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组织调研报告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团组织调研报告(推荐8篇)

团组织调研报告 篇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按照公司团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作为火车运输处的一名团干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并结合宣传、青工队伍建设、青工技术更新等工作实际,边学习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我处青工中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通过调研,我个人认为我处的青工队伍建设方面总体方向是好的,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我处的青工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指引下,迈向新台阶。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青工队伍建设总体情况包括:青工的思想动态、青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二、具体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时间:四月初——四月末

2、调研范围:全处团员、青工

3、调研方式:采取走访、座谈、与青工谈心、拉家常等多种形式。

三、存在的问题:

我的调研工作从四月份开始对我处的青工队伍建设总体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从实际出发,贴进距离。通过调研我发现火车运输处的大部分青工有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但无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因而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影响工作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

因我处青工除少部分人员是钳工、电工、焊工等通用工种外,大部分青工工种是:机车司机、调车员、调度、线路工等行业特有工种,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需要地铁处、市劳动局、市就业保障局等多家部门单位共同管理。因而造成工作协调困难,致使我处的大部分青工技能鉴定工作一直悬而未决。

五、解决现有问题的几点意见:

1、建议公司团委能将此事向公司党委反应,由公司、公司党委与地铁处、市劳动局、就业保障局等多家部门单位协调解决。

团组织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陈仓区辖11镇 (不含高新区托管4镇) , 3个街道办事处, 238个村, 1 590个村民小组, 12.25万户, 44万人, 有耕地52.08万亩。2012年区财政收入2.8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 678元。全区现有村干部789名, 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38名、主任207名、副书记、副主任99名、会计238名。书记、主任一肩挑的31名。村民小组长1 590名, 大学生村官78名。从2007年起, 区财政切实加大保障力度, 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及现任村干部、离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团干、计生专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人员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区财政累计用于村级运转经费资金达6 877万元, 有效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转。

一、做法成效

近年来, 陈仓区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充分发挥综改部门职能特点, 从一些根源性问题入手, 积极探索实践, 不断改革创新, 通过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财力保障、机制保障, 逐步建立了多重激励、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 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由自筹向统筹转变、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管理由无序向规范转变, 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 及时决策, 政策保障到位。围绕“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的目标, 在兼顾大村、小村、穷村、富村、川塬村、山区村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调研论证, 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村级组织及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村民 (居民) 监委会经费保障及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 对干部编制、岗位设定、待遇保障、日常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行, 特别是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 打通了村级组织运转的“瓶颈”, 村干部经济上得实惠、思想上得关怀、工作上得支持、生活上得关爱, 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 村级组织的执行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运转更加高效。

二是多措并举, 提高效能, 组织保障到位。逐步将建制村由492个减少到238个;减少村干部岗位, 严格控制领取补贴的常设村干部人数, 大力推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 累计减少村干部685人。以推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对村班子实行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定补贴标准。统一建档立卡, 严格实行审批制, 把好进出口关。

三是落实资金, 确保运转, 财力保障到位。区上将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作为重中之重, 每年将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切块列入财政预算, 不断增强运转经费的统筹能力。统一由区综改办设立专账, 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拨付、发放实行全程跟踪监督。镇、街“农村财务服务中心”, 设立专户, 对干部报酬实行“一折通”发放, 确保了村干部报酬封闭运行、及时兑现, 维护了村干部的切身利益, 村干部心更稳、气更顺、劲更足了。

四是多方联动, 管理监督, 机制保障到位。发挥区综改办协调作用, 镇街党委政府、区委组织部、团委、妇联、民政、计生等共同参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管理监督工作, 形成了工作合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推行“双审双批”:对村级组织岗位设置、干部职数、补贴标准等情况, 在镇街申报的基础上, 先由组织部把关审查, 再由区综改办逐一审核, 建立微机信息库, 资金实行统一申报、统一审批、统一拨付, 有效保护了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在监督考核中推行“联审联签”:镇街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 开展以“村班子、村干部承诺年度目标任务, 党务、村务公开, 党员群众评议村班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活动, 监督和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区上不断完善村干部考评考核办法, 依据履行职责、工作实绩、信访维稳、群众评议等, 区综改、纪检、组织、维稳、信访、计生、安监等部门每年共同对村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进行联审联签, 对在信访维稳、计生、安全、项目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村, 按比例扣减村干部奖励补贴, 对受到党政纪处分的, 扣除全部奖励补贴。

二、困难问题

一是保障人员范围偏小。目前, 陈仓区由上级转移支付保障的村常设干部有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会计。而对常年参与村上工作、承担一定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没有明确纳入上级转移支付保障范围。

二是正常离任副职村干部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从2007年起, 每年为正常离任的正、副职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实践证明, 如果只限正职, 将引发离任村干部之间的不和谐, 引发现任村班子内部的不稳定。而且离任正职村干部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有的任职经历中还有副职时间段;有的任副职时间长, 任正职时间短, 如何认定这些人的任职年限、补贴额度, 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是村级公务费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标准。随着经济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社会的不断发展, 村级组织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 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杂, 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开支范围越来越广, 公务费原标准明显偏低, 已不能适应目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现实需求。如周原镇亚子村去年财政拨运转经费35 292元。支村干部报酬23 817元, 办公费3 050元, 电费2 100元, 通信费350元, 订报刊3 575元, 会议接待1 500元, 公益岗位和误工补贴8 500元等, 共支42 892元, 短7 600元。另维稳还支13 600元, 环境整治支27 000元, 累计超支48 200元, 至今这部分开支没有下落, 基层干部对此头痛不已。

四是区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增大。2012年全区用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支出为983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 448万元, 另外, 还须安排227万元来保证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发放工作补贴。在增收空间趋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 区财政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人员范围。将村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纳入中省市转移支付保障范围, 给予县区一定的财力补助, 专项用于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

二是建议将正常离任副职村干部纳入补贴范围。根据农村的实际, 60岁以上正常离任的副职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加任职补贴政策, 按每年加发3元补贴计算。并在任职年限、补贴额度界定方面明确相应的指导性意见, 便于基层在执行中统一把握。同时, 建议正常离任的正、副职村干部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和市、县区财政分比例承担。

三是建议逐步提高村级公务费标准。建议人口在1 500人以下的村, 每年拨付2-3万元;3 000人以下的村, 每年拨付3-4万元;3 000人以上的村, 每年拨付4-5万元为宜。由中省市县区按比例承担, 并由县区安排一定的机动应急经费。

四是建议明确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统一由县区综改部门负责拨付管理。从这几年的实践看, 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县区综改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拨、统一监督,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充分发挥了综改部门的职能作用, 又便于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 还可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监督缺位的问题。

团组织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社区党组织 服务群众能力 问题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中,如何实现党在社区民众思想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如何为居民更好的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加强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望花区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老旧城区,全区32万人口中有30万在城区居住,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为此,我于今年6月初开始,围绕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及问卷统计汇总情况

为全面了解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情况以及群众的需求,这次调研我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问卷调查。全区70个社区,全部纳入调查范围。每个社区调查问卷的发放数量均在30份以上,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收回2480份。二是个别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社区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普通居民、两代表一委员。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有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普通群众,较全面地反映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情况以及群众的需求。三是开展座谈。我抽样调查了10个社区党组织,累计与193名社区党员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交流。

从回收上来的调研问卷看,各社区党组织和调查对象对这次调研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我对回收上来的问卷重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结果如下:

1、对所在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是否满意。回答非常满意392人,占15.8%;满意706人,占28.5%;基本满意930人,占37.5%;不满意452人,占18.2%。

2、认为您身边的共产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回答普遍较好575人,占23.1%;普遍较差665人,占26.8%;个别较好706人,占28.5%;个别较差534人,占21.6%。

3、有问题能想到或愿意交给社区帮助解决。回答首先想到社区,并寻求社区帮助1029人,占41.5%;能想到,但担心社区无力解决833人,占33.6%;根本想不到找社区帮忙618人,占24.9%。

4、最需要社区党组织提供哪些服务。回答需要社区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总共有16项,需求人数最多的前五项服务是保安保洁622人;医疗保健429人;住宅维修338人;劳动就业309人;金融保险243人。这五项服务需求,社区现在只能提供部分相应的服务。

5、社区党组织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有哪些。360名社区干部回答列前四位的是:完成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及街道布置的任务;完成各种汇报材料和报表;走访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党建工作。

6、社区党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困难有哪些。360名社区干部回答列前四位的是:社区建设资金短缺172人,占47.8%;社区工作任务太多85人,占23.6%;社区干部综合素质较低76人,占21.1%;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够27人,占7.5%。

二、对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调研问卷中梳理和汇总的情况,结合在访谈、座谈中深入了解到的意见和建议,我感到,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反映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从社区党组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来看,目前,社区党组织要用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街道布置的任务,同时还有一些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党组织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群众工作,也导致了党组织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机关化趋势,蹲办公室的时间多,需要交付的各种汇报材料和报表多,而他们主动走访群众、服务群众则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人员情况来看,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知识结构比较陈旧,思维方式较为滞后,与上级党组织对其工作要求和居民群众对其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2、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社会在全面进步,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正趋于多元化,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内容由过去简单必要的吃、穿、住、行向休闲、娱乐、文化等高品质需求转化,需求水平由低层次向低、中、高多层次发展,需求对象也由原来的特殊群体向更普遍的居民拓展。原来侧重为“低保户”、下岗失业家庭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扶贫帮困、就业扶持等服务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在调研中发现,保安保洁、医疗保健、住宅维修、劳动就业成了社区居民最关心、最头疼的事情。由于社区党组织服务内容单一,仅能提供一般性的服务,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社区个别党组织、党员服务意识淡泊,宗旨意识差。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党员越来越看重现实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有的只强调个人利益,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奉献意识弱化。群众到社区去办事,经常遇到态度不好的情况,尤其是在办理低保、打证明等有求于社区的事情时,个别社区党员对群众的态度生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许多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着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没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纪律意识等出现滑坡。有些党员考虑自己切身利益、个人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

4、社区建设资金短缺,制约了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由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对社区建设拨款较少,造成社区资金短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望花区社区干部的收入、办公经费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拓展资源渠道的能力不足,因而开展社区活动常常陷入“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例如党员活动经费、志愿者队伍经费等依然捉襟见肘。

三、对策及建议

1、创新社区工作体制机制,保障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实施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准入制”,从体制机制上处理好同上级部门的关系。从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既要领导又要服务的原则出发,为居民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创造条件。区、街道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突出权力主体到突出义务主体,把解决社区实际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有关社区的事务类工作,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项目运作,委托给社区实施,并给予一定工作费用。上级部门要充分“过滤”、“打包”到社区党组织的行政性活动,严格执行下达行政性活动审批制,使社区党组织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去。

2、强化服务质量,全方位构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的社区服务机制。一是服务站点网络化,形成便民、利民的常规服务机制,将方便快捷的贴心服务送到每户居民家中。二是主题活动深入化,建立为民、乐民的特色服务机制。发动和组织社区党员尤其是望花好人发挥其在社区卫生、治安、民事调解等日常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邻居节“、“楼院文化”、“广场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拉近邻里关系,活跃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居民幸福指数。社区党组织还要从了解群众、关怀群众、凝聚人心入手,积极开展“五必管”、“五到家”、 “道德银行” 、“热线电话”等特色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服务队伍多样化,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的服务体系。运用“品牌”理念,开展党员服务队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员服务效能。同时,积极探索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实现服务专兼职结合,有偿与志愿相结合,集中服务与个性服务相结合,使便民服务扎实有效。

3、加大投入,增强社区服务的动力。一是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将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干部报酬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每年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缓解社区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组织部门可将社区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部返还给社区党组织,专门用于社区党组织建设。民政、再就业、计生等部门也应从本部门业务工作出发,按社区所担负的各方面的工作任务,根据“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工作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支持。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根据现阶段的财政状况和社区发展的需要,通过以上两个渠道筹措的资金还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要求。社区党组织还应通过兴办社区服务实体,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的方式弥补资金的不足。同时,动员驻区单位企业、致富能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社区建设给予一定的捐助。

4、加强社区党员的党性宗旨教育,增强党员参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一是从调动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入手,通过党员集中学习提高党员的群众意识,通过活动增强党员对群众的情感。二是建立服务考核机制,通过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和不作为党员告诫制度,督促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社区活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三是搭建服务平台,为社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

5、增强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服务群众质量的高低,所以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增强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一是严格入口关。选拔任用社区干部,要通过笔试、面试选用那些服务群众意识高、能力较强的同志来社区工作。二是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对新招聘的人员,应进行不少于半个月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要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的作用,有计划的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培训要侧重通过真实案例和岗位实践,切实提高其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同时,还可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社区干部论坛交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挂职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能力。

团组织调研报告 篇4

在今年中南海谈话中,总书记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团的凝聚力。基于此,我院组织各团支部团支书以及学生代表就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团组织凝聚力展开讨论,并寻找适合食品学院的改善措施,会议后,经过总结,与会人员一直认为:要大力增强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凝聚力,思想凝聚、服务凝聚和组织凝聚是重中之重。

思想凝聚关键是实现有效影响。思想文化认同是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核心。随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多元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加。共青团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典型示范、体验教育、实践参与等方面的优势,让广大青年在组织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受教育、在相互启发中受教育。要用青年文化感染青年。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把握青年时尚,增强青年文化活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服务凝聚关键是提供有效帮助。服务认同是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途径和载体。随着社会“四个多样化”特征的日益明显,青年有着越来越多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得到帮助和解决。共青团必须强化资源,有效整合可利用资源,摒弃无效资源,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到青年身上,为广大青年提供个性化、经常性、可用性的服务。在平常举办团日活动时,集思广益,让更多青年参与到活动策划来,只有多倾听青年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的举办诸如团日活动的活动,才能更好的发挥

共青团的服务作用,更多青年才会从中受益,发展提高自身。

组织凝聚是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当前共青团基层组织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团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力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当然我学院也不例外。各类青年自组织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青年的分流,要坚持一手抓新兴领域,一手抓传统领域。一手抓覆盖面的扩大,一手抓内在活力的增强。要加强团的基层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全面活跃工作。要不断强化共青团引导和主导各类有生机、有活力的青年组织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以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和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应对青年群体结构和时空分布的变化。让青年集中精力往一处使,不能出现分流现象,弱化共青团的力量。只有心、力朝着同一方向,共青团的凝聚力才会提升,共青团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当然,提高团组织的核心归根结底在于人,给爱干事业的青年以机会,给善干事业的青年以舞台,给多干事业的青年以关心,给干成事业的青年以激励,让每个人都能在团组织里发光发彩。

团组织整改核查报告 篇5

针对公司团委对各团支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个团支部整改方案,对于各团支部整改方案进行核查。

对于核查情况,进行了总结:

1、根据公司团委的整改方案,各团支部积极响应,关注集团、市共青团、公司以及兄弟专业微信公众号,团员们在工作之余可以了解更多团的知识和日常所需。

2、各团支部在7月开展了团支部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听许别人对自己的认识。

3、各支部开展部门、专业间学习活动,彼此学习,各支部建立微信群,学习资料及时在群内更新,方便大家阅读。

团组织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乌海市现有人口55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7%;辖3个区,20个镇(街道办),80个社区(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公经济组织332个,建立妇女组织126个,组建率38%;社会组织384个,建立妇女组织47个,组建率12%。

1.加强领导,争取支持。市妇联积极争取党组织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把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妇女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部分。市妇联作为乌海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献言献策。,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以党建带妇建推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乌海党组字〔〕73号),明确提出“在已建立党组织,妇女人数较集中的非公企业、社会团体、专业合作社、工业园区、商务楼宇、流动妇女居住地等领域建立形式多样的妇女组织。”

2.因地制宜,建立组织。由于工作内容和对象的交叉性,以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为载体,把加强团体会员工作特别是女企业家协会、女子书法协会、女法官协会等作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加强与群团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组建形式上,结合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实际,借鉴党建工作的有效经验,分类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妇建工作,对规模较小、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和妇女组织条件的,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联合、挂靠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条街妇联”、“楼宇妇女组织”、“市场妇女组织”等区域性或行业性联合妇女组织,把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时要求已建立妇女组织的各类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妇女之家”。

3.典型带动,发挥作用。开展全市“妇女之家”示范点创评工作,召开全市妇女之家创建工作推进会,累计评选表彰非公经济组织“妇女之家”示范点12个。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的作用,指导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妇工委开展各项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深化“巾帼建功”活动,层层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优质服务竞赛及岗村结对等活动,涌现出一批“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优秀创业女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对这些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并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女职工成立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扶贫帮困、关爱老年人、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乌海市东方英语学校、新裕物业公司等被评为乌海市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集体。

4.针对需求,提供服务。坚持从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和组织活动的功能,通过建立女子合唱团、排舞队,举办文艺演出、运动会,赠送书籍、建立图书室等方式,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女性大讲堂、女性职场礼仪专题讲座、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家庭道德公益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提升她们的素质、竞争能力和维权意识;通过建立姐妹谈心室、巾帼维权顾问团、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渠道,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5.搭建平台,带动发展。各级妇联组织为适应我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要求,积极为妇女创业就业营造环境、争取政策、提供服务。近年来,举办女性专场用工洽谈会30余场,帮助2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6964万元,帮助556名妇女创业,直接带动就业3672人。围绕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开展名师带高徒及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建成2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女企业家协会,吸纳化工、金融、教育等行业会员82名,由女企业家实施的“放心早餐民生工程”已遍布全市50多个网点,安置待业妇女500余人。实施巾帼家政服务工程,成立家政服务协会,并挂牌成立6个巾帼就业培训基地,扶持创办7个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有3家巾帼家政公司被评为“全区百户家庭服务企业”。借助“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和乌海妇女网,建立全市家政服务信息网,为市民及家政公司搭建“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社会化便民服务平台。建立自治区第一家设立在妇幼保健院的“巾帼家政实训基地”,并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举办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巾帼家政服务技能竞赛、母婴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组织家政管理人员参加全区巾帼家政服务管理人员培训班,实地考察“阳光大姐”、“爱心大姐”等知名企业,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培育妇女手工艺品产业,举办手工编织培训班、手工编织大赛等活动,组织优秀手工艺人参加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举办月嫂、养老护理员、保洁员、厨嫂及种、养殖女能手、农村女经纪人、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各类技能培训班50期,创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及“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各1个,引领带动3000余名妇女就业,扶持女性创办的中小企业50余家。

二、存在的问题

1.开展组建工作难。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对妇建工作的认识不够,组织自身发展不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组织关、停、并、转情况时有发生,多数重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素质教育,对妇女组织建设存在抵触或敷衍情绪,不愿意组建,增大了组建难度,导致整体组建率偏低。二是部分社会组织除核心成员外,其他成员比较松散,多数成员为了某项兴趣爱好或目标临时参加活动,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妇女组织开展妇女工作。此外,还有部分已建立工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认为已有工会组织没有必要建立妇女组织。

2.组织作用发挥难。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妇女组织虽已组建,实际上却没有被负责人从思想上真正接纳,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活动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二是精力不到位。由于妇女组织负责人全部是兼职,平时忙于主业工作,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妇女工作中。三是妇女难组织。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进出相当频繁,社会组织人员多为兼职或业余,这些女性成员忙于生产,或忙于依章程开展活动,或由于家庭角色的特点,不情愿占用休息时间参加活动,难以再单独组织起来开展妇女工作。

3.干部队伍管理难。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女性管理人员少,普通女员工工作时间不固定、跳槽、季节工等现象比较普遍,妇女组织负责人难以物色。大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除了中层干部外,多数员工工作时间不固定,人员流动频繁,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和义务难以得到实现,对企业妇女干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强化宣传。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妇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妇联组织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企业妇女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探索非公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的新途径。要加强与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联系,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优秀女企业家、女职工、女典型,宣传支持妇女工作的企业,宣传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做法。通过事迹报告、评选表彰等活动向社会展示妇女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风采,赢得社会各界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的重视和关注,促进妇女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健全制度,制定推进措施。健全规章制度,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包括目标管理、教育、培训、调查研究、信息交流、评比表彰等内容的规章制度,保证妇女工作和妇女组织建设有序运行。妇联要主动摸清底数,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妇联组织的档案和台帐,把握工作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措施,加强对妇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

赴台湾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考察报告 篇7

1.台湾农业基本情况

台湾土地总面积3.6万km2, 总人口2300余万。台湾地区地狭人稠, 境内2/3为山地丘陵,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1600-2300mm, 南北年平均气温为21.7-23.8℃。现有耕地面积87.2万公顷, 农户80余万户, 农业人口374万, 占台湾总人口的16%, 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约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 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4部分。近50年来, 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 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从考察的情况看, 台湾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都高于大陆的平均水平。

2.台湾农会的基本情况

台湾农业合作组织分为三类:一是农会组织, 二是农业合作社, 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的产销班。农会组织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很健全, 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 深受台湾农民的欢迎。

(1) 台湾农会的历史沿革

一是混乱时期 (1945年—1949年) 。农会主要继承了日据时期的农业推广功能, 经办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委托业务。二是调整时期 (1949年—1956年) 。1949年, 台湾农会和合作社合并改组;1952年台湾公布《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 规定了农会会员区分为正式会员和赞助会员两种;1953年台湾农会实施权职分离改组计划, 确立了会员大会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 改组改变了农会由地方精英把持的局面, 使农会成为农民“自有、自享、自治”的组织, 为保障农民的权益和推动台湾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三是发展时期 (1956年以后) 。改组后, 农会的自营业务逐步增加, 更重要的是信用业务的迅速发展为农会的业务扩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一时期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 使台湾农会在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台湾农村发展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台湾农会的业务发展

台湾农会的业务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委托业务发展阶段 (1945年—1953年) 。主要是发展政府的委托业务:稻谷的征收、储藏与加工、稻谷换肥料计划以及政府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二是委托业务与自营业务的消长阶 段 (1953年—1956年) 。由于农会改组和政府对农村政策的改变, 使得农会在自营业务上取得发展。三是自营业务发展阶段 (1965年以后) 。信用业务迅速发展, 为其他自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3) 台湾农会的运行机制及功能延伸

通过考察雾峰农会酒庄、碾米工厂和农产品推广中心, 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进一步了解了台湾农会的运行机制及主要功能。台湾农会分为乡镇农会、县 (市) 农会和省、市农会3级, 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 可以独立开展各项业务, 又可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问互相配合, 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 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据了解台湾农会的运行机制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会, 每个农户都可以参加, 一户只能有一个会员代表, 外地人或企业也可参加农会, 但只能算赞助会员而无选举权。农会作为社团组织, 农民只需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 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人员, 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

据了解, 台湾农会具有四项主要功能:农业推广、供销经营、金融业务和保险业务。农会的推广业务主要包括:协助政府执行农业政策措施, 推广优质品种、肥料、适用的农机具和先进农业技术, 组织农民教育培训, 办理文化福利事业。供销经营业务主要是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通过考察看到利用农会的团体优势, 设立加工企业, 投资兴办会员个人能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 如仓库、碾米厂、榨油厂、加工厂、农机具等, 有偿提供农民使用,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农民收益。金融业务是农会的主要盈利业务, 开展的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和部分理财产品, 其中尤以存放款业务为主, 存放款对象包括会员、赞助会员及非会员, 赞助会员及非会员均为非农会会员。通过交流了解到农会的金融业务在台湾农村金融、台湾政策性贷款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保险业务是农业四大业务中最不受重视的, 对于遭受了农业自然灾害, 仍需要靠政府提供补助, 大多数农会的保险部门只有一两个人, 负责政府发给农民钱的发放, 如老农津贴、各项补贴等。

二、台湾先进农机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1.台湾农业机械展吸引力强

2013年在云林县举办的第八届台湾农业机械暨资材展是目前台湾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农机展。单就10月20日当天就有10万人次参观展会, 其中不乏大陆观众和国际观众, 由此可见台湾农机展颇具影响力。展会现场既有农业机械的展览展示, 又有机械现场作业演示, 还有农产品促销, 使得展会具有商业展示、教育推广及产销共荣的多样性。

此次展会集中展示了水稻田间作业机械、大型农机、附挂机械、果树园艺等管理机械、输送设备、植保机械、温室设施、育苗设备、禽畜产业机械、特种作物机械、水产机械、林业机械、蔬果加工储藏机械、粮食加工机械、环保机械、能源机械、智慧农机、新兴技术、农机配件及农业资材等, 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 展会还同期举办了农村文化展览与休闲活动, 进行了“农机百元起标”竞标活动及农产品促销活动, 并开辟专区进行“农机动态展示”。与大陆举办的农机专业性展会不同, 台湾的农机展更强调的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 更类似于大陆的农产品展销会。所以在展会上, 不仅可以看到很多农户的身影, 也能看到城市居民带着孩子乐在其中, 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2.台湾农机服务组织对稻米生产的做法

据了解, 近三十年来, 台湾的稻谷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这就为稻田休耕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台湾农会组织非常重视“不落地”大米在产地加工、包装和营销, 保证了产地粮食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一条龙服务。为确保稻米的品质, 台湾农会的稻米产销班会在生产的各环节指导稻农的生产, 从选种、翻土、插秧、除草、喷药到收成, 都会运用先进的仪器、定期追踪稻米生长品质, 制作《生产履历表》, 实时记录施肥时间与用量, 落实田间管理, 实现产品可追溯。而产后加工对稻米的品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严格区分稻米的品质, 加工企业会将收购来的稻谷实现分级, 随后马上进行干燥、脱壳碾米、洗米、色选、包装、低温储存, 全程实现稻谷不落地, 有效提升粮食的口感、品质与安全。而稻米的营销则处处体现出台湾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为了促使民众更多食用台湾本土米, 除了常规的营销方式之外, 农会一直提倡新的消费观, 将文化创意注入稻米的营销。销售企业将产业文化和产地乡土人情融入包装设计, 把优质米包装成婚嫁、满月、敬老、商务馈赠和伴手礼等礼盒, 打造为一般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载体, 以文化创意来包装行销, 全面提升了优质米消费的社会价值认同, 提高了生产经营者的收益, 实现了稻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3.台湾对农牧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土壤改良

考察团一行与台湾省屏东科技大学生机系教授、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谢钦城进行了座谈交流, 期间谢教授对台湾农牧废弃物之处理与利用的成熟案例进行了讲解, 介绍了目前台湾乃至世界上先进的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法, 使考察团进一步了解到台湾对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的重视和发展。

台湾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 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积极进行土壤改良,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是受制于有机肥生产成本较高, 市场竞争力不足, 农民购买的意愿不强。为了促进有机肥的使用, 台湾对农民实行肥料补贴, 降低了有机肥的生产、流通成本, 提高了农民的使用意愿, 值得大陆借鉴。

4.台湾大学重视植物工厂研究

植物工厂是指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 (光、环境、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养分、水分等) 进行栽培, 并对植物生长环境以及生育状况加以观察, 配合高度环境控制及生育预测, 使蔬菜等植物可进行全年、计划性生产的设施场所。它克服了气候、病虫害等问题, 将生产的风险降至最低, 通过使用环境控制设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建立标准作物栽培程序, 稳定作物产量及品质。

2011年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正式启动“植物工厂”计划, 邀请作物栽培、能源开发、环境控制、生产监测和专家知识系统的学者共同参与, 针对植物的生长特性, 开发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LED灯, 通过提供不同光谱的光源进行作物生理实验, 从而获得最佳光照数据, 实现光源的改良。相比于大陆的设施农业, 台湾大学的植物工厂更侧重于作物的基础研究, 尤其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对台湾的农业乃至LED等产业将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参观植物工厂, 了解到植物工厂技术水平高, 具有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安全稳定、工作环境好等特点, 吸引了年轻人回归农业, 带动就业。但是由于植物工厂产品成本较高, 所以售价为传统农作物的2倍以上, 尽管植物工厂的产品无农药、新鲜、清洁且附加价值高, 如果卖不出去就丧失了植物工厂的存在价值, 所以必须将产品品牌化使消费者容易接受, 也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创意使产品成为热门商品。

5.台湾农机综合人才的培养

台湾省大学原设有农机科系的有宜大、台大、兴大、嘉大及屏东科技大学, 相继培养了一批农机综合型人才, 随着大环境变迁的需要, 已相继将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科系分别更名为生物机电工程学系。生物机电可解释为应用机电整合工程在生物的生产和处理上。因此, 生物机电工程科技整合了机械、电子与智能型计算机控制, 配合生物特性、生长环境与处理需求应用在农林渔牧等生物产业上, 包括生物生产工程、处理工程和系统监控分析的三个领域, 内容涉及作物生理、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设施园艺、食品加工、智能控制、材料学、仿真模拟、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学科。由此可见, 生物机电具有科技整合和沟通不同领域桥梁之特色, 而该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程, 基本上会涵盖到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 这样在人才培养之初就强调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三、启示和建议

1. 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 合理发展农村金融

台湾农会是台湾地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合作组织。农会不仅是农政部门 (农委会) 的助手, 更是农民真正可以依靠的组织。农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农民权益, 传播农事法令, 调解农事纠纷, 开展农业生产指导、培训及优良种子、肥料的推广, 辅导农畜产品的运销、仓储、加工、制造、输出、批发、零售等市场经营, 提供金融、保险服务及农业灾害防治、救济等。农会盈利和维持主要依靠其开展的互助金融事业, 金融事业得到的利益, 以各种惠及社员的方式返还给社员, 农会与社员之间形成了默契利益共同体, 农会发展的目标不是某些人的利益, 而是所有成员。而且台湾农会法规定信用部的盈利要不低于62%用于推广事业, 这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也为农会的业务推广、更好的服务农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真正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使农会各项事业互相配合, 支持着农村的发展。

建议:学习台湾农会“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模式, 实现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共生共荣”, 使合作社发展壮大。借鉴台湾农会合作金融的做法, 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兴办金融组织, 尝试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现代农业低息贷款, 或者对农民使用商业银行的贷款给予贴息等方式, 为发展现代农业融通资金。

2. 加强农产品的产后加工, 提高农民收益

近三十年来, 台湾稻米产业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提高生产经营者收益为主导, 走出一条“生态、健康、高效”良性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为农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 由于台湾食品加工厂大部分设在农村, 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例如台湾雾峰农会利用不同品种稻米的品质, 及稻米生产中的剩余副产品自身价值, 把重点放在了稻米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 制成酒、面膜、冰激凌等多种产品, 使稻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极大的增值。同时向休闲农业延伸, 发展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旅游观光等, 在田边向游客讲解水稻的生长特点, 在餐桌上介绍稻米的种类、营养价值, 让游客参加水稻播种、插秧等生产体验,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让游客带走优质米制品特产与家人朋友分享等, 成为台湾现代稻米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浓厚乡土气息的旅游享受, 也能促进稻米产业的发展, 给稻农带来理想收益。

建议:一是要更新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应该更加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同步协调发展, 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后加工上来, 发展成以产后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二是要整合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按照集团化的模式进行运作, 增强其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能力。三是要规划、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提升现代农耕文化。

3. 加强农业产业文化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台湾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 文化创意无处不在。稻米在打造品牌效应的同时, 以精美的包装打破了传统农产品包装给人的品质低廉的印象, 体现出特色农产文化和品牌个性, 适应了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以文化创意来包装行销, 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例如台湾中兴米业成立了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 吸引了不少观光客。游客通过游览, 既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经历风雨, 也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大致的了解, 展示了企业产业链延伸新方式, 再通过品牌战略, 最终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加收益的目的。

建议:我国粮食生产大国, 借鉴台湾地区经验, 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 使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 了解企业的文化底蕴,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产效益。

4.打破专业设置壁垒、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 特别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和信息科技的应用。而科研院所则将研究能量向产业延伸, 结合学校科研研究资源与企业力量, 携手共同解决产业界技术开发的瓶颈, 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消除了公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不能被企业分享的障碍。科研院所中各个学科不是独立的存在, 而是相互合作, 不仅有利于符合人才的培养, 对于缩短企业产品开发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科技水准, 促进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非公经济组织行贿犯罪调研 篇8

一、非公经济组织行贿案件所呈现的特点

1.行贿金额巨大。近年来我院查办的非公经济组织行贿案件,涉案金额均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有三家企业累计行贿金额达到300万元以上。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目前很多非公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缺少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一些非公企业会以贿赂作为突破口。在尝到甜头后,贿赂则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常态手段,累计行贿金额也随之增加。

2.通过走捷径排斥同业竞争,滋生行业“潜规则”。体现在一些非公经济组织在同业竞争中胜出,并不是通过提高自身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等正规合法途径,而是通过行贿的手段,获取工程承揽权或销售机会等。因此很多重大工程出现了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建筑公司,很多医院选用医疗器械不是看哪种质量好,疗效好,而是看回扣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再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是去研究暗箱操作的方法,严重破坏了正当的市场秩序,损害了产业的发展。如北京东风万通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国强为了承揽工程,由公司出资170万元为北京市电力电缆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马富强购买商品房一套,又出资160余万元为首都国际机场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勇购买商品房一套,一个不具有施工资质的公司由此获得了两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权。

3.以一对多,用权力与资本编织“利益之网”。目前我院查办的非公经济组织行贿案件中,绝大多数表现为一个行贿者向多个不同领域、处于不同岗位、掌握不同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为寻求和巩固利益空间,贿赂对象也随之增加,以行贿方为中心,逐渐编织起巨大的利益网,常常是“一人案发,多人落马”。如北京市木达建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禹建强,为违规获取工程以及资质升级等不正当利益,先后向原通州区建委主任、国资委主任仇春利、其弟仇秋利行贿270余万元,向原通州区民政局局长郭辉行贿20万元,向原通州区扶植委员会企业科主任张付臣行贿车辆及现金共计20余万元。

4.“长期投资”,行贿行为长效化。体现为行贿的多次和连续性,即对贿赂对象并不是传统的一次请托事项一次贿赂的形式。在每一次具体的贿赂行为中并没有具体的请托事项,而是谋求与受贿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权钱交易关系,通过细水长流式的人情往来攀关系、交朋友,目的是为以后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打通道路。如北京富城兴轻钢板有限公司总经理多云合,正是看中了通州区聚富苑民族工业区基地管理委员会总经理刘小娣在决定土地转让、经营方面的权力,借其妹妹结婚、父亲过生日之机,赠送礼金2万元,为其父母购置价值6.5万元的家具、整体厨房等物品,赠送价值人民币2.95余万元按摩椅一台,借其转让住房之机,以80万元购买价值55万元的房屋。通过长期拉拢的方式,取得刘小娣的支持,从而得以在工业区长期违规生产经营。

5.犯罪领域集中。根据我院所查办的非公经济组织行贿案件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领域性特征。犯罪高发领域的共性是利润高、资源竞争激烈,相关职能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等领域,其中工程建设领域更是犯罪高发的“重灾区”。如北京市云亮琛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为承揽北京市通州区卫生系统建筑、装饰工程,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刘桂亮向时任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局局长王文永及其妻杨树清行贿人民币79万元。

二、原因探讨

1.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非公经济组织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拥有过大的权力,不仅扮演决策者和监督者,更是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而对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税收、融资、项目采购等各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公企业无疑处于相对弱势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明文出台的法律规定与下级部门在执行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存在很大偏差,行政审批环节繁琐复杂,效率低下,决策过程不公开透明,同时又缺乏成熟规范的市场游戏规则,制度的不完善滋生了寻租的土壤,当某个领域中通过灰色地带和暗箱操作获取经济利益的潜规则盛行时,企业通过正当途径拿不到本该从市场上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就会选择采用不正当手段去竞争,并把它当做正当经营风险的一部分。

2.企业信仰缺失,价值观偏离。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在物资崇拜、金钱崇拜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心态浮躁,企业短期行为泛濫,价值观扭曲,对基本的商业精神嗤之以鼻,很多企业没有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民营企业家普遍缺乏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的意识,托关系、贿赂都成为一种“本事”,很多非公企业都以结识权贵为荣,在这样的观念下,权钱交易便被视为正常的逐利途径。这是非公经济组织行贿犯罪高发的社会生态因素。

3.对单位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一方面现行《刑法》对单位行贿罪入罪门槛较高,而量刑偏轻,且对单位行贿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过于原则,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由于单位行贿罪立案标准高,导致很多案件只有受贿犯,而没有行贿犯,即使达到入罪标准,也较少判处实刑。如我院近年来所查处的单位行贿犯罪责任人全部被判处缓刑。另一方面由于贿赂案件取证难,定罪严重依赖行贿人的供述,侦查机关常常为将受贿案证据做实,而对提供证据的单位行贿者采取宽松政策,不予处罚。同时,人们对单位行贿行为通常抱有更宽容的态度,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社会环境使然,甚至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对于一些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过于保护,干预司法机关办案,这都给查处单位行贿犯罪带来困难。

4.市场监管缺位。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是,非公经济组织并没有一个可以有效管理和具有相对制约职能的“上级单位”组织。如果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组织,其规范经营将完全取决于自身。虽然《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规定了单位行贿的不合法性,但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缺少规范企业行为的行业配套管理制度,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刑法》规范之外尚不构成立案标准或不能入罪的单位行贿行为,没有任何的监管单位对其实施处罚措施,行业监管无力。对一些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为既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激励机制和处罚措施的缺位,使得企业的业务、交易等运作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给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

nlc202309032131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目前的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环节,致使审批程序复杂、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也给一些掌握权力的人留下寻租的空间,因而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从行政审批环节遏制腐败的发生;二是政府信息要公开,决策过程要透明,使公众对决策有知情权,企业对其行为和结果有可预期性;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畅通融资渠道,对于遵纪守法、符合政策导向的非公经济组织从税收、工程发包、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监管。构建行业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在制度上保障其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监督管理办法,建设行业自律的信用体系。对于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经济组织给予一定奖励措施,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经济组织,从资格准入、信用资质等方面予以限制,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实现奖优罚劣,引导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

3.加大对单位行贿罪的打击力度。一是从立法上降低单位行贿罪的入罪标准,并在量刑上从严处罚,提高对企业和责任人的罚金力度;二是加强行刑衔接,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建立必要的沟通机制,对于所查处的达不到立案标准的行贿行为,应及时移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行政法规进行处理。并督促行政执法单位将在执法中发现的行贿犯罪案件,及时移送检察机关,禁止“以罚代刑”问题的发生。

4.进一步完善行贿档案查询系统。目前检察机关行贿档案查询实现全国联网,这一措施的完善有利于克服预防职务犯罪的地域限制,使企业更直观地明确其违法行为的代价巨大。但目前进入该系统的仅仅是经过法院判决的行贿犯罪记录,而对虽有行贿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贿人尚无据可查。因此完善“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应进一步将行贿行为也纳入其中,对于构建一套完善的查询系统而言,一次行贿行为就应该足以成为其从业污点,并为之付出代价和成本。此外,应将行贿档案查询拓展到工程招投标之外的各个领域,增加其违法犯罪的成本,进一步提高行贿档案的社会警示效用。

5.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加强非公经济组织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宣传和教育形式,塑造清廉、诚信、公平、公正的组织文化。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延伸法律触角,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廉政宣传警示教育和法治教育,通過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宣扬“诚信为本、守法经营为荣”的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企业营造廉洁经营、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yahoo.com.cn

上一篇:留学美国高中申请条件下一篇:水稻育插秧工作会议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