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共13篇)
【鸳鸯】 唐·卢汝弼
双浮双浴傍苔矶,蓼浦兰皋绣帐帏。长羡鹭鸶能洁白,不随鸂鶒斗毛衣。霞侵绿渚香衾暖,楼倚青云殿瓦飞。应笑随阳沙漠雁,洞庭烟暖又思归。【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 唐·卢纶
朝日照灵山,山溪浩纷错。图书无旧记,鲧禹应新凿。双壁泻天河,一峰吐莲萼。潭心乱雪卷,岩腹繁珠落。彩蛤攒锦囊,芳萝袅花索。猿群曝阳岭,龙穴腥阴壑。静得渔者言,闲闻洞仙博。欹松倚朱幰,广石屯油幕。【长安雪后】 唐·喻坦之
碧落云收尽,天涯雪霁时。草开当井地,树折带巢枝。野渡滋寒麦,高泉涨禁池。遥分丹阙出,迥对上林宜。宿片攀檐取,凝花就砌窥。气凌禽翅束,冻入马蹄危。
【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唐·张说
齐公生人表,迥天闻鹤唳。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入相廊庙静,出军沙漠霁。见深吕禄忧,举后陈平计。甘心除君恶,足以报先帝。蓟中作】 唐·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塞下曲】 唐·戎昱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咏雁】 唐·李远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唐·杜甫
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横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称。
【冬夜陪丘侍御先辈听崔校书弹琴】 唐·杨巨源
雪满中庭月映林,谢家幽赏在瑶琴。楚妃波浪天南远,蔡女烟沙漠北深。顾盼何曾因误曲,殷勤终是感知音。若将雅调开诗兴,未抵丘迟一片心。【相和歌辞·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鸣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秋日送河北从事】 唐·裴说
北风沙漠地,吾子远从军。官路虽非远,诗名要且闻。蝉悲欲落日,雕下拟阴云。此去难相恋,前山掺袂分。【夏州道中】 唐·许棠
一、拂面怡人的春风
《春》的开篇说:“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虽然简单, 包蕴却并不简单。首先它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当尖厉的西北风悄悄转为轻柔的东风, 严寒渐去, 草木复苏, 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东风”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春风”。那么, 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西风呢?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释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来作注解。周先生说:“且道词人何以一上来便说东城?……寒神退位, 春自东来, 故东城得气为先, ———正如写梅花, 必曰‘南枝’, 亦正因它南枝向阳, 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 细心敏感, 体察物情、含味心境, 而后有此诗心诗笔, ……古代春游, 踏青寻胜, 必出东郊, 民族的传统认识, 从来如此也。” (《唐宋词鉴赏辞典》) 故历来写春天多有写“东风”者,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观《满庭芳》写春天的景致是“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 用东风催百花来比喻元宵灯会的火树银花, 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发东风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关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东风来了”, 后面衔接“春天的脚步近了”, 既是北半球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常识, 又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的敏感。两个“盼望着”的重复, 显示了诗人内心对春的渴盼的急切, 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诗人急迫的心情, 体贴而慰藉地先遣温和的东风来报个信, 东风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来的, 呼唤来的。所以“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充满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 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仿佛作者真的听见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脚步声, 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当春天真的已经到来, 又该向何处去寻找它的踪迹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气之先, 最早从冬之枯萎中复苏过来, 露出纤纤绿色, 因此最能体现早春的景致。唐诗中写早春常写到草, 大诗人韩愈有两首写早春的诗都是这样, 《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后一句尤其为人所称道, 可见以写草来写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随时序一步步发展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文人传统。朱自清先生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正是草色遥看的情景, 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绿。而当人与草近距离接触, 在上面“坐着, 躺着”时, 原先眼中大片的绿反而不突出了, 人的触觉感受上升了, 所以此时说“草软绵绵的”。同样的, 这里既是真实的早春图景, 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诱人的春花
紧接着, 春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了。百花齐放的景观当然是对春天最绚烂的注解, 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争艳的热闹, 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愈, 《寒食》) 。所以文中下一段就开始写春花绽放的情景。桃李争春、红杏闹春是最常见的春花景象, 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腊梅之于严冬一样, 是自然的造化, 也造就了这样堪称经典的搭配。古诗有云:“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 《长恨歌》)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 《桃源行》)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 《木兰花》) 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写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般从正常的视觉效果而言, 放眼望去, 首先看到的是花儿竞放的热闹场面, 所以先写整体印象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仔细分辨每一种花的不同, 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别,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视觉感受, 紧接着又调动其他感官去体验, 说“花里带着甜味儿”, 这里的“甜味儿”既是嗅觉上的香甜, 又是由此而引发的味觉上的快感刺激, 并激发了作者的想象, 由花开时的情景联想到果实满枝情景, 从而反过来又衬托了这些花给人的美感。这些正面描写之后, 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侧面烘托花的美,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当看惯了开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 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 去寻找别有一番情趣的野花, 所以先从不同角度写桃花、杏花、梨花, 再写不为人注意的野花, 完全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一句虽然简单易懂, 包含的信息量却多, 从各个角度写野花的不同情态。“像眼睛”写个体的野花, 是凝神观照;“像星星”写群体的野花, 散在大片广阔的草地上, 就像星星散布在广袤的宇宙中;“还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 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 颇得古诗真髓, 而且以动态的“眨呀眨”写静态野花, 赋予了野花一种灵动的风韵。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诗句云:“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既修饰前面的“菊”, 有菊花开放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泪”, 有泪花滚滚、珠泪盈盈之意。“系”既修饰前面的“孤舟”, 有系住一叶扁舟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心”, 将思念故园的心系住。这种用法历来为诗家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春催人勤, 人春相融
当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循着步骤一一到来后, 已经春满大地, 人们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和精气神儿也开始活动和复苏起来了, 所以紧接着就开始写人的活动:“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在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最后, 用热烈的语言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第一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新兴气象, 具有无限的生机;第二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力量, 鼓舞人们精神抖擞地生活。三个比喻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 即以人来比拟春天, 而且时序上也丝毫不乱, 第一句用充满生命力的娃娃来象征春天的新, 这种新既是初春的新喜, 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和勃发的活力来象征春天的繁盛, 既是百花盛开、花枝招展的真实图景, 又是春天不断向前推进的象征说法, 同时一反以花喻人的惯例, 以人喻花喻春天, 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壮的青年来象征春天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力量, 春天不仅有催生万物的力量, 而且用这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人们干涸了一个冬天的心灵, 使人们生活充满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间暗含春天的自然发展阶段, 在象征物的选择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分别写娃娃、小姑娘和青年, 看似普通的比喻句, 其实也包含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心锻造。而这种以人喻春天的写法可以说正是客观对象主观化的非常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 是完全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而一一写来的, 从草到花, 从风到雨, 最后写人, 同时这种规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颗细腻体味自然的心灵之中。朱自清的《春》, 景、情、理三者交融, 让我们读起来字字动人心魄、句句韵味无穷。可以说, 《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写的自然之春, 又是经过他的心灵投影后折射出的心灵之春, 是一曲歌颂人与自然的精美华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
[2]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
[3]张远山.汉语的奇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渠传霞,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太原市“教学能手”“教书与人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为此,在观察时,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各不相同。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景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也叫游览顺序。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三、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抒写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景物渗透主观感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长于描摹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习作要求
2、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3、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4、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宿石邑山中》
5、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
6、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7、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8、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怨》
9、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10、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1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2、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1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14、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15、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6、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17、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薛昂夫《西湖杂咏春》
18、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19、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雍陶《天津桥望春》
20、涨西湖、半篙新雨,D尘波外风软。张翥《摸鱼儿送春》
21、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刘彻《秋风辞》
22、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23、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24、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2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6、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7、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28、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29、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1、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2、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3、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5、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7、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9、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1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1、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3、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
1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16、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17、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3、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2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7、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28、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29、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3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4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4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都护在燕然江流萧王维描写
王维描写景物的诗句,由收集,希望有关于王维描写景物的诗句的文章王维描写景物的诗句能对您有所帮助!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6、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鉴赏的角度是不能离开小说的三要素的:人物、环境、情节。第一, 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必须结合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所处的时代来理解景物的作用。第二, 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所写之景物无不蕴涵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 也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绪, 这对体味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理清作者的感情倾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 景物与情节的关系。景物的展示、重复与转换, 起到暗示、推动、转换故事情节的作用。具体来说,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点出作品所处的时代, 揭示人物活动的背景。景物描写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点出作品所处的时代, 揭示人物活动的舞台。例如《祝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村镇上不必说,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段文字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出鲁镇新年的祝福氛围。作者写于1919年, 其时已行新历, 但人们依然按旧历生活;那时新文化已呈强劲之势, 但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很深厚, 旧文化大行其道, 腐朽之气反更浓烈。作者活画出一幅沉闷腐朽的新年图景, 这是祥林嫂生活的时代, 也是葬送祥林嫂的时代。
(2)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是为了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发展营造一种特有的情绪, 有时写景物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情绪, 从侧面展现人物的某种个性, 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补充和渲染作用,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三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的色彩就是人的情感的折射。通过景物可以推测出人物的心情, 所以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性格起到烘托作用。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 “ (林冲) 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 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将火炭盖了, 取毡笠子戴上, 拿了钥匙出来, 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 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 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段文字里林冲走在风雪里, 冰雪在他的心中是“碎琼乱玉”, 这就间接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愉悦心情, 这份好心情源于一个好差事, 此刻的林冲有点沾沾自喜, 有点庆幸。通过这份喜悦, 我们其实看到了一个忍辱偷生, 安于现状的林冲, 这个软弱的林冲是被如玉似琼的冰雪所遮蔽着的。
(3) 暗示、推动、转换故事情节, 为下文埋下伏笔。有时, 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 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 开了锁入内看时, 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 佑护善人义士, 因这场大雪, 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在林冲看守草料时, 我们发现风雪就悄然而起, 一直伴随着林冲, 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雪, 一方面渲染了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后文房子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美意识 自然景物 虚幻
打开《雪国》扉页,便是“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极其简单的几个字,让人有如同穿过时间隧道之感,由眼前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转入一个纯净的雪的国度。著名学者奥野健男也提到过,川端文学世界总是清洁和透明的。细读全文,整个故事无论结构或是情节确是简单明了,但是川端康成渗入《雪国》之中的美意识是否是那样的“清洁而透明”呢?笔者将深入《雪国》当中,通过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分析对川端康成的美意识主要想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夜色
在雪国,岛村的眼中,“山沟天黑得早,黄昏已经冷瑟瑟地降临了。暮色苍茫,从那还在夕晖晚照下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远方群山那边,悄悄地迅速迫近了”,仅仅几笔勾勒,便能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冬夜图景。但仔细一看,这幅图景展示时却悄悄带出一份不安。
而在岛村离开雪国时,风景似乎瞬间发生了变化——“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一切变得柔美而温和,原先渗透文间的那份不安似乎倏地抽开了。
同样的夜色,仅因为场景转换就散发出不同美感。川端康成的笔触并不是简单地对夜色进行描绘,而是通过这种描绘展现出他的美意识中带有忧虑色彩的一个方面。
二、虚幻景物
关于虚幻景物,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文章对于银河的描写。银河本为实物,“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在这一刻,依托之情更为明显,甚至已将自己全然沉浸在银河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给银河一种拟人化的渲染,让银河带上了一种妩媚之感。而这种原本是欣赏女子时产生的感觉加入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凸现出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依靠转而向虚无依托的一种心理。
尤其在火场当中,“黑烟冲上银河,相反地,银河倏然倾泻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摇摇曳曳,变成了朦朦的水雾,也映着银河的亮光”,让人感觉在叶子那突然的死亡都没有挡住岛村的那份孤独,岛村就这样沉浸在对银河之中。银河这一自然景物,在作者如同书画家的笔下,除了透射出自然之美外,更加反映出主人公看似多情实则空虚孤独的内心世界。
在作者笔下,实物仿佛一块琉璃被精心打磨绽放出炫目光彩,展现出虚幻之美。琉璃如此脆弱随手一掷便会摔个粉碎,但偏偏又能在粉身碎骨的一瞬,拼尽全力散发出毁灭之美。
三、昆虫
一提到飞蛾,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个成语——飞蛾扑火,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动,宁愿最后灰飞烟灭也要追求瞬间绚烂的美丽。但奇怪的是,在《雪国》当中,川端康成并未执着此点,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了另外一点上。接下来通过几个例子看一下具体情况。
“窗户依然张挂着夏天防虫的纱窗。还有一只飞蛾,好像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伸出了它那像小羽毛似的黄褐色的触角。但翅膀是透明的淡绿色…这一点淡绿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只有前后翅膀重叠的部分是深绿色。”
看到这里,就不由感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伤。原本停在纱窗上的淡绿色飞蛾,被作者渲染上了一种死的色彩,一种绝望的美丽。这种在生之中蕴含着死的可能的描写手法,比直接描写死亡更能震撼人心。
在文中接下来作者加入了对秋凉以后昆虫的死亡的一段描写。
“随着秋凉,每天都有昆虫在他家里的铺席上死去。硬翅的昆虫,一翻过身就再也飞不起来。蜜蜂还可以爬爬跌跌一番,再倒下才爬不起来。……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地飘散,也有的打墙壁上落下来。”
避开了对昆虫生机勃勃的展现,而是将目光放在死亡之上。在作者的眼中,它们的死亡并不凄凉,而是透露出一种向另一境界升华的感觉。
从夜色中透出的不安使得不安中的夜色别有一番寂静柔美的气质——隐忧之美;缀满星辰的银河由心之依托而归于倾泻,镜中美人虽妖娆却也抵不过死亡,一切就这样从存在到消亡——虚幻及毁灭之美;昆虫逃不过自然规律走向死亡,但殊不知它仅是脱离今生躯壳奔赴来世,因而那死亡的躯壳反而显得更加美丽——死亡之美。
如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的并不是一种“洁净和透明的”美意识,而是在寻求另一种美丽——一种绝望、毁灭、死亡、孤独的美丽。
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描写,为什么会着重于这样一种美丽?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川端康成幼年时代的经历。在他年幼时父母去世,由此,他不得不搬去和祖父母同住,但没几年,祖母和寄住别处的姐姐相继离世。此后他与祖父相依为命,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祖父也撒手人寰,川端康成开始了他的孤儿生活历程。通过与祖父最后一段相处,他用一种冷冽和透彻的视角,用一种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写下了《十六岁的日记》,这也使得他开始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探索过程。幼小的他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多次生离死别的惨痛经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形成了他孤僻、伤感、自卑的性格,这一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雪国》当中,目及之处虽是一片银装素裹,却不显妖娆之气。夜色由渗透出不安到恢复平静,由于场景变化而使得夜色颇具神秘色彩,这显出了一份隐忧之美;银河由原本的依托而至最后的倾溃,原本以为会从一场无望的恋情中退出而展开另一段美丽的开始,但没想到却是一无所得,从中透出一份毁灭之美;带有绝望绿色的飞蛾、担心被黑暗吞噬的蜻蜓还有那些垂死挣扎或是已然死去的昆虫,从不同的角度现出一份绝望与死亡之美。
综述上文,可以从《雪国》当中看出川端康成蕴含其中的美意识。而关于这种美意识对川端康成各个时期作品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论文中会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新潮社,1962-12-30.
[2]丸谷才一.日本文学史早わかり.講談社,1978-4-20.
[3]住谷一彦.日本の意識思想における人間の研究.岩波書店,1994-7-15.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8、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1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关键词】景物描写;思维能力;观察 ;思考;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内容极其丰富,在听、说、读、写四个基本层面中,写最能考查学生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汇集和体现。然而,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当,学生缺少对社会的观察和实践,以致大多数学生害怕或写不出高质量的作文,常常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笔。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到大自然中去,从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把观察的习惯转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并逐渐渗透到写作当中。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景物描写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生活气息不足,即缺乏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对生活独到的感受,这一点在学生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忽略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作文缺少生活性、没有现实意义。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是为了使文章文词优美,随心所欲、风花雪月地乱写,甚至把网络上一些含义模棱两可的词汇也搬出来,使景物描写成了与全文主题无关的多余文字。
人们常说:作品来源于生活,这其中也包括了“作文源于生活”。当然,限于学生的局限性,还不可能完全到社会生活中去,但是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景物,去描写景物,进而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觉、体会写景并不是孤立的,它常常同写人、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用以创设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思考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深层次问题。
景物描写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在作文时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经过实践,笔者认为,“移步换景”是指导学生景物描写的理想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抽象、描写和思考等步骤来实现。
笔者去过雁荡山,那里有一处景观就叫“移步换景”。在大龙湫景区有一座耸立的岩峰,峰顶一道似裂非裂的纵纹,状如直立的鳄鱼,从入口处开始这座巨岩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随脚步移动变幻。先是如鳄鱼,高高地昂起头,我想应该叫“鳄鱼拜月”,而别人说叫“朝天鳄鱼”,神形极为酷似。然后巨石顶端一道裂隙从上贯下,尤如巨斧劈开,形成两片,一片较粗,一片较细,如剪刀双刃,称为“剪刀峰”。再向前行抬头仰望,却又形如啄木鸟,正伸出巨嘴,啄咬树木。再一会儿又变成熊的形状,正憨态可掬地昂首向上爬行。及至走过后回望,剪刀不见了,变成了一根擎天石柱,再过一会儿擎天一柱又变成了“海上风帆”等等,每走几步,景色就大不相同,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描述类似的景象,首先要用心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去描写。让学生懂得观察景物顺序,抓住景物特征,知道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一般情况下,景物的特征可包括景物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各景物之间相互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关系,包括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依赖关系等等。
其次要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即对所观察到的景物进行形象和抽象的思考,把它与直观形态和被抽象后的形态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一般来说,很多景物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我们关键是引导学生在把握三分形象的基础上抽象出那七分形象来,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把观察到的景物巧妙地进行取舍,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第三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把观察到的景象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出来。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性、表现力和感染力。善用修辞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运用比喻,生动鲜明;运用比拟,形象逼真;运用排比,气势贯通;运用对偶,整齐优美;运用设问,发人深思;运用对比,形象分明。只要运用恰当,景物描写就会非常精彩。最后根据文章整体的需要可以引申一些感性语言,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在景物描写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第一,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地去观察景物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会增加学生观察思考的自主性。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景物,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使景物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第二、通过观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景物观察的结果可以是直观感觉也可以是思考联想。前者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后者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观察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可按时间顺序观察,也可按方位顺序观察,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也可以通过形态、颜色、动态、静态等方面掌握景物的特点。在观察景物时,引导他们头脑中带着“抓特点”的意识,边观察边思考,看看景物之间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多中取异、平中见奇,在每一处方位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再引导学生根据景物上提供的内容展开形象的联想,用发散的思维去联想,按着“三分形象,七分想象”的原则,在时空上进行幻想,再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画面。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就会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有词可写便轻易地把“死图”写成“活文”。当看到学生一篇篇想象合理、内容生动的作文时,不能不感叹培养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立体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写作尽可能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同样一个作文命题,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一样,古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爱思考、善质疑是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多答案、多结论的情景就会出现。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勇于求索的精神,鼓励学生敢想、敢思考、敢下笔,敢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通过景物描写,开发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移步换景对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和时空的变化,景观在人们眼中的映像也不尽相同,所谓人走景移,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会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全新的画面。对于移步换景,笔者有两种思考,一方面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可观赏的风景也各不相同,展现在你眼前的是风格迥异的景象;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风景,由于视角的变化,也会让你感受到一个景观的不同侧面景象也是不相同的,让你感受到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三、结语
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脚印也都是一道风景,怎样欣赏这道风景,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融入到作文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勤于观察和思考,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可以实现妙笔生花。
一、感觉描写法
景物描写要开放五官, 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如鲁迅《社戏》中写看戏后回家途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着笔, 恰如多重奏管弦曲, 给人一种十分丰富的感觉, 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二、视角描写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 立足点不同, 同一描写对象, 所见景致也不同。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作者站在橘子洲上, 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望——“鹰击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从不同角度分写以后, 作者再归纳出“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分写精细, 概括深刻, 富于哲理。
三、动静描写法
只写静景, 很容易使文章呆滞, 而只写动景, 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 才会具体、生动,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沁园春·雪》中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冰封”凝然安静, “雪飘”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 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为了增强生动性, 有时将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 有时将动态的写成静态。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山”“原”都是静物, 写它们“舞”“驰”, 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 使人觉得眼前的大自然显得生气勃勃, 生动活跃。
四、修辞描写法
景物描写需要绘形、绘色、绘声, 使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 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因而不仅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恰当的形容词, 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如《春》中的“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刑霞, 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花争先开放、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
五、虚实描写法
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即以实写虚, 如《春》一文, 作者以具体之物——春风、春雨、春草、春花等, 写出了生机盎然的春之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雪》以实景 (山、原、雪飘、冰封) 与想象的虚景 (须晴日) 相结合, 构成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六、正侧面描写法
如《小石潭记》, 写潭水清澈, 既正面描写“水尤清冽”, 又从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 (yǐ) 然不动;俶 (chù) 尔远逝, 往来翕 (xī) 忽, 似与游者相乐”, 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 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 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 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 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 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为了使描写的景物更有层次感, 条理性, 在运用以上技巧进行景物描写时, 作者还常常根据景物特点和表达的需要, 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要表现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景色特点, 可采用时间顺序, 如《醉翁亭记》中四时的描写。为了多方位表现一个地方的景色特点, 可采用空间顺序, 如《沁园春长沙》中橘子洲头上看到的景物描写的。也常采用总分结构。
以上是中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方法, 当然, 在具体的实践中, 方法并不一定是孤立运用的, 它们常常相伴而行, 相辅相成。掌握了这些描写方法, 在鉴赏作品中的景物就能更有主动性, 在写作练习中, 借用这些方法, 就能生动形象的刻画景物, 为表现主旨服务。
摘要: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包括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在记游的作品中, 作者多借此抒发感情;在文学作品 (含小说、散文和诗歌) 中, 作者常以之烘托人物心境, 渲染故事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等。因此, 掌握一些景物描写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0、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晚景>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1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5、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人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江南好》
7、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11、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1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15、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1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1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0、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乡愁》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4、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推荐阅读:
描写自然景物的精彩段落05-31
古代描写大自然的诗句06-03
描写大自然的经典诗句09-16
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文07-12
描写自然现象的作文素材09-07
描写大自然的诗09-08
描写自然风光的作文09-23
描写感受大自然的作文09-26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春天10-30
关于描写大自然的优秀:我用眼睛看大自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