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共8篇)

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 篇1

一、能源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能源供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能源供应更加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海南省能源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能源生产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积极开发本省一次能源,保障本省能源供给,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149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32.04%,其中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量(水电、风电)分别为29.98万吨、1.88亿立方米(不含海上气田)和27.93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77%、15.37%、55.86%。

至2015年底,电力装机规模为670.4万千瓦,比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长70.70%。电力装机结构显着变化,其中,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占12.99%;风电装机30.9万千瓦,占4.60%;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占56.03%;气电装机74.2万千瓦,占11.07%;太阳能光伏装机27.34万千瓦、生物质综合利用装机5.1万千瓦,占4.24%。2015年11月,昌江核电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并网发电,实现核电零的突破,海南全社会电源种类增至八种,分别是煤电、水电、气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发电。

至2015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261亿千瓦时,比2010年的157.9亿千瓦时增长65.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27.9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9.70%,“十二五”时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发电量达到2.44亿千瓦时。

油气资源方面,“十二五”期间,在南海海域油气勘测取得重大成果。东方13-2气田中深部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86亿立方米高品质天然气。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发现优质高产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首口中国海上千米水深井陵水17-2-1井天然气成功点火。西沙群岛西南侧中建南盆地深井均有油气发现。2015年,海上天然气产量为47亿立方米,陆上天然气产量为1.88亿立方米。2015年,陆上原油产量为29.98万吨,均产自福山油田。

2.能源消费

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937.77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314.66万吨标准煤增长47.4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5。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油、气、其他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的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33.40%、38.19%、21.11%、4.98%调整为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

海南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10.5万吨标准煤,能耗相对稳定;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40.45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为892万吨标准煤,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由2010年的656.0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990.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8.59%。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50%左右,占第二产业比重近90%。2015年排名前三的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34%,占二产能耗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精细化工能耗为258.73万吨标准煤,占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3.35%;水泥加工能耗为183.7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9.48%;石油炼化能耗153.5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7.92%。

海南省电力供应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电力缺口,在缺电形势下,海南省全社会用电量由2010年的158.22亿千瓦时增长至2015年的270.8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35%。2010-2015年电力消费中,第一产业增长61.35%、年均增速8.67%;第二产业增长74.78%、年均增长11.81%;第三产业增长82.1%,年均增速12.74%,城乡居民用电增长111.51%,年均增长16.16%。“十二五”期间,海南缺电形势严峻,2015年,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一产电力消费比重相对稳定,小幅下降,二产电力消费比重稳中有升,相对2010年仅增长约1.3%,三产、城乡居民电力消费比重保持快速增长。一产、二产、三产和城乡居民的电力消费结构由2010年的5.31%、52.34%、26.57%和15.77%变化为2015年的4.72%、50.32%、26.62%和18.35%。

3.能源基础设施

电源方面,全省发电总装机由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加至2015年的670.4万千瓦,年均增长11.3%,其中统调装机586.9万千瓦,企业自备电厂83.54万千瓦。2015年,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气电装机74.23万千瓦,风电装机30.87万千瓦,光伏发电23.3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10万千瓦。海南跨海联网一期工程设计容量为60万千瓦,现承担事故备用容量35万千瓦。

电网方面,海南电网目前已基本建成环绕沿海各负荷中心的220千伏“目”字形双环网,并通过1条500千伏海底电缆与南方电网主网相连,基本建成了北、中、南三条西电外送大通道,建成了海口、三亚、洋浦三个重要负荷中心的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已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电率达到100%,农村电网改造率近100%。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75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3677.39千米,变电站31座,变电容量839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长度3774.39千米,变电站104座,变电容量632万千伏安。

煤炭、石油码头设施方面,海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港口的建设,新增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6个,新增吞吐能力7191万吨/年,其中,石油运输吞吐能力6331万吨/年,LNG运输吞吐能力360万吨/年,煤炭运输吞吐能力约500万吨/年。至2015年底,共有储备油品库14个,总库容为490.13万立方米。

油气开采方面,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不高,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近海的两大盆地。海南本岛及周边海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海南已开发利用的海上气田有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已开发利用的陆上气田有福山气田。2014年,“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自营勘探发现的优质大型天然气田陵水17-2气田。

油气管网方面,全省建成2条输油管道和1条天然气长输管道。2条输油管道总长67公里,输送介质为航空煤油,其中一条起点为中石化马村油库,终点为美兰机场使用油库,管道全长51.6公里;另一条起点为三亚太平洋中石化油库,终点为凤凰机场油库,管道全长15.4公里。乐东至东方终端的乐东陆地管线68公里,输送介质为原油和天然气。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20公里,输送介质为天然气,起点南山,途径东方、昌江、洋浦、老城、海口、文昌,部分路段采用复线铺设。正在建设洋浦至马村成品油管线共120公里,拟建设文昌至三亚东部天然气环岛管线275.3公里。

天然气管网方面,已建成天然气干支线21条,年输气能力102.36亿立方米,全长2289.60公里,覆盖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三亚市、定安县、文昌市等11县市,用气人口229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0%。

天然气接收方面,“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建成投产洋浦LNG接收站和澄迈LNG接收站,实现LNG接收零的突破,年接收能力为360万吨,配套建设接卸码头2座,最大可停靠26.7万立方米LNG船舶。建设专用输气管线122公里,包括一条主干线和一条供气专线,其中主干线全长121公里,输气管线设计输气能力38亿立方米/年。

石油炼制方面,至2015年底,全省原油综合加工能力为1020万吨/年。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1114.43万吨,同比增长18.46%。汽油、柴油、煤油生产量分别为248.19万吨、331.16万吨和150.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82%、17.90%、8.35%。其中,海南炼油化工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800万吨/年。2015年炼油原料油加工量完成999.85万吨(原油加工量903.11万吨),其中成品油产量624.82万吨(汽油235.79万吨、煤油150.21万吨及柴油260.82万吨),对二甲苯67.54万吨。

4.能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行动方案,通过引进具有先进工艺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狠抓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海南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的目标任务。

2015年,海南电网综合线损为7.40%,比2010年的8.36%下降0.96%。炼油加工转换效率为98.74%,发电效率为41.02%。

(二)存在的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力供应能力不足,电力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受省内主力电源不足、水库季节性来水不足、气电供气不足以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11年—2015年均存在电力缺口,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月份普遍存在错避峰用电,2015年实施错峰限电176天,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三产用电增长较快,峰谷差逐年增大,电网调峰压力大,最大调峰缺口约23万千瓦,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较大压力。

现有电网结构仍显薄弱,供电可靠性较差。环网上部分220千伏线路存在导线面积过小,在“N-1”情况下将导致重载;部分区域220千伏变电站仅有1台主变,不能满足主变N-1运行要求。配电网仍存在供电线路过长,个别市县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部分线路导线截面小转供能力有限。

现有电网抵御极端天气能力弱,尤其是10千伏配电网,历次台风袭击后,均发生大范围的断杆、倒(斜)杆现象,需要约10-15天的时间才能复电,对电网安全运行不利;东部地区缺少无功支撑,电压波动较大。

2.天然气供应体制有待完善,管网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气化人口不断增加,气化率显着提高,居民用气需求逐渐增长,大大超过现有用气配额,天然气的调度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市居民用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差,居民用气预测和监测还需加强。特别是三亚市2010年前后的市场需求已经超过此前该市与上游供应方签订的供气合同气量,至2015年供需差额进一步扩大。

全省环岛天然气管网尚未成型,东部部分建设滞后,管网缺乏统一规划,管道管径、设计压力参差不齐,省内支干线及支线长度不足、密度过小,难以实现省内资源的调度配置。城市天然气管网密度太小,应急储备设施的储备能力不足,供气的安全可靠性较差。天然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尚未建立和用气序列不合理,使得天然气供应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较大,产值占比较低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有较大比例。2015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1114.26万吨标煤(当量值),工业增加值448.95亿元,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5%,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社会比重的12.12%。在全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占第二产业能源消耗的约为90%,由2010年的630.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1081.34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8%,远高于一产、三产增速。

4.新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尚未成规模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新能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比重还不高,距离清洁能源岛建设还有很大距离。海南可用于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且“一地两用”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集中式光伏电站发展缓慢。分布式光伏由于屋顶产权及配套保障措施等多重因素制约,难以大规模推广。陆上风电发展与沿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相冲突,基本停滞。海上风电因技术开发、地质条件、海上风力勘测、初始投资等多种因素制约,尚处于前期论证阶段。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受到资源收集、资源量小、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化利用。地热能开发规模还很小、利用方式单一,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尚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新能源汽车由于标准尚未建立、储能技术尚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发展缓慢。

5.油气安全供应配套设置不够完善,尚需加强

“十二五”期间,海南建设了较大规模油品储备库,用以安全保障的消防能力不足,消防泡沫储备量缺口较大,存在事故隐患。现有输油管道投入使用年限时间较长,管道老化失修,按规定要求的管线保护范围不断被侵占,安全距离过短,存在安全隐患。天然气调峰能力不足,小时(日)调峰能力欠缺。居民、公共服务、分布式能源项目等天然气用户都具有较大的季节调峰需求,由于海南省尚未建设季节调峰设施,调峰能力不足。

6.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相关政策

目前,海南省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存在能源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油气管网设施尚未公平开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能源监管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能源革命的制度保障要求。

电源、电网发展受到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建设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协调机制不顺畅。电力、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征地难。

海南省天然气开发初期,天然气资源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结合全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工业的战略方针,在南海周边气田相继投产供气后,全省确立了“化工先行”的天然气发展思路,天然气资源配置偏重于化工、工业燃料,气源供应商与下游大型用户均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对海南省天然气用气机制影响较大,目前,城镇燃气优先类用户过少,化工类用户偏大。《天然气利用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进行创新设计,对电力运行机制进行调整,需政策引导解决电网容纳及接入更多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1.能源发展面临众多有利形势

国家推动能源革命,海南省适于开展试点示范。2014年,中国提出能源领域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即“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了国家能源发展路线图,为海南省能源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低碳循环发展思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对海南的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为此对能源供需求强度逐年减弱,对海南省提高能源供应保障及缓解安全压力提供了有利环境。海南省提出“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将继续推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稳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给南海油气开发及海南能源通道建设带来契机。海南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海南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授权管辖的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优良港口资源。南海是世界油气资源七大集中区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00-300亿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要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突破海上油田,建设包括南海在内的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南海海域作为中国的石油宝库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海南省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快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发挥港口、保税库、既有的油气储运设施作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出海港口通道,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成为南中国重要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家对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海南新能源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国家连续出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针对新能源发展连续出台规划性文件。中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设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集中式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量单元,依托实时高速双向信息数据交互技术,构建新型能源利用体系”的思路,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能源发展还需克服众多困难

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环境约束等目标的实施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国家能源管理正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将同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约束性措施,从能源需求源头控制、能源利用整个过程优化、终端排放控制的倒逼机制三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探索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已经在七省市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节能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交易市场。海南省经济处于工业发展前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国家目标的约束,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

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目前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仍属较低水平,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构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城镇化率也不到50%。“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时期,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将对能源供应的质和量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大幅提高能源的科学管理。

能源利用效率一步提高,但是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受石化新上项目拉动影响,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快速增长,加上社会用电量持续刚性增长,共同带动海南省能源消费量加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在“十二五”初期不降反升。但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能耗水平已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节能空间十分有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存在挑战。“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煤炭为主的局面。一是因核电建设周期长,“十三五”核电二期不可能投产,煤电将仍是海南的主力机组;二是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将影响海南省天然气利用水平;三是新能源发展受电网吸纳能力及资源的影响,大规模开发建设存在困难。“十三五”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二、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

依据《海南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考虑海南省未来能源需求主要用以满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资源、环境、政策及技术发展条件制约,本规划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对海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产业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品种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结构,“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用以分析节能潜力,通过综合分析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预测结果。

(一)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十三五”时期,预计全省GDP年平均增长7.0%左右。考虑“十三五”时期海南经济发展受国内外市场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按照6.5%、7.0%、7.5%的低、中、高三种GDP增长速度,综合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研究结果,对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2-1。

(二)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实现国际旅游岛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的重要时期,能源结构必须做大幅调整,预计2020年海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调整为37.5%、26.6%、18.6%、17.3%,煤炭、石油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提高。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以国家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全面落实海南“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为基本理念,坚持不断推动能源清洁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将我省打造为清洁能源岛。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国际旅游岛建设主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落实多规合一,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相关政策要求,牢固树立能源安全底线、生态环保红线、节能提效主线的“三线”思维,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坚持“适度超前,节能优先;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产业升级,加强环保;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方针,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低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坚持“高效、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开展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示范试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推进重点领域用能煤炭减量替代,积极引导全社会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供应体系。

2.坚持内外协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经济特区两大政策优势,基于海南省能源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发挥海南省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海岛内外协动作用,坚持岛内自主能源生产与岛外调入并重,统筹岛内、岛外能源供应,加快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开发力度,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南海能源服务基地、后续物流及深加工基地,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基于陆上、海上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稳定陆上能源开发格局,科学确定海上能源生产规模和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海南人民能源普遍服务。加强能源国内外合作,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省市、重点企业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桥头堡。

3.坚持效率优先,构建海岛高效自适应能源系统

坚持节能优先,结合海南省能源发展基础,把能源节约、能效提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进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加强能源技术集成,坚持系统优化,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高供应和需求双向互动响应能力,打造安全、高效、现代化的现代电力系统,构建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的终端供能系统。

4.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全岛天然气价格、电价形成新机制。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电力交易平台,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加大油气改革市场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大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能源供应和需求以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能源布局和发展时序,优化能源利用序列,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为目标,满足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5.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能源发展动力

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基本理念,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实施节能减排,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方面有所突破,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作好能源梯级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培育开拓新能源市场,大力培育新兴能源产业,提升战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能源发展建设,提升全省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试点示范区。

1.能源总量

至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75万吨标准煤左右。其中,能源消费实物量为煤炭1359万吨,石油470万吨,天然气61.19亿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435亿千瓦时,全社会负荷740万千瓦。

2.能源结构

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左右,天然气比重约18%,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其中,核电装机130万千瓦、水电装机150万千瓦(含抽水蓄能)、风电装机65万千瓦和太阳能装机12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为14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33%,其中核电发电91亿千瓦时、水电发电23亿千瓦时、风电发电7.8亿万千瓦时和太阳能发电14.4亿千瓦时。

3.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强度,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10%。发供电效率,2020年,发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02克/千瓦时以下,全口径线损率(包括配电损耗)下降到7.21%以下。

4.环境目标

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2%。

二氧化硫排放目标。扩大脱硫范围,加强脱硫监管,提高脱硫效率至98%,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到2020年,实现脱硫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35mg/m3。

氮氧化物排放目标。13.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建成烟气脱硝设施,脱硝率达85%以上,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2020年,实现脱硝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

烟尘排放目标。采用低温电除尘、湿式电除尘、高频电源等技术。2020年,实现除尘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10mg/m3。

5.能源服务

城镇燃气普及率。城市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气。按人口计算,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达到90%、65%以上。全省配电网,2020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降至15.7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65%。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四、重点任务

以满足能源供应安全为重要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加强多元化供应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推动能源集约高效转化、优化能源空间布局为着力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构建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体系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以提高海岛能源系统可持续自适应能力为目标,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的趋势,加强技术创新、系统集成优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一)注重一挂双控,保证能源双控目标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落实“一挂双控”措施,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惩罚制度。

完善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第一,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至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左右,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第二,逐级分解落实控制目标,目标分解要统筹兼顾海南不同功能区域、不同市县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耗水平和节能空间等因素。第三,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把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作为市县节能目标考核和部门节能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各地新上能源生产项目与高耗能项目挂钩,与县市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挂钩,实行能评负面清单制度。第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的预算管理,探索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企业或项目用能指标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第五,通过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工业节能。第一,推动水泥、造纸、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电力等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推动洋浦、昌江、老城、东方等重点工业园区的低碳建设、循环化改造,以澄迈老城工业区为试点建设冷热电三联供一体化供能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进一步挖掘技术节能潜力。第二,推行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开展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对新上项目实现严格能耗标准。第三,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实施新(改)建工业园区、新城镇供能设施一体化规划工程,实现能源阶梯互补利用。第四,推进LNG冷能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探索LNG气化冷能与洋浦周边冷能需求产业相结合利用方式、制定相关建设规划,既能回收LNG冷能,又能更好地推动海南冻肉等冷冻农产品储备基地。推进余热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提高水泥企业余热利用水平,加强余热阶梯利用,试点工业园区余热综合利用。

加强建筑节能。实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提高建筑节能发展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行住宅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星级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区等综合示范建设。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小区、城区建设。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全过程监管,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闭合环节。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强化建筑运行阶段能效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建立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开展通用建筑材料等绿色评价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体系,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倡导和鼓励低能耗、非机动车出行。推进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以海口市为核心示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心城市群乃至全岛示范运行,将海南岛建设成新能源汽车岛。到2020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建设充电桩2.8万个以上,新能源汽车在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政府、企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全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通过企业自建或多方合作方式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城际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岛高速公路城际充换电站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和维修保障网络。以海口、三亚为电动汽车试点应用核心示范城市,在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社会公用停车场、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地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岛。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建设,组建全省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快速有序发展。

注重生活节能。积极引导居民合理用能、错峰用电用气,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动家庭能源管理技术应用,对家庭耗能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对家庭用能终端进行耗能目标设定,为家庭提供全方面节能建议;实现自动化节能控制、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联动效应,根据能源公司的供能状态调整自身用能标准。制定节能环保社区考核标准和行动计划,建立节能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创建个体家庭、公共建筑、餐饮服务等节能减排先进典范标识。

推广电能替代。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推广电烤槟榔,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电动货物装卸,支持空港陆电等新兴项目推广。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创新探索融资渠道。

建立能源在线统计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开展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网上直报和实时监测,采用在线辨识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和能源相关性能指标,建立能源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平台,提高能源管控水平。

(二)注重绿色低碳,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清洁化

至2020年,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岛内自我平衡系统,以跨海联网电缆作为备用、补充、保障的电力供应格局。

适度发展气电。基于气源供应能力、气电厂址条件和气价承受能力约束适度发展气电,完善气、电价格联动机制。在琼海建设2台39万千万天然气发电机组,扎实推进南山气电、清澜电厂扩建机组、万宁天然气发电等气电项目前期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和气价,确保新上气电项目和现有70余万千瓦气电供气合同到期后的燃气供应。除大型燃气电厂外,鼓励在城镇积极发展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气电示范试点。“十三五”期间海南发展气电主要由LNG引进项目提供气源,中长期可考虑通过LNG引进项目或海域天然气开采提供气源。

逐步优化煤电结构。继续推动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淘汰2台13.8万千瓦煤电小机组,适时通过“上大压小”补充海口电厂五期1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时,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压缩乃至取消自备电厂。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积极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升级改造。

安全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确保昌江核电站一期2台65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加快推进昌江核电二期2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启动海南第二核电站前期工作,积极保护昌江海尾镇进董村厂址、儋州市海头镇大岛地厂址、儋州市海头镇洋家东村厂址、万宁市山根镇大石岭厂址、万宁市龙滚镇正门岭厂址。适时推进核电小型堆示范建设工作。

加强水电资源管理,对部分水电适度技改扩容。加强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对部分水电站适度有序技改扩容,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含60万千瓦琼中抽水蓄能)。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配合第二座核电站,加快推动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2020年海南电网抽水蓄能电站规模为60万千瓦,解决电力系统调峰困难,保障核电运行安全。

加快发展风电。深入开展风资源勘测调查,在风电场建立功率预报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实现整个风电场的优化控制。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至2020年,争取投产东方近海风电装机共35万千瓦。开展东方#2风电场、乐东、文昌、临高、儋州等近海风电前期研究,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风电利用研究。

扩大利用太阳能。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并重,综合利用未利用地、水面、废弃矿区、厂房等资源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及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推进城市景观大道、旅游景点的太阳能光伏照明改造工程。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业、居民住宅等领域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城市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点领域。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谨慎开发,优先推动渔光互补示范试点,完善“一地两用”的模式,实现土地和光伏发电的综合高效利用。“十三五”期间,新增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积极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最大限度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太阳能空调示范和推广领域寻求突破,在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场、厂房等城市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空调系统。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太阳能利用模式研究。

科学开发生物质能。统筹各类生物质资源,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项目,至2020年,新增生物质能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30万吨标准煤。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试点沼气加压提纯替代车用燃气,试点能源草为原料的生物质车用气。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严格控制农林生物质能发电规划布局,通过试点示范,有序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发展,至2020年农林生物质能发电控制在9万千瓦;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积极推进,力争2020年到达9万千瓦;新增沼气发电0.5万千瓦。

试点开发利用地热能、海洋能。根据海南省地热能资源特点和用能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浅层、中层和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结合地热资源特性及各类地热能利用技术特点,开展地热能发电、供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鼓励地热能与其他化石能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能开发利效率。试点开展潮汐电站建设研究,在一些潮差较大的海岸带和在南海诸岛建造小型潮汐电站,试点建设万宁波浪发电。

建设绿色低碳海岛独立能源系统。按照补给基地、军事基地、旅游开发等不同功能定位,科学设计海岛及邻近海域珊瑚礁能源供应方案,积极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发展千瓦级小型波浪能装备,解决海上测量设备与仪器的供电问题。发展百千瓦级波浪能发电装备,解决远海岛屿和大型海上设施的供电问题。发展大型漂浮式多能互补平台,建成兆瓦级海上可再生能源与淡水供应平台、浮动岛屿,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物资存贮、人员居住等多种任务,也可以作为岛礁的备用电源和后备空间。适时推动核电浮动堆的示范工程建设。

(三)注重集约开放,积极开发油气资源

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探索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然气网,实施“气化海南”工程。

加大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第一,重点建设南海近海油气开发带,积极协助国家及有关部门推进以南海油气资源盆地(含天然气水合物)为重点的战略调查和共同勘查(探)开发进程,重点优选海南岛周边的莺歌海等油气资源盆地的接续增储扩产勘查(探),以及南沙海域油气盆地的勘查。第二,充分发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海域的勘探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已探明储量的深水油气田的开发。第三,推进南海深水石油勘探开发,着力解决南海区块登记、完善南海油气勘探开采许可证制度,建立油企南海勘探开发的协调机制,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实现南海海上油田的新突破,建设南海千万吨级大油田,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第四,积极开展南海天然气资源和本岛周边海域新气田的勘探开发,弥补现有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和崖城13-1气田逐年减产量,继续推进莺歌海、琼东南、中建南、万安等盆地自主开发或选择合适区域国际招标联合开发,推进东方13-2中深层次气田、陵水17-2资源开发利用。第五,加快发展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业,鼓励油气上游企业和海上油田工程服务类企业在海南(包括三沙市)注册落户,优先支持配套南海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维修服务、仓储物流、加工利用等产业发展。

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洋浦、东方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海南炼化60万吨PX、100万吨多功能片材、洋浦150万吨特种油、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适时投产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域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建设国家能源储备基地。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洋浦区位优势打造洋浦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发挥东方市港口资源整体优势建设国家成品油储备库,建设形成大型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发展成为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适时建设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配套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推动华信洋浦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儋州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东方国家成品油储备库、海南LNG二期扩建等项目,力争油气库容达到2000万吨库容,新增油气专用码头转运能力超过4000万吨。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

建设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申请国家能源贸易资质、开展跨境结算试点,加快以面向东南亚的国家级、国际性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为目标的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积极向国家争取人民币境外结算、成品油非国营进口资质以及能源期货交易等各项政策。基于洋浦油气化工品仓储中心、LNG仓储转运中心,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油气化工品的分拨服务,推动洋浦石油化工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加快八所南海开发装备制造及后勤保障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以八所港为节点的油气供应链的形成。稳步提高洋浦LNG仓储转运中心储运能力,作为中国海油能源商业储备基地之一的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将成为国家在东南亚乃至东北亚能源供应的一个基地,接收站储运能力达到800万吨/年。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利用。坚持供输一体、输配协调的发展原则,以南海大开发和登陆气源为依托,科学布局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琼粤天然气管线工程,实现与大陆天然气资源互通互补。2017年底前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形成全省天然气环岛主干网。到2020年,依托高速公路建成“田字形”供气管道,大幅提高全岛天然气普及率,探索建设五指山、白沙等琼中地区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市县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管道气,全省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天然气气化率达到57%左右。充分利用省内气田资源,拓展洋浦LNG接收站,适时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促进海南天然气与大陆主要市场对接,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和灵活调配能力。着力扩大天然气消费,全面放开天然气进口及接收储运设施,以低价增量气平抑高价存量气,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天然气利用成本。

(四)注重安全智能,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系统

注重能源安全生产,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电力主网架格局,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落实国家智能电网试点,积极发展大规模储能,变革能源系统运行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

确保能源生产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强化预防治本,提升能源生产本质安全水平。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符合当地的安全生产规划。涉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全省主网架将实现“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重点区域加强”。其中,“双回路跨海联网”是指海南与广东双回500千伏跨海联网通道,“双环网沿海覆盖”是指环绕全岛沿海各个负荷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三通道东西贯通”是指北、中、南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即核电至海口、儋州至琼海、东方至陵水三条220千伏双回路输电通道;“重点区域加强”则是指全省负荷中心—海口市的主网架借由海口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建成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电网基本形成双链、单链、π-T等接线形式,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

“十三五”期间,保障500千伏联网二回路线路按期投产,增强海南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稳定性。配合电源投产计划完成电源送出工程,重点完成洋浦热电联产项目、海口电厂五期及琼中抽水蓄能项目配套送出工程的建设,保障电源电力送出。

“十三五”期间,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共计新建及改扩建变电站159座,新增变电容量946.3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3470.2公里。35千伏~22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1。

“十三五”期间,海南电网计划新建10千伏线路3447.2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98.6万千伏安,新增台区6462个,新建低压线路12001公里。1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2。

稳妥推进调峰电源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海南电网调峰能力。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配合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开展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现有水电站改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工作。积极争取气电发电气源,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及气价。

增强电网抗风抗灾能力。加强防风加固工程投入,对海口、三亚等城市配电网主干线和重要电力用户可考虑采用电缆入地方式,对沿海台风气象条件恶劣的城镇主干线可采用铁塔线或者水泥杆与铁塔混合线路,对现有10千伏电线杆可采用加装防风拉线。

发展智能电网。以22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实现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接入要求,优化配电网架结构,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新能源以分散方式、小容量接入电网,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就地消纳,在海口、琼海、三亚等城市新建住宅区试点建设智能微网。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计量体系,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

(五)注重能源共享,提高全民普遍服务

稳步推进农村绿色能源,提高能源普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重大能源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鼓励生产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创新沼气建设模式,在全省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抓好太阳能热水器、农村小光电开发推广应用,推行太阳能安装与建筑一体化,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生物质能炉具等应用普及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以及生物质燃气站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和人才,增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探索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结合试点新路,注重全民共享。把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使每户贫困户切实获得逐年稳定收益为目的,建立精确到户的光伏实施方式,明确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要求,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为扩大民用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创造条件。

(六)注重改革创新,促进能源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改革

依靠科技进步,在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注重集成创新,建设能源管理和决策平台,推动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

注重系统优化,探索建设能源互联网系统。统筹考虑海南省能源生产、输送、消费,逐步打造可包容多种能源资源输入、并具有多种产出功能和输运形式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构建新型信息与能源融合“广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加强能源技术应用和创新,贯彻落实能源技术革命。支持近海油气、深海油气、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高效开发、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效节能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热带能源植物科技园。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贯彻落实能源体制革命。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培育本省购售电主体,推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放开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推动天然气管网业务独立运营和公平开放,推动油气管网及接收储备设施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积极培育节能市场,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节能指标的交易制度。

推动试点示范,促进改革创新。推动海南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以直供电为试点,探索建立“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机制,按国家部署逐步分离竞争性业务和垄断业务,推动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根据国家推进电价改革精神,加快推进电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推进大用户直接购电,实施相关电价政策。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实施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构建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

建设海南省能源管理与决策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已有的信息化平台及网络资源,搭建相应硬件及网络环境,建立数据采集与共享体系,构建权威的全省能源基础数据库,面向具体业务应用建设软件应用平台,从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打造集能源发展规划、能源建设管理、能源供应、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能源安全保障、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支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与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重点用能企业等互动的能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平台。

五、环境影响

规划坚持“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优化全省能源布局和结构,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全省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完成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实现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降低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通过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扩大天然气利用,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比重18%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将进一步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二)替换落后产能,提升能源行业整体环保水平

“十三五”期间,严格实施煤电机组节能环保升级改造,从能源生产设备入手,对全省现有燃煤机组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机组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发电。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集中供冷、供热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的排放浓度争取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将进一步减少,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之内。

(三)重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衍生行业环保价值

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规划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共9万千瓦,通过建造焚烧炉并与汽轮机发电机组配套,在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的同时向外界提供电能,带来巨大的环保收益和能源收益。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

“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认真执行能源项目的开发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能源开发生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保障措施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提高能源监管水平,落实多规合一、加强规划衔接,健全法规体系、经济激励手段,全面支持能源消费、能源供给和能源技术革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积极探索创新能源管理方式。强化省级能源规划的约束和引导,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省级重点能源项目核准建设必须以能源规划为依据,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以规划、政策、标准、项目管理和运行管理等为重点,加强对能源行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不断深化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指导和促进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加强对垄断环节、垄断行为的监管,加大对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落实、能源安全生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方面的监管和考核。制定实施煤、电、油、气、新能源等地方能源行业管理办法和地方行业标准,加强能源行业准入管理。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成立海南省能源局,落实国家关于能源行业管理规定、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的情况,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战略,拟订能源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抓好节能减排,提高全省能源管理能力。建立政府、企业不同层面能源管理中心,增加人员编制,形成分工合理、运行协调的组织协调机制,从项目审批、执行、评估全过程实现科学管控。

要协同工信、统计、农林、环保等部门和单位,做好能源指标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指标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设全省统一、完整、准确、及时的能源信息管控平台和能源数据库。

(二)落实多规合一

根据海南省多规合一总体要求,推动能源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好能源总体规划与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关系,促进能源项目科学布局、顺利落地。土地、海洋、环保部门加快能源项目特别是省重点能源项目用地、用海预审、环评审批进度。

从发展全局的高度整体统筹充电基础设施。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根据可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条件要求。将充电设施建设要求纳入已有各类建筑的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当中,减少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加快办理速度。

(三)健全法规体系

制定《海南省能源管理办法》,对海南省能源综合管理、能源战略与规划、能源开发与加工转换、能源供应与服务、能源节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储备、能源应急、能源科技、能源国际合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明确政府在能源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制定《海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办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建立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投资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激励约束等政策。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南海油气大开发,积极推进《海洋石油管理细则》。鼓励多种资本以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南海深水和敏感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科研等领域。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鼓励中央石油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考虑海南省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制定油气储备管理方案,加强油气商储管理。

结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天然气使用状况,制定《海南省天然气利用管理细则》,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保护、用气序列等进行行政法规制定,明确油气管网功能定位、做好管网公司构架和运营模式顶层设计,推动管道运输与燃气销售业务相分离,实现管网独立并公平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加入油气管网建设,试行发电、工业燃料等生产用天然气计划管理。

结合昌江核电一期投产和二期选址实际情况,制定《海南省核电管理办法》,结合海南省海岛核电特殊性及适用性,对海南省核电厂址保护、核电站建设规划、核电开发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核电站运营监管、核电应急响应支持、核电相关建设及技术标准、核设施(包括涉核设备、核辅助设施、气象环境监测设施等)保护等内容做出规定,加强核电管理与核电保护。

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准入条件、申请备案所需材料以及违规处理条例;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本补偿机制,明确电网企业产权分界点及有关充电设施接网服务;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电网企业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

(四)推动财税改革

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海南没有分配权,争取海南资源分配权纳入结合国家简政放权方案中,赋予海南一定资源分配权。优化油气资源税收中央和地方分成方案,全力争取海南所辖海域油气税收管理权,设立“国家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海南征收处”,对来自海南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产生的海洋石油增值税、资源税等新增税收收入,实行中央与海南按一定比例分成。

设立南海油气勘探风险基金,用于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风险勘探、技术研发,并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南海油气开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其资金可以由中央财政征收的特别收益金拿出一部分、海南财政、油气公司共同承担,并从油气勘探风险基金溢出收益中给予一定的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的方式设立基金公司,投资收益由投资者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条件成熟时可研究设立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建立集资本、技术、管理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资本、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我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上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天然气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增强能源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探索建立PPP模式。对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农网改造升级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民生工程建设信贷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

完善电源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对调峰电源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政策,研究可中断电价等价格政策。研究海南电网电力辅助服务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特征,分析电、热负荷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等辅助服务资源需求的影响机理,提出辅助服务资源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设计适应海南电网资源特征的调频服务、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机制与运作规则,提出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的资源认定与特性的考核机制以及竞价补偿机制,设计出适应海南电网未来市场环境的辅助服务市场运作模式与机制,使辅助服务成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保障。

借鉴两部制电价、固定电价等多种电价机制,结合海南电力负荷特性及电源调峰能力,研究海南联网二回路投资回收机制及运营模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

争取国家加大对海南省能源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扶持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及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增加对太阳能、海上风电、海洋潮汐能等前瞻性核心技术研发及分布式能源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项目的投入,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攻关。

(六)加强应急保障

省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工信、电力、商务等部门,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针对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产品分别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启动条件、应急责任主体、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保障队伍等,建立和完善能源预警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及时跟踪监督能源运行态势,鼓励同一地区不同供应商联合建立应急保障队伍。

(七)强化评估监督

根据规划实施和国家政策调整情况,及时组织规划评估和规划修订,监督规划实施进度。

1.开展中期评估。2017年,省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

2.健全调整制度。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发展部署重大调整,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以及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者修订的,由省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或修订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征求意见,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 篇2

2016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今年是规划年。五年规划的体系性很强,在国家总体规划之下,有区域规划,有专项规划,各地各级政府都有分别规划,各级政府里的部门分别规划,产业园区、国有企业等也会制定同步的规划。如此多的“十三五”规划即将在今年出台,它们必将各有侧重,但同属“十三五”规划,时间属性一致,国家大环境一致,也一定会有关注点的重叠。

本刊致力于推动中国产业和社会信息化,专注于报道与之相关的人物、政策、技术、产品、案例和理论,为读者梳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我们从信息化的视角来解读时代特点,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智能制造、互联网+、自主可控和一带一路,分析它们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意义,并选编相关的文件、行业标准和案例作为“链接”材料,希望为正在制定各种“十三五”规划的读者提供参考。

智能制造

不只机器 人 , 轨道交通 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产品都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

在工信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着手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不同,这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弱化了“五年”规划的时间限制,直接考虑的是未来十年的工业发展政策。这一规划的时间跨度 将覆盖“ 十三五” 和“十四五”,属于中长期规划。

“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是由中国工程院最先提出的,具体是在提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份命名为《关于制定“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当中。

近年来,在制造业的诸多前沿领域,中国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都是依靠进口。2013年中国已是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家,但现在80%的机器人是进口的;近年来,中国财政一直在加大对数控机床研发的投入,但80%的高端数控机床至今依赖进口。

2011年以来,美、英、德等国都启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大背景下,欧美多国正逐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抢占制造业的国际市场。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同年底,中国工程院将完整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报告提交至中央高层,其中就包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技术、核心技术 和关键元 器件都受 制于人,而要成为制造强国,就必须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并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占据核心位置。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工程院提交的报告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以美、德、日、英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为参考,建立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并由此作出预测,中国有望在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业第二方阵当中,2035年将提升至第二方阵前列,到2045年则将跨入包括美、德、日等国的第一方阵,至此将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在国务院 副总理马 凯亲自部署下,工信部等方面于2014年初开始 着手编制 “中国制 造2025”,并于今年全国两会前提交至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在这份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文件中,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以及50多名院士参与编制,核心在于提出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3个十年“三步走”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文件将明确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来解决中国制造业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薄 弱等问题 , 主要形式是由政府主导,在现有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产业联盟来推动。并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第一步。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大致需要30年,分三步走,“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不同于我 们熟悉的 五年规划,这个规划年限将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在第一个十年里,将首先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年行动计划。据了解到,这一计划 将着力突 破工业机 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

虽然中央层面的行动计划尚未出台,但这个弱化“五年”期限的规划概念已经率先在地方得到了实践。3月,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着重对发展机器人整机及配套零部件进行了规划,未来三年天津市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用先进材料与加工技术等。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也制定了“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

据了解,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即将上报至国务院、并有望在年中发布。 可以预计 《中国制 造2 0 2 5》和今年九、十月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必将强调两个方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另外像基础建设工程、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也属于重点方向。

互联网+

4月13日,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常委学习会,听取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

一个半小时的辅导报告中,马化腾阐述了他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认知和实践,并结合案例对互联网在交通、媒体、金融、汽车、政务与民生等领域的创新探索进行了介绍。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学习会并指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紧密相连,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适应和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应当看到,‘互联网+’代表着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远,远超想象。‘互联网+’对各行各业正在或将要进行革命性的再造,对于这种再造,我们的已知部分远远小于未知。我们必须立足这样的大背景,研究谋划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上海市的“十三五”规划智囊团中除了传统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等兰贝格、德勤、安永等国际咨询机构外,还首次出现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经济将成为上海“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与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渗透,信息技术推动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形成日益收到关注。创新形态的演变也推动了互联网形态、信息通信技术形态的演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在与知识社会创新2.0形态的互动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形态的演变,涌现出Web2.0、开源软件、微观装配等创新2.0的典型案例以及创客、威客、众筹和AIP、Fab Lab等创新2.0典型模式。

由此,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提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机遇,简政放权、强化法治、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举措。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就具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时代特征的内涵。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 促进国民 经济提质 增效升级。同时 , 全力推进 创新、创业,全面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进入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润喜说:“以前的互联网还 只是作为 一个外在 工具,当今互联网已经作为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也就是说,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

的确,一个“+”号,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就像曾润喜所指出的,传统产业依旧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 大特点是 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这就是工具的特征。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扩大和提升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这是“+互联网”的概念。

进入信息社会和工业4.0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递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 为矛盾主 体 , 将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性改造,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的门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互联网+”和互联网经济应当也必将成为各大部委和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的重头戏。

自主可控

仔细分析研究近年来的信息安全新问题和新趋势可以发现,从上到下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相关组织都达成一项共识,自主可控是当前和“十三五”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实现网络安全的立足之本。一方面我国在一些核心的政府、金融、军队等领域正在进行相关IT设备更换,另一方面在研发、技术升级换代过程中,企业都非常重视自主可控这一重要市场机遇。

自斯诺登事件曝光后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可以预期这些将会体现到相关政策制定当中去。随着有关自主可控的政策逐渐明确,信息安全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一方面会带来中国IT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有技术实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攀升,竞争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逐步降低,国产化替代机会凸显。在未来几年中,为应对这种状况,国外厂商与中国公司的合资和合作将日益普遍。这些合作将从过去几年的贴牌、分销等简单模式,走向更深入的层面。

另一方面,这也将给一些国内企业的研发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争取在上述领域获得替代的机会。在云计算领域,包括阿里、百度等在内的云计算企业已经开始步入欧美市场;随着各行各业相关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分析越来越多,采用国产数据库设备和软件也是众望所归,人大金仓、上海引跑科技等企业都在进行相关的尝试。目前瞄准自主可控市场机会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完成替代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和研发投入上多下功夫。

数据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产软件和国外厂商差距甚远。人大金仓总裁任永杰博士表示,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成熟度有差距;产品核心技术、功能有待完善;高端平台性能差距明显;产品链不健全;国产品牌的用户接受程度低;市场占有率低,在全球市场没有位置。在他看来,国内企业要完成自主可控的使命,就要坚定信心,坚持不移地发展国产数据库;抛弃幻想,做好付出巨大努力,长期发展的思想准备;建立开放竞争的环境,持续给予支持。要把支持国产数据库发展作为国家基础软件发展重点,资金、政策、市场支持三管齐下支持国产数据库发展。

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比如移动安全、远程医疗安全事件,不断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这充分说明了IT和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紧密契合,信息化和政府部门、制造业的结合,诞生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这样全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链,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今天,网络安全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一网一线一终端的要求,而是有了更多新的挑战。自主可控是我国对当下的网络环境做出基本判断后进行的战略决策,将深刻影响到我国未来数年信息化的发展。

一带一路

中国自古的丝绸之路,就为打通沿路商贸创造了不少互惠互利的故事。如今“一带一路”的提出,又将再次形成新的连接国内外利益共同体的新通路。与此同时,“一带一路”还将大幅度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 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 )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金融业普遍认为,2015年成立亚投行会成为“一带一路”行动的资金来源之一。

同时在国内各地即将推出新一轮“十三五”规划之际,应该充分考虑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的通过新政,提升各地经济发展,强化优势产业,完善区域布局。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 部、商务 部联合发 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 的愿景与 行动》,对中国各地的开放态势给出了指导。

西北、东 北地区。 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 口作用 , 深化与中 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 舟山群岛 新区建设 ,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 台、大连 、福州、 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与此同时 , 随着各地“十三五”规划的酝酿,不少地方都表示不愿意缺席“一带一路”,并为积极融入做着准备。

不只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产品都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

《中国制造2025》和今年九、十月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必将强调两个方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

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将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性改造。

自主可控是当前和“十三五”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实现网络安全的立足之本。

链接01 制定“十三五”规划也要信息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11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发出一份《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用好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网络、电视、报刊等信息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吸纳社会各界代表参与规划重大问题的咨询论证,使规划编制成为公众参与的过程和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使规划编制既有利于明晰政府职能,又有利于引导市场和服务公众。”

这份文件要求,各地制定的“十三五”规划要写入增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支撑引导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研究提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洪、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结合村庄布局和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与要求。”

产业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准确分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优化开发区域的市县,要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转变”;“重点开发区域的市县,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链接02 天津发展行动计划侧重先进制造业

2015年2月,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印发了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等15个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印发行动计划的通知写道:行动计划是天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指导各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行动计划涉及的15个重点产业包括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软件、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

由天津市工信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发展先进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的工作已全面展开。15个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是此项工作的成果之一。

据天津市工信委介绍,天津未来三至五年发展先进制造业,将以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以主要行业重大装备自主可控为突破口,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发展,做强天津制造,做优天津质量,唱响天津品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集群。

为了推进先进制造业集中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天津要重点发展大型工程机械、超高压输变电、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

天津计划积极打造对接国际制造业最前沿的合作平台,瞄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围绕信息物理融合系统、3D打印、数字制造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模式中国化和天津化,推动中-德、中-美先进制造领域产业和产品研发合作,建设中德科技园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要积极打造支撑先进制造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充分借重首都资源,围绕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方向和创新链的缺失环节,打造机器人、民用航空、海工装备等产业技术研发制造平台,新建5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推动引进50家大院大所;要积极打造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充分用好国家未来科技城、863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区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要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支撑性装备为重点,实施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海洋工程、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制造业信息化“10+1”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100项关键技术,新增发明专利1000个,开发杀手锏产品200个,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民族品牌”20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天津智造”产品30个,提升本市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根据规划,天津市将确立天津先进制造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位置思考、谋划和推进,用好北京创新优势、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产业配套优势,坚持双城联动、区域一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产业规划统筹衔接、产业发展对接协作,为打造天津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重要支撑。

链接03 沙集模式:互联网+农户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会议认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保持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农业搭上“互联网+”列车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备法宝。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消费需求正在变化升级,农业亟需告别以往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搭上与现代技术集合的高速列车。“土”农业已然站在了新潮“互联网+”的风口之上。

电商下乡是“互联网+农业”最为活跃的领域。在网络巨头企业推动下,“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逐渐成型,互联网正在突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等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正在将“电商下乡”落实到行动,他们依靠企业现有资源和优势与政府及地方企业合作,在县、村建立运营体系,通过投资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乡村配送体系,激活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创新农村代购服务,进而促进农民提高收入、增加就业。人们津津乐道的“沙集现象”就是其中的成功典范。

“沙集现象”特指沙集农民网商自发式产生、裂变式成长、包容性发展的现象。自发式产生,指沙集农民从一开始创办网店开展在线销售及相关加工业的产生与初期的成长,基本是依靠当地农民自组织的力量,自发式的萌芽和涌现;裂变式成长,是指从2006年沙集镇东风村的第一个农民网商出现,到几年间全镇发展到3000多家网商,主要靠细胞裂变式的简单复制而获得整体规模的快速发展;包容性增长,是指依托第三方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草根农民能够其他网商一样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便捷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和发展中来。

“沙集现象”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在过去“公司+农户”结构下,农户往往是被公司牵着鼻子走的弱势群体,公司控制农户,与农户争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大部分掌握在公司的手里,在和公司建立经济联系的过程中,农户由信息弱势造成市场弱势的情况是常见的事实。

“沙集模式”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它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加了“网络”这一大要素。农户在自己家中,通过市场化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可以直接去对接市场。解决农民信息弱势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并且,供需双方无需经由第三方中介,这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互联网在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效益和便利店同时,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巨大的创新和创业空间,而不仅仅是广大农民。

链接04 “村村乐”的刷墙故事

就像上个世纪末,从国外归来的“海龟”发现中国这块未开垦的互联网处女地一样,现在很多人兴奋地一头扎进乡村。除了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巨头,还有更多的嗅到了商机的创业者们。

“为人们找到每一亩田地上的农产品”的一亩田北京总部最近门庭若市,相关部委和地方部门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寻求合作;分类信息平台赶集网将精力转向农民工招聘后,为期带来的收入一年竟达8亿元;互联网分析师开始每天下田寻找商机做生鲜电商??大批创业者跳进农民的田间地头,期待可以用互联网改变这片处女地。

村村乐一个普通的O2O农村网站,在它出现之前,没人会认为,农村刷墙是如此大的一桩大生意。

村村乐运营了五年,目前每年的收入和业绩都有几千万,市场估值达到10亿元,成为众多VC追逐的对象,也有了中国农村第一社区的称号。

村村乐创始人胡伟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一直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为乡里乡亲们提供点服务。村村乐的运营有线上和线下两块。

线上运营部分主要是招募网络村官。一个用户登陆网站之后,如果这个村庄还没有人认领网络村官,他就可以注册并且申请认证。实名认证之后,你就可以当这个村网站的管理员,也就是村村乐的网络村官。几年下来,一共招募有20万个网络村官,这些人就是村村乐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线下运营部分就是农村市场推广。有了这20万的村官,村村乐就成了最落地的中国农村市场推广渠道了,并且结合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契机,迅速把业务做了起来,并且做出了规模。而这些业务看上去都有些土气,比如墙体广告、横幅广告、村委广播和宣传栏推广等。

其中墙体广告是最大一块业务,每个村至少三面墙,周期至少三个月。利用公路两旁的墙面,或者住宅房墙壁,进行彩色防水涂料颜料绘制成各式各样的宣传内容,或用喷绘布或喷绘膜制成广告图案。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业务撑起了村村乐高速发展。4年前村村乐创立时,农村与城市的互联网鸿沟还是比较大的,农村互联网市场还是竞争相对不激烈的蓝海市场。村村乐一直想利用网络为服务三农做点事情,然后就一直认真坚持去做。目前,村村乐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农村,并且增速依然很大。

有意思的是,村村乐还意外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寻人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真实的找人信息在平台上发布。而且很多人在村村乐上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或老战友等,甚至有些台湾老兵通过自己的律师来委托村村乐找人。

村村乐的中国农村推广渠道业务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火爆,村村乐也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村村乐超市。村村乐计划先投资2亿元在1万个村庄做试点,整合1万个农村的小卖部,运营规范后在全国60多万个农村进行放大。

“互联网+三农”为在信息网络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在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互联网+”无疑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链接05 云计算安全国标“落地”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党政机关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审查的两个基础标准GB/T 31167-2014以及GB/T 31168-2014正式颁布,并于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目前为止我国首次正式颁布的两部国家级云计算安全标准。

在当前云计算逐渐进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网络安全至关重要。自2013年起,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已开始组织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四川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等众多机构,共同参与制定党政机关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并于2014年5月份启动了“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试点,旨在针对党政机关使用的云计算服务实施安全审查。

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已经从政策层面走向落地层面,云服务更是其中重要的实践对象。在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GB/T 31168-2014)制定过程中,美国Fed RAMP(联邦风险和授权管理计划)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美国总务管理局负责联邦政府采购,美国国家安全局与国土安全部分别负责军口和民口的政府采购工作,这三个部门联合成立一个管理机构,下设管理办公室,由第三方的评估机构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测评,测评通过后,供应商会被授权进入采购清单。此后,联邦政府部门使用的所有云计算服务都要从这个清单里选择。

参照美国的Fed RAMP,我国正在建立党政机关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体系,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其将与另一部国家级的云计算安全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GB/T 31167-2014)共同构成我国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标准。

目前,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对数据和业务系统的控制减弱,责任难以界定,可能产生司法管辖权问题,数据所有权保障面临风险,数据保护更加困难,数据残留,对服务商的过度依赖。特别是很多云服务商从硬件平台、云计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都是用的国外产品,并不是说国外产品就一定不安全,但长期以来很多标准和测评工作只关心安全功能,而忽视了供应链安全。从现在开始,安全保障能力将成为标准关注的重点。

在上述云计算安全标准中,特别对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比如安全管理责任不变、资源的所有权不变、司法管辖关系不变、安全管理水平不变、坚持先审后用原则。此外《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还特别关注系统开发与供应链安全、系统与通信保护、访问控制、配置管理等十大重点安全问题。

更明确地说,国家关于云计算的两项标准分别对应的是云计算安全指南以及云计算安全要求。GB/T 31167-2014的读者是党政部门。党政机关考虑要使用云计算服务时,要参照安全指南的要求,分析拟迁移到云平台上的业务和数据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以决定是否适合迁移到云平台,还要确定如何迁移、如何选择服务商等事项。GB/T 31168-2014的读者是云计算服务商和测评机构。云服务商准备给政务部门提供服务时,要落实安全能力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并提出申请。政府的办公室会组织相关的测评机构,按照这个标准对云服务商进行测评,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云服务将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则。

在云计算国家标准“落地”之前,“可信云服务认证”在中国云计算市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时间追溯到2013年5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三大电信运营商、主要互联网企业和设备提供商组成的“可信云服务工作组”正式成立,该工作组制定了《云计算服务协议参考框架》标准和“可信云服务系列评估方法”,并开展“可信云服务认证”.

据了解,“可信云服务认证”是我国目前唯一针对云服务的权威认证体系,由数据中心联盟和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联合组织。而2014年7月召开的2014可信云服务大会宣布,有19家云服务商的35项云服务通过了“可信云服务认证”。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可信云服务认证作为行业组织的自发行为,虽然对推动云建设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政府行为,可信云服务认证依据的也不是正式的标准规范。国家标准非常严肃,而且国家标准的实施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全方位的配合,政府采购管理不能弱化成民间的认证和协议。国家标准与行业组织自发行为不宜混淆,同时国家标准与可信云服务认证目前也没有对接的可能性。

目前“可信云服务工作组”的主要成员包括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三家电信运营商、主要互联网企业和设备提供商。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可信云服务主要针对云计算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即信息通讯行业的云计算发展建立了督促和自律的云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而云计算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则是为了支撑国家要推行的重要管理制度,是为政府监管、行业规范和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确保了政府能够采购和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云服务。

显然,在云计算安全国家标准诞生并“落地”之后,政府采购企业云服务的准入门槛将会提高,一些之前符合行业认证的企业很可能并不具备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不符合云计算安全国家标准,从而错失政府采购中标名录。

可以预见,云计算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将造成云服务产业格局的变动。党政机关会根据GB/T311672014来规范此前的采购策略,同时云服务供应商也会参考GB/T31168-2014安全要求来增强安全保障和安全服务能力。届时更多的云服务供应商将成为国家云计算标准急先锋,打造出更多符合国家标准的云产品,政府部门也将享受更加安全、自主可控的云服务。

链接06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

2015年4月14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在80位以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讲到:“网络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加强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必须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方愿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加快网络设施、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宽带水平,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架设通达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正在积极筹建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领域。具体工作包括: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链接07 湖南省“三大行动”

长江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之一,将积极发挥交通衔接作用,这为湖南省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湖南也为此开始了陆续的部署。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今年,湖南省将突出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新型城镇化提质、融资模式创新”“三大行动”,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

湖南省将推进“511”重点投资计划(涵盖50个重大工程、1000个重点项目、1万亿元的重点投资),突出实施“三大行动”。

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将努力构筑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四网”。其中,交通网重点抓好武靖高速,湘江、沅水等高等级航道,蒙华、怀邵衡、黔张常等铁路,长沙磁悬浮、张家界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能源网突出抓好风电、光伏、水(地)热等清洁能源点和特高压输电、天然气长输管道等能源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气化湖南”等重大项目。信息网将推进云计算平台等重大专项,重点抓好4G无线网络、宽带提速、老城区光纤改造等重大项目。水利网重点推进涔天河和莽山水库扩建,抓好城市防洪圈、中小河流治理等建设,完成360万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新型城镇化提质行动,预期投资2500亿元。提升地上设施承载功能,打造出行便利、环境良好的新型城市;加大“两房两棚”投入。提升地下设施配套功能,重点改造和新建城市排水防涝管网2600公里、供水管网1500公里,新建燃气主干管和改造老旧管网300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35万户。

融资模式创新行动,将优化政府投资,增加政府债券和专项债券额度,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探索建立省级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激活民间投资,在收费公路、污水垃圾处理等经营性领域,选择一批项目开展PPP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扩大招商引资,推行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价值链等招商新模式,积极吸引外资落户。

链接08 甘肃省“交通突破”

西部地区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在“一带一路”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举全省之力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

《方案》指出,从今年起,甘肃省将用6年时间,集中力量开展“6873”交通突破行动,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建设5000亿元、铁路建设3000亿元、民航建设400亿元),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公路67000公里、铁路3400公里),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开通3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公路畅通突破目标。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省际出口公路畅通、口岸公路畅通。

铁路连通突破目标。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国际化、现代化铁路综合交通中心,构建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定西、天水等城市同城化格局,形成发达完善的快速铁路运输通道、现代物流运输通道、文化传承旅游运输通道、保障有力的安全运输通道。

航路开通突破目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航线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商贸城市航线直通,实现市州民航全覆盖、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85%。

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 篇3

通过最近在河北、陕西、福建三省的考察,我感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下述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款式的新款和产品科技含量要求不断上升的环境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站稳脚跟。开拓市场,“让产品更加个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以及“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才是企业的前途。而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引导他们避免网络不安全和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城镇化应当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切实解决迁入城镇的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务工者的技术能力。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的,要给予支持。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这样的划分,已经逐渐界限不清了。当大家都在电脑旁边工作时,你能分得清谁是白领,谁是蓝领?

第三,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可以并重的。最近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陕西汉中市的几个县进行考察,发现既要保证汉江水质良好,不得新建污染空气和水质的工厂,在农业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又要让农民们早日脱贫致富,还要使地方财政有逐渐增加的收入,以应付地方治理和发展的需要。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的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是发展茶业,茶业施用的是有机肥,采茶和茶叶加工都就近招收农民从事,这样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品质好,远销北京等城市。三是发展旅游业,同时修建公路、铁路,让外地旅游者来汉中,如洋县的朱鹮保护区、留坝县的古栈道遗址和张良庙、勉县的诸葛亮祠、诸葛亮墓以及西乡县的樱桃沟等等,都是旅游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第四,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民间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心。当前,民营企业正在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和技术的更新。从体制上说,民营企业正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转为股份制企业。从技术上说,它们力求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福建泉州考察,那里的民营企业,三分之一情况很好,赚钱,三分之一稳定,略有微利,另外三分之一比较困难,正设法资产重组,更换经营或生产方向,需要帮它们一把。

民营企业应当守住“不违法经营”底线,这比规定“民营企业要合法经营”更明确。这是因为,“合法经营”要企业自己举证,举不胜举,而“不违法经营”则由对方举证,民营企业可以答辩。这样,它们就更安心了。

第五,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预调和结构性调控,切忌大升大降,大松大紧。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少的,但大松则不利于结构调整,要给企业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加快转型。大紧,给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对经济增长不利。无论大松还是大紧,都会打破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预期一乱,经济受的损失就大了。

一定不要形成“宏观调控依赖症”。如果经济运行总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波动,那还谈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十三五”疾控中心规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继续加强疾控机构履行基本职责工作的能力建设;优化人员和设施条件,从发展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科学评估,明确疾病防控重点、防控策略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与我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满足我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目标原则

——继续深化医疗机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大人才配备及硬件建设,理顺结构体系,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建立全团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机制,做到及时、准确。

——建立健全全团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和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有效防控传染病流行。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建立覆盖全团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审核率、完整率,降低漏报率,保持全团传染病报告质量稳居全师前列。健全和完善团、连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流感等重大传染病为重点,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以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逐步实现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居民达到8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青少年达到90%以上。健全全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网络,配备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满足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社区和连队卫生室医生80%以上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原则上每年引进1-2名大专以上学历,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以上。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十三五期间使团疾控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能有一定水平的师科研成果。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或新建团级检测检验中心,不断完善团级应具备的检验能力,规划年度末团级疾控中心A级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开展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试验,提高对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评估能力和预警能力。完善食品、水、空气等的卫生质量检测,作业、生活等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开展病毒分离技术。

(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2020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70%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6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团、连两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重大举措

(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统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加强疾病监测,依法科学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与防治,加强监控能力,提高传染病监测与防治规范化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其他发病情况及防治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覆盖全团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病发病报告网络和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100%的开展血糖测定,50%以上开展肺功能测定,促进慢性病的早诊早治。规范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高检出率,完善干预措施。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覆盖率以全团为单位达到100%。

十三五”校本培训规划[模版] 篇5

凌源市瓦房店中学

瓦房店中学 “十三五”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校本培训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本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活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凌源市“十三五”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指南,转变教师的学习和教育观念,激活教师的教育潜能,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二、工作目标

1.促进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

2.提高学校教师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树立和增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观念,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3.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科学文化视野,夯实其理论功底,使之成为学科骨干。

4.充分发挥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功能。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教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强化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功能。

5.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高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级教师的教学示范、辐射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扩大教学骨干群体,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培训内容

1.教育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的学习。在全校范围内,学习上级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文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纠正教师职业中的不良行为,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的功效,促使教师自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著名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学习,如《当代教育新理念》、《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凤城六中的学生管理及教学模式等。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技能和教学常规通识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优化,新教师的上岗更需要从教学常规做起,这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教科研专项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规范要求,促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科研的方法,学会教育教学的科研,学会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和反思,形成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5.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组织相关教师对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培训,促使教师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6.教育教学管理培训。组织学校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等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培训,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四、培训形式

1.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将组织集体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性地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训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力求通过相关的培训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效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2.聘请专家讲座。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邀请师校领导、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一方面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帮助教师答疑解难。3.拜师结对活动。拜师结对活动是我校近20年来培养新教师的有效举措,我们还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一举措,使青年教师能尽快地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形势,快速地成长起来。

4.写学习与教学反思。教师在学习过相关理论或每节课后,要认真进行分析反思,并在教案上填写教学反思,教案上至少有1/3的课时应有书面撰写的教学反思。每次考试后要全面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做好试卷分析。另外,我们还要按教育局的部署,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随想(或教学经验),促进大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一些思考。

5.积极参与公开教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改实践公开课,课前要认真备课,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教案,课后要认真研讨,并形成相应的书面材料。凡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还应围绕课题,每学期上1—2节课题实验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研究探索。

6.积极参加观摩听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5节课,校长20节,副校长40节,主任60节。听课后要有中肯、务实的评课交流意见。听取的公开课要全面分析,形成正反两方面的书面意见,让教师们在互相听课学习中共同进步。

7.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鼓励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省市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另外,每位教师每学年应认真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至少撰写相关论文一篇。

8.外出观摩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先进学校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要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完善自身的品质。

9.开展专题研讨。以教研组讨论、年级组讨论、教师大会或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班主任工作、毕业班工作、学困生转化工作、尖子生培养工作等专题研讨活动,以利于统一并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10.进行技能专项培训。主要是试课、信息技术、硬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技能专项培训。

五、培训的检查 1.检查验收资料。包括学习笔记、研讨记录、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公开课教案、听(评)课记录、论文、科研课题资料等。

2.每学年组织1-2次优秀成果(资料)展示活动(包括论文交流评比活动),优秀者予以奖励。

3.配合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对教师的工作情况,作全面的考核和科学的评估。优秀者予以奖励。

4.组织有关培训的测试,优秀课的申报评比。

5.组织专项竞赛,如青年教师“试课大赛”、教师硬笔字大赛等。

六、建立培训制度

1、严格学习、培训纪律,所有学习、培训活动均按学校考勤制度管理。

2、凡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并上实验课的教师学校提供时间保障,并给予适当科研经费补助。

3、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朝阳市级及以上获奖、发表者予以奖励,同时在评优、晋级时作为参考。

4、相关资料不能按时上交、不能完成听课任务者考核扣分。

5、故意不参加或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继续教育定为不合格。

七、成立培训的组织

1、组

长:宫贺元

副组长:孙利锋、刘志文

成员:田迎春、冯文志、马向前、米娜。

2、领导小组职责

(1)向全体教师宣传校本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制定培训方案,搜集培训材料,组织培训活动。(3)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畅通实施。

医务科“十三五”规划 篇6

(2016-2020)

过去的五年是医院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医务科紧跟医院发展步伐,紧盯“创建三甲”工作目标,狠抓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下一步的工作将更加艰巨,任务将更加繁重,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院医疗管理水平,现制定医疗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总结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贯彻落实核心医疗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积极鼓励开展临床新业务,努力拓宽医疗服务领域。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制订了《医疗制度汇编》,使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强化学科建设,中医眼科发展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耳鼻喉科发展为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单位,“河北省防盲指导办公室”落户我院。根据三甲评审标准要求,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完善了临床科室建设和专业细分,眼科各病区和部分门诊、医技科室进行了重新更名,新增了糖尿病眼病科、口腔种植科和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分为两个病区,耳鼻喉科逐步完善了耳科、鼻科和咽喉科三个学组。

3、继续教育覆盖率100%,三基考试合格率100% 五年中,我们注重医师考核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市局要求的医师定期考核任务,院内组织定期讲座、外出进修和短期培训,有力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成效。在三基考核工作中,注重抓实效,按计划,严管理,对医、技人员进行三基培训,三基理论培训率100%,合格率100%。

(二)“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还存在不足 在核心制度执行方面存在漏洞,如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三级医师查房、交接班制度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松懈。

2、科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科室存在重医疗轻管理的现象,对医疗质量督察的整改力度不够,致使有些医疗管理工作的推行存在困难,一些目标完成的时间、效果不理想。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要求,加强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

(二)主要发展指标

1、继续强化和提高医疗质量,利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等级医院评审的迎评工作。

2、严格督查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强化三级医师查房、查对制度、手术准入、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不良事件上报、高风险手术授权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利,多措并举保障患者安全。

3、实施目标质量管理,重点关注非计划重返、31天再住院和自动离院等指标的变化,加大监管力度,实施动态管理。

4、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寻求技术项目增长点,重点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和准分子屈光手术技术、角膜移植术Ⅱ类技术的管理。

5、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和进修生管理工作,实施系统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及管理帮扶,完成政府分配的为指令性任务。

(三)保障措施

1、全力做好等级医院评审的迎评准备工作(1)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医疗相关管理委员会要按时召开会议,为医院质量管理出谋化策,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医务科全力做好三甲评审准备工作,并按照三甲评审标准,履行监管职能,完成PDCA循环管理,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强化科室质量管理,建立相对完善的科室质量管理体系,科室质量小组要按时活动,确保核心制度有效落实。

(2)人员保障 对医务人员实行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三基考核,提升专业人员的层次,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使之与《三级眼科医院评审实施细则》相适应。(3)制度保障

《医疗制度汇编》已经下发至医务人员,人手一册。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上开展培训、督导、考核,以现有的医疗核心制度作为检查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将制度落实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使医疗工作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同时,结合三甲评审要求和具体工作实际,重新修订和新增相关医疗制度。

2、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医疗质量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核心制度落实力度,以核心制度为主线,狠抓医疗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特别对核心制度薄弱环节实施定期督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实现重点突破。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每年制定新“三基”考核时间表,采取统一考核与抽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医护人员“三基”考核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3、实施目标质量管理

借助信息系统,重点关注非计划重返、31天再住院、自动离院、运行病历完成情况、手术安全核查等指标的发展变化,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运用管理工具撰写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措施。不断加大监控力度,实施目标质量管理,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规避医疗风险。

4、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有专科特色的技术优势,以特色技术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医院的全面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每年科室都要推出1-2项在市内甚至省内有影响力的新技术新项目,并且这些项目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能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并确保医疗安全。实施“引进来” 和“走出去”战略,引入高层次技术人才,并派现有医师进修学习先进技术。鼓励整合资源多学科联合开展新项目,并且将项目完成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医院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开展的过程进行监督,并定期进行验收评奖,总结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

海南十三五旅游规划 篇7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是全国建材行业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咨询、规划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和管理咨询等综合性产业咨询机构, 具有品牌、技术、人才、研究等综合优势。目前, 该院主要从事建材行业全国、地区和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 建材工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政策和行业重大经济问题研究。

据悉,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的有关要求,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此次将组织业内专家, 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重大任务, 立足建材工业实际, 把握建材工业发展态势, 分析建材工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新任务、新要求。

除此之外, 重大问题研究还要围绕统筹建材工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服务业发展, 聚焦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和节能减排、两化融合、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及安全生产等领域组织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此次前期工作的展开将会形成强化建材工业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凝练建材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研究提出建材工业总体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研究报告, 为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支撑。

山东“十三五”规划亮点 篇8

按照《纲要》描绘的蓝图,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明确要求,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王忠林说:“紧紧围绕‘走在前列’这一目标定位,《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设置了27个主要指标,在重点任务中还细化了69项指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做到了每项工作既有工作要求,又有具体指标,不仅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而且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逐梦前行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2020年跨入“9万亿俱乐部”

王忠林指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集中体现为“两个翻番”,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第一个翻番看,我省“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4%,超过9%的预期增速,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纲要》确定“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省将提前1年实现翻番,到2020年超过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万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5万美元,步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从第二个翻番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达到7.5%以上,超过生产总值增幅,提前1年实现翻番;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要超过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快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55%以上,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围绕打造幸福山东,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家庭医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特别是规划还设置了三个约束性目标,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比“十二五”末提高1.5年;一个是要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第三个是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80万套。这三个约束性目标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和民生兜底的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

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省定标准贫困人口30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山区、滩区和库区,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短板必须补齐。《纲要》用了较大篇幅,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2018年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此外,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诚信缺失、安全生产等热点焦点问题,纲要作出了建设信用山东、平安山东、食安山东、法治山东的系统部署,千方百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切实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双中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主要特征。《纲要》把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中心,同时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王忠林指出,重点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创新驱动。《纲要》把创新放在战略任务之首,强调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特别要以近期获批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在“四个一批”上下功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壮大一批产业技术联盟。

二要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切实拉长我省服务业“短板”,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预计今年全年三产占比有望超过二产,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转变。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5%。

三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主线,也是山东实现“双中高”的必然选择和主攻方向。要通过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综合交通体系: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王忠林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立体化水平,着力打造“五大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现代水利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其中,百姓普遍关心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通达高速铁路,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为进一步适应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也就是“两网两通”工程。“两网两通”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济南、青岛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济南与省内各地级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地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全省高速公路通达所有县(市、区),各县(市、区)30分钟内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同时,还将加快机场布局建设,开通更多地洲际直航航线,力争国内外航线达到340条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40条左右;加快现代化港口群建设,力争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6亿吨。

空气质量改善50%,文化成为支柱产业

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15年降低35%,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另外,规划还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林木绿化等一系列指标,而且全部为约束性目标,有利于强化规划刚性,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充分发挥好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将以此为重要载体,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和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下一篇:妈妈请给我自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