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精选4篇)
曾巩(10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人物生平
年幼聪慧
曾巩祖上世代为学者,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1032-1034年,曾巩之父曾易占任泰州府如皋县令(如皋文庙“名宦祠”有祀),因如皋学风淳正,胡瑗、王惟熙、王观、王觌、王俊乂等皆学有大成,故曾易占将14岁的曾巩带来如皋,寄读于中禅寺东厢房,曾巩在如皋度过了两个寒暑。 到了二十岁,曾巩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结识良友
曾巩18岁时(1037年),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并。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嘉祐二年(1058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任职历程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亳州等知州。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晚年生活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散文
曾巩是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其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而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而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的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而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而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亦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曾巩散文主要有三类:人事杂记类、工程营造类、寺院记和学记类。
人事杂记类:曾巩的人事杂记类所占篇数最多,也最能表现出他记体散文内容的特点。在人事杂记类中,记事类作品相对要多一些,这些记事类作品大都有借记事发议论的特点,在内容上就表现为说理很多。
工程营造类:在曾巩39篇记体散文中,记叙城池的兴废和水利工程的营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曾巩强调经世致用的观点,认为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反映并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符合“文以载道”的观点。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曾巩的这部分作品正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思想。
寺院记和学记类:曾巩历来被称为“醇儒”,而他对儒道极其推崇和恪守,因而他常常在文中表达复兴儒道的思想。而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愿望与佛教兴盛的现实情况相悖逆,所以曾巩在不止一篇的文章中批评佛教,表达了对佛教的不满。曾巩的记体散文与其儒家学者的思想紧密联系。曾巩希望通过详尽的说理达到“文以明道”的功效,希望通过对道德高尚文人地赞颂让世人明白道德修养的重要,希望详实地记载工程营造以达到“文以载道”的作用,更希望通过反佛和兴学实现他儒学复兴的理想。
曾巩记体散文的结构特色是曲折谨严。曾巩为文非常注意构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退之南丰之文,却是布置。”因而在这样精心的营构下,曾巩的记体散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严谨有条理。如其《越州赵公救灾记》,文章一开始就先交代越公在饥荒到来之前所做的各种准备,怎么发放粮食,什么时间发放,在哪些地点发放,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放措施,对弃婴的收养等等,这些曾巩都详细而有条理的记了下来。而最后笔锋自然转到表现赵公其人的赈灾有方、敢于担当、勤政为民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上。而这么多纷繁复杂的内容,在曾巩的笔下却有条不紊,有头有尾,足以见曾巩严谨条理的散文功力。曾巩记体散文结构上富有条理,论述严谨的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在曾巩记体散文中还有很多体现。如《醒心亭记》。其次,曾巩记体散文在结构上还有迂回曲折的特点。
一巩记体散文的语言特色是质朴尚议。北宋时期,浮靡文风的西昆体和险怪艰浬的太学体都曾一度成为文人们争相学习的对象,就连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曾用力学习过骈文。但是随着政治革新的需要,这种文风越来越无法承担起社会变革的重任。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利用主贡的机会,大加痛斥太学体的士,身体力行的在创作中提倡简约自然的文风,而曾巩作为师从于他的弟子必然会参与到这样的创作中去。曾巩赞叹上古的经典不仅用简单凝炼的语言准确记录事情的始末,并且这其中精微细致的深意和细节也传达的滴水不漏。他对这些精简语言的推崇正体现出曾巩对简约文风的追求。其实曾巩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中。简约的文风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语言色彩上,曾巩的语言客观朴实。其次,在语言表达上,曾巩的语言表现出多议论的特点。最后,曾巩的语言力求准确。
曾巩记体散文的情感特色是理性冷静。曾巩总是被人称为“醇儒”,刘熙载《艺概》就这样评价道:“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曾巩的散文,很少有激烈的情感表达,而这一点自然与他语言上多议论的特点有关,但在字里行间常让人感到是曾巩自己对情感的一种克制。古文运动将载道的重任加到散文的.身上,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达空间变得有限,加之曾巩自身对儒道的推崇,而更使得的他的散文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理性冷静的特征。
曾巩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曾巩对中正平和的文风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是人生态度的影响。曾巩在思想上曾巩推崇儒学,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巩则喜好学习刘向的文风。除了在思想和文风学习上偏好的影响,曾巩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是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巩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直到三十九岁的时候才金榜题名。古人七十古来稀,快四十的曾巩才在求仕的路途上获得了第一次成功,从十八岁到三十九岁这二十多年间,仕途的不顺和生活的坎坷磨炼出曾巩坚韦刃的性格。使得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反而能以一种淡薄的心态去面对人世的一切,反应到文学作品中便内化为一种沉稳淡定的风格。曾巩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始终都是坚强冷静的面对,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砺赐予了曾巩从容踏实、客观冷静的心境,从而在他创作的诗文中也深深的烙上这样的印记。
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第一,纪实诗。曾巩的纪实诗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文学传统,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揭弊政、评国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济世兴邦的儒家思想。曾巩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类似的还有:描写虫灾肆掠、揭批官忧国忧民忧时的《边将》《胡使》《嗟叹》等等。曾巩的纪实诗除了对民生疾苦毫无遮掩地写实之外,还对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献策,有力地增强了文学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咏史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咏史来借古讽今和抒发情怀。曾巩的诗歌也经常以缅怀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来表情达意。曾巩总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态与心态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与他理想抱负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缅怀先圣、宽慰自我、排解忧愁、坚定决心。例如在《扬颜》一诗中,曾巩敬慕扬雄的立言不朽和颜回的立德不朽,以两人执著求道精神激励自己进业修德。再比如曾巩的《读五代史》,诗文以历史讽喻现实,以史谏言北宋统治者革借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推崇诚信道德的《论交》;表达渴望明主、隐含壮志难酬之情的《隆中》;谏言选贤举能、反对排斥贤臣的《垓下》等等。曾巩的咏史诗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笔都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
第三,离别诗。离别愁绪是古代诗人借诗所抒之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怀。在《曾巩集》中有100余首诗歌蕴含离别之情。例如诗《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显示,曾巩看望身在滁州的欧阳修返回时,离愁别绪顿生,对欧阳修的才学与人品大加赞赏。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巩前去拜访仰慕已久、刚刚去职宰相的杜衍,临别时曾巩表达了对两人友情的珍重和对杜衍的敬仰之情。曾巩的此类诗歌还有:怀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诗》《江上怀介甫》;惜别友人的《送陈商学士》;感伤人才离去、叮嘱学生的《送钱生》;送别、劝慰失意者的《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送孙颖贤》;怀念、惜别亲人的景交融,感染力极强。此外,离别诗也是曾巩本人各个重要人生阶段与思想状态的真实记录。
教育贡献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
曾巩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曾巩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校藏书籍
一、目标明确立意高远
这次大会背景深厚,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一是201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年, 十一月将启动调水, 这一年还是丹江口市丹土路、东环路建成, 城区框架拉大、城市空间迅猛拓展及丹江口市转型发展新突破之时, 更是“宜居宜业宜旅”发展战略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二是太极拳等武当内家拳法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成年人中一种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三是武当杂志社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在丹江口市、武汉市成功举办了两届武当演武大会, 参会人数分别为1300多人、1600多人, 有力推动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 服务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扩大了丹江口市及武当山的对外影响力。
大会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弘扬武当武术文化, 造福人民身心健康, 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造势, 服务丹江口市“三宜”城市建设, 扩大丹江口市及武当山对外影响, 积极探索《武当》杂志社转型升级及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新路径。
大会目标是:按照规模适中、专业规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动感十足、安全圆满的标准, 坚持政府支持, 市场化运作, 以会养会, 勤俭办会的原则, 充分利用好各方社会资源, 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办成武当武术文化旅游经典项目和丹江口市及武当山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 办成2014年度全国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交流盛会, 影响辐射国内外。
大会指导单位为:丹江口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武术协会;主办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武当杂志社, 湖北乐门集团;协办为:湖北省丹江口市体育总会, 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
二、规模适中内容丰富
大会规模适中, 内容丰富:组织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1600人参会, 邀请国内外著名的道家文化学者和武术界名人名家吴彬、张山、江百龙、杨振铎、傅声远、龚鹏程等100余人莅会。大会具体有以下八大主题活动:1、开幕式。简约、精采 (时长1小时) ;2、比赛:武当内家拳法及传统武术各门派交流比赛;武当太极推手王争霸赛;健身气功比赛;3、表演:武林名家、英杰绝技表演;武当功夫团技艺表演;4、论坛:首届中华杨式太极拳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5、表彰:当代武术名家专访;《武当内家拳汇宗》、《当代武林英杰大典》、《武当山印谱》首发式;武当有奖征文颁奖;当代武林英杰系列评选授牌;6、晋考:中国武术段位制、武术裁判晋考;7、武术名家大讲坛;8、展销及游览:武术书刊、光盘、器械、服装及丹江口、武当名优特产展销;水都丹江口、仙山武当二日游等。
三、文说武演精彩纷呈
大会专业特色鲜明, 精彩纷呈。大会内容安排涵盖了武术比赛、表演、展示、交流, 其中有特色、有深度、有高度、有内涵的活动有:《武当内家拳法汇宗》、《当代武林英杰大典》、《武当印谱》三本书的首发式, 首届中华杨式太极拳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研讨会。《武当内家拳法汇宗》是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历时三十年挖掘整理的成果总结, 她系统梳理了武当内家拳法产生发展脉络, 明确回答了张三丰有其人, 张三丰创拳史实, 天下太极出武当等关键而敏感的问题;《当代武林英杰大典》文图并茂地记录了当代热爱武术、执著追寻武术真谛的老少武术爱好者, 此举意在彰显精神, 褒扬志趣, 为平凡的武术界增添一丝亮点和活力。《武当印谱》收集了自唐宋以来武当山道教内部的印图, 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 更有着宗教辟邪驱恶的深刻寓意。首届中华杨式太极拳高峰论坛, 邀请了当代全国及台湾、香港杨式太极拳顶尖级专家、著名传人汇聚一堂, 共同总结杨式太极拳发展成果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重点探讨新时期杨式太极拳发展问题, 相信会有令人欣喜的成果。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研讨会将重点探讨张三丰在中国道教中的地位及传承关系;张三丰著作、丹诀、文论真伪辨析;张三丰内丹功修炼体悟;张三丰与内家拳、太极拳关系新证。力争使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在求真求实求证的基础上, 再上一个新台阶。此外, 我们还将安排研讨会专家、武术名家现场表演、讲座, 与拳友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届时, 还有外国人演练太极拳, 九十岁武当不老松王继振设擂, 八十三岁武当奇人陆国柱表演神功绝技, 至于武当推手王争霸赛、手断厚砖、飞针穿玻璃、神功一指禅更是精彩纷呈, 令人目不暇接。
四、多方给力盛宴功成
大会社会参与度高, 聚合力强, 正能量气场足。演武大会是个舞台, 更是个平台, 它的成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她也只有汇聚了社会的各种资源, 各种正能量要素, 才能成功、出彩, 才能充分实现其于社会应有的价值, 达到设计目的。本次演武大会除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位武友的关心支持, 参会人数达1600人外, 在我们有限的时空中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热情支持。中共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把第三届武当演武大会列入2014年工作计划, 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列入市委督办落实重点工作序列中, 市里还拨出专款予以支持, 并着意安排与丹江口市第二届“库区情, 桔乡行”武当蜜桔推介会同期举行, 届时, 配套的还有“丹江鱼美食节”,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小分队表演, 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丹江口市宣传、城建、城管、公安、食品卫生等部门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热心服务演武大会。湖北省武术管理中心、湖北省武术协会鼎力支持, 省武协欣然应邀作为指导单位, 并向全省武术、健身气功组织下文, 号召大家踊跃参会。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从旅游活动安排、场地器材使用、功夫团表演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武当山道教协会拨出专款合办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研讨会, 还在运动员朝山问道活动安排等方面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新近成立的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院, 以江百龙教授为主帅, 组建了高素质的裁判专班, 为演武大会的成办举办, 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武当山各武馆、丹江口市各武术组织也积极配合, 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同心同德助推武当演武大会。以湖北乐门集团为首的丹江区域各商家也推波助澜, 踊跃参与演武大会, 使演武大会实现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又一个目标, 助推了武术产业化前行的步伐, 增添了现场人气、喜气。媒体聚焦是本次演武大会又一特色和亮点。大会从前期筹备到会中至会后, 参与宣传报道的媒体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武当杂志及全国重点武术期刊、重点武术网站百余家媒体, 前后宣传报道半年之久, 使演武大会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交响乐伴奏的大合唱, 使演武大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 使演武大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盛宴。众人拾柴火焰高, 演武大会大家办, 办好大会为大家, 这是我们的理念, 更是我们办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武当青山永在, 丹江碧水常流, 武当演武大会将和着时代节拍, 伴随着人们追求健康、快乐、幸福的步伐, 奋勇前行!
预祝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圆满成功!
王有权(笔名:青山),男,汉族,1962年12月28日出生,高中文化,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现为宝鸡市新荣化工有限公司文秘兼宣传干事。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墨都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陕西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爱心艺术大使、一级书画师。
自幼酷爱书法及美术,在校期间及参加工作以后,经常为学校和单位办黑板报,宣传栏,参加工作以后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书法培训,早期曾接受老一代书界前辈的悉心指导,1980年起始学隶书,帖临《汉曹全碑》。近三十年来笔耕不缀,精益求精,在练就了扎实的隶书基本功以后,又广泛汲取大篆、小篆、钟鼎文体、行书及美术字的笔画优点,与隶书加以结合,通过几十年的不懈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书法风格,作品曾获得多次全国性书法展赛金奖、一等奖、佳作奖、优秀奖。
2008年获得《铭记英雄*记录感动》纪念“5.12”全国专题书法大展金奖;
2009年8月14日原创《陈仓八景》隶书作品被《宝鸡日报》刊登;
2010年5月获中国楹联书法大赛优秀奖;
2010年8月获北京市《夕阳红》全国老年书法展一等奖;
2010年9月获《山水情怀》全国诗书画邀请展佳作奖并获得“中国山水艺术”金质奖提名;
2010年11月获纪念白求恩国际书法邀请展金奖。
作品入编: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国画大师,其艺术思想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其艺术风格深邃、空灵、含蓄、自然,表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意境,其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笔墨功夫的最高境界,“三百年来领袖群伦”,其后历代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莫不对其推崇备至而心追手摹。
1959年八大山人纪念馆于青云谱旧址内成立,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青云谱原为道教净明派道场,内有三进四院二楼一园,园内有众多名木古树,自古为南昌名胜,八大山人常于此地创作、会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扩建八大山人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扩至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东北面有碧溪环绕,又仿佛“山人”遗墨,辗转反侧、潺潺不绝。馆内布局一院一馆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 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代抽象、含蓄简约,是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的精心之作,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推荐阅读:
唐宋八大家简介五07-02
唐宋八大家简介--欧阳修12-24
八大员简介10-14
唐宋诗词名句11-12
唐宋诗词 教案02-02
唐宋十大诗人介绍10-06
唐宋词读后感07-08
十八大报告的八大亮点04-01
寒假十八大精神社会实践报告 十八大感想01-07
十八大答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