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共9篇)
09级艺术传媒王岩
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纵览中国现今传媒艺术设计领域,我的认识是:现今中国传媒艺术设计领域的作品大多以产品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出现,成功的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其被认可的标准就是作品中所推广的产品被大多数受众接受并喜爱。传媒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被忽视,而商业性则被更多的提及和重视。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文化流入中国,其功利性更多的被人们所需要而应用;但是,其艺术性反而很少被人提及。传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的是商业性而非艺术性。以黄金酒的产品广告为例,其广告本身并不具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性,亦不会让人对产品本身有很大的好感和认同感。但是,策划者通过产品对消费者铺天盖地的疲劳轰炸,使黄金酒的牌子深入每个消费者的内心。由此可以看出,媒体艺术设计在中国,仍未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但同时,与商业营销的高度关联性极大的促进了该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加快了它在中国成熟的速度,传媒艺术设计的前景,让人看好。
由现在网络上流传的诸多视觉传达作品中可以看出,传媒艺术设计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表现的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西方文化中,视觉传达作品的内容大多关于自然和社会;而在中国的视觉传达作品中,作品内涵则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作者在作品中往往通过共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在房地产的广告中尤其明显。在房地产的广告中,地产商打出的噱头往往是:博学君子,依山傍水而居,山有灵性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占有重要的位置。又有如:在白沙集团的推介广告中,“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词深入人心,就是策划者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受众产生共鸣的一个极好例证。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主流媒介仍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觉传达作品的内涵的时候,非主流文化已经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成长起来的80.90一代在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逐步产生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风格,即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作为新生文化的一种,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现在平面媒体的许多视觉传达作品即以此为内涵进行创作,也大受年轻受众的欢迎。
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在殷商至汉末时期逐渐出现, 经过甲骨文时代、古文时期、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草书、行书真书渐渐流行的汉魏时期, 初具雏形。书法艺术在晋南北朝至隋唐才真正进入到繁华时期, 简单易写草行和真书则大大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著有《兰亭序》的书法家王羲之则在其出现后将书法艺术推入一个鼎盛时期。在唐代人们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 甚至有些人纷纷效仿他的字体, 以此为荣。但是在人才鼎盛的唐代绝对不止王羲之这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比如说颜真卿的颜体书法, 还有欧阳询, 柳公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
书法一直传递出艺术的气息, 被誉为:浪漫的情诗, 优雅的舞姿;素雅的风景, 悦耳的乐曲。一直以来中国的书法都被人们所誉为“特别的艺术”, 尤其是汉字, 是中国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书法法则简史。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汉字绝对是优秀文化传承, 它与祖国文化相统一, 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汉字在漫长的形成过程, 一方面承担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作用, 另一方面它自身又形成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文化艺术。
书法一直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汉字书法又被称为汉族独创的变现艺术, 在其悠悠历史中记载了一代代王朝的兴盛与衰落, 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留给子孙无限宝贵的财富, 丰富的史料供后人研究, 开辟中华几千年的历史, 将过去犹如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 供我们瞻仰。
书写方法:
描摹:简单点讲就是按照别人已写好的字样, 在其上面拓写, 我们常说的描红也属于这一类。
临写:通俗意义上的临写是说模仿别人的字体, 尽最大的可能将原作书写出来。
背临:多次模仿之后, 依据记忆能够写出来即背临。
创作:可以根据以往经验自己依照自己喜好重新写属于自己的作品。
1. 先秦书法
书法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一种艺术, 尽管书法艺术在东汉末才发生, 但是书法在汉字的萌生同时就已普遍推广开来。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汉字的史料, 一般都是考古是在陶制的瓷器上存在的文字。但在许多文字学家看来, 它们还不是文字, 在他们看来, 夏代之前是不会出现汉字的, 更何况或许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我们可以从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得知, 我国的书法具有各种各样的美, 一笔一划尽显形式美, 一撇一捺刻画线条美, 字里行间的对称美风格美等。在此之后书法的艺术性随着书体的变化也越来越广泛起来。在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鼎铭文, 散氏盘, 还有甲骨文, 石鼓文等等
2. 汉代书法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 汉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期间内书法由篆书转变成为隶书, 再由隶书转变为简易的楷书, 以至于到了汉代末期, 汉字的书体就已初具规模, 所以不得不说汉代汉字书法是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汉代普遍是以隶书作为书写方式, 在东汉时期隶书进入了运笔流畅, 流派纷争的阶段。在隶书成熟的同时, 又出现了章草等。书法从出现到现在, 经过不断地沉淀渐渐成型。除此之外, 金文, 小篆却因为实用率较低, 适用面越来越小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但是玺印上依旧在使用。这一时期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马王堆帛书、西狭颂等。
3. 唐代书法
唐代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书法辉煌灿烂, 而且不断的传到日本, 韩国等国, 在我国汉字的基础上形成他们国家的文字,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日文, 韩文大多都是我国汉字演变而来的。在唐代, 书法可以说是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辉煌至极。这一时期的书法既集成前辈的优点, 又施展自身才能不断创新。大书法家王羲之, 还有随后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颜真卿, 欧阳询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书法“明星”就连当时的皇帝李世明都可以说是了不起的书法家呢!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朝可以说是步入到一个新时代, 时代气息浓厚, 对后代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
结束语
书法是华夏的象征;是祖先智慧的结;, 是炎黄子孙的灵魂。书法是国粹, 书法是瑰宝;书法是源远流长, 书法是博大精深。书法是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 书法是千年不逝的精神。书法是中国的金字招牌, 书法是祖国的灵魂依托。书法是华夏精神的旗帜, 书法是民族意识的明灯。书法是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书法是文化人的意气风发。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第一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0第一版.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再生;武汉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1-02
怀着对二十一世纪的美好憧憬,诸多中国设计师渴望构筑现代图景,开始借鉴甚至效仿欧美的设计艺术,使中国艺术设计趋向同化发展,导致了设计风格、形式的雷同,传统特色的消逝,地域文化特色的没落,历史文脉的断裂,使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正在逐渐衰落与消逝。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在不断提升,日常生活中不断效仿和复制西方艺术设计的我们,已经开始越来越不能够满足需求,也逐渐趋向于拥有我国自己民族特色元素的传统艺术设计。
一、关于传统设计艺术
传统的意义通常指的是,传播和一脉相承的系统两层含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以及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可以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文化这个方面1。如彩陶精致美丽的纹案、青铜器的庄重,以及汉代精美的宫廷建筑等都体现了前人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这些艺术品中不仅充分表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现了我国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因此,要了解传统设计必须关注其背后所独具的文化内涵。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传统,这世世代代的人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保留并且传承下去的瑰宝,难以想象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是多么巨大的精神文化的缺失。文化传统对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于一个优秀设计师,运用到本土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当中看到他们对于不同地域的精神文化的理解2。如果只是一味的去追随国界流行的风格,只是表面的抄袭一些设计特点,只能达到短期的收益,永远都只是一个“follower”,而真正的追求艺术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creator”,如何能成为一个“creator”,那就必须具备超越只追求表面模仿跟随的能力,要用心去领悟从而才有的对于精神文化的升华。
二、传统设计艺术在武汉新天地的呈现
武汉是一个蕴藏深厚传统文化的城市,它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与贸易港口,而且它还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兴起的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武汉新天地位于汉口旧城长江北岸的永清片区,这个地方原为日本租界,是汉口旧城与新城区的过渡位置。这个地方的历史建筑物现在仍然保留完好,每个建筑物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这片地方都被绿荫包围着,和式矮楼和风格典雅的西式洋房排列的错落有致而又別有用心。在现代新式的创造下,优秀设计师将传统要素和现代视觉感完美的相融合,使设计艺术思想越来越创新,越国际化。
1.传统尺度的延续
武汉天地是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文化娱乐场所,遵循着特殊的比例和尺度。主要体现在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现代城市的肌理和文脉;充满人气与活力的街道场所。和谐于场所的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的小尺度空间的复归是武汉天地对传统设计的合理保护。另一方面,武汉新天地整体性比较强,重视空间场地各个角部的围合,这些都为空间场地的特色化提供了良好的证明。围合的建筑特色把武汉的街道联和有序的排列开来,充分体现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历史建筑的保留
“武汉天地”虽然俨然成为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但其内部建筑都还大多保留着老汉口租界区的风格,基本保存完好。其中以基地中九座建筑最为有价值,由于古代时期多雨水泛滥,这些老建筑被设计出很高的台阶,这些台阶不但实用,还是历史传承的重要媒介。正是这些错落有致又不失美感的台阶,才造就了老汉口特有的建筑风格。现在开发商从古典建筑的完整性出发,把当代时尚流行元素融入到古典建筑群中,不但保留了传统的端庄美感,还彰显了当代时尚气息。
3.传承传统设计中的细节
武汉老里份的绿化乍一看似乎没有很别出心裁的景观设计,但是却内有乾坤,他没有奢华雄壮的连绵起伏的景观带,但是却融汇了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他不仅结合了武汉的风土民情和各种文化特色,更加人性化的是它把植被按照一定的方案和思路详细而又脉络的种植到每个空间里面,均匀的分散在天井,院落,晒台等地方,居住的人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享受到这些清新的绿色植被带来的益处,还能使他们享受到全方位的视觉盛宴。
三、结语
理查德.罗杰斯曾经说过:不仅是建筑行业,在所有领域,都普遍承认向过去学习是进步方式的观点,历史是前进的发动机。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中,新思维、新科学、新技术不断地与传统地域文化相冲突,如何在保护地域文化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产生新的设计模式,并形成以人为本的、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空间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传统与创新两种共同存在的形式,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相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艺术品。当代艺术设计中,融会贯通了各种传统的智慧结晶和优秀成果,独具匠心的设计也使得现代设计更加完美。作为艺术设计的研究生,我们要对艺术史的学习怀着“去除糟泊,取其精华”的态度,把现代艺术的创新思想融汇,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认识设计的艺术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163-173.
[2] 芦原义信 著. 尹培桐 译. 街道的美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26-38.
[3] 李麟. 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0):105—107.
[4] 杨璇.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以武汉天地为例. 中华建设. 2008,(6):74—75.
大学生活的第三年,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开设了选修课,面对影视鉴赏,书法和音乐鉴赏,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音乐鉴赏,因为我本身对音乐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的感觉这门课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对音乐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深度,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老师准备的PPT材料和视频的熏陶,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呜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的倾听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为学生讲课的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
西方音乐的特点是它有层次感,对于合弦的大量运用带来的一种深邃,曲调是建立在层次和深度上的,给人以哲学一样的思考。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注重曲调,古人评说一着好的曲子用“余音绕梁三日”来形容,特别是在中国的戏曲中表现的突出。西方音乐以七弦琴,阿夫洛斯作为音乐的标志乐徽。七弦琴,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龟弦制成,由手指拨片拨弦发声,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基萨拉琴属于里拉族乐器,由里拉发展而来,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为7弦,也称7弦琴,基萨拉琴形状较大,声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讲究、装饰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而普通里拉琴声音比较轻柔,往往用于歌唱伴奏和诗歌吟唱,多为业余专业家喜用。
对音乐的这种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其它艺术形式上,比如绘画,西洋画重视立体感,在用光、解剖、色彩上很有讲究。中国画更看重表面,线条的运用出神入化,画的不一定和实际相符,在于一种意境。和各种艺术形式一样,西方音乐是严谨的、科学性的,有一整套理论上的东西,加上艺术的表现手法,听来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共鸣。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并没有形成理论,仅有的音律也是松散的,曲谱并不能以完整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平时中国人说一支曲子或一首歌好,就会说“好听”,好听的音乐是好作品,但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就是中国人更习惯于从曲调来欣赏,而没能抓住音乐的灵魂。总的来说西方音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末期,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中世纪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始终与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的兴衰紧密相联。早期,宗教音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中期,宫廷势力和趣味的影响,带来了世俗音乐的兴起;两者既对立并存,又互相渗透、融合,最后到达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个演变中,音乐家的成分也由早期专写宗教音乐的神职人员,发展为同时受雇于教会和宫廷、宗教和世俗体裁都写的专业创作者。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对神敬拜等功能上,发展到反映具体的“人的感情”;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模仿,逐渐演变到注重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限制,如格利戈利圣咏对调式、乐器的限制。但其对保留古希腊、西亚、欧洲各民族流行的优美歌调,有很积极的作用,许多歌曲得以流传至今。大批从事音乐研究的神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日后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学号:100501067
姓名:王瑞琼
浅谈对“中国梦”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梦想。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过追寻梦想的脚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需要凝聚起亿万人的力量、激发出亿万人的热情,需要每一个人尽心尽力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回首历史,为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追随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梦想的强大威力。
“中国梦”体现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动力。当把伟大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就意味着这个“梦”非同寻常,意义深远。“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位一体。个人、民族与国家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共享成果、共赴荣光,这个梦高而可攀,这个梦深而不晦,这个梦美且质朴,能够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现代化之梦,民族复兴之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华彩梦想。这样的梦,既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
“中国梦”有中国精神。“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之中国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就因为其中饱含中国精神。实现梦想的力量,就蕴藏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中国梦”的提出,使个人梦想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国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住脚。强国才能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因为我们从事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极为宏伟的事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
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
享。二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三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为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只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坚持求真务实。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公而忘私、勤勉工作,杜绝追求表面。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勇于攻坚克难。“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善于开拓创新。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
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
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
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
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
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
3、款式单
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
一、饰品繁多
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
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 1
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
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
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
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
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被新统服装所取代。
一、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速写与素描共同承担着造型能力训练与艺术表现的任务, 只是素描更擅长刻画和长时间地对造型进行研究, 而速写则更擅长表现和短时间内对造型进行概括处理。然而, 素描也有不同程度的概括性与表现性, 速写中也具有刻画性与研究性, 两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和量的区别而已。而速写也并不一定总是概括为最简化的程度, 在速写的范畴中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简”与“繁”的差别。由于时间限制, 画速写时都要求作画者有概括的本领、能舍去细枝末节、注重大的结构关系和直观的感受。速写具有素描无法替代的功能, 常画速写可以使受训练的人大大提高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取舍能力、随机生发能力、果敢处理画面的能力和形象的记忆能力;常画速写可以培养画者富于创造和表现的艺术品质, 使其作画时下笔肯定、激情涌动、能准确捕捉生动鲜活的形象之瞬间形态, 这样的本领是每一个想当画家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在训练造型能力方面, 仅有长期的素描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有扎实的速写功底与之配合、联手, 才能获得全面的造型能力。
二、速写与绘画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速写是生动的、无法替代的特殊造型语言, 这对艺术创作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速写的积累实际上是艺术能量的储存和创作底蕴的陈酿过程。画家通过画速写不仅可以训练造型能力, 还可加深对艺术语言的探索, 又是收集形象、积累素材的手段, 而且还是作品诞生的开端。画家总是以速写的形式勾画着作品最初的草图, 不断地变换小草图的过程正是孕育作品雏形的过程。随着作品立意的确定、主题的不断深化, 逐步在整理思绪的基础上形成明晰的画面, 这时的草图是构成画面整体面貌的基本形式, 是作品去掉其他一切造型因素后所剩下的最简形式的图形结构关系, 它打破具体的画种和工具的限制, 跨越材料的疆界而独立存在。这时的画面结构框架就像人体的骨骼和建筑上的重力支撑物, 从视觉及形式的角度起着支撑画面总结构和总走势的作用, 是画面力的态势和图式面貌的略影。
三、速写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充满即兴意味的速写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仿佛那张纸顿时被赋予了生命。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大师, 尽管他们已经技艺相当高超, 已经创作出诸多不朽之作, 但为了防止艺术敏感力的退化, 一生中都在孜孜不倦地画着速写。他们都想持续保持自己对事物所具有的清新的感受力, 忠实并强化自己的独特感受, 以免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一幅好的速写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价, 不能以所花的时间长短和制作是否精细来论。西方绘画大师的速写, 既是创作素材又是独立的作品, 他们的这些作品里倾注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高超智慧, 透出的却是画家的才气、灵性、精神取向和艺术取象以及潜在的个性。速写这一艺术形式, 是一种把精神注入其中的物化形式, 画家所使用的不同风格、不同表情的线条, 既表现了客观现实及其特征, 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性格特征与人格。不仅如此, 画家还把自己观察客观事物产生的强烈感受和态度也贯注于简练的线条中。由于强烈的精神注入, 使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特征更加突出、感人。画家通过删除其中的某些细节, 而强调、夸张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画面的整体, 使作品产生非常明晰的效果, 以强化观者的感受, 给观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四、速写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是摄影所无法取代的
速写和摄影同为视觉艺术, 又是二维空间的平面艺术, 都有记录反映客观现实的功能, 摄影作品与速写作品都存在并利用造型的各种元素, 但两者反映客观现实的方式和效果却截然不同。摄影作品虽也采用取舍、剪裁、对比、强调等艺术手法, 但对客观现实物象基本上是客观地、如实地、自然地再现, 而人对客观物象的感受、情感、态度是很难融入照片之中的, 即使采取各种艺术手法, 其可施展的空间也是很有限的;而速写则不然, 因为画家采用速写的艺术形式记录处理的物象, 即不是一种观念的客体, 也不是一种实在的客体, 而是一种意象的客体, 而摄影只能“如实地”、自然地再现它所面对的诸种因素的综合体。因此, 才会出现画家面对照片时的“尴尬”, 这与利用速写搜集、记录、创作素材完全不同, 因为画家在利用速写记录、描画客观现实的同时, 也对自然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取舍及加工处理, 其所画出的线条本身已经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了。所以, 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 各有所长, 应互相配合使用, 不能互相替代。
五、速写是具有表现性与寄情性的艺术
在艺术家那里, 根本不存在纯客观的视觉, 艺术家对形和色的领悟总是按照他们各自的领悟方式进行的。艺术的本质是非现实性的, 是艺术家想象的天性所致, 是一种对受现实局限的积极的不满。只要是人的艺术活动, 无论艺术家怎样保持客观、冷静、纯粹的再现态度, 都不可能使艺术品保持纯粹的客观再现。速写是富有创造性和表现性的艺术形式, 也是最能寄托画家情感的艺术形式。速写的线条具有格外丰富的表情, 它时或稚拙憨朴, 时或严谨庄重;时或流畅洗练, 时或纷纭烂漫;时或紧张压抑, 时或轻松活泼;时或沉重苦涩, 时或平静安宁;时或柔软秀美, 进或刚毅苍动;时或躁动粗糙;时或甜润飘逸;时或颤抖飞舞, 时或奋发激昂等。速写可以出神入化, 因其工具的简便、表现的直接与随意并能自由地探索无限丰富的绘画可能, 而成为画家们终生青睐的对象, 它是画家兴趣随机偶得的交汇, 它催促着画家将动人的瞬间记录在案, 它是画家情感与思考的写照、内心与现实的独白, 它使画家对种种绘画语言的探索成为可能。画家离不开它, 正如生命离不开氧气、植物离不开阳光和土地.
六、画家在速写上的付出与回报
画家总是虔诚地、默默地画着速写, 就像农民在土地上不断地耕耘, 速写也总是以它特定的方式不断地回报画家。它不断地强化着画家的创造力, 不断地启发着画家的智慧, 不断地为画家积累创作素材, 使画家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地从生活与自然的矿藏中开采, 并源源不断地给画家提供创作上的灵感火花等。可以说, 速写是画家对生活与自然割舍不断的情感之纽带。速写回报给画家的多少总是与画家付出的多少成正比的, 速写使画家的造型能力不断提高, 艺术语言得到锤炼, 阅历不断丰富, 眼界不断开阔, 创作素材的积累不断增加, 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也更加深刻、具体。
总之, 速写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一门独立的语言, 也是画家艺术成就的阶梯, 是画家应该必备的基本功。速写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以顽强的生命力,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 闪烁着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丽华速写新视点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6
[2]赵奇速写与教学笔记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4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画;空间;认识
“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对空间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甚至有些画家把对画面空间的探索作为毕生的追求。在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绘画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波折与探寻,画面的空间也经历了从三维到二维、多维等的转变。在当代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当代艺术绘画空间也有了其新的特征和面貌。下面笔者来谈下自己对当代绘画空间的一些认识。
一、舞台式的空间
从很多当代绘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画面不再是一个焦点式的三维空间,而是一个可以填充的、舞台式的空间;换句话说画面的空间就像是一个舞台,画家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自由驰骋,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选取不同的道具或者角色(符号)布局在画面上,这些符号根据艺术家的意图进行布局,它们尽管有主次之分,但在地位上是同等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画面。例如,在方力钧、岳敏君等人的绘画中,都有着表达的主题,他们的画面空间就像一个舞台,艺术家根据其意图选取符号,把它们布局在画面上,这些符号共同来完成一个主题,同时也可以经常看到他们运用同样的符号进行不同的空间自由组合来表达其不同的观念。例如方力钧画面中的光头形象、小孩、云、昆虫等符号。
在创作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我们表现的是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个局部、一个角落,这样创作出来的画面会感觉很大很完整。这种舞台式的空间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方便,不再受焦点式空间的限制,而是可以自由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布局和组织画面。
二、想象性的空间
很多欣赏者在展厅中经常会有一种疑问,这是画的什么,表达的什么意思,有这种疑问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在很多当代绘画中,艺术家更多关注于其画面的“象外之象”,画面中的形象符号也不再那么具体可识,画面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余地,或者说画家更加注重画面想象空间的表达。也有人说当代绘画只是画了一半,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很多画家画的东西不是很具体,或者表现的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感觉没有完成,就像一句话没有说完。其实这本身就是艺术家对画面的有意处理,因为这样就可以让观众参与进来和画面进行互动,通过想象来完成画面的另外一半,这就有点象“盲人摸象”的感觉。所以才会有了一位画家经典的回答:“我画的是什么你已经看到了”。画面的想象性空间是当代艺术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当他们面对同一幅画的时候通过联想就会有产生不同的解读。
当代艺术绘画中想象性空间的创造、表现需要对画面进行一种“虚化”的处理,虚包括两方面的处理:第一,画面的符号似是而非,不能明指(画面符号身份的“虚”,也即身份的不确定性),例如在有些作品中,画家画的东西感觉像沙滩,又感觉象小溪;感觉画的是一堆垃圾,又感觉不是一堆垃圾。又如在一个陌生化或不能明指的环境中出现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身份就会变得不确定,这样就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第二,是画面技巧处理上的方法(画面的模糊化处理),把画面的整体对比关系减弱,处理成朦胧感的效果,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虚,可以引发观众的另一种想象。一幅画就是一个窗口,欣赏者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无限大的世界,这就是想象的结果。
三、情感表现的空间
绘画是情感的产物,画面空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支配空间的布局和营造。画面的情感表达从现代艺术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像马蒂斯、毕加索等,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对画面进行自由的变形、夸张,打破或重组,对画面进行自由分割,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如马蒂斯的《红房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克的《呐喊》等。
空间不是概念化的透视关系,不管是具象画还是抽象画,每一寸肌理,每一块颜色,每一个形状都是空间,即画面本身的空间。画面上的笔触、色彩、形状的不同变化都会营造出不同的画面空间,也即能表达的出不同的情感,当你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调每一笔颜色,去画每一笔的时候,在画面上留下来的痕迹也能充分流露出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画得东西才能充满“质感”,例如有的人能画出花瓣的颜色、形状,而有的人却能画出花瓣的温度和湿度。
画面空间的一切分割和布局都是为了情感的表达而进行,为了能够更加自由的进行绘画,能够更加自由的根据自己的情感经营画面,还需要对对象进行符号化处理。一切客观物象出现在画面中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物理属性和自然属性,仅仅充当符号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自由的把物象组合在一起,或者说不同物象才有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例如松树和丹顶鹤这两个形象,在现实中由于其生活环境不同,不可能组合在一起,但在画面中把它们当成一种长寿的符号来表达一定的寓意就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有了“松鹤延年”一画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他们以新的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光荣,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她并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是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更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尽快熟悉单位环境,熟悉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尽快进入角色。
二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正确行动的基础,观念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虚心向身边优秀党员和技术骨干学习。
(一)提高思想素质。
提高思想素质关键是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作为一名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有了坚强的党性,就能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自觉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
第一,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1 下之乐而乐”的铮铮言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继承先贤的优良品质,具有更高尚的情操。在物质享受面前,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要增强宗旨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不能在生活待遇上进行攀比,要比贡献、比业绩。
(二)提高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和思想素质是党员素质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坚强的党性,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那么也称不上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提高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
具体到我局的工作实际,共产党员应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矛盾和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学习历史、法律、经济和科技知识,精通业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现代管理素养、具有较强综合写作能力、具有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人才。当前我局正在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足与差距,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迎头赶上,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工作上的疑难问题。
三、做好本职工作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掌握并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争取做一个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机关党员,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以一流标准创一流业绩。为检疫事业、为我们伟大的党奋斗终身!
大学生对党的深入认识
我以一个预备党员的身份谈一下自己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的认识与看法。
首先谈一下对“党性修养”的理解。
作为一个政党,必须拥有自己的信仰与目标,才能拢聚各方英才,才能治理一方水土。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同时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必须有其良好的执政能力,必须可以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否则其政府必不能长久,否则就不配谈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理解一点,那就是,新时期,如何将远大目标切实地融入时间中去,让人民切实体会到中共执政的成果,是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党性的 2 修养就一定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会全面涉及我们的社会现实经济与文化、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政策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深入灵活的理解。
如今社会发展存在种种问题,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未来将直接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在问题面前保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如何切实有力地处理应对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去考虑的问题。
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能力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何围绕党的性质执行政治任务,如何保证执政为民是党应该仔细思考的。
社会中存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为党员却不为民谋福利,甚至与人民群众对着干,其根源就是党性修养不够深入,丧失自己的高尚信仰,丧失了对自己的约束能力,甚至丧失了良知。因此,对党员思想进行深入教育,对党内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是必须切实进行的。
当然,话说起来很简单,事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种种制度以及人情世故的原因而无法切实实行有力的控制。
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制度的缺陷,还是文化的深入影响,抑或是社会风气的左右。
一时间这个问题是无法弄清的,但可以肯定地一点是,对信念的丧失无疑是党内各种问题滋生的突破口。
最近几十年,国家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政治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与传统理念相冲突的地方,于是,随着冲突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可见,越来越现实,党内人员的信念也越来越动摇,甚至形成了一些与党的信仰相悖的观点。随着矛盾的积累与传播,党内的政策实际运行能力也随之下降,中央正确的观点与政策无法切实有效的实行,基层干部阳奉阴违,行政效率必然会大幅度下降,为民福利的政策无法实行,直接导致党在人民心中形象的下降。
另一点,执政的阶层干部无法真正领会中央政策的内在含义和其操作意义,总认为中央不厌其烦地推出一些对他们来说的空虚理论观点,这也是执政能力下降的原因。其实,中央各种理论观点和指导方针的推出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有些地方干部找不到百姓最切实需要的执政突破点,抑或某些方针的推行遇到地方各界压力,这就需要中央给与指导与强力支持。更重要的一点是,党的理论之所以有时显得虚,是为了让领导干部有更多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机会,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理解理论方针的深层次含义,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要深入理解政治方针,就要求我们党员要有很深的政治修养与党性修养。
更确切地说,党性修养中已经包含着对政治修养的要求。
作为一名党员,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深入地思想认识以及与党的高度一致性十分重要。
对于政治的敏感度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往往不是我们党内干部的弱点所在,问题常常出现在与党的一致性问题上。
诺大个中国,各地方经济、文化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国家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必然会统筹兼顾,以求总体效果最大化。因此具体到某个地区,此种政策未必是最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地方党员领导在政治上积极响应,在操作中因地制宜,与中央保持行政的一致性,不能因为政策不太适合而无所适从,这样的话,很容易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上头政策贯彻不下来的政府形象,对以后行政十分不利。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全局观的把握十分重要。
以上是从政治方面论述党员党性修养的问题,而从品行方面,党员对自身的要求更应严格谨慎。
作为先进的代表,党员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深入影响到人民对党的看法,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何树立党员的形象,是值得每一个党员认真思考的,其实,党员只要对自己的品 3 行进行中国传统道德的约束,就足以为党员形象增光添彩,“君子慎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典文化的品性培养是身份深入和先进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和依据。
其实,说到底,对党性的培养关键还是看人。
性格的塑造对人的一生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性格塑就,那他今后所走之路,所作之抉择即使不能说是必然,也绝非偶然。因此,做好党员干部的筛选和提拔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道理皆相同。
我一向不太喜欢辩论赛给定的题目,往往趋向两个极端,我认为,凡是无绝对,物极必反,中庸和谐才是王道。因此,我不赞同社么人性本善,抑或人性本恶,在我看来,人行本纯,纯粹的欲望、纯粹的怜悯、纯粹的嫉妒等等,而教育就是为了教给人们如何去选择性地控制自己的天性,展现美好的一面,抑制丑恶或极端的一面。
扯出这段话题,无非是想说明一点,良好正确的教育,既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保证,也是政治建设的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说是良好而又正确的教育呢?
稍有政治敏感度的人都知道,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往往注入了政治因素,尤其是对历史和文学的教育。对待某些问题,不同的政治派别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地是,每种观点都是对观点坚持者有利的。有人说这是愚民,是对真相的亵渎。对于这种看法,我只能泯然一笑,毕竟政治生活中从来不存在真相,只存在利与弊。而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来说,利便是人民大众之利,是整个民族之利,也许有人会说,有些真相的隐瞒也不尽然是问了人民着想吧,我只能说,请从大局考虑。
作为一名党员,凡是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去考虑,认清是非,认清利弊,着眼全局,取舍合理,择时择机处事,要培养正确深入的党性悟性,勿肤浅于形式之上,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好一个党员应该具有的模范与导向性作用。
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何保持与时俱进,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深入具体思考的。不要认为这是些空虚的套话,其知道意义是很现实的,认为其空虚的人才是最空虚的,因为他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做,因为他没有将其融入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或许有人会说,共产党老是提出些真理,等同于废话的真理,人人都知道的真理。
我只能说,提出真理的意义不在于告诉你它是真理,而在于时刻提醒你,不要忘记这句真理,不要忘记把它用到生活中去,不要忘记用它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党的认识>大学生如何写 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可是对党的认识却总是象隔着一层薄雾。小时候觉得成为一名党员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神圣而高大的形象。多年来,通过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课,阅读一些关于党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而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接触那些优秀的党员,也拉近了我和党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跟任何政党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个政党的共同信仰是一样的,这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而没有共产主义信仰,那他的入党动机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纯洁的。曾经一段时间,党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社会上一些不良形象形成的阴影遮蔽。个别党员的不良行为使我看不清党的真正面目,还对党所犯的错误抱着不容悔改的态度,对入党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现在我已认识到不正之风只是个别党员的现象,这是任何党在发展阶段都不能完全杜绝的现象,我不应该以偏概全,否定了整个党;更不应该不容许党犯错误,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不犯错误,党也是一样的。当我能正确区分开党的错误和不正之风的区别时,我也更明确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光是有为大家服务的心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在实践中锻 4 炼自己,逐步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其次,我作为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组织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其内部机制存在问题,但它毕竟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坚硬的外壳;而社会主义民主虽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它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很健全,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促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与法制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是不行,因此组织观念也是一个党员必不可少的。
另外,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党的最终目标决定的,他集中体现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党来源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只有以平常人的心态待人处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能做到这一点。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还应在思想上和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那些交大的学友们。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奋强,为了交大的明天,在白色恐怖之中“浴血奋战”。作为手无寸铁的学生,即使不能战斗在第一线,也要奋战在各个文化领域。几次护校运动更是让我十分的感动。由此我感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世纪之初,是一个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失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历史性巨变,展望下个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到,我们党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多年来、建国50多年来、建党85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继续,也是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事业的继续。
当前,我们党已经有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势的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尽管前进的道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坚定信念。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伴随着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并借助互联网及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传媒,对我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产生着空前、迅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定向能力,学会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正确的观察、思考和选择。
总之,特殊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每一个圆梦人,应该具备远大的政治眼光,敏锐的政治头脑,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会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我对党的认识
其一:
谈谈我对党的认识
在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热潮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个对党始终不渝的追随者,我对自己对党的人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先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他们以新的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光荣,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她并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是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八十三年的旅程,这八十三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变化最巨大的时期,翻开历史,八十三年前的中国是何等贫穷,落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幅贸广阔,山川秀丽的中华大地任凭列强随意瓜分,租界势力范围想在哪儿划,就在哪儿划,有恃无恐的“洋人”胡作非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且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6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民建设新生活的执政党,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八十三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件件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母亲伟言,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失误,也常遭受过巨大的损失,但艰难困苦,五汝于成,我们的党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镜和逆境的考验。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催不跨,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回顾我党八十三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迈向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其三:对党的认识
从小时起,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高大而神圣的形象。听取了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基础知识概论课,并阅读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
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的提高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
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建立于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是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 7 产党在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956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防力量;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推荐阅读: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06-16
书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1-10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11-07
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07-18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11-26
谈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09-06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10-15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07-14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10-12
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