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区位分析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规划区位分析(精选8篇)

旅游规划区位分析 篇1

赤朝高速公路的修建及与锦朝高速公路的接轨,同时锦赤铁路复线的改造,沟通起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以辽西为首的东北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辽西五市中,锦州、盘锦、葫芦岛三市属于滨海城市,朝阳、阜新两市虽处腹地,但按国际惯例,可称之为“亚沿海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经济圈大局建设中,辽西五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锦赤高速公路成为内蒙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成为内蒙古东部与辽西深入交流合作的大动脉,敖汉旗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离辽西最近的旗(县),处于这条大动脉的中间节点位置,有条件打造成为连通内蒙古与辽宁,连接内陆与沿海的内蒙古东部门户城市。

京承、京秦两线目前承担了京津居民假日市场主要流向,但随着交通网络体系化建设和私家车的进一步普及,京津居民远郊旅游趋势将日益凸显。在京承方向上,随着赤承高速的修通,赤峰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赤峰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味较高,且与京承存在差异互补性,必将成为京承黄金旅游线向东北方向延伸的重要增长极和潜在目的地。而京秦(皇岛)葫(芦岛)锦(州)一线,海滨资源特色突出,亦为重要的黄金旅游线。未来,随着锦赤高速的全线打通,锦赤之间、内蒙古东部与辽西之间必将建立起更紧密联系,随着锦赤沿线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完全有可能突破以京津为核心的两条主要游客流,而在锦赤之间形成另一较大的游客流,从而构成京-承-赤-秦黄金旅游环线,在此黄金旅游环线上,敖汉温泉是锦赤流向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以温泉为始的敖汉旗旅游业充分融入大黄金旅游圈的重要机遇,将大大拓展敖汉旗的市场区位条件。

旅游规划区位分析 篇2

孟祥林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石家庄旅游业日益繁荣带来的机遇,并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分布情况、资源整合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石家庄旅游业的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要突破省市限制形成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局面,打造京南旅游文化中心。

王瑀运用区位熵分析法研究了沈阳市旅游业集聚现状,并通过与大连市旅游业集聚情况和其他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比较,得出沈阳市旅游业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两方面对旅游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丁鑫,汪京强和王晓燕从区位熵和波特钻石模型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集聚现状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了完善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集群发展,应从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和龙头企业带动三方面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诸位学者对旅游业集聚与竞争力的分析正在逐步扩展,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受到各省市的重视,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石家庄旅游业的成果还较少,因此该文基于区位熵定量分析法和波特钻石模型定性分析法研究石家庄旅游业发展趋势。

1基于区位熵分析石家庄旅游业集聚程度

1.1区位熵分析法

区位熵,最早由哈盖特提出,是衡量一个地区某个产业是倾向集聚还是分散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1.2石家庄旅游业区位熵分析

根据上文对于区位熵计算方法的阐述,本文分别选取了石家庄和全国2009~2014年六年的旅游收入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出石家庄旅游业的区位熵,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9~2014年六年来,石家庄旅游业的区位熵都是大于1的,可见近年来,随着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石家庄旅游业的集聚程度一直都较高,发展较好,属于当地优势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石家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需求层次上升,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上升到最高等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资金、政策支持促使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根据石家庄旅游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旅游业在石家庄会形成更高的集聚水平,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会对石家庄未来的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石家庄们更要注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石家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就目前来看,石家庄市旅游业集聚程度较高,已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但其竞争力还存在诸多不足,下面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其旅游业的竞争力现状。

2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石家庄旅游业竞争力

2.1波特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由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用于分析产业竞争优势,该模型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竞争力由四个主要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如图1所示。

其中,四大主要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两个辅助要素对四个主要要素只是单向作用,但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其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2.2石家庄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2.2.1生产要素。(1)自然资源。石家庄市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其中既有正定古城这样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等现代文物保护单位,又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遗址和西柏坡革命圣地,还有青山、秀水、温泉等天然资源。旅游资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较高,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理区位。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属于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还是河北省省会,周边特色县市众多,地理位置优越。石家庄市为公路、铁路、航空综合枢纽城市,有石太铁路、石德铁路、京广铁路等重要干线,石家庄正定机场已发展成为国际机场,地理区位优势显著。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的提高关系到我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应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率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人才的培育加快推进经济增速。但就目前该市人才资源现状来看,石家庄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仍处于较低水平,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旅游知识和管理知识,专业人才较匮乏。

2.2.2需求条件。需求条件主要是指来自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石家庄市旅游产业的客流量主要来自于本市及周边邻近省份,以短途旅游为主。随着该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愿意投资于旅游消费,从而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石家庄旅游业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服务水平相对滞后,而且由于石家庄的气候所致旅游季节较短,所以该市旅游业对其他省份居民的吸引力度还不够。

2.2.3相关及支持产业。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是河北省的门户,代表着河北省的形象,市区内餐饮住宿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多家星级酒店,但是旅游区内宾馆酒店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管理不完善,家庭旅馆运营模式极其常见,餐饮服务业存在漫天要价现象,缺乏规范化管理。

随着石家庄市区的逐步改造升级,近年来创建了乐汇城、万达广场、万象天成等多家集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商场,通过旅游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带动餐饮、动漫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全面提升该市旅游业水平。

2.2.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从目前来看,石家庄市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不够,除了康辉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大型企业以外,其他旅行社普遍存在小、散、差等特点,旅行社对本地旅游资源的推介力度不够,信息化程度低,与餐饮业等相关部门之间还未形成发达的信息沟通网络体系,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要求,市场营销能力薄弱。面对其他省市地区大型旅游企业而言,石家庄市旅游企业在很多方面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2.2.5政府行为。石家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力资本和相关产业的支持,更需要来自于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为高校投资就可以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石家庄市专门成立了旅游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与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共同进步、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显著加强对旅游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石家庄市旅游业管理办法》、《石家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增强旅游发展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2.6机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满足自己的求奇心和求娱心,抓住机会才有发展的可能,人们旅游意向的增强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需要提高旅游服务业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和尊重游客的旅游需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明显,国民总收入持续增加,从2009年到2014年增长了80%,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居民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3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石家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和开发空间,其集聚程度的加强有助于其竞争力的增强,但目前开发还不充分,相对而言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下面基于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提升旅游业人力资本水平

石家庄市旅游业中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大多都是来自于经验积累,而不是来自于系统的知识学习。因此,为了旅游业日后蓬勃发展,要提升旅游业人力资本水平。旅游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提前储备专业人才;还可以与高校联合举办在职培训班,提高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准和学历水平;旅游企业要积极支持在职人员继续深造,给予资金支持、职位保留支持;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可实行轮岗制,让其熟悉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责任义务,便于日后管理。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加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留住人才。

3.2加大区域间旅游业合作

石家庄虽然旅游景点众多,但特色还不够鲜明,吸引力度还不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以至于旅游的人流量还较少,外省份居民对该市的了解也较少。该市临近北京、天津,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北京、天津开展合作,开发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路线,利用两市的知名度为自己吸引客源;同时依靠其他地区的知名度也可带动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秦皇岛市和承德市享誉国内外,可以与这些地区通力合作,开发组合旅游路线,与其他地区的旅游景点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通过合作带动石家庄旅游业繁荣发展。

3.3改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服务水平

石家庄市旅游业竞争力不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服务水平落后,因此要想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就要逐步改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服务水平,继续提高旅游业的集聚程度。旅行社要切实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维护消费者权益,选择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宾馆、饭店。景点附近的餐饮住宿业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游客提供卫生舒心的住宿就餐环境。只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政府要尽快出台服务业相关要求与标准,从法律层面规范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服务。景区也要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住宿、餐饮、购物、停车场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3.4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要想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就要突出旅游景点价值,加强旅游品牌宣传力度。要实现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首先要加强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名胜古迹的维护以及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延伸;其次,要转变发展理念,要实现从出售“旅游产品”到发展“旅游服务”的转变,摒弃陈旧的营销方法,实现从招揽游客到游客慕名而来的转变;再次,政府部门应做好公关工作,努力实现旅游业、工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最后,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并努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摘要: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旅游业也逐步发展成为石家庄市优势产业,但竞争力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其他省份差距还较大。针对当前旅游业的兴盛和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利用区位熵和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法,从集聚程度和竞争力两方面研究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石家庄,旅游产业,区位熵,波特钻石模型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石家庄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14):22-28.

[2]王瑀.沈阳市旅游产业集聚度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3]丁鑫,汪京强,王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基于区位熵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115-119.

中国工业区位分析 篇3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土地、水源和某些矿产资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并不大,这使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

工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工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工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众多因素(见图1)

理想的区位应是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众多要素俱佳的场所。但现实中这样理想的情况十分罕见。这就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工厂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1. 经济因素: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工业部门不同,生产过程及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也不一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指向(见表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如原料和市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资源型钢铁工业,主要接近煤铁资源产地,其次接近消费市场;市场型钢铁工业首先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其次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再次是人才和技术优势。

2. 社会因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20世纪50~60年代基于国防安全需要,一批沿海企业迁向内陆,并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十堰汽车工业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先后在沿海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开放地区,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20世纪末,我国又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强内地与东部沿海的资源、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力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个人意愿如改革开放后,国外华侨、华人怀着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回乡投资建厂,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热潮等。

3. 环境因素: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不同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不同,产生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工业区位选择或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需要。一般原则:基本无污染占地面积不大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如电子研发、轻纺、精密仪器、仪表可有计划地布局在城区内;轻度污染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如机械制造可布局在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工业,应根据其污染的性质不同,慎重选择最佳区位(见图2)。

自然因素也是工业生产经常而必要的因素,对某些企业而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矿泉水生产中的水源;采掘业生产中的矿产资源等都是这类工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 常见中国工业区位题型及解读

1. 分析判断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需要根据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主导因素。

【例1】 读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其中◎表示指向性因素,×表示重要因素,○表示一般因素,完成下题。

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

A. 水果罐头制造B. 高级服装制造

C. 石油化工D. 有色金属冶炼

【解析】 该题提供了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根据题意可先分析区位要求和地方条件两个因素,两者匹配较好的是区位要求指向性因素的符号◎和地方条件中的良好,由此推断该工业部门应属市场指向型。再由题目四个选项中找出属市场指向型工业,应选C石油化工。

2. 评价某工业区位的条件

首先应考虑该工业区位选择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然后综合各区位因素的要求,本着综合、主导、持续等原则,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

3.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因素,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是以中国区域为载体的典型区位问题案例,一方面是工业部门的区位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某个区域的区域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中国工业区位涉及众多考点内容,理顺中国工业区位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考点内容之间的关系(见图3)是地理复习与解题的基础。

中国工业的区域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主要工业地区的基本概况。如沪宁杭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同时还需要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热点行业与区域,如能源工业发展重点以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为主。大力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对钨、锑、稀土等中国优势资源品种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节约使用资源,推进企业兼并整合;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或流域的保护、开发、整治问题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可以设置的有:分析影响某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析某工业部门的区位条件或优势、评价某工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分析某工业部门的最佳区位、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一般思维模式:首先应是一个区位问题,确认地理事物是什么工业部门,其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然后分别从工业部门和区域角度认清影响其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区域所能提供的区位条件,最后根据问题的设问角度,综合考虑时间、地点、工业部门及发展变化,将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等方面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统一起来分析研究,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例2】 图示为甲、乙、丙三地的位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 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 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 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4) 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所具有的有利区位条件。

(5) 丙地建成大型钢铁企业后,将会有轧钢厂、机械厂等企业在此集聚,原因主要有哪些?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分析 篇4

1、灌溉农业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光热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美国中央大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分析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

技发达。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与我国(西北、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气候类型不同)。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我国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不足:热量不足;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目前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3、季风水田农业

典型地区:我国太湖流域(亚洲季风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饮食偏好,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生产特点:(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中欧,新西兰,澳大利亚,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周围)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地形平坦(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饮食偏好。

5、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与海外市场交通联

系方便。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6、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默累-达令盆地(美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区位优势:(1)气候暖湿(2)土壤肥沃(3)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4)灌溉条件好(5)政

策鼓励

不足:水源不足(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

措施:东水西调

综合题答题模式:工业区位分析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合作: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工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

向世界市场。

3、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目前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问题严重,用地紧张等

区位分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2)煤炭能源的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

综合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4、城市工业布局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污染: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工业分散的意义: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0、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雄厚的科技力量;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业基础好;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综合题答题模式:资源问题

一、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问题:

环境问题: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堆放占用耕地,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污染。

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污染

造成运输压力

二、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能源需求量大;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三、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利用乙醇汽油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

四、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就业;

缓解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五、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的意义: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六、南水北调工程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

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

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

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滨州市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篇5

【摘要】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本文从滨州市经济现状的调查入手,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深入思考滨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滨州经济发展的建议,寻求一条适合滨州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 滨州

经济发展

区位分析

优势劣势 1.滨州市概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滨州市处于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全境地势大体是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渐次过度到大海,境内山地为泰沂山地余脉,走向近南北,仅邹平县境内有少量山丘地。境内除过境黄河外,以黄河为界,南部为小清河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各河大致流向东北,注入渤海。

2.滨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的“49字”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03.99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86.12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9.83亿元,增长16.6%,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3.滨州市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3.1区位优势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港航建设全面加快

3.2资源优势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9种,已开发利用的19种,尚未开发的10种。据地质资料显示,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滨州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31%;负十五米浅海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滩涂、浅水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业潜力巨大。

3.3农业优势

滨州农业基础良好。农、林、牧、渔各业发达,现已建成棉花、蔬菜、冬枣、水产、牧草基地,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阳信鸭梨等各具风味,驰名中外。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和“冬枣原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全市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62.95亿元,同比增长4.5%; 农业增加值135.93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播种面积640.8万亩,平均单产460.5公 斤,总产达到295.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2.4%和6.6%,粮食单产、总产均创历 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长。

3.4工业优势

滨州工业发展迅猛。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汽车和发动机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机械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十大产业(链)集群初具规模。“汽车上路、轮船下海、飞机上天”目标基本实现,陆、海、空立体化高科技产业框架正在形成。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盟威制造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9年夺得国内同行业之冠。鲁北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第一家无“三废”绿色化工企业。全市已有上市公司6家,累计募集资金59.2亿元,其中境外上市2家,募集资金4.89亿美元,列山东省第1位。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持保增长、促发展、务实效,工业经济呈现出逐月加快、稳步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生产逐月加快。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3.48亿元,同比增长15.61%,增幅由年初的5.68%逐月加快至年底最好水平,且高于全省0.67个百分点,同比前移6个位次,居全省第七位。

3.5政策优势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锁定“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的目标,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3.6旅游资源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汉孝子董永都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有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碣石山、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独特,滨州剪纸、惠民胡集书会、董永传说、博兴吕剧、沾化渔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节会有孙子文化旅游节、体育节、邹平读书文化节、家纺文化节、中国沾化冬枣节、阳信梨花会、中国无棣金丝小枣节

3.7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1998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5项,其中1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或星火奖。专利申请量658项。有4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987人,29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6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5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8.47万人,小学在校生32.11万人。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85%。有各类卫生院及卫生所124所,病床7536张,卫生技术人员10234人,其中医生4367人。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9枚、银牌3枚、铜牌9枚。2000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2009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在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和发展民营科技等方面均 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4.劣势分析

4.1经济结构不合理

滨州相比较与沿海其他城市经济还是比较落后,滨州市的产业结构层次也比较。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5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9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70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6.27亿元,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2:60.94:29.14调整为10.06:58.38:31.56。在滨州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滨州经济的发展迟缓,说到底是农业比重大,工业欠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是根本原因。4.2城市化水平不高

滨州所属各县都是人口大县。在滨州的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占60%以上,城镇人口占38.95%,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的乡镇中,但大多数镇都还是农业镇,不少城镇居民从事的还是农业或是涉农的简单加工业和流通业。4.3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本欠缺

教育投入不足。一是投入重心过低,经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二是投入比例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集中培训。由于缺少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与机制,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返回滨州的不多。当然,吸引人才就更困难。

5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5.1优化结构,推动转型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全力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2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努力担负好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5.3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实事,依法按规做决策,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全力保障民生,每年都确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十件左右的实事,挤出财力,腾出精力,一一落实,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全新的发展环境

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增强对投资者、经营者的吸引力,把滨州市打造成便于投资者创业和兴业的良好载体。

6总结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锁定“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的目标,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参考文献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篇6

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李双利(454650)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因素的变化,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2、掌握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工业发展情况,应提倡或避免哪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由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工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点。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

以理论为指导,多联系实际,分析各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及其变化,要求学生掌握工业区位的原理及应用,激发学生灵活思维,合理选择优势区位,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图片

(导入)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激励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愚公移山精神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愚公的故乡—济源被全国人民知道的却不多。可是今年的3.15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却让济源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播放视频)河南济源:双汇冷鲜肉“瘦肉精”

(教师)对于生猪养殖户和生产厂家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四个字:唯利是图,经济效益是工业生产活动考虑的主要因素。抛开瘦肉精事件,双汇是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济源双汇是双汇集团在豫北地区投资兴建的第一个项目,济源有什么“利”可“图”,能吸引双汇在此建厂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多媒体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教师)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因此,工业生产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工业的产出不仅包括产品,还有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多媒体展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工业在区位选择时就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市场、交通、原料、动力、劳动力、政策等,那么影响济源双汇建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案例一济源吸引双汇建厂的区位优势

(教师)同学们6人为一组,阅读手中的资料,经过分析、讨论,归纳出济源吸引双汇建厂的区位优势。

(学生)学生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材料展示)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为工程开工致辞。万隆说,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在豫北地区投资兴建的第一个项目,是双汇集团今后加大在河南的投资力度,推动河南由大粮仓向国人大厨房转变的重要工程。济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品可以直接辐射到豫北、豫西和河北等地,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她(赵素萍)要求,在双汇项目的建设上,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都要积极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为双汇项目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高效、优质的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最大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建设。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通过养殖每年可实现转化粮食50万吨,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1600多人,对推动我市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带动济源种植、饲料、运输等多个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展示)我来小结

(教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济源双汇建厂的区位优势:(1)原料丰富(农业基础好);(2)交通便利;(3)市场辐射范围广;(4)政府的优惠政策;(5)劳动力丰富。

(过渡)工业的生产,首先要考虑工厂的选址。由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实际上的工业布局不可能全部兼顾到,这就要求决策者考虑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多媒体展示)案例二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教师)鞍钢和宝钢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两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从图片中观察,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原料和燃料来源地有什么不同?

(问题研究1)同是钢铁工业,鞍钢和宝钢进行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工业在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的不同,我们把工业划分为不同的导向型。(多媒体展示)工业的导向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区位选择的原则。

(教师)鞍钢和宝钢各属于什么导向型工业?

(问题研究2)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特点反映了在不同的时期内,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济源钢铁集团是一个大型的钢铁基地,年产值超百亿元,名列河南省钢铁企业第二位,世界钢铁企业第9位。那么济钢建设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呢?

(多媒体展示)案例三济源钢铁集团的区位特点

(材料展示)集团简介从1998年3月起,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主导产品连续四次荣获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获得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颁发的“冶金行业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公司荣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先后被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华能沁北电厂、各省高速公路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指定为钢材供应商,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欧盟、日本、比利时、韩国、印度、西班牙、卢森堡、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遍布亚非欧美、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台湾等地区。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归纳出济钢的区位优势:(1)附近燃料(煤炭资源)丰富;(2)市场广阔;(3)交通便利;(4)水源充足;(5)政策支持;(6)劳动力丰富。

(教师)济钢在为济源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济源市环境质量下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济钢大气污染图片

(问题研究3)济源钢厂的布局是否合理?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由于工业生产的产出包括废气、废水和废渣,工厂在区位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环境效益。

(多媒体展示)不同工业的污染类型

(教师)造成大气污染的工厂要考虑盛行风,建立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建立在河流的下游;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问题研究4)既然济钢对市区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什么仍保留在那里,不让其搬迁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某些工厂由于搬迁费用太高、或政府的影响、或处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虽然明显区位不合理,但仍留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还需考虑社会需求。

(多媒体展示)不同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材料1:“十堰”汽车城现在已经迁往武汉,原来布局在西部山区

材料2:包钢开始建设的同时,在其附近又建一批纺织厂。

材料3: 20世纪80年代沿海经济迅猛发展; 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

材料4: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建厂。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大家了解到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降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考虑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要考虑污染类型进行合理的布局。而有些工厂区位的选择则要考虑

社会需求,如巩固国防安全、缩小地区差距、平衡性别比例、解决就业问题、个人偏好(乡土情感)等因素。

(教师)了解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下面让我们就来进行区位选择实践。

(多媒体展示)课堂实践

旅游规划区位分析 篇7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作为海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世界各个沿海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海洋资源开发来看,海滨、海岛旅游业与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等一起已构成海洋支柱产业。[2]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海洋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 500亿美元。我国拥有约300 km2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全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全省海岸线总长2 920 km,其中有大陆岸线2 292 km,有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海岛266个。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滩涂面积20.7万hm2。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海洋经济6大支柱产业。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4.6亿元,增加了超过18倍。为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及区位优势,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沿海经济带,将为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辽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必须看到,与海洋旅游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我国沿海一些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的海洋旅游开发尚不完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不平衡。为促进辽宁海洋旅游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领域发展,科学评价辽宁海洋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并以此制定有效的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辽宁海洋旅游区位优势特点

区位优势泛指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或某项经济活动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也必然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3]区位优势的构成条件十分复杂,其因素涉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区位优势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海洋环境为凭借,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区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从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辽宁省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海洋旅游产业的区位特点。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海洋旅游资源区位

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 海岸线绵长, 周围海域辽阔, 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类型多样, 其间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由于受到海岸地质地貌、海岸类型、海水动力条件及历史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陆海岸线、岛屿数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旅游城市和近海海水质量状况等6项指标, 通过国家海洋局“200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07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所提供的数据资料, 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区的海洋旅游资源状况。其中指数确定的方法是:根据各样本原始数据, 确定各组中位数, 以中位数为基数, 除以其他各数值, 得到各项目指数, 各项目指数求和并排序得出评价结果。

从统计结果及相关研究可知, 辽宁的海洋旅游资源条件总体上在全国处在上游位置, 海岸线绵长, 海滨城市多, 近海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也不乏具有较高等级, 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受到包括重化工业比重大、沿海垃圾的无序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沿海水环境状况质量不高, 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分布的大连湾、锦州湾、辽河口等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为此制约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海洋旅游客源区位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发展的客源区位条件在海洋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的客源条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区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产业规模等。选取区域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代表客源区位的经济基础条件,以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和星级酒店数量代表客源区位的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客源区位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虽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同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相比,产业发展的客源区位优势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处在中游水平。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辽宁省海洋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在其他领域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和区域合作等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三)海洋旅游交通区位

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在一定意义上,海洋旅游发展的资源区位和客源区位优势是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来实现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四大方式,并分别以铁路旅客周转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规模以上港口数量和沿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具体指标,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民航总局《200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的交通区位条件。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同我国沿海多数省份比较,辽宁省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辽宁省铁路网密度高,高速公路、港口运输、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且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与浙江、福建、海南等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好的省份比,辽宁的滨海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实施“海上辽宁”战略,构筑“五点一线”海洋经济产业带,将更加凸显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和良好条件,对沿海旅游交通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促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

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整体性,海洋旅游产品有着可替代性,传统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管理工作又涉及交通、林业、农业、国土、文化、宗教、水利等诸多部门。从辽宁沿海自身来看,辽宁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但总体上讲,辽宁省环渤海六市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大于空间的竞争性。[4]“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旅游的发展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区域合作、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从发展区域旅游来看,辽宁与河北、天津、山东等省份同处于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沿海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通过走联合开发、整体开发、系统开发的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摆脱辽宁自身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方面的较不利局面。环渤海区域各级政府及政府间通过协商统筹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联合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对旅游资源、产品、路线的整合和优化,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旅游大环境的改善提高。同时,辽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向内陆延伸,与内陆省市加强合作,把海洋旅游与内陆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互派客源、组合包装旅游线路,以塑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搞好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跨区域旅游的游客中转站,在区域旅游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城市拥有的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旅游产品,由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5]辽宁省滨海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高,这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巨大优势。旅游城镇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它们在旅游、交通、网络、信息和设施服务等方面联系紧密、协作顺畅,在服务旅游者这个层面上达到互补,实现共赢。根据旅游城镇体系的作用和辽宁的实际特点,构建以大连为核心,以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区域中心,并由若干个沿海特色旅游乡镇所构成的海洋旅游城镇体系。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的启动,为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了机遇。大连作为全省海洋旅游的核心,要突出其极化与扩散效应,通过提升海洋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提高对辽宁海洋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五个海洋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树立差异化的海洋旅游形象,实现海洋旅游功能互补;若干个海洋旅游特色乡镇要以具体的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重点开发、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适应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构建滨海旅游城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航运交通,优化海上旅游交通结构,逐步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交通体系。

(三)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文化的整合和提升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6]它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远,长海县广鹿岛小朱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6 000~4 000年前,这里的渔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作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的近代军事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浪漫时尚的现代海洋休闲文化。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往往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从海洋文化中找到了立足,彰显了旅游资源的优势。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从纷繁复杂的海洋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经过精心选择、挖掘、整理和组合包装,向旅游者推出能够展示辽宁大海独特魅力的海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辽宁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不仅要突出与内陆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海洋文化特色,同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到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坚持市场导向,针对东北、内蒙、环渤海区域等主要客源的文化背景,注意实施开发的差异化策略。

(四)坚持海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海洋旅游产品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7]近些年来,除了大连地区的观光、度假等几个常规旅游项目开发得较好外,辽宁省其他相关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明显发挥出来,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专项和特种旅游项目相对缺乏。多数海洋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性差,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系列。辽宁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形成以大众游客为主导,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实现在观光、度假产品基础上的,包含海洋文化旅游、体育竞技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旅游、海岛及远洋探险旅游、豪华邮轮旅游、潜水观光旅游、节日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多种旅游的立体产品格局。同时,要不断增加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提高产品的体验价值。通过参加海洋旅游活动,不仅使游客充分享受到“看海、吃海、玩海”的乐趣,更要使他们能够“亲海、爱海”;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愉悦心情,恢复身体,还要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意志受到磨练,理性得以升华。

(五)把海洋环境保护放到突出的地位

辽宁省是一个工业大省,重化工比重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膨胀和沿海开发范围的扩大,海洋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据统计,辽宁沿海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沿海污水入海总量的10%。这些污水多由沿海排污口、入海河口、港湾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入海。[8]根据《2007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当年全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达8 150 km2,比2006年增加2 800 km2。滨海湿地和海湾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加剧、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加重、生境丧失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影响了滨海景观环境的健康和食物安全,是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主要威胁。为此,在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发展的规模总量、时空安排和战略重点等都要进行科学筹划。搞好海洋资源普查,坚持有重点、分时序、重效益的开发原则,对一些到目前为止开发难度较大、高品位的海洋旅游资源,宜妥善保护,以便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明, 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35-50.

[2]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5) :91-96.

[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26-30.

[4]李悦铮.辽宁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114-119.

[5]董志文.旅游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J].海岸工程, 2002, 21 (1) :57-62.

[6]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7]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 2007 (1) :123-125.

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篇8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与周同要素的联系。“区位”贯穿了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我们主要会进行这样一些角度的区位分析,如图1:

近年来的全国各地地理高考试卷也越来越高比重地考查“区位”,通过区位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8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就有如下的考题考查了“区位”(如表1,不含选修题)。

这些“区位”高考试题的解答需要以区域地理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局部地区区域地图的辨认和地图信息的解读为依托,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入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相联系,并要用准确的地理语言熟练地答题。

二、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一)区位的分析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性的思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如在分析农业区位布局类问题前应先全面回顾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从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和人文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区位因素。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题需求

在对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分析该区域所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可能会淡化本质,所以关键是要针对区域特点抓住主导因素,进而回答出问题的实质。主导因素就是指所有影响地理事物区位的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例如不同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东北大豆种植、江南丘陵茶叶——土壤;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河两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种植——光热;云贵高原梯田农业、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地形。

3动态性原则——把握区位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基本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例如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扬州、济宁等)的繁荣与衰落都与京杭大运河交通功能的发展和衰落密切相关。

4因地(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注意区位联系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家具制造业一般考虑家具不便于长途运输,应接近市场,但黑龙江伊春市家具制造业的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接近原料;纺织业的发展一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料,所以往往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原料的地方,但是我国在钢铁城市包头也布局了纺织工业,则主要是考虑要平衡男女性别比例。

(二)区位典型问题与答题策略

案例1(2008年海南卷)如图2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区域微观图考查交通线的区位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少,结合图像,比较兩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破坏半荒漠地区的植被。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策略提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对城市、交通线、农业、工业等地理事物区位选择的要求有准确且充分的理解,然后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所给定区位的差异,从而寻找最佳区位。

案例2(2008~2009年泰州模拟卷)图3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图4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3的信息判断:该地区东南部的地形是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图4的两幅气候统计图中,反映图3所示地区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_图。

(3)从水系、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该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4)试评价影响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首先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图3是我国某地区,那么应该的气候类型是图4中的①一亚热带季风气候,那么可以进而分析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展的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气候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以很快分析出来,同时还要根据图3所示的信息情况分析地形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利与不利条件。

【参考答案】(1)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河流曲折,村落较多(2)①

(3)支流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地势平坦;降水集中。(4)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东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有寒湖、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土壤贫瘠、酸性强;西部丘陵地带的陡坡不宜发展种植业。

【策略提示】本题尤其是其中(3)、(4)两问的解答需要考生能贯彻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因素的全面性,例如洪涝灾害就会涉及到气候、水系、水文、地形等众多自然因素;而在对因素进行评价时,则要注意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案例3(2007年全国卷I)图5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两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工业布局,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第(1)题,东部工业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的郊外,河流下游,符合环境效益;又靠近河流,铁路,交通便利,可降低成本,符合经济效益。第(2)题,首先要说明,两厂都属于污染严重型企业,当时符合环境要求,但随着城市化推进,现在已在居民区,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故应搬迁。此题综合考查考生观察力、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向,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以前)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策略提示】本题(2)实际上比较好的体现了对区位的分析要以动态性的思维。本题中的西部工业区早期的布局基本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但是随着区域情况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来审视新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区位的合理规划。

三、试题演练

1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6。当地1月均温为3℃。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7)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某地并填表。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原因是: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上一篇:十篇读后感下一篇:2018墙体广告制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