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教学内容时,通过分析汽车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面对不断下降的汽车价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对于家庭来说,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也纳入了生活消费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
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 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有许多教学内容, 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 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 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 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 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 (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 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 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 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 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 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 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 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课时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化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 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 甚至不予考虑。否则, 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 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 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 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 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 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 理解不了, 运用不上, 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 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 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 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 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 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对它所产生的原因, 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乐意接受,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 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 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 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 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 可将它们整合起来, 列成表格, 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 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 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 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 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7) .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一、学科教学情况
1.学习新理念,落实备课组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靠老师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难以胜任了,而集体协作,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汲取众人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①在培训的基础上钻研课程标准,通读《经济生活》教材,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统一目标、进度、作业、测试。
②开展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相互听课评课;认真落实教研组活动,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③进行阶段性反思,做好、分析和教学小结等。
2.围绕新课标,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Ⅰ《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课时不变,课时容量的增大,使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导致课上“听懂了”而课后却不会用的现象。
我对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如
①经过总结,确定各课的主要内容,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第二课的核心是介绍“价格理论”;第三课的核心是介绍“消费理论”等。
②进行创新,利用时事新闻、生活热点设计阅读材料,取代教材中的部分探究活动,关于“公司的经营”就有许多典型案例可供学生讨论分析等。
3.辩证运用传统教学。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但一段时间实施,我发现:主要发言者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可能导致:学生中能力走向两极分化,则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也会落空。
我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立足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在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的同时,还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如何对应。课改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对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而言显有一定的难度。大量的探究活动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压缩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跳跃性思维,却带来断层感,无疑又影响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2.教辅资料与新课标还不配套。作为同步使用的学生课后联系题目偏难,参考答案思维答法老套,有的提法仍沿用旧教材甚至出错,使学生兴趣低、不思考。
3.学生双基不扎实。由于学生在初中形成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进入高中,衔接上和适应中的难度加大。课堂、作业、答题中暴露出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运用理论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地书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题能力欠缺。
4.学生生活经验贫乏,教学生活化有难度。如不能准确认知生活必需品,设计家庭消费结构及其开支比例不实际、设计投资方案随心所欲等;绝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多关怀和直接保护下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较少,探究活动难以进行。
5.学习动力不够、课时不足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和某些显见的对政治的偏见而使部分学生对该科目的自主学习大为打折。而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时间内争取教学高质量,师生都有负担。
三、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难处与困惑,在教改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它既是我们探索与解决的科研课题,又提供了我们推进课改、深化课改的发展空间。对此,我坚持如下思路与办法:
1.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继续学习《课程标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学术文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老师素质,尽快度过烦躁期、摇摆期。
2.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希望多走出去引进来,能与同行老师们研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参与校本教研,努力研讨和开发学校课程;用足用好新教材并合力开发教学、教辅资料。
3.多渠道开展师生沟通和交流。可以以研究性学习、学习小组等形式,配合班主任协调其他科任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体验成长的收获与喜悦。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利用网上的视频资源,让学生点评时事;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兴趣挖掘潜能,促使学生能利用网络搜索、收集资料,更好掌握和拓展双基,体验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和实现生活化。
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较易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较好一点的学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a>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做法: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和策略——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2、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高一备课组:郑万荣
回顾这短短的半年,进步固然有,失败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三方面对这过往的半年进行了教学反思。
(一)首先,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是主体的转变。以前我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角,现在我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得主角,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在课堂上,我争取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内化“形成品质”。例如,经常和学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关于税收的改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件体会党的正确领导和三个代表的体现。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组织学生从网络中看日本,看台湾,看美国,学生从事实中展示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结合胡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谈“八荣八耻”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当然这一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无法实现的。
二是实现了“教材”向“学材”转换。素质教育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教材”转换为“学材”。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是对教学内容的划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是对“学材”的学习。这种学习,一方面是听教师讲,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材”的自学。以前课本只是我传授的“教材”,而不是学生的“学才”,离开了听我讲,学生很少对课本进行津津有味的自学。一节课下来,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只背书中的理论,作书中的练习,理论知识是老师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根据书中的事例总结出来的。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一方面来。学生地位的改变使他们更有干劲了.(二)我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首先我特别注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政治课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的部分;如果课堂教学安排不当,三、五分钟一带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以前我总嫌学生答不到要点,又耽误时间,急于求成,对学生实行“三包”(包动脑、包动口、包动手),现在想来,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扼杀。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多创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将学生中突出表现、及存在问题、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题参与型的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以前考试卷发下来,我就不停地纠正答案,现在多让同学互相讨论,自行解决,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当老师,这样一来需要老师疏导的就很少了,而且学生很有成就感。
(三)我与学生交朋友
时代在呼唤新型教师,学生不再喜欢板着面孔教学的老师,学生不在害怕老师,而是更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说笑,一起研究,甚至愿把苦恼跟老师说说,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合作。我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从不使用挖苦性、刺激性的语言。学生心理上松了绑就一改畏首畏脚的状况,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时让我学到了很多精辟的理论和见解。
梁耀坚
回顾这短短的2个月,进步固然有,失败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三方面对这过往进行了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像各位老教师一样游刃有余,终是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是关于《新时代的劳动者》,课后我曾反复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在:①用漫画导入时讲解得不全面,使得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②在讲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时,明显太枯燥,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了一下,缺少鲜明的例子来让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沉闷;③对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必要的鼓励、肯定、启发等激励表示,只是单纯地让他们坐下,这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其实,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
一、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实施新课程,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 从知识的传授者, 课堂的控制者, 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 具有一定专业的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总结, 能够通过教学过程总结良好的教学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师每上一堂课后, 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 如果及时进行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不断地改进, 不仅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走弯路, 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中寻找到新的教学策略。
二、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规律, 我们认为, 进行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师在学习和贯彻新课改的时候, 要对自己头脑中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要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摒弃那些落后的思想, 对于一些需要发扬的地方要认真继承。只有对教学观念进行真正的反思, 教师才能够实施新课程, 避免形式主义。
2. 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为了搞好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还应该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 这也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媒体运用的合理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为求得高质量的、有的放矢的教学反思, 就必须注意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反思。
三、政治课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做任何事都是有章可循的, 教学反思也不例外, 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现问题自我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 多打问号, 再去解决问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发现一些问题, 此时, 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使自己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找出成功和不足, 针对不足研究原因, 思考对策, 进而改进和优化教学。比如说自己的教学是否注意到了以学生为本?是否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是否体现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哪些属于自己的教学亮点?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重新设计这一课的时候, 拿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即使是再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变化, 条件的改变, 课堂教学实践也应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进一步完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是把自己看做知识的传递者, 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教学实践中, 更多采用的是应试的题海战术, 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观念普遍存在。单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看, 这种教学方法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持久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进而不喜欢政治课, 思维守旧、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因此, 在新形势下, 教师更应该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多反思一下。虽然,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会对学生的各种思维信息走势有所准备, 但我们在课堂中会发现, 学生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不少意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进行反思, 迅速采取措施, 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同伴互助进行反思
教师自己独立反思, 很有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并肩作战, 互帮互助。“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师通过相互交流, 将教学中的某些现象说给其他教师听, 请他们指出其造成的原因或改进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 共同探索, 往往会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观摩其他教师授课, 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认真对照反思,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 借助学生反馈进行反思
“好学生是促使我们提高业务的老师”, 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 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在学生学习的同时, 掌握和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度和状况, 以便能够针对具体的情况做相应的改进。
5.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反思
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 然后在课下, 通过对录像的反复观看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 并且进行教学反思。实践证明, 这也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反思方式。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政治教师必须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并且不断地学习, 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经常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政治教师;教学反思;思的方法;反思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而有的学者也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政治教师是多么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发展肯定会面临很多教育思想上的碰撞,教育改革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政治教师不断地去深化实践,必须学会去用心反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应该思考什么?教师在教学后对自身的自我反思可使教师快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然后静心去思考并找出其中原由,研究和改进优化的途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自我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让课堂更加有生机,那么自我反思的过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十一个方面考虑:
1.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2.是否有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3.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的过程是否灵活多变;
4.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是否得当;
5.导课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最好能一问多用);
6.过渡语言是否衔接自然,平稳,洗练;
7.讲与练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习题是否经典,作业设计有无突破;
8.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主体;
9.多媒体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恰当而且添彩;
10.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恰当合理,学生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建议还有困惑;
11.课堂教学有哪些亮点和不足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
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静心去反思一下,把感触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便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因为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一定要系统的回顾,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不要害怕过失,及时记下,并进行归类、取舍,做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借助同行进行反思
文学家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大部分都是自我反思,但有时会感到模糊不清,尤其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所以最好寻求同行或专家的指点,首先我们可以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现象讲给同行或专家,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案,从而到达理想的状态。其次是观摩,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去观摩“名师示范课”“特级教师公开课”以及各类评比,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研究课”“优质课”等,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反思,别人的优点在哪里,专家是如何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是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如何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组织和驾驭课堂,如何利用多媒体处理教学重难点,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等等。我上同一节课,我会怎样上?通过比较,去伪存真,取百家、名家和名师之精华。第三是实践,多参加实战,不要害怕担心,要多主动申请参加汇报课、公开课,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活动,课后与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以求进步。
面对新课程,政治教师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
在十二月份,我进一步总结了今年九月份以来我的教学经验教训,全身心投入到四个班的政治教学当中去了。
本学期以来,我担任了高一年级四个班的政治课老师。在这期间,我在教学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把教学搞上去。以下是我十二月份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因此,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高一政治课的新教师,我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一堂课45分钟,精讲——只能讲15-20分钟,而且这种讲,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思考,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此,我专门指定了针对比较懒惰、不出学习政治课的学生学习方法。由我亲自督促。和他们一起每天攻克一小点,一周带动一个面。特别是期末临近阶段,经常深入班级,督促每位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达到了集体成绩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且在工作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而且自己要做常流水,自来水。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整体的基础知识水平有所下降,而我却对学生了解不足,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接触过一丁点儿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等知识。而我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再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满脸写着“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总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后,醒来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最后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过激或违纪行为,除了责骂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可以用,但万万不能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以上就是我在十二月份的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高中数学组曾处东
在不知觉中本学期就结束了,回顾教学,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逐渐失去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呢?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点: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而学生基础不牢,甚至部分学生都没有数学基础;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可谓内容多而深,但是学生无法衔接好、掌握好,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中,内容多,导致学生在一节知识没有掌握牢实而下一章知识有来了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就逐渐下降;此外,每节课内容也多、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况共和学生座谈了很多次,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反复研究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所以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
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 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课后除了作业以外很少有同学主动去看书温习。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
一、认真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为学生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认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老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
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摘 要】面对刚升入高一并刚开始接触高中政治课程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他们迅速的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流程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人教版高一的政治课程内容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及高中政治本身的特点研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关键词】高一政治
教学内容
反思一、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密切关联与区别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是对于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上,高中政治课程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课程内容讲述得更为具体,且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虽然有专门的讲述经济学内容的章节,但侧重点是在介绍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只限于这些纯理论的架构而缺少了实质性的介绍与扩展,而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则讲述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从更深广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活动中会涉及的货币体系、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其次,高一政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目标定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并且要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二、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九年级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仍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继而简要的概述了在基本国情这个大框架下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国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占据“主导型”地位,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政治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便有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对于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而后再补充讲解九年级政治课程当中没有的教学内容。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人本位”,所谓“人本位”,就是要更多的体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中政治课程相对于九年级时的教学思维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和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而且,教师在对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先前的知识保持一致性,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究,但绝不能偏离主旨,可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创造力但绝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而且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诸如货币体系等新知识要介绍得详细具体,不能同九年级政治教学一样进行简要的概括。三、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反思在将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高一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导致无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一)如何做好课文内容的衔接首先是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比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这个知识点在九年级时已经讲述得较为详细,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并尝试着回顾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串联和衔接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诸如此类情况在人教版高一政治课程内容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中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节也是如此,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很有必要将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二)对于衔接课文内容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有其自主性,和初中阶段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新时期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拥有新想法、新观念之余,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于政治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熟悉掌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间隙不遗余力的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一些时政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加可以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们先前学过的教学知识点时,高中教师们也要“擦亮双眼”,要清楚的看到高中政治课本和九年级政治课本内容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来将他们和九年级的学生们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核心内容,更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讲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尽力的多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总结综上所述,利用九年级学过的部分政治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感受乃至掌握政治课程的要点所在,但是坚决不能出现漏讲、少讲甚至错讲的现象,也不能用先前的知识来代替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授与授课。
关键词:新课程,高一数学,教学探讨
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认识数学的科学、应用、文化价值、提高等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对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是高一。高一数学课程在新课改下课本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升入高一以后,对于如何全面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一数学的学习,处理好新课程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为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认识到数学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试中,还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领域,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这样可以促进教学过程变为一种不断引起学生兴趣、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
二、实施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把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设置疑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可以使教学过程增加神秘色彩,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与思考能力、提高听课热情的目的。例如:在讲函数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入:某市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3km以内(含3km)的起步价为10元,超过3km外的路程按2元/km收费,同学们能写出收费金额与路程的表达式吗?你能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吗?通过问题切入知识点,使学生积极思考、表现能力、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的良好课堂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概念引导。
概念是浓缩了的认知点,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在教学中要体现飞跃的过程,即从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到概念的思维逻辑加工过程,引导学生去寻求隐藏在知识当中的思维内涵,抓住概念的要点,剖析领悟其本质属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举一反三”的运用。
三、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苏教版的高一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解答疑问,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明确自己在新课程中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作为老师,同时也要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指导学生更好地组织学习活动,同时参与到活动中来,全面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示,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设计时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不仅仅要讲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各项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感情的沟通,从“爱屋及乌”的角度讲,学生喜欢本科的教学老师,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也就能够更加轻松起来。
五、要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在新课程下,上课策略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从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组织学生讨论策略、创设问题情景策略、构建开放性心理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策略、提问策略、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去感悟、理解、喜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的核心部分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靖昱.苏教版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 (2) .
[2]周烨东.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0) .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更新
1、习惯于浅显的定性研究,不肯动脑进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认真看教材,不习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记忆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练掌握。
4、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完成,强化探究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课堂上进行教材阅读训练,先是由老师就教材内容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逐步过度到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学生讨论、老师指导解决,从而培养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增加一些小测验,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并请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练习中增加一些对概念的判断、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题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二:学生基础薄弱
1、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
2、解题素养差: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
3、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备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平面几何等掌握不好,给学习物理造成很大障碍。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练习中增加问答题和论述题的份量,还布置课外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先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解答过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更规范;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当课堂上要用到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课前提醒学生做好准备。
三:课时安排不够
虽然在36个课时内能免强完成一个模块基本内容的学习,但缺少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解题指导,难于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相应措施及设想:
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挤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几点建议
1.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2.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
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
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1、改善授课形式,变讲课为读报活动课
思考到报刊选读课的特殊性,我尝试了以课内外读报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报刊新闻文体知识。改变授课方式,并非仅仅换个形式,所谓换汤不换药。报刊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比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我们能够及时捕捉报刊上的重大新闻和时事报道,充分利用英文报刊这一学习现代英语的最佳材料。
事实证明,报刊阅读课使教学资料变得富有弹性。此外,我借鉴任务型教学法,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和复习,以便他们更加自主地学习。课内主要指导学生英语报刊阅读方法,课外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充分运用。
2、丰富教学形式,更新教学资料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人手一册教科书,这种以课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报刊课引入课堂变换了语言输入形式,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而且我不拘泥于某一份报纸,根据多种报刊,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选取材料,课堂中的例子大多从我们手头最新的英美报刊中选用。例如,在讲到“英美报刊新闻标题的作用与特点”时,所用的实例多选自《学生双语时代》以及《21世纪报》。
虽然教材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多新的教材都与现实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但是报刊选读课上,我们使用的材料很有时代感。比如说《学生双语时代》,该报的文章新,很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时代感。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报刊英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例如,运用缩略语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色,像CEOChiefExecutiveOfficer(首席执行官),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PNTRPermanentNormalTradeRelations(永久正常贸易关系),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软件协定)等等,这些在近两年的报刊上几乎每日可见的新缩略语有的还未来得及收入字典,我们便在讲课中及时介绍英语报刊中出现频率高的新词,补充新鲜的外报外刊资料,使课程资料得到不断的更新。
3、主动、自主式学习潜力的培养
报刊课以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由于每一次课堂信息量大,资料高度浓缩,学生不可能立即全部掌握报纸中出现的知识,而需要在课后去消化、吸收。课时的限制使他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趋于用心主动,在课前能进行预习和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并能自觉地进行课外英语报刊阅读实践,从而构成了课内吸收、课外消化的良性循环。
我们明白,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个性(personaltraits)、性别(sex)、认知方式(cognitivestyles)、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1earningstrategies)和兴趣(interest)等各种因素(刘润清:8)。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努力程度等互不相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也有个性的差异,而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难针对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区别要求、因材施教。报刊课的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外选取难易适合自己的程度、资料适合自己的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度也能够根据各自的需求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贴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增多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颇有裨益。因此,课外学习实现了学习过程个别化,增加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也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途径。
4、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潜力
外语教学要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教育不仅仅要重视教师的教,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潜力,使其能够独立于教师从事学习。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潜力,并最终摆脱教师的帮忙独立地学习和掌握语言。SaraCotteral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提高语言应用潜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必须的职责,并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Cotteral1995:220)。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均趋成熟,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高中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意识,这是他们自学的有利条件。本课程给学生带给了必须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潜力。
5、拓展、探究式学习潜力
信息靠语言传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而现代社会信息量又十分之大,学生要获取信息,单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报刊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英美报刊选读课需要学生进行超多的课外阅读实践。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拓宽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范围。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的报刊知识覆盖面广,学生透过超多的课外报刊阅读,扩大了教材的外延(extensionofteachingmaterials),培养了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报刊阅读的理解潜力。
【高一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07-01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0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16
高一新课程总结12-08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09-09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