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精选11篇)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

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人乘公交车需要多少钱吗?如果小明爸爸也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商品如下:车5元、本5角、铅笔2角、钢笔3元5角、故事书3元、冰淇凌1元、巧克力2元、尺子1角、方便面1元5角。你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下该买点什么?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2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安全,从小养成安全、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省编教材《科学预设艺术生成》一书,水平一(二年级)体操棒单元第5课时,本单元属于轻器械体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教材。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棒操的基本动作方法,还能利用体操棒做多种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游戏;本课发展了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及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规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安全、合作与创新意识。本课重点是学生能模仿出简单、实用的挑棒、劈棒、刺棒等动作,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本课以情境贯穿整堂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棒操教学中,教师采用标准形象的示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欲望,为以后学习轻器械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模仿力与表现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精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本课以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其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严肃与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了合作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也激发了运动潜能,提高了运动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规范了拿棒、放棒、练棒的方法,教育学生不能拿棒乱打、乱闹,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知道一切活动都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3

教学没有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原因应有很多种。

首先从学生来分析, 虽然人民币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应该说是最为熟悉不过了。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是相当缺少的,能直接接触人民币的机会更是甚少,所以在具体教学时,也就使得孩子不容易接受与理解人民币,造成教学难以深入人心。

其次,从教材安排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认识虽然是建立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之后来进行教学的,表面上看,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不存在学不好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细究一下,就不难发现,教材对人民币认识的安排并不合理。因为这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并笼统的放在一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违背了学习应该呈螺旋上升这一规律,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或许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有难度的一个原因。

从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上去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5、通过购物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1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知识内涵等等,恐怕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

教学目标要实现其自身的功能,需要对它进行适当的描述。

《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用到了一些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这些目标中提到的“认识”、“培养”、“意识”、“体验”都是指内部心理状态。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或者“体验”过了呢?这样的目标描述是含糊不清的,也是无法观察到的。 “培养学生……的意识”与“使学生认识……”等的描述显然是在陈述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因为教学目标在陈述与定位上存在着以上问题,导致我们的教学也是模糊与笼统,随意性很大,也无法测量。

依据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我们可以重新设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2、 智慧技能。使用符号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4、动作技能。5、态度。依据加涅的理论,我们将原先的目标修订成如下几点:

1、学生能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能识别现流通的人民币面值。

2、学生能说出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认识商品的标价牌,能正确读出商品的价格是( )元( )角( )分

4、会进行简单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5、会比较不同单位人民币的大小。

根据具体情景,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能解决实际购物中的简单问题。

这样的目标陈述通过使用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识别”、“比较“等使行为目标与内在心理变化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对应关系。这样的陈述很具体、很清晰、达到可观察与测量的目的。有了这样的目标再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理论与技术,我们可以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纬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深入分析。

知识的纬度包括以下几点:

1、事实性知识:是指分散的、孤立的“点滴信息。如目标1 、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以相互联系的、非任意的和系统的方式组织整体信息。

3、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做“事”的知识,通常以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的形式出现。它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以及用于决定何时运用不同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4、反省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个人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

认知过程的维度包括:

1、记忆:再认(识别)、回忆。如目标1、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2、理解: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3、 运用:使用程序完成练习或解决问题。目标4、5、6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4、分析: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

5、评价:依据标准做出判断。

6、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组织成新的模式或结构。

由于教材本身的设计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很难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点,为了让人民币的认识在低年级进行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给学生建构人民币的概念。这一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这一内容前布置学生参加一次购物活动,真正了解1元能买到多少东西,即1元钱的背后所代表物质的多少,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4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收到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重难点

认识常见的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各种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核心问题

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储蓄罐)

储蓄罐有什么作用?(存钱)

钱可以用来干什么?(买很多东西)

钱的作用真大,我们要爱护钱,不浪费钱。在我们国家,把钱叫做人民币。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看,这是商店出售的一种糖,这么多需要1元人民币,请你找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的学具中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

你怎么知道这是1元的?

生:(硬币)写着1,单位是元

生:(纸币)这也是1元,上面写着“1”,还写着“壹圆”

“壹圆”就是“一元”的大写

2、如果只买其中1颗糖,用1元买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比元小的单位“角”。看一看你手中邮那些是用角作单位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x角的?它有什么特点?

3、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生1: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

生2:1角+1角+1角+1角+1角+5角=10角

生3:5角+5角=10角

观察这些方法,1元和10角有什么关系?

生:1元=10角

4、买这支笔要2元,你也可以用多少角买?(20角)

买这个本子用了30角,也可以怎么买?(3元)

三、认识分

1、比元小的单位是角,还有比角更小的单位:分

找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这几种人民币好像啊,你们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

2、1个1分是1分

2个1分是2分

3个1分是3分

……

10个1分是10分

10分就是?

生:1角

对1角=10分

四、应用新知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都能分得清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5

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 在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 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渗透爱护人民币、节俭、拾金不昧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知道进率。

课前交流: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吧!(好)听仔细啦,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笔、买玩具都要用到它,这是什么?(钱)小朋友们真聪明,希望在课堂上大家也能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了小朋友们,要上课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上课!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不光聪明,表现也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带你们到大森林里逛一圈,想去吗?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兔、小羊、小猪和小狗正在为自己庆祝生日呢,我们也去祝贺祝贺他们,好吗?(齐唱生日快乐)

师:唱完了生日歌,每个小动物都许下了自己的愿望,我们来听一听(课件:小兔……)该怎样帮助小动物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小朋友们给出出主意?(拿钱来买)

师:对,小动物们有了钱就可以去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生答)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6

① 元得认识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的吗?(知道)你们看老师这有那么多人民币(用手指着黑板上的人民币)有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他们都是面值为多少的人民币(做举手状,请一位同学上来说人民币的面值)。是的,这里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地方相同了没?(三位学生回答。说后面都有元或不知道。说不知道我就指着钱的“元”字)是的,这些数字后面都有个“元”字,元啊!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跟老师读两遍。

师:既然小朋友们都认识他们,那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这些人民币是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四位学生回答。可能说他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数值不同,人头图像不同,每一张的标志图案不同,背景图案不同……)小朋友的观察真仔细!是的,他们的数字不同的(手里拿着100元的、20元的和1元的),颜色不同(100的是红色的)大小也不同(把1元、20元、100元的对比一下),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

② 角的认识

师:好,小朋友们,老师手里现在拿着、(一位学生,两张一元的或两元……),是的,两张一元的是两元,如果老师再拿张5元的呢?(一位学生,7元……)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老师又在黑板上贴了一些人民币,告诉老师,你们认识吗?(认识)那,这是多少?(一位学生,1角、5角、1角的硬币)是的,为什么你们不说它是一元(指着一角),它是5元呢(指着5角)?(一位学生,生回答后面有角字……)是的,真聪明。角啊!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它是比元小的单位,跟老师读两遍。你们看,老师手里拿了多少钱啊?(一位学生回答,5角)这里有几张一角的(继续回答,5张)真不错,5张一角的就是、(5角),小朋友们注意了,老师手里又多了张5角的人民币,告诉老师,老师手里现在有多少钱?(一位学生,1元)同学们,他说对了吗?(一起回答,对了)真聪明,我们一起对他鼓鼓掌。

③ 分的认识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以元为单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老师这还有一种,是我们没有用过的人民币(出示PPT  分),看大屏幕,同学们认识吗?告诉老师。(一位学生回答,一分钱,两分钱,五分钱)。真不错!这些人民币呀,是以分为单位的(板书:分)是人民币中最小的单位。跟老师读两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了,回去问爷爷奶奶可以知道的更多哦!

2、 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认识了那么多的人民币,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PPT),做一做,看看哪位小朋友做的又快又好,小朋友们,要仔细哦,做好了之后就请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做完了(……)看样子小朋友们都做好了,好,老师请这位小朋友回答(四位同学,回答:2元7角    1元1角   1元8角   8元6角)小朋友们真聪明,

3、 进行分类游戏

师: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玩个小小的游戏。把你们的学具拿出来,我们来把他们分一分。

甲组:把元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分币分成一类

乙组:把纸币分成一类,硬币分成一类

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1)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3)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告诉老师,这里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又有多少个?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又有多少个?好,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回答。(一位同学,元的有12个,角的有6个,分的有3个。)小朋友真棒,数得真仔细,老师在考考大家,这里,以什么为单位的人民币最多,以什么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最少呢?看来,大家都知道,来,一起告诉老师(一起回答,元得最多,分的最少。)

三、认识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

师:小朋友们,我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老师这有两幅图(出示PPT),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他们在干嘛?前后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互相说说这两幅图都说了些什么?(正在讨论中……)123,坐好来。好,现在,那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他们在干吗?(两位同学,商场购物,乘坐公共汽车车)是的,小朋友真棒,他们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在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都会使用到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7

教科书作为学校传递知识的一种载体和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方向性和目的性,因为它隐含着特定的利益、信仰和价值判断,在这一点上语文教科书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逐渐走向了划一和标准化,并由专家来选择课文。而由专家选择的文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多样性、权威性和前沿性,但因为专家要执行国家意志,所以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也深深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这种印记在语文教科书中被反映得淋漓尽致。

而专家在选择文章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塔巴根据学校的社会功能、社会需要、知识和学科的性质制定了影响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六个因素,在这六个因素中位列前两位的是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1]丹尼斯·劳顿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七个因素:社会效用、社会责任感、共同文化教养、个人满足感、有关认知方面的知识、家长与社会方面的压力、心智能力。[2]我国台湾学者詹栋梁通过对教科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后,提出了影响教科书内容选编的“六个命题和三个原则”,这六个命题分别是:知识与兴趣、政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3]由此可见,依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影响因素,但通过归纳发现,影响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因素,已有的研究主要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或学生)层面。

尽管有以上三个层面的考虑,但由于我国大陆的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特殊性———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因此本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是有别于以上三人的论述。通过对十二册语文教材文章内容的分析,大部分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影响我国语文教科书选择这样文章的主体因素是什么呢?通过对选文的分析与综合,在意识形态上,大致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1) 国家的思想标准; (2)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国家的思想标准对内容选择的影响分析

首先,学术界和教育界对语文教科书文章的选择标准一直提倡的是“文质兼美”和“文以载道”,但通过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分析,思想性是占据第一位的。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政治思想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因此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则深深地掩埋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以不论是选入何种文章,在“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要求下,都要更突出强调“思想内容好”。这就体现了我国一直强调的个人思想和行为要融于国家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凸显的是人的“政治性”。

在这样的思想标准指导下,对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文章就有了具体的要求,即“选取古代作品,要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选入的近现代作品,要符合国家的思想标准。这种观点,通过对语文教科书文章内容的分析,就一目了然。以“爱国”为例,更能反映这种观点。由于爱国又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为了说明问题,在此只选择与国家首都相关的文章进行分析。因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象征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爱自己国家的首都,就间接地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十二册教科书的统计,通过描写北京来表达爱国意识形态的文章共有13篇(见表2),这13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与北京有关的人和事。可以看出语文教科书通过其内容的表达想使学生通过对与北京有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学习来达到对我国首都的热爱与认同,进而上升到爱自己国家的层面,从而促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国家提倡的思想标准相一致。

在古代作品的选取上,通过对作品中人和事的描述来反映符合当前我国所提倡的思想标准,即维护国家的利益。如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第10课),通过对晏子的机智和幽默的描写来说明了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要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坚决与有损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根据《史记》改写的《将相和》(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通过对蔺相如的机智大胆和宽容博大的胸怀的描写,以及廉颇的勇猛和知错就改的形象来塑造二人的爱国情怀与优良的道德品格,进一步说明“团结”的力量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性。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维度体现了国家思想标准,以及人们在对国家思想标准认同后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

在外国作品的选取上,寻找的也是符合当今中国思想标准的文章。在资本主义国家作品选择上,注重选择那些中心思想与中国思想标准相近的作品,如对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选取。通过对《爱的教育》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心思想和中国一些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是相似的:首先,《爱的教育》是一本以一个四年级学生的眼光来描写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等平凡人之间的动人故事。书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反映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4]其次,其所传递的思想性和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思想标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符合国家培养儿童的要求,且其中所叙述的道德故事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易使儿童接受和内化。又如通过对所节选的《争吵》(三年级下册第15课)和《卡罗纳》(四年级上册第23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都遵循了上面的理念,这与我国对儿童所要养成的优秀思想品格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传统文化对内容选择的影响分析

由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在总体上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传统文化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观念的形成发挥着导向和整合的作用”,[5]因此在分析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后,我们再来考察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影响。

正如蓝德曼所说:“我们更强有力地被文化因素所决定,而不是被遗传因素所决定。”[6]一样,传统文化不仅为人的铺设了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引领人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因为语文教科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传递和解读,把过去的一切汇聚成凝重的历史和绵延的生活,融在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不可消失、无法逃避的现实,规定、引导和塑造着人。同时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把人引入文化世界,使人与精神世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精神教育,达到文化的“濡化”。这种“濡化”在2001年新大纲中描述为语文教育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并进一步强调语文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样的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两点。

(一)教科书蕴含传统文化的首要目标是思想统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说到底就是要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即全民族的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即是信念一致,达到同心同德的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促使人们的思想统一。这种思想统一的教育,通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在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之前灌输给儿童,来塑造儿童的思想观念,使儿童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形成高度的认同,与国家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一致,最终能沿着国家所预定的教育目标前进。这正如梁实秋所说:“一个人的思想成熟之后,轻易是不容易变更的,除非被理学或经验所折服而自动的变更。但是一个人在幼稚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一块白板,把某一套的主张和偏见灌输进去便会有先入为主的效力。”[7]语文教科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在学生学习后会随着学生的成长日益彰显“先入为主的效力”,最后达到统一全社会成员思想的效果,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教育的一个目的。

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上注重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统一的因素的考虑,也是基于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我国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是文化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扬弃, 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媒介传播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儿童的思想中若植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堕落腐化的思想,便会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精神支柱崩塌。因此,在教科书中渗入传统文化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今各种消极的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二)教科书文章内容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统一儿童的思想,是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实现的,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中加入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规约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即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统观世界各国,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身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礼义廉耻”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充了其内涵,并从个人的角度上升到了国家的角度,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理念,因此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即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从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到贾谊在《治安策》中宣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观念,再到孙中山继承和发展“天下为公”思想,倡导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与之相联系的还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12册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选入的文章大都受这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爱国的篇章上,从古代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第11课)到远在他国仍不忘祖国的《梅花魂》(五年级上册第6课),从在异国经历的《一面五星红旗》(三年级下册第26课)到通过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帮助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三年级下册第28课),都流露出深深的爱国情怀。与此相对应,表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文章也很多,如从通过自己油然而生的情感来表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感的《假如》(二年级上册23课)到通过别人对社会的贡献促使“自己”产生责任感的《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第16课),从以别人的行为来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最大的“书”》(二年级下册第19课),到对自己祖国科技日益发展而产生社会责任感的《火车的故事》(一年级下册第33课),等等。这些文章都颂扬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主人翁的高尚品德。

四、结语

通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标准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本文只分析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标准和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语文小学教科书,其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选文与安排时还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这些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既有语文教育内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既有专家偏好的因素又有客观现实社会的因素,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因素又有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对一个国家的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等产生影响,在这种影响下编写的语文教科书都会极力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国家意志。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英]丹尼斯.劳顿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3]詹栋梁.教科书与意识形态[M].台北:台湾书局, 1989.

[4]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程京武.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曲阜:齐鲁学刊, 2009, (1) .

[6][德]蓝德曼著.张天乐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8

主备人:杨文君(石牌小学)

审稿人:朱晓璐(石牌小学)

一、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不能在钱币上面乱涂乱画。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 知识点 内容

125-01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47页例1

125-02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8页例2

49页例3、例4

125-03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50页例5

125-04 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50页例6

125-05 元、角、分的加法计算。 51页例7

125-06 元、角、分的减法计算。 52页例8

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知识点 125-01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建议 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模拟人民币,采取小组活动交流的形式,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使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

1.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如,有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有的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另一类……只要分类标准合理,教师就给以肯定。

2. 教师用课件展示分类的最优化答案: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12种面值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②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6种面值的人民币;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3种面值的人民币。

3. 让学生数一数每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有多少个?说一说不同品种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能力。

4.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初步认识人民币。

评价要点 能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业评价标准)

评价样例

A级(易):教科书53页练习九第1题。

知识点 125-02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建议 例2的教学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这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1元、1角的币值的大小。

1. 师生间做换钱游戏:教师出示一张2角纸币,请学生用1角硬币来换,应拿几个?(学生上台展示,用2个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2角纸币)。教师再出示一个5角硬币,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1角硬币来换,应拿几个?游戏完成后,请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教师继续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请学生用1角硬币来换,应拿几个?(学生上台展示,用10个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硬币)。学生动手摆加深理解,左边摆1元硬币,右边摆10个1角硬币。

2. 教师用课件演示,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最后在一个1元硬币和10个1角硬币之间写上一个等号,出示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式:1元=10角

3. 例3分为两个层次。上面3题为第一层次,学习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下面3题为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同时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

在上节课换钱游戏的基础上,学生利用模拟人民币自己独立进行换钱活动,再将活动结果填在书上。教师进行订正,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小题的两种不同答案。

4. 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最小单位分,知道1角=10分。

评价要点 1.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 明确人民币元、角和分之间的进率。

评价样例 A级(易):教科书48页“做一做”第1题。

A级(易):

1角=( )分           10分=( )角

50分=( )角          9角=( )分

A级(易):教科书49页例3。

B级(中):教科书48页“做一做”第2题。

B级(中):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知识点 125-0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建议 1. 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换算的基本方法。教师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 学生借助学具演示操作:用10个1角代替1元,所以1元2角就是12

角。

3.  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

角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并且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  )元(  )角”。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评价要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评价样例 A级(易):2元=(  )角   30角=(  )元

B级(中):教科书50页“做一做”第1题。

知识点 125-04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教学建议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通过课件展示市场上商品的标价来导入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和使用的方便。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须让学生知道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1. 课件动态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单价。 “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几元几角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该组讨论的结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评价要点 1.会看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

2.能进行两种价钱的表示方法进行转换。

评价样例 A级(易):教科书50 页“做一做”第2题。

知识点 125-05  元、角、分的加法计算。

教学建议 1. 可设计“小小超市”活动,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气球,活动中教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活动规则:每次只能买2个气球。学生上台购气球。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Xkb1.com

2. 如果算得的钱数是10角以上的,应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几元几角。

评价要点 能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评价样例 A级(易):教科书第51页“做一做”。

5角+8角=(  )元(  )角     6角+7角=(  )元(  )角

B级(中):教科书第55页第10题

知识点 125-06元、角、分的减法计算。

教学建议 和例7的教学一样,可设计“小小超市”活动,配以动听的音乐,教师应采用一切手段展示例8图中的模拟商店内容。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用钱买过物品后,售货员阿姨找回相应的钱数。从中提出相关的减法计算问题,使学生养成从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评价要点 能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评价样例 A级(易):教科书第52页“做一做”。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9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元的币值。难点是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正确兑换。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认为创设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最后创设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

我认为设计淘气买一支铅笔怎样付钱,一是有利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有利益让学生主动去解决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应该怎样付钱等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通过学生之间怎样付钱的交流与对话,使更多的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付钱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对从中提炼出来的知识(1元=10角,1角=10分),有更直观的理解。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篇10

一、百舸争流千帆进, 在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组织合作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并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他的, 而是本人主动根据已有的经验、认知结构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任何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并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而是带着其独特的现实视角开始新的学习, 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 他需要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合作一: (介绍学具盒里老师提供的1元以内的人民币)

第一次介绍盒子里教师提供的1元以内认识的人民币。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盒子里的人民币已经并不陌生了, 好, 那就把你认识的介绍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第二次介绍盒子里教师提供的1元以内的人民币。

师:听了刚才小老师清楚的介绍, 相信小朋友对人民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请你们再次正确、流利地向同桌介绍盒子里所有的人民币。

学生在学习人民币之前, 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人民币, 并积累了一些认识人民币的经验, 所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在学生看到盒子里的人民币迫不及待地想看、想认时, 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让他们和同桌畅所欲言, 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虽然上面组织了两次同桌合作互相介绍人民币, 但要求不同, 第一次是完全依靠生活经验介绍自己认识的部分人民币, 而第二次是在教学完1元以内所有的人民币后, 向同桌正确、流利地介绍1元以内的所有人民币。两次合作不仅满足了学生想说的愿望, 而且不同的合作要求也正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低到高的规律。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 在学生个人思考出现困难时组织合作

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 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而, 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能由学生探索发现的, 教师决不能单纯传授和代替”, 因为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当时可能懂, 但很快就会忘记。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障碍。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灵感, 解决问题。

合作二: (摆一摆几张2角是1元)

师:暖羊羊1元红包里都是相同的纸币, 抽一张看看, 是 (2角) 。猜猜有几张这样的2角?

生:4张。

生:2张。

生:5张。

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了困难的表情。

师:意见不一致了, 怎么办?咱们盒子里有2角的纸币呀, 同桌合作拿出来摆一摆, 看看1元里面有几张2角。

学生对于1元里面有几个2角, 光凭空想象,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这里, 组织一次操作活动, 原本设计是个体活动, 但是从试上效果看, 部分学生还是手足无措, 或根本没有办法, 或是两个两个数存在困难。所以这里的操作需要合作:同桌两人利用盒中的2角纸币, 动手摆一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 边摆边数, 1张2角, 两张4角, 三张6角……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 和同桌智慧的相互碰撞, 困难就迎刃而解。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组织合作

新课程教材中, 有许多展开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往往“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多样化。面对着同一道数学题, 有些学生考虑问题单一, 仅满足于一解, 甚至于一筹莫展, 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这时,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拓宽思路, 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发现众多新信息, 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 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在交流中不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多项思维,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解答,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合作三: (5角钱不同的付法)

师:懒羊羊想买5角钱的棒棒糖, 怎样拿出5角钱呢, 先自己想想, 也可以用人民币摆摆, 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再和同桌商量商量, 比一比哪桌的方法最多。

学生独立思考后, 同桌交流, 汇报得出四种不同的拿法。

以上片段中, 要一个学生想出所有的取5角钱的方法, 对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太可能, 所有组织一次, 同桌合作讨论交流, 旨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能够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完善思路, 完整解题方法。

四、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活动时组织合作

数学学习的很多活动, 单凭个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 需要同桌或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各尽其职, 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才能很好的实施活动。

合作四: (文具超市模拟购物活动)

1.4个人小组合作。组长为营业员, 其他为顾客。

2.文明购物。不争不抢, 每人买一次。

3.互相交流。买好后, 和组员说一说, 你买的是什么商品?怎么付钱的。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篇11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前测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对人民币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根据这前测在第一环节中,陈老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以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第二环节人民币的分类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当然分完后,最好能立即要求学生整理好学具。

第三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陈老师同样运用前测题目“怎么拿出1元钱”,分析学生的不同拿法,从而明确1元=10角=2个5角。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60角和60分,在3元=角换币时,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对突破这样的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活动中,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陈老师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里陈老师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的,我想如果变成一张练习单,让生先动手做做,再汇报是否更好一些?

上一篇:文联活动方案下一篇:水工观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