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家庭教育(精选8篇)
1、家庭;
2、学校;
3、学生所在集体;
4、学生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12、13岁至15、16岁这个年龄段的青春期学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具有“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特点。初中阶段是教育好学生的极好机遇,但同时被国内外教育家称为“危机期”。
初中生如果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水准,学习成绩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种种劣习,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学时各方面表现很好,但到了初中后就会突然下塌下来,判若两人!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一般大惑不解,有的家长甚至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学校和老师身上,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事实上,除了孩子的自身和学校老师以外,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湖南郴州北京四中网校分校中有过这样一个例子:
王同学(化名)父亲在他进入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妈妈为了养家不得不出门打工,将王同学寄养在他阿姨家,并一直在阿姨家生活,妈妈有空回来看看他,在物质方面很满足他并且比他阿姨家的孩子要多很多倍,随着年龄的增大,王同学知道了自己父亲已不在的事实,很埋怨自己的妈妈,并改口不再叫自己的妈妈为妈妈,转而叫自己的阿姨为妈妈、姨夫为爸爸。王同学很聪明、机灵、模样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他的行为总是“与众不同”,不是很受欢迎、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行为1: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怒,动粗;在网校课下指导的时候其他同学只要朝他做一点点他不喜欢的动作,就追着不放。
行为分析:敌对与恐惧心理是单亲家庭子女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单亲家庭都会造成孩子的没有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孩子的感情也变得异常的敏感与脆弱,与其他同学的一个小摩擦、小矛盾都会被视为对他的另眼相看,表露出攻击性。
行为2:不遵守规则:在网校的课下指导中,我们上课的时候是分成六组、每组五人,而王同学就是在第五组,一个比较靠边的组。但是在上课讲课的时候,他是很不遵守上课规则的,特别是在抢答题的时候,完全没有没有纪律,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是对了,就会站起来说,并且不给其他人机会,如果其他同学非要和其争论的时候,就会发火。最终可能会被禁止发言一段时间,但是效果不是很大。在老师擂台的时候,因为基础差的原因,他就完全不做题,就是在课堂乱走,到处说话,很难有效制止。
行为分析:嫉妒和霸道是单亲家庭子女比较普遍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家庭内部:由于这些孩子只和其中的一方生活,单亲父母会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内心深处是“不想因为家庭的原因,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别人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因此孩子提出要购买时家长往往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从而导致了孩子什么都想要的性格,但是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来自外界:当看到其他的同学有这有那时,这些特殊的孩子也急想着证明自己的不特殊,所以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还要比别人好,更何况在抢到机会的时候也证明了大家对自己的认同和接受,心理也会很 享受这种感觉。
针对王同学这种特殊的情况我们主要采取的家庭教育和指导如下:
和王同学的妈妈及阿姨取得联系,将孩子上课时的一些情况转述,并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表达出来,让家长感悟到导致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缘由,体会到长此以往的严重性,从思想上明白和重视起来,然后告诉妈妈及阿姨: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当孩子出现不合理的购买欲望时不要答应并讲出适当的理由。同时引导妈妈一定要有耐心,多抽时间和孩子沟通,要多夸奖孩子,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建立孩子做事学习的信心,并在孩子表现出一点点的行为变好或学习态度积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的鼓励(以精神鼓励为主)。而且妈妈一定要说到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建立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不给孩子正确合理的引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建立信心和兴趣,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灵扭曲,最终产生过激的行为。
在经过将近两个月不断地与家长沟通和配合下,王同学的行为和学习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并且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建立了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懂得了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正确的鼓励孩子。
根据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父母我们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有尊严感,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和机会。
2、与孩子之间多讨论、多沟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家长的想法要允许孩子质疑。
3、给孩子创造独立承担责任、处理问题的机会,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4、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换意见,联系时以研究孩子的发展状况、沟通信息、讨论教育、引导措施为主,尽量不说孩子的缺点,注意倾听孩子的全面评价。
5、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要首先做到;家长要有向孩子学习的行动,一定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教育无小事,特别是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1 如何进行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判断
经过漫长的改革开放岁月, 我国已经和世界接轨,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全面落实, 实现了教育大众化, 并且已经成为了位居世界首位的教育大国, 这就目前取得成绩来看, 我国教育已经算的上是非常的“成功”了, 但是在社会上还是有诸多人对其不满。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公正性与公平性, 这也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国人们普遍都觉得只有享用良好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让教育获得成功, 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就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出现, 所以人们就觉得享用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教育失败。对此不难看出, 人们认为教育公平性是基于社会公平基础上的, 如果不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那么在社会当中的发展情况自然也就是不同的, 这就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是个人以及家庭的不幸。
教育是为家国以及人民群众服务而开展, 同时还肩负着道德塑立以及知识传承的重任, 所以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程度是判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一个最为客观的指标, 但是在理论上对教育指标分析, 我们分别要从外在向度以及内在向度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观察。
1.1 外在的向度
对于外在向度的观察相对较为简单, 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市场调查, 收集具体的数据, 然而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考评, 另一方面, 也可以将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作为切入点, 将其进行比较, 经由我国教育历史以及国际教育的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并且还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扩张, 并且人们配到教育资源也逐渐变多, 教育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可见我国在教育行业的投资之大。综上所述, 外在向度对于教育成功和失败判断的客观指标就是:享有教育资源的充裕性以及可获得性。目前, 我国在这一方面所获得成就相当惊人。
1.2 内在的向度
对教育事业成功判断的内在向度具有三项指标: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对待、是否能够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但是这三项指标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非常难以进行客观评定, 但是相对外在向度来说, 内在向度更具影响力。
(1) 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公平往往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所以人们想要获得教育的公平, 就必须要在基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然而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十分的困难。
(2) 是否能够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
这个问题相比公平对待的要求而言, 难度更高, 因为想要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 就必须建立在平等的上,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 想要实现教育平等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3) 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希望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重视智的发展, 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力量相对薄弱,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当下对于教育失败判断最为主要的原因, 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人们叫做“填鸭式”教育。
2 我国的教育焦虑现状
在我国教育焦虑的状况普遍存在, 具体就是指的担心孩子分配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而影响到孩子社会上的发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2.1 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这就使得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大, 因为其高成本投入, 所以害怕失败的心理也就越严重, 提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等口号, 各个各样的培训班, 甚至是胎教层出不穷, 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情结。
2.2 地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经济资源分配不是很均匀, 就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不公平现象, 然而这一情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行不通的, 这就导致教育竞争越演越烈, 使得处于竞争劣势的群体获得教育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差。
3 社会参加教育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已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联系紧密, 虽然也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理念, 但是其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在当下有的教育甚至已经在向商业化转变, 严重的脱离教育本质, 目前由于一些重点院校的优势资源就是应试教育, 并且这些学校已经和当地政府利益精密结合, 要是一旦实行素质教育, 其优势将荡然无存, 对此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般喊着素质教育, 然而却在推行这应试教育。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产业化教育, 比如:择校费、资料费、创建培训班、重点班、普通班等等, 这样就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并且利用教育来创造经济效益是有害无利的。对此, 我们需要社会参与, 让其反映出社会诉求, 强化教育组织的自律性, 从本质上实现教育治理。
摘要:当下教育的成功或者失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衡量, 然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却是一个基本指标。当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教育出现不公的现象, 另一方面, 也有教育机构逐渐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这就要大大降低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教育焦虑, 并且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这不仅仅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不很好的发展, 并且还容易让学生走上歧途。对此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治理, 这就需要社会的参与, 充分发挥教育专业精神, 加强其自律性, 并且要彻底的摒弃教育功利主义, 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追求, 让教育本质得到体现,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肩负起社会责任, 让教育走向成功。
关键词:教育失败,驾驭焦虑,教育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 2012 (2) :65-70.
[2]王安全.教育失败的人性理念及其修正[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0, 3 (3) :5-7.
[3]宋园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大学语文教育滑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探索与争鸣, 2012 (4) :77-79.
[4]于海阔.教育失败与不教而诛——《青春禁忌游戏》不只是游戏[J].电影评介, 2011 (7) :111-112.
[5]何康.不要轻易判断教育失败——回应《小刺猬》[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行动版) , 2009 (11) :91-92.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發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11]杨东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爱心教育,顾名思义是爱心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爱护、关怀、帮助、尊重为宗旨,创造一种舒适、轻松、有爱的受教育环境,来合理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这里的教育,广义而言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然、个人、集体、国家等的爱心。狭义而言也就是学历教育。爱心教育是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比棍棒教育更胜一筹的教育与方式。
首先,以狭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一爱心为对策,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使其主动愉快的接受教育。而棍棒教育下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是不情愿受胁迫的消极心理状态。据相关资料显示,积极的心理使大脑皮层活跃度大大提高,消极心理则严重滞缓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人体各器官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指挥和支配,长期的消极情绪严重的伤害身体各器官的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等一系列疾病!从学习效率上来对比,爱心教育的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吧。活到老学到老嘛!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后搞成书没读完人没了,糟践自己!
然后,以广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倡导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除了要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个已经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共识了。爱心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体会爱、学习爱、并传播爱。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歌词是怎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明天”。孩子们心智发育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弱。很多时候大人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学。他们会认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你想让下一代孩子们学会这种不理智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吗?棍棒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自私、掌控、自我中心的人生态度。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还在震惊于心,深究其原因,就是变态人格惹的祸!希望覆辙不要重蹈。并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无法在社会上活好,大家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心理课上也提到过“自私的人是因为缺爱”。解决方法,爱心教育!孩子们缺爱你就给他们补充爱,让邪恶无处遁形。
马龙睿妈妈
@二五班马龙睿家长 这就是实施教育的机会,教育孩子要学会面对,哭是不解决问题的。
“校长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学生出意外、家长告状;很多学校已经拆掉的围墙又建起了,一所小学竟然有5名保安守着;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声势浩大;我的工作组在山东潍坊对2.5万名老师做过家庭咨询,发现大量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来自于教师家庭……”
是什么让教育如此剑拔弩张?是什么让老师、家长、学校、学生统统绷紧神经不敢放松丝毫?是什么让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沙区“阳光幸福和谐”工程之“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项目启动之时,记者对话金琰,试图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教育专家也遗憾忽略了女儿的青春期
去年,金琰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英国一所著名高中,半年后,却非要休学,这一度成为金琰心里的疙瘩。“很难想象吧,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啊,怎么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的确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里很多珍贵的时段,现在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5年前,金琰开始做课题研究,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0天,这正是女儿的.青春期阶段,女儿1.70米的个子,170斤的体重,几乎是以每年20斤的重量往上长。“后来,她告诉我,自从肥胖以来,她一直没有抬起过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梗着脖子的骄傲女孩。我去和别人的家长沟通,却没有人和我的女儿沟通,的确是忽略了!”
曾经一度,金琰以为这种忽略是尊重的表现。“女儿告诉我想出国,我说,想好了你就去做,于是女儿筹备起考取国外的高中,并且顺利考上了;办护照时出了点问题,一个多月后才去报到,耽误了课程,孩子由此开始了极其不适应的异域生活。”过了一阵子,女儿鼓起勇气和金琰说:“我思前想后,决定休学一段,实在受不了这里的日子,等我准备好了再来。”听了这句话,金琰心头一抖,和女儿谈了一次:“出国这件事情是你选的,妈妈尊重你吗?”“尊重,但是太尊重了!”金琰的高血压当场发作,“太尊重了也是问题?当妈妈有多难?管多了被称为约束,管少了被称为缺失?这个度,多难把握?”
孩子常说“烦死了”家长就该警惕了
“提起家教,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沙区教师进修学校,金琰抛出这个问题,尽管台下坐着的是沙区各学校的优秀教师,但大家的回答仍没有什么新意——“补课”。
“是啊。”金琰感慨,“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把家教定义为学习。”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她却说,到了42岁这一年,她发现越来越不懂教育了。“比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时期,但是家长统统把它定义为叛逆期。越来越多的初中孩子回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惹我,烦死了!”如果这样的话常常被孩子挂在嘴边,家长们就要警惕了,你和孩子的交流够吗?金琰说,她最大的感触是给初中生家长做报告时,台下都是愁眉苦脸,家长抱怨:“孩子真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一定会往西!”而金琰认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你却一定要让他干这干那。试问,到底是谁叛逆了谁?”
金琰有一位朋友,致力于在学生中推广公益的青春期教育课程。有一次,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但听到老师讲的是青春期心理,一半人离开了,因为他们觉得“这课没用”。后来,老师图示生理器官,家长们马上起身抗议,认为不能给孩子传授这些东西,甚至现场发生了冲突。
然而对教育境界的研究, 学界多从教育者的境界切入而相对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境界研究;多从教育的至高境界着手而相对冷漠了教育境界的层次研究。教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所以讨论教育的境界也应从讨论人的接受教育的目的开始。人之所以接受教育, 是因为教育能满足人自身的一些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 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有层次性的。由低到高可以分成为了生存或生活, 为了自身的发展, 为了幸福,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信仰四个层次。因此, 我们认为教育的境界可以分为“实用教育”、“全人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的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境界, 更应追求高境界。从“实用教育”的初始境界向“全人教育”的应然境界、“幸福教育”的理想境界提升, 乃至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至高境界应是教育的追求。
一、实用教育:教育的初始境界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 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教育是满足现代人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一方面, 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受教育者的物质追求。在当代社会, 人们往往会为了升学、就业、进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等接受教育。在这样的受教育目的驱使下, 当前的教育多被考试分数所控制, 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可以说, 当今社会中的人, 受教育的最主要最根本目的在于求利, 即求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称这样的教育为“实用教育” (The utilitarian education) , 即教育的初始境界。
当前, 不仅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求用, 国家和社会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求用。20世纪以来, 特别是“二战”后, 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思想的影响下, 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迅速形成, 并发展成为一股极具影响力的、至今还保持着强劲势头的世界性思潮。“国际竞争需要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需要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也深受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石中英认为,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目的表述中所遵循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论中的功利主义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 奉行功利的价值准则, 追求一种现实的功利或利益, 特别是追求个人、社会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满足;第二, 在价值的辩护方式上, 诉诸工具价值论。”[1]强调教育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科技进步等功能。
我们认为, “实用教育”有其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必然性, 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应答, 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只关注教育的实用和工具价值, 忽视了教育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教育如果只处于“实用教育”的层次, 不仅可能导致知识沦为一种工具, 而且也可能导致受教育者变为一种工具。于是教育越来越变成单纯实用性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这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 会导致教育发生“异化”, 失去教育本来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求实用不应是受教育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实用教育”处于教育的最低层次, 只是教育的初始境界。
二、全人教育:教育的应然境界
实用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 追求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 是教育的初始境界。那么,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带给人什么?仅仅是财富、地位吗?从西方“教育”的词源上看, “教育”一词本来含有“引出”的意思。“引出”的应该是人的智慧、德性、丰富多彩的个性等。所以较高层次的教育追求的应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 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 没有人, 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人虽然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本原, 却是意义与价值世界的本原”[2]。就教育价值的本质而言, 应是为了人的发展, 人是人的目的, 人的发展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实质。因此, 从教育的本体价值而言, 教育目的应是追求真善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正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的:“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 欲达此理想, 于是教育之事起。”[3]1996年, 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4]提出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应该不只为了财富地位而接受教育, 更应该为了人的道德、理智、人格等方面品质的优秀和完善, 为了自己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接受教育。我们称这样的教育为“全人教育” (Whole person education) , 即教育的应然境界。
在“实用教育”的境界中, 人的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培养的人并不是真正全面发展的“全人”, 而是作为工具的人、片面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发展价值, 使得教育生活比较贫乏和单调, 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世界比较空虚和乏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可以称为“半人”教育。而从我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层面教育的诸多问题多源于此。“素质教育”就是在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并不轻视“实用教育”, 而且认为它很基本、很重要, 但教育如果仅仅处于“实用教育”的层次, 就会破坏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 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完善, 最终也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实用目的的实现。“全人教育”彰显了教育的本质, 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 比“实用教育”的层次高, 是教育的应然境界。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 我们相信教育会逐渐从“实用教育”的低境界向“全人教育”的较高境界提升。
三、幸福教育:教育的理想境界
目前我国的教育境况被形容为“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环境下, 受教育者出现了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甚至厌学怕学、人格扭曲的状况。石中英认为, 当今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成功, 教人去取得成就。而教育应该不仅要教人去取得成就, 更要教人去获得幸福。为此, 有学者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所谓“幸福教育”, 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人性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 并真正将幸福贯穿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教育。我们称之为“幸福教育” (Happiness education) , 即教育的理想境界。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是关注人的幸福、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首先, 这种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合乎人性, 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引导人实现幸福。其次, 这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人的幸福, 关注人性和生命, 从而更加人性化, 真正会以人为本。在这样的教育中人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释放, 人的各个方面素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结果才会给人带来幸福。再次, 这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能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同时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 也会使人获得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因此, 这种教育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幸福。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幸福也需要教育, 教育对人的幸福也有着多重意义。“所谓幸福, 简单说来, 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幸福就是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和主观的满足感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没有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 幸福自然无从谈起;反之, 没有主观的满足感, 即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或进步, 也谈不上真正获得了幸福。”[5]首先,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智慧与德性等) 的发展和提高为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幸福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其次, 人们通过教育提高对幸福的认识, 通过教育去获得对幸福的感受与创造能力。“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实现所给予主体的精神性愉悦。故主体要具有的幸福能力至少有三个方面: (1) 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 (2) 主体必须有一种走向最终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3) 主体的合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本身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法则。”[6]显然, 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能帮助人获得真正的人生目的, 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和道德法则。因此, 教育对提高人的幸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建立在幸福的基础之上, 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 又让人们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不仅关注人的谋生、就业和实用, 而且更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 “幸福教育”是对“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超越。它更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 并且将幸福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因此, 它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 究竟什么是幸福即人的幸福观问题, 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 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把获得功名理解成幸福, 那么幸福教育又会滑入实用教育的泥沼。而且, 人的幸福感的持久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 “幸福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 但并不是教育最完满、至高的境界。
四、信仰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信, 诚也”, “有望于上则仰”。信仰即为真诚和敬仰之义。教育之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日本的小原国芳认为‘教育是理想和人的关系。信仰是方向, 建立方向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所以, 健、富、真、善、美、圣诸种价值中, ‘圣’的价值最根本也最终极。”[7]我们认为, 所谓“圣”, 指的是对教育的信服、尊崇和圣化, 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 即“信仰教育”, 是超越现实的无目的的受教育目的。“信仰教育”能使教育返璞归真, 是教育的纯化;能使教育更和谐, 实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比“实用教育”更自由, 是“全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对“幸福教育”的超越, 因此, “信仰教育” (Belief education) 是教育的最完满、最终极的至高境界。
人需要信仰。首先, 信仰指向的是价值终极, 是一种镇定剂, 一种对于生命存在基础的关怀, 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没有这种关怀, 人就只能生活于虚无中永无着落。无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 人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如何发达, 人生中永远都有未知或不能解决的矛盾。我们应当将这些矛盾的现实解决最终寄托于社会实践, 然而生活中的有限个体又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他所面临的上述无限和永恒的人生课题。人生的无知与把握世界和命运的心理期待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因此, 人们需要科学、艺术和哲学, 出于同样的原因, 也需要宗教等信仰, 以减轻神秘的大自然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所带来的重压。人对信仰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的终极需要, 具有某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特征。其次, 信仰是某种行为深厚的、强大的与持久的动力, 是生命的“永动机”。有了信仰, 人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 人生才会有超越, 才可能有幸福。信仰是生命之根, 是心灵之魂, 是人成长与发展的最高价值向导。再次, 信仰是人自身拥有的引导自身走出困境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困境的时代。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埃德加·富尔认为, 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危险中, 不但有贫困、不平等两极分化等, 更根本的是非人化危险。尼采也曾指出:“我们真正的困境在于:出于对人的恐惧, 我们已丧失了对人的爱、对人的肯定和成为一个人的意志。”“人在世界中人对世界负责。时代的困境其实是人自身的困境。走出困境之路不在‘人’之外。”[8]德国学者鲁道夫·奥伊肯认为人只有追求独立的精神生活, 也就是信仰真、善、美, 追求自由自主的人格, 才可能重获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才能摆脱非人化的危险。人只有在信仰的引导下, 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存在才可能将世界改造为有意义的世界。
人需要教育信仰。“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 只是教学技术而已。”[9]教育信仰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信仰教育是引领人走出教育困境乃至时代困境的重要之路。信仰教育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 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 对我国当代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倡导并实施信仰教育, 既可补救教育的缺失, 又可拯救现代人空虚的灵魂, 是人朝向高层次发展的价值追求;既具有促进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进步、完善的意义, 又具有重建个人健康、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的价值。
总之, “信仰教育”是超越“幸福教育”这一层次的境界, 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具体说来,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对教育的信心。把教育放到神圣的高度,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树立崇高的教育精神, 确立教育生活、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没有达到精神信仰高度的教育是不完满的。
其次, 应该明确人的受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人的受教育目的应是有层次性的, 由低到高分别是为生存、为发展、为幸福、为实现人生的意义。人应该不止为实用、为发展而接受教育, 更应该为了幸福, 最终应该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信仰而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最终超越“幸福”, 走向“寻求信仰”。“信仰教育”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再次, 用“信仰教育”统整过去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等概念, 研究信仰教育高于上述范畴的价值内容和心理特质, 从而完成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应有的终极价值关怀。
综上所述, 教育活动应以“有境界为上”, 教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境界, 更应追求高境界。如果仅仅满足于在低层次的“实用教育”境界徘徊, 教育的本性就不能得以彰显。从“实用教育”的低境界向“全人教育”、“幸福教育”的较高境界提升, 乃至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至高境界应该是教育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舒志定.论古希腊教育观的形而上特性.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5]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研究, 2010 (2) .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 2002 (1) .
[7]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8]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一个人从婴幼,到少年,到青年、中年乃至老年都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今天的儿童少年时21世纪国家的栋梁,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他们既是父母的后代,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市社会主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目标,同时也是所有社会教育机构的共同目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施于一个人身上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要求。因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市社会主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系统的教育,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社会是个大课堂,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对于儿童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更大。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施教作用应一致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构成一个育人的整体。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要求。主要表现为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靠课内教育。这种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违背了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乃至身体的发育规律。应明确的是他们是在社会的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他们的活动场所,既在家庭又在幼儿园和学校;既在课室内,也在课室外;既在校内、园内,也在校外、园外;他们交往的对象,既有家庭成员,也有老师、小朋友、同学和其他社会成员。他们接受的信息,既有课本也有广播、电视电影、课外书刊和互联网等。特别是在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儿童少年在社会上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改革,使我们的教育从单轨制转向多轨制,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而做好三结合的教育工作,首先应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上入手。
一、在家、校教育结合上,家长应明确几点要求
进一步明确教育子女是家长的神圣社会职责,极大的爱心与热情关心热爱孩子,培养教育子女,充分认识到子女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因此,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职责,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办事。家庭处在教育子女的第一线,必须了解教育是科学,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只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每个家长除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明确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等,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经常了解子女们所在园、校情况和子女在园、校的表现。家长应多抽时间到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怎样教,孩子怎样学,全面掌握子女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注意总结和交流家、校教育相结合的经验。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可以说建国以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是现实的家、校教育结合经验的主要部分,是千千万万家长心血的结晶,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为建设四化,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广大家长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家长们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继续作出共同的努力。
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1.“家访”
这通常是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家长分别进行的访问,通过这样的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他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叮嘱家长不能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工作,使得学生感到教师和父母都是爱护他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教师家访是,家长要细心倾听教师的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也要如实告诉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来访,要热情接待,无论职务大小、地位多高都要抽出时间,热情接待教师来访。
2.“校访”“师访”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即家长访问学校,访问老师,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下面向家长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书信往来,定期不定期的由孩子带给老师,让孩子体会到这是正常现象,是对他的关心和信任;直接和教师面谈、交换具体意见时,可以适当让孩子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家长和学校教育配合,同时也益于孩子的社交成熟;有准备地参加家长会;特殊联系,家长针对特殊的具体问题和老师直接取得联系,以期谋求妥善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孩子在家里有异常表现、发生不轨行为、学习不努力、好习惯被破坏、成绩下降等,家长要处处留意,抓住孩子在事态变化中的思想、情感波动及时和老师联系,才有助于做好孩子的工作,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召集家长会议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方式
家长会通常是在学期的开始或期中、期末进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般情况,介绍学校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以及听取家长对办学的意见。家长会开得好,可以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协助学校教育孩子,可以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推荐阅读:
亲子家庭教育12-12
亲子教育目标06-20
亲子教育方法12-03
亲子教育心得体会10-31
亲子教育活动策划书07-05
写一篇亲子教育文章10-22
幼儿教育亲子阅读心得感悟09-18
家庭亲子活动总结05-27
家庭亲子阅读感言12-07
家庭亲子绘画活动方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