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作文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的教育作文(推荐11篇)

孩子的教育作文 篇1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家长们把所有的活揽了下来,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都就给孩子就望着他有一天光宗耀祖了。殊不知他们犯了一大错,他们都没想过孩子的感受,全家人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还有同龄人的竞争加上日日夜夜的学习,无非就是给他们巨大的压力。有些孩子懂事即使压力再大也好好学下去而有些孩子承受不了就直接辍学不读了,又因为长期的不干活那些辍学的孩子打工打不了,读书又没那个天赋,可真是两极分化太严重了!

现在的21世纪,中国越来越强大,西方国家也渐渐和我国交好,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与习俗,可还是有很多人没将这个习惯给改过来!在一些普通的小家庭里这种现象是最多的!

这种家庭往往是拿着普通工资,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这样家长们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当上大官带他们摆脱这种生活。于是家长们就让孩子刻苦学习,什么活都不需要他们做,他们在这个年龄唯一要自己做的是就是读书。饭有人喂,衣有人穿,脸有人洗……什么事都有人做。20xx的《变形记》中,第二期城市主人公有一个女孩,她的父母都希望她好好学习,答应她的条件就是她想什么都可以。当时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她就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她的衣服由小姑帮她穿,她的姨妈喂饭给她吃,她的亲叔叔每天上下学包括去玩都会接送她的……得知她要去山里,她妈妈还担心她不知道怎么吃饭,我发自内心的不喜欢她,可能是她那种大小姐作风。因为我认为即使是读书全家人的希望都在她身上有人帮她做事也不应该如此的心安理得吧,认为他们就是应该帮我做这种事。至少有一些小事是不应该不需要别人来做的呀!再说一个例子,我们在读书是宠惯了,等你读不下去了,该怎么办?是打工好呢?还是?你说打工他一个从小到现在都没干过一点活的小孩子会吗?然后就只能在家里啃老了。

孩子的教育作文 篇2

有一次布置作业,忽发奇想,把印制好的试卷搁置一旁,要求学生自由写些文字,属于随感或者随笔之类。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一再强调,这不是考试作文,大家一定要放开写,老师看重的不是文体、字数与主题,而是你们心中最想表达的那一份真情实感。总之,就是想放开来让学生去抒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假期结束,收上来的文字出奇地清新,仔细地读了所有文章后,被下面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喟不已,学生有着如此诚挚的情怀与深刻的认识,一些话语就如同那个在皇帝新装展示会上的小孩的晬语,很微弱,却是振聋发聩的!

大家一起来品读这名学生对教育的评价与呼吁吧!

给学生留一方净土

给学生留一方净土,一方属于他们自己的净土,给他们权利与自由。青春年少是张狂的,是热血沸腾的,是勇往直前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没完没了的作业,也不单单是ABC, XYZ……也需要快乐,需要自由。

要想给学生一方净土,要靠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园应该是未受污染的“桃源”。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今天听说某某同学与某某同学早恋了,明天听说某某把某某打伤了,某某又偷看不健康书籍了……这还是校园吗?校园是孩子做梦的地方,必须让这些“异物”“怪象”远离孩子,以防污染他们纯洁的心灵。

现在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发出这种高见的时候,老师们是否也该问问自己是否有责任呢?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是冷冰冰的题目,知识是没有温度的,可是人有啊!要让孩子“乖”一点,请给他们的压力少一点。

学习是一个过程,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巧妙地配合,并非老师问什么学生就要答什么!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高超的授课技巧,让孩子想学、要学,教学归根到底是一门艺术,一门培养人的艺术。然而,老师们很少想着用什么“教学艺术”,而是使出浑身解数,都在强调自己的学科重要,恨不得要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某一门学科的学习上。

请列位看官搞清楚了,学生与诸位一样都是人,一天24小时,就算三年不睡觉也很难达到您所谓的标准。每到高考时分,各所中学拼了命地去竞争所谓的本科达线率,可是上大学是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呀!现在,一些高分低能的学兄学姐们,大学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而再看看现实,做大老板的又有多少上过大学的?上清华北大能成材,不上清华北大也不一定不成材!

给学生留一方净土,让他们自己耕耘,自由耕种吧!

无论孩子多么不成熟,但在他们心里总会有自己的独立认知,或许这样的认知还没有完美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但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他们的认识总有其合理的地方。

读罢文章,我的心是怦怦跳的,不是快乐,而是由学生文章带来的心灵震颤。

心灵震颤之一:学生是如此地压抑。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感觉就是学生似乎在利用文字来宣泄。应该说,学习有点压力是正常的,可是压力大到让学生难以支撑时,自然而然地便会更加倾慕自由。一些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认为考试是为老师考的,学习是为父母学的,消极对待每一门功课,成绩也一落千丈。应该说,自由是人的本性追求之一,自由活动也是人的本质之一,也是人和其它自然存在物的不同因素之一。处于繁重学业压力下的学生更需要自由活动,这种追求本身没有错误。不过,教育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正如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所言:“充分圆满的自由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又该如何缓解孩子们的压力呢?这是我们的教育绕不过去的问题!而且必须处理好、协调好,才能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心灵震颤之二: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评价是如此地片面。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自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有思想并非都是正确的思想,一些学生因为自身阅历的局限以及个人教育经历的挫折,所形成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评价,往往比较片面,有的甚至偏激。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有一些奇文、怪文。写例文的这名学生对于学业与出路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求学过程是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成长阶段。只是由于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不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繁难冗长的演算与练习,把孩子们的灵气剥蚀殆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导致学生们的情绪也越来越抵触。“现在,一些高分低能的学兄学姐们,大学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而再看看现实,做大老板的又有多少上过大学的?上清华北大能成材,不上清华北大也不一定不成材!”这样的揭露也并非无中生有,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中:爱迪生是一个报童,可他有两千八百多项发明;已故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念的书也不多,能从一个卖米的小商人成为世界巨富……但是,我们不能因这样的个别现象的存在而否认教育对人的自身发展的意义,或者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因此而放弃学业。如果这样的社会现象普遍化,引起更多人对教育的不信任,甚至抵触,那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讲是一种损失,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我们的教育必须避免“每到高考时分,各所中学拼了命地去竞争所谓的本科达线率”这种舍本逐末现象的出现。

心灵震颤之三:我们的考试是如此地禁锢孩子的生命。一位热心的网友(邱华国)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现今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花多少时间应付考试?期中考试:平均2天/次,共24次,为48天。期末(毕业)考试:平均2天/次,共24次,为48天。月考、单元测验、统测等:依照平均每月1次,每次1天,每学期4个月、共24个学期计算,则为96天(事实上,许多学校的考试时间很有可能要比这频繁得多)。三次毕业班模拟考试:以小学2次4天,初中2次4天,高中2次4天,共计12天。还有中考、高考等,一般为每次3天,故另加2天。一般中考、高考会影响中学正常学习2~3天,考虑到通过调课等方式可以弥补一下,算他4年(毕业班不重复计算),每年1天,共计4天。得到考试时间为210天。如果再加上为了考试的复习时间670天+评讲试卷100天=980天,而一个学生12年的总学习时间为2370天。以上三种时间(即为了考试而花费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比例为980/2370=41.4%。

多么可怕的一笔账!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孩子们成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是引领孩子成长,完善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意志,还是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哪里还有时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系列冰冷数字的考核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望而生畏,还有多少心情与耐心和学生促膝交流,春风化雨地熏陶,谆谆不倦地引导……教育堪称国器,其影响力可想而知,需要的是给予孩子健康生命的激荡,领着孩子从冰冷的考试怪圈中走出来,张扬他们的生命活力!

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引向何方

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逼迫着我不得不去追问:我们的教育要把孩子引向何方?

记得朱永新先生曾经呼吁过,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数学达到现在的初中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挖掘得那么深。想想也是,很多人的工作并不与数学挂钩,笔者从事的是语文教育工作,上学时对数学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可由于长期接触不到数学教学,以致现在辅导小学生的奥数都很困难,更别谈初中的数学了,但我的工作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在谈到欣赏人物绘画时,我会与学生讲黄金分割理论;谈记忆规律时,我会画出遗忘曲线……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数学的重要性,任何人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影响,笔者曾经也很喜欢数学,可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繁难题目时,便渐渐失去了兴趣。数学教育领域的权威们一再呼吁,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我不知道这个数学思想是个什么概念,但我敢肯定,既然是思想,就不会是单一且没有意义的繁难计算。现代科技已发展到人人可以拥有掌上电脑,人人可以上网,可我们却还在守护着往日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做着毫无生气的繁难计算,而这些计算又完全可以通过计算器很快地找到答案!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离现实有多远,能否把一些无意义的教育内容减去或者弱化,腾出时间领着学生认识、关注自然与社会,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的教育有着实用主义的传统,尽管后来遭到批判,可这个教育潮流并非一无是处,它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促使他们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似乎总圈定在一个圈子里,似乎与现实总隔着一层纸,缓慢而艰难地前行着,一次次的教育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一大批“理论家”与出版社,他们不仅“疯狂敛财”,还要进行话语灌输,把一线教师弄得无所适从!而“理论家”们却很少甚至从没有踏入现实的课堂一步,也难怪,他们的理论本身就是建构在自己臆造的空中楼阁之上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理论的先导意义,我也是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理论的探求者之一,希望以新的理论来帮助举步维艰的中国教育尽快走出困境,问题是任何理论的价值只有根植在实践中,才会找到生命力。否则,再“合情合理”的理论,也会遭遇实践的尴尬,甚至比旧理论的负面效应更大!或许正是这些,才使得我们的教育离现实越来越远。

中国的中学生是好样的,一次又一次为祖国捧回奥赛金牌,这可比“大人们”风光多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尚没有真正地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我们可以对外国的评审委员不屑一顾,可要想找到真正对世界文化产生震撼影响的人的确很难,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不如他们?

记得网上有篇文章谈过一件有趣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两国曾经互派教育考察团,考察对方国家的教育现况,美国教育专家上交的报告说:中国的教育抓得很实在,可能用不了20年就要超越美国。而中国的官员则汇报说:美国的教育太低效了,孩子也不用功,我们用不了20年完全可以超越美国。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故事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强烈的反差?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离现实太远了,学而无用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是课程越开越多,有人戏言:“全面学习,有可能会导致全面平庸。”让孩子们更加无所适从,只得丢失很多接触社会与自我独立创造的时间,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已经严重地戕害了孩子们的身心,还美其名曰:读书改变命运。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是,教育界在“读书改变命运”口号的幌子下,施行的却是“做题(考试)改变命运”!我不知道一个人到底靠什么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科举时代以及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可能还有说服力。但是,当一纸文凭不能代表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高唱着“读书改变命运”这样堂皇的调子!

教育孩子,先读懂孩子的心 篇3

一、学习困难儿童有颗敏感的心

——老师,你也这样看我吗?

《新来的王老师》是景山教材第八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了“没人提问的”蔡林同学,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课堂上,我请同学们读一读王老师给蔡林的这份“差生档案”,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

……

几分钟后,同学们站起来交流感受。大家说了很多,说得也很好:

“别人眼里的差生不一定真是差生!”

“一时并不代表一世!”

“只要努力,差生也能成才!”

……

我正得意同学们的这份理解与感悟,忽然,王海源站起来说:“这些人全都是著名的人物,真想不到他们竟然也曾是一名跟我差不多的差生,他们的老师曾经这样看待他们。我想问老师……”

后一句的声音实在太轻,我反复追问了好几遍,总算听出了点什么。我问他:“你是想问老师,老师是不是也像贝多芬、达尔文的老师曾经看待他们一样看你?”他点了点头。

看着他那胆怯又流露着真诚的目光,我的心里不由一紧,虽然我还是保持着我的笑容,但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此时,我多想大声地对他说:“怎么会呢?”可是,我能够这么坦然地回答他吗?显然,我有些乱了方寸,显得尴尬而勉强地说:“你认为呢?你认为老师会这样看你吗?”他没作声。在其他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他又坐下了,于是,我也蒙混着顾左右而言他了。

课后,我不由得问自己:对王海源,我是拿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他呢?

是的,我从没有叫过他笨蛋、傻瓜,没有骂过他蠢货、白痴,但是我的目光中也从没有流露过欣赏。对他,多的只是严肃得呆板的面孔。在我的心里,早把他列入了“差生”名单,他正是我最头疼的学困儿童之一。

原以为他只会厚着脸皮赖作业,对老师的批评毫不在乎,没想到,他的心里还是渴求着被他人尊重和肯定的,还是那么在意老师对他的看法的!

我应该提醒自己了:小心,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

——我不需要学习小伙伴!

学期快结束了,我打算在复习期间为班里几个学习困难儿童各找一个学习小伙伴,以帮助我督促和提醒他们的学习。

“在进入期末复习的时候,你们愿意自己多一个学习上的小伙伴吗?”这话,我是对着全班同学说的。在一片“愿意”声中,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几个学习困难儿童张罗“学习小伙伴”。

“谁愿意做王海源的学习小伙伴?”我大声说。有几只手举起来了,我一看,这几个同学学习都不错,我高兴地对王海源说:“王海源,你自己看看,愿意选择谁做你的学习小伙伴呢?”

只见他低着头闷声不响,气氛似乎有点僵。等了一会儿,我有些无奈地说:“你是不是不愿意啊?你是怎么想的?”他还是不作声。“是不是觉得自己能自觉学习,不需要小伙伴的提醒?”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我自以为是的善意安排已经触伤了王海源的自尊,我只能这样对他说。正好,他点了点头。于是,我对大家说:“那好,王海源对自己的学习很有信心。这段时间以来,他的确上课也认真多了,作业也比以前做得好了些。相信他心里真的想进步了,就让我们一起期盼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吧!”

——事情显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责备他。我这样说,既是给他一个台阶,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我不知道他究竟心里怎么想,是否真的对自己有信心,但我想,孩子对自己是否有信心往往要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我希望我的话能给他一些暗示和激励:树立信心,争取进步!

这一件事再一次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一颗敏感的心!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简单行事,即使你有善良的愿望,也会伤了孩子、害了孩子。作为老师,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庆幸自己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改变了对他的帮助方式。

二、学习困难儿童也有一颗好胜的心

——“我来和你打赌!”

这天,看见王海源下课与同学打赌打得正起劲,心里不由闪过一丝想法。上课时,不由得也和孩子们打起赌来——

复习生字的时候,我说:“有几个字的确比较容易写错,我敢打赌,虽然我们又复习了一遍,但肯定还有几个同学在今天下午的听写中仍会出错。要是今天听写没有人出错,我愿意……”

同学们已经激动起来了,“当然,如果有人听写时还出错,那么……”不等我说完,孩子们在叫,“不会,不会的!”王海源更是叫得大声。

“你们能肯定自己听写不出错,但你们能保证其他同学也都不出错吗?”很多同学听我这样一说,声音低了。我故意指着王海源说:“我敢肯定,像王海源这样的粗心鬼一定要错,明明和老师打了赌还会错!”

这下,王海源跳起来了。我问他:“敢不敢赌?”他大喊着:“我跟你打赌!我跟你打赌!”

那天的听写,王海源真是花了心思,字迹一笔一划,唯恐因为字写得不好,我给他算错。他果然“好赌”!

于是,我开始了和王海源的一次又一次的打赌。下的赌注有时是多抄两遍生字;有时是朗读一段文章,且不准有一个疙瘩;有时是打两下手心;有时是……

临近期末,我在王海源身上看不出丝毫着急和担心,似乎比任何人都胸有成竹。我只能比他更急。看着他一副散漫的样子,我把他叫到了身边。

师:王海源,你认为期末得到什么样的成绩你自己是满意的?

王:95吧。

师:那你能争取得到吗?

他稍微想了想就点头了。

师:那你说说看,你打算怎么争取呢?

王:每天复习,背诵课文,做好作业……(说得轻松极了)

师:你要是真能这样,那争取95分肯定没问题。可是老师有点不太相信你能做到这些!你说呢?

王:能的!

师:打个赌?

王:好!

他真的好赌,这一天,他在作文本上,写下了四条赌注交给我,供我选择其中任一条与他赌——

(1)谁输了,谁绕操场跑三圈。

(2)谁输了,谁背诵一段陌生的课文。

(3)谁输了,谁就买一本好书送给对方;价钱在10元到20元之间。

(4)谁输了,谁就写一篇1000字的作文。

——我觉得和王海源打赌,还真有意思,我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但是我已经看到了王海源的那份好胜心又上来了。

果然,他学习开始变得主动自觉多了,也似乎学得比以往愉快了,好像总有一股劲在支持着他,他不能失败,他要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面对王海源,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感受到的只是我力量的微薄,我努力的枉然。批评对他没有什么促进,表扬也不能让他难得表现出来的优秀持久,但我没有放弃努力。

我试着仔细研究孩子,设法了解孩子,小心翼翼地实施我的教育。渐渐地,我发现:王海源在我身边转的时间多了,会主动挨近我说话了,上课也听得认真了,字也写得比过去端正了,会关心自己的作文得了几颗星、听写有没有全对、单元考试成绩怎么样了……

我想:教师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在孩子的身上显现自己的力量,了解孩子是首要,如果你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那么你距离成功的教育也就越来越近了。

教育孩子的作文 篇4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是以一颗童心来观察世界的,也以一颗童心来面对和解读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父母们却总习惯以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揣度和约束孩子,这往往使双方之间产生隔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也让父母们失去了很多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为了让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

这本书结合大量案例,通过“专门时间”“游戏中的倾听”“孩子哭泣的时候”“孩子恐惧的时候”“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愤怒的时候”“对孩子说‘不’”“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等专题和情境细分,对如何倾听孩子作出了详细探讨。

本书亦运用大量笔墨,从倾听者和倾诉者两个角度,对如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倾听伙伴关系进行了阐述。例如在游戏一节,父母要在和孩子的游戏中倾听孩子的心声。

游戏中的倾听的效力取决于孩子的笑。孩子的困窘、畏惧与胆怯会随着笑声消失。一场充满笑声的游戏会给孩子以希望,在孩子和成人之间创造出相互亲近与理解的气氛。

另外,父母应让孩子在游戏中始终快活和有优胜感,甚至扮演一个很无能的角色来引孩子发笑。孩子会把父母的积极热情视为对自己的肯定。

教育孩子的初中作文 篇5

我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做什么事情不主动,这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吧,我和爱人小时候都是这样的。由于我在他一至四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约束,仅靠他自己的自觉性,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般。针对孩子的性格和他的现状,我制定了我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学习计划,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目标在小学毕业前实现。计划是:每天利用1小时写作业,半小时写书法,半小时读课外书,半小时看电视,其余时间自行支配,但9点之前必须睡觉(特殊情况除外)。我呢,每天陪着他,看与工作有关的书籍、杂志,看《读者》以及其他我喜欢看的书,练书法,写摘抄。他的摘抄作业比较差,于是,我和他一起摘抄,我把看书发现的适合他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她看,把适合他摘抄的提供给她,他写周记,我也写,他练书法,我也练,总之,我尽可能地和他一起学习相同的知识,培养他的兴趣,我也能从中受益,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我还制定了奖励措施:每一次大进步得5分,每一次小进步,得2分,积满50分有一份价值20元的礼物,积满100分有一份价值50元的礼物。我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专门记录进步的本子,把他的进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方面的进步,另一部分是生活方面的进步。并把每一次进步都记录下来,同时贴上大大小小的粘贴。孩子对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划刚实施几天,他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就得到了应得的分数和粘贴。我也不失时机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说明我的想法,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老师也在反馈本上给我留言,说出孩子的进步,孩子还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

我的计划实施了两个月的时候,孩子通过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我给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询问原因,老师说,这次考试有些题是还没有学到的,这也不怪孩子,别责备他。还说,孩子最近最大的进步就是自信了,这比什么都重要。责备我当然不会,可我想知道孩子考试失利的原因,也想知道我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坚定了信心,就这样继续实施我的计划,我相信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况且我原本看重的也不是成绩,我一直坚信,只要学习兴趣有了,就不愁成绩!他能愉快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最大的希望,目标实现了,就会为他上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也坚信,我的孩子决不是朽木,只要方法正确,他一定会有好的未来。

以对孩子的教育为话题的作文 篇6

以对孩子的教育为话题的作文:由《你为何吃掉最后一只虾》

广东徐闻海石花写作学校陈徐懿

今天看报纸,我无意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你为何吃掉最后一只虾》。文中写道:某校一个小学生的妈妈一次煮了18只虾,这个小学生一人吃了17只,最后,妈妈只是想尝尝味道吃了最后一只虾,不料却受到孩子的责怪:你明知道我最喜欢吃虾,为何还要吃掉最后一只?妈妈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这个孩子的自私程度令人震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孩子们只知道父母喜欢吃鱼头、虾尾、包子皮、饺子皮,并不知道父母真正喜欢吃什么。很少有孩子能顺畅地说出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更不知道父母穿多大的衣服、多大号的鞋。

固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对等的爱、平衡的爱才更和谐、更自然、更美好、更长久!而现在,父母与孩子相互付出的比例是多少?“17:1”?即使足这样一个比例也是勉强的,这样的比例令人寒心,令人担忧而这个“l”是多么的`软弱、无能呀,因为这个“l”里面包含着孩子的不情愿和责怪。是孩子的错吗?不尽然吧。我们且看看这样一件事,日本某公司招聘员工有个“硬件”,看这个人是否为母亲洗过脚。该公司认为: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很难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孩子情商、人格的塑造。现在的很多孩子只会“被爱”,而不会“去爱”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能一味地去谴责孩子的不孝吗? (范文网 )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庭、社会在这张白纸上涂画不同的图案。从这件“吃虾”事件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家长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衬会的影响与评价,是不是有缺失的地方呢?

杨澜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篇7

杨澜是个大忙人,主持人、董事长、商界名流,这些工作上的称谓与传统中的“贤妻良母”形象近乎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出入有度的?与孩子共同成长,就是最美好、最明智的选择。在跌跌撞撞的细嫩中,蕴涵着无以伦比的力量;而未成熟的稚气,就是前进的理由。如何摆脱困境?那就是向未来索取力量。

杨澜说:“我有时候想,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母亲,成天把孩子搂在怀里的那种,还是忙碌而快乐的那种?可以肯定的是,当有些母亲辞去工作,只陪孩子读书,还整天提醒孩子‘看看我为你作出多大牺牲’时,孩子心里并不一定领情。人们也许夸大了母亲陪伴孩子时间长短的重要性(幼年时期另当别论),就像人们也常常夸大“富爸爸”和“穷爸爸”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孩子不在乎自己父母有多成功,也不一定喜欢形影不离的妈妈,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当然,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三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幸亏如今已上小学的女儿能体谅理解,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儿子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惟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如,杨澜会鼓励儿子去竞争当班长,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班里同学服务做事,这都是杨澜十分看重的事情。儿子要做一个好班长、好干部,他得努力让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

杨澜英语说得特别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做过什么英语辅导,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杨澜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养好了伤还是继续奔向运动场。后来,孩子们喜欢上了动画片《网球王子》,提出要学打网球,杨澜不仅鼓励他们,自己也加入其中。杨澜发现,孩子更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009年4月,在采访法国女明星朱丽叶·比诺什的最后,这位气质神秘的艺术家反问了杨澜一个问题:“您的谜是什么?”杨澜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希望知道答案的谜。”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杨澜保持着对未来世界的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心加上丰富的阅历成为她保持成长态势的最佳精神养料。

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当然,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回答说,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6岁的《杨澜访谈录》犹如杨澜的一个孩子,它与杨澜出生在2000年的女儿几乎处在同一年龄阶段,而她已经12岁的儿子,却正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青春期。儿子开始写日记了,读着他挠头搔颈写下的“我终于认识到,人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然……”杨澜常常会笑出声来。直到有一天,他自顾自地写下“鸦鹊不可同屋,德无价。心如针,不可盛物,心如天,何不可盛也……”的半文半白的词句,结结实实地把杨澜吓了一跳。

谁都知道,当前,应试教育使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位母亲都很担心孩子能否适应。还好,杨澜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说起儿子,杨澜一点也不掩饰对儿子的赞赏。

杨澜的儿子喜欢绘画,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现在,杨澜办公室里挂着的就是孩子的画,她认为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了。在上中学后,儿子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允许妈妈出现在校门口。暑假里,撇开杨澜特地为他购买的《上下五千年》,他捧着侦探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在面对质问时,还头一扬、充满挑衅地反驳:“看书就一定得看你选的书啊?”口才极佳的杨澜面对儿子的“挑战”,也只能承认:“估计再过两年就吵不过他了。”

有趣的是,儿子和女儿的性格截然不同。面对同样可爱、禀性各异的两个孩子,杨澜给予了他们无条件的爱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在家的日子里,她陪着儿子玩网络游戏,与女儿一起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也在循循善诱之中,让年幼的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当在校表现优异的女儿撅着嘴回来告诉她,班里有同学说她是因为妈妈是杨澜才被选上班干部时,杨澜难得严肃地将她拉到身旁,告诉她:“你来决定怎么办,你有几个选择:第一,你辞职;第二,你很仇恨这个同学,以后找机会报复她;第三,你去向他解释,他选择听或者不听,但是你用自己的努力继续做,明年继续被大家选为班干部。”女儿不出声地想了半天,最后扬起倔强的小脸,对杨澜说:“妈妈,我选最后一个方式。”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受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

在理解和包容之中,两个孩子都用更为茁壮成长的速度回应着母亲。不喜欢弹钢琴的儿子偏爱画画,调皮好动的他能拿起画笔,一画几个小时。而女儿却天生地和钢琴有缘,每天都要跑去弹一会儿,小小的她还是一个“作曲家”,有时喜欢将谱子做点改动、直到自己满意了再弹。

如同将家庭和事业比做一肩挑的两只水桶,杨澜的人生无往不在平衡之中: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很少有机会下厨的她,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孩子去菜场挑菜,顺便让他们算几道数学题。在职业与生活的领域进退自如,愈放松愈快乐的心态赐予了她无限的包容和活力。

有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请她在会上作一个三分钟的发言。连杨澜自己也没料到,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她,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无比紧张,生怕不能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会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儿子看出了妈妈的担心,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的认真,在她最终讲完下来后,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

国外孩子的理财教育 篇8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会从中学到很多的人生道理。

美国:卖玩具换收入

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来源:《山西农民报》2015年4月11日)

孩子的教育作文 篇9

一是教育孩子写作文要从孩子低龄时入手,因为这时的孩子一派天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你想让他怎么写他就会怎么写。

二 是我们的现行写作教育存在着不少误区:一是在孩子小时候不注重教他们写作,等到了初中高中再给孩子“恶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误区,写作和语言一样年龄越 小学的越快;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人为的为写作设置条条框框,本来孩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完整、顺利、清晰地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但老师在 孩子写作文前却先说立意、选材、详略、开头、结尾等等一大套写作理论,还没写作文就把孩子的写作念头吓回去了,孩子放不开手脚去写;三是不注重孩子思维方 法的教育,写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写思想和想法,大人写大人的思想,小孩写小孩的思想,而我们的教育以填鸭式为主,制约了孩子思维的展开;四是错误的估 计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小学生写作人为地限定字数。如规定孩子写的作文应该在多少字以内,作文选上也写明300百字作文,400字作文等,其实有话多写, 没话少写不要限制孩子的写作字数,报纸上报道的八九岁的孩子写小说的例子不是有的是么?我女儿在四年级的时候用三天时间写了5000多字的小说,并且写得 头头是道。

在教育孩子写作文的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是自然的教育方法,消除孩子写作状态进入的障碍。在 刚开始教孩子接触作文时不要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不要给孩子讲立意、选材、详略等大道理。我初中时怕跑题想了好多内容不敢写出来的情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想有这种经历的不会只有我一个,因此要让孩子放手去写,尽量写得长一些、细一些、多一些。尤其是记叙文只有写得长一些、多一些,才能写得详细细致,另外 也便于修改。每次写作文都是写一些概括性的句子的孩子要想使作文快速提高难度很大。

二是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培育孩子的因果逻辑思维方式。 有因就有果,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举几个例子:如果说这个山多美 呀,就包括树美、水美、人文景观美等等各个方面。说小明学习好,就包括小明语文好、数学好、平时考试成绩好、课堂上回答问题好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 又可以是一个分观点,可以用更小的实例来支撑,例如说树美可以再从树的疏密、高矮、形状、姿态等各个方面来写,依次类推。如果注意到了这些,孩子写起作文 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会丰富充实。

三是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联系的思 维方法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例如说让孩子写山就要使孩子联想到树、水、花、鸟、登山的人、有关山的传说等等一系列事物。如果写上学路上不光要让孩子想到 上学路上发生的具体事件,还要让孩子看到上学路上的建筑变化,四级风景、人间万象等等方面,开阔孩子的思维。

运用以上方法,经过一两月的集中 培训学习,一般的孩子都能够消除写作的畏惧感,写出和自己的年龄和经历相适应,语言比较流畅,内容较为丰富的作文来。但这只是写作的初步,这时的孩子只是 能够运用比较平白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行动和观念,三四年级的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很容易做到这一步,到了五六年级,就应该在孩子无意识当中让他们接除记叙 文、说明文以外的散文、议论纹、诗歌等其他文体(个别的孩子三四年级也能掌握),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思想 深度和语言功夫。我的做法就是:

一是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念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会独立 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这种教育模式下造成了很多成年人人云亦云,头脑简单)。例如看到树叶黄了又落到地上,就可引导孩子树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 然规律”的观念;每天送孩子上学就要引导孩子树立“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以后的成功的观念”等等,并让孩子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是培养孩子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和类比比喻的语言表达方法,引导孩子学习诗化语言。例如看到路边的树木,就可以说:树是大地的儿女,树是人类的伙伴,树是小鸟的家,树是阳光下舞蹈着的精灵等等,这样在训练孩子书面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以“命题”和“看法”的方式引导孩子其他文体的写作。例如出《我对生命(生活、学习、金钱、同学、邻居等)的看法》这样的作文题,引导孩子写议论文,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孩子的教育作文 篇10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不是可以随便打骂的,平等沟通才是教育孩子的基础。这里我把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尝试在孩子身上出见成效的一些方法,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融洽.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田雨鑫的爸爸和我常常在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沟通彼此的观点,达到统一彼此的认知.看法。所以,我们从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过。我们把对人生的缺憾.对女儿成才的渴望放在心里。在做法上,我们从未语言告诉过女儿。但我们却用行动悄悄影响着女儿。每天晚饭过后,是我们一家三口最幸福的时光。我们会一起看书.学习.做游戏。孩子从小就对读书和学习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主动积极的.心态。

二.教育孩子时忌重复说教。

据调查,有许多妈妈对孩子讲的最多的话就是“赶快去做作业”.“把电视关掉”.“怎么这么不操心”。大概不知道有多少妈妈每天要对孩子重复相同的话题。同一内容重复多了,千篇 一律的台词会在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容易产生逆反心里,在孩子心里产生一种“惯性”,其结果是越说越不爱听。我们不妨换个说词。如:孩子每次在看电视时,总是到了规定的时间不想关。我会笑着对她爸爸说,“你瞧,我们家的小美女好像《钟表》这一单元学得不是很好呦!怎么一到九点多,她好像就认得不太准了。这时,孩子就会站起来说,谁说我不认识,现在是几点几分。说完。冲我一笑,并立刻将电视关了。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对孩子说教时,采用恰当的方式,会对孩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让孩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就好象军队打仗要准备枪子.弹炮,工人生产准备原材料一样。通过对预习内容的初步熟悉,从中可以了解到老师在下一节课中要讲解的具体内容。以便在上课时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课,并做到听课时有侧重点之分。我们家长可引导孩子根据课本的内容配上课外教材的解读进行课前预习,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四.解题时,要学会举一反三,扩展思路

我们的孩子在一年级都做过一道这样的题。把1,2,3......10任意两数相加,每个数只用一次,使等式成立。田雨鑫在完成这道题时,我们又给她出了另外一道题,从1+2+3+......100=?结果孩子根据上一道题的思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规律。最后,在我们的提示下,用加法算式连加50次101算出了正确结果。现在学过乘法口诀以后,我们又让她用乘法算式算了一遍,结果,她更方便.快捷地算出了答案。现在,孩子只要遇到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她就会考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行。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会呈发散式扩张。不至于碰到同样做过的题,换一种问法,另一种题型,就会束手无策。

五.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每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切忌打骂和指责。我们总是检查在什么地方出错,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然后询问孩子对这道题的理解和做题的思路。针对孩子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她理解明白,并再。出些类似的题加以巩固练习。考试没考好并不灰心,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把压力化作动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德国孩子的“善良教育” 篇11

德国人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几年前,笔者参观了柏林的一所幼儿园,里面设有一个“小动物园”,饲养了绵羊、鸡鸭及各种鱼类等。

幼儿园的孩子说,从进入幼儿园第一天起,老师就带着他们认识这些“朋友”,还要求他们天天观察小动物的变化,并轮流喂养它们,写出“饲养记录”。后来,笔者了解到,办“小小动物园”是德国幼儿园和小学的特色。此外,德国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养有小猫、小兔、小狗等小动物。一位校长对笔者说,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善良。

德国孩子“善良教育”的第二课就是同情和帮助弱者。德国小学设有专门“善良教育”课。在课上,孩子们要通过课文、录像等方式讨论什么是善良。老师还会带孩子去养老院、流浪汉居住点等进行实地考察。孩子们会分成一个个小组与老人们结对子,并定时与老人一起散步、用餐,以此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者。每到节日,老师还教育孩子给贫穷国家的孩子捐款或寄发礼物。

在家里,家长也从不溺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关心家庭其他成员。有一次,笔者一位朋友家人去旅行。在一个小店,女儿去买冰激凌,但只剩下一个,于是,一家人就每人一口地吃完。朋友后来对笔者说,从小让孩子感受平等气氛,是家庭里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的必要一课。

德国孩子“善良教育”的第三课则是参与各种公益组织。在德国,每个青少年成年前都要参加各种公益组织。特别是中学生,参加公益组织也是义务。汉堡中学生雷娜参加的是帮助流浪汉的街头组织。每周她要花几个小时和该组织的成员一起给流浪汉送食物,谈心等。有的中学生在毕业后,特地去公益组织服数月的“民役”,以提高自己的善心。

此外,德国的教堂组织和民间机构也会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善良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贯穿孩子们成长的始终。在德国街头,常常可以看到孩子自觉地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等善待他人的情景。

上一篇:论述如何做好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理工作下一篇:小学2009年度党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