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家长参与度
家长是亲子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重视、坚持及对孩子的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等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的形成,必将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那么,如何吸引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教师必须尊重家长,进行有效指导。活动中要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那么,如何吸引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一、帮助家长明确角色
在活动前要让家长知道亲子活动的意义,亲子园并非幼儿园,它是家长学校,更多的是面对家长,交给他们科学的育儿经验,引导他们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并学会观察孩子。摆脱“老师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操作者,他们只是旁观者的观念”。要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整个亲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操作者是他们本身,教师只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
二、为家长树立榜样
有些家长因为平时就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很快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但有些家长碍于面子,会对参与活动表现出不好意思,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参加活动,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则是个旁观者。因此,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示范行为往往对家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一次,聪明宝宝班玩捉尾巴的游戏,教师向家长及幼儿介绍玩法后,便和他们一同玩了起来,开始家长还有点拘束,后来看着教师和孩子们玩得特别高兴,便放开了,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来,还创新了几种玩法。
三、及时给予家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家长同幼儿一样,要培养其行为的积极性,同样需要老师不断的肯定和鼓励。每当家长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来,教师都会留意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聪明宝宝班在玩小荡船的游戏时,成成的妈妈和孩子玩得特别投入,同时将玩法进行了改编,教师在一旁及时给予了肯定并请她们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其他人,她的妈妈特别高兴,在以后的活动中积极性越来越高。季钰拿来的玩具没有放回家就又去选择其他玩具了,这时晶晶看到后,赶忙对她说:“你的玩具还没有回家呢,它找不到家一会儿该伤心了,快送它回家吧。”小家伙不加理睬,晶晶走到她身边,“这样,咱们一起送它回家吧。”于是晶晶开始边招呼他边收玩具,小家伙已经跟了过来,和晶晶一起收,而且很开心,像做游戏似的,小玩具就回家了。教师及时给予了这个晶晶刚才行为的肯定,并向其他家长介绍刚才的事情,激励他们也互相学习,同时对于当事者则是一种鼓励与肯定。晶晶的教育行为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明显更自信了,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四、培养家长的责任感
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离开了活动,家长先是叫几次,见没有效果,干脆就随他去,想干什么干什么。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的行为不当,而是把责任推到了孩子身上,说是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样的家长就是责任感意识较薄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纵容孩子,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参与没有到位,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贝聊免费家园互动沟通平台,让老师和家长聊起来,实现家园共育的目的。
有一次,点名活动时,卿卿离开了垫子,想去玩小秋千,妈妈喊了她几次,可都没反应,于是妈妈只好起身陪她一起玩小秋千了。教师见状轻轻走过去:“卿卿,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个小秋千,特别好玩。可是他们(其他家长和宝宝)也在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呢,你可没玩过,特别好玩,咱们过去看看他们玩什么呢好不好?”她很快说了声“好”,便拉着教师的手回到了活动中。事后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不是孩子不感兴趣,是我们没有告诉她,没有吸引她。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我们要试图去引导她,而不要一味的纵容她,教育好她,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五、家长的意见反馈
活动后,我们会在孩子们休闲时光通过与家长聊天或填写意见反馈表的形式了解家长对活动的建议与意见,评价这次活动的内容安排是否合适,孩子表现及发展状况如何等,通过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来了解家长及孩子们的需要。例如:本阶段您的孩子喜欢什么活动?您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你觉得还需建立什么活动?觉得自己的指导有哪些进步?宝宝有哪些进步?使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使我们的活动更完善,还要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改进。贝聊发起“小黄鸡守护计划”,并联合网易、高德、儿童安全基金等企业和公益组织共同参与,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防止幼儿园儿童丢失,提升幼儿园儿童安全。
小班幼儿基本动作水平较低, 球类游戏活动以推、抛、踢等单调的运动方式进行。但是有了家长的帮助, 就可以设计更多有趣新奇的球类游戏活动, 不但降低了活动的难度,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也萌发幼儿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国外研究者也认为, 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游戏性越高, 在亲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和游戏刺激越积极, 儿童对父母的反应及游戏行为就会越积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5年9月, 笔者向振华幼儿园小三班的全体家长发送了一张关于家长是否接触过球或者球类游戏、与孩子在家中是否有开展过球类游戏、开展过哪些球类游戏、幼儿情绪表现如何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参与回复调查的家长有31人, 总计收到有效问卷22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父母参与的操作性定义, 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家中对孩子的监控和指导。另一种是学校的父母参与。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 还未开展过家长参与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活动, 因此,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家庭球类游戏的活动情况, 进行课题研究与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显示, 反映如下特点:
(一) 家长在家中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
1. 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是否开展与家长年龄有关。
根据2015年9月振华幼儿园小三班入学申请书资料中家长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年轻的父母由于其年龄特点, 充满活力与干劲, 参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的频率极高, 而年长的父母则不愿浪费精力在这种运动体能消耗巨大的活动上。国外研究者也表明:父母的年龄与亲子体育游戏的发生频率呈负相关, 即父母的年龄越大, 其与儿童开展的体育游戏越少。
2. 父母参与球类游戏的普遍度不高, 母亲比父亲更重视参与幼儿球类游戏。
父母亲子球类游戏开展方面, 总体水平不高。只有55.2%的父母经常与孩子开展球类游戏, 9.1%的父母从未玩过关于球的游戏。其中, 31.8%的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 17.1%的父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日的亲子活动中, 母亲往往比父亲更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3. 父母对球类活动的选择具有倾向性。
男性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都优于女性。因此, 父亲倾向于选择剧烈的、与球有亲密接触的活动, 如篮球、足球等。但母亲不喜欢带有竞技性的球类游戏, 她们的活动量一般也比较小, 她们更多的是选择灵活地轻盈地球类游戏, 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4. 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十分枯燥。
调查显示, 父母对球类游戏知识极度缺乏, 只是与幼儿单纯地拍球、踢球、滚球、投球等。对“您知道的亲子球类游戏有多少”一问, 完全不知道的有3人, 有36人只能讲出1~5个 (包括5个) , 只有5人能讲出5个以上。父母与孩子间的球类游戏不具备目的性, 只是亲子间自娱自乐的一种行为。喜欢玩球是孩子天性, 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在调查过程中, 蒋润丘小朋友的妈妈曾提到孩子很少玩球。以前曾把球放在两个人之间滚来滚去, 刚开始接触时表现得很兴奋, 但一会儿就玩腻了。可见, 这种单纯地滚球, 形式过于简单且枯燥, 幼儿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因此, 运动中是否产生愉悦、是否获得成功, 将决定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 幼儿在家中开展球类活动的状况
1. 大部分幼儿对“球”兴趣浓厚。
据了解,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玩过球, 并且喜欢球。玩球时的情绪都呈现出兴奋的状态。调查发现孩子在家中玩球时情绪表现兴奋男孩是13人, 女孩是4人, 而无趣的男孩只有2人, 而女孩则占到4人。只有少数孩子表现出无趣的情绪反应。其一, 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的关系, 平时很少与幼儿进行亲子间的游戏, 即使有也更侧重于对幼儿学习或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对体育游戏都不感兴趣。其二, 上面“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也提到过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具有单一性。正是这种游戏形式的简单、枯燥, 导致幼儿玩球兴致不高、情绪倦怠。
2. 幼儿对球类的选择反映其性别差异
谈到球类, 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体育运动中的球类, 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然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球”, 诸如气球, 毛线球、塑料球、泡沫球等。根据表4显示:男孩更喜欢体育中的球类, 尤其是剧烈运动的球类游戏, 他们喜欢竞争, 愿意接受挑战, 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例如, 张明皓小朋友, 爸爸妈妈都陪他玩过篮球、足球。其主要活动方式是传递球和投球。又如徐梓翰小朋友会经常和妈妈一起拍拍蓝球, 打弹珠。篮球、足球、弹珠这些球都是具有攻击性的球类, 可以反映出男孩在运动能力方面的爆发力、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
相比较而言, 女孩较喜欢非剧烈运动的球类。其中, 汪紫晗妈妈提到, 孩子曾玩过塑料沙滩球, 小排球, 玩具球类, 还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这说明女孩更容易被具体形象的物品吸引。
三、结论
通过对22名振华幼儿园小三班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 研究发现:家长方面, 该班的父母参与亲子球类游戏的积极性还不高, 母亲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父亲;幼儿方面, 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男孩玩球的参与程度程度高于女孩, 但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感, 游戏的积极情绪无法持续保持。
总之, 想要更好地开展家庭球类游戏, 就必须从家长及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 从生活出发, 帮助幼儿锻炼强健的体魄, 获得社会化的技能, 培养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因此, 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 笔者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健康的幼儿园亲子球类游戏并进行宣传, 同时对幼儿园亲子球类游戏活动实践分析与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本班幼儿家长对家庭亲子球类游戏参与程度情况的调查问卷, 分析家长参与亲子球类游戏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家长虽然都曾与孩子玩过球, 但思想上不够重视。亲子球类游戏呈现方式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与情节。
【关键词】 幼儿;家长参与;亲子球类游戏
生活教育理论的开放性、持续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精神,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将教育寓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小班幼儿基本动作水平较低,球类游戏活动以推、抛、踢等单调的运动方式进行。但是有了家长的帮助,就可以设计更多有趣新奇的球类游戏活动,不但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萌发幼儿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国外研究者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游戏性越高,在亲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和游戏刺激越积极,儿童对父母的反应及游戏行为就会越积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5年9月,笔者向振华幼儿园小三班的全体家长发送了一张关于家长是否接触过球或者球类游戏、与孩子在家中是否有开展过球类游戏、开展过哪些球类游戏、幼儿情绪表现如何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参与回复调查的家长有31人,总计收到有效问卷22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父母参与的操作性定义,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家中对孩子的监控和指导。另一种是学校的父母参与。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还未开展过家长参与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活动,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家庭球类游戏的活动情况,进行课题研究与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如下特点:
(一)家长在家中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
1.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是否开展与家长年龄有关。根据2015年9月振华幼儿园小三班入学申请书资料中家长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年轻的父母由于其年龄特点,充满活力与干劲,参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的频率极高,而年长的父母则不愿浪费精力在这种运动体能消耗巨大的活动上。国外研究者也表明:父母的年龄与亲子体育游戏的发生频率呈负相关,即父母的年龄越大,其与儿童开展的体育游戏越少。
2.父母参与球类游戏的普遍度不高,母亲比父亲更重视参与幼儿球类游戏。父母亲子球类游戏开展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只有55.2%的父母经常与孩子开展球类游戏,9.1%的父母从未玩过关于球的游戏。其中,31.8%的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17.1%的父亲经常与孩子进行球类游戏。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日的亲子活动中,母亲往往比父亲更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3.父母对球类活动的选择具有倾向性。男性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都优于女性。因此,父亲倾向于选择剧烈的、与球有亲密接触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但母亲不喜欢带有竞技性的球类游戏,她们的活动量一般也比较小,她们更多的是选择灵活地轻盈地球类游戏,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4.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十分枯燥。调查显示,父母对球类游戏知识极度缺乏,只是与幼儿单纯地拍球、踢球、滚球、投球等。对“您知道的亲子球类游戏有多少”一问,完全不知道的有3人,有36人只能讲出1~5个(包括5个),只有5人能讲出5个以上。父母与孩子间的球类游戏不具备目的性,只是亲子间自娱自乐的一种行为。
喜欢玩球是孩子天性,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在调查过程中,蒋润丘小朋友的妈妈曾提到孩子很少玩球。以前曾把球放在两个人之间滚来滚去,刚开始接触时表现得很兴奋,但一会儿就玩腻了。可见,这种单纯地滚球,形式过于简单且枯燥,幼儿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因此,运动中是否产生愉悦、是否获得成功,将决定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在家中开展球类活动的状况
1.大部分幼儿对“球”兴趣浓厚。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玩过球,并且喜欢球。玩球时的情绪都呈现出兴奋的状态。调查发现孩子在家中玩球时情绪表现兴奋男孩是13人,女孩是4人,而无趣的男孩只有2人,而女孩则占到4人。只有少数孩子表现出无趣的情绪反应。其一,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的关系,平时很少与幼儿进行亲子间的游戏,即使有也更侧重于对幼儿学习或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对体育游戏都不感兴趣。其二,上面“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也提到过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具有单一性。正是这种游戏形式的简单、枯燥,导致幼儿玩球兴致不高、情绪倦怠。
2.幼儿对球类的选择反映其性别差异
谈到球类,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体育运动中的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球”,诸如气球,毛线球、塑料球、泡沫球等。
根据表4显示:男孩更喜欢体育中的球类,尤其是剧烈运动的球类游戏,他们喜欢竞争,愿意接受挑战,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例如,张明皓小朋友,爸爸妈妈都陪他玩过篮球、足球。其主要活动方式是传递球和投球。又如徐梓翰小朋友会经常和妈妈一起拍拍蓝球,打弹珠。篮球、足球、弹珠这些球都是具有攻击性的球类,可以反映出男孩在运动能力方面的爆发力、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
相比较而言,女孩较喜欢非剧烈运动的球类。其中,汪紫晗妈妈提到,孩子曾玩过塑料沙滩球,小排球,玩具球类,还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这说明女孩更容易被具体形象的物品吸引。
三、结论
通过对22名振华幼儿园小三班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方面,该班的父母参与亲子球类游戏的积极性还不高,母亲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父亲;幼儿方面,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男孩玩球的参与程度程度高于女孩,但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感,游戏的积极情绪无法持续保持。
在室内上课环节中,老师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颜色分类课,老师先将颜色、样式不一的图片摆在黑板上,教小朋友们将颜色和形状相同的图片放在一起,老师为了提高小朋友学习积极性,还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了几位小朋友到黑板前做示范,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很好,通过巧妙的引导先让孩子们将不同颜色的图片分开,并鼓励小朋友们寻找颜色相同的图片并把它们放在一起,接着老师们准备了颜色不同的各类图片发给小朋友,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这样就达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学得很开心。
随后,小朋友们在几位老师的组织下,排着队伍井然有序地来到操场,开始做韵律操。韵律操由老师在前面跳标准动作,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很快的进入状态,看着孩子们做的那认真劲,在看看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们家长都会心地笑了。
做操只是热身运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是小朋友和家长的亲子游戏,我记忆最深的游戏还是“袋鼠跳跳”,在操场上小朋友和家长按照分组进行比赛,依次站在袋子里面蹦,看谁先蹦到终点,再进行半决赛、决赛。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儿子的亲子活动既兴奋又紧张,在操场上伴随着加油声、呐喊声、欢笑声,通过我和儿子的共同努力,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能以及平衡感,也加强了孩子的竞技意识。
活动对象:幼儿、家长及老师。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2.加强家园联系,增进家园及家长间的彼此沟通与交流。3.让幼儿感受公园春天的美丽景色。
活动准备:1.组织老师及家长沙龙委员商讨活动细节、亲子游戏及游戏规则。
2.扩音机3个、地垫15块、动物图片、奖品若干、矿泉水、一次性桌布、气球、毛线、娃娃脸及五官5套、纸、笔
活动过程:
一、拟订通知 各位家长:
为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亲情,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也为了加强家园联系,增进家园及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孩子感受公园春天的美丽景色,本周六(4月17日)上午,我班将在长坡岭公园举行家长沙龙户外亲子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设有快乐的集体照、有趣的亲子游戏、分享品尝食品及家长沙龙等活动,希望家长能合理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共度快乐的一天。
二、温馨提示
1.请家长与孩子于本周六(4月17日)上午8:30准时到师大田家炳大楼前集中乘车前往。(从师大大门直走100米即可到达)2.家长要准备足够的食品,在分享品尝食品时教会孩子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食品。
3.请家长和孩子穿轻便舒适的服装及鞋子,以便参加亲子游戏。
4.爱护环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乱丢垃圾。请家长随身携带垃圾袋,食品品尝时引导孩子将垃圾放在袋中,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
5.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活动,遵守活动时间,服从安排。
6.注意:如遇下雨天气,活动地点改在师大幼儿园,活动流程将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三、活动流程
8:30—9:00 集中点名、从师大出发 10:00—10:15 到达公园,集体拍照 10:30—12:00 亲子游戏 12:00—12:30 食品分享活动
12:30—13:40 幼儿自由活动、整理物品(家长沙龙)14:00 乘车返回
备注:本次家长沙龙亲子活动以家长自愿参加为原则,由家长自发组织,家长沙龙委员及班级教师为活动提供义务服务,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请参与家长自觉管理好自己孩子,如发生意外,家长沙龙委员、班级教师及幼儿园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
四、亲子活动安排
(一)组成家族
活动目的:让所有参与者都活跃起来,并形成小组 活动材料:4—5种动物图片 活动步骤:
1.每个家庭自由抽取一张动物图片,抽到什么动物就是什么动物家庭。2.每个动物家庭自由商议自己家庭的动作。
3.当组织者大声喊“组成家族”时,拿一样动物图片的动物家庭要模仿自己家庭扮演动物的模样(不能说话)迅速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动物家族。
4.每个家族的所有成员分堆围坐在一起,互相认识(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自由选举出本家族的族长,并推选出代表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用表演的形式,不能说话,只能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二)亲子游戏“爬爬乐”
1.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爬爬乐游戏比赛
规则:每个家庭出1名家长和1名幼儿,当组织者发出口令,家长和幼儿一起向前爬,以最快爬到终点的家庭为优胜者,每个家族产生2名优胜者。
2.终级大PK 规则:每个家族产生的优胜者最后进行终级大PK,产生最后大赢家。
(三)全家总动员:亲子游戏:“贴笑脸” 1.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贴笑脸”比赛
规则:每个家庭出1名以上家庭和一名幼儿,当组织都发出口令,1名家长抱起幼儿,1名家长作为修路者为抱孩子的家长修路,抱孩子的家长脚只能踏在修好的路上前进,到达终点,由孩子给笑脸娃娃贴笑脸(家长只能通过语言指挥孩子,不能动手去贴),贴好后,一家跑回起点。以最先完成任务的家庭为优胜家庭,每个家族产生2名优胜者。
2.终级大PK 规则:每个家族产生的优胜者最后进行终级大PK,产生最后大赢家。
(四)踩气球(以10个家庭为一个组)
1.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大胆地行走,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2.活动准备:气球若干。
3.规则:家长脚上系着“气球”行走。家长与宝宝“二人三足”用脚踩“气球”。
(五)亲子游戏:“小推车” 1.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小推车”比赛
规则:每个家庭出1名家长和1名幼儿,当组织者发出口令,家长手扶着幼儿的两只小脚,幼儿两手着地变成“小推车”向前爬行,以最快爬到终点的家庭为优胜者,每个家族产生2名优胜者。
2.终级大PK 规则:每个家族产生的优胜者最后进行终级大PK,产生最后大赢家。
五、快乐分享
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中餐快乐大分享,品尝每个家庭自带的食物(鼓励家族之间友情互赠)
六、家长沙龙活动
每个家庭出1名家长参与家长沙龙活动
目的:增进家长之间的了解,形成和谐的班级家长氛围 1.游戏:找朋友
规则:家长随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停,每个家长要找到一位不认识的家长,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孩子的名字,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记录在纸上)。游戏反复进行4—5次。
请个别家长介绍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所认识的新朋友。2.讨论:幼儿习惯的养成
倡导全民消防的今天,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增进家园共育,周四(5月16日)我园特邀请河南省消防宣教委员会老师为全园的家长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及亲子演练体验活动。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更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请家长提前协调好自己的时间不要缺席,准时参加!
(1)时间:
小一小二小三和中二班家长:
20xx年5月16日(星期四)
上午8:40开始签到
9:00点开始
中一中三、大一大二和大大班家长:
20xx年5月16日(星期四)
14:40开始签到
15:00点开始
安全讲座地点为:大厅
参与者:全园家长
(2)亲子体验地点:户外
参与者:全园家长、小朋友、教师
温馨提示:
1、请家长按时参加本次活动,并带上本子和笔便于记录。
2、本次活动我们增加了亲子安全疏散逃生体验项目,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请孩子的父母亲一人参加,并着舒适的服装、休闲鞋,尽量避免爷爷奶奶参与,以免增加不安全因素。
3、讲座现场请家长将手机调至静音,避免来回走动,保证活动顺利举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 评价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在不同时期的提法和要求是不同的。1992年国务院下达《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使90%儿童 (十四岁以下) 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2002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制订《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 要求“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2005年家长受教育率巩固在95%以上;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部委制订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 提法是“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 使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家长受教育率”和家长对家庭教育和育儿的“知识知晓率”是衡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效果的两个主要指标。但“受教育率”的提法, 容易被理解为家长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要能够获得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和育儿知识的知晓率, 有两个前提, 它们是:一、管理者和指导者对家长必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育儿知识”已经形成统一的认识;二、对家长进行这些知识知晓率的测试。而目前两者都存在困难。由于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来讲, 家长对家庭教育和育儿的“知识知晓率”的大小直接受到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比率的影响, “参与活动率”的提法又能体现家长的主动状态和家长与指导者的互动, 因此可以尝试将家长对指导活动的“参与率”作为地区或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
(二) 家长是否参加基层指导单位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并不反映家长参与状态的全部。根据我们的经验, 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 有的因各种原因不参加指导活动;有的出席活动, 但并不认真;有的出席活动并且认真, 但并不主动;有的家长对出席活动是认真主动的, 但在活动中还没有达到通过“出谋献策”、“承担任务”或“参与管理”等发挥主体作用的程度。于是我们可以将家长对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划分为“不参与”、“参与”、“参与且认真”、“参与、认真且主动”和“参与、认真、主动且发挥主体作用”等不同层次。
(三) 为了有利于基层指导单位改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高实效, 为了有利于管理部门制订家庭教育指导政策, 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本调查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浙江省0~18岁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基层指导活动的状况如何?2.浙江省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特点是什么?3.影响未成年人参与指导活动的家庭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的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浙江省各地区的21所托幼机构所、22所小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中学和2所中等职业学校共66个单位。调查对象包括0~3岁乳婴儿的家长359名、3~6岁幼儿的家长887名、小学1~3年级学生的家长982名、小学4~6年级学生的家长636名、初中学生的家长978名和高中学生 (包括职校学生) 的家长808名, 共4650人。
(二) 调查的内容。
自编《浙江省未成年人家长教育现状调查家长问卷》, 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12项, 含家长特点7项、孩子特点3项和家庭特点2项;2.家庭教育指导26项, 含家庭教育指导现状13项、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9项、家长对指导者的评价4项;3.家庭教育指导内容34项, 含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现状17项、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期待17项。题型除年龄为填充题处, 其余均为选择题。
(三) 调查的具体步骤。
1.以66个中小学、托幼机构和职业学校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为调查员;对调查员集中半天时间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计划、问卷内容设计和调查过程要求。2.调查对象单位根据要有代表性而规定的统一要求, 先确定年级, 再确定班级, 将确定的班级的全体学生的家庭主要教养人作为调查对象;由单位通知调查对象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集中接受问卷调查。3.调查在孩子所在班级班主任或带班老师组织下由调查员主持进行。调查时先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使参与调查的家长理解花时间接受调查是值得的;在发放问卷后向家长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然后由调查员逐题解读题目, 调查对象边听边填;填写结束后要求调查对象检查一遍, 然后由调查员集中问卷。
(四) 数据的处理。
问卷填写结果由各单位负责登录到Excel, 登录有各单位原始调查数据的Excel由总课题组集中后合并, 然后转化为SPSS13.0文件。通过对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出席情况”、“认真程度”、“主动程度”和“主体作用”等反映家长参与活动情况的4项变量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用不同类别的人数百分数反映参与活动的现状;通过 (1) 以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涉及的各变量为自变量, 以4项参与指标为因变量进行交叉表分析, (2) 以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涉及的各变量为自变量, 以“参与程度”为因变量进行一维方差分析, 获取对家长参与情况与参与程度的年龄段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结果。
三、研究的结果
(一) 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现状
浙江省0~17岁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总体状况很好。在接受本项目调查的4536名0~18岁未成年人的家长中: (1) 参加指导的出席率很高。有88.98%的家长“总是或经常”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仅11.2%“很少或从不”参加。 (2) 家长参加指导活动比较认真。有86.82%的家长“总是或经常”参加指导活动并且“非常或比较”认真。 (3) 家长参加指导活动比较主动。有81.04%的家长不仅“总是或经常”参加指导活动, 在活动中“非常或比较”认真, 而且“非常或比较”主动。 (4) 一部分家长在参与指导活动的过程中, 正在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调查结果表明, 有29.19%的家长不仅“总是或经常”参加活动、“非常或比较”认真和“非常或比较”主动, 而且在指导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其中参与管理指导工作的有7.87%, 在指导工作中承担具体任务的有10.45%, 为指导工作出谋献策的有10.86%。
表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出席率、认真程度、主动程度
(二) 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年龄段特点
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参与指导的程度是有差别的, 其中0~3岁乳婴儿家长对指导活动参与程度的平均水平最高, 中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平均水平其次, 幼儿、小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一维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乳婴儿家长与幼小家长参与程度平均水平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23) , 幼小家长与中学生家长参与程度平均水平间的差别也具显著性意义 (p=.002) , 但乳婴儿与中学生家长平均水平间的差别并未发现有显著性意义 (p=.467) 。可以认为, 0~3岁乳婴儿的家长参与家庭教养指导的热情最高, 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这种参与的热情有所下降, 孩子进中学后家长的参与热情又再度升高。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三类对象中中学生家长的出席状况最好, 既优于幼儿和小学生家长 (p=.000) , 又优于婴幼儿家长 (p=.027) ;在主动性上, 中学生家长也优于幼儿和小学生家长 (p=.002) 。
(三) 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渠道。
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状况与指导渠道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对社区组织的指导活动来说, 家长的出席率不是很高, 但主体作用发挥得较好。
对调查结果中“指导渠道”与“出席情况”的分析发现:家长对学校、企事业机关和传播媒介等“非社区”组织的指导活动, “总是或经常”出席的达89.7%, 比率很高;对社区组织的指导活动出席率稍低, 为75.9%;对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 两者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0)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1) 家长出席社区活动比率不是很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两个年龄段的家长身上;对社区与非社区指导活动“总是或经常”出席比率的差别进行卡方检验, 两个年龄段的检验结果分别为p=.000和p=.001。 (2) 就家长的期望来说, 期望参加社区指导活动的总体比率为10.3%, 高出现实比率3.7%达6.6个百分点, 期望与现实的这一差别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0) ;而且, 6个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各自对社区的期望指导率都高于现实指导率, 并且都具有显著性意义。
对调查结果中“指导渠道”与“主体作用”关系的分析发现:家长对在“非社区”组织的指导活动中, “发挥主体作用”的仅36.7%, 不是很高;而在社区组织的指导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比率达49.4%;对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 两者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一差别主要表现在高中学生家长身上, 差别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可以认为, 家长对社区指导抱有很大的期待, 高中学生家长在社区指导活动中也能较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但是在现实的社区指导活动中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的出席率并不很高。为了提高中学生家长的出席社区指导活动的比率,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小学生和初中生家长在社区指导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提高适应性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任务。
2. 指导时间的安排。
未发现指导时间安排与家长出席率、认真程度、主动程度、主体作用发挥和总体参与程度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联系。
3. 活动时间的长短。
出席率与每次指导活动持续的时间有联系。调查结果表明, 每次活动2、3小时时, 家长的“总是或经常出席”的比率达90.8%, 高出其他时间“总是或经常出席”85.6%有5.3个百分点, 差别具显著性意义 (p=.000) 。每次安排2小时及以上时, 家长“非常或基本认真”的比率达96.8, 高出1小时及以下“非常或基本认真”的95.2%有1.6个百分点, 差别具显著性意义 (p=.019) ;但此时家长“参与管理、承担任务或出媒献策”的比率并不高, 仅36.1%, 比每次活动安排1小时及以下时42.0%家长“参与管理、承担任务或出媒献策”要低5.9个百分点, 差别具显著性意义 (p=.001) 。综合上述情况, 考虑到家长参加一次指导活动不容易, 同时不到1小时的活动时间可能会影响许多活动的开展, 每次活动掌握在2~3小时内可能是一种大多数家长可接受的安排。
4. 指导频次。
每学期组织指导活动的次数与家长出席率之间存在联系。调查结果表明, 每学期组织1~2次活动的话, 家长“总是出席”的比率达54.0%;每学期组织3次及以上活动的话, 家长“总是出席”的比率稍低, 为46.3%。对两种活动频次不同出席情况人数分布的差别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 这一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0) 。可以认为, 每学期组织1~2次指导活动时, 家长的出席状况优于每学期组织3次及以上活动。
与总体参与程度的关系。家长每学期参加指导活动的频次与总体参与程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调查结果表明, 每学期活动2次、3次和4次家长参与程度的总体平均水平超过12.00, 均高于每学期活动1次或活动5次及以上。一维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每学期活动1次与活动2次、与活动3次和与活动4次的均数差别均具显著性意义 (p值都为.000) , 但与活动5次及以上的均数差别未发现具有显著性意义 (p值=.706) 。可以认为, 在每学期组织2~4次指导活动的情况下, 涉及家长的出席状况、认真程度、主动程度和主体作用发挥的总体参与程度较好。
综合考虑每学期活动1~2次时家长出席率最高, 每学期活动2~4次时家长参与活动的总体水平最高两个因素, 我们以为一般情况下基层指导单位每学期组织2次指导活动较为适合。
5. 指导形式的类别。
调查结果发现: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文字音像资料”的间接指导和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指导等4类指导形式中, 当家长接受“个别指导”时“参与程度”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类别, 且具显著性意义 (p=.049) ;而在接受“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指导时, “参与程度”的平均水平低于其他类别, 也具显著性意义 (p=.026) 。看来, 广大家长更欢迎“个别指导”, 而对“网络技术手段”还不熟悉、不适应。对“讲座报告”、“讨论辨析”和“亲子活动指导”等三种“集体指导”形式来说, 在参加“讲座报告”时的平均参与水平达12.05, 高于“亲子活动指导”的平均参与水平 (11.82) , 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2)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家长对“讲座报告”活动的“出席率”、“认真程度”和“主动程度”较好, 但“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对“讨论辨析”活动的“出席率”不够高, 但“主体作用”的发挥较好;对“亲子活动指导”活动的“出席率”、“认真程度”和“主动程度”相对都比较差。看来, 家长比较习惯并重视听“讲座报告”, 而对“讨论辨析”活动并不重视, 而对“亲子活动指导”则比较随便, 并不十分投入。
6. 指导内容的类别。
基层指导单位在家庭教育指导时, 一般从“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与方法”、“所涉及的年龄段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其处理”和“个别特殊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三个方面选择指导内容。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三方面内容的指导并未发现家长存在参与程度平均水平上具显著性意义的差别 (方差分析的结果为p=.503) 。但是,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具体层面上确实存在着指导内容对参与水平的影响, 表现为:
(1) 指导内容涉及不同的知识系统, 参与水平不同。结果表明, 当指导“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内容时家长参与水平最高, 指导“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时参与水平其次, 指导“学校教育的性质、任务与内容”时参与水平第三。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指导的平均参与水平与其他两内容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值分别为.006和.035) 。
(2) 指导内容涉及不同的智能培养, 家长参与水平不同。结果表明, 当指导“保护求知欲与培养创新精神”时家长参与水平最高, 指导“如何进行学科学习辅导”时参与水平其次, 指导“智力、能力培养”时参与水平第三。指导“保护求知欲与培养创新精神”时的平均参与水平与另两项内容的差别均具显著性意义 (p值均为.000) 。
(3) 指导内容涉及不同教育观念时, 家长参与水平不同。结果表明, 指导“儿童观”时平均参与水平最高, “教育观”其次, “成才观”第三, “亲子观”第四。其中“儿童观”的平均参与水平与“成才观”、“亲子观”的差别具显著性水平 (p值分别为.029和.004) ;“教育观”与“亲子观”的差别也具显著性意义 (p=.018) 。看来, 家长对以“儿童观”的指导更感兴趣, 而对“亲子观”的指导尚不重视。
(4) 指导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法时, 家长的参与水平不同。结果表明, 指导“赏识表扬与否定批评”时参与水平最高, 指导“言教身教与环境教育”时参与水平其次, 指导“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时参与水平较低;其中“物质奖励与否定批评”的平均参与水平既低于“赏识表扬与否定批评”, 又低于“言教身教与环境教育”, 它们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值分别为.003和.023) 。看来家长对如何处理表扬与批评和关系, 如何为未成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更感兴趣。
(5) 当介绍学校教育不同情况时, 家长的参与水平不同。结果表明, 介绍“孩子在校表现”时家长参与水平高于“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学习环境”;介绍“孩子在校表现”时家长平均参与水平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12) 。可见, 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状况的需要高于对学校教育本身了解的需要, 学校应该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这一需要。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结论
浙江省0~17岁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总体状况很好, 具体表现为:参加指导活动的出席率高, 态度认真、主动, 部分家长正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0~3岁婴幼儿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热情最高, 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热情有所下降, 进入中学后参与热情再度升高。
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指导频次的多少、活动时间的长短、指导的形式类别和指导的内容等因素会影响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家长出席社区指导活动比率不是很高, 但主体作用发挥得较好;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 有利于提高家长的出席率和认真程度;每学期只组织1~2次指导活动可保持家长较高的出席率, 每学期2~4次活动时家长参与水平较高;家长对个别指导的参与水平较高, 对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的指导参与水平还较低;面对不同的集体性指导活动, 家长比较习惯听讲座报告, 对讨论辨析并不重视, 对亲子活动的指导比较随便;面对不同层面的指导内容, 家长更倾心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保护求知欲与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赏识表现与否定批评的关系”、“孩子在校表现”。
(二) 建议
1.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幼儿和小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与需求, 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小学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根据社区特点, 确定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指导内容和活动形式, 提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出席率。
3.基层指导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一般每学期可掌握在2次左右、每次2小时左右。
4.总结、推广辨析活动和亲子活动指导等集体指导活动的有效经验, 普及、推荐采用网络手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影响;研究
一、父母的教育观念
笔者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了有许多不好的现象,通常是家长所具有的通性,本着“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家长对于孩子有那些不好的教育方式:
1. 填鸭式教育
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最能接受东西的时期,因此无论孩子懂不懂无论什么都要求他们学习,即便是孩子不愿意学习的也硬逼着孩子学习,虽然早期的幼儿智力开发是很关键的,但这种让孩子学这学那的教育方式,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抵触,落实下来也学不到多少,反而劳民伤财。
2.灌输式的人生观
我想这是现在家长无形的一个最大危害性的观念,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总是把什么要好好学习、争第一出人头地等挂在嘴边,督促孩子,但是无形中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忽略了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孩子在某个时期应该有的心情、表现和观念。
3.与大家一起能锻炼孩子
这个观念如果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讲当然对的,但是就孩子本身来讲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与伙伴们在一起是对孩子自身适应性等能力的培养,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对家长的依赖,在这一时期需要家长在各个方面引导孩子。
二、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不当行为
以下是笔者做的亲子活动的简单的调查报告:
8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亲子活动有意义,30%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100%的家长认为亲子活动有必要进行,而家长对于此次活动的满意程度见表格:
选项小计比例
很满意1566.67%
较满意833.33%
一般00%
较不满意00%
很不满意00%
本次有效填写人次23
可见,幼儿园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它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有很大的意义,让宝宝跟家长在一起玩当中体会快乐,也让大多数家长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找到自身的不足。根据报告,以下是笔者统计家长在活动中的不当行为:
1. 代劳型
有的家长二话不说,拿起剪刀、纸等就替孩子做起来,很快做完了,孩子还问家长做的是什么,家长还在耐心的给孩子解释。这种严重的溺爱行为后果是很严重的,有的家长的理由很简单:“怕剪刀工具伤到孩子。”有的孩子在旁边看着不愿意动手,家长干脆就帮着很快的完成了,整个过程孩子都没有参与其中。
2.缺乏耐心
在家长比划动作的时候,孩子着急想不到,家长更着急,各种不耐烦的表情,事后对孩子的责怪,责怪孩子不聪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家长缺乏耐心造成的,有的家长就很好,不紧不慢的配合着孩子开心的完成了任务,对双方来说都是个开心的过程。
三、不当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上述的家长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以下的影响:
1. 孩子过分的依赖家长
越俎代庖的事情,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认为什么事只要家长在自己就不用做了,同时对小朋友的智力开发也是有好处的,培养他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家长的行为把孩子推到了温室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从小不养成习惯,一旦坏习惯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很难改变了,不利于小朋友身心的发展。
2.缺乏自信
家长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鼓励而不是斥责,这样孩子会认为那么做是错的,甚至不敢去那么做,这时候孩子需要最多的是鼓励,这回做到不好可以下回做好,家长和孩子缺少互动是不合适的,这样没有肯定没有斥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缺少家长的参与孩子会更失望的,变的不开朗、没有自信。
四、针对家长的行为,给出建议
1. 做到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根据一些权威的育儿资料培养孩子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你会发现孩子缺点、优点,从一个孩子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有些家长的作为溺爱孩子或者干脆放手孩子让他自己去弄,过分的包办或者缺少引导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做到与幼师的及时沟通
亲子活动之后,家长应该及时的总结经验,与其他家长沟通经验,及时的做出改进。平时也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园的行为表现,与老师沟通好怎样引导孩子,而回到家家长应该怎么做,针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五、总结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相信每个家长都看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行为的同时,看到的是那些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平时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所以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学问,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家长细心的照顾、教育、引导孩子,给他们空间去自己发展,走他们想走的路。
一、目的:
通过学生家长看光盘,听专家的讲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同时引领和指导家长借鉴好的家教经验,科学家教,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时间:
12月20日(周六)在教室 分7个小组进行。
三、主要活动安排:
(一)来自同学的赞扬――各个小组共同写 给组员父母的一封表扬和提醒的信以及父母给孩子的回信
(二)专家讲话(播放光盘)。
(三)由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半学期以来在校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科任教师发言:
本学科期中知识质量调查情况;针对本学科特点,谈谈家校如何配合,搞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发言:
1、班级基本情况介绍。
2、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家长需配合的事。
3、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一些环节,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可结合讲一两例有影响的成功家教案例,给家长以启发。
(四)家长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
1、教师与家长交流,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收交“家长问卷调查”。
2、家长分小组交流:(每组7人)
第1组:组长(妈妈)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2组:组长(妈妈)主题:如何当好孩子的书写兴趣?
第3组:组长(爸爸)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第4组:组长(爸爸)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能力?
第5组 :组长(妈妈)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上网习惯?
第6组:组长(妈妈)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胆?
第7组:组长(妈妈)主题:如何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亲子活动家长参与度】推荐阅读:
亲子活动小结10-06
家庭亲子活动总结05-27
户外亲子活动口号06-18
春游亲子活动总结07-17
田野亲子活动论文07-17
小班亲子活动心得09-20
亲子户外活动10-15
中秋节活动方案(亲子活动)05-25
大班亲子活动:制作灯笼05-27
秋季亲子活动主持词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