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通用8篇)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针对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介绍了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引发了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的提出,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二部分的内容:“

一、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

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2、本节的主要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通过介绍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发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的探讨,并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受到信息侵害时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危害。2.了解网络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规范。3.了解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通过教师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重点有感性的认知,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

3.尝试让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四)教学重点

1.分析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避免受侵害的方法。2.网络使用道德规范。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五)教学难点

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在受到信息侵害时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多讨论,多探究,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掌握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有比较丰富的上网经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1课时 45分钟

学生分组 两人一学习组(一台计算机)两列一讨论组 建立学校交流平台

六、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主要内容。学生回顾 教师总结

2、引入

播放视频(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列举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不良行为。学生看视频,思考问题,自由发表看法。

引出网络道德问题。

3、新课学习

一、网络道德规范 案例学习

案例一:不良信息毒化网络“空气” 案例二:网上犯罪

案例三:虚假信息严重影响网络信息的可信性。案例四:垃圾信息泛滥案例(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学生思考:

1、每一个案例说明网络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学生总结出网络活动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2、小组讨论:在网络活动中,该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信息侵害? 教师提问并总结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搜索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全文。

教师:为了维护信息安全,我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要切实做到下面几点: 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他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 未经允许,不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未经允许,不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不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不做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其他事。

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两人一组上网查找介绍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并学习,并把做好的内容发送到在学校交流平台上并讨论。(教师提供专业网站)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在学校交流平台上参与讨论。

教师总结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4、课堂小结

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2

一、阐述会计诚信与道德规范

1.会计道德规范

会计道德规范主要指的是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业务的办理阶段, 必须要遵守和树立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意识的综合。于此同时也是会计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2.会计诚信

所谓会计诚信主要指的是会计人员需遵守诚实守信规范, 诚实需要内心思想与言行保持统一, 不可以弄虚作假。信即信用、守信即诚实, 会计从业人员是否诚信, 直接影响到对社会的承诺, 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有必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的将财务信息提供给报表使用人。

二、会计道德危机和诚信缺失的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低

个别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存在较低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观念。极易受到不同形式利益的诱惑, 而触犯刑法、贪赃枉法, 与执业原则背道而驰。甚至有些会计从业人员明知道是违法的行为, 仍然为了谋取利益, 进行虚假报表的上交, 表现出了十分严重的会计诚信缺失。

2.企业经营追求的目标错误

现阶段的企业经营在一般情况下所追求的都是过多的财富和利润,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在提供和处理经济数据的过程中, 管理者极易忽视潜在的环节, 甚至经常以明显的举动“支持”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隐蔽的造假, 若在企业中生成这种状况, 加之会计人员存在较低的职业道德, 为了能够将自身的工作留住, 不得不听从上级的指示, 这种情况下, 就会间接或直接参与到经济造假中。

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当前的会计制度具体应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能够产生待摊、预提、应计项目, 利用应计等项目就能够明确时间点, 为会计人员的造价工序提供了便利。例如:推迟或者提前确认费用, 进而实现利润虚增的目标。

4.缺乏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从业工作者的最终成果就是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好坏直接会制约到社会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因此会计从业工作者需要将会计信息作为公允与真实。可是, 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逐渐降低, 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才能够将会计行业的失真现象处于稳定状态。

三、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的策略

1.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 需要所有会计人员一同参加的活动, 有必要利用有效的、适当的、积极的宣传手段, 才能够把会计诚信文化深入到宣传中, 让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本质和定义可以被人们所熟知。例如:通过对网络媒介、报纸、书刊杂志的利用开展会计道德和诚信教育的宣传, 为会计从业人员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这种情况下会增大会计从业人员的集体凝聚力, 增进会计工作的不断发展。还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会计文化节, 用这种方式作为噱头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会计行业, 以此来拓宽会计诚信与道德的文化影响。

并且, 需要引导人们参与到会计道德与诚信的研究讨论中, 目的是让社会大众可以了解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都是可以严格理财、诚实守信的, 树立优质形象, 必然能够为会计诚信和道德建设提供优质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此外, 应实施轮岗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加强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能够避免失真信息的产生。在一个岗位上若拥有数名会计从业人员轮岗进行共同的会计核算,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从其中选择与所属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建议, 进而逐渐的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质量,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关注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 是会计从业人员全部的职业生涯中贯穿始终的内容,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将诚信教育、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充分的融合为一体。

(1) 需要强化企业会计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全方面的改善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 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可以在自身的工作生涯中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使之能够逐渐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 从而构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会计诚信。

(2) 要从培养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抓起, 重视会计专业学生智育和德育的融合, 高校在教授给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关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条件下, 还需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诚信教育, 要力求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认知到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

3.加强会计行为监督

(1) 内控机制的改善

想要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内控机制, 才能够明确会计档案管理和会计业务处理中每一环节人员的职责, 并能够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加以保护, 到最后必然会构成互相监督、互相协作的健全机制。

(2) 有效发挥监督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政府应作为舆论的发起者, 引导媒介披露不诚信的事或者人, 通过对新闻专栏、新闻焦点、新闻报道等方法的利用, 将会计从业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通报, 若出现不诚信的会计活动, 需要让相关人员承担法律责任。

(3) 改善内部审计监督

尽管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建立较为重要, 但是除此之外, 还需要创建一套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 进而逐渐的提高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 力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能够即将产生的问题, 即将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根源的位置, 从而减少会计的失真现象。

(4) 加强政府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当前, 我国的证监会、审计、工商、财务、税务等一些政府的监管部门, 基本上都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 互相缺乏适当的交流和沟通, 严重缺乏信息的共享, 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想要解决这种各自为政的问题, 完全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适当做法, 政府需要将对综合管理协调部门的成立作为前提, 以此部门作为平台, 进行各个监管部门信息的统筹, 多角度、全方面的进行披露制度的推行, 达到有效监督会计信息的目的。

4.加强会计法律法规

想要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需要汲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 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逐渐的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将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强, 从而保证执行效果,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造假之后所获得的收益远远的低于成本, 并且根据会计法中的相关内容规定, 企业的负责人有义务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1) 做到三个“公开”

三个“公开”具体包含:其一, 在对会计事务所信誉评估机制进行完善之后, 公开评估的结果;其二, 对会计信息抽查制度完善之后, 公开评估的结果;其三, 公开会计造假的单位、案例和责任人。政府在执法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三个“公开”, 才可以改善会计的道德规范和诚信建设。

(2) 诚信保险制度的推行

基本上全部的公司, 尤其是上市公司, 必然会为自身购置有关诚信方面的保险, 为的是让市场中所体现的行为成为诚信的有力监督者, 并能够合理的降低监督的成本, 若产生不诚实不守信、违反会计行业规范的个人或者单位, 应该把这种类型的个人或单位驱逐出当前的行业, 进而为其他的会计企业、个人或者中介予以警示。

(3) 严厉对待蓄意造假者

对于蓄意造假者来说, 需要从执法和立法两个方面对负责人, 与负责人所属单位予以适当的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 要让蓄意造假者的“名”与“财”两空, 同时要承担适当的牢狱惩罚。

(4) 改善民事赔偿制度

由于造价而涉及到的个人或者单位, 不管是投资公司、经营公司, 还是会计从业者、律师, 只要发生了损害到他人权益的行为, 受到伤害的一方就有权力提出相应的诉讼。

总之, 根据以上的论述, 会计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 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逐步的趋向于复杂的程度, 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强化会计诚信和道德规范建设就显现出重要的一面。会计从业者的素质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本职工作, 只有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才能够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进而逐渐的增进会计诚信与道德规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会新, 吕宁.外部性视角下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与收益[J].财会月刊, 2013, 12 (9) :123-126

[2]孙丽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蔡传里, 冉明东, 许家林.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 (下) [J].财会通信, 2013 (11)

[4]方飞虎.基于桑恩道德决策模型的高职会计诚信教育方法研究[J].企业导报, 2013 (10)

[5]柳玉梅.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5)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3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的联系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技术规范的基础和前提保证。职业技术规范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进行的规范,它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如果一个注册会计师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责任感、职业道德良知及较强的执业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职业技术规范也不能完全保证其高质量地完成相关业务。因此,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和结果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技术规范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下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技术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注册会计师最低的执业要求。

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对象,承担相同的责任,二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首先,二者在作用上互相补充。在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中,首先要依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以此来约束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对于在执业过程中有些不能用技术来衡量和实现的内容和功能,往往需要用道德规范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但是如果仅以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执业技术进行规范。只有较高的执业技术和技能,才有可能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信赖职业技术规范而排斥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其次,二者在内容上互相渗透,互相叠加。注册会计师职业技术规范中包含着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同时,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含有一些技术规范的内容。最后,在实施业务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从思想方面对职业技术规范的运行进行正确的引导;职业技术规范是促进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和遵守的重要技术基础。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区别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首先,性质不同。职业技术规范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的基本要求、审计操作、披露要求和执业责任等方面作了规定,对注册会计师从外部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具有强制性特点。职业道德规范则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为中的基本要求、遵循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关系及与同行间的关系做出了规范,它的大部分来自于职业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内容,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自觉、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的舆论来监督和实现的。但它更主要是靠注册会计师的良知,基本是非强制性的,具有很强的自律性。

其次,表现形式不同。职业技术规范由注册会计师职业执业实践中来,能表现出具体、明确的形式,并且是由会计管理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要求强制遵守。而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也有明确的形式,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但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之中,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道德和道德评价等方式来实现。即使是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相比,在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具体性和准确性,通常是人们“应当”做或不“应当”做的一般要求,而职业技术规范则是人们“必须”做和“怎样”做的具体要求。

再次,作用的范围不同。职业技术规范侧重于调整从业人员的外在行为和对结果的正确性,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调整注册会计师的外在行为,更强调调整注册会计师的内在精神行为。可见,职业技术规范是最低的要求,只能用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而职业道德规范要比职业技术规范内容广泛。在实践中,违反职业技术规范的行为肯定也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是有许多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并不违反职业技术规范。比如:某些会计师不求上进,我们只能说他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但是不能说他违反了职业技术规范。

最后,实施保障的方式不同。职业技术规范是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方面对会计规定的约束,具有更强的约束性,有明确的权威部门的要求和处罚规定。但职业道德规范则主要靠社会舆论监督,缺乏权威性。当人们对职业道德上的权力和义务发生争执时,往往没有相应的权威部门对其中的事非曲直作出裁决,即使有裁决也是舆论性质的,缺乏强制性。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的协调

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都是调整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规范的,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如何有效地协调,关系到注册会计师工作是否顺利进行和工作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要做到自律性与他律性有效结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但更侧重于自律性,而职业技术规范则侧重于他律性。要使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术规范更好地协调,应把握好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首先要依据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遵循技术路线,在技术规范“他律性”的要求下,按步骤、程序去完成相关业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业务的质量要求。但是,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会计造假案件,往往不是注册会计师在技术方面出了问题,而主要是道德失范的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有效治理作弊行为,就必须在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水平之外,还要与道德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二者齐抓并进,共同促进和规范执业行为。注册会计师在提高技术素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转化为人们内在的信念和品质,达到标本兼治。对那些只是违反道德规范而并未与技术规范冲突的行为,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和监督,甚至用强制性的条款来做硬性约束并加以制止。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4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1]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它也能要人性命。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

学术道德[1]

建设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二是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养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其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并带动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改革,从而为推动一个良性循环、可持性发展的学术生态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气。

“维护学术规范,严守科学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校开展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中认识到: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要做到诚信科研,不弄虚作假,诚实笃信。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通过本次自学,我学习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 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 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 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 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再者,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我们深信,只要师生同心协力,实事求是,努力创新,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明天。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如何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里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每当我想起这么多年从事的研究生教育,想到我的学生时,这句话便会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纵观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从进校伊始,大多数人的学习与社会兼职同时进行:一方面他们已经成人,不愿意再接受家人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也促使他们加入到追求经济效益的大潮中来。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很少有研究生幻想踏踏实实地读书能换来美好的未来,他们大多数身兼数职或在不断地变换着“职业”。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研究生处在一种多元社会价值观所构建的矛盾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他们缺乏正确的科学、文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情感、价值判断力;对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基本态度游移不定;对为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认识模糊。研究生们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我深深为之担忧,并希望提供帮助。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又常常陷入窘境:他们不断在外授课、在外兼职、在外实习、在上课、在老家„„松散的校园联系使得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怎么办?我不禁思考。直到微信的出现,让我仿佛看到了荒草丛中的一条蹊径。

研究生群体思想活跃,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往往是新鲜事物的最初尝试者。在人人都成为自媒体的今天,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弱点。老师可以通过关注研究生的微信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已经成人,他们对于老师的依赖明显减弱。遇到问题时,一般以自我排解为主;在心绪不佳时,他们一般会更新自己的状态,将自己的情绪泄露出来。辅导员可通过每天更新的动态来观察他们的情绪,如遇到情绪异常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觉并及时处理。但这种方法应避免陷入官方检测,应以一种更为温情、更为私人化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老师还可以通过微信鼓励研究生进行经典阅读,以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只有进入到广阔的阅读中,人才会走出小我的圈子,到达广阔的天地中。一次,有同学质疑读书的用处,灰心丧气,我知道他关注了我的微信,便发出下面的文字以供探讨:“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件大事。我们阅读,因为它无用。”再将夏尔·丹齐格的一段话引用如下:“阅读根本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生活本身,只是‘这种生活更严肃,但没那么激烈,少一份琐屑轻浮,多一份稳定耐久,更多自恃的骄矜,更少空虚的自负,同时伴随着各种弱点,骄傲、羞涩、压抑、退缩。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为我们维系着一份有利于思考的超然。’”我想他如果看到,必有感悟吧。

由于工作特性,研究生管理者不可能随时出现在每个研究生身边,但是微信平台每天的更新与互动,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的陪伴。教育在某种时候就是陪伴,爱也是一种陪伴。心理学表明,当你对某一特定对象陪伴到一定时间,你与他之间便建立起一种安全、温馨、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关系。微信作为隐性陪伴的工具已经成为研究生管理者的首选,管理者有意无意地转载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对研究生进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超越了以往说教式的谈话及生硬的劝导。

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引导科学回归人文关怀,达到研究生加强人文素养的目的。有人说,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应该针对理工类学生,文科类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已经有了本科的专业知识,不需要人文素养。龙应台曾发表过一篇探讨文化的文章,她说,文化是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的总合,“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所以,人文素养并不同于人文知识,不管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类学生都是需要再培养的。

我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反问,我是文学院的研究生,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难道还没有人文素养吗?我一般会如此回答:拿到了学位拥有的是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知识只有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情感、道德及判断,这才构成人文素养。无论科学还是人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人文关怀,对人的关怀是所有学科的终极关怀。

微信作为个性化的私人行为对于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爱好及特长有天然的便利,通过更为私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减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及隔膜感,有益于增进师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而这种影响与对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如影随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否奏效,效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毕竟这是一个让人沉重的时代。也正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令人沉重的时代,作为教育者应是最先觉醒者,应不遗余力地使目前教育得以改观。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5

姓名: 专业: 学号:

摘 要

近年来,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中国科协调查,有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半数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规范知识。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因此对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这门课的学习尤其重要。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术规范;

一、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这门课的重要性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认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应是科技界、教育界的一项共同使命和长期任务,应把科技与教育的作用形成合力,从源头抓起,在新入学的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宣讲教育,系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深刻揭示学术不端和不当行为的巨大危害,引导他们走好学术生涯第一步。

作为研究生这个知识型团体,做好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培研究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我们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说在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尤其的重要。

二、如何对待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这门课

科研没有捷径,更不容许重在参与,只有在量的不断累积中才能导致研究上的质的变化,我坚信唯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走上科研的康庄大道。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建设起来的,我们必须让大家一起参与到其中。为什么中国学生没有创新,不是因为没有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咱国人盲从、茫然的结果所致。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那这种现象我想是能够避免的。当然这还跟咱们中国人的从众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我们在进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时候,首先要使大家都有一个目标、理想、规划。如果我们都按着上面的步骤做好自己的大学规划,我想我们的大学生活将会是另样的景象吧。

如果一个集体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可以说这个集体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它必将给所有的集体成员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当然要像一开始就有这么好的集体,我想可能性是比较小的。然而,一个集体中有几个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纯正的成员是应该能够找得到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中我们就要以这些人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是整个集体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提升几个台阶。我想在一个集体中都能有这种良好的上进心,那么这个集体迟早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团体。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你推我,我推你,不断的前进,最后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这门课的理解

通过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我深刻地意识到科研并非说说而已,而是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并认真完成。一篇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有广泛的阅读,在多读的过程中多动笔多思考多创新,只有当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认真完成才会有科学的研究成果。这次会议对我的影响将伴随我的研究之路一路前行,我会在学术道路上认真走好每一步。

作为一名走在学术工作起步阶段的硕士生,我深深地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许是籍籍无名的小辈,也许是无甚成果起步者,站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诫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都要捍卫学术的神圣性,在学术研究的崎岖小路上坚持求真求是求实求精的原则,绝不弄虚作假绝不助长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为铸就高尚的学术人格而积极努力,为取得不朽的研究成果而不懈追求,而这也正是每一个从事或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尽的义务。

三、今后如何做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个人也制定具体的方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促进学校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

一、工作目标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要抓的工作,具体到班级就是主要围绕六个率中的四个率来展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在这些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团委重视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分工、规范工作内容,努力建设班级,以“先进班级体”和“优秀团支部”的标准来规范各方面 2 的建设。

二、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建设——处于学风建设的首要位置。首先,我们将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的抱负。如请师兄师姐们传授学习经验和讲述人生经历,在同学们树立专业信心,消除心中困惑,确定人生目标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积极展开学习讨论。

三、在思想道德方面

丰富班级生活,用健康的文体活动影响同学,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依然保持班级的良好作风,组织同学们参加文体活动,包括本班男女生之间以及与兄弟班之间的篮球赛和足球赛等,这些一方面增强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增进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计划的组织“团日活动”、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四、心理方面

学习和生活委员应该切实关心同学思想状况,进入大学身边很多同学缺少了动力,对生活感到迷茫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有些同学在学习、个人素质提高以及一些活动方面表现的很松懈,迷恋上网,游戏,小说,这可能是大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半部分男生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较多,还应该继续深入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平时多与这些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与其他班委合作,共同督促他们。例如抓上课的出勤率,找一些同学共同上自习等。在建设良好班风这方面,学习和生活委员作为班委成员有责任把它做好,除此之外,及时关怀那些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的同学,并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良好的班集体,同学们互帮互助,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多于其他同学及时沟通,寻求帮助,在学习与工作方面不能懈怠。

四、作为研究生该如何做

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矿大大学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 3 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矿大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总结

总之,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6

--《新闻传播学理论前沿》讲座报告二

张 铮

在报告一中,笔者主要根据本学期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各讲的重要内容——传媒产业化进程及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一共十五次讲座中,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和感受最为强烈的是200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进行的题为《我国传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讲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直是笔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陈教授的讲座有翔实的调查数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让我深入地了解了现实也引起了深刻的思索。陈力丹教授的讲座首先从2004年发表的2003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调查谈起,这个调查针对全国55家传媒进行了调查。此后2003年3月22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针对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了规范。之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这样的重视,陈力丹教授分析了这样的几个原因:

1、体制转型: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不是一种社会职业。传媒从业人员给别人一种“错觉”,虽然不是公务人员,但是似乎具有某种“权力”。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在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上述的那种“权力”寻租的现象,以党政“权力”违法换取广告和发行量。

2、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后传媒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但是,并非市场经济会带来道德缺失,而是目前的市场还不规范。

3、行业混岗:现实传媒体制内部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这是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编辑部人员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报道权”(这本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要求所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订阅。特别是拉广告,丰厚的回报对于传媒业人员诱惑大,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会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处在生存焦虑下的传媒和记者,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下降,记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竞争带来生存的困境,有些记者甚至没有正式的身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下降是必然的。此外,媒体人员的流动性过高,很多记者或者编辑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媒体经过很短暂的培训就上岗,甚至有时候要“来之则战”。因此这必然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岗位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珍惜,“能赚一笔是一笔”成为很多从业人的信条。

接下来,陈力丹教授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一是专业(行业)意识,即监督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二是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三是专业知识、技能和培训,四是专业资格的认可,五是专业内部的自律,六是专业精神的范例,总之是要将传媒的责任、使命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而形成;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而且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

4.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我国的传媒伦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论著尚停留在阐发较为

抽象的原则层面,缺少新闻传媒的专业特征和可操作性,与传媒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此后,陈力丹教授总结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道德的15种现象:

1.编辑部和经营部混岗,造成“有偿新闻”泛滥;

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

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受贿无闻

5.假新闻

6.制造“假事件”,即所谓“新闻策划”

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侵犯公民和法人的隐私

9.侵犯当事者的“著作权”

10.“媒介审判”,即媒体报道司法审判,以非法治的意识报道法治

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

12.拒绝更正与答辩

13.恶意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虚伪广告和庸俗广告

最后,陈力丹教授分别用图形代表了职业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即个人职责为最轻,其上是组织职责,再往上是专业职责,最高是的社会职责;与此对应提出了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即以制度化层面作为基础,再往上分别是行业层面、传媒层面、职业层面。

陈力丹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此后我看了一系列陈教授论述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文章。现在回头看这个学期的历次讲座,不禁又想起了《穆青传》的作者张严平在2005年3月8日做的讲座中深情地介绍穆青老人的场面。可以说,这两次讲座都是有关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讲座,如果说陈力丹教授偏重于学理研究和探讨,那么张严平做的介绍穆青新闻生涯的《穆青传》的讲座则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树立了一座高山。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和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他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中国20世纪新闻史的写照与奇迹”。范敬宜院长高度评价穆青同志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穆青同志可以说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的典范。“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把握大局”,是穆青在长期记者生涯和新闻领导岗位上恪守的原则。

如果把记录穆青同志光辉一生的《穆青传》、张严平老师深情的回忆和陈力丹教授揭露的我国传媒业目前存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问题做一对比,忍不住会让人感觉到进行职业道德的提倡和职业规范的建立十分有必要。但是这也要我们思考,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记者忙着跑新闻发布会,拿材料,没有时间搞调研,还能产生穆青这样划时代的记者吗?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报道方式,穆青的“讴歌式”报道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而且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没有遭遇过社会的风浪和人生的起伏,我们能有那样敏锐的把握社会脉搏的高超水准吗?但是无论怎样,穆青同志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和他的“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我的一切”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但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仅仅有光辉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全社会和全行业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实现行业自律,同时也有必要建立适合的职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实践的探索和学理的研究。

《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广东新闻传媒的他律与自律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10月对广东新闻从业者进行一次关于职业道德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广东省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这里面涉及到前面所述的很多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有很多是违背记者职业规范的做法。从对策上看,笔者认为,首先,新闻传媒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应该在行业内部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采取手段促进新闻从业者自律,使新闻从业者真正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其次,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有效发挥自身在规范传媒行为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制度建设;第三,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加快立法,通过法律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传媒的权力范围。一方面要尊重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合法利益,保护传媒的采访权、报道权、传播权;另一方面要抑制传媒权力的任意扩张,确保传媒权力的行使限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认真完善现有的与传媒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逐步推进新闻职业道德有关条例的法律化,从法律上来抑制或减少新闻侵权的事件。

此外,对于新闻伦理学的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现在的新闻道德与职业规范很多是领导部门拍脑袋写出来的,而即便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多的矛盾出现。比如前一阵子惹来沸沸扬扬的争论的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却成为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问题。

笔者看了很多关于这组图片的讨论,既能理解摄影记者的委屈,也理解网民的愤怒。结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来说,这反映的就是记者舆论监督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距离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局限性。

记者的职责非常明确,要忠实于客观,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的发生,不能人为地干扰新闻事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本来就是有一定旁观身份的,暗中观察,伺机等待,不光是表现在揭黑、曝光等负面新闻中,甚至是有些中性的社会新闻,记者都只是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干扰事实发生的人。

然而另一个问题是,记者也是社会人,也需要讲求公共道德。因此网民的愤怒就在于记者可以漠视即将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灾难或事故。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不具备社会公德的记者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记者呢?

这里就体现了笔者提出的加强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记者在这里面临的是两难的境地。填平了水坑或者树立了警示牌就干扰了新闻事件的原始发生,或许会失去一条好新闻,而另一方面,如果等到事件发生了再树立警示牌不但会背上“缺德”的骂名还会失去原有的新闻的社会效力。这本身就是有矛盾的,一方面要保证公众的消息绝对正确,一方面又要献身于公共利益,这本身就是很难两全的。中国的新闻理论里面规定新闻是自发的,不能人为地干扰,以笔者的理解,这无论如何都与公德心挂不起钩来,这也就是说新闻事件发生时,公德心对记者而言相对要弱化。而网民关于记者公德心的指责也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说,更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非记者的社会公德。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7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 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例如,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 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 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 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 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 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 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 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 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 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 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 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 不顾社会效益,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 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对学生不公正, 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 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 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 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观点偏激, 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 并且目标清晰, 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 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 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 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 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 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 采取的措施单一化, 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 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 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 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 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 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 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 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 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 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 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 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 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 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 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 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 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 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 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 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 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 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 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 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 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认真备课授课评课, 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 不粗制滥造, 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 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 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攻坚克难, 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 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 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 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 (外) 或国内 (外) 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 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 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 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 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途径与具体措施, 多个维度着手注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省”反思, 促使他们对自我师德作出客观的评价, 精进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23 (3) .

[3]饶咬成, 刘吉成, 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2) .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3) .

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 篇8

【摘 要】 在研究生中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教育内容的完整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深入持久,很有必要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加以建设。而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相结合,可凭借该模式的特有优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慕课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莉,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林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术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42-02

高校领导智慧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现状分析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具体行为规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和学术活动的各方面。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尊重与遵守,不仅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术团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数量规模扩大和生源类型增多,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以及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的现象凸显,学术失范和学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已经严重污染了研究生培养环境,亟待改善。例如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2006年南京财经大学的一篇学位硕士论文惊人相似,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为“山东”之外,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同时,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也无形中助长了“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发生的概率,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实际来看,虽然90%以上的大学在自己的网站上都公布了学校制定的学术规范条例及规定,但真正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大学却比较少。如南开大学采用了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系统,包括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参考资源和学风论坛4个模块,学生在完成360分钟的学习时长及全部测试后,将获得一份带有二维码的结业证书;有的高校则将传统课堂和在线考试相结合,但大多数采取的是专题讲座的形式(无考试)。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内容薄弱、形式单一、效果有限。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言:“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

二、建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的必要性

应该说,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外95%以上的大学都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了学术规范条例(手册)供学生阅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注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侵权行为的规制。同时,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监察管理体系,所有入校学生都被要求遵守“The Honor Code”并参与学术规范条例的线上课程和线上考试,课程还提供大量公开视频作为参考资料,有的学校还在入学前要求学生签署相关学术规范协议。从发达国家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实践出发,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介绍规避实验违规、数据操纵、剽窃、欺诈等方面的规范,告诉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不失为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内容体系始终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持续扩展,从早期定义为“捏造、篡改、剽窃”,继而包括了在科学界进行项目的申请、实行、报告时,出现的明显与公认规则不符的行为,接着补充了对数据的不足不进行说明、只根据一部分研究结果写报告、不负责任地公布研究结果,以及错误使用署名、一稿多投、研究活动中的性骚扰等行为,其后与生命相关的研究伦理也成为学术道德的新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新的学术不端行为边界和研究伦理准则还在不断涌现,需要在系统的课程中进行介绍和完善。

因此,开发和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系统讲解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并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和引导,对其学习效果及时掌握分析并作出反馈或调整,才能避免当前我国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与教育活动中流于形式、浮于口号、失于长效的不足。

三、以“慕课”模式创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的优势

所谓“慕课”(MOOC) 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曙光”的“慕课”模式正在教育界掀起一场革命风暴。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相结合,可凭借该模式的特有优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提升教育效果。

1.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虽然在大多数高校中都被列为研究生入学教育的必备环节,但一般采取专题宣讲的形式,由各培养单位分别组织或学校统一安排。由于受到教室容量、师资来源和不同校区等教学资源的限制,讲座水平和教育效果会因实际情况产生多重差异。如果将教育形式由专题讲座转换为传统课程,虽然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但由于授课对象数目庞大,也会带来课时安排、教室占用、师资配备等一些列后续问题。

而使用“慕课”模式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源限制,通过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形成随时随地能够进行授课与学习的灵活课堂。还可以不受人身归属的限制,荟萃大家泰斗,实现远程合作教学指导。同时,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海量视频或文字材料以作参考,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储备。

2.“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虽然受到广泛重视,但其内容涉及大量国际通行的规范与要求,不仅要求讲解细致而且必须用语准确,传统教学模式下未免显得枯燥和刻板;其次各校组织的宣讲团队虽然名师云集,但他们多为临时聘请,讲座内容重道德轻规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或有偏离;再次,由于宣讲会受到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涉及知识点往往无法讲深讲全,不能对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给予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活动中学生兴趣索然,效果不佳的局面。

而使用“慕课”模式不仅可以根据研究生学习思维特点,直接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或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扩展阅读材料等巧妙地集成为富媒体学习素材,利用动画、微视频、情景模拟、案例引用、通关夺宝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变得如同网络游戏般丰富生动;而且可以通过专业化的设计团队和教学团队,将知识点碎片化,形成短时间的教学单元,建立起研究生个体既可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培养环节要求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又能保证学习的系统性、有效性和严肃性的教学模式。

3.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形式强化互动互学。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思想教育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典型课程,由于目前多采用大范围宣讲的传统形式,师生之间互不相识产生的心理隔阂、台上台下形成的空间距离,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灌输为主流的教学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实施效果。

而使用“慕课”模式则可以按照授课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师生互动,学生互助、辅导讨论、学习效果评测与进度控制等教学管理功能全程嵌入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之中。首先,“慕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体现,不仅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可以自行控制,对课程存疑部分可以反复观看,而且成为提问和讨论的中心,可以随时在线提问由老师解答或引发同学讨论,还可以追踪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源的增减情况并作出评价;同时,老师也可通过慕课特殊的技术设计掌握充分的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和高频反复观看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提问、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对自己授课的进度、难度、热点、重点做出判断和调整,借助在线答疑、参与讨论或“翻转课堂”等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甚至可以从学生的提问或发言中得到启发,深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

四、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结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课程设计上对教师团队的投入与创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在我国还没有权威通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涉及内容也非常庞杂,不仅包涵很多既定概念,也涉及法规制度和适用程序的详细讲解,既有科学性的内在需求,也有思想性的必然目标。

如何利用“慕课”模式知识单元化、媒体集成化、流程互动化的特点,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制作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完备充实,就需要教师团队通力合作,精心设计,在分割细化知识点、编辑使用多媒体素材、找寻经典案例、提出代表性问题、丰富参考资料等方面开动脑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相关的最全面的信息,并能够入耳入心,活学活用。

2. 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对不自律行为监督的盲点和难点。

传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是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环境之中开展的,虽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提问和讨论环节的互动表现出即时性和随机性特征,而且学生所有活动均在老师的观察和监管之下。但在“慕课”模式下,学生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心无旁骛成为难点,同一学生控制多台终端同时播放的情况也有发生。因此,还需进一步改进慕课的技术设计,在用户使用时加入指纹或肖像认证,并在播放过程中不定时地调用摄像头拍摄当前使用者的学习状态。同时,采取随机在线测试的方式考察学习效果,不同终端的测试题也各不相同,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这些都可成为最后的成绩判定依据。

3. 经费预算上要充分考虑课程制作和运行的成本。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借和教师劳酬,而用“慕课”模式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则需要通过广泛的招投标来选择制作公司。制作公司首先会根据课程的拍摄难度、动画使用、成品时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提出经费预算,然后由教师团队进行性价比的分析和权衡,但一般情况下制作费用都会高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成本。而且,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这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言,由于授课对象数量庞大,必须借助能够支撑高流量同时运行的专业网络,后期收取的运行费用也相当可观。目前一些制作公司也推出了“慕课”平台,可由教师自行制作“慕课”课程以降低制作费用,但是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很高,也需学校统一购买平台并进行人员培训,只能在“慕课”课程建设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方可实施。尽管短期内制作和运行成本高昂,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慕课”课程制作完成,就可以大范围长期在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月俊.美国大学的“荣誉承诺”制度及其教育意义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2] 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3]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7-19.

上一篇:秋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遗失证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