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通用8篇)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篇1

刘邦夺取天下后良将大多被杀,这与一千五百年后的朱元璋有着惊人的相似。张良似刘基(刘伯温),萧何与李善长相仿,韩信之于蓝玉,傅友德等。

凡是历史上伟大君王的子女基本上都不咋地。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镗,他们的继承人都有问题~~~但也有违反这条规律的——代表人物,有请朱元璋同志,朱棣同志,朱高炽同志和朱瞻基同志上场——哗~~~(掌声)

——请问朱元璋先生,您培养出这么个好儿子有什么秘诀吗?

——朱元璋:那有啥秘诀,咱儿子都是战火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不比猴都精早死几百回了~~~

——那朱高炽同志也就不用说了,毕竟也是靖难中过来的嘛~~~但是朱瞻基同志就不同了啊,他是怎么成为明君的?

——朱瞻基:主要是因为我爸是个瘸子,不好好干活怕别人说我“看,瘸子生了个傻子~~~”

皇帝的称号问题

皇帝有许多称号,什么庙号,谥号,年号一大堆,在这里解释一下

年号最容易,就是康熙,永乐,万历等等在明清之前一般皇帝有N个年号,比如汉武帝,这位仁兄太生猛啦——生猛的都快赶上海鲜啦——竟有17个年号,什么元朔,元狩我都叫不上来~~~而在明朝以后就改为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就出现了恐怖的康熙60年,乾隆55年等令人瞠目的纪录~~~

谥号,谥号是指汉武帝,汉光武帝这样的死后追封的号,之前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比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是一个“武”,汉文帝就是“文”,汉光武帝就是“光武”。但到了明代之后,为了证明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大臣们(注意,皇帝的谥号都是由大臣制定的)绞尽脑汁,极尽所能地“掰”——明代皇帝的谥号竟多达十七个字——满清就更夸张了~~~智慧再次升级——多达二十一个字~~~真无语,当时要去祭祖,都得念一大串极尽赞美之词的谥号,念错了还不行,小心你的脑袋~~~

还有一个小插曲,先前的大臣们在制定谥号时还颇具黑色幽默——脑子痴呆的,就定个“惠”;亡国的,给他个“哀”;荒淫无道的,送你个“废”;当傀儡皇帝的,就给个“质”;少年暴猝的,甩给你个“少”自己偷着乐吧~~~

庙号,这个就有来头了,由于谥号字太多不好念,在唐宋之后就改为称呼庙号——诸如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清世宗之类。但是为什么有些皇帝是宗,有些皇帝是祖呢?这是源自刘邦同志伟大的一句话:祖有功,宗有德。所以皇帝的庙号中必定会有祖和宗。故曰:皇帝者,祖宗也...(玩笑)

但是在唐代之前,庙号的给予是很严格的,只有那些有先进事迹,革命影响的皇帝才能得到庙号——东西汉加起来有24位皇帝,得到庙号的只有8位,连文帝景帝都没得上,你说严不严。

唐代之后就没那么多规矩了,但有一条没变——只有有“大功”的才能称“祖”——这个大功一般指打天下等危险运动,机会少难度大。所以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有。例外的是朱棣先生和玄烨同学。朱棣先生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在嘉靖时改为明成祖,为啥呢?

靖难!

是的,就是靖难。朱棣推翻了“残暴”的朱允炆,有大功。

那么玄烨同学就不必说了,毕竟人家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哦,对了,还有个白痴——三国时曹丕的儿子曹睿,这位仁兄更是生猛,把他爷爷(曹操),他老子(曹丕),捎带手还有他(其实这是主要的)都给封了“祖”

遗臭万年~~~ 下面来点更有趣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可谓中国历史上死的最冤的皇帝:话说有一天晚上他闲来无事跟他的大老婆喝酒,喝着喝着他就醉了,她的大老婆也喝不下了,就说皇上臣妾不胜酒力,先行告退。司马曜说不行,过来,这还好多呢,喝完再走。他老婆说我真喝不下了。这个司马曜大概是喝糊涂了,说了一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别以为自己多有姿色,天下的美女多的是,难道老子会在乎你一个?——这明摆着是告诉他老婆,老子想包二奶,你能咋地。他老婆听到这话当时就目瞪口呆,晚上睡觉时越想越生气,一时想不开——呵呵,不是自杀,她找了个宫女,一钱二权三威胁,这个宫女就去用被子把皇帝闷死了...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东汉汉殇帝刘隆,这位大爷满月就当上了皇帝,上朝得皇太后抱着...八个月时夭折(估计是当皇帝心理压力太大~~~)。

南北朝中的南朝宋,有一出荒诞不经的喜剧。宋的皇帝中竟有两个的谥号一样,都是“废”,故一称前废帝,一称后废帝。再加上这来那个人中间有个明帝,这三个人的故事可谓曲折离奇,堪比韩剧(少儿不宜)话说这前废帝登基之前,一天看见他的...我算算...应该算是她的婶婶,觉得这女的太正点了~~~就...那什么了。最要命的是这个人竟然都怀孕了!这下大发了!堕胎药,冷水泡,仰卧起坐撑竿跳,啥都试了,可这个婶婶健康的很,愣是没堕掉,于是乎前废帝的叔叔算是结结实实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于是乎男人是要面子的,于是乎前废帝登基6个月后,被他叔叔派人暗杀,鞭尸,肢解...年仅17岁。他叔叔接替皇帝位,是为明帝。而那明帝跟他外甥一个德行,专喜欢抢别人的老婆,甚至动了他父亲的一个妃子,他应该叫大妈二妈三妈之类的,而且他玩完了竟然把她杀了,还把肚子剖开观察内部结构...(恶心)果然不到5年他也被杀,时年35岁,而即为的,太搞笑了~~~竟然是当年前废帝与明帝老婆生的那个孩子,是为后废帝。这个后废帝变本加厉,不仅乱性而且乱杀,一天不杀人便觉怏怏不快,好一副狗嘴脸...死时15岁(所以说家庭教育要搞好。)

唐代因为武则天的存在,有两位皇帝当了两次皇帝(有点绕口吧)分别是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真是何苦生在帝王家。

南宋的皇帝大多信服让位制,当几年就下岗,儿子接着来,真是见好就收,大概是受了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影响,赵构晚年就是让位的

元朝的皇帝名字极其绕口,看元朝史书真是一种折磨~~~而且元朝皇帝突发奇想,不仅要当皇帝,还要当大汗,于是乎在元朝祭祖的时候得先说什么什么皇帝,再说什么什么汗,真恼了...在下把元朝皇帝(包括北元)的名称庙号都摘录下来,保证能让人目瞪口呆。

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元仁宗圣文钦孝皇帝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元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元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元惠宗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

昭宗 和孝皇帝 闭里可图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平宗 宁孝皇帝 乌萨哈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

咋样,傻眼了吧。

话说这忽必烈当了皇帝之后,生怕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于是乎连封了5个太上皇...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睿宗 监国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孛儿只斤拖雷摄政

太宗 英文皇帝 窝阔台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 贵由汗 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 蒙哥汗 孛儿只斤蒙哥 真没话说了...宋恭帝,这是一个奇特的皇帝,他是退位后活的最久的皇帝,4岁登基,6岁时忽必烈攻陷临安,恭帝退位,18岁时忽必烈强迫他去西藏出家,53岁时被赐死。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篇2

二、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新型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就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学生一旦成为情感教育的主体,就会刺激学生进行情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课堂中也可以采取竞赛、表场、评优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三、借助技术手段,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求知需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激情”,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变单纯、枯燥的语文教学为活生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已不再是个新鲜事物。把作品制成课件、音乐、电影片段,再现画面,直观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收效甚佳。如在讲授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可以先用电影片段播放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这种形式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四、教师应充满激情进行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要根据范、通顺、连贯、得体、准确、简练。生活中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幽默呢?那就要学生学会语文课外知识积累,其途径有三:

1. 提供优美的课外知识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言是门艺术,妙语则更让人如品琼浆,回味无穷。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感受力的培养?

(1)对妙语佳句的感受,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道理。语文课前,作文讲评之后,或全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或一句妙语,反复吟之,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有些流行歌曲,有的充教材内容,使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充满情感,才能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学生心灵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五、情感教育还需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加深

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这些作品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后,在课后可以进行表演和场景再现。而如在学习《挺进报》后,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国民党集中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实地场景参观而更加敬仰陈然、许晓轩、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同学们会被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文学作品中去,要把作品与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教师还要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把热爱学生的感情渗透到初中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求索,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

[2]李锡英.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3]蔡裕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2007,(1).

[4]郑三中.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研,2007,(2).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之反思

(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盐城

摘要: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出现很多问题让人担忧。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向语文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也给文学一点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读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我国的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告诉人们: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相比的。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说:“三满诗情画意,有的蕴含哲理,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催人奋进。久而久之,学生不听优美的语言,犹如饥肠辘辘,饥渴难耐。

(2)开列书目,如新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中外名著”,以及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编写的各年级各册语文课外读本等,都应是学生品读的美文,积累课外知识的来源。如果说前者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话,那么自读则可训练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教师还可开列某些报刊杂志中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定能让学生流连忘返。

(3)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佳句,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如孙犁《黄郦》中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一组排比句,就很值得玩味,“啸”、“游”、“走”、“排”几个动词,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几种动物达到“极致”的不同情态,而且立刻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顿悟“环境”是达到“极致”的关键所在。《春雨潇潇》一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像牛毛像细针,丝丝缕缕,轻飘细扯。”句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描写出春雨迷蒙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活动和事情发生的环境,使所叙之事显得生动逼真。

2. 借用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品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在语言的运用上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的作文或口语交际中,能准确地、恰当地巧借成语、俗语、诗词、名句,就能使作文或表达言约义丰,增色许多。那么,借什么,怎样借呢?

首先是复活学生记忆,点燃语言火花。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记下了不少的成语、俗语、诗词、名句,已积累不少课外知识。如:古典诗句中的咏花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按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人闲桂花香,夜静春山空”等。只要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写作起来或口语交际自然信手拈来。

其次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信手巧借运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有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之感,这正说明了学生语言的学习积累太少、太窄。怎么办?平时教学中,可以开辟妙语专栏,奉献全班。可以每天让一名学生写,全班观赏,并有比较。如一名学生写道:“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楚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学生读着这样的好句子,还想到了与此对应的诗句。这样,学生就时时处在一种鲜活语言的浓烈氛围里,写作起

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反观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残酷的升学竞争已经把课外阅读挤到了悬崖边上。

我们先看一些语文工作者的调查结果。

(1)上高二中陈果川、伍晓锡、姜玉薇对上高二中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中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情况。

来,自然有话可说,妙语迭出了。

教师教学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美词佳句的“耳染”,讲析课、作文指导课尤其要妙语连珠,口惹悬河,使学生徜徉于词汇的花园之中,遨游于妙语的瀚海之上,陶醉不已,如“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如花,微笑是金,还可以引用优美的语句:“微笑是心灵交融的火花,微笑是夜空宜人的明月,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等等。

这样,不断强化学生借“他山之石”,以增强习作和口语的文采,提高语言的品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最适合片断写作训练。训练前,限定或不限定成语、俗语、诗词、名句,让学生在片断写作中借“他山之石”美己之文,按其词汇量、准确度予以评分。教师的重视、引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激情,他们会在教师苦心设计的训练套路中,轻松愉悦,自然天成。

3. 用例子进行仿写,培养学生语言创新的能力

仿写句子,是初中学生语言创新的必经之路,只有仿写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笔头才会活起来,成熟起来,妙语佳句才会从其笔下源源流出。因此,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仿写本是学生必备的,日练一句,久之必然成“癖”,其训练形式以填充式为主,例如:“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很多创新的句子,如有的学生写道:“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童年》,我们体会到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又例如让学生仿“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的坚韧毅力”的句式,学生写出了“贫困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学生写好后教师要坚持批改,坚持讲评,推出佳句,鼓励先进,使学生的激情经久不衰。

仿写一个阶段后,学生的笔头练活了,兴趣盎然了,教师就要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创新训练,使其进入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豪感、成功感的境地。不过创新训练仍然要为了学生提供“样板”,教师要精心挑选那些富有哲理性、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句子,给学生以典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词汇的花丛中采撷,在语言的天空中飞翔,抒写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句。

学生掌握了积累课外知识的途径,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不论是写作还是交际,那风趣、优美、动听的语言就会出口成章。

摘要: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学科,作为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范、通顺、连贯、得体、准确、简练。生活中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幽默呢?①提供优美的课外知识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②借用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品位;③用例子进行仿写,培养学生语言创新的能力。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篇3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要求: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②、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③、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我们这里,靠上靠下准备学具,可能性不大,但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學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如学习《狼》,去阅读《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阅读《水浒传》;学习《热爱生命》,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去阅读《谈骨气》;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必须覆盖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大纲推荐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

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读写结合的原则

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我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4)、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拓展阅读也有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如我在教学《心声》《孔乙己》等文章时,就教给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骆驼祥子》《狂人日记》里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4)、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会用字典、词典,会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5)、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读书注意光线,保护眼睛;注意姿势,保护身心正常发育;注意情绪,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注意环境,防止干扰,集中精力等习惯。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篇4

(1)顺序记忆法: 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 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 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 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 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 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 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 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5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开展殖民掠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生贵族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掌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来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总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意义: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1689年,为限制国王权利,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b.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2.<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为限制国王的权利,确定议会的大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3.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英国采用海盗方式,在海上进行抢劫活动.16世纪晚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英法早期殖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英法荷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后,英国战胜了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4.来克星顿的枪声和美国独立

a.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b.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整编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c.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d.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e.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f.意义:

1.独立战争使美国赢得了独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实行总统制,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它同时又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5.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6.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791年6月,奥地利和普鲁士采取军事行动,帮助路易十六镇压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统治,9月,法国军队也把外国军队赶出国境,并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后,法国政局动荡,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对外打击反法联盟,扩张法国势力.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敲响了帝国的丧钟;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再次惨败;1814年反法盟军开进巴黎,帝国灭亡.7.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促使手工工场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进程:a.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利纺纱等机器相继问世;80年代,水利织布机的出现

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b.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气机,1785年,这种蒸气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从而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c.蒸气机的使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汽船和火车机车相继诞生.d.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8.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c.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9.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论研究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意义:使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0.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北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南部实行大种植园经济,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双方在关税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意义:使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1.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为摆脱落后状态使俄国成为近代强国,推行多方面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行学校教育.它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农奴主推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作用: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发展极其缓慢.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被迫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一块份地.它实际上是一场沙皇自上而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2.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意义: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世界历史>第二册

1.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成就:a.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石油,电力和煤炭构成了三大能源.b.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德国的西门子创制了第一辆有轨电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导致了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c.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 19世纪中期,发明了有线电报;19世纪晚期,有线电话和无限电报也研制成功.影响: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19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其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美国和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和过分依赖殖民地,经济发展缓慢,工业生产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竭力进行武装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和主要成员

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来参加到协约国一方)

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西线三大战役

1914年6月底,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西线三大战役:交战双方是英法和德国,分别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5.美国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大战爆发时,美国利用中立的地位与交战国做生意,通过出售军火,提供贷款,大发横财,国力大增.1917年,在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时候,美国加入协约国,终于参战了.美国的参战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财力方面,使协约国受益极大.一战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用武力镇压革命群众.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推出”一战”,颁布了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法令>.苏联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28年和1933年的两国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同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7.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19年1-6月,参加国有27个,英国,法国,美国三国成为和会的主宰.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页)

8.华盛顿会议

在美国倡议下召开,共有九国国家参加,美,英,日三国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际上成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其内容有:金融方面,首先从金融业开始,使私人现款重新流通;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拨款补偿;工业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社会赈济方面,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评价: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b.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11.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a.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和强化了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军民英勇捍卫国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开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美,英,苏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了会议,确定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协议:德国由美苏英分区占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2.二战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和影响

从1946年起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斯大林领导下,集中精力恢复并发展经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工业的发展重点.苏联人民取得了经济振兴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13.”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967年,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互相间的合作,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发起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建立后,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4.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美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控制西欧各国.为了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60年代,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战争.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立的增强,苏联也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末,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企图建立在南亚和波斯湾地区的霸权;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两国本身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联力不从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变称霸政策.15.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战后亚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6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篇7

一、利用谐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 涉及大量的数字、人名、地名, 记忆的难度很大, 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方法进行识记。这种方法采用发音相似的词语帮助记忆, 不但效果比较好, 而且可以长时间储存在大脑里。

(一) 组词的办法。

意思就是在要记忆的词语当中选取一个字, 组成另外一个常用的词语, 进行记忆。比如说, 在二次革命前, 袁世凯撤消了三个省的都督, 他们分别是安徽省的柏文蔚、广东的胡汉民、江西的李列钧。要记忆这三个人名, 就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办法。比如柏文蔚可以记忆为安慰, 胡汉民可以记忆为东汉, 李烈钧可以记忆为将军。这样就比原来单纯的记忆容易多了。

(二) 造句子的方法。

在要记忆的人物或地名中, 取第一个字, 组成一句话进行识记。比如, 上海七君子的七个人分别是: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在记忆中这些人名时可以选每个人的第一个字进行记忆, 将这七个名字变成“沈邹李沙史章王”, 通过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人名全部记下来。

二、利用顺序法识记历史知识

即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比如, 美国独立战争可以利用下面的提纲进行记忆。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独立战争开始爆发

1776年——大陆会议, 发表《独立宣言》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战争出现了转折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1781年——北美大陆结束大规模的战斗

1783年——签订巴黎合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利用归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 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记忆, 叫做归纳法。这种方法便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记忆。比如, 在我国近代史上,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鸦片战争, 签订耻辱条约, 农民起义, 袁世凯的复辟, 洋务运动, 康梁发动的百日维新等。在具体每一个事件中, 可以利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详细归纳。

四、利用比较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这种记忆的方法是列出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近代史中, 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进行比较, 从条约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在每一次战争中逐步加深的。再比方, 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就会看出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五、利用活动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用报告会、播放历史题材的电影、举办知识竞赛、展览等, 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活动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 能把枯燥的、单调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降低了本身的难度。比如,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 可以播放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 以还原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林则徐的满腔热血, 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播放电影时, 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问题, 从而把知识进行内化, 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六、利用具体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大部分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位置, 所以对于一些直观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掌握。比如在学习奴隶与奴隶主的课程当中,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二者的概念里得出这样的结论, 奴隶就是被奴隶主强制进行劳动、剥削利益的人, 奴隶主是生产资料 (土地) 的拥有者, 对奴隶进行压迫、剥削。他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 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地位。这个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奴隶制度, 作为抽象层面的知识, 很多同学难以从具体的方向进行把握。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以直观的形象作为切入点, 比如奴隶制度建立在奴隶被压迫、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基础上, 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七、利用遗忘规律识记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42-01

一、史料概述

初中历史新课改已整整运行了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和课题研究来保证历史新课改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而史料是历史的组成细胞,史料是否正确和具体,直接关系着能否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所谓史料就是有关的历史资料。它即包括各种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方面的资料,而且很多时事都是很好的史料来源。初中历史新课改更加强调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即它是发现历史和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的必要依据。因为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以及知识综合能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在归纳、分析和判断问题时的逻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j: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所发生的历史现象。史料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史料充分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主题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育学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教学很容易走向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 :忽略教科书、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质与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应把握好以下策略。

1、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有的认为只要是基础知识能够积累到位,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有的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两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都是无法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使用史料作为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处,这样的误区也是存在的,即 :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形成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以史料为依托,始终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国初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原始史料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在新的教材中,精简了课文的行文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实物图片、历史图片、人物的艺术图片、原始的文献资料等内容,有的内容中还附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历史小常识。这些内容方面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资料,参考价值很高。历史教材的重要转百年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的史料运用多为课外补充资料外,那么,新教材中的史料将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挖掘解决了史料的来源问题、提高了史料的运用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准确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史料的运用效果。

3、尊重历史,把握史料运用中的真实、适度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不适度运用很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主观判断一些历史现象的方向上,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着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偏执的怀疑会更多。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遵循真实与适度的基本原则。由于初中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很多史料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理解,为了让史料能够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那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前对史料进行精心的、特别的处理。特别是对古文字的处理和史料的编辑。例如 :古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文字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将古文字资料全译成白话文,或者是对重点的词汇加以解释,尽量减少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存在的文字困难。另外,将适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增加史料说明。因此,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

三、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而知今,彰往而查来。它的目的不在于服务过去,而在于服务于现在和未来。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加强对史料的精选和巧用,以史料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把握原则、注意方法、敢下探索、不断创新,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国誉.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J].四川教育学院,2009(4).

[2] 陈雪征.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和运用[J].教育平台,2010(12).

上一篇:初春印象散文随笔下一篇:企业如何才能建立好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