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共8篇)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1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

2.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 (学)游泳 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3.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得下工夫。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项训练 篇2

简爱时代张天潘

最近骑马舞成为风行世界的招牌动作, MV中形象滑稽的“鸟叔”扭动着滑稽的舞姿,以欢快而简单的旋律,快马加鞭地征服了全世界。

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的信息化,全球化的地球村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了,而这正是《江南style》快速地风行世界的技术基础。

但在这种技术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这个神曲有着当下畅通传播的共性。它和中国的神曲,比如《嘻唰唰》、《忐忑》、《No body》、《最炫民族风》一样,都是旋律动感,动作易学、情节简单平淡,歌曲朗朗上口、不用太多技巧,总体上歌曲夸张、无厘头,适合恶搞、随意剪辑,具备了很高的传播度。另外,它们的走红模式都是相似的:作者或演唱者不经意间推出,然后在网络上偶然走火,被各种狂欢式的解构与恶搞,造就其成为“神曲”。

其实,这种现象背后,正意味着一个“简爱时代”的来临。“简爱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简单的才爱,爱的就是简单。

追溯近几年的文化潮流,“简爱时代”的特征已经很明显:喜羊羊灰太郎、麦兜、机器猫,这些童稚化动漫作品与角色成为大量成年人的挚爱;开心农场、连连看、愤怒的小鸟,这些都不用过脑的游戏成为全民游戏;微博、推特盛行,对长文失去耐心,简短一句话成为主流,“爸:钱!儿”这种交流,成为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生态。此外,大量人类幼稚期使用的词汇,也开始大范围流传,如“酱紫”、“怕怕”等等,还有大量的语气助词与在线、短信聊天常用词、聊天表情;而“orz”、“囧”、“呆呆”等字母、数字组合与古词新用,就是利用初级语言的谐音或者象形语言特征;转发、转播、收藏(Mark)成为微博、QQ空间、校内网(人人网)、博客等的主流模式。这就是“简爱时代”的写真照与千姿百态的生态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Less is more(少就是多)成为一个时代的全球口号。

其实这种简爱时代,它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退化,是丰腴优裕物质伺候下的文化贫困的表现,而在这里面狂欢的民众们,在荷尔蒙过多却无处发泄的青春过剩年代,成为一个个文化贫民,只能跳跃着骑马舞、戏谑着芙蓉姐姐凤姐,围观着干露露一家三口的无耻,沉溺于这个肤浅的愚乐时代,并乐此不疲,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

(选自2012年第25期《南风窗》),有删节)

1. 分析骑马舞风行世界的原因。

2. 阅读文章第五段,概括“简爱时代”的特征。

3. 结合全文,简说本文论述的思路。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12月23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主人公的迷茫、时代环境与围绕草海湖生活的人们面对的变化。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变化,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写出了老栓对陌生人的认识变化,也很有效地刻画了老栓的性格特点。

D.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E.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8、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老栓似乎想起什么”,老栓想起了什么?作者如此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7、(1)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得分。(E说“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有些牵强,应该是烘托了草海湖的肥沃;A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等,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全文中;D没有讥讽之意,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8、①朴实善良。老栓每天都会去菜地看菜,看见陌生人拔他萝卜没有为难对方。②简单热情。当陌生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③恋旧斥新。留恋昔日生活,很看不惯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

9、老栓想起“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以后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2分)作者如此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老栓对草海湖的不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迷茫,(2分)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的思考,(2分)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2分)(从内容、主题、作者意图、艺术作用四个方面作答)

拯救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小男孩愣了一下,看着他,你是谁?

他咧咧嘴,你猜?

小男孩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我猜……你一定是爸爸!

他立时瞪大了眼睛,边往门口走边说,你真聪明,你怎么知道我就是爸爸?

小男孩说,因为今天是我五岁的生日,妈妈说今天晚上爸爸会回来的。我想你一定就是爸爸,是吗,爸爸?

小男孩走过来,拉住了他的手,仰起头看着他。

他继续向门口走,嗯,是的,你可真聪明。不过爸爸想出去一下,你看我刚回来,什么礼物也没带给你,我去给你买点礼物好不好?

小男孩突然一下抱住他,大声说,爸爸,你哪也不要去,我不要礼物,我就要爸爸陪着我!小男孩紧紧抱着他不撒手,他想努力挣脱。小男孩急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爸爸,你不要走!

这时候,一个女人拎着菜从外面走进来,她是小男孩的妈妈。看到屋子里的情况,她立刻傻了眼,手中的菜啪地掉在地上!

他一下抱住小男孩一动不动地盯着女人。

小男孩说,妈妈,爸爸回来了,你一会儿要给爸爸做好吃的。

女人惊醒过来,蹲在地上捡菜,平静地说,我马上做饭,丁丁还没和爸爸一起吃过饭呢。女人把菜捡好,一面拎着菜站起来往厨房里走一面又说,丁丁下来,别总让爸爸抱着,爸爸大老远回来的,多累啊!

小男孩看着他,爸爸,你累吗?

他莫名其妙,不累不累!哦,丁丁,你先回屋去,我有话和妈妈说!

丁丁爽快地答应一声,跑到卧室去了。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走进厨房,那个……我……

女人低头摘着菜,说,如果你愿意,我想请你给丁丁做一天爸爸,我付你一千块钱的劳务费,怎么样?

他疑惑地问,我想你已经知道我是什么人了,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女人点点头说,丁丁很喜欢你,为了丁丁我想你也会答应的。

他想不到自己第一笔合法收入竟是这样赚到的,搔着脑袋想,一天一千,算得上高薪了呢。

正想着,女人又说,丁丁从来没见过他的爸爸,他特别渴望有个爸爸来疼他,所以这一天当中,不管丁丁向你提出什么要求,希望你都尽力满足他,让今天成为丁丁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回忆!

他不解地问,丁丁爸爸呢?

女人猛然抬起头瞪着眼睛看他。

他忙说,对不起,我去陪丁丁!说完向丁丁的房间走去。随即,卧室里传来了丁丁欢快的笑声。

女人松了一口气,擦擦额头的汗。

……

夜深了,柔和的风拥着海水轻轻地拍打在沙滩上,哗哗地响着,像母亲嘴里的摇篮曲。

丁丁伏在他的肩膀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双手仍紧紧地搂着他的脖颈。这一天丁丁玩得太开心了,太累了。

天上飘着一盏孔明灯,那是刚刚他们三个一起放飞到天上去的,放飞之前,丁丁坚持要把三个人的名字都写在孔明灯上,丁丁说这样他们一家人就不会再分开了。

两个人并肩漫步在海滩上。经过一天的相处,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紧张。

女人从手包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他,这个给你,谢谢你。今天,会是丁丁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他没接,低着头说,这钱我不要了,这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天。与钱相比,你的信任和尊重对我更重要。

女人笑了,说,给你你就拿着吧,今后要记住,应该拿的就不要客气,不应该拿的,千万不要再动了。

他接过钱,苦笑着说,我先前做过许多事情,但都失败了,我不知我还能做些什么。

女人轻轻地接过孩子说,在丁丁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因为入室盗窃杀人,被叛了死刑。你人不错,我不想你走他爸爸的老路。

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女人。

女人直视着他说,你说你受过许多挫折、吃过许多苦,难道比我这些年一个人带着丁丁过日子还苦吗?

女人说完径直向前走去。

看着渐渐融入夜色之中的女人,他鼓起勇气喊,阿姐,我以后还可以来看丁丁吗?

夜色中传来肯定的回复,随时欢迎。

他仰起头,注视着夜空,快速地眨着眼睛。最终,泪水还是挣脱了眼眶的束缚。

夜空中的孔明灯红通通的,宛如一轮新升的太阳。

7.下列有关小说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他”偷东西不成,反而被刚剧烈运动过的小主人丁丁碰到,“他”以假爸爸的身份拯救了自己。

B.“手中的菜啪地掉在地上”,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被陌生男子的举动感动了。

C.女主人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感受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因此“他”拒绝了一千块钱的劳务费。

D.“不应该拿的,千万不要再动了”, 女主人公的这句话暗示了“他”的小偷身份,流露出她对“他”的鄙夷和讽刺。

E.最后一段,作者巧用新颖的比喻,预示着三个人如同新升的太阳,开始了斩新的生活,永不分离。

8.“拯救”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利用巧合叙事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明其作用。(6分)

答案:

7.B D(选对一个给2分。B项,“被陌生男子的举动感动了”错,应该是“震惊”或“惊奇”。D项“她对“他”的鄙夷和讽刺”错,应该是劝诫。)

8.1.“他”以临时爸爸的身份,拯救了丁丁,让丁丁幼小的心灵得到了父亲的呵护,从而得以健康、快乐、光明地成长。2.女主人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受到感化,得到自我救赎,重新做人。3.“他”由小偷转变为孩子心中的天使,并融入丁丁的家庭,让丁丁一家得到了拯救。(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9.巧合:1.“他”偷东西不成准备离开时,却碰到了回家的丁丁,这是一巧。2.“他”来偷东西那天正好是丁丁的生日,妈妈说今晚爸爸会回来,这是二巧。3.丁丁误认“他”是爸爸而抱着他不撒手,这时女主人公回来了,这是三巧。4.小偷被撞见,“他”没被抓反被雇为临时爸爸,这是四巧。5.丁丁的爸爸和“他”都是小偷,这是五巧。(4分)

作用:借助巧合,使得小说叙事跌宕起伏、波澜丛生,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更合理,便于塑造人物形象。(2分)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5

爹今年六十二岁了,儿子今年三十二岁。爹骑着一辆自行车,儿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爹的车上带着一捆大葱和一个黑色的提包,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儿子在去赶集的路上追上了爹,儿子放慢速度说:“爹,你也去?”爹说:“去,今天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日,再不去就误事了。”儿子说:“你去买啥?”爹说:“看着买呗,好容易过个年!像我这把年纪,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儿子说:“你那捆大葱送给谁,咱们家城里又没有亲戚。”爹说:“谁也不送,卖它哩。”儿子说:“那能卖多少钱?”爹说:“你走吧,你带着人哩。”

天黑的时候,爹回来了,儿子也回来了。爹的自行车上带着那捆大葱,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

进了自己的家,老汉就非常高兴地把女人喊了过来,让她看自己从年集上买回来的东西。女人打开那黑色的提包,先拿出来了一件红得十分鲜亮的羽绒服。

女人拿着那件羽绒服看呵摸呵,在灯光下照呵照呵。女人说:“这衣裳可不赖,轻巧、厚实、暖和,不怕刮风下雪变天气,就是没有扣子!”

老汉笑了:“你真憨!你没有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走?人家没扣子,人家有拉锁,哧一拉,比扣扣子还省事。你快撂下吧,别弄脏了,这是给孙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双黑皮鞋。皮鞋很光亮,灯光一照,花了女人的眼。

老汉说:“你看这双鞋行吗?”

女人说:“我看着行,模样挺好的!就是没眼儿,怎么绑鞋带哩!”

老汉说:“你真是一个老二百五!如今穿皮鞋,谁还绑鞋带哩?哪有那种闲功夫。撂下吧,可别弄脏了,这皮鞋是给儿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从提包里拿出一块蓝头巾。老汉说:“你包上,你包在头上我看看好看不好看,合适不合适。你一年四季,风风雨雨,针线伙房,场里地里,活儿没少干,苦没少吃……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不住你!他娘,帕子不大,暖暖心吧,多少是个情意……”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摸索了半天才勉强打开。

老汉说:“知道吗?这叫坤表,坤表就是给媳妇们戴的,一会儿给桂花送去。”女人又被那块坤表照花了眼,那小小的玩意儿竟然光芒万丈。女人说:“他爹,她有表!”老汉说:“我知道她有表,可是她老在我面前说她的手表不如别人的好,走得不准,样子难看。”

女人说:“老头子,你这一趟花多少钱?咱前天才卖了那口猪,今天你就……”老汉说:“该花的就花,好容易过个年哩,只要孩子们高兴就行!像我这样的岁数,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我没我……你快把饭端上来吧,不管好歹,只要咬得动,只要热乎就行。”

女人知道这是他没在城里吃饭。女人把饭端上来说:“他爹,你没在城里吃饭也行,你总得给自己买顶帽子呀!你看你的耳朵都冻裂了,以后还怎么出门干活儿?你也该给自己买瓶酒喝,好容易过个年哩!”

女人的眼泪落了下来,一滴,一滴……老汉说:“你哭什么哭,我又没死,你再哭我就恼了哩。你再哭我就不吃这个茄子了!我本来想给自己买顶帽子,可是咱大葱没人买,我也就没钱买酒了。不过不要紧,你放心,儿子今天也去城里赶年集了,他会给我买两瓶酒喝的!”女人说:“你说给他了?”老汉说:“你真混,这样的事还用告诉吗?好容易过个年哩!”

老汉吃完饭后,儿子果然来了,不过儿子没有提着酒,儿子手里拿着两把葱。儿子把葱放在地上以后,就看到了床上的羽绒服,那双黑皮鞋,那块坤表。儿子的眼睛很亮,满脸欢心鼓舞的样子。

老汉说:“你吃啦?”

儿子说:“手里没钱,什么也没买,只买了一套家庭影院,花了几千块钱!”

女人说:“你就没买瓶酒喝?”

儿子说:“没有没有!酒是毒药,喝酒有什么好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屋里静极了,爹不说话,娘不说话,儿子也不说话;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尴尬。

儿子说:“娘,我走了。我先把爹给我们买的东西拿回去,叫桂花看看。”女人把两把葱塞回儿子怀里说:“你把葱拿回去吧,我们家有!”

儿子说:“娘,别啊,这两斤大葱是桂花叫我送来的,她说如果爹卖了葱你们就没了……”

女人说:“拿走!”

儿子说:“留下吧,留下吧,好容易过个年哩,我爹说了,他老了,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他哩!”

女人把脚一跺:“叫你拿走就拿走!”

儿子说:“急什么,等下我们一家三口还来吃饭哩。”

7.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故事是在过年前发生的,又是围绕赶集来展开的。年集既是整个事件的线索,又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以“年集”为文题,耐人寻味,很有感染力。

B.在人物设置上,小说中往往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文中的女人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人物,她引出了老汉和儿子的话,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C.“酒是毒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儿子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为自己狡辩,他意识到自己没给年迈的父母买一点什么,有些心虚。但是他还是理直气壮地主动拿走了老汉买的东西,这个细节,把儿子只有索取没有汇报的自私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D.“像我这把年级,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类似的话,前后出现三次,每次的画外音都不一样,第一处折射出老汉“人逢过年精神爽”的面貌,第二处是对老伴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自己花了这么多钱的安慰,第三处则是儿子想留下两把大葱来换取心理平衡时随意的一个理由。

8.本文在写作上使用了哪些技巧,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分条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儿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案:

7.B(女人是关键人物,但是不是主要人物,而是文章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父亲和为融资两人,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对父亲和儿子的对比描写,凸显了父亲大爱、无私奉献,儿子自私只求索取的主题)

8.①主要语言描写中对话描写,在对话中解释人物心理,彰显了人物的性格。文章中老汉和儿子的性格都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刻画的。②巧用对比,凸显了人物的不思想性格,并解释了主题,老汉骑自行车和儿子骑摩托车的对比,车上带着不同东西的对比,父亲和儿子买回不同东西的对比,父亲的无私和儿子的自私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赞美了父亲的无私,也批评了儿子的自私和不懂得孝敬。③对此使用反复,增加了干扰力。前后三次写到父亲关于年纪大了话,强调了老汉已经老去,儿子尽管长大却不思回报的现实,耐人寻味;两次写车上载的东西,暗写了人物的心理,法人深省;两次写到父亲准备给儿子送东西的言语,把父亲心念儿子的形象刻画得很细致。④其他的,说的有理也可得分。(答对两点得4分,对3点得5分,没一点技巧的陈述1分,作用的分析1分)

9.不对。(要点)

儿子现在长大成人了,应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当思回报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好好孝敬老人。如这次可买一顶帽子给父亲,也可以买少量酒给父亲,以表心意。

儿子不应该理所当然地只求索取,只顾自己享乐,不想付出。如这次给自己卖了几千块钱的家庭影院却只给了父母两把葱,拿了礼物后,一家三口还要来父母家吃饭等。

(第一问,打“对”,本题计0分,答“不对”,给2分,第二问共4分,每点2分,一句答案酌情给分)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6

关羽,真神

蒋子龙

老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公映许多年来,在片中扮演关羽的青岛演员陆树铭,一直大受社会欢迎,走到哪里都被当做“关老爷般地敬奉”,这甚至因此而改变了他的戏路和生活,他自觉胸中平添了一股忠义之气,“关老爷”仿佛就站在他身后,敢于出头做好事,很长时间不能接演其他角色,更绝无可能再演反派人物。一个角色竟然对演员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不也是颇为神奇吗?

由人变成神,至少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有口皆碑的丰功伟绩。关羽神勇异常,一生战功赫赫:诛文丑杀颜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青龙偃月势挟风雷,美髯飘动绝伦逸群。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关羽“威震华夏”。蒋星煜先生考证说:“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使。”

只有具备大本事、真本事,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人们才会确信他能护佑大家。所谓“真本事”是不能弄虚作假、编造历史,时间一长若想不露馅是不可能的,一旦被戳穿,便要跌下神坛。关羽从解白马之围获封汉寿亭侯到成神,经受了900余年的漫长考验,经历过许多朝代更迭,他的声望几乎是呈直线上升。

先后曾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羽颁旨加封,且一个比一个高。至清朝中期,“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之首(《文史参考》2011年7期)。成神就要有神性、神品,关羽的品行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万千民众的道德精神,日月可鉴,妇孺皆晓,所以被尊为“万世人极”。

关羽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一个“忠”字上,其次是义、仁、勇、烈……气贯千秋,亘古一人。而且“赤面秉赤心”,内外一致,“隐微处不愧青天”,磊落落、坦荡荡,人前背后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凡成了神又被推下神坛的,人格上一定有大缺陷,做的那些上愧青天、下负百姓的事一旦曝光,头上的光环便立刻消散,为人民所不耻。

关羽还活着时,就已经跟神差不多了,即使受挫或失败,也能成就千古名句,被传为美谈。如“刮骨疗毒”、“华容道义释曹操”、“大意失荆州”、“走麦城”……如此生得忠勇,死得伟烈,纵然被杀,也令人觉得不馁反雄,不丑反美。而杀他的人反而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孙权就急忙将关羽的首级给曹操送去,想转嫁恐惧和祸患,曹操却将关羽的头颅厚葬于洛阳,孙权随后也以诸侯之礼将关羽的身躯葬于湖北当阳。人死后仍能让曹操、孙权如此敬畏,可见关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神性。然后便在各种民间传说中频频“显灵”、“显圣”,救苦脱危,广济民生,其英灵之威在社会上越传越神。

人变的神,之所以能越来越神,是因为社会上正需要这尊神。需要是因为欠缺。缺少信仰的时代,关羽的忠忱便成了稀有品质;商品社会唯利是图,而关羽却是“春秋大义”、“义薄云天”。当散漫、怯懦、自私成为风气时,关羽的勇武、骨子里的刚硬,在现代人眼里似乎只有神才能办得到。关羽身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他怎能不成神?他的成神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成全民意,顺乎历史潮流,因此才会“儒佛道三教并尊,士农工商四民同拜”,凡是人们能想得到的行业,诸如剃头刮脸、描金制革、屠宰典当、治病除灾、辟邪驱恶、开饭馆、办酱园、设武馆、建学校、做衣服、磨豆腐等等,有100多种职业拜奉关羽为“祖师爷”或“保护神”。他真是“万能之神”,全民崇拜。

这又因为他曾是人,他这个神是人的“升级版”,能实实在在地折射出人的理想和愿望,所以才愿意拜他、求他,相信他能理解人间疾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有删节)

1. 通读全文,综合概括关羽能成为神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关羽真神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文章内容中关羽成神的过程推断中国的神大致能分为哪两种情况?并简要分析关羽在当今社会仍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论解嘲

林语堂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姗蒂柏(Xantippe),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驯马没有什么可学,娶个悍妇,于修心养性的功夫有大补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巧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去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子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赫恩顿(Herndon)写的传记,说是应归功于这位太太。赫恩顿书中说,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空说理。因此乃开始“游行派的哲学家”(Peripatetic School)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功夫,常人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市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支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大约如此)。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列举了几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解嘲”方法分别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一段“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这句话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赣榆县教研室 刘跃夫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阎振松 仲玉梅提供)

白菜玫瑰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文字有删改)

19.分析小说划线情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21.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22.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小说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

19

20温柔多情,孝顺善良,善解人意,有牺牲精神,有责任担当。

21.①白菜、玫瑰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小说分别以白菜、玫瑰设置亲情、爱情两条线索,展开故事,题目有提示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③莹为了阿嬷选择白菜、放弃玫瑰,阿嬷将平凡的白菜制作成宽慰失恋孙女的高雅玫瑰,白菜玫瑰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凝聚着感人的情感力量;④白菜玫瑰将莹置于亲情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内涵丰富,发人深思,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主题。

22.①莹放弃个人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②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③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每点2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能结合原文内容且自圆其说,亦可给分。)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8

仰望母亲

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氧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

(2)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仔细阅读2-8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作为标题?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很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可能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对。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哪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作为上进的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1、同样是吃自家的杏,“我”小时候与长大后尝到的味道为什么不同?

2、作者讲述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4、依据选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被它骗了。都以为那是真的,奔着那好风景去。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远,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和理解,会如奇迹般出现„„

再看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出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憧憧,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

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 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幻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河,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2、文章前几段写的“天”“地”“旋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这句话的意思?

4、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作者为什么还说“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其妙的酸楚”?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

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爵,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

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夫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艮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刻呆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月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⑾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⑿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⒀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一份才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⒁它如同故乡一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本文有删改)

1、读完全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做“灵魂的故乡”?

2、文章第一段中,“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我”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

4、第六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美的风景。”这句话中,“最美的风景”指什么?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美的风景?

《仰望目前》答案参考

1、(1)指平和,突出表现了母亲对于死亡的坦然和达观。

(2)指像晴天一样开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母亲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2、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母爱却是相同的。

3、作者从听到母亲谈及身后之事时的突然、惊讶,到被母亲的平静和达观所感染而理解,到祈愿母亲过好每一天。4.、示例一: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运用这一材料,对比引出“我”的感受和自己的母亲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示例二:引用孔子的话,总结评价母亲的智、仁。

5、(1)“我“坐在小凳上,要仰起头看母亲;(2)母亲精神品质高大,须仰视。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答案参考

1、因为小时候杏还未熟透“我”就摘下来吃,所以是酸的。长大后,“我”吃到的是已经熟透的杏,所以是甜的。

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这样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3、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生活就是苦涩的。

4、(示例)从内容上,问题:“我曾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父亲为什么没有刨?

答案:父亲明白这棵树上的杏果是甜的,只是“我”太心急;同时也为下文我吃到甜杏、明白道理作铺垫。

《海市》 答案参考

1、作者描绘了穿越戈壁时见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告诉人们只有真实的奋斗才能战胜苦难,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幻终将引人误入歧途并付出高昂的代价。

2、写出了戈壁滩的自然景象(即景物描写)。这不仅描绘出戈壁的单调、荒凉,召示着那里是生命的禁区,也为下文叙写的内容作铺垫。

3、海市蜃楼的种种幻象显然是虚假的,它用一个个胜景设下一个美丽的陷阱,诱惑着饥渴奔命的人不惜一切代价去追寻。

4、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本是戈壁上的奇景,难得一见。但作者从这些景致中看到了狰狞、虚幻和稍纵即逝,想到了人们为这些虚幻之景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答案参考

1、西藏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它与作者心灵相通,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变得单纯宁静,它还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

2、拟人,表达了对西藏的热爱和想念之情。

3、他们目标明确,至死不渝,有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有与自然对应的坚定信念,没有俗处。

4、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同时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上一篇:网页制作设计报告下一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