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小学生作文(精选15篇)
一天,我和佳佳姐去了山庄吃饭,虽然是晚上吃,但却1点左右就来到了山庄,。进了大门,我东张西望,知道的,知道我在观察那里好玩,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丢了东西呢。看,那是什么?我问道。可能是梅花吧!走,去看看吧。我拉着它就走了,它并没有阻止。我突然听了下来,又返回去跟妈妈说我们过去玩,我们跑向梅花的方向,顿时,我发现梅花像一个粉红色的小球,它是那样有姿态。别的花,大多是春暖花开,它不一样,它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显得那样的别出心裁。它显得那样高傲,又显得那样低调,走到梅花身旁。看了看,想摘一朵下来时,佳佳姐拦了我说:“别摘!”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它那一枝枝树枝,托着那多姿的梅花,显得很格外美丽,我观察了好一会儿,就去吃饭了,但我对梅花还是念念不忘。期待着再度和它相遇。
也许老天很照顾我,制造了我和它第二次相遇。这次不如第一次,来到山庄,我就泡在它的旁边,仿佛我和它融为一体了。但时间永远不会等你,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吃了饭,就回去了。从那以后,我就从没到那山庄去了。直到在外婆家,看见梅花,我就天天唠叨着要去外婆家,去了外婆家,连我最钟爱的电脑都不玩了。就只沉浸在梅花旁。像妈妈和外婆说的。“连电脑都不玩,不会是被鬼附身了吧!”到现在,我仍然喜欢这坚强不息的梅花。
我赞同武穆传心意拳的传统说法,姬祖师,曹祖师,戴祖师的遗著中都提到了岳武穆,可是《大全》一书,先搬出近代名人著作中的质疑作为铺垫,接着引经据典的搬出正史、野史,甚至搬出章回小说《精忠记》来考证心意拳不是岳飞所创。因为各种资料都没有岳飞创拳的记载,篇幅所限,仅引《大全》考证中的几段,供热心关注心意拳源流的拳友们作为参考。
《大全》考证说:“从诸多史学家对岳飞生平简介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23岁之后东征西讨……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度过的……而创拳立说……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冗成的。
再说岳飞假如真‘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孝宗赵慎为其平反……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街头 ‘买艺’……在岳飞平反后,其拳应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直到宋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而远不如岳飞的许多人的拳术却流传下来,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以上所引虽有删节,但大意未变。总之《大全》广征博引,用約三千字来否定岳飞创心意拳,言之凿凿。然而此考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真正而翔实的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来认识“赵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要了解其真实的背景,单纯靠读几部《正史》是办不到的。大家都知道有一轴名画《清明上河图》吧,画中描绘的是京都汴梁城的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其实短暂的和平景象是“澶渊之盟”后宋王朝每年向辽国纳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前有“澶渊之盟”,后有“靖康之耻”,《上河图》的景象正是《大全》考证中所说的“武艺高强者可以上街卖艺”。《大全》的考证者认为这种街头卖艺是“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的重视”,其实这是习武者生活没有出路,不得已而街头卖艺混饭吃。旧社会习武者与学文者的志愿是一样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除少林之外,习武者的门规是——“不许打把式卖艺”。视打把式卖艺如同沿街行乞,有辱圣人的门庭。如果把打把式卖艺视为荣耀,岂不大谬。
赵宋是一个典型的重文轻武的王朝,太祖赵匡胤参加过两次兵变,他依样画胡芦,夺了柴氏孤儿寡母的天 下,他害怕部下的武将也依样画胡芦再夺了他的江山,才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从此文官当政,才有“澶渊盟”、“靖康耻”,所谓“乱世出英雄”才出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岳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员抗金将领。
岳飞志在驱逐鞑虏,还我河山,所想的不是创立一种功夫,或者是新兴一个门派,那样就把岳飞看得太渺小了,但他实际上却无意中创立了格斗术。为了驱逐鞑虏,要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力量,所以练兵教拳是他的职责,岳飞不得不研究新战术与新格斗术——武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就是因为岳家军每一个战士都经过岳飞及其将佐的训练,都有高超的攻防格斗术。《大全》的考证者认为岳飞东征西讨,没有时间创造武术,其实正是因为岳飞有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才能造就出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心意拳正是这种军事格斗的真功夫,我们不妨通过“五行拳”进行一番验证。
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心意拳的桩功。
原来心意拳的桩功不是三才桩,而是“蹲猴”(又叫“蹲丹田”),动作要求:提顶,抱肩,虚心,实腹,两足中间的宽度大约二至三拳.身体垂直下蹲,两臂翻转向下插至两膝中间,两手背相对,两膝微向内合,不许突臀与低头猫腰。这个动作的两腿与“夹马桩”相同,虚心实腹,就是气沉丹田。这个桩功的动作完全是骑兵的战术要求,两膝内合是夹住鞍鞯,使人与马成为一体,才能便于挥舞兵器,气沉丹田,是通过增加腹压来加强腰臂的力量,同时也是骑术中的一种压马的功夫。
“蹲丹田”的目的是练混元一气。阳变阴合与混元一气同出一理,所以从蹲猴起,转身出洞便是三才式,由三才式接着演练劈、崩、钻、炮、横,合五行金木水火土,故名为五行拳。先说说劈拳与军旅持械格斗的关系。
心意拳的劈拳是双手握拳,双拳一前一后如同双手握一长柄的兵器向前劈砸,传统武术讲究:器械即手臂的延长。这个劈砸动作叫作“力劈华山”也有的nU“插花盖顶”,劈拳就是由刀、枪的劈砸法衍化而来的。
崩拳是由“中平枪”衍化而成的,《枪论》中说“中平枪实难挡”是说中平枪的威力。崩拳的威力也是如此,《打穴歌》有云“翻肚吐粪见闫王”。崩拳拳打太仓穴,故能打得敌人翻肚吐粪。
崩拳是在三才式的基础上,后(右)腿蹬,送前(左)脚上步,右手握向前打出中平拳,左手握拳拉至左胯前,拉回的拳要求前不露手,后不露肘,两拳交替打出,步伐始终是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因两足始终是前脚上步,故名“半步崩拳”,又叫“黑虎掏心”。如果持械,这个动作很像“上步直刺”。但大枪术中的中平枪所不同的是一枪中要有拦、拿(有的叫缠)、扎三种劲,要三劲合一方为上乘。这个中平枪的运用方法,也就是崩拳的用法。不妨把两者进行一番对照:如果用五行相克之法是“金克木”,即劈拳破崩拳,劈枪破崩枪——中平枪。高手的用法就大不相同了,而是用中平枪破中平枪,即崩拳破崩拳。譬如两马交锋,双方均用中平枪刺对方,当两枪相交之时,艺高者后 (右)把向内一拧,右胯微坐,前把顺着后把的拧劲微旋微按,这时双方的枪虽未脱离,但对方的枪已经偏离中心,这一势就是“拦枪法”;接着前把向内旋拧,随缠随搓,这是“缠拿”;紧接着前把与后把两腕一崩劲扎,已刺中对方。以上便是中平枪破中平枪的全过程,双方的枪始终是胶在一起的。中平枪的“拦拿扎”三个劲就是崩拳的“压搓顶”三种劲。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虽然只是耳闻,但我见过我的恩师陈明洁先生的崩拳。每逢老师给我们讲解操练崩拳的劲法时,总是家平师弟作陪练。家平师弟用崩拳打老师的心门(鸠尾),只见老师用前臂在家平师弟的前臂上面一搓(拳并未打在身上),家平师弟的身体拔地而起,向后方飞出丈外。这一招便是崩拳的压搓二劲。如果把“丁劲”也用上,击中太仓穴,被击中者轻者被打得心悸脑胀,稍重便被打得休克。
钻拳是左右分拔,上打咽喉。枪术中的钻枪却不是单纯的上刺咽喉,而是从心窝上挑至咽喉。钻枪的运用是分别拨开敌枪,拧枪直奔对手心窝,随即后把压前把挑,先从中间开膛挑至咽喉止。这是一枪落三点,着点便发力。
炮拳是下砸,上架打出高平拳,砸与架为顾法,艺高者是顾发合一的。在枪术,炮枪有两种用法:一是砸落刺来之枪,顺下砸之势刺敌之腿部;二是斜枪上架,借上架之势顺水推舟——边架边刺。
《新探》中说“横是红之误”,其实横拳是由大枪术“横扫千军”一势衍化而来的,又是戴氏心意拳“入门三棍”中的“反背棍”。横拳是分拔斫腰之法(包括枪法刀法),在枪法中,它的招法是后把枪为俯把,微向外推拧;前把枪为仰把,枪向外前方横扫。要扫至中线而止,横扫中要保持自身不可失中,才能攻中寓防,防中寓攻。如一击不中,前把枪一扣,后把枪向怀中一拧,便又是中平枪。
从上述所谈的桩功与五行枪来分析,足可以证明是步骑两用的枪法。
时间过得飞快,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十四岁了。与以前那个幼稚、莽撞的我比起来,或许多了许多东西吧!
遇事能仔细思考;对自己做的事有责任感;比以前变得勇敢些了。我或许长大了吧,已经逐渐迈向成熟了。
饭吃完了,会自觉地收拾碗筷了;房间乱了,会自己整理了……这些可能是成熟的小标志吧,但是我最惊讶的,是自己处事的方式。
在路上遇到一个被车撞得漏水的`消防栓。如果是以前,可能就冲上去玩玩水,洗完手就走吧。但是,如今的我却有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念头萌发了:我要处理这件事!
于是,我去向路人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找来修消防栓的人。但是路人只是冷眼观看。向附近的报案求助,他们也只是说“不关我的事”之类的话。
我感到有些绝望,但并没有放弃!
拿出手机拨打了水利局的电话,然后又打了几个朋友的电话,让他们带水桶和能够盛水的器具下来。
伙伴们也很有责任心,见到了消防栓在不停的漏水就明白了要干什么了!
我们都拿起能盛水的东西,开始为了这份珍贵的资源而“工作”了。
在不停装水的同时,也在等着水利局派来的人。烈日下,我们都汗流浃背,与我同龄的伙伴都在静静地装着水。我感到有些不适应——以前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总是“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如今却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终于,水利局的人来了,但他只是看了看,就说:“这不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你找别人吧。”说罢就大步流星地走了。我又跑去找附近小区的管理人,他们只是重复着那句不负责任的话:“不关我们的事”。我毫不犹豫的拿出手机,拨打了110。打完后我又让自己惊讶——以前的我肯定不敢打,如今却毫不犹豫的打了!
我与伙伴们又继续装水,听着周围人的讥讽,我没有去反驳,没有感到委屈。只是一边专心装水,一边等待着警察。这又使我感觉到了我的变化,要是以前早就冲上去反驳了!
警察来了,但却并没有为这个漏水的消防栓做什么,问我们看到关于撞到消防栓的人的一些信息就走了。我愣住了,还以为自己把这件事处理好了,到头来只是白搭。
人群中有几个人挤到我们旁边,手里都拿这些工具。让我们让开后他们就开始修理消防栓了。人群中也有热心人啊!
望着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的那十几桶水,心中有种莫名的兴奋、成就感!
这是,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回头看,是爸爸!
他笑着对我说:“小子,长大了!
”我也笑着,与朋友们一起笑着!
我或许长大了!
有了比以前更有进步的地方!
一、爸爸说
爸爸是一名助理农艺师,大家戏称他为“教授”。当我问他对我的看法时,他皱了皱眉头,说:“你这个人嘛,我认为很老实,平时在外面犯了错误,回家都一五一十地说,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是,你脾气暴躁,若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譬如,和朋友闹翻了,东西找不着了……你都紧紧皱着眉头,眉毛都像要碰到一起了,这时谁再惹火了你,也就等于火上加油,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总而言之,你在我眼里就像一头西班牙的牛,一发起脾气来,就到处„乱撞‟。”
二、妈妈说
妈妈是一位商人,当我问她对我的评价时,她爽快地回答:“在我的眼里,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能帮家长分忧,减轻家务负担。与此同时,你又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做事丢三落四,一点儿记性也没有,有时把袜子放在床头,第二天早上把屋里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着。你呀,我正为你愁着呢!”在妈妈的眼中,我是一本“财目册”,虽每篇“财目”都是同样的内容,但一天比一天完善,到年末的时候,这本“财目册”终于记完了。
三、哥哥说
哥哥是初中生,当我问他对我的看法与评价时,他毫不迟疑地说:“我觉得你这个人,就像倔犟的牛,有时为了一个小问题,竟然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得有一次,为了试验上的一个小毛病,你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就连亲人过生日请吃饭,这难得的机会都给错过了。在小的时候,我可替你挨了不少骂,每次你在家里犯错误,总是到爷爷面前说是我干的,我呀,可倒霉了,你还得意洋洋地说,这叫做: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那时候的你简直就像一只顽皮的猴子。”
亲人眼中的我,是西班牙的牛,是“财目册”,还是顽皮的猴子。总的来说我就是一个诚实而倔犟、认真而又顽皮的孩子。
点评:
本文借由爸爸、妈妈和哥哥对“我”的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概括出了“我”的个性特征,使一个诚实而倔强、认真而顽皮的孩子形象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句流畅、条理清晰、中心明确。
我学会了钓鱼
暑假里面发生了许许多多开心的事情,可有件事情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忘,那就是学钓鱼。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个星期天上午,外公来到我家。只见他手上提着两根鱼竿,腰上挂着鱼篓,我就知道外公是到我家鱼塘钓鱼来的。我一时来了兴趣,便缠着外公也要一起去钓鱼。
我们来到鱼塘边。我也学者外公的样子把鱼饵钓上后,再使劲地抛出去,可是怎么抛也抛不远。我急得直叫:“外公,外公,我怎么抛不远呢?”
“瞧,像我这样我住鱼竿,把线来回晃几下,再用力一抛就抛出去了嘛。”外公耐心地边演示边讲解。鱼饵终于抛出去了,现在就等着鱼儿上钩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见水面的浮子一动不动的,好像断了线一样,又急了,又叫起来,“外公”话一出口,又连忙捂住嘴。轻手轻脚地跑到外公身边,轻声问道:“外公,鱼儿怎么不上钩啊?”外公也压低了声音说:“别急,钓鱼就是训练耐心。等一下,鱼儿就会来吃鱼洱的。”正说着,外公用手一指水中的浮子,“你看,鱼儿来了!”我立即紧张起来,“外公,外公,快,快拉上来。”“别慌,鱼儿先要试探。等它要住了,再拉也不迟。”浮子又动了几下,外公一把抓起鱼竿,拉了上来。哇!活蹦乱跳的一条鲫鱼,大概有半斤吧。
我回过头来看看我的鱼竿,正看见浮子也动了几下,我高兴极了,拔出鱼竿,使劲一拉。“砰”,我一下子摔在地上了,鱼儿却也不见踪影。我很是生气,扔下鱼竿,说:“我不钓了,真没劲!”
外公笑了,说:“别急嘛,再试试。”我赌气得跑到了外公身边,看他钓鱼。眼看着外公一会儿又钓起
了一条,脸上乐呵呵的样子,我又心痒了,重新拾起鱼竿来。
这一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浮子。过了一会儿,浮子似乎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是机灵的鱼儿在试探这美味是不是诱饵。我没有动,紧盯着浮子。浮子连着动了几天,我知道,鱼儿终于上钩了,我提起鱼竿,却拉不动,线的末端好似有什么挂住了。肯定是条大鱼!我轻声喊:“外公,外公,快来帮忙!”外公听见了喊声,插上鱼竿跑了过来。双手一前一后,帮我拉住鱼竿。然后,轻轻地往左摆一下,右摆一下,慢慢地收起鱼线,快到岸边时,猛地提起来,一条鱼儿飞出了水面。我高兴地跑过去,把鱼竿娶过来。哇!这条鱼儿比外公的那条好像还大些。我高兴得边跳边喊:“我会钓鱼了,我会钓鱼了......”
暑假已经过去很久了,可这件事我却记忆犹新。因为它使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十事也会九空的。
点评:
本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交代了学钓鱼的起因,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钓鱼的全过程描写的详尽具体、生动有趣。文章中运用人物对话形式,通过语言描写,体现出小作者第一次学钓鱼的过程中起伏不定的心理感受,语言自然流畅,条理清晰有序,情节真实生动。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张贴着许多格言警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句有志者,事竟成了。这句话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我总是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我的日记本的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
那是去年参加奥数竞赛初赛前的一段日子,每天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攻克许多题目。早晨,很早起来做数学题;白天,也有听不完的数学讲解;晚上,继续做题是很正常的。如此下来,三天以后,我感到十分疲劳,终于有一天,我忍耐不住了,便对妈妈发火:参加什么奥数竞赛,累都累死人了。妈妈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宝贝,你不是一直说有志者,事竟成吗?你要想入围决赛,那就得吃苦、就得努力啊!是啊,从那以后的几天里,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复习参加初赛以后,不到三个星期,我就兴奋地得知自己入围了决赛,可接下来决赛前的集训也是很枯燥艰苦的。不过,由于我时常用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来激励,最终我终于取得了决赛的一等奖。
现在,我信奉着自己最喜欢的这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它必将时时激励和鞭策我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并引导着我不断走向成功
点评:
1、这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考场作文,小作者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喜欢的一句格言,并讲了在这句格言的不断激励下取得成功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
要切合文章内容。如下面姚宗元同学的作文,标题是《“姥姥,我是坐火车来的”》,“坐火车来”包容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使文题一致,十分准确。
其次要具体
切忌华而不实。姚宗元同学的作文以“我”说的一句话作标题,显得特别亲切,而且又十分具体,可以说作文的全部感情都浓缩在这一句子中了。
第三要新颖
能够引人人胜。用对话作标题很少见,现在姚宗元同学用这一句口语作标题,使人觉得题目新颖,先声夺人。
第四要简洁
《庄子•外篇》有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音乐的天地同样是“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因为所有好音乐都有中国的“均”字的印记,基本乐理的理性分析也映衬了中国的“均”字的感性。
一、理性之“均”
众所周知,音乐由音符的音高与音长的相互关系与结合结构构成。
乐曲的乐音在纵轴上表现为音列,音列由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内在排列又整体地外在呈高低罗列组成。一个八度内含有可由钢琴琴键表示的十二个半音,这十二个半音可以理解为十二个“半均”音。在乐音相互关系中,半音是最小单位。
乐曲中乐音在横轴上表现为时值。时值内含四均。
第一均在音符。如全音符是一个完整的时值单位,其它时值都是从全音符分割出来的,分割的分数以2、4、8、16、32、64这样的几何级数为分母,把全音符分成两份即可均分成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再均分成四分音符,以此类推,音符的时值体现了均分律。
第二均在音符中的附点。附点可以增加音符的时值,只是附点所增加的时值是原音符的时值的二分之一,即将原时值均分。还有复附点,一个有复附点的四分音符的总时值是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一个有复附点的八分音符的总时值是一个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这实际上是一种“递均分”。音符中的附点也体现了均分律。
第三均在休止符。休止符的时值与音符一样遵循均分律,如: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等。
第四均在休止符的附点。休止符的附点与音符的附点作用相同,都是延长原音符的时值的一半,也同样存在“递均分”。
音乐的纵轴与横轴,音高与音长富含“均”意。
好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节拍与节奏,在节奏中强拍与弱拍以一定的次序循环往复,而节奏则代表总的时间组织。相对于音符的排列组合,节拍与节奏呈现出明显的规则性与反复性。节拍均匀分布于乐曲的始终或者说是整体,而节奏的引申含义则代表一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的交替往复,比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往复,人的脉搏的均匀跳动等,这都说明在音乐中还富含用节奏与节拍把乐曲“均分”化的“均分律动”的“均”意。
二、感性之“均”
好音乐都有“均”意,由来已久。
音乐理论界公认五声音阶代表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汉书•律历志》有言:“声者,宫,商,角,徵,羽也。”即音乐由do、re、me、sol、1a五音组成,比西乐的do、re、me、fa、sol、la、ti少了fa和ti,宫,商,角,徵,羽既含音阶之意,又含音调之意,而在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中曾有把音阶系和音调系简称并统称为“均”的论述。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国语•周语》曾言:“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其首句意为:音律是用来确定音调和量度的标准。明代正德宰相王鏊所著的(《震泽长语•音律》有言:“自黄钟起至应钟,有十二弦要取甚声,用柱子来逐弦分寸,上柱定取声,‘立均之意,本是如此。”“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这七律为一均。”,又言:“十二声中旋用七声为均,为均之主,惟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这里说的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变宫、羽,即:“均”含有音阶之意。而该文又言:“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于八音。”“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旋宫之声如此”,在此,“均”又含有音调之意。
中国古代传统乐学关于“均”兼有音阶和音调之意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唐代《隋书•音乐志》有言:“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闻有七声。”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乐志》有言:“十二律中,旋用七声为均。”唐代徐景安的《乐书•乐音文谱第十》有言:“七声者,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均也。”北宋宋祁和欧阳修著的《新唐书•礼乐志》有言:“故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由浊变清,为一均。”说的都是“均”含有音阶之意。
而汉代郑司农的《周礼•春官•宗伯下》有言:“均,调也。”唐代《乐书要录》则言:“故立诸均,析其声调。”“每均七调,每调有曲。”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有言:“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由之出焉。”清代胡彦升的《乐律表微》有言:“西山以阴阳为义,各持一说,然均即调也。”清代惠士奇的《礼说》有言:“均,一名调。”则说的都是“均”含有音调之意。
音乐界有论认为一均三宫十五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的核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将中国传统乐学中的“同均三宫理论”解释为一个相同的七音框架中包含了三种宫音、五正声都不相同的七声音阶。七个按五度排列的相邻的音,即七音。又由于五个“音节的骨干音”的三次转移产生了三次被选择的可能,三种音高不同的宫音位置的五声确定后,七个音在每种五正声中的其余两个音分别作为变声时即可形成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之中还存在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主音的调式概念,即“均”内含音调之意。
音乐界有论认为一均三宫十五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的核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将中国传统乐学中的“同均三宫理论”解释为一个相同的七音框架中包含了三种宫音、五正声都不相同的七声音阶。七个按五度排列的相邻的音,即七音。又由于五个“音节的骨干音”的三次转移产生了三次被选择的可能,三种音高不同的宫音位置的五声确定后,七个音在每种五正声中的其余两个音分别作为变声时即可形成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即F宫正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C宫下徵音阶:和、徵、羽、变宫、宫、商、角。G宫清商音阶:闰、宫、商、角、和、徵、羽。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则认为在五声音阶上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在五声音阶上加清角和变宫的清乐音阶和在五声音阶上加清角和闰的燕乐音阶,三种七声音阶可以构成十五调。
同均三宫的七个音,在同一“均”的概念层次下有音阶骨干音的概念,使同均的七个音有三种不同的音阶属性,即“均”内含音阶之意。另外,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之中还存在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主音的调式概念,即“均”内含音调之意。
均代表七声音阶或是七声框架和调域,《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均、宫、调”是律位、音阶、调式在宫调中的三个层次。均是“七音”的律位,是“宫”的高一层的概念,“宫”又是“调”的高一层的概念,这也说明“均”可以被看作音阶与音调的统称。
音阶是有组织的音高序列,音调是音阶的组织系,音阶、音调本身不是旋律,不代表音乐,却是构成旋律的原材料,这就等于说“均”是构成音乐的原材料。“均”的感性涵义中凝聚着音阶和音调的涵义。这是一个可以为《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增补字意解释的概念。如果用最简单的一个汉字来概括音乐的本原,这个字非“均”莫属。
中国的传统认知习俗追求意与音的完美结合,“均”的字意可以代表音乐的本原,“均”的字音也能代表音乐的本原。
北宋宋祁和欧阳修著的《新唐书•杨收传》曾言:“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清代郑文焯的《词源僬律》曾言:“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在《广韵》中“均”的读音为“居匀切”,即声母属见纽,韵母属谆部,《集韵》增加了“王问切”这一读音,即声母属云纽,韵母属问部,也就是读“yun”。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解释“均”字有另一个发音为“yun”即读“韵”。《中国音乐词典》解释“均”字与“韵”字,音同字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均”字自古音与意与“韵”字相同。
何谓“韵”?百度百科解释为:“和谐悦耳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好听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解释为:“和谐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解释为:“有节奏的声音。”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和谐动听的声音。”以上解释与人们对音乐的美与美的音乐的认知与理解完全契合。
北宋美学家范温《潜溪诗眼》曾言:“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者,美之极。”从动物发声的美感看,有韵即有音乐感,从人类表达能力进化的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发声向富有美感的音乐之声嬗变、转化与飞跃的临界点与起点就是韵。汉语发音的拼音分为声母与韵母,声母发音短,而韵母发音长,发音长产生音乐美感的可能性理所当然大于发音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发音美感与音乐感的最初的认知就是韵。诗、词讲究押韵所形成的声音的回环的和谐美也可以被看作音乐旋律美的初始状态。古代中国还将诗、词、赋统称为韵文,而依诗词谱曲也都讲求曲的韵律与词的韵律的结合与配合。传统戏剧中押韵的富有乐感的道白也被称为韵白。再看“韵”字的构成,简体字的左部为“声音”的“音”字,右部为“均匀”的“匀”,合在一起即为“均匀的声音”,繁体字的左部为“声音”的“音”字,右部为“成员”的“员”,合在一起即为“音乐分子”或“音乐的成员”,其中内涵的表达意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美感的最初始与最朴素的认识与理解。
由是观之,音乐的本原凝理性与感性于字面、字意与字音天然合璧的中国的“均”字。
音乐的“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参考文献
[1]《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
[3]《音乐探索》2003年第3期。
[4]《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贺华章《易经大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冯洁轩《金石回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彭志敏等著《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9]《基本乐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天气渐渐变冷,冬季悄悄地来临了,一些传染病也开始流行起来……就在几个星期前,学校里发下来一张回执,主要内容是让我们去医院打疫苗,预防传染性。我一看回执,喃喃着:“嗯,最好还是去医院打一针,省得下次生病遭罪……”本来就这么决定了,但我突然发现,打疫苗的时间在星期天下午,而那个时间我正好要出去玩,时间打重了,该怎么办呢?我的心动摇了,想去,又不想去,左右摇摆不定。思考良久,最后我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放弃了这次机会。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班级里有同学得了水痘。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有些坐立不安,心想:糟糕,我只打了一针,没有补第二针,诶呀,被感染的几率还有一半,而且最近和同学都有接触,我会不会被传染呀!早知道会这样我上周末就去补第二针了。这时的我后悔不已,恐惧和不安蔓延在我的心头。哎,还好今天是周五,心里一直默默期盼着快点放学。我要趁着还没被传染,双休日赶紧去把第二针补了。就这样,我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了周五。
转眼就到了周六,到了去医院打疫苗的时间,一进到兴康南路的.儿童卫生医院,就看到队伍已经排到门外了,没办法,只好耐心的等待。好不容易等轮到我的时候,医护人员一听我是实验学校的,就让我回去。妈妈一听,忙对阿姨说:“我们来打水痘疫苗的。”“实验不归我们这儿,去上柏打。”“平时不都在你们这打的吗?”“没办法,这次疫苗很紧张,我们都是按校区进货的,没有多的,实验不属于我们管。”医生阿姨叹了一口气说。“就让我们打一针吧,孩子平时上学,没有时间呀。”妈妈再次和医生阿姨商量。“真的不行。”医生阿姨再次一口回绝。磨了一会儿,实在没办法,我们就离开了,这趟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以防万一,妈妈打电话事先询问上柏的医院,问了打疫苗的具体时间、地点。终于,在周四中午,在武康的人才公寓补掉了第二针疫苗。此时,我悬着的心才落地了。
从心出发,抒写性灵。“我用我手写我心”,听从心灵的召唤,抒写内心最真切最深刻的感触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 真让我着迷》为题,有学生选择语文朗读指导课:“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着,宛如一汩甘甜的清泉流淌进我的心里,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那悠扬的旋律,像雨点,时而绵长,时而简短,时而轻缓,时而急促。读到悲伤的句子,给我的感觉一片荒凉落寞,如秋风瑟瑟,枫叶凋零。”创作不应该是生活的实录,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想象联想,托物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观察,适当加入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就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指导学生练习“妙笔生花写动物”,《蜘蛛的智慧》描绘一场暴风雨中蜘蛛的挣扎自救,细腻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之余,生发出一段生活哲理: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要有勇有谋,要有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精神。《蚕的华尔兹》描写小家伙蠕动的旋律:“它的身体由头到尾有节奏、有顺序地蠕动着,像是在跳华尔兹,好看极了。它又像是被电击了一样,浑身都散发着隐藏的光芒。桑叶是它的背景,盒子的底面就是它的舞台。”
郭汉之先生(1882-1980),天津人,得李存义开蒙形意拳,后拜尚云祥为师,还得到过孙禄堂和刘文华的传授。后遇高人隐士梁兴华先生,得学形意拳二步功法——形意统一拳,拳艺大进。郭汉之先生从梁兴华先生学的形意统一拳,为形意拳的二步功法,自兹后用心钻研,拳艺大进,并终生习练,对拳理等颇多发挥、所得。后传金宝华、杨立德、杨润田、高椿年等。
形意统一拳是形意拳的二步功法,由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字功拳、阴阳,共二十七种人的本能集会成的,全套动作共60余式。形意统一拳拳谱如下:
1、无极;2、太极;3、两仪;4、四象;5、八卦;6、五行;7、六合;8、天;9、地;10、人;11、三体式;12、鷂形;13、退步四个劈拳;14、两个截字功;15、四个进步鹰形;16、两个展字功;17、向后转挑字功;18、进步三顶;19、三体式;20、鷂形;21、退步四个舵形;22、两个截字功;23、反手劈;24、猴形;25、退步横拳;26、三个马形;27、甩手双劈;28、三个领字功;29、两个正展字功;30、两个隅缵拳;31、裹字功;32、三体式;33、鷂形;34、鸡形;35、龙形;36、虎形;37、右领字功;38、裹字功;39、挑字功;40、两个崩拳;41、两个隅锁拳;42、两个正展字功;43、裹字功;44、三体式;45、鷂形;46、左右炮拳;47,两个骀形;48,四个进步蛇形;49、燕形;50、三体式;51、鷂形;52、四个蛇形;53、隅钻掌;54、八个进步熊形;55、退步八个云手;56、转身领字功;57、四个进步胯字功;58、叉步后劈;59、转身龙形;60、混元一气;60-1、立平视;60-2、由平向上一尺视;60-3、由上转平,由平转下一尺视;60-4、由下再转平视;(练完拳后,来回溜十分钟)。
欲学形意统一拳,需先要练好形意拳的基本功,如二十四桩功;然后练五行拳,十二形拳。五行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精华,五行拳精,十二形卫。形意拳练到相当基础后,才能转人形意统一拳的习练阶段,故此真正得传形意统一拳的人数不多,只有跟郭汉之先生时间比较长的几个弟子。
形意统一拳是柔术,最符合人的生理和养生,是故形意统一拳习练者,多得长寿。郭汉之先生,60岁时戴老花眼镜,练形意统一拳,练至70岁时,反而不需要戴花镜了,耳不聋眼不花,寿98岁无疾而终。郭汉之先生弟子金宝华、杨立德、杨润田、张牧石等皆享高寿。写此文时的2012年,高椿年先生已89岁,亦是耳不聋眼不花,走路勿需人帮扶。每天还要给瘫痪在床的老伴进行2小时的功法按摩。数年前曾大病一次,好在有功夫托着,无大碍,病后用形意统一拳调理身体并对拳中“放松”有新的感受,以此练拳,每动时全身骨节做响。高椿年先生,一生研习拳学,到晚年仍能精进,堪为后学楷模。
《武魂》杂志2012年第4期刊发《郭汉之小传》一文。篇末编辑者对郭汉之先生的名讳是“之”还是“芝”提出疑问。笔者就此电话请教了高椿年先生,高椿年先生确认是“郭汉之”。另有以下资料,可资参考。
1、在郭汉之先生留给高椿年先生的手稿拳论及手札中,多处署名为“郭汉之”或“汉之”(见图2、图3);
2、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的天津市国术馆6周年纪念特刊《国术》中,郭汉之先生发表的文章“国术问答·形意拳问答”一文中署名也为“郭汉之”(见图4);
3、据《天津地方志》记载民国武术组织一章中,介绍1928年成立的“天津市国术馆”,最初馆长为马良,副馆长为王毅夫,其中教授形意拳的教员为“郭汉之”。
还清晰的记得,小学时我们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整天形影不离。共同游戏玩耍,一起讨论学习,始终都笑在一起。但自从上了初中开始,我们便因为各自初中之间的距离而渐行渐远,原本无比熟悉的对方,如今所了解的却只有一句“听他们说”。我们的友谊似乎被时间所定格在了过去。
难得的一天,清空万里。我抱着篮球再一次的走上了记录着我们友谊的那条道路,向着曾经的校园,我们的乐园走去。天空依然是那么湛蓝,独自一人走在路上,看着周围熟悉的一草一木,我不禁回想起了曾经的我们,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你矫健的身影,耳边回响起你那欢快的笑声。顿时,我加快了脚步,向着目标走去。
校园还是和离别前的一样,依然十分的安静,唯有一声声有节奏的篮球触地声在这里回响。篮球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跑动着,和那记忆中的一般熟练、优美。我不禁愣住了,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遇到你。过了一会,我顿时就兴奋起来,一下子冲到你的身边。我们彼此注视着,露出了以往的笑容。“好久不见了呢。”“是啊,一切都好吧?”我点了点头,拿起手中的篮球,开始打球。虽然我们只有简单的几句问候,但相同的篮球,相同的步伐,相同的目标已经说明了一切:乐园依然是乐园,我们的友谊从未有所改变。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刘珈彤,是竹苑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担任班级里的学习委员这一职位。我的兴趣爱好是游泳,骑自行车,看书,参加户外活动等等。在四年级的时候,我和其他同学一块儿在兴中体育场表演《大头仔》这一舞蹈,低年级时,我还是学校女子舞蹈队中的一员哦!除了舞蹈外,我的语文水平也是很好的!从一到六年级,我无论是考试还是测验,我的分数都不会低于90分,二年级上学期我测验一共考了三个一百分呢!在作文方面嘛,我觉得自己写得还可以吧。
但是在语文和英语阅读中,我却不是很擅长了。在阅读短文时,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词句,使我不能完全明白短文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理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那是因为我的认识词还不够多,所以我决定在零碎时间中要多啃啃字典,理解理解词句意思。
另外,我的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一遇到空间与图形,解方程等数学知识就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我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不够认真,不够积极,所以我现在要改掉这些陋习,重塑一个完美的我。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以第一首诗的前二字命名,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此作是我国书法史上极为著名的珍品,历来被书法家、鉴赏家和收藏家们视为米芾力作。
《蜀素帖》,蜀素本,织就乌丝栏,高八寸,长八尺,行书,共五百五十六字,诗体具备。其流传有绪,帖上有13 人共18 个题款,分别出自北宋林希、胡完夫,明代沈周、祝允明、文征明、顾从义、董其昌、陈瓛、王衡,清代陈焘、高士奇、乾隆、董诰之手。又有鉴藏印数十枚,间有漫漶不可识者。《蜀素帖》上最早的明人题款出于沈周之手,为1506 年农历八月下旬。从沈题“汪君宗道持其所书杂咏织行绫卷索题”可知此帖当时被汪宗道收藏(图二)。后有祝允明题“此藏汪宗道家,尤为精粹”可为对证(图三)。16 世纪下半叶,顾从义藏得此帖。其题曰:“余自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得见于长安友人家,倾囊以购之”从中可知顾氏购得此帖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长安(图四)。帖中又见文征明题款“嘉靖丁巳(1557)十月三日,长洲文征明观”,后钤“文征明印”(图五)。文征明是顾从义的前辈师长,文氏的题款,应是顾氏在1557 年十月三日携字拜访时所题。《蜀素帖》中米书“耻屈”二字右侧有“顾九锡印(朱文)(图六)”,顾九锡与顾从义是叔侄关系,因顾从义收藏过《蜀素帖》而得以赏玩并钤印其上。在顾氏之后,收藏大家项元汴藏得此帖。细观帖上钤印,属于项元汴的印款共12 种(重复者不计),如项子京家珍藏、子京父印、子孙永保、项叔子等(图七)。最值玩味的是董其昌的 “董氏三题”,细究卷中第一次题款(图八):董其昌一题,先评价米书,后言摹刻事。其中提到的《鸿堂帖》即成于1603 年的《戏鸿堂帖》,由题跋可知,《戏鸿堂帖》完成之前,董氏未得《蜀素帖》真迹,所以先前刊刻的《戏鸿堂帖》应依据的是摹本。1604 年五月,董氏以物换物,从友人吴廷处换得《蜀素帖》,帖上两枚“吴廷”印可证其说(图九)。《蜀素帖》另有王衡甲辰(1604)闰九月的题款,其中,“春水船”是王衡辞官后住所的名字,此应为董携帖拜访王衡而题(图十)。
再看董氏第二题(图十一):“增城”是陈瓛的号。董氏第一题左侧陈瓛题曰:万历乙卯(1615)长至日,海昌陈瓛观。对照董氏的第二次题款,可知1615 年的夏天,《蜀素帖》已为陈瓛所藏,董氏1604 年从吴廷处换得此帖,不知因何原因转手他人,后竟在友人陈瓛处逢得故物,感伤而又羡慕。董氏说到了今天“方置棐几,日夕临池”,说明他在之前收藏《蜀素帖》时并未临摹真迹,此时方为之。陈瓛和董其昌属世交,陈氏后人的书法受到董氏书法的极大影响。而《蜀素帖》中董氏第三题,就与陈瓛的儿子陈之伸有关(图十二):崇祯七年癸酉子月,即1633 年农历十一月。申甫是陈瓛之子陈之伸的字。“计偕” 是指举人赴京会试。本年,陈之伸入京参加会试,携带《蜀素帖》拜访世伯董其昌。董氏见物遂言“一似米老重观研山,第无玉蟾蜍泪滴之恨”——借用米芾研山换苏仲容海岳庵的典故来表达得而复失的惋惜。帖中又有陈瓛的另一个儿子陈之阊钤的“陈之阊印”、“希亮珍玩”印(图十三)。陈瓛题款左下侧,其曾孙陈焘题曰“曾孙陈焘珍玩”,后钤 “陈焘之印”白文印(图十四)。陈焘因是晚辈,故书曾祖下方以示尊重。细察“董氏三题”,言语间无不流露出对《蜀素帖》的衷爱,实则此帖着实出色,如若非此,想必董氏一代大家亦不至于此。
1686 年,清高士奇从陈氏手中购得《蜀素帖》,几年后重新装裱并题字。帖中共计高印15 枚(重复者不计),分别为:高士奇、高士奇图书记、江村秘藏、江村、清吟堂、竹窗、高詹事等(图十五)。乾隆时,《蜀素帖》为大学士傅恒所藏,其位高权重,因家中失火,所藏遂皆入内府(图十六)。清亡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蜀素帖》的最终归宿。至此,《蜀素帖》一路的奔波流转,确让人心惊动魄,至今仍能完存下来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祥子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后来到了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由于没有读过书,所以他在北平干过各种苦力活。就这样在北平生活了三年,之后选择了以拉洋车作为他的生活费来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深受腐败社会的压迫,祥子变成了一个半疯的傻子。可能你会奇怪,他是怎么成为我的好朋友的呢?是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拉车夫,他的人生经历经常鞭策着我。
有一次,学校里的高年级学生在我回家的路上拦住了我,说:“小弟弟,要不要跟我们去吃饭呀?”我不认识这些人,但看他们一副笑盈盈等着我回答的样子,我犹豫了。这时,祥子老年凄惨的一幕,便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像闪电似的,在我脑袋里猛地打了一下。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些什么人,不答应会有什么样的下场。想到这,我开始觉得害怕了。我以闪电般的速度跑到了学校门口的小店,那里人多密集,他们不敢胡来,我边跑边大喊:“不去喽!谢谢你们的好意!”
还有一次,同学们拉着我去做一些高危动作。我本来是不想下去的,可又不想落得个“胆小鬼”的称呼,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排上了长龙。快到我的时候,突然想到祥子因拉车劳累过度生病了的情景,我这样不就是像他那样去突破自己身体的最大极限吗?我宁愿落得个“胆小鬼”的称呼,也不愿做这样的极限。于是,我决定退出那次高危动作的尝试。
今天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宣布要数学小考。发下卷子后,我看了一下卷子,不算太难,就奋笔疾书的写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小页写完了,我大致检查了一下,没有错的,就继续写下去。写到第二页的.时候,一道填空题难住了我,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想起了老师画的重点题,和这个是一个题型,就赶快把这个答案填了上去。半张考卷做完了,反倒反面时,有一页都是计算题,我先在练习本上写一遍,再把正确答案写到卷子上,最后再验算一遍,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做到应用题时,其他的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附加题很难,幸好我留的时间多,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我的位子上,沙沙声不断,那是我不停地在演算的声音,经过我不懈的努力,附加题终于被我算出来了。
最后,我再改住答案从新做一遍,检查出一处错误,我就马上把它改为正确答案。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进步成分同西方文化先进成果相糅合和的成功典范,擘画出中国繁荣兴盛的美好愿景,为无数仁人志士所笃信。然而,三民主义并非一创立就名扬天下,景从如流,亦非开始就声势浩然,应者云集。三民主义从一普通理论发展成为时代先声,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实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
以往国内学界有关三民主义的研究,多集中于新三民主义理论以及孙中山身后三民主义流变等领域,虽有涉及三民主义的早期发展历程,但对于三民主义渊源的清晰解读仍然付之阙如。①
自1644年满清入关至1894年甲午战争,全国各地反抗清政府的武装斗争或以“反清复明”为口号,或以“驱除鞑虏”为宗旨,其斗争理论皆可视为源于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1895年甲午战败后,孙中山于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革命党组织——兴中会,兴中会盟书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②“创立合众政府”一词的提出,是为民权主义思想之滥觞。自此,革命党人不仅要推翻满清政府,还要推翻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政府。“继起之他派革命党,如日知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咸以提倡共和政体为号召”。③
民生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理论中最晚形成的。1985年9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漫游欧美诸国,考察政治社会基本状况。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经友人四处奔走,在英国政府的过问下,清使馆被迫释放了他。孙中山伦敦蒙难之后,他在伦敦长期停留,看到了欧洲资本主义所暴露出的矛盾,逐渐关心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了民生主义的构思。据孙中山回忆:“伦敦脱险后则暂居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完成也。”④孙中山对于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单税论⑤十分推崇,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主张的提出,即是受亨利·乔治思想的启发。
1905年7月同盟会创立时,其誓词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⑥,实分别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之具体体现。同盟会采用上述十六个字为誓词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当孙中山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誓词之时,在座的同盟会员有数人对于“平均地权”提出疑议,要求取消。孙中山“剀切解释,至一小时之久,众始无言。” ⑦
早在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就首次使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这个由孙中山组织的训练班设于东京,学员必须宣誓孙中山制定的誓词,该誓词为最早完整体现三民主义思想的纲领。自此一直到1905年同盟会创立之前,孙中山共5次采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说法。⑧
在《民报》创刊之前,孙中山经长期考察,思索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虽已具有三民主义之思想,惟尚未有确定之名词。1905年10月,孙中山为《民报》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他说: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⑨
此“三大主义”概括来说,民族主义是为了求得国家的独立、民权主义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民生主义是为了解决政治革命完成之后的经济问题。
考虑到革命党人对于民生主义疑虑颇多,孙中山特在《发刊词》中强调:欧美国家因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社会弊端积重难返,社会革命恐怕为期不远,而中国应提前避免重蹈欧美国家之覆辙。“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⑩
《民报》发刊词中的“三大主义”,虽然内容还不够具体、明确,尚有待进一步阐发,但它标志着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三民主义终于蕴育而生。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进一步将“三大主义”概括为三个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民族革命就是要革“夺汉人政权、灭汉人国家”的满洲统治者的命。孙中山当时还是从种族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他说:“那民族主义,却不必要什么研究才会晓得的。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决不会把它当作路人,也决不会把路人当作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满洲入关到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来当作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根本。[
11]
孫中山在回顾中国的社会情况时指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尚未推倒,现在仍受满族封建统治者逼迫,所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旗帜必须立即举起,一时也不能延缓。政治革命就是要推翻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孙中山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12]
社会革命就是要解决随着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指出,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13],到时候,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革命。故“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14]
孙中山非常关注土地问题,他考察了欧美和中国的土地问题,认为欧美文明进步,地价日涨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之地价也将日趋高涨,“将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十年之后,社会问题便一天紧似一天了”,“眼前忽略,到日后却不可收拾。故此,今日要个解决的法子,这是我们同志应该留意的”。[15]
直到1906年,孙中山虽然提出了“三大主义”,也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阐释。但“三民主义”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民主义”这一称谓也未被世人所认可。事实上,“三民主义”的说法,并非孙中山手创,而是由国民党元老冯自由提出。1905年香港《中国日报》代理《民报》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埠销售业务,冯自由时任《中国日报》社长,在广告上登载“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语时深感冗长不便,乃简称“三民主义”以代替“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6]。
1906年2月,《中国日报》及《有所谓报》联合香港学界发起追悼陈天华大会,冯自由为陈天华作挽联:“生平得爱友二人,星台殉国,近午何之,可叹吾党英才,又弱一个;灵爽凭健儿五百,公武鸣钟,自由不死,誓覆满酋政府,实践三民。”[17]据冯自由回忆,从这之后“三民主义”这四个字才逐渐出现在《中国日报》的论说中,海内外各报纸也渐为采用。
1909年,胡汉民曾讥讽冯自由“三民主义”的简称并不通顺恰当,而孙中山则认为“三民主义”的简称比较合适,“三民主义”的提法才得以最终确立。冯自由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概括为“三民主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虽其初衷乃是考虑方便简称,并未有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纳入为同一理论体系的考量。但随着中国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团结,三民主义遂成为一面理论的旗帜,指引革命事业蓬勃发展。
注释:
①涉及三民主义的渊源历程的相关论著主要有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张军民:《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相关论文有:蒋顺兴:《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萌发于何时》,《民国春秋》,1998年第6期;韩隆福、刘平政:《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历史作用》,《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
②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页。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④孙中山:《孙文学说》,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⑤亨利·乔治在《进步与贫困》一书中认为,社会文明越进步,土地效能越大,于是地价飞涨,地租日高。社会各阶级从文明进步中得到的利益,以大土地为多,贫富悬殊的现象由此产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亨利·乔治主张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废除其他各种税收。他想用这种办法免除民众的各种捐税负担,剥夺大地主坐享文明进步利益的特权,使得贫富差距得以缩小。
⑥同盟会之誓词曰:“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某年某月某日。”载于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2页。
⑦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1-132页。
⑧分别为1903年《东京训练班誓词》、1093年秋冬时在檀香山之兴中会誓词、1903年12月美国旧金山兴中会誓词、1904年春孙中山手订美国洪门致公总堂章程、1905年春于布鲁塞尔创立之革命团体誓词。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199-201页。
⑨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⑩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9页。
[11]孫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4页。
[1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
[13]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6页。
[14]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31页。
[15]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6页。
[16]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08页。
[17]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177页。
【小考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小考语文作文范文11-21
奉献与享受(小考满分作文)09-19
小考作文:成长因书香而精彩05-31
小考复习之修改病句09-16
小考家长该如何调整心态10-13
小考语文基础知识点梳理12-11
桃树作文_小学生作文07-13
趣事作文的小学生作文07-28
小学生作文指导:记事作文11-24
发芽作文50字_小学生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