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内容摘要:历史进步的本质在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也在于创新,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驾驭未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即作文教学,它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论文将就作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本质

重要形式

历史进步的本质在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也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思考和行为,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未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作文教学。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书、看图画、听音乐、讨论等等,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

一、拓展素材积累空间,提高认和水平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因为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而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这就要求: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饮”而苦恼。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鲜活的写作材料,如今,许多学生过分依赖各类《作文选》,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非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停滞不前,写出的作文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为改变这一现状,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积累,力求还作文本来面目。

1、鼓励学生动手种花种草、勤于观察。有位学生养了一盆仙人球、他初以为仙人球其貌不扬,还会扎手,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仙人球耐旱、不娇贵,后来一次大雪中,许多花都冻死了,当他伤心地拨开雪层,突然发现仙人球没有死。至此,他认识到仙人球顽强的生命力。如果培养学生在这种类型的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并能颇有一定深度,因为这是自己熟悉的东西。

2、善于指导学生热爱和观察身边的生活。有的学生发现商店的名称中出现了错别字、繁体字、简化字、发现广告用语中出现同音字替代的现象,就可以指导他们写《给╳╳╳提个建议》;有的学生看到人们将生活垃圾往河里倒,致使河水污染、河道阻塞,就可以指导他们写《还我们一滴纯净的水》等。

第三、现在的社会己步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丰富的信息世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样,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网上搜集、整理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再将这些素材运用到作文之中,丰富和充实作文的内容。

二、精心灵活命题,开启思路,自由选材

“题为文之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阴匙,它能使学生神思飞扬,产生无穷的联想,想象,开启学生创作的思路,而命题又直接界定了文章的选材范围和作文思路,这就要求:命题必须与教材同步、与生活同源、与活动相伴、与社会相联。求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求实,提供学生可写之材。把“范围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选择的佘地,有内容可写。

1、贴近课文,训练仿写

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结构,构建框架,摹仿写作,学了《散步》仿写成《家庭╳会》;学了《背影》仿写成《难忘的╳╳╳》;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成《╳╳记趣》;学了《羚羊木雕》仿写成《一件珍贵的╳╳》等,这类仿写命题的最大优势在于学以致用,有效缩短课文与作文的距离,印象深,思路清,题材选择范围大,便于各个层次学生组织材料和语言,但要引导他们在摹写中写出“真我”,创造引申,力求形似。

2源于校园,异彩纷呈

校园生活看似日日长流水,实则天天有新意。长河中总会起浪花,生活中总会起波澜。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画面,指导学生留心收集,用心体验,如实地反映鲜活的生活原貌。让学生写《师生之间》、《同桌的你》、《课间》等命题作文,这样的命题方式起点低、频率高、范围小、材料多、便于叙写,破除了“生搬硬套”的陋习,无哗众取宠之心,有真情贴切之意,学生在这些题目中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叙写内容,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求新的良好作文习惯。

3活动取材,言之有物

写作文不是“闭门造车”编出来,它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缘木求鱼是行不通的,教师要积极思索,主动优化学生生活质量,开辟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和反馈多种信息的渠道,惟有不竭的活动之源,才有不枯的作文之泉。例如《慢才是赢家——记自行车慢速赛》、《我的主持心得》、《演讲之前》等,无论这些活动质量如何。单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情趣和心理历程,就足以使他们的文章不会空乏无物,使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创新。

4、走进社会、拓展视野

学生小天地,社会大课堂,拓展教室空间为无限天地,才能使学生命题取材游刃有余。命题时应注意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了解社会生活。如《早点》、《邻居》、《路边小事》、《╳╳的变迁》等,从家庭到社会,写见闻谈感受,人际纠葛,邻里**,婚丧嫁娶,世间百态,皆可考虑命题入文,学生就会踮起脚跟看社会,取舍美与丑,鉴别善与恶,这样的取材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又能鼓励学生大胆的选材,大胆的构思,把语文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多元化,追求创新个性的社会,改革开放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青年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放,追求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创新作文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看不惯”,而应正确的加以引导,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强加给学生一个公式化,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而是精心命题,以题启思,以题激情,开拓思路,张扬个性,立意求新,辟奇径,发奇思,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佳作。

三、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华罗庚说:“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著名创造学家韦斯柏格说:“实质上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江泽民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首先要确定“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讲解须做到“开而弗达,导而弗牵”,使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做到“探索——转化——再现”。

其次,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如播放恰当的音乐,观看合适的影视作品,在指导写《亲情的故事》时,可让学生观看歌曲《常回家看看》、《为了谁》等MTV和电视剧《至爱亲朋》,并要求学生说说想到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连于笔端,笔下的人物形象就会丰满、感人。在作文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编排演小品,让他们感受表演带来的乐趣,也增加了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发挥大胆的想象,学生的作文会更加生动、会更具有真情实感。

总之,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有效,气氛活跃、热烈、充满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时时迸发思想的火花,流露出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想象,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地写出个性突出、立意新颖的“创新作文”。

四、问题讨论、丰富材料

学生有了广阔的思路,能够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这只是自己的东西、还应在文章内容、写法、思路、立意等方面吸取他人之长,集思广益,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作文更丰富,更富有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有的写、会表达、善修辞”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关键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作文教学中利用问题讨论式教学,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水平。例如作文题目 《我第一次╳╳》,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你打算写什么事?

2、这件事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经过如何?

3、要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

4、文章分几段写?

5、你打算用些什么修辞手法?作文课时,便可以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一)让学生分小组围坐。

(二)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及问题。

(三)独立完成问题。

(四)小组讨论,各组讨论每个人的内容,并简单写出来,选出代表综合一个至几个较完整的写作方案。

(五)小组交流,让各组代表登台讲话,互补优缺,互相借鉴,但不要雷同。

(六)收集资料,自由讨论,互相指点,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演讲能力、听讲能力。互助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必将有大的提高。作文自然“有的写”,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这样多次练习,也为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加大阅读量,勤记笔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佳作,这样做,完全符合语文知识长期积累,能力长期培养锻炼的规律。

五、构思成文,反复修改

构思是文章写作成功的关键,这是常理,以上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构思的基础,依此为根本列好提纲便可。在此,不必累赘。一篇文章写成了,教师一定要时时告诫学生,当新作完成,切莫束之高阁,必须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才能定稿。“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到底改什么,怎么改?“须精思细致,如文章草创己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使之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弊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而苟安,微弊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①,此语可谓文章修改的精辟论断,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内容的充实,修辞的完善,立意的升华定能使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刻,使思维更具独立性与判断性,使文章更富有新颖性与创新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可一蹴而就,一篇作文不必非要当堂完成。平时的写作教学如果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考前作适应训练当然除外),试想,只是让学生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又会有什么创新可言,作文教学与写作文要符合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大量的阅读,必要的社会经历,灵活的写作技巧靠的是日积月累,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可以一堂课完成,也可以一周完成,甚至可以一个月完成或更长时间完成,教师不要拘泥于所谓的“上级检查常规的落实”,更不可只认准“中、高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殊不知,中高考优秀创新作文都是靠学生平时丰富的写作积累而来的,决非单靠违反常规的“强化训练”写出来的。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入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兴趣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作之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新时期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新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

①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

参考书目: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在作文教学理论方面大胆“探究”

(1) 认识的独到性。作文就是写对生活的认识。在我们的身边, 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出现着一个又一个的新事物, 我们只有在平时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感悟, 就会从哪怕是一般人都不经意的小事中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2) 材料的独特性。作文的素材源自于生活, 而人的生活经历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作文的材料, 应该是独特的。所谓“独特”, 就是尽量不与别人重复, 更不能人云亦云。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描绘童年的自由乐土——百草园, 那里有让他喜爱的昆虫、植物和有趣的游戏, 又写了与百草园生活形成对比的呆板的私塾生活, 这就是鲁迅的独特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而我们同学的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 这就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 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的现象。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上所见所闻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3) 情感的独立性。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才能具有独特个性。情感独立就是不要重复他人、附和他人, 不要为取悦他人而造情、矫情、抒假情。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所抒发的感情是不同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需要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而我们的写作要做到次次有心得, 篇篇有新意。

(4) 写作的独运性。写作的独运性即“笔墨自由”, 也就是指写作的内容广泛, 不受任何限制;文章的形式开放, 不受任何约束。写作时要全神贯注于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用笔法宣泄你发自内心的情感, 用文字去描绘你难以忘却的瞬间。在作文中要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二、在作文教学实践方面大胆“创新”

结合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初中作文教学实际情况, 我参加并制定实施了“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创新研究”的课题科研计划, 在作文教学实践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1) 目的:围绕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教学过程, 培养写作兴趣和作文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 思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作文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传统方式, 把作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特别是“学生交流”放在重要位置, 将学生按照能力高低每四人分成一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和交流评价, 不仅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的表述能力。每次作文按训练重点设计活页的专用格式纸张, 使学生在写作和交流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3) 任务:“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创新研究”的课题科研计划中明确了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任务, 即安排大作文训练7次, 用18课时完成;安排小作文训练8次, 用12课时完成。这里面着重安排了学生习作交流这一环节, 让他们写作前交流——“怎样写”, 写作后交流——“写得怎样”。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写、教师批, 教师把精力放在作文的批改上, 放弃了学生训练的主体性。而现在的作文教学, 教师指导并加强学生的训练 (包括写作训练和交流训练) , 作文的批改为训练服务, 在训练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对同一文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立意, 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4) 效果:经过一年多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 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学生很喜欢这种方法, 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交流, 每次作文训练卷面整洁, 质量较以前大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 每次作文都能够按照老师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 学生交作文作业的情况较以前的9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00%。错别字、病句较以前大幅度减少。在交流中, 学生互相纠正, 互相学习, 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能力写作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然而,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勇于开拓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时代呼唤作文教学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呢?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尤其是做了语文专业教师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喜有收获。

一、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乐之”是一种最佳的理想境界。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乐”起来,每次我都精心设计,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巧用名人名言。名人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巧用名人名言能够增强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漫画。漫画寓言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运用漫画来配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既能增强教学的幽默感,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巧用诗词。古诗词的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能够使学生课堂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美妙动听。通过诗词的渲染,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4.恰当巧妙地用俗语、谚语、成语、典故、对联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

5.巧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创造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共鸣,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的投入。如在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后,要求以父爱为话题作文。在作文前,我先准备了滕格尔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播放;同时,让学生想象不同的父亲的形象;然后,自由发言,说感想、体会,很快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及创作的积极性。再要求写时,学生不但没觉得难,还写出了一篇篇佳作,其中,一名同学的《父亲的巴掌》,还在《雨露报》上公开发表了。

二、拓展想象空间,提供创新环境

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不可能具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想象力能增强学生的探索研究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使学生在思考学习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灵魂和捷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6岁的爱因斯坦就曾经有过“怪诞的想象”: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这是他后来发现“相对论”的初因。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利用图形,再造想象

(1)曲线的引发。想象为人的皱纹,由此联想到人生的挫折;想象为大海的波涛,由此联想到人生中潮起潮落;想象为音乐的旋律,由此联想到生活中跳动的音符……

(2)又如,○□△构思画面,联想显示生活,想象为一只笔,一把雨伞,一个警示牌……

2.利用音乐,展开想象

音乐是一种美感语言,其形象塑造是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美感。可以反复播放某一乐曲,使每一个音符幻化成聆听者心中流淌的歌,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学生想教师辛勤备课的情景;又如,《秋日的私语》,让学生想秋日的风光;《故乡的云》,让学生想象游子思念祖国亲人的思想感情;《真心英雄》,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未来……

3.“故事创作”法,激发想象

进行故事创作,有利于刺激自由想象的能力,分为几种类型:(1)对原有故事的情节进行改造;(2)对原有故事的改造;(3)用几个意义范畴相距甚远的词语描述一个故事,如父亲;儿子;鲜花;核桃;电视;沙漠;风筝等,这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4.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杨振宁博士在《科幻世界》杂志题词中强调:“科幻,常常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因此,阅读科幻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深远的。教师要创设这种环境,为学生提供中外科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思考。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当今科技发展动态,并将其即时引进课堂,同学生共同探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如果把创造思维比作是智慧之鸟,那么,联想和想象就是它的双翅。作文教学更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想象因素,抓住文中的想象点,设计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造想象、推测想象等。如每册语文教材前的各式图片,都变成了我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活化石”。

三、创设成功机会,获取成功体验

爱迪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应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师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成就动机的定向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写作任务,取得成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学生如果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可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力和力量,就会对作文更感兴趣,形成一个“成功——兴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好循环。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讓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基本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稍大的问题。其次,教师即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完整准确地回答了问题,发表了新颖的独特见解、提了个有价值的问题等,教师都要及时予以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不仅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还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进一步地充分参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写好作文,并能在批改作文时抓住学生文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句话写得精彩,我都不放过让他受表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我能行”、“我能写”。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的习作有上刊的机会。

近几年来,我的每批学生都有作品公开发表,每当优秀作文被刊出,那份成功的自信,无法形容;那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连平时作文基础较差者,也跃跃欲试,写出了剖析自己的小文《我》,偶一见闻而得《可怜的小猫》。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关键词:创新 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创新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所以,创新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走创新之路,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但是又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中所得的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做出探讨。

一、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身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的优点,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在这一方面积极发扬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且,引导他们以后向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也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性格以及其他具有个性和特征的学生的不同,为他们尽力设计适合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当然,面对具有相同个性的学生,老师也要引导他们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努力为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学生而奋斗。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霸占”了整个的课堂,学生被“置之不理”。正确高效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足够和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老师结合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与学生进行双向地互动,开展教学。这样有利于达到目的,顺应任务型教学。“民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在知识上与情感上交流,更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二、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问题没有大小之分,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且要肯定学生提出的??题,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所发现的问题,给予他一定的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老师们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老师们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尴尬的情况,有的学生想问但是碍于面子不敢提问,害怕同学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思想上对学生做工作,首先要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且对他们的问题给予解释,其次,要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心理负担,使他们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达尔文曾讲过,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用不同的思维进行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方法,这种模式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创新永远是不落后的。

三、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

集中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对于学习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在细节上要集中注意力,能够专注地抓住知识要点并会理解记忆,这样的思维就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专研所学内容,而且还会对知识学会系统性的整合,但是,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容易造成定性思维,学生不会灵活变通,只会使用老的办法解决问题,对于知识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难以提出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不利于创新之路的发展。发散思维是人脑工作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全局思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只有在集中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之后,才会有可能产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进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出来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它就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而想尽其他很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它能用很多渠道去靠近目标,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曹冲称象的典故,就是没有将思维固定在“死胡同”里面,而是换了一种方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二者需要统一协调,在遇到问题上,调用二者的结合体,达到最优目标。

四、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语文学科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一个过程,学生实验的环节,可以亲自体验课本上所认识到的,体验课堂上所讲过的,用心去体会,零距离感受。而且,老师们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针对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和地方,让学生合作分组探讨,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谈论以及思考中,发散了思维,调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针对自己之前讲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反思,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针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小组商讨,最后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反思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以后的终身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创新之路是一个艰苦而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又是不能放弃的。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学生配合自己并且要知道他们最大地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武穴市中官中学 刘月容

随着新世纪的逼近,创新教育已由高等学府迫不及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素质教育的最高追求,其实,任何一个发育健康的初生婴幼儿,都具有创新的天赋,我们现在提出的创新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伟大创举,在平时教育教学中,也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创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每个人从小学开始,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极大的爱护、保护、呵护,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挖掘和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中压抑和消亡。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创新不育症”对我启示很多,到底小学教学课堂上如何做才有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努力,说通俗一点就是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培养,也就是重视创新欲望的激发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保持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永恒的创新欲望,对一个人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占据创新能力的80%以上,所谓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道理。而保持一种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无疑与从小养成的习惯和培养的兴趣有莫大的关联。我们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的创新之火永不熄灭呢?

1、让学生乐学

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数学课程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乐于钻研。只有使这种求知,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涨,欲望越来越强烈,创新火花就会产生自燃。要让学生乐学,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为手段的教学原理。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激趣导入,以生动有趣的“猴分月饼”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在轻松愉快时开始课堂教学,然后由故事引出几组相等的分式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分子分母变成规律;再结合例题,让学生分组探索分数性质的奥秘。让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运动摘果”而不是主体性。当然在此期间,老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激励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即使回答有误,观点不准,也不要理直气壮权威式的说:“答错了,不对”等伤害性的字眼,否则可能影响和打击学生的动性和积极性。这时可以说:“你的答案可以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或实施延迟评价。以营造一种轻松、随意、民主、和谐的气氛,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

2、让学生多问

可以说90%的以上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疑问。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思考的结果和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不但乐学、善学,而且敢问、乐问、善问。那怕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老师也千万不要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这对学生来说,恰恰是进取的表现和创新的开始,这时既要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要给予良好的解答。一次上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一学生突然问我:老师,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可不可变成同分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全班大笑。因为大家“深深”懂得要变成同分母才可以比较,这一标新立异引来大家笑声也属自然,但我更是“偷着乐”多好创新啊!

3、要学会坚强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定顽强的意志是干好任何事情必备的优良品质,小学生从小必须学会坚强。以上谈到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怎样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保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主、轻松的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创新进取。而从学生自身角度讲,有时有人(包括学校教师)不注意挫伤了自尊,打击了自信,这时也要学会坚强,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愈挫愈勇,愈折愈进。坚强的内涵是信心,耐心和恒心,碰到一筹莫展的问题不要畏惧,不要停步,不能放弃,不能屈服,这时应耐心的思考,不懈的坚持,恒久努力,才会有灵感闪现的一刻,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平时碰到难度大问题时,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勇往直前,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

二、点石成金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中有植根于思维的丰厚土壤中才有活力。小学数学教学离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去大谈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那是舍主求次,本末倒置。创新思维的培养,那是舍主次主,本末倒置。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木乃伊”。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六个方面。唯独创新性也就创新性层次最高。创新思维不是单一性的思维,平时学中除了常规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重训练外,这必须重视以下这些快要被教师们遗忘的独特思维方式的训练。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求异思维。通俗的讲即“反过来想一想”它敢于向陈旧观念说不,敢于传统方法挑战,积极突破常规,勇于开拓思路,标新立异,逆向求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最经典的一例,莫过于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了,虽身陷困境,即沉着冷静,逆向求变。人虽不能离水,却让水离开水。于是司马光这一“石”砸起了千层浪,至今,留给大家无限思考。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培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常有一些计算填空:()+5=12,18-()=9,38×()=756、9640÷()=20等训练题。目的是评估,提高学生概括知识程度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2、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也叫旁通思维,即触类旁通之意。侧向思维充分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须扩大思路,前思后想,有思有想,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主要通过联想、类比等侧向思维提高创新的概率,数学中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就记分体现乃侧向思维的魅力和威力。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被学生发现以后,平等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势如破竹被学生一个个功破。

3、发教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巧妙统一,比较而言发散思维更具创新性思维的天气,发散思维的特征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多方设想,四通八达,比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更丰富,更广阔,数学课中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最好载体。有时让学生出题,也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4、直觉思维

被称为第六感官的就是直觉,被尊称力感官足见直觉思维为有耳朵,一样的灵敏,眼睛一样的敏锐,它更具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能一下子抓往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学生有时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时,不是能解释,分析得很清楚透彻,但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一起引导论证,教学中很多的性质、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都可由直觉思维先得出,再求证。

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三、想象力

在这里我想用爱因斯坦大师的一句话来论证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这里说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也不为过。其实学生每个思维过程都有想象的参与,如果没有想象人不仅可以能有创造发明、预见和假说,甚至连正常生活都不能很好地顺利地进行。培养想象力的途径很多,在数学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无不是发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机会。

四、灵感

灵感即顿悟,顿悟是艰苦思维的最后阶段。爱因斯坦就相信直觉和灵感。要想得到灵感必须付出艰苦劳动,钱学森提出:“得到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它两种思维(抽象和形象)的苦苦追求来准备。”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的一位客人,它不拜访懒惰者。”它产生的前提是创造主体经过艰苦的思维准备处于一触即发的激活状态,可见灵感即是苦思冥想思考的结晶。

当然我们的数学中还是可以引导的,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灵感的,因为灵感是可以控制大脑活动,只要付出持久的思考,并学会抓住偶然的机遇,即可产生灵感。所以苦思冥想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终于悟出思索多年的万有引力。而可基米德亦在浴盆想出皇冠掺假的疑难问题。

在神秘莫测的思维领域,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只要我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中心一定给学生从小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和修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 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 2 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 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浅谈电工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学习电工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电工?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思考过。如何使学生接触电工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呢?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第一堂课, 我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电工的学习, 而是上了一堂《电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这节课分三部分, 利用多媒体, 以电的发现、电磁的利用、电的应用等图片引入从古到今人类离不开电。电的发展史, 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记载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轻小物体, 讲到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再到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申布鲁克发明能保存电的莱顿瓶;从1752年富兰克林用避雷针防护建筑物遭雷击, 1831年法拉第制出第一台发电机, 19世纪末实现了电的远距离输送, 讲到麦克斯韦开辟了电磁波的应用和研究, 1901年马克尼第一次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联系等等。如果没有前人的研究和发明, 今天的生活也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也就不会有如此真实、生动和喜欢的录像, 使学生感受并认同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学生体会到电对他们有用, 具体体现为对生活和生产有用, 于是学生学习电工的热情高涨。

二、改革实验教学,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电工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 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 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的实验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对现有的装置进行改进?你能否加上一些保护措施?比方说欠压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等。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 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讲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时, 很多学生会根据欧姆定律的内容得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这个判断是否正确, 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给学生一组电池, 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 一个电阻, 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 测出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电阻并不是由电压、电流决定的。有了这样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以后, 再学电容等类似问题时, 就不会武断地作出错误结论。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 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 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 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 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 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电工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 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 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 有的采访专家, 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 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 或作出统计, 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 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例如, 一位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说: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的发展方式, 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 作为基础教育的电工教学,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 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电工学科的特点, 遵循认知规律, 尽力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管家词】创新能力;兴趣;质疑;想象

所谓创新,就是一种勇于否定旧知识,向已知领域挑战,探索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的心理意识,是一种积极改变自我,创设条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对此曾作了精辟的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具有顽皮、淘气、荒唐、所作所为时常逾越常规的特征。而我国长期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听话,因此,死读书、读死书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那些行为“出圈儿”的学生便遭到教师的指责,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共性的东西同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同教师争论,允许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意见,允许学生在教师讲授中随时质疑。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产生奇异思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问难,提出超越课本、超出教师所讲的一些问题。目前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演”,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课堂成了教师“一言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少,教师与他们平等交流的机会就更少,缺少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平等的氛围,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非常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去创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与其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不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语文的浩瀚海洋中自由的畅游。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境诱导、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种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好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讲授描写早春景象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课前引入曾广为流行的《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片尾主题曲,让学生在欢乐优美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西子湖畔那妩媚的早春景象。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后,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想象草长莺飞,繁花嫩叶的美景,会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所谓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忽视了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只集中在一个目标和方向上,思维不能发散,形成一种活动过程中的定式心理,严重地妨碍了思维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如果不克服这种定势心理,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都要统一到教师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活跃,失去自信,很容易形成惰性心理,根本不可能进入创新思维活动的境地,其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求异,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吸收课文的信息,那么即使同一篇课文,其认识、感受也是不会相同的。人们常说,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种感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有趋同的理解,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见解的体会、意见和看法。比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写作方法的运用,教师都不要按自己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肯定并且加以鼓励。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提出新的疑问,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努力探索,勇于创新。

五、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过程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学生的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里开辟写作园地,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习作;还可以利用作文评讲课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还可以把班级的优秀作文汇编成册,让学生自己制作封面,教师写序言,进行评比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的能力、迁移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和科技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从小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健词】创新能力发现迁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抓好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某个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包括发明某个以前未曾存在过的东西,或者产生一个新的观点。创新能力既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又是一种产物,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也包括已有的,但对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什么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实践经验也很少,要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很不容易。那么,是否就认为小学生在校学习,就只能接受前人知识,他们学习的过程,就只是接受掌握知识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呢?其实不然,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的能力、迁移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发现能力、迁移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创造发明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最高追求。

1、发现的能力

发现能力就是能够发现本来已经存在,而就个体而言是新的东西,如学生能够自主提取先前的技能以独立地“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例-规法,给出各项规则的若干例证,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独立地从例证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例如在教学物体与图形时,学生本不知道正方体有六个面,而且六个面都是相等的,但是,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能够发现正方体的这一特点。这正是发现的能力的体现。

2、迁移的能力

迁移能力是指从一种学习结果向更高一级的学习结果迁移。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着重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创造发明的能力

创造发明能力是指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最高追求,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发明能力的过程是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人的创造潜能可以通过人的创造行为反映出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创造行为是人的创造发明能力的外在表现。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小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要想赶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世界上许多国家反思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等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人才。

我国学生在校成绩不比外国学生差,在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我国的学生总是能拿到冠军,但是,我国多数人的创新能力不如外国学生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也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因此只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和造就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创新是贯注着学生主体性的自觉活动的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其主体性发挥的标志。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片面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忽视思维的过程;照本宣读,忽视学生的学;重视考试的分数,大量填鸭式的题海战术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象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展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性不应该扼杀,而应该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从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比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数学第二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①模仿例1的方法,想9+()=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③可以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④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⑤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已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2、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该用直观教具,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我在教二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要制作一把尺子,应怎么做?学生回答各种各样,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先观察一把尺子。出示投影;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提出:尺子上有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分解图片:

1、没有任何刻度的尺子(认识尺子开始的刻度是0);

2、只有米和厘米两个刻度的尺子。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度。

第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学生的想象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创新思维的成份就会越多,创新的能力就得到更多的发展。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36-12-15,同学们看到这个式子马上就想到这是要编两步应用题,于是很快就有同学编出题目:学校有36盆花,第一次搬走12盆,第二次搬走15盆,还剩多少盆?其他同学看到这个

题后,立刻受到了启发,接下来,第二种,第三种题马上就编出来了,同学们越想越广,思路越想越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密码门,告诉大家三排密码,让学生找到密码门的规律,补充第四排密码,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都发现了密码门的规律,而且答案不是唯一,有三种答案: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这个内容的学习扩大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在作业中凸现其创新能力,诱发创新动机,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积极探究为主要特征,以体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以下几种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

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练习只能让他们感觉到枯燥,而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欲望和灵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数的认识以及数的加减法时,都会让学生拿学具小棒摆一摆,另外,教学对称图形时,准备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纸,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去剪去拼,结果学生剪出来的,拼出来的图形丰富多彩,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来了漂亮的图,这样既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计游戏型作业

游戏型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新鲜吸引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教材为教学中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这一优势,设计各种好玩儿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使学习数学变成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在教一、二年级数学时,为了让学生巩固百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同桌之间玩扑克牌练习计算,复习乘法口决表时,玩转盘计算等,将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为有趣的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业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自主的创造不同的算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设计非常规、开放性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已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级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辆公汽车里有乘客49人,到胜利车站停车后,继续前进,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让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时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想出许多已知条件,列出了许多式子,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数学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丰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久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中,用“买卖东西”的游戏,将学生带进一个现实的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就给每一位同学都分好工,一个同学当售货员,一个同学当垃圾回收员,其余同学当顾客,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2、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对自己班级同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课前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自己的信息卡,卡上内容有: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最喜欢吃什么以及家里工有几口人等。教学时,先让学生主动确定统计项目,产生统计愿望,并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内、外分工与合作开展统计,并进行统计结果的交流分析。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什么问题”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仅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且更多地存在于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小科学家看待。”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康德山《对中小幼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11

[2] 刘秋生《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装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3

[3] 姚根红 《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 2004,05

[4] 郑弼君《新课程下如何设计数学作业》北仑出版社2004,10

[5] 朱银坪、黄泽忠著《数学教学应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新开放性的研究活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二期

上一篇:写我喜欢的一本书上下下一篇:加油站的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