).三、Homework: Read the text and make dialogues.Revision 1 教学目标 :
1.巩固单词及短语: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2.会运用句型:
What do you want? I want....I don’t want....…is/are expensive.It is/They are nice and sweat.3.完成《练习册》习题。教学重、难点:
对单词及句型的熟练掌握。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汇:
1.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greens celery cherries nice and sweat 2.复习元音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也就是以辅音结尾的音节中的读音规则,读短音/ /,如:flag map cat fat bad归纳元音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也就是以元音结尾的音节,或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音节中读长音
读读下面的单词:late tape date snake page 二.组织对话,复习句型:
What do you want? I want....I don’t want....…is/are expensive.It is/They are nice and sweat.三.猜猜看:本游戏分小组按一组一组完成。
每组选一个同学上来背对着全班同学,再由本组的另一位同学随意抽一张水果蔬菜的图片,或选一样水果蔬菜拿在手里展示给全班同学,游戏开始。由这一位背对着大家的同学和本组同学对话,本组的同学尽量详细的描述这种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这个同学也可以进行必要的提问,目的是让这个背对着大家的同学猜出这是什麽水果蔬菜。看哪一组配合的最好,猜出的最快。对话可参照P3内容进行。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方法。
(一)依纲扣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编辑意图,一个学期的教学都是为着实现本同教学目标的。
(二)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要有整合的思想。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三)识字、写字教学(在讲论教学时提的不多,但要重视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能力,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四)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1)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六)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七)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要抓布置;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交流做法(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活动后的展示,评议。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收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作探究。
重点抓以下环节:
(1)制订计划。
(2)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3)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4)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个,会写20个字。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6.第3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课时安排】15课时 草 原
(3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 二 课 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第 三 课 时
一、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二、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课后反思】 丝 绸 之 路
(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教学难点】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
1、在品德书上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二、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课文内容进行气系统梳理和归纳。
三、作业。1.积累好词佳句。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后反思】 白 杨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第 三 课 时
一、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二、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
3、白杨
介绍白杨 表白 欣慰
风沙刮来,白杨
雨雪打来,白杨
面对干旱,白杨
面对洪水,白杨 【课后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教学难点】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第 二 课 时
一、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二、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本课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
四、课后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说说筑路大军在筑路中遇到哪些困难?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1课时)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看课件: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D、„„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重点】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教学难点】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 二 课 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第 三 课 时
誊写作文:
要求:书写整齐干净。
第 四 课 时
讲评作文:从好的和差的两方面讲评,注意以鼓励为主。单元小结。
回顾 · 拓展 一
(2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交流学习成果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对“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特点和对西部风情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和向往。
2、讨论本单元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体会作战的写作意图。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课后找一找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
第 二 课 时
趣味语文
一、导入标点符号的语法意义。
二、请学生读一读树上的故事,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三、给学生讲一讲其他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故事。
四、学生交流对标点符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
总结标标点符号的表达意义。
【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案】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12-06
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09-16
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12-09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09-08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练习卷12-06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的教学工作总结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