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中药调剂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本院医师开出的处方调配发药,非本院处方不予调配。急诊处方优先调配。
2、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应当排列合理,有品名标签。标签和药品要相符。工作场地、操作台面应当保持清洁卫生。
3、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的处方,可拒绝调配;应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调配。
4、中药饮片装斗时要清斗,认真核对,装量适当,不得错斗、串斗。
5、本院调剂用计量器具应当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定期校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6、调配处方时应细心、准确,按照中药饮片处方调剂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中药调配应按本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规定》应付的统一名称,准确称量,严禁估量抓药。处方中药物如有品种缺失或可代用品种,应在征得处方医师同意并签名后方可配方。
7、方剂中如有需先煎、后下、另煎、溶化、冲服等药材,必须单包并注明服用或煎煮方法。
8、处方调配完毕后应由主管中药师对照处方逐项复核,发出时将患者姓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详细写在药袋上,并耐心地向病人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审核、调配及核对、发药人均须在处方上签全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9、对已发出的中药饮片处方药品不予退药,如遇特殊情况(系药房差错导致时)须按照门诊退药管理之规定办理退费手续。
10、毒性中药饮片和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按相关规定管理逐剂称 量、双人校对称量,处方消耗逐日统计、专账管理,做到帐物相符。
11、发放中药汤剂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中药代煎单、药液袋数,经检查无 差错并签字后方可发药。
1 资源来源
1.1 对医院处方调查 笔者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度中药处方2000份, 发现有相当部分中药处方药味过多, 用药混杂。在随机抽取的2000份处方中, 平均每方为12.36味, 10~19味有1044份, 20味以上的有132份, 两者高达58.8% 。
1.2 中医经典《伤寒论》113方, 内佚一方, 余122方, 才用药536味次。平均每方为4.81味, 其中以4味药组方的有33方居首, 3味药组方的有20方, 居第二位, 5味与7味者均为18方, 并列第三位, 3~5味者占63.4% 。
1.3 《金匮要略》原载262方, 其中佚5方, 现用201方, 共用药物921味。平均每方为4.6味, 以3味组方者有40方, 居首, 其次2味组方的有32方, 5味者居三, 有28方, 三者共100方占总方数的近50% 。 这些经典名方组方严谨, 配伍精当, 疗效显著, 沿用至今。
1.4 《中医方剂学》集各代名家名典之名方, 共选常用主方200方, 用药1338味, 平均每方为6.69味。现列表如下。
以上调查表明, 当前中医处方药味过多, 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2 分析结果
2.1 处方药味过多, 药物相互牵制、影响疗效:
治病用药并非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而在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 配伍严谨, 组方精当。虽只寥寥几味但见效很快, 如仲景之麻药、桂枝、白虎、理中等方。笔者在处方调查中发现有的处方既有解表药、消导药、祛痰药, 又有养阴药、补气药、安神药、温理药等, 一张处方药味如此繁杂, 难免相互牵制降低疗效。
本院产科采用新生化汤, 结果发现:方中炮姜与炙甘草用量较小, 但对抗雌激素增重子宫之作用则最显著、当归与川芎抗雌激素增重作用略差、桃仁的作用则弱、益母草单独作用较小, 但与上述诸药合用则作用显著。药虽六味, 但疗效很好。
2.2 化学成分众多, 反应复杂:
中药化学成分十分复杂, 有的为已知成分, 但更多的为未知成分。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如桂枝中含有桂皮醛、桂皮酸、含少量的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另含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其本身就是小复方, 由多味药组成的方剂它们的化学成分更多, 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能发生酸碱中和、取代、水解、聚合、缩合、氧化、还原等各种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能改变中药的疗效。鞣质与生物碱、生物碱与甙类、生物碱与有机酸、鞣质与蛋白质等一些, 都能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而沉淀。笔者曾试验过用单味黄连煎煮口服后治疗肠炎效果很好, 但黄连与甘草同比例共煎后口服则止泻效果很差。 (因小蘖碱与甘草酸反应生成不溶性生物碱盐而产生沉淀) , 故抗菌作用消失。但也有部分沉淀物在胃肠道中分解、吸收而发挥药效。但大多沉淀物是难以吸收, 所以药味过多, 化学成分复杂, 自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就更复杂, 很有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故合理配伍、用药专精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2.3 药渣相互吸附, 蓄留药液:
多味药物组成的汤剂在煎煮时, 煎出的有效成分在继续煎煮过程中, 有被残渣再吸附的可能。有报道:甘草酸能被黄芩和麻黄残渣所吸附。除吸附作用外, 中药残渣相互沾染而蓄留药液, 使溶存率下降。故组成方剂的药味过多, 蓄留的药液也越多。
2.4 浪费药材, 加重负担:
药味过多, 加重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并造成中药材资源的浪费。
3 结论
3.1 通过上述讨论, 笔者认为部分中药组方中有药味偏多之向, 而药味过多其弊大于利, 在临床上应推广药味单纯及配伍精当的名方、验方。
3.2 加强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研究, 及早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3.3 广泛开展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工作, 中药人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指导。
3.4 媒体、刊物应多报道经临床已检验的用药单纯、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的现代名方。尽量挖掘祖国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5 提高中药材利用率, 开辟新途径 (如现在已有超微饮片) , 以节约中药材资源。
摘要:目的随机抽样调查我院2007年度中药处方2000份, 调查分析药物组方的情况。方法对2000份处方与经典方作比较。结果组方不严、药味过多、弊多利少。结论配伍精当是当务之急。
先煎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也需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后下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药罐内。常见的有藿香、大黄等。
包煎一般是种子和个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人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等。
烊化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需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黏性大,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另煎一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对人到一起服用。
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中药审方,是指中药师在配方操作之前对中药处方所写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审阅核准的过程。它是中药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配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处方点评的思路与处方审核基本相同,只有事前与事后的区别,可能点评人员职称还存在差别。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更加明确了药师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审方人员必须认真仔细、严格慎重地审核处方,审方时除看清处方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临床诊断等内容外,还必须对药名、用量用法、辨证用药、因人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有毒中药等内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除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抗菌药与某些特殊管理药品及超常处方等少数不适应外,处方点评的结果大部分内容适应对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关键需要高水平的中药主管药师参与。1 审核药名的适宜性
主要是审核药名是否规范,是否有笔误,相近似的药名是否清楚正确,有无重味等问题。曾遇到一张补阳还五汤加减的处方,其中用了一味“黄芩”,用量为60 g/剂,根据经验判断应是“黄芪”之误,将患者病历一看果真是“黄芪”,是西医生抄方有误。中药品种繁多,有些药名十分相近,一字之差,稍有不慎,容易搞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如天麻与升麻是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为治头痛眩晕之良药,而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如果肝阳上亢的患者误用了升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它容易搞错的药名还有桂枝与桔梗,杞子与栀子,茺蔚子与菟丝子,山茱萸与吴茱萸等等,这要求中药师在审方时要认真仔细辨认,发现有疑问的药名一定要与医生联系,决不能想当然,随意配给。2 审核用量、用法的适宜性
中药的剂量大小与疗效和毒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药师在审查处方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大小,小儿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差,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约为常用量的1/4至1/3,老年人约为常用量的1/2至2/3)。同时要注意每味中药剂量有无误用或误笔,发现有疑问之处,要与处方医师联系。曾遇到一张处方蜈蚣用13条/剂,而蜈蚣的常用量为1~3条,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才知道是抄方笔误所致,实际上是3条/剂。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必须注意的问题。附子、乌头经久煎后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很小的乌头次碱,而回阳祛寒止痛之效犹存。但审方时经常发现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的脚注是空白的,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方知是疏忽所致。又如朱砂不宜入汤剂,因为高温下可使朱砂中硫化汞分解,使毒性增加,但在审核时曾经发现有朱砂的处方用法是煎服,即与处方医师解释后改为朱砂单独冲服。3 审核“辨证”用药的适宜性
中医药治病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药物治疗,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而用药不对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是治疗温病高热证,用治虚热证应慎用。又如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藿香正气散和保和丸均能治腹泻,但它们的辨证区别在于理中丸治中焦虚寒之腹泻;半夏泻心汤能治胃寒肠热的腹泻;痛泻要方可治肝郁脾虚腹泻;葛根黄芩黄连汤能治肠热腹泻;参苓白术散治脾胃气虚挟湿之腹泻;四神丸主治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腹泻;保和丸主治食滞腹泻,我们在临床上应区别应用。4 审核“因人”用药的适宜性
医生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病理生理状况、联合用药情况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剂量。幼儿、老人或脏腑功能较差等患者对药物代谢能力不全或衰退,肌体耐受性较差,易发生药物蓄积,引起毒性反应,应禁用或慎用作用峻猛,易损伤正气及对脏腑功能可能有损害的中药,确需使用用量也要轻。如山豆根具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但如脾胃虚寒者服之则易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又如审方时发现肝肾病患者使用川楝子、朱砂、马兜铃、广防己等有可能对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时,可提醒医生慎用。5 审配伍组方的适宜性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调整药物偏性,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反之,配伍不当可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主要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等。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循者居多,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作为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但由于目前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决定其取舍为时过早。因此中药师在审方时,发现配伍禁忌时,应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此外,妊娠禁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药物性能对孕妇胎儿损害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大多数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慎用”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攻下和滑利等一类药物。审方时若发现妊娠“禁用”中药,应予以拒配;发现妊娠“慎用”的中药,应与处方医师联系并给予提醒,如实属临床需要,重新签字方可调配。6 有毒中药的适宜性审核
1.炮制类
中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获得不同的药效,医师根据医疗需要和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而提出炒、炙、煅、煨等不同的炮制要求。如制大黄(酒蒸)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医学教;育网原创制首乌(黑豆、黄酒炙)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炙麻黄(蜜炙)缓和麻黄辛散之性,增强止咳平喘之功;煨姜温中止泻;醋柴胡增强其疏肝解郁之功等。
2.质地类
药材质地与药物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为保证药品质量,医师处方对药材质地也有要求。如浮水青黛(青黛以色蓝,质轻者为优)、落水沉香(以体重质坚、油性大、香气浓、沉水者佳)、明天麻(天麻以质坚实,略呈透明状为优)、空沙参(正名医学教育网原创南沙参,质地松泡,断面有裂隙),以及肥玉竹、细木通、枯黄芩、子黄芩等。
3.产地类
中药讲究地道药材,医师在药名前常标明产地。如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广藿香、江枳壳等。
4.产时、新陈类
药材的质量与采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以新鲜者为佳,有的以陈久者为佳。中药处方对此有不同要求。如绵茵陈(质嫩)、陈香橼(陈久者)、陈佛手、嫩桂枝、嫩桑枝、鲜芦根、鲜茅根、霜桑叶、陈皮等。
5.质量类
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药材的质量优劣。医师处方对药品质量提出要求医,学教育网原创。如九孔石决明,是指贝壳边缘具有8~9个明显小孔者。马蹄决明,即决明子,是指其形状似马蹄者。另有,左秦艽、左牡蛎、金毛狗脊、鹅枳实等,也均为此意。
6.修治类
修治是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洁净药材,保证符合医疗需要。如金樱子(去核)、山萸肉(去核)、巴戟天(去心)、乌梢蛇(去头、鳞片)、乌梅肉(去核)、斑蝥(去头、足、翅)等。
7.颜色、气味类
方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分析,提出规范处方建议或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门诊处方2400张,对不规范处方统计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2400张处方中不规范处方177张,占所抽处方的7.38%。不规范问题涉及中医诊断不规范、配伍禁忌、脚注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等。结论 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加强药师与医师对问题处方的沟通,完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处方科学规范,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分析;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25-03
为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11月颁发的《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京中医政字〔2011〕224号)的规定,采用回顾性查阅方法,对本院2013年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每月中药饮片处方200张,共计2400张,对不规范处方和药味分布进行统计。
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及《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要求,对所抽查的中药饮片处方从处方不规范、毒性中药使用情况、药味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在抽取的2400张处方中,用药1~7味152张(6.33%),8~20味1329张(55.38%),超过20味862张(35.92%)。本次抽查的处方中含不规范处方177张(7.38%)。分析与讨论
3.1 药名不规范
按《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规定,中药饮片处方的名称书写应按《中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若无规定,则应按照本地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我院处方名称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同一种饮片输入2个药名,如山茱萸与酒山茱萸、麦芽与炒麦芽、枇杷叶与炙杷叶;有的中药别名也一同输入,如黄芪与北芪、忍冬藤与金银藤、拳参与草河车等,这些不规范的饮片名称经常出现在同一张处方上,造成医生重复开药,或医生对处方应付规定不了解,望文生义,也极易造成药房调剂时,处方应付与临床医师处方用意相悖,从而影响疗效。
3.2 脚注错误
本次所查18张不规范处方脚注错误,表现为将一种饮片本来的煎煮方法写成另一种煎法,如附子包煎、玄参先煎、石斛另煎、红参应另煎却没有任何标注,药剂师调剂时很容易产生差错。中药处方的脚注在临床用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脚注不规范,不但影响疗效,且贵重药与群药同煎既浪费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支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3 毒性药超量
本院门诊处方超量使用的毒性饮片包括川楝子、土鳖虫、水蛭、全蝎、苍耳子、吴茱萸、附子、蒺藜等8种,其中使用水蛭的处方中用量最多达30 g。据报道,水蛭用量不当会产生毒性,潜伏期为1~4 h,可出现恶心、呕吐、子宫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剧烈腹痛、血尿、昏迷等[2]。一般而言,毒性中药常用量小、安全范围窄,因此,使用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中毒。推测临床医生超剂量使用的原因:一是认为中药饮片为人工种(养)植,药效不够;二是经验认为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所需效果;三是未对药典规定用量引起重视。
3.4 配伍禁忌
主要是违反“十八反”“十九畏”,本次调查共发现22张处方存在配伍禁忌。如海藻与甘草同用。对“甘草反海藻”,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现代研究结果也各异[3]。但就目前尚无定论而言,还是应遵守药典规范。合理的中药配伍可调整药物偏性,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反之,配伍不当可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3.5 剂量问题
《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剂量原则上应以克(g)为单位,但目前企业对一些饮片如蜈蚣、金钱白花蛇和蛤蚧等则以“条”“对”为单位价格送至医院,所以,医生也只能以这种规格开具处方;另外,含小包装的饮片,如车前子规格10 g/袋,应开具“1袋”,却开成“10袋”;龙骨、牡蛎规格30 g/袋,却开成“30袋”等。随着剂量的增大,不良反应和医疗安全隐患也增大,因此,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3.6 签名不规范或无签名
按规定,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处方药品名上方再次签名。因慢性病患者再次就医时,处方一般变化不大,医生采取复制粘贴方式后没有再次审核,导致上次不规范处方延续下来,或计算机打印处方后未签名就直接交给患者。
3.7 中医诊断不规范
《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规定:“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表1显示,本次所查不规范处方中,有35张处方中医诊断不规范,或只有诊断没有病名、证型,或用西医诊断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代替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病名合并使用。这种不规范书写诊断,使药师在审核处方时无法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
3.8 给药途径错误
如水煎内服写成“外用、研粉”,“外用”写成“内服”,或外用未注明具体外用方法如外敷、熏蒸、坐浴等。对此,药师必须细心严格审方,发药时仔细询问患者并交代用法。
3.9 处方药味数量
本次调查中,仅1味的单方主要是用于外洗的红花,用药20味以上多数是治疗慢性疾病的外院抄方,且有药味数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医生开大处方除认为目前饮片药效不够等客观原因外,还有经济利益驱使等主观因素,但药味偏多实际是用药超量的一种特殊表现,尤其是有毒性的饮片,更不可盲目合用;否则,不仅容易引起中药不良反应,也造成中药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的负担。建议
①把《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范》作为考核内容,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定期组织对问题处方的分析,确保处方合理规范、用药安全。②医师开具处方应加强责任心,仔细审核后再发出。避免不规范处方。③提高药剂师审查和分析中药处方水平,严把处方审核质量关,发现不合格处方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了解医师用意,必要时要求医师双签字。④不断完善电子处方软件系统,对实行电子处方以来出现的较常见的问题现象及时予以改进。目前,本院已经将现有饮片名称按照《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全部更改完毕,同时,将“十八反”“十九畏”输入电脑进行开方时拦截,对毒性中药的用量进行高限警示。如细辛用量大于3 g、附子用量大于15 g等会有警示框弹出,提示医师是否继续或再次签名。
参考文献:
1 中药处方审核工作现状
1.1 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造成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困难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学习中医药理论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而现阶段我国三十多所中医药院校中纯中医课却仅占三成,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观念和基础教育的偏颇, 导致了对中医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越发艰难, 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规范处方也变得越来越少, 中药处方用药合理性审核的依据模糊不清,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正逐渐失去了土壤。
1.2 中医药人才缺失让传统中医药陷入了传承危机
据统计, 建国初期, 我国中医从业人员数量50万人, 而到了2008年中医从业人员数量只有27万人, 缩减了近半人数。而西医从业人员却从8.7万人增至175万人, 增长了20余倍, 现在全国约600万医务人员中, 从事中医药人员约50万, 不足1/10。调查显示, 中医执业医师占全国执业医师的比例为21%。执业中药师则更是少得可怜, 加上中医西化, 中医药专业人员转行现象发生频繁, 从医院处方统计得知, 一万张处方中开汤药处方不足10%, 这说明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中医从业人员数量的锐减, 让中药处方审核工作即将成为无根浮萍。
1.3 中西医结合让中医诊断失去了自我
近百年来, 中医药一直是在备受指责中艰难生存, 疲于应付。中医界为了求生存, 千方百计用西医方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结果却是中医治疗非典取得的良好疗效, 却因为拿不出现行西医体系所承认的数据说明, 而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他们忘记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丢掉了中医理论精髓的中西医结合, 用西医的诊断开具着中药处方, 失去辩证、归经的中药处方用药合理性审核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2]。
1.4 中药师临床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中药处方审核工作难以胜任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原因, 学医的不懂药, 学药的不懂医, 在校时药剂人员主要学习药学理论, 临床药学知识匮乏。加上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影响, 药师难有发言权, 配方过程中药房药师往往重"依方"而轻"审方", 整日忙于单调、重复的药品调剂工作, 很少外出学习或进修少, 药师更新药学知识不够, 所学专业知识趋于老化, 药剂人员既缺乏对药学专业知识更新的动力, 又得不到医院应有的重视, 业务水平难以提高。中药处方审核工作仍任重道远。
1.5 中药没有像西药一样相对成熟的审方规定和程序
处方审核工作虽有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为依据, 但“四查十对”只能适应已有相对成熟标准的西药处方的审核, 而中医处方种类繁多, 古方、经方、时方、验方、秘方、法定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等层出不穷, 处方用药既有组成法则, 又可随症加减, 又因对中医辨证理解上的差异, 处方用药灵活多变, 同一病症, 组方却千变万化, 加上组方中方药众多, 成分复杂, “君、臣、佐、使”混乱不清, 主攻方向难以确定, 处方剂量超出常规药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中药处方审核只停留在审核处方书写规范上面, 缺少鉴定标准与规范程序的中药处方用药合理性审核举步维艰[3]。
中药注射剂85例不良反应分析
马姝丽
(郑州市儿童医院, 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病例, 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对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分析。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 (2012) 19-0328-02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中药注射剂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耐药少等特点, 在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一些急症的治疗领域, 正在发挥着重要甚至是不可
2 中药处方审核工作的思考
2.1 强化传统文化力量, 传承中医药文化
建国以来, 中医药文化从社会的轻视、曲解, 到闲置、抛弃, 短短几十年中国人完成了对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自我否定。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 将是苍白的民族, 中医药文化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情感, 承载了中国独有的世界观体系, 集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于一体,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传统文化基础教育, 加强中医药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对接, 让中医药文化得到认同和发展, 让中药处方审核的内涵不再苍白。
2.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确保中医药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中药服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中药审方的质量, 摒弃重西药轻中药的观念, 尊重中医药自身特点,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改善人员结构, 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待遇, 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中药专业人才, 提高枝术人员比例, 加强中药服务人员在岗业务培训、进修、参与业务交流的力度, 提高其专业素质, 构建能力展示平台, 推进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结合, 实现人才与知识的整合, 为中医药工作者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良好氛围, 为中药处方审核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3 自我完善, 杜绝西化, 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界定标准
近代学者季羡林先生说, 东方与西方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方侧重于综合, 西方侧重于分析。中医药学采用了不同于西方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 它整体考虑了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的人文社会属性, 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科学思维, 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 是我国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学科领域。如何实现中医药的自主创新, 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规定:国家计划完成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 制定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 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用西医标准来评判中医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变, 中药处方审核标准终将出台。
2.4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中药服务人员素质
中药处方的审核工作既不能墨守成规, 也不应只凭主观臆断, 它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的广泛使用, 由此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 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药学室2011年收集到的8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了解儿科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类
不仅需要遵循“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 还应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中药物化学性质与传统煎药相悖的新问题, 这需要药剂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作为中药师, 应该熟练地掌握常用中药的鉴别、炮制和性能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中药的功效、适应范围、用法及配伍禁忌牢记于心, 才能对中药处方是否合理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医院中药房应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中药业务知识竞赛和讲座, 提高调剂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常态化的药房与医师间的沟通行为, 了解患者反馈的信息, 提高药师对处方组方合理性的分析能力;通过技术考核与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提高调剂人员对中药知识的兴趣和工作热情;使中药师养成认真审查处方的习惯, 确保调剂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中药师只有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掌握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才能用自身的实力, 在医疗服务中增加话语权。
2.5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全面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中药房的信息化管理, 可以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中医相结合, 为中药房的管理注入新鲜的元素, 并为中医药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利用医院HIS平台开发药物信息交流系统、药物相互作用系统、合理用药软件系统等, 促进药师与医生间的互动交流, 全面提升医院整体合理用药水平[4]。
3 结语
总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处方审核工作同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息息相关, 认真思考分析中医药现状发生的根源, 正确认识中医药的自身特性, 彻底改变重西轻中的传统观念, 自主创新, 建立并完善中医药基础标准体系,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药处方审核讲究配伍禁忌, 药师如何合理、有效地审查中药处方,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治疗效果, 关系到诊疗的成败。中药调剂人员担负着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任务, 涉及中医诊断、药品安全、用药合理及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把好中药调剂审方关, 确保用药合理有效,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完善药剂学科建设, 是推动医院药学的发展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医院中药处方审核工作现状及中药处方审核工作未来发展方向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处方审核,思考,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99-221.
[2]刘霏.谁来拯救中医被异化的中医教育妨碍中医学发展[J].首都医药, 2008 (2) :18-20.
[3]贾谦.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34-138.
【关键词】中药师 中药处方 审方能力
中药师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对中药处方审方能力呢?根据我多年调配中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我认为一个中药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还要精通《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的重点是调剂,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中药审方,即中药师在配方操作之前对中药处方所写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审阅核对的过程。中药审方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提高配方质量的关键。中药处方的书写是否合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第8项规定:“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制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由此可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提高中药师审方的关键,审核处方需要经过审方人员严格仔细的审核。
1.提高审核药名的重要性
审核处方主要是对药名的规范性,书写相近药名的正确程度,是否有笔误,开药是否重复等进行审核。2005年我在一张十全大补汤加减的处方中发现过笔误的问题。患者病历中的用药是“黄芪”,而开药时用的是“黄芩”,用量为80g/剂,从而出现了失误。当然如今数字化医院中已经杜绝了医生手工开方这一缺点,但在基层医院又有多少达到数字化呢?对于处方的错误,后果轻的话会影响疗效,比较严重的后果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而对于品种繁多的中药来说,相近的药名很多,一字之差就会搞错从而产生一些想不到的后果,这要求中药师在审方时要认真仔细辨认,发现有疑问的药名及时与医生联系,决不能凭主观随意配给。
2.提高审核用量、用法的重要性
中药的剂量大小、疗效、毒性都与人的个体化差异有密切联系。中药师在审查处方时要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对于小儿和老年人还要进行特别的关注,小儿发育是否健全,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耐受力比较差,所以作用比较猛烈损伤真气比较严重的药物用量要特别注意。对于每个处方中药物的用量,要确保准确无误,一旦发现疑问要与处方医师进行联系。曾经在一张处方中,制川乌用113克/剂,与正常的剂量差距很大,与处方医师联系后知道是笔误导致的,实际是3克/剂。
3.提高审核中药正确的煎服法的重要性
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是正确的中药煎服法。例如:附子、乌头经久煎后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很小的乌头次碱,但是回阳祛寒止痛的功效仍然存在。但在平常的工作中发现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的脚注是空缺的,经过核实后大都是疏忽导致的。还有雷丸用于驱虫不能入煎剂(因入煎剂无驱虫作用),在一次处方中雷丸应单独入丸散冷开水冲服,但是处方中却是煎服。
4.提高审核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性
用药中一定注意“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要提高中药的合理配伍。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调整药物偏性并增加药效较少毒害。相反,中药配伍不当会降低药物功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作为中药师都应该清楚熟悉并牢固掌握,在审方中发现有配伍禁忌的应与处方医生联系督促签字并修改,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中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发现药物配伍禁忌要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必要时要经过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才能进行调配。虽然“十八反、十九畏”不被认为是绝对的禁忌,但现在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如出现类似情况要严格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5.提高有毒中药的适宜性审核
在为病人开处方时,特别要注意中药的使用,一些中药是含有剧毒的,使用不当或超过剂量,都会引起中毒!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药的用法,是内服还是外用,审核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有毒中药较多时很可能是外用药,注意要和处方师联系签字确认后方可调配。再一个是,审核到有毒中药时,如果有超量使用,应尽快与处方师联系并给予提醒,如确实是临床需要,重新签字调剂即可。最后关键,要问清患者的药史记录,并要清楚地告知患者处方中的毒中药,提高患者的注意!
6.谨慎审核门诊病人的中药处方,减少因调配引起的医疗纠纷
门诊病人中药处方的审核除了照上述方法审核外,药师要积极解答病人的用药疑问及提供安全用药指导,还应主动相互留下联系电话及地址。以防药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万一出现差错少发漏发的时候,有很好的补救措施,更有利于处方药疗效的跟踪,也方便病人用药咨询。搞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是我们药师的职责所在。
总之,中药的调配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如今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今天看来,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药剂人员不再仅仅是一个配药、发药的角色,更是一个能为患者合理安全用药的把关者。要求在平常的中药调配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提升处方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同时每个审方药师责任心要提高,对每一张处方审核都要严格谨慎,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从审核工作中提升职业道德。
一、外配处方必须是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
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处方自开具之日起3日有效。
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急诊处方当日有效。
四、患者处方上的姓名、性别、年龄、医保卡号应当与社会保障卡上的一致。
五、处方药的用药和处方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处方书写规范,明确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处方上药品名称(通用名)、剂量、规格、用法、用量的书写要准确规范。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要相符合性、不得有重复用药现象。处方上不得有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等。每张处方(西药)限1至5个品种,中成药限1至3个品种。每张处方(中药)是相互配伍作用用药,不得有单味中药品种。
六、门诊西药、中成药处方限7日用量;门诊慢性病西药、中成药处方限15日用量。
七、医保处方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更改,须经原处方医师在更改处签单。
八、处方经执业药师或药师审核并在处方上签名(盖章)后,处方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处方药销售管理制度》规定进行调配、登记,调配完成后,调配人员(营业员)应在处方上签名(盖章)。
九、门店执业药师或药师应当做好处方药销售处方收集和保管,并做好处方药品销售记录,确保处方的可追溯性。
(南召县骨伤病医院)
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医务科、药剂科每月对医院门诊处方进行评价,并列为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落实《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医院各类处方,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提高处方医师的执业能力。并由医务科、药剂科组织处方评检查小组对中、西药处方进行定期考核,并予以通报公示。
(一)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医务科、药剂科每月对医院门诊、住院处方进行随机抽查评价,并列为质量 量考核内容之一;
(二)存在下列问题者为一般缺陷处方,每张扣10元: 1.处方一般项目缺项或地址不详者;
2.药品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书写欠准确、规范或不清楚,如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3.处方书写字迹难以辨认,或修改处缺签名或加盖签章; 4.处方前记诊断栏只写“待查”、“咨询”“体检”等不明确术语; 5.单张处方超过五种药品或针对性不强的“大包围”用药; 6.药品超剂量(不可拆零药品除外)使用未注明原因及再次签名。普通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适当延长处方用药天数未加说明;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超过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超过3日常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超过7日常用量;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未逐日开具,每张处方超过1日常用量;盐酸哌替啶处方超过一次常用量;
7.药品用法用量欠妥。包括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合理、药品剂量与用法不准确(与常用剂量相比给药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间隔时间不合理等);
(三)存在下列问题者为严重缺陷处方,每张扣20元: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未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药品的适应证与临床主要诊断明显不符合; 3.有重复给药现象;
4.存在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5.选药不合理,存在用药禁忌; 6.抗感染药物滥用;
7.麻醉药品处方书写存在错误。
(四)违反《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情形的,将取消该医师处方权。
(五)通报公示方式:由医务科、药剂科汇总每月的不合理处方包括药剂科日常登记和集中评价的不合理处方,经核实无误后,将结果公布于《药讯》上,由医务科按规定进行处罚
南召县骨伤病医院
【关键词】 中药饮片;处方应付;名称相近;辨别
处方应付主要是指调剂人员根据医师所开处方来正确选择药物,并进行处方调配的技术[1]。在我们国家,中药材料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其有非常多的品种,同时很多饮片的名称十分相近,医师在开取处方时字迹往往比较潦草,导致药房在调剂药物时发生混淆,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就几种常见名称相近且容易混淆的中药饮片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下是详细介绍。
1 夏枯草与白毛夏枯草
夏枯草主要为唇形植物夏枯草的干燥带花的果穗[2]。其饮片的性状主要呈现为圆柱形状,略扁、淡棕色或者棕红色;海轮有2片对生苞片,其边缘为睫毛状。每一个苞内有2朵花,花冠大多已经脱落,里面还有4枚小坚果,呈现为卵圆形状,为棕色。在尖端处有白色的突起,体积比较轻,气味比较淡。此药物具有明目、清火以及消肿等效果。一般临床上用于甲状腺肿大和乳腺增生以及高血压、乳痈肿痈、目珠夜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状。其用量一般为9-15g。
白毛夏枯草主要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干燥全草[3]。其饮片的性状主要为段状,根比较细小,颜色为暗黄色。在地上部分主要为白色柔毛。茎为皱瘪且中空。叶子呈现为对生,叶片为黄绿色或者暗绿色。其边缘为波状粗齿,叶柄有狭翅。气味轻微且苦,这种药物具有止咳祛痰和清热解毒的效果。临床上一般用于咽炎和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扁桃体、关节肿瘤、痈肿疔疮等症状,一般用量为9-15g。
这两种饮片的来源和使用药物的部位以及效果等不相同。但是两者的名称和用量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为夏枯草,而白毛夏枯草用的比较少。因此要注意不能将白毛夏枯草用于夏枯草应付。
2 冬葵子与天葵子
冬葵子主要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干燥成熟种子[4]。其饮片的性状主要呈现为三角状肾形,种子皮非常坚硬,颜色主要为灰黑色或者暗褐色。种子脐呈现为三角形,位于腹面的凹陷下端。2片叶子,具有一定的油性。气味比较轻,味道比较淡。此饮片具有解毒和清热利湿以及退翳的效果。一般用于治疗痈肿、赤白痢疾、目翳等,一般用量为3-9g。
天葵子主要为毛莨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块根。其饮片性状主要呈现为不规则短柱状和纺锤状或者块状,稍微弯曲。在其表面主要为暗褐色或者灰黑色,为不规则的皱纹。质地比较软,很容易被折断。断面处的皮部类似白色,木部为黄白色或者黄棕色,有一定的放射状纹理。气味比较淡,味甘、微苦。此饮片具有消肿散结和清热解毒的效果,一般用于治疗瘰疬、痈肿疔疮、毒蛇咬伤等,一般用量为9-15g。
这两种饮片的来源和药物使用部位以及使用剂量不相同,但是效果比较相近。两者的名称比较相近,很容易导致出现应付错误。
3 白附子与白附片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生品外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临床应用一般为制白附子,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黃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性温味辛,有毒,归胃、肝经。功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等,炮制品每次3-6g。
白附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外观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约0.3cm,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性辛大热,味甘,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用量3-15g,宜先煎久煎。
两种饮片的来源和药用部位以及效果都不相同。但在笔者在各地药店及个别医院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将两者混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4 讨 论
中药调剂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剂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直接性的关系。在正确进行处方应付时,不仅要规范医生开取处方,尽量使用饮片的药典名称,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调剂的培训和学习,定期进行考核和培训。
在日常调配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饮片难以分辨的时候,要认真查看处方,同时要结合病案进行综合判断,比如高血压疾病使用夏枯草,关节疼痛则使用白毛夏枯草等。此外,还需要药物的用量进行比较,有的饮片剂量相差比较大,只要抓住这些要点,就能很容易处理好处方。
参考文献
[1] 张玉瑛.小包装与散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8:250.
[2] 郑建欣,黄羲.传统中药饮片管理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海峡药学,2011,03:229-231.
[3] 孔祥文,李红燕,武莹.近3年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6:516-518.
1 资料与方法
统计从2013年1~6月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共6644张,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典》等资料为审方依据, 对不合格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6644张中药饮片处方中, 不合格处方245张, 占处方总数3.69%。具体类型见表1。
3 分析
3.1 不规范处方
3.1.1 处方前记、后记缺失:
前记包括一般情况和临床诊断, 是药师指导用药的重要指南。如无门诊号、漏写临床诊断多为西医医师开手工处方所为;医师漏签名、盖章。
3.1.2 错开西药处方:
(1) 中医科医师因患者既开中药又开西药忘了换处方, 比例较小。 (2) 西医开中药, 用西药处方, 几乎为100%。我院为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临床各科医师会因患者疾病或检查需要, 或开单味药, 如番泻叶、百部等, 科室分布广, 大多西医医师不知, 更不备有中药处方。药师发现后退医师处更换, 医师在“处方”前加上“饮片”两字, 因此再次发生比例高, 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3.1.3 处方无煎服方法及次数:
电子处方中设置多种用法, 医师只需在某选项前打个勾就可。一般中药大多内服, 可某些药需外用, 若不注明具体方法, 如外敷、灌肠、熏洗, 易使患者将外用药内服造成错误, 也不利于药师交代患者正确使用。
3.1.4 特殊煎法饮片未加注明:
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俗称脚注。脚注是医师对药物处置及用药的说明和交代, 调剂人员和患者据此操作和应用, 以确保药物功效的发挥。我院刚开始电子处方时, 医师不重视, 大多不注明。为解决这个问题, 药库人员在做帐页时按药典规定在药名旁加注。但仍有部分处方未注明。
3.1.5 处方更改未签名、盖章:
主要表现为医师打印完处方后, 手工修改药名、剂量所致。
3.1.6 药味重复:
一张处方中出现相同的药, 药师审方发现并去除。此类错误若调剂人员工作马虎, 粗心大意, 照方调配, 易造成该味中药用量过大, 甚至改变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而影响疗效。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
3.2.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医师应根据临床诊断给患者开药方, 如合并其他疾病也应写明。主要表现:临床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用药黄芪、茯苓、天麻、党参、菊花;诊断气管炎, 处方用止咳平喘药加炒麦芽、炒稻芽、砂仁、白豆蔻、薏苡仁。原因: (1) 处方系统下拉菜单点错。 (2) 开完西药切换中药界面忘记更改。 (3) 西医化诊断含糊不清。
3.2.2 配伍不合理: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调整药物的偏性, 增强疗效, 反之可使药效降低, 产生不良反应, 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主要为半夏与熟附片、贝母与熟附片同用。曾有因服用的方剂中同时含有贝母和附子而致患者发生狂妄的报道[1]。
3.2.3 处方帖数、药味与电脑信息不符:
如, 处方开七帖, 电脑显示十四帖;处方无砂仁, 电脑中有。
3.2.4 用量超量:
《中国药典》规定了每一种药物的剂量范围, 一般使用时安全性高。但近年来临床用药剂量范围越来越大, 特别是一些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隐患的有毒中药, 随意性很大, 令调剂人员进退两难[2]。主要有:处方用熟附子30g/帖、肉桂15g/帖、制天南星30g/帖。原因 (1) 医师盲目加大用量。 (2) 院外抄方。 (3) 点击失误, 如黄芪小包装15g/袋, 处方显示黄芪15袋/帖, 医师原意用15g/帖, 即1袋/帖。 (4) 有的慢性病患者要求医师多开药, 采用超剂量的方法, 每帖药加大一倍剂量, 服2d或3d。使用剂量与药物作用强度之间有密切关系, 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之内是合理用药前提。有资料表明, 中药的不良反应的病例>60%由超剂量引起的[3], 尤其是使用具有毒性的中药。
3.2.5 用法错误:
如诊断为乳房肿块, 芒硝20g, 口服, 联系医师更正为外敷。外用药剂量一般比口服要大, 如将外用药口服很容易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
3.2.6 用药错误:
(1) 开错药名:一张处方中有生白芍又有炒白芍。 (2) 院外抄方, 医师听从患者:如诊断为尿路感染, 方中用八正散去大黄、木通加猪苓、泽泻、炒白术, 显然该用生白术长于燥湿, 利水消肿。 (3) 诊断为痤疮, 方中用清胃散加石膏、玄参、怀牛膝。显然该用川牛膝活血祛瘀, 促进疮面愈合。这些情况与医师联系后更正。
4 建议
4.1 提高医师、药师素质, 确保患者最佳用药医师是开处方的源头, 必须加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 强化处方书写意识, 熟练电脑操作, 确保处方诊断明确, 用药准确, 剂量恰当。处方审核是药师神圣的职责, 发现问题一定要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 并及时纠正。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处方合理性的判断能力, 严格把好医疗流程中的最后一关。
4.2 医院应加大对中药处方监管力度, 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中药处方是最能体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髓, 医院应明确本院有中药处方权的医师, 减少中西医混开方。同时医务科定期抽查处方, 实行奖惩制度。发挥电脑优势, 在各工作站安装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进行提示。
4.3 中医药工作应继承传统并不断完善本院中药处方临床诊断全部为西医化诊断, 令药师审方无所适从。国家历来对中医药工作很重视, 但是现行的《处方管理办法》中, 有关中药处方条款过于笼统, 国家应该为中药处方制定专门的管理规定, 规定中药处方的临床诊断应使用中医术语, 具有脉诊和寒热虚实的基本分型。应当组织对中药的使用剂量进行全面重新的梳理, 明确中药超剂量需鉴名细则, 特别是具有毒性的中药材更应该有严格的规定。
处方合格率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制度, 规范的操作, 必定能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饮片处方质量,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13年1~6月审方记录本中不合格处方数及存在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结果 处方合格率为96.31%, 不合格处方主要存在书写、选药、剂量、配伍及用法不合理等问题。结论 处方质量需提高, 以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处方管理办法,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若华, 张灵梅, 王若新.贝母附子同用致狂证1例[J].中国药学杂志, 1997, 22 (8) :505.
[2] 张雷.浅论中药处方调配中的问题[J].光明中医, 2011, 26 (3) :604-605.
【中药处方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医师处方权授权制度06-12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办法10-06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制度09-27
精麻药品处方管理规定07-19
零售业处方药管理现状06-15
药品分类和处方药管理工作06-26
处方10-23
标准处方书写格式06-02
医院处方点评小结10-27
处方质量检查评分标准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