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9篇)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

1 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七五”期间, 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 稳步建设4个“十万亩”产业基地, 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业特点如下。一是农业产业突出, 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植烟草6 733.33 hm2、黄姜3 333.33 hm2、栽桑9 333.33 hm2、果菜7 333.33 hm2、养猪124万头, 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 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 初步形成了烟、桑、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二是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全县粮食稳定种植面积为5万hm2、产量15万t以上, 人均达到350 kg安全水平。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 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四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快速。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2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 城乡二元体制未打破

2002年旬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456元, 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 535元的3.35倍, 2009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690元, 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 357元的3.78倍,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 养人不留人, 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 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1]。

2.2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 产业体系不健全, 产业链条短, 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四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 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 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 园区质量不高,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 产业链条短, 处于初始发展阶段[2]。

2.3 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调查统计, 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有8.4万人, 占41%, 高中文化者有1.28万人, 占7%, 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 848人, 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 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 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 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46%, 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 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 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加之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 80%农村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 另一方面, 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 收入不高。

2.4 地方财力有限, 农村产业投入与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

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自身造血功能有限, 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外部输血不足,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 发展后劲不足。此外, 《土地管理法》规定, 禁止宅基地流转, 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 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房屋产权, 不能上市交易, 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3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3.1 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 科学规划, 壮大基地规模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1/3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 围绕“高山林药芋 (魔芋) 、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 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 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 发展100个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 发展1 000户出栏100头以上、1万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 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 通过3~5年努力, 使畜牧产值翻三番, 达到15亿元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 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 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 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3.2 以“农业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应以工业化为主导,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3]。围绕县域主导产业, 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 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 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 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

3.3 突出典型引路, 建立农业产业园区

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旬阳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 (菜、桑、果) 循环农业为主, 中山以烤烟为主, 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 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 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 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1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3.4 积极探索研究, 推广模式, 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17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强村、30个魔芋村、9个狮头柑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 实施任务、目标、规划、方案到乡镇、村, 规划到户、地块, 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 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4]。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 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 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 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 提升农产品质量, 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 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 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3.5 加大产业投入, 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

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5]。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 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 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6]。

3.6 突出“双项”教育培训, 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 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 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 实施“万户培训工程”, 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二是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 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 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完善体制机制, 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 使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和提拔, 出实招、求实效, 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3.7 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旬阳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 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 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 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 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 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 500元的目标。

3.8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 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 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7]。允许宅基地流转, 即让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 由此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摘要:介绍了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旬阳

参考文献

[1]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6) :5-7.

[2]张宇松.略谈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2) :5-8.

[3]雷瑛, 于海飞.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5) :5-7.

[4]乔旭, 蔡世忠, 贾勇.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2) :23-24.

[5]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1) :17-19.

[6]辽宁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5) :5-11.

千阳县生态果园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2

一、现状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海拔710~1545.5米;年平均气温10.8℃,≥10℃活动积温3477.9℃,日照2092.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53毫米,无霜期197天,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是陕西省确定的23个优质苹果生产优势区(县)之一:因此,该县发展生态果园及发展有机果品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千阳县为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规模初步形成。全县果树总面积5万多亩,其中结果树面积2.5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50%;苹果树面积3.8万亩,占果树面积的76%,已形成了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千河川区优质杂果、北占山台地特色核桃4大果树带。

2. 效益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果品产量5.5万吨,产值0.8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747.74元(按11.1万农民计算),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的23.62%;有3600多户的苹果、核桃收入5000元以上,有4000户农户依靠干杂果走上了致富之路,果业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3. 果品质量有所提高。千阳县“西秦竞秀”牌红富士苹果2009年荣获宝鸡市第四届评优会苹果优质奖,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届获宝鸡市苹果优质奖,果品横径75毫米、80毫米、85毫米的大型果均以15%的比例上升,优果率由63%提高到75%,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居宝鸡市之首。

4. 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全县干杂果合作经济组织有18个,从业人员2900人,果业专业合作社会员逐年增加;组建县果品流通营销队10个,与全国10个省(市)的200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有各种大中小型果库103个,果品储藏能力2.3万吨:因此,该县果业产业竞争力已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全县果树种植面积不够大,乡村发展果园尚有较大空间未能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加工品种、早中熟品种较少,商品总量不足。

2. 果园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广大果农的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尚不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新建幼果园建设标准低,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许多丰产园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整体水平不佳。

3. 果园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果园滴渗灌设施、果园生草、果畜沼综合利用、果园合理间作四大技术的落实不到位,土壤缺乏有机质;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在果品生产区域内的养畜、道路、沼气、水窖等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

4.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产业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尚属空白,果品储藏设施没有正常使用,对产业附加值及产业发展的拉动力不强;品牌包装开发不够,品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发展对策

1. 优化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在果树大村养畜,在养畜大村种果,努力实现果畜互动,形成以畜促果、果畜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还要以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加快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园建设模式,大力发展“奶-牛-沼果”、“草-沼-果”和“猪-沼-果”模式。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苹果树总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绿色果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有机苹果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比现在翻1番,优果率达到70%~75%;果品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果区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000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2. 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推行政技术包抓责任制。县级领导包抓生态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果品营销等具体问题的组织协调,乡村干部和果树技术人员包抓标准化果园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措施落实,并引导和支持经济合作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推行联动帮扶机制。为落实县、乡包抓责任制,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三是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采取土地经营权出租、转让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种果能人承包租赁土地,建成片果园或现代化果业科技示范园,以提高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四是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要建立果树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500亩以上的村要建立果品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1000亩以上的村要组建果品流通组织。还要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建果树技术服务队、果品经销公司、果品产业化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企业加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或果协与果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推行扶持发展机制。加大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建设扶持力度,增加果园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大力扶持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营销宣传、果农技术培训等果园重要环节的建设;积极争取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项目,搞好果品生产区道路、沼气、水窖、养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办一批有辐射带动力的果品产业化合作组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走依托项目带动发展的路子。

3. 强化科技支撑。按照“充实县乡级,延伸村一级”的原则,选拔招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果业部门;在乡镇和现代化示范园设立农技服务站,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县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果树骨干与果农代表外出进修学习和考察;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果园,积极推广应用园地培肥、高光效整形修剪等有机果品生产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管理整体水平。

4. 完善配套体系。积极扶持建果品包装箱厂、果发泡网厂等果业配套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发展;围绕促进果业建设和开发,着力培育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建办特色加工企业,引导经销商户建办以气调冷藏和分级包装为主的企业,实现产业增值、产品上档、群众增收;重点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果园集中区规划建设“上宅下窖”或“果库群”,建成集果品储藏、包装材料营销、果品销售为一体的稳定集散市场,促进果品销售;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果品加工、储藏等相关企业,工商登记等相关服务行业要降低门槛,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可实行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5. 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创建1个品牌、联系1个企业、占领一方市场的模式,通过公司联合、大户联合、商商联合、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果品商在沿海等大中城市设立宝鸡果品直销窗口,实现周年供应;扩大苹果出口基地认证,开辟国际果品市场,实现果品直接出口,并充分利用“恒大”、“好年头”等公司的出口优势,增加果品、果汁双出口;加大果品宣传力度,按照“统一组织,政府搭台,协会唱戏,共同促销”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节会,积极组织开展果品宣传和推介活动,大力营造加快千阳果业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3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经营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近几年在我市悄然兴起的订单农业,以订单为纽带,把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和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市的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在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全市各级和广大农民纷纷把订单农业作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订单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仅局限于良种繁育拓展到现在的育种、蔬菜、粮食、果品、畜牧等10多个产业;订单农业规模迅速膨胀,据各镇(处)自报统计,2006年,全市合同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5万亩发展到8.68万亩,合同养猪由4.06万头发展到15.58万头,合同养鸡由1692万只发展到2075万只;订单农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市订单农业总收入可达148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业型。这是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应,与村级经济组织或农户签定生产合同。如**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培育起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带动全镇发展订单蔬菜1.8万多亩。

二是依托科研部门型。这种订单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繁种制种领域,合同履约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稳定。如市花生办公室与省花生研究所签订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种,在我市发展花生育种面积2000亩,生产的花生种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搞好农产品的集中销售。这种订单农业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合作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镇肉鸡生产协会,与**集团等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肉鸡500多万只。再如**镇果品购销大户刘洪正,每年帮助果农销售果品1000多吨,市场遍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四是依托外贸出口型。这是目前潜力最大的一种订单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以“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国外农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如**镇王家埠村,通过挂靠中日合资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合同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出口各种蔬菜6000多吨。

从调查情况看,不论哪种形式的订单农业,都是以合同为纽带,在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其实质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事宜签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过把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产前,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镇以龙口**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今年试种了40亩合同萝卜,企业承诺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不仅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的具体要求,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农民按照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镇今年以烟台**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同种植。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并保证每个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仅上半年,全镇就已落实冬暖式大棚560个。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订单)这个载体,可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同时,在发展订单农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随着相互联系的不断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销双方必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固的基础。如**镇大东疃等8个村庄在为外资企业宫田有限公司种植合同蔬菜过程中,与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产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完成订单,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同时,随着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如**镇洪兰村连续多年都与韩国大地种苗公司签定了制种合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种农户严格按照规定喷药、施肥、组织生产,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制种技术,而且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订单农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从生产者层面看,有的对订单农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订单农业条件了解不够,只凭发展订单农业的热情,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单、模糊单,给了农民错误的市场导向,结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收购方层面看,有的经营者抱有坑农心理,有些订单甚至就是以高价兜售产品为目的,收购时或是见不到踪影,或是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价拒收。如我市**等镇部分农民与**省海狸鼠开发中心签订的海狸鼠养殖合同,规定农民每借养一对种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费90元,在合同期内,养殖户上交18对仔鼠,每对收购价为100元。但**省海狸鼠开发中心在出售种鼠后,并未按合同规定回收仔鼠,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规范的合同是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但从调查情况看,合同不规范是订单农业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主体不明确,以镇政府或村委会的名义与客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但这二者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资格;有的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所谓的订单只是买卖双方的一纸“君子协议”,对农产品价格、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一些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还有的订单看似内容比较详细,但在具体规定上却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镇与**市粮食加工企业签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合同,虽然合同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左右,但规定由当地政府负责收购、运输等环节。如果扣除各种费用,基本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本,最终合同没有履行。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订单农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合同不够规范,结果导致订单农业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合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有时也难以得到落实。如**镇与**著名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业还能按照合同规定收购葡萄,但2000年白葡萄酒市场出现滑坡后,企业便不再收购葡萄。该公司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连这样的企业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履约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讲,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需求则在不断变化,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销售合同的顺利执行。如**镇**村今年与**市龙头企业签订了90亩牛蒡种植合同,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出口不畅,牛蒡市场行情一路下滑,企业如按保护价收购,不但会出现较大亏损,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如按市场价收购,农民收入还抵顶不了企业提前垫付的费用,最终合同没有履行。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制约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还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或农民经营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受眼前利益驱动,往往存有短期行为。这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民缺乏履约意识,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产品卖给其他收购者,损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有的农民缺乏守约意识,不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加强生产管理,而是单纯追求数量,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合同要求的质量和标准,导致履行订单时产生争议,出现毁约现象。但更多的是坑农事件,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跌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无信,订而不收,改从市场上收购低价原料;或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剥夺农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挫伤了产销双方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

二是订单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订单农业能否最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无论是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的农产品企业,大都实力弱、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现有的247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只有2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下的有140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总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难以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保障。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由于分散的农户与企业不是对等的主体,发生合同纠纷以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企业讨价还价。但目前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全市仅有专业合作社164处、专业技术协会174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难以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谈判,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订单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突出表现在订单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管理体系还不到位。从组织领导看,有的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致使订单农业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状态。从管理服务上看,由于农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客观上需要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情况看,违约现象发生后,大都是农民自己“孤军奋战”,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限制,甚至干脆放弃法律诉讼,不愿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讨回应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加之企业在谈判中居于强势地位,一旦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民。如98年初一台商与**镇部分农民签订了1000亩荷兰豆种植合同,但收获时荷兰豆市场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台商便以质量达不到要求为由压级压价、拒收产品。由于没有法定的标准依据,无法裁定台商的违约责任,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1、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的内涵。订单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交易行为,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明确,订单农业只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有三种联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即常说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之间的购销关系用合同来稳定,即所谓的订单农业,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20%左右;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这种形式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可见,订单农业虽然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订单农业的作用扩大化,不顾客观实际和条件,一味追求订单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当前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就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引导,促进订单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影响,订单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常规性农产品由于种植的普遍性,企业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导致订单关系脆弱,造成毁约现象。而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产品,因为具有特有性,合同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把订单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名特优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满足厂商客户对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农产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订单。同时,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质农产品是订单农业的前提,但优质农产品只有被市场接收、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订单。因此,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订单农业发展中赢得主动。

2、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依托。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就必须不断膨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通过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资企业、积极主动挂靠外地企业,不断加强订单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特别要围绕种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大、经营好、辐射面广的标准,选择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通过订单这种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农户、基地等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订单顺利履行,促使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我市**镇为**集团、***集团养殖合同猪、合同鸡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养殖过程中,当有的农户遇到各种灾害受到损失时,企业都拿出扶持金,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农民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合同双方实现了“双赢”。

3、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合同双方地位不对等状况的根本措施。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在订立合同时的谈判地位,取得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动权。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基本经验,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如在西瓜主产区成立西瓜协会,在蔬菜主产区成立蔬菜协会等,由协会负责协调市场价格、确定种植数量、稳定产销关系,担当起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力军。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组织、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他们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积极拓市场、跑订单。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民经纪人的素质,使他们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合法经营意识,不仅能够促成农产品交易,而且能较好地防止和调解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

4、要规范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经济。因此,要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责、权、利相配套的制约机制。一是增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律意识,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二是提高合同的严密性。合同是订单农业的载体。发展订单农业,必须签订好完备、严密、可操作的合同,尽量避免因约定不明发生争议,特别是要把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和违约责任等条款列详细、定明白,这是防止企业压级、压价的有效手段。如**镇农民在和**高效农业开发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时,把供种、供料办法、产品回收及付款办法、违约责任等都规定的非常详细,双方严格按照合同操作,保障了订单的有效履行。三是加强对订单农业的依法管理。要健全完善执法监督体系,一旦发生违约现象,就要依法给予严肃处理,给以后违约者以警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要强化培训,让双方知道订合同怎么能更科学、更准确,出现问题后怎样解决纠纷,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要创造有利于订单农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创造宽松的环境,是促进订单农业加快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发挥好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任何组织和部门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发展订单农业,更需要发挥政府的规划、组织、桥梁和监督作用。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导向。要搞好签约企业的资信调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履约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农民选择信誉好、实力强、运转正常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订单农业发展中遇到纠纷时,要组织有关部门积极介入,迅速处理,依法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二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这既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程”,特别要注意与国际农产品标准接轨,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提高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素质。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标准品意识,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去履行职责,以良好的信誉和高质量的产品树立形象,赢得订单,与企业实现“双赢”。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4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本文仅就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次肤浅探讨,供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目前,涌现“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等湖南省名牌产品;泸溪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远销国际市场。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总产值为16.7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4.8%,比2000年所占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以国土详查数据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901元/人、1828元/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4%、7.4%;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83公斤,比“十五”时期常年每亩产量增加30公斤;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7.8%,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5.5%,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6%、11.8%。

虽然湘西州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湘西州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食平均亩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90%、37%、90%,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4%、78%、47%、49%。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湘西州农业经济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因素可概括为“五低”:

1、州域经济总量在低位运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低。工业经济体系不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2006年湘西州人均生产总值6009元(约780美元),占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7.7%、50.8%,城市化水平达到30.5%,比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分别低13.4%、8.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能力低。

2、农业后劲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湘西州目前已建成水库620座(中型17座、小型603座),其中病险水库203座,近占三分之一,病险水库比重大、年久失修问题突出。全州目前中型以上灌溉干渠57条,长542.8千米, 防渗219.2千米,完好率仅达40.4%,灌溉支渠141条,长648.2千米,防渗158.3千米,完好率仅达24.4%。全州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当前退耕还林中造林成活率不高、管理抚育比较粗放、苗木长势较差、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弱。

3、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当前因国家建设、耕地改园地(大部分是熟地良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3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每年呈增长态势。据历史资料显示:2006年湘西州耕地资源利用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仅为1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比2000年的205%降低了7个百分点。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当前地方财力有限、农民收入低,导致农业投入常年严重不足。全州有四分之一多的乡村人口处在低收入线以下,2006年全州财政收入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分别占全省的1.7%、57.9%,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2005年提高2.4%,所占比重虽已接近全国、全省水平,但总量只有3.1亿元,仅占全省支农支出的3.5%。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主要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组织生产,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农业机械动力为0.41千瓦/亩,不到全省平均数的70%。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监控难度大。全州四大支柱产业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全州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能力不强,农资市场坑农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必须从基本州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湘西州“现代农业”重点把握如下四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农民培训转移以及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动力。县域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湘西州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州域经济才能壮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具有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机遇,加快发展“四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抓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加大对29家州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以农业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以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为“底线”。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我们哪里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四补贴”等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8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控制在1%以内(“十五”期间由于退耕还林、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递减4%,2006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为289万亩),粮食每亩产量按每年1%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每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接近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总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80万吨以上,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2006年湘西州粮食自给率达到93%)。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5

新疆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并不大,因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龙头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优势品牌。首先应积极挖掘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它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的支持。对现有企业进行引导,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创建自己的品牌,发掘自身的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进行自我突破,发挥龙头作用,成为真正的行业带头人,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其次要积极培育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与农户的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不同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最后,政府应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使企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农技水平的提升,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且拉伸产业链条的纵深,不断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使地区性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政府还应积极借鉴外省优势品牌(如蒙牛乳业、金龙鱼等)和地方产业品牌麦趣儿、汇昌油脂等发展经验,在政策制定上给予引导。还应联合企业积极参加像亚欧博览会这样的展销会,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增强农业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农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棉花产业可以像服装行业进行延伸,番茄可以向保健品行业进行延伸),挖掘出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使相关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5.2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农业产业

想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的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发展战略。建议当地政府在制订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等因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在专业分工方面也更加明确,从而符合区域战略的发展要求。首先,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农技水平,鼓励多方交流,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加信息的流通速度。其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新疆地处中亚,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和中亚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部分民族同胞在饮食上有严格的讲究。因此应把握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同时还应建立与国外市场要求一致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的打开国际市场。政府应该鼓励拓展网络渠道的销售,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向企业传递国际农业生产动态,促使企业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最后,积极关注市场动态,这要求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信息充分流动,减少因市场信息流动慢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5.3建立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集群发展环境

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规模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并使之更趋完善,而政府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政府应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都有利于农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加强普法教育,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部署和落实,在审批流程方面进行精简,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农业风险的防控方面,要确保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总而言之,政府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优势产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适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5.4完善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户、企业、政府,要明确各个主体的工作内容。农户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特别是对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承担做出详细的规定。这要求加强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农户和企业的需求,提供健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产业集群不断的壮大。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分工和协作机制,最大程度降低集群内部产生的交易费用,增加产品竞争优势,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恭军.扬州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尤晨,魏世振,陈良珠,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5-38.

[3]周雪松,刘颖.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S1):37-40.

[4]杨志锐,赵阳.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13-314.

[5]曹庆穗,严俊文,褚芳,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6]黄海平,黄宝连.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02-106.

[7]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2620-2623,2627.

[8]周丕东,孙秋.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8):80-83.

[9]杨同卫,陈晓阳.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9):80-82.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6

一、农业发展现状

朝阳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和小麦;油料作物有大豆、向日葵、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 是辽宁省棉花基地县;森林覆盖率达24%, 全县注重发展枣和杏为主的经济林;畜牧业主要有鹅、鸭、牛、猪等, 是辽宁省省级活牛和冻兔肉出口基地和细毛绒改良基地, 野生资源主要有山杏仁、山枣仁、黄岑、桔梗、苍术等。

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 在农业生产中只有部分土地、少数农民在某些生产环节采用机械作业, 多数土地依然使用传统方式耕种, 靠人力、畜力, 手工作业, 靠天吃饭。虽然朝阳“七山一水二分田”及多山地、丘陵, 少平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的发展, 但主要因素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投入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结构单一, 低值低效作物面积依然较大朝阳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大, 占到了农作物面积的76%, 其中玉米面积占到50%以上, 高产高值作物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种植物面积的24%。

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小且发展不平衡, 产业化、科技化程度不高。目前, 农村一半的农户仍保持小农经营模式, 分散劳动, 自给自足,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的产业项目不多, 没有稳定的产业基地。近年来, 龙头企业发展的势头虽然可喜, 但是对农民的带动作用还极其有限, 产业链条还在发育过程中。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员占农村人口的比例, 都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科技化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贮藏能力相对较低, 营销体系比较薄弱, 物流体系不畅。由于自然地理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加之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 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藏能力弱, 商品无论是品牌还是包装都不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需要, 因此, 农产品的销量和价格受到很大限制, 反过来又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⒈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主导产业有突破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 以重点乡 (镇) 、村为主, 加快发展猪、牛、羊、禽等养殖业发展。在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 加强配套基地建设,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资金向设施农业投入, 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注重设施农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特别是发展名、特、优、新品种, 上质量、上档次, 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 加强与市场接轨。林果业发展要实现绿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规模、品种和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选择优良品种、打造优质品牌。

⒉ 优化高效农业, 大力调整水浇地种植结构

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裸地蔬菜、酒葡萄、薯类、花生、花卉、中草药、优质水果, 形成多元结构齐头并进的生产格局,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朝阳县十年九旱的实际情况, 下大力量发展避灾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大设施农业, 畜牧小区和灌溉小区的建设力度, 推广节水农业, 节水灌溉新技术;在不具备条件的裸地, 非水浇地选种抗旱品种, 减少因旱损失;根据近几年连续发生伏旱的情况, 选种适宜品种, 或分茬种植, 以提早熟或错后晚熟的方式, 使作物生长季避开伏旱危害;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要形式的先进技术, 促进农作物提前生长、发育, 提前成熟, 避开伏旱和秋旱。

⒊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 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加大对龙头项目和农民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 选择一批具备一定规模, 经济效益较好, 辐射带动作用强, 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的龙头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带动力。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签订购销合同、承租返包或以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形式入股, 彼此结成利益共同体,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向种植能手、种田大户手中集中, 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⒋ 依靠科技发展, 促进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要在科技和信息上有新的突破;在优良品种的选种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上有新的突破;在农科教结合上有新的突破, 发挥人才作用,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在生产流通信息上有新的突破,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各种媒介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 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

⒌ 以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狠抓优势产品基地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农产品品位, 注重品牌效应, 使之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将着眼点放在特有的优势产品上,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做到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测, 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加快注册、申报名牌及安全、无公害、绿色认证速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综合效益, 打造知名品牌。

⒍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重点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以一产为基础,加快二三产的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7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17家,超过1亿元的6家。2004年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15%。其中南通市级以上5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比去年增长16.3%;实现利税4381万元,比去年增长29%;出口创汇644.2万美元,比去年增长10.5%。我市龙头企业涉及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多种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178家龙头企业中水产加工企业60家,占33.7%;种植加工企业85家,占47.8%;畜牧加工企业28家,占15.7%;其它加工企业5家,占2.8%。

(二)企业投入不断加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2004年全市许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大胆投入,通过“办实体、抓龙头,建基地、壮龙身,联农户、摆龙尾”,培育发展了一批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受惠得益。全年新增龙头企业投入6.06亿元,申报项目75只,项目投入量在**县(市)中名列前茅。**恒昌隆公司、**方源快冻公司、**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田田食品公司等一大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我市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壮大,有效地带动促进了农民增收。如一期投入1200万元的恒昌隆食品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抢抓市场良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边建设、边收购、边生产、边销售,当年即加工速冻蔬菜4700吨,带动种植9000亩蔬菜面积。志良田田食品公司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做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今年销售可望突破亿元。全市在新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有新安吉云肉制品公司、南通吕鲜水产公司等一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不甘平庸、争创一流的发展意识强,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企业规模和档次不断,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如南通吕鲜水产公司,新增技改投入300多万元,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拓展醉糟系列水产品市场,目前企业已拥有13个商标、10多项产品外包装文化专利,在南通、海门、如东、启东设立了四个专营门市,并打入了上海、南通等26家大专场,发展势头较好。

(三)科技创新不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科技的应用与新项目的开发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不满足于龙虾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产品的浓度开发上下功夫,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以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促进农副业的发展。该公司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腾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为了能使蔬菜质量稳步提高,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提高菜农收入,该公司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品种上注重发展名优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注意社会效益,积极引进一些无公害蔬菜品种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内一半的面积力争通过几年的重点培肥期,大量施用厩肥,充分改善土壤的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得以协调,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使整个园区最终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营销上,在巩固老客户在基础上,培养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寻找更多的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改变产品单一的格局。海复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该公司仙人掌种植技术等方面,积极同南京大学有关研究生联合,研制成功了一种啤酒添加剂,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目前正同青岛啤酒等厂家洽谈长期供销合作事项。

(四)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制订收购保护价,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带动了基地化生产、城镇化发展以及三产的兴起、地方财力的增加。全市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基地建设是龙头企业的原料依托之本、发展之源。南通双林公司以乡镇为区域,在当设立龙虾的捕捉、收购、贩运。去年,公司与86位经纪人订立了协议收购龙虾6500吨,相当于农民可以从中得到3575多万元的收益。为维护农民利益,公司每天在收购点公布收购价格,防止经纪人从中渔利而伤害农民。公司平时实行随行就市价格,如市场价过低时执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同时对经纪人收购大户采取一定的返利政策。和合蔬菜公司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增到3万亩左右,建成13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科技示范区,3个工程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达1200亩。大棚蔬菜年亩收入达8000-10000元,裸地蔬菜年亩均收入4000-5000元。由浙江宁波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投资800万元兴办的民主镇菜业制品有限公司,创办时间不长,就先后与民主镇8个村建立了协作关系,为每村垫付了榨菜种子、肥料厂5000元,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以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组织收购农产品2000多吨,带动农户5000多户、种植面积5000多亩,发展较快。寅阳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第一年,就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促进了企业发展、农户增收。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还不强。二是龙头企业产品档次偏低,研发能力弱;普通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经营的外向度还不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的数量不多,难以融入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之一,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另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等问题。四是政策扶持不够到位。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发挥好龙头带头作用,为我市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作贡献,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

二、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对策措施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结合自身的职责,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力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龙头企业工作方面取得以下四个新突破:

一是抓提升,使龙头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继续加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有效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力争使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今年的目标是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和投入均增长15%以上;北新恒昌隆公司、汇龙金和食品公司、寅阳方源快冻公司、志良田田食品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入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是抓项目,使龙头企业在发展后劲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对上衔接争取,对下服务指导”的工作方针,积极挖掘和培育农业项目,加大力度争取农业资金,力争有更多的农业大项目落户启东。在发展环境上有聚合力,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要切实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经常关心了解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在项目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坚持农业项目与优势主导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在项目选择上有重点,重点放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示范项目、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同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挖掘和包装农业项目,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三是抓创新,使龙头企业在更高平台上取得新突破。利用市信息办设在我委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要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有条件的市级龙头企业也要建立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网上电子商务。并依托启东市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农业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同时积极支持与鼓励建立启东市名优农产品网上虚拟市场,展示我市名优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的精品,开通重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基地、生产、技术和产品介绍,接受网上咨询和产品定购,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企业。

同心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同心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气候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耕地面积205.4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0万亩,早耕地面积175.4万亩.“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步成为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生产工具和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

作 者:武太邦 田玉萍 马立新 作者单位:同心县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同心 7513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4)分类号:S23关键词: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9

1 发展现状

1.1 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10年的退耕工程建设, 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增加到24%, 退耕治理区林草覆盖度提高到90%, 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 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712 km2, 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t, 生态条件明显改善, 生物种群趋于多样化, 区域小气候逐渐形成。

1.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是农民从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 使低产低效的农耕地退耕后, 每年可稳定获取100 kg粮食, 确保了粮食安全, 10年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21.78万t, 现金50 125万元, 退耕户户均增收16 894元,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051元。二是退耕还林间作种草带动了畜牧业发展, 全县紫花苜蓿累计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 饲草总面积达到8.67万hm2, 畜禽饲养总量由1999年45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145万个羊单位。三是退耕地所用种苗生产也给群众带来了收益, 全县每年平均育苗达133.33 hm2以上, 年出圃商品苗木4 200多万株, 育苗纯收入每年约1 500万元, 人均增收85元。四是退耕工程建设带动了劳务业的发展, 全县每年输出劳务5万多人, 创劳务收入2亿元左右。

1.3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 使低产低效的坡耕地退耕, 农民吃粮有了保证的同时, 能够专心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劳务业等其他产业, 推进了农村多种生产经营,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

2 存在问题

虽然彭阳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地方财力困难, 后续产业开发资金不足

无论是特色种植业, 还是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初始起步阶段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然而群众资金不足, 加之地方财力十分困难, 金融部门贷款规模小, 安全性要求高, 致使产业开发投入不足, 影响开发进程。

2.2 群众认识不足, 后续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大多数群众认识不高, 仅仅满足于国家给予退耕地的粮款补助, 没有发展后续产业的长远打算。加上退耕林以生态林为主, 由于干旱少雨, 林草生长缓慢, 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 难以保证后续产业开发所需资源, 导致全县后续产业开发滞后[3]。

2.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后续产业培育乏力

彭阳县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致使产业链条短缺, 示范带动力不强, 后续产业培育开发乏力, 经济效益不明显, 群众对后续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

3 发展对策

3.1 积极配置资源

按照“山顶沙棘、山桃株间混交, 隔坡地埂苜蓿柠条, 山坡桃杏缠腰”的林草布局要求, 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 实行封造结合、林草间作、因地制宜、乔灌草镶嵌配套, 初步形成北部水保饲料林、中部桃杏生态经济林、东南部优质干果林、西南部水源涵养林和林带隔坡间作种草的林草格局, 为后续产业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杏、沙棘、花椒、核桃、苜蓿、柠条资源。

3.2 加快综合治理步伐

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小流域集中布点, 以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草统一规划, 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 工程、生物措施结合, 一座山、一条沟、一个流域集中连片综合治理, 提高治理成效。按照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上退 (耕) 下推 (地) 、沟坡兼治的方式, 先后配套机修梯田、集雨节灌、地膜覆盖、品种改良、截干栽植等实用新技术, 提高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坚持退耕管理同补助粮款挂钩, 巩固建设成果[4]。

3.3 加快坡改梯建设进程

坚持走“以进促退、以退促调、以调促收、以收促稳”的资源配置道路。将退耕还林草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 多方争取, 筹集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建设进度和质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 解决退耕户的后顾之忧, 在退耕区域内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增加产品的效益;采取多种途径, 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群众稳定退耕,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4 调整种养业结构

根据彭阳县的生产实际,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红、茹河流域以栽培辣椒、瓜菜为主, 塬区以种植地膜玉米为主, 山区则以栽植马铃薯为主;发展胡麻、葵花、麻子等油料, 以及菌草、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 建立特色种植业示范点, 不断扩大特色种植作物面积。积极推行封山禁牧, 发展舍饲养殖, 组织引导群众调整结构种草养畜。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积极发展和扩大果品加工、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加工业, 以促使农林产品转化增值。

3.5 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进一步扶持林果业、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基地建设, 兴办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群众的产业开发后劲。

摘要:针对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为当地的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王亚娟, 王静.宁夏退耕还林 (草) 监测调查分析[J].统计与经济, 2008 (2) :48-49.

[2]汪泽鹏.对宁夏退耕还林核查结果分析与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 2009 (2) :64-65.

[3]郭湘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途径的探讨[J].安徽林业, 2010 (1) :32.

上一篇:保险公司微信营销技巧下一篇:《九寨沟》的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