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精选8篇)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1

朗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才能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落实和强化:

一、确保朗读时间,在读中感知内涵

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程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如二年级的《黄山奇石》这般优美的文字,可以提醒学生大声朗读,跟随作者的文字游览美丽的黄山,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合理安排阅读,注意指导和阅读示范练习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三、创设情境,注重朗读技巧训练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由于各种因素,比如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科学评价,注重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坐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2

一、义乌发展商务旅游的有利条件

1.良好的商务发展背景

商务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 是发达的产业集群和以此为基础的活跃市场与物品流通。改革开放以来, 义乌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2005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 同比增长15.1%, 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7.9%和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01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 735元。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2亿元, 贷款余额355.8亿元, 分别比年初增长102.8亿元和49.7亿元。“十五”时期, 全市GDP年均增长15.3%,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5%, 人均GDP已经突破5 400美元, 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城市竞争力列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5位, 并进入了提升经济素质、加快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转型发展期。与此同时, 市场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伴随着2005年10月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开业, 义乌市场总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 拥有商位5.8万个, 市场内展销商品已达43个行业, 1 900个大类, 40万种商品, 入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2位, 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

2.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 义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根据义乌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最新统计, 义乌成了全省第一个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城市。义乌是全国第一个在外来人员中产生人大代表的城市, 先后有65名外来人员当选为镇 (街) 人大代表, 21人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义乌又是全国外商最集中的县级市, 目前常驻义乌外商8 000多名。2004年, 在“海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中, 义乌被列为全国县级城市之首;今天只要一提到小商品, 中国的百姓乃至世界的客商自然就把它和义乌连在了一起。义乌的魅力和活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3.方便快捷的对外交通

义乌的交通区位相对优越。义乌坐落在浙江省中部, 距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仅300公里, 距浙江省会——杭州1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西太平洋沿岸前居中位置, 南接广东、福建;北连上海经济区, 面对太平洋黄金通道;东邻“东方大港”——宁波港。

交通条件随着小商品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铁路、航空、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义乌, 拥有可供全天候飞行的4C级的, 能起降波音707、麦道82等大中型客机, 开通航线至广州、北京、汕头、厦门、深圳等全国各地的全国第二个县 (市) 级中型航空港——义乌机场。并且义乌机场航站楼经过更新改造投入使用后, 整个机场的档次、规模将更上一层搂。义乌还拥有不论是车站规模, 还是车站设施在全国县市级均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二级大站——义乌火车站, 沿途设有6个火车站, 日停靠客车达80余列。义乌更拥有错综复杂的公路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连接杭州、宁波、温州等地, 公路线路跨省、地、县, 开通有12条省际专线班车, 80余条省内跨地县客运班车, 50余条市内乡镇客运班线, 22条市内公交线路。

4.强大的星级饭店网络

在商城义乌, 有近20家三星级以上的星级宾馆, 其中8家为四星级, 均处于义乌市区繁华地段, 再加之遍布于市区各主要街道、商业贸易区的400余家二星级宾馆及各中、小规模酒店、旅馆, 共设置有2万余张床位, 日可待客2万余人次。特别是随着义乌市场的不断发展、繁荣, 带动了义乌饭店业的发展。这几年, 新的高星级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星级饭店网络日益强大。

5.会展及购物旅游已成规模

义乌会展业兴起于市场功能的创新, 提升于会展经济浪潮的黄金期。连续15年市场成交额位居全国各大市场榜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目前已辐射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并已成为世界小商品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 全国乃至世界中小企业品牌产品的销售基地。在浓郁的商业文化烘托下, 义乌会展业应运而生。自1995开始, 义乌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 2002年升格为国际小商品博览会, 由国家外经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主办。其规模一届比一届扩大, 成交额一届比一届提高, 经贸性、外向性、实效性明显增强, 其档次、外向度、美誉度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 义乌的购物旅游也发展得红红火火。沿着“打造全球最大超市, 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旅游发展思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义乌已基本构建了以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和针织品市场为主的购物旅游体系, 并树立起义乌购物旅游的品牌形象。其中, 国际商贸城已成为来浙江的游客进行旅游购物的主要目的地。2005年来义乌购物旅游达到360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20.1万人次, 小商品城还特别兴建了中国小商品陈列馆、购物旅游中心等购物旅游设施。2006年底更是被评为国内首个4A购物旅游景区。

三、义乌发展商务旅游的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够完善

这几年, 义乌每年都要投入近百亿资金到城市建设中,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区建成区面积以年均5至7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大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继竣工, 并兴建了体育场、会展中心、医院、学校等一批现代化的市政设施, 一座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构架已经初就, 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 由于体制、规划等方面的原因, 义乌的城市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道路建设、供水、供电等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义乌的交通问题尤为严峻, 交通秩序的混乱、出租车数量的配备不足、公共交通的运能欠缺、交巡警警力不足和路面状况的不确定性等等, 都是义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缺乏专业人员和信息来源

商务旅游要发展, 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 人才目前也是义乌商务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然而义乌目前的现状是专业队伍和高素质人才缺乏, 且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或简单地引进外地经验, 而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市场调研及开发意识, 高级会展专业人才有待引进和培养。另外, 会展也尚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 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 从而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3.文化底蕴及周边自然资源缺乏, 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与义乌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 义乌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对城市文化的开发、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与其他城市相比, 义乌还缺乏城市特色和个性。同时, 广大市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与义乌目前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 他们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要求。

近年来, 义乌虽然以“小商品海洋, 购物者天堂”为口号, 积极发展购物旅游。但相对而言, 义乌缺乏拳头旅游产品, 景点知名度不高, 城市旅游形象还不强烈。

四、商务旅游城市评价标准探讨

1.城市的设施、功能和形象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商务旅游发展强有力的依托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城市旅游尤其需要高标准的设施条件, 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外来旅客的旅行需要。商务旅游是发生在短时间内的有大规模游客参与的旅游活动, 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条件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城市旅游质量。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现代化的物流中心、航空港、信息港、金融中心、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电网、给排水和城市防灾系统等。其主要功能是能提供商务旅游者康体、文化、商贸、城市内部交通、通讯、邮电;能有充足的、能满足商务旅游者需求的、结构合理的住宿、餐饮和娱乐设施。尤其是对信息和科技服务的要求较高。此外, 现代化的会议会展设施是影响商务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形象也是旅游竞争的武器, 缺乏城市形象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 也没有竞争力。

2.城市经济和商务活动的发展水平

只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吸引游客进行商务、购物等活动, 经济越发达, 吸引的空间范围就越大。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借力于强劲的经济驱动, 可以拉动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说, 一个地区, 如果有良好的经济背景及可观的客源市场, 即使是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薄弱, 也可通过加强与地方产业和人居环境改善, 以及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合作,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所以,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 其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论”, 而应根据市场条件、产业、区域、文化等自身实际因地制宜, 形成特色化、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 以创新观念看待和挖掘本地区旅游资源, 寻找适合自身的旅游发展模式。

3.城市的内部通达性和外部的可进入性

内部通达性和外部的可进入性依赖于城市交通, 但也依赖于车站的结构和分布、票务和信息服务及交通设施的快捷和多样性等等。因此, 解决和提高可进入性不仅包括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必须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安排。一个优秀的商务旅游城市, 应该拥有好的公共交通网络, 完善的转车系统, 充分的主要终点站之间的连接。为了方便商务客人的流动, 必须对整个地区的交通布局、通向市中心的主干道路进行重点规划。还可以开发一些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交通方式, 不仅可以吸引客人, 并且这样的交通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旅游景观。

4.城市文化底蕴及自然禀赋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在物质文化方面, 建筑物要有文化含量, 特别是标志性建筑, 要体现出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既标新立异又不哗众取宠,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场要有广场文化, 广场是公共场所, 是休闲娱乐之处, 来往人口多, 应维护广场公共卫生, 杜绝不良、不雅现象的发生;社区要有社区文化, 让居民区宜人居住, 使居民满意、称道;休闲区的文化, 特别是公园的建设, 要把最好的公园建好, 让人喜闻乐见。政府要组织市民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引导市民摆脱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 酿造浓厚、积极的文化氛围。

除了城市文化底蕴以外, 优越的自然禀赋也是一个城市发展商务旅游的一大有利条件。一个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人杰地灵的城市, 本身就会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游客来说自然也就拥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5.人才、服务水平和组织活动能力

商务旅游专业人员是商务旅游网络的支柱, 其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议旅游与奖励旅游的申办、组织、接待的成败。由于会议承办有限, 主办者为争取主办权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 因此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会议家。不仅企业必须拥有策划、组织会展的专业人才,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也要学习并熟悉会展业运营与发展规律, 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行家里手。所以, 商务旅游专业人才的多少、水平的高低, 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普及与否, 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商务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汪升华, 陈田, 刘洋.经济中心城市的商务旅游主导发展模式——以温州市为例[J].财贸经济, 2005 (11) .

[2]罗秋菊.南昌发展商务旅游之我见[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

[3]阎友兵, 黄早水.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0 (4) .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3

【摘 要】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通过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分析课程标准,并以此构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小学数学

在我国开展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中,课程标准也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过去,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集中于具体数学知识或技能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一定学段之后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换句话说,这就是长期标准。我们分析课程标准,就是要学会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每一个课时的目标,日积月累,在这一学段结束后就能达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以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为例,尝试探讨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从哪些角度“用”课程标准。在课标分析中,可尝试选择相关标准、分析学习内容、判断关键动词等方法[1],最后构建出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希望借由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实现在国家标准下的“有效教学”。

一、选择课程标准

总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学段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内容标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二、分析学习内容

(一)基本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特别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内容”(一般是名词)进行分析,如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简单图形”,即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抽象出常见的平面图形,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当然,要实现能辨认和会拼图,最重要的是回归到图形的形、体要素,即直线和角上,归纳出不同图形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把“名词”(学习内容)做出分析,且这种分析应该是从整体架构上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九年一贯)进行“联通”“整体”的分析。

(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分析

据统计,70%的毕业生在生活中用不到具体数学知识。所以,反观数学教学的价值,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数学地思维”,并且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思维习惯和常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主要体现在数学课标提出的“核心名词”中。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空间观念”,它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在本单元中可理解为“了解体与面之间的区别,感受面在体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认识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又如“几何直观”,它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特别地,空间观念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本单元即可通过实物制作、画实物图、实物展开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展开后各个面的位置。当然,还有“运算能力”、“分类能力”等都揭示了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中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等目标。

三、判断关键动词

从内容标准的句法结构中可明显看出,目前我国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动词+名词”作为基本方式,其中关键动词表述了学习的认知过程。因此,判断关键动词,并掌握其具体含义,成为解析内容标准的关键步骤。当然,课程标准作为长远目标,有的动词使用上较为宏观,如在本单元相关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经历”、“了解”、“掌握”、“初步形成”等。教师还要结合教学资源分析和本班学生学情分析,将关键动词转化为一节课上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外显行为表现。如将“辨认”、“会用”分解为“识别”、“归纳出”、“说出”、“拼出”等。

四、构建教学目标

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学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与分解后建立的学习目标,在对应关系上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针对这三种对应的关系,相应地分解内容标准的策略就可归纳为替代、拆解与组合。[2]

在本单元中,就可理解为一对多的情况。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个,落实到学生学情分析之上,最后构建出了三个学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长方形和正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两种图形的异同;④通过自己总结上课的收获,归纳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本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在多种图形中,学生能够识别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②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用数学的语言,从线和角的维度归纳出两种图形的特点;③通过对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三种图形的异同。

本单元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①学生能够识别圆形;②学生能够从角和线的角度归纳出圆形的特点;③学生能够识别这一单元所有图形;④学生能够用七巧板拼接组教师出示的图案,并总结出拼组的规则。

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诠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师都应努力去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和研究。”[3]现实调查也同样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因此,基于标准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崔允漷.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3]孙亚玲.有效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7.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4

郑州二十九中学 张洪仪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

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

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

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

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

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

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

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

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篇5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研究,决定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鼓励区县和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选择若干学校和若干学科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鼓励区县和学校在做好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会

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学习体会 篇6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作为教师来说教学是研究的主要工作,再熟悉不过了。但通过学习,还是让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不得不重新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1、现在的教学大多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或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现在的教学虽然在努力倡导、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大部分教师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观,还是以教材为中心,认为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根本不熟悉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不指向学生的学习表现,没有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检测,是一种基于教师经验和教材的教学设计。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不会自主处理教材,就会被教材所累,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材,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失去了自我的能动性。

2、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四要素。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的格式有相应的变化,其核心要素包括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教学目标、评价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应符合三个条件: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而基于教师经验或教材的课时教案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缺少课程标准的陈述、评价活动方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航标,这恰恰就造成了课程目标、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不一致性。因此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设计良好的评价以引导教学和学习,是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基础。

3、课程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4、教学过程即评价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7

一、等第制评价概述

早在2013年上半年新学期开始之时, 上海市就推出小学一年级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等举措, 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秋季起将在全市实施, 这些举措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第制评价的提出获得了许多教育专家的赞同。那么等第制评价是一种怎样的评价方式呢?

(一) 评价依据标准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依据此纲要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采用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等第制评价作为其中重要的评价方法, 其评价也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这样教师的评价活动就有了统一的实施标准, 规范了评价的秩序。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也指出, 课程评价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准绳,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 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1]这也说明了评价需要有标准而不是依据教师的主观想法, 这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前提。所以等第制评价依据课程标准的做法促使了评价依据的标准化, 规范了教师的评价行为, 使评价活动有据可依。

(二) 评价方式多元化

上海市实施成绩评价等级制的具体做法是:一、二年级小学生的成绩单上可能不再出现具体的分数,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技能、课堂习惯、综合实践等模块, 每一模块下还细分若干小项目, 每个模块都以A、B、C、D四个级别评价, 并附上教师的学习建议。[2]这种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同时附上教师的评语即“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可以将主观与客观紧密地联系起来。[3]从中可以看出, 等第制并非百分制的简单转换,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即实行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且等第制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总结, 更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而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教学进行反馈, 使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等第制评价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和促进性评价。除此之外, 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他评的方式, 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以单一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它打破了传统百分制的评价制度, 避免了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性与片面性, 可使评价变得多元且全面。

(三) 评价范围扩大化

上海市重点推进的等第制评价首先在小学一、二年级实行, 以后这一做法将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百分制评价, 现阶段等第制评价的对象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等第制评价的逐步实行, 当等第制评价全面取代百分制评价时, 其评价的对象将是全体学生。但是就评价的内容范围而言, 百分制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而等第制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因此扩大了评价的范围。根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这一准则, 确定了科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 即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 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4]因此等第制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认知, 而且还评价学生的情意、技能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因而等第制评价扩大了评价的范围, 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四) 评价作用全面化

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环节, 中小学学业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5]但是在当前百分制的评价制度下, 大多数评价存在着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 评价要求被人为地拔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手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被忽视, 造成评价内容的窄化, 加上教师、家长只重视分数评价与按分数排名的做法, 使得评价的作用局限于向家长陈述学生的学业表现, 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无法发挥评价更多的作用。实行等第制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外, 还对学生在校的其他表现进行了客观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巩固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 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6]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 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家长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而且也可以让他们从中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以便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百分制评价的局限性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但是在现实情境中, 我国却仍在大范围实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从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二者的冲突显而易见, 而且这种冲突与纠缠从未停止过。“中国梦”的提出, 使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同, 同时人们也日益感受到减负的重要性, 因此百分制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其在当今教育改革中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一)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百分制评价单纯依据纸笔测验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传统的评价内容更多注重的是个体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7]由此可以得知百分制评价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其评价的片面性, 它只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无法体现学生在除学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 更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百分制评价虽然能够精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 但是也造成了教师和家长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更容易产生分分计较、分数至上的不良倾向。这种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分数攀比的不良心理和考试作弊的不良考风,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知识, 更应该培养包括道德、思维、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但是在百分制评价制度下, 学生这些认知以外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现在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但是百分制评价下的师生关系却是不平等的,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是评价的客体, 评价的结果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教师评价时往往带有他们的主观意愿, 例如有些教师总是偏爱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他们给予较高的评价, 对于分数较低的学生往往冷眼相看, 有时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惩罚等手段进行所谓的教育。教师不能依据成绩的高低来断定学生的优劣, 而且教师依据学生分数进行区别教育的方式也有失偏颇。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 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因心理压力大而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而且分数低的学生家长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 学生因此怪罪教师, 更加深了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因此, 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 不仅使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 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 不利于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利用反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 一方面, 百分制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 强调甄别和选拔,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种只注重分数的做法不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反馈。另一方面, 将学校、教师和学生分成不同等级, 势必造成紧张情绪, 教学功利必然滋生, 它既压抑了管理者和师生的抱负, 又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8]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强调总结性功能, 而且也应注重诊断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 但是现实却是教育者都人为地忽视了评价的这些功能, 仅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在班级里的排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 但是却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而言, 百分制评价的不仅是学生, 也是教师自身。学校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考核, 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急功近利, 使之为分数而教。[9]这种不恰当的考核方式与评价观念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良性竞争, 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 评价的积极作用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等第制评价的优越性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明确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 取消百分制。由此可见, 百分制评价的弊端早已显现。而在当前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 也使百分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客观要求其逐渐退出评价的舞台, 已成为多数人的心声。

(一)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等第制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评分制, 它以一种相对评价的方式, 模糊了学生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分必较的敏感性和心理压力, 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10]采取等第制评价, 各个学科课程或学习活动可以依据各自确定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等级, 能够避免分数至上的弊端, 教师和家长无法对学生进行排名, 可使学生从排名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评价范围的扩大使得分数不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等第制评价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还能淡化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 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也有利于减少家长由于孩子学业成绩不好而采取的过激行为。在等第制的评价制度下, 学生不用担心分数, 因而他们能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支配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并尽情发展自己的个性,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二) 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国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多年, 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 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 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地位,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家长和学生等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而等第制评价能有效地促进人们转变教学观念。等第制评价是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既包括认知, 也包括技能、情感、价值观等, 因此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而且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11]主动学习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 有利于竞争观念的弱化

百分制评价方式的一大弊端, 是人为地激化了师生之间不必要的分数竞争, 使教师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分数的竞争上面, 也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被牢牢地束缚在分数的战车上。[12]受百分制评价方式的影响, 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分数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学校利用学生的考试分数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并跟经济利益挂钩, 因此受分数与利益的影响教师之间明争暗斗。而等第制评价不再有分数高低之差, 能使教师之间的这种竞争减少, 转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学生而言, 实行等第制评价, 分数的高低不再是教师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 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现象也将大大减少, 而且学生之间也可避免为了争取自己在教师和父母心中较高的地位而努力提升自己的分数造成的压力以及由此进行的学习上的竞争。实行等第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种竞争, 使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 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竞争观念也就自然弱化了。

四、实施等第制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等第制评价在现阶段处于试行阶段, 还没有全面实行, 当前教育现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决定了等第制评价完全取代百分制评价仍然任重道远, 需要较长的时间改进与完善。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教学环境,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问题, 为了保证等第制评价的顺利实施,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明确等第制评价的性质

首先, 等第制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评价标准的规定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 再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 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时应达到评价的整体性、期望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要求。[13]整体性保证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期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特长, 有利于因材施教;模糊性则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其次, 等第制评价是多维评价且应突出过程评价, 而非单维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 还包括情意和技能等, 而且评价认知不仅仅是纸笔测验, 而且还应该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简而言之, 等第制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的全面性评价。再次, 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 还应防止等第制评价被异化, 即喊着等第制评价的口号却仍实施百分制评价。坚持评价的等第制, 坚决抵制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而且教师更不应在实施等第制评价时还与分数联系起来而使等第制评价名不副实。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格拉茨认为, 绝大多数儿童只有两个地方能获得爱与自重的同一性, 学会走上成功之路, 这就是家庭与学校, 而且学校是满足爱与自重的主要场所, 因此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成功。[14]对于学生而言, 发展与成功是他们所需要与渴望的, 因此学校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功。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其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作为教育者不应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而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好,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并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看法与态度, 教师教育学生所采取的观念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行等第制评价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 相信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 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 促进等第制评价的完善

等第制评价还只是在上海部分学校进行试点, 许多问题都不可预知, 因此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成功改革的先例, 也可在有限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而且在以后全面实行时也一定会遇到诸多问题, 所以在实践中应当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与不怕失败的精神,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其完善。首先, 应当明确的是等第制评价并非百分制的简单转换, 单一实行等第制评价也不够全面, 可以在以等第制评价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其他评价, 例如评语式评价。因为等第制评价的一个特点是模糊了学生的成绩, 加上教师的评语能够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日后发扬与改正。其次, 在实施等第制评价时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时过多地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开放式教育评价, 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15]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除了家长可以参与外, 还可以让学生也加入评价, 即可自评也可他评, 这样就可以较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五、结语

课程标准评价案例 篇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01-02

摘要: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词新课程; 评价; 探究

物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物理课堂评价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品质和动力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作出的一种质性评判。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常常出现如挖苦、讽刺、嘲笑甚至体罚等粗暴的评价方式。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中,这样的评价是要力求避免,取而带之的是教师用激励与赞扬的语言、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扬个性,培育起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需要等。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规范物理课堂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力支持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生兴趣。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的亲切之情才能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交流状态。

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做到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肯定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过程,根据需要予以真诚的赞赏。学生认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强化,以点头、微笑、赞叹来肯定,并重复和简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委婉地与学生商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积极进行引导,而不是面无表情地示意其坐下,更不能戏弄甚至讥讽学生。

在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教学中,由于活动给出的器材较多,每位学生至少都能设计一个实验,以至在交流时,他们便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被小组成员认可,使每位学生对自己都充满信心,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期望。再比如“测生石灰的密度”,不妨用多媒体先展示生石灰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通过展示学生知道生石灰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测体积。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薄膜将其包好后再用“排水法”测体积;有的学生提出换一种不与其反应的液体。不管谁的方案更完善,教师都要肯定这些学生的成果,而且要鼓励别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不仅把学生引入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里,还要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意志品质。这样的物理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天堂。

2发挥评价的校正功能,关注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完善、发展并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监控、诊断、校正状态,因此教师要和善、冷静和机敏地对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而踌躇满志时,教师要以亲近、微笑、赞许的表情或语言表示肯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应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然后再对这个过程进行质性的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或观点,也客观地指出不足,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诊断,再进行校正,以便学生取得进步。比如好在什么地方,如何的好,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怎样处理会更好,而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坐下”。

如研究“自行车的摩擦”的教学中,先展示自行车,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部位有摩擦,是何种摩擦?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上台指着自行车相关部位进行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对交流的情况进行归纳,明确采取哪些措施可增大摩擦?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摩擦?有位学生在归纳时错误地认为:刹车时,刹车装置与车圈之间是滚动摩擦。作为教师这时不能为了几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抢时间,置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的分析,然后进行校正。因为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一种资源。因此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物理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学生也大有裨益的。

3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个性差异

物理课堂教学中会难免遇到现实问题:如“学困生”问题。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乐于对所谓的“学困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接纳学生并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要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的展示。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必要时教师答疑引路,并相应地对三类学生提出探究要求,对于第一类学生要知道凸透镜可成哪些像?对于第二类学生要能明确凸透镜能成不同性质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第三类学生要能更深入地理解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在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何在?最后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作简单的成像光路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来确定成像情况与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通过内容多元、标准分层的教学评价,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4实践后的反思

课堂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满足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大部分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忽视了测验、考试的作用,只着眼于过程,不理会结果。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以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学习评价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规范物理课堂评价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需要物理教师认真理解和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把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物理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才能在这个主阵地上培养和造就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信用证的结算流程下一篇: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