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通用11篇)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ndosco///pic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holedocholithias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5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of whom, 42 treated with endosco///picbined with herbal medicine, and 43 treated by open surgery. The outcom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result was satisfied by employing endoscopic therapy, with calculus emptying rate being 97.62%. The relate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recovered rapidly without severe complications.ConclusionCo-therapy with endoscop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tool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KEY WORDS]endoscop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ctive; treatment outcome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这种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创伤大、并发症多,高危病人不能耐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27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58例, 女69例, 年龄24~73岁, 平均 (54.21±16.27) 岁。纳入标准:均经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均采用内镜括约肌切开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治疗[3];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4]。
1.2 手术方法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局麻后插入内窥镜, 并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明确结石数量、大小及位置后, 再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 对于结石较小者采用网篮取石术, 对于结石较大者采用机械性碎石+冲洗胆管。为防止结石复发, 术后应留置胆管以保持胆汁引流畅通。待患者病情恢复2~5 d后, 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全麻后, 在腹壁处穿4个直径为0.5~1.5 cm的孔, 并分别放入专用器械。分离胆囊后, 采用钛夹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完成胆囊切除并清创腹腔。
1.3 评定标准
结石残留:术中已发现但未取出的结石, 术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结石。结石复发: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半年后, 患者出现症状来医院就诊,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而行再次手术治疗者[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对结石残留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后, 100例患者取石成功, 占78.74%;27例患者结石残留, 占21.26%。单因素分析发现, 患者年龄、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合并胆管炎、合并胰腺炎与取石成功显著相关, 而与患者的性别、黄疸史及合并慢性肺气肿无明显相关性, 详见表1。
2.2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对结石未复发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后, 108例患者未复发, 占85.04%;19例患者复发, 占14.96%。单因素分析发现, 患者年龄、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残留、胆总管直径、黄疸史、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合并胆管炎、合并胰腺炎、术后并发症与结石未复发显著相关, 而与患者的性别及合并慢性肺气肿无明显相关性, 详见表2。
2.3 影响取石成功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年龄、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合并胆管炎、合并胰腺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结石数量 (OR=0.12, 95%CI为2.704~3.976, P=0.001) 、胆总管直径 (OR=0.14, 95%CI为3.094~4.856, P=0.005) 、胆管扩张 (OR=0.25, 95%CI为1.252~2.169, P=0.023) 、胆总管扩张 (OR=0.18, 95%CI为2.142~3.707, P=0.009) 、合并胆管炎 (OR=0.15, 95%CI为3.014~3.763, P=0.001) 是影响取石成功的独立因素。
2.4 影响结石未复发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年龄、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残留、胆总管直径、黄疸史、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合并胆管炎、合并胰腺炎、术后并发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年龄 (OR=0.17, 95%CI为0.938~1.704, P=0.029) 、结石数量 (OR=0.11, 95%CI为2.684~3.952, P=0.001) 、结石残留 (OR=0.20, 95%CI为1.347~1.926, P=0.019) 、胆总管直径 (OR=0.15, 95%CI为2.033~4.512, P=0.009) 、胆管扩张 (OR=0.22, 95%CI为1.881~2.405, P=0.023) 、胆总管扩张 (OR=0.18, 95%CI为2.041~3.652, P=0.014) 、合并胆管炎 (OR=0.13, 95%CI为2.479~3.708, P=0.001) 、术后并发症 (OR=0.12, 95%CI为2.903~3.415, P=0.001) 是影响结石未复发的独立因素。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口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出血少等优点, 目前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手术[6]。但当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 腹腔镜手术治疗有所局限, 需另行其他外科手术 (如内镜括约肌切开术等) 治疗。结石残留是影响近期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 部分结石残留患者需行二次手术治疗;而结石复发是影响手术治疗远期效果的因素, 亦需行二次手术治疗, 这不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伤害, 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7,8]。因此, 探讨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对选择合适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非常有帮助。
本研究对12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 结果发现, 100例患者取石成功, 占78.74%;108例患者未复发, 占85.04%。这与楼晓楼等[9]报道的基本一致, 亦说明取石成功率及未复发率较高, 因此, 探讨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10]。本研究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取石成功及未复发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经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后取石成功获益者, 其年龄较小、结石数量较少、结石最大直径较大、胆总管直径较小、无胆管或胆总管扩张及无合并胆管炎或胰腺炎,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结石数量<10个、胆总管直径<1 cm、无胆管或胆总管扩张、无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说明患者的病情, 如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管炎能够影响手术治疗效果[11]。因此笔者建议, 手术治疗前应全面综合的评估患者的病情, 对于不能彻底去除结石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前可给予溶石及排石治疗[12]。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未复发因素, 目前各家报道不一, 部分临床研究认为大结石、手术类型及无术后并发症是结石未复发的保护因素, 另外, 与年龄、性别也可能有关[13,14]。而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55岁、结石数量<10个、无结石残留、胆总管直径<1 cm、无胆管或胆总管扩张、无合并胆管炎或胰腺炎、无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远期治疗效果较好 (结石复发率较低) 。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勤于运动, 这既利于排石, 有可预防结石复发;无结石残留则不需行二次手术, 在减轻对胆道损伤的同时, 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15,16]。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三镜联合治疗;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8-02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较高,严重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为改善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病率高等特点,常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的方式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2]。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特选择在我院接受三镜联合治疗的80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在分别采用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对比两组的结果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告知患者相关情况及和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共80人参与本次研究,且这些患者无精神病和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23-75岁,平均年龄为(50.3±3.4)岁。参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24-77岁,平均年龄为(51.2±3.8)岁。
1.2方法 :研究组采取整体护理的方式:1.术前护理:由于患者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以及对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疼痛程度的方面了解较少,常常在手术前存在担忧的心理,为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该种疾病和三镜联合治疗的优势,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惑,树立对手术的信心[3]。2.术中护理:手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个人资料,防止失误的出现,在对患者麻醉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压力舒缓,使其放心接受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高度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4]。3.术后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担心,容易产生焦躁的心理,严重时会造成内分泌紊乱,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所以护理人员在术后应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在术后会注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①出血:在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使用三镜联合手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黑便和呕血等症状。为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手术后护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要观察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黑便和呕血等症状。②术后穿孔:患者在手术后腹部伴有剧烈疼痛,而且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并逐步向背部扩散,体温上升,这一症状为十二指肠穿孔的表现。针对这一症状,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部胀痛、腹肌紧张、体温上升[5]。③急性胰腺炎:由于机械损伤以及造影剂流入胰管,常常造成胆囊及胆管结石患者在术后患上急性胰腺炎,该种疾病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并逐步向腰背部扩散。护士要向患者讲解禁食和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保证在对患者进行肠胃消炎和减压时得到配合。④胆漏:在三镜联合治疗时,由于EST切开时造成的切口较深,致使胆总管损害,从而导致胆漏,而在进行LC时,更易导致胆管、副肝管、胆总管损害,造成胆漏。护士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记录。观察T管的引流量,当减少时需引起注意,并在患者各项检查时进行协助[6]。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在手术后告知患者在床上平躺5个小时,防止出血的发生;告知患者要注意饮食,防止对肠胃造成负担;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措施[7]。
1.3评价标准 在手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情况,记录好患者的住院时间,出院时就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进行测评,就两组的情况作出对比。护理满意度测评表共计10个问题,每题分值1分,7分及以上为满意,7分一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18.0,数据结果应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共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其中胆漏1例,出血者2例,胰腺炎1例;参照组共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其中胆漏3例,出血者5例,胰腺炎3例。参照组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的发生率,两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例数出血胰腺炎胆漏总发生数总发生率研究组40211410.00%參照组405331127.50%X2 4.02P <0.052.2研究组和参照组住院时间对比 通过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可以得出: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为(5.5±1.6)天,比参照组的(8.9±1.4)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d]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研究组405.5±1.6参照组408.9±1.4t 10.114P <0.053讨论
胆囊及胆总管结石为常见的多发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结石的大小,症状为腹部疼痛、体温上升等,严重者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然而该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为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越来越长采用三镜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为了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治疗期间对患者需实施整体护理。
本研究选择胆囊及胆总管结石为对象,在手术方法一样的基础上,研究组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通过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情况、住院时间、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发现:①研究组出现出血、胰腺炎、胆漏等并发症的患者共计4人,发病率为10%,低于参照组27.5%的发病率。可以得出,整体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②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为(5.5±1.6)天,比参照组的(8.9±1.4)天短,说明整体护理能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③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0%,高于参照组的70.00%。说明整体护理的方式能被更多的患者接受,提升患者恢复的信心。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结果好于参照组,说明整体护理的方式对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有效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建辉,吴小平.整体护理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三镜联合治疗后的护理作用[J].国际护理杂志,2013,32(1):97-98.
[2]梁驰,高明,李霖,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2010,27(1):127-128.
[3]张萍.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3):59-60.
[4]李凌云.三镜联合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分析[J].中外医疗,2014,(35):180-181.
[5]章华丽,董咏梅,张若.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18):1694-1695.
[6]刘文凤,朱康平,孙丹红,等.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7):123-124.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结石,所以,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4、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5、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6、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7、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8、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9、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10、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11、忌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油煎、油炸及油多的蛋糕、糕点等,否则会引起胆囊收缩。
12、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等内脏,以及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
13、要吃些瘦肉、鸡(鸡皮不要吃)、鱼、虾和豆类制品,以及牛奶等蛋白质食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2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男85例, 女127例, 年龄23~76岁, 平均 (51.5±9.2)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或不适病史, 病程8个月~10年, 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病史98例, 轻中度黄疸102例, 其余12例无明显症状, 均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术前B超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 均发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直径0.7~1.6 cm, 1~3枚。其中12例伴胆总管扩张直径≥1.0 cm。将21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取石, 再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治疗。先用乳头切开刀在十二指肠乳头11~12点处切开, 切口大小一般在1.5 cm以内, 将取石网插入胆总管内, 张开网篮, 套住结石后收紧网篮, 向外牵拉即可取出结石, 取石后均放置鼻胆导管引流 (ENBD) , 引流胆汁并定时冲洗胆道, 预防胆道感染。如果结石较大时, 先用机械碎石器碎石后再取石, 取石完成后经造影检查看是否取尽结石, 胆总管通畅无梗阻。手术结束后测定患者血、尿淀粉酶, 常规使用抗生素及生长抑素。如无并发症, 3 d后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四孔法LC, LC术后3 d出院。对照组常规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 术后12~14 d行T管造影, 若胆总管下端通畅, 无残余结石, 则拔除T管, 行LC。LC术后2 d行ENBD管造影, 确认无结石后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复发率、切口感染率及胆漏发生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排便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结石复发率、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3]。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以及T管引流术是以往大家公认的手术方式, 因为这些术式能很直观的去除结石, 取石成功率高, 但是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困难, 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且留置T管的时间长, 大大增加了患者术后的风险[4]。随着微创外科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微创手术也逐渐被用于结石的治疗, LC已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5]。EST是肝外胆管结石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适用范围广, 操作简单, 且成功率高达95%~98%[6]。因此, EST+LC手术是将两种被证明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了这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点, 努力将患者的创伤降低到最低。EST+LC比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7]。本研究中将2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EST+LC) 和对照组 (开腹手术) 各106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排便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结石复发率、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对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 能明显降低发生胆道狭窄的发生率[8]。并且可重复取石, 患者易于接受、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小, 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 发生肠粘连、肠梗阻机会减少, 为高龄、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的患者提供了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但是EST+LC手术对设备和技术较高, 容易发生并发症, 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操作医生要求技术熟练, 应尽量轻柔, 并与助手密切配合, 行EST时严防切口超过冠状带或在憩室处做大切口可有效预防。如果出现其他并发症, 应该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胆胰抑制剂、抗生素治疗等处理措施。可见, 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结石残留率小, 且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6例。观察组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取石, 再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切开胆总管及切除胆囊以去除结石,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切口感染率及胆漏发生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内镜,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马宁, 葛春林, 龙锦, 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12) :1677-1678.
[2]肖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1) :140-141.
[3]丁建忠, 李强, 王锦华, 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20) :65-66.
[4]冯玉良, 陈春晓, 戴一扬, 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 (6) :124-126.
[5]鲁蓓, 石玉宝, 康金旺, 等.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4) :1159-1160.
[6]王坚, 王昊陆, 李可为.胆囊结石治疗策略的争论与选择:胆囊切除还是保胆取石[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 :44-46.
[7]杜锐锋, 和红春, 张冰,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36例临床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4) :435-436.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结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73
近20年来,腹腔镜手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微创术式。但临床约1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不彻底,术后有一定的胆总管结石残留[1]。ERCP只用于治疗已经确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实施结石的清除或胆管引流[2]。采用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效果较好,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男150例,女130例,年龄37~78岁,平均56.5岁。临床表现主要是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B超、CT、MRI、超声内镜及ERCP等检查确诊。其中单发结石90例,多发结石163例,泥沙样结石27例;结石直径<1.0cm88例,1~2cm160例,>2cm32例,结石直径最大3cm;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7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或复发性结81例,胆总管及胆囊结石29例。
器械与方法:入选的患者术前均行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血清胆红素等检查无禁忌证,碘过敏试验阴性后,择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Olympus公司TJF—30型十二指肠镜,UES—20型高频电发生器,奥林巴斯电刀,取石球囊,取石网篮和碎石网篮。
所有患者均使用ERCP联合EST术治疗。患者取左侧卧位,十二指肠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后拉直,探头找到十二指肠乳头,调整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位于视野的中心,切刀有选择地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缓慢注入35%碘比醇到胆总管内,进行结石造影,明确胆总管内结石的数量和大小。顺11~12点钟方向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口的长度根据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和胆总管内结石的大小而定。结石的具体处理方法要根据结石的数量。大小、形状决定。具体措施如下:①结石的直径<1cm,采用EST术球囊扩张后取出结石。②结石的直径>1cm。采用EST术或取石网篮取出结石。⑦结石的直径>1.5cm或多发结石,采用机械碎石或者取石网篮取出结石。④胆总管下端狭窄或者结石直径超过胆总管的,采用采用碎石取出结石。⑤一次性取石失败,为了防止碎石导致胆管梗阻,应放置鼻胆管引流,4d后证实取石干净后在将管拔除。术后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譬如体温,血压,心率、有无上腹痛等。7天后再进行造影证实取石是否干净,如若发现残石,应再次取石[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定量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LSD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280例患者中278例成功取出结石,2例操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267例成功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1例行胆道球囊扩张,治愈率99.2%,术中无一例出现出血。术后监测血淀粉酶5例升高,最高达1124U/L,无腹痛及腹部体征,经常规禁食,抑酸,支持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考虑为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术后出现腹痛加剧,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B超提示胰体增大,血淀粉酶1069U/L,考虑并发胰腺炎,加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6~8小时1次,5天后症状完全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术后中无1例出现发热、黑便及血象升高等提示肠出血、肠穿孔及胆管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76%。术后住院时间2~5天。
讨论
ERCP及EST目前已成为胆道系统及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ERC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对于胆道手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疑避免再次进行创伤性的手术,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对于胆总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B超和CT虽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容易受到操作人员和患者胃肠道气体的影响,使诊断的结果出现误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不但能够清楚地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存在,而且可以清晰的显示结石的大小,部位、数目[4]。
EST于1974年Kawai首先报道,胰胆疾病内镜治疗技术随之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广泛用于临床。EST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EST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残余结石找到简便有效的方法,其成功率已达90%以上。熟练掌握ERCP是行EST的先决条件,注意技术关键点和取石技巧是提高取石成功率的关键所在[5]。
文献报道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清除率84%~95.6%[6]。本研究显示,80例患者中278例成功取出结石,2例操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ERCP联合EST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它作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技术。本研究也证实ERCP联合ES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9.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3):115.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3):117.
4张晓清,于永立.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59.
5李军.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51.
目前,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尚无特效药。患者若想根治此病,只能进行手术治疗。以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多为外科开腹取石术及腹腔镜探查取石术。但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进步,以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外科手术。这种技术是在内镜下实施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该手术是在内镜下利用高频电切刀,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末端切开,然后取石。这种手术不仅方法简单,还可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那么,在临床上是如何通过介入疗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呢?
人们在进餐后,胆汁就会通过胆管反流到十二指肠内消化食物。而胆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就是十二指肠乳头。用内镜经口腔治疗胆总管结石,就是利用这个开口进行的。操作者先将内镜引进患者的口腔,再通过食管和胃到达十二指肠。然后将导管通过内镜的孔道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到胆总管。这时,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至胆总管内,而后在X线的透视下确定胆总管内结石的位置、数目和大小。不过,十二指肠乳头内有一组括约肌,它可限制胆总管开口的大小。因此,在取石前必须先将括约肌切开。而此前插在胆总管内的导管中有一根金属丝,操作者只要通过手柄就能将其拉紧成弓弦状。这时的金属丝连上高频电流后,就能变成一把电切刀。用这把“电切刀”将括约肌切开后,胆总管的末端就会露出一个较大的开口。而后取出胆总管内的导管,换上取石网篮或气囊,再通过内镜的孔道插进胆总管,就能将其中的结石顺利地取出。不过,若是结石的体积太大而不易被取出时,医生还可先将碎石器插入到胆管内,将结石弄碎后再取出。一般情况下,从胆总管内取出的结石并不是直接将其取出体外,而是将其放置于十二指肠内,让其从肛门自然排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2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治疗组41例中男12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39~62岁, 平均年龄 (50.53±1.17) 岁;患者病程为4周至3年, 平均病程 (1.51±0.37) 年;对照组41例中男11例, 女30例, 患者年龄为40~61岁, 平均年龄 (51.13±1.28) 岁;患者病程为5周至3.1年, 平均病程 (1.68±0.42) 年。本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 实施硬膜外麻醉措施, 麻醉成功后, 在患者右肋缘做一切口, 长度约为10 cm, 直视下将患者胆囊切除, 之后切开胆总管, 通过石钳将结石取出, 术后常规留置T管进行引流。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术, 对患者实施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确诊患者为胆总管结石, 之后在十二指肠镜引导下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在11点和12点之间将乳头切开1 cm。对于直径>1 cm的患者, 直接通过球囊或是取石网将结石取出;对于直径≥1 cm的结石, 通过碎石器将结石粉碎后取出, 结石清除干净后, 常规放置胆道塑料支架引流, 同时监测患者淀粉酶和肝功能指标。3 d后, 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治疗, 将其胆囊切除。患者出院1~2周后, 通过十二指肠镜取出胆道支架, 并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对患者结石清除状况进行有效观察。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密切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0%。对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逐渐被推广应用, 在治疗胆囊疾病临床上疗效较为理想, 但腹腔镜手术对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的临床效果没有统一定论[3]。以往主要是通过开腹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该种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和器械要求低的特点, 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该种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弊端,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常规留置胆总管T引流管治疗方法会导致患者大量胆汁丢失, 致使消化功能下降、电解质紊乱和食欲减退等[4]。除此之外, T管放置、护理和拔除时极易出现胆漏和胆管炎等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康复。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推广应用, 胆总管切开取石和拔除T管简单化, 便于保障患者消化道正常和胆道的完整性。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的适应证为:胆总管结石数量较少, 且直径≤1 cm;强烈恐惧开腹手术, 肥胖和糖尿病等极易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等;其禁忌证为:出现食管或是幽门狭窄导致内镜不能通过的患者, 伴有严重供心肺等系统疾病、不能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 胆总管结石直径>1.5 cm且不能碎石的患者,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是胆道狭窄的患者等[5,6]。在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应避免切开过大的十二指肠乳头, 避免出现十二指肠穿孔;成功取石后, 即刻对患者实施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便于确定是否将结石清除干净。对于胆囊三角解剖状况较为复杂的患者, 应对其进行仔检查, 需逆行分离胆囊至胆囊颈部, 对各管关系进行有效分辨后, 实施夹闭切断胆囊管, 避免损伤胆总管。术后, 通过常规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 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因此, 在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临床上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 通过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同通过开腹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可显著改善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田江平, 辛前有.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3) :1861-1862.
[2]李波, 陈安平, 索运生,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158例[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4 (1) :36-40.
[3]孙国胜.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7) :197.
[4]许志广.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11) :64-65.
[5]刘少飞.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9) :84-85.
[6]欧阳亮.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7) :4026-402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 (年龄≥65岁) , 男45例, 女60例, 年龄66~98岁, 平均 (79.5±7.13) 岁。结石均得到核磁共振和腹部B超证实。单纯性胆总管结石31例, 多发性胆总管结石58例, 肝内胆管并胆总管结石16例, 结石直径最大3.2 c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胀痛、皮肤及巩膜黄染。大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伴恶心或呕吐。同时合并胆管炎10例, 化脓性胆管炎2例。
1.2 器械
采用Olympus公司JF-14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 PSD-20高频电发生器, KD-210拉式电切开刀, Q-0270-2电针刀, FG-230-1胆管取石网篮, B7-2Q-1胆管取石球囊, BML-20Q型碎石网篮和斑马导丝。
1.3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检查。对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术前给以积极治疗, 以达到符合EST治疗的条件。治疗前还需进行俯卧位练习, 在吸氧的条件下俯卧时间>1 h, 最少亦达到30 min。术前15 min肌注哌替啶50 mg、地西泮10 mg、山莨菪碱10 mg。患者取俯卧位, 进镜至十二指肠后, 采用“拉直进身法”使十二指肠镜直线化, 找到并摆正乳头后插管行胆管造影。如果插管不成功, 改用电针刀预切开后再插管行胆管造影, 证实胆总管结石后, 采用“拉式切开法”行EST, 乳头切口长度主要依据结石大小和乳头形态而定。一般行中切开后, 用网篮套取结石或加用取石气囊取石, 酌情使用碎石篮碎石。取石后常规采用气囊导管行“阻塞”造影以观察结石是否取尽, 所有老年患者常规置鼻胆管进行引流。术后禁食24 h, 监测生命体征, 静脉输液, 应用抗生素、抑酸剂和胰酶抑制剂, 3 h后复查血淀粉酶。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取石获得成功, 成功率97.1%, 患者上腹部胀痛、恶心或呕吐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皮肤及巩膜黄染体征消失, 发热患者48 h内体温趋于正常, 出院时肝功酶谱转为正常。1年随访中, 未再复发, 生活质量良好。3例EST取石未成功患者中, 1例伴有十二指肠巨大憩室, 乳头开口位于憩室内, 找不到乳头开口;1例伴有壶腹周围癌, 局部明显溃烂也无法找到乳头开口;1例在治疗到30 min时出现呕吐, 神志淡漠, 临时终止EST治疗, 后证实为突发性脑血管痉挛。
2.2 EST术后并发症
102例患者成功完成EST术, 8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7.84%。见表1。
2.3 并发症的转归
102例患者EST治疗后, 35例血淀粉酶升高, 平均升高值为正常的1.5倍, 治疗后31例转为正常 (48 h内) 。4例转为急性胰腺炎, 其中3例经内科治疗治愈出院, 1例治疗后出现胰腺囊肿转外科治疗。1例乳头切口少量出血, 经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 出血停止。1例治疗时出现心律失常, EST术后转相应科室治疗, 症状缓解, 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重新置放鼻胆管引流后感染迅速得到控制。
3 讨论
EST取石术是近年来广泛开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 同外科手术相比, 其优点明显, 如不需开腹, 无胆瘘、胆道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这项微创技术不但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更给手术禁忌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 EST是首选最佳治疗方案[1]。
EST治疗老年性胆总管结石疗效肯定, 而且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本组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102例行EST取石成功的患者, 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很快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少数老年患者在行EST取石时除会出现一些常见并发症外, 还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2], 本组资料中有2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反应, 其中1例治疗时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 由于及时发现和治疗, 在心内科医师协助下顺利完成EST取石术。因此老年患者术前积极精心准备, 术中仔细的监护和有效的治疗对防范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十分关键。
EST取石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11%[3], 本组资料结果为7.84%, 而急性胰腺炎仍然是最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操作中盲目插管和过分对乳头进行预切开是造成EST术后胰腺炎的主要原因[4]。反复多次的插管会造成乳头开口局部严重的损伤和黏膜下组织水肿, 如插管失败通常使用针状刀预切开乳头再进行插管。局部损伤使括约肌发生痉挛, 再加上预切开时热传导对胰管造成的损伤, 引起胰液排放量减少而发生胰腺炎。有文献报道:插管<5次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3%, 插管>20次时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达14.9%[5]。本组4例急性胰腺炎3例因插管困难进行了预切开而诱发产生。为减少EST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提高操作技术, 熟练掌握插管技巧是根本措施。插管成功后, 通过导丝的走向, 确认造影管进入胆管后再行造影, 这样就可避免胰管显影, 明显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Lella等[6]曾报道, 先用一柔软导丝引导切开刀进入胆管, 避免盲目插管及造影能有效预防术后胰腺炎的发生。EST术后适当使用药物来预防胰腺炎也有着积极意义, 乌司他汀通过减少胰液的分泌量和降低胰酶的浓度, 能有效预防EST术后胰腺炎的发生[7]。
虽然EST术后胆道感染和活动性出血的发生率较胰腺炎低, 但其危害性大, 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防治上更应积极[8]。EST术后引起的胆道感染除了消毒不严格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胆道引流不畅造成的, 老年患者在EST术后常规置放鼻胆管可有效预防胆道感染。本组1例发生胆道感染是因为鼻胆管滑脱到十二指肠内引起患者发热、腹痛, 后及时发现重新置入鼻胆管, 感染迅速得到控制。对EST取石术的出血预防包括: (1) 黄疸深、凝血功能差应纠正后再实施EST; (2) EST时采用混合电流, 切速不宜过快, 切口不宜过大; (3) 术前停用抗凝药物, 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4) 术后应用止血药物, 检测病情及凝血功能。在术中发现切口渗血, 可于切口部位内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 也可采用电凝或气囊导管压迫止血。术后出血应积极行内镜检查, 这样既可了解出血情况, 又可及时进行内镜下止血。
本组有8例老年患者因EST取石术引起并发症, 但症状较轻, 经对症处理后均在短期治愈, 无消化道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中行EST取石, 我们体会是:高龄不是EST取石的禁忌证,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前对心肺系统有障碍老年患者积极的治疗, 术中对高危患者请专科医师进行监护, 术后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 老年患者行EST取石可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EST) 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价值, 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来105例≥65岁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EST切开取石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取石获得成功102例, 取石成功率97.1%。未成功3例, 其中插管造影失败2例, 因心肺功能异常终止手术1例。术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4例, 活动性出血1例, 急性胆管炎1例, 心律失常1例。结论EST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的治疗方法, 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与规范的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结石,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冯素平, 马应杰, 姜海波, 等.内镜下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并发症[J].临床消化杂志, 2005, 17 (1) :40-41.
[2]Christensen M, Matzen P, Schulze S, et al.Complications ofERCP:a prospective study[J].Gastrointest Endosc, 2004, 60 (5) :721-731.
[3]李兆申, 许国铭, 孙振兴, 等.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 19 (2) :77-80.
[4]吴卫泽, 陈胜, 王建承, 等.内镜下针形刀乳头肌切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 (1) :31-34.
[5]Vandervoort J, Soetikno RM, Tham TC, et al.Risk factorsfor complications after performance of ERCP[J].Gastroint-est Endosc, 2002, 56 (5) :652-656.
[6]Lella F, Bagnolo F, Colombo E, et al.A simple way of avoi-ding post-ERCP pancreatitis[J].Gastrointest Endosc, 2004, 59 (7) :830-834.
[7]Gong P, Wang ZY, Tai PJ, et al.Prevntion and treatment forpost ERCP panceratitis[J].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4, 12 (2) :101-103.
[关键词] 肝内外胆管;腹腔镜;取石;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69-02
胆管结石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该病主要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病情发作时,患者的疼痛剧烈,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切口感染,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的问题。为患有肝内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更好的临床治疗,给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患者提供最佳手术方案,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缩短,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一步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笔者采用两种术式进行对比,现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8年5月~2011年5月抽取笔者所在医院86例患有肝内外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7岁,年龄最小者27岁,中位年龄49岁;患者中有41例男性和45例女性;患者中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8年;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黄疸、腹痛;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将抽样中86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分为A、B两组,A组50例,B组36例。A组患者均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临床治疗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血象恢复到正常水平,相关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部分症状已经消失,生命体征和血象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症状和相关指标均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或患者病情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2]。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研究后显示,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小于A组患者(P <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少于A组患者(P <0.05);该组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P <0.05)。
3 讨论
在实际临床过程中笔者发现患有原发性胆管结石的患者大约占全部胆石症患者总人数的35%~50%左右,除此之外,大约有15%的患者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3]。目前,临床上对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术式[4]:①开腹胆囊切除术,将胆总管切开取石,放置T管引流;②先进行EST取石, 再进行LC;③先LC处理,再行EST;④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T管引流;⑤在腹腔镜辅助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行Ⅰ期缝合。
采用第4种手术方式对肝内外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5]:①胆总管的直径在12 mm以上。②患者主要病症为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同时合并患有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指肝内Ⅰ~Ⅱ级胆管结石患者)。③患者是否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及结石的具体数量及体积的大小不应有具体的限制。只要结石发生松动,可以采用网篮套取或碎石后可以取出者均可以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凡是由于手术或炎症而导致出现的胆囊三角严重粘连症状,无法采用解剖方法使胆总管充分显露的患者,应该列为该手术的一种禁忌证[6]。
影响患者手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7]:①胆囊管的解剖因素,如各种原因引起胆囊管腔过小、扭曲和阻塞,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时损伤胆囊管;②取石网篮无法置入胆囊管壶腹部;③结石过大且超过胆囊管直径或结石位于肝总管时,经胆囊管途径无法取出结石。
在对采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①若术中发现存在生理解剖畸形现象,难以对出血现象进行控制,或存在恶变现象,肝内胆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应该及时采用开腹手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②术中对胆囊的颈部进行提夹时,要将胆囊管拉紧,有利于胆总管充分暴露,胆囊应在胆道手术结束后进行切除。③术中对患者的胆道情况进行探查时,外溢的胆汁可因体位原因在患者的右下腹腔发生堆积,手术结束时应改变患者体位并将腹腔内外溢的胆汁吸净以免患者在术后出现高热现象[8]。
总而言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对患有肝内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进一步缩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达到临床治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胡三元,元玉忠,张建良,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术260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8,41(14):219-210.
[2] 陈安平,田刚,鲁美丽,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管结石464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7,17(15):341-342.
[3] 刘国礼.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156820例腹腔镜手术综合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9):563-564.
[4] 王存川,徐以浩.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并肝左外叶切除术1例[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7(22):380-381.
[5] 萧金丰,贺轲,向国安,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1,6(2):99-101.
[6] 吴硕东.肝胆管残留结石治疗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0(19):529-530.
[7] 陈训如,田伏洲,黄大榕,等.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254-255.
[8] 龚加明.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1,6(2):439-441.
(收稿日期:2011-12-01)
(上接第157页)
损伤,以局部发生关节软骨的剥脱,累及到深部的软骨下骨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采取保守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切开手术治疗往往又需要切开并对内踝或外踝进行截骨才可完全将距骨顶暴露检查其骨软骨损伤,手术的创伤较大,术后预后不良,踝关节功能恢复缓慢,容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开展以关节镜下治疗为主的治疗手段,本研究统计发现,优22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无感染案例发生,优良率为88.9%,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另外,治疗后中度以上的疼痛率为0,表明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消除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微创,术后恢复快。
综上所述,负重疼痛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主要症状,采用MR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采用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微创、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秦炜,胡跃,林焦晨,等.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206-208.
[2] 赵振栓,陈百成,高石军,等.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距骨软骨或骨软骨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517-520.
(收稿日期:2011-11-17)
(上接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赵晓风,孙晓飞,吕志红,等.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9):628-630.
[2] Bhansali M,Patankar S,Dobhada S,et al.Management of large (>60g) prostate gland:PlasmaKinetic Superpulse (bipolar) versus conventional (mono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J Endourol,2009,23(1):141-145.
[3] Martis G,Cardi A,Massimo D,et al.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echnical progres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using the bipolar Gyrus plasmakinetic tissue management system[J].Surg Endosc,2008,22(9):2078-2083.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5例, 女5例;年龄49~77岁, 平均67.2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黄疸, 其中3例表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DIC, 所有病例B超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 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20mm以上, 其中8例同时有MRCP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 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20mm以上, 病程4~14个月。3例曾作胆囊摘除术, 合并DIC者中有2例经ERBD术后病情稳定后行开腹手术, 另1例因高风险手术, 继续支架治疗, 肝硬化失代偿期1例。ERCP造影提示:胆总管下端环形狭窄1例, 胆总管铸形结石 (32mm×70mm) 1例, 胆总管填充型结石4例, 憩室内乳头EST无余地2例。
1.2 器械
TJF-240 (OLMPVS) 电子十二指肠镜、造影导管、导丝、乳头切开刀、塑料支架、支架推送器。
1.3 方法
术前准备同胃镜检查, 术前10min肌注安定10mg、解痉灵20mg、度冷丁50mg, 术中心电、经皮氧饱和度监护, 并给予吸氧 (4L/min) , 先行ERCR, 3例同时行EST乳头中切开, 根据结石位置、大小选择不同长度的支架行ERBD, 支架远端跨过结石上端1~2cm, 末端置于十二指肠乳头外1 em左右, 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先予急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 ENBD) , 1周后行ERBD, 术后3h及次晨测血淀粉酶, 正常后进流质饮食, 术后常规应用抗尘素3d。
1.4 随访
出院后通过电话或门诊检查随访, 隔3~6个月定期B超复查肝胆, 观察并记录结石大小, 胆总管宽度。
2结果
本组10例均顺利完成ERCP+ERBD, 其中3例完成ERCP+ENBD+ERBD, 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 2d后恢复正常, 无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1周所有病例腹痛、发热消失, 3例合并DIC者术后2d DIC即明显好转, 原增高的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 黄疸明显减轻。2周所有病例血胆红素、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中有2例合并DIC者术后病情稳定后行开腹手术, 随访6~18个月, 6例未再发尘腹痛、发热、黄疸, 2例偶尔出现畏寒发热, 但无腹痛、黄疸, 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 程度减轻, 抗菌治疗1 d即能退热。B超复查所有病例支架无脱落, 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 7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 1例结石大小无变化。
3讨论
大结石、邻近胆道狭窄的结石被认为是难治性胆总管结石, 当胆总管巨大结石碎石篮无法套住或胆总管填充型结石取石网篮无法张开时, 内镜下取石失败, 笔者也有用体外震波碎石或激光碎石。本组运用ER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ER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 可解除胆管梗阻, 恢复胆流, 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本组10例患者经ERBD后1周内腹痛、发热等症状消失, 黄疸明显减轻, 经随访发现原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6例未再发现, 2例偶尔出现畏寒、发热, 但无腹痛、黄疸, 发热发作频率明显减少。ERBD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 对高龄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有出血倾向不能耐受EST+碎石治疗者、表明ERBD具有机械碎石作用。本组10例ERBD后随访6~18个月, 7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本组随访结果证实ERBD具有支架溶石碎石作用。ERBD后支架易被阻塞, 作者认为ERBD治疗胆总管结石一般不必更换支架, 除非支架脱落, 因为支架可防止结石嵌顿, 支架阻塞后可利用支架与结石之间的缝隙引流胆汁。本组所有病例随访后无黄疸出现, 原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均明显回缩, 但本组资料随访时间短, 病例数少, ERBD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临床80%以上的肝外胆管结石均可通过ERCP技术予以清除, 作者认为对高龄、伴基础疾病, 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行ERBD是明智的选择。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术 (ERBD) 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10例反复腹痛、发热、黄疸、结石最大直径20mm以上、伴基础疾病或因乳头胆管解剖因素行EST或高风险手术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病例行ERBD, 并随访618个月。结果:10例完成ERCP+ERBD, 术后1周内腹痛发热消失, 黄疸明显减轻。随访观察除2例经ERBD症状缓解后行开腹手术, 其余8例中6例未再发生腹痛、发热、黄疸, 2例偶尔出现畏寒发热, B超复查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 7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 1例结石大小无变化。结论:ERBD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溶石碎石作用, 对高龄、伴基础疾病、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行ERBD是明智的选择。
【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推荐阅读:
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规程07-24
内镜室医师职责05-25
消化内镜中心制度10-31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07-21
内镜室医院感染培训制度11-02
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12-06
关于内镜中心护士个人工作总结09-19
联合座谈会上的讲话06-10
电影联合投资法律风险的规避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