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精选6篇)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篇1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这就是大师的教学,总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植树问题看起来复杂变化多端,俞老师将它们归结为一类问题,即种在点上的问题,再由这类问题产生出一些特殊情况,点和段的问题实质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模型,学生只要循着头脑中知识的结构去寻找相应的模型,对问题进行转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整节课在俞老师幽默而独特的语言魅力鼓舞下,在俞老师似是信手拈来而又步步深入的思维辨析下,在俞老师形散神不散的数学思想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每时每刻都经历着强烈碰撞,与会师生堪称享受了一回思维大餐。俞正强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看似平云流水,缓缓流淌,实则暗藏急流险滩,平缓中述说着深刻。正如俞老师的那句话:不要催促,让河流以自己的速度前进。俞老师低头找孩子们的幸福,而我们最需要学会低头思考。在这次学习中,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正宪老师和华应龙老师。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饱含着她那浓浓的师生情感味,她柔和的声音,亲切的笑容,贴近生活的事例,精湛的设计,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如一汪清泉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以新颖的阅兵为研究背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考性为一体,在阅兵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五天的专家引领、课堂教学展示,无不深刻贯穿了“新常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正如一句教育格言说的那样: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用心做事,用爱育人。谢谢大家!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篇2

1 试题分析

1.1 试题形式如故——“走近大众学生”

2009年高考数学许多试题源于课本, 略高于课本, 如第1, 2, 3, 4, 5, 7, 11, 15题等, 都由课本例题习题进行恰当变更、迁移、综合、创新整合而成, 给人以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虽说6个解答题要想全部深入有一定困难, 但形式熟悉这让考生的情绪比较稳定, 这从走出数学考场的学生表情得以说明.

1.2 试题注重双基——“走进大众学生”

2009年高考数学试卷考查集合、复数、算法、导数、圆锥曲线方程及基本量, 函数的性质、数列、解析几何、立几定理的理解、三角函数图像等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关注通性通法, 谈化了特殊的技巧.

比如15题:设向量a= (4cos α, sin α) , b= (sin β, 4cos β) , c= (cos β, -4sin β) .①若a与b-2c垂直, 求tan (α+β) 的值;②求|b+c|的最大值;③若tan αtan β=16, 求证:a//b.本题考查了两个向量的关系、向量的运算, 如数量积、模以及向量与三角等重要知识点, 蕴涵考查运算推理的基本技能.

又如16题立体几何重点考查的则是立几中两块重点平行 (线面平行) 、垂直 (面面垂直) 关系.

1.3 试题难度得当——“走近大众学生”

2009年高考数学突出对基本知识的考查, 全卷没有一道偏题、怪题.试卷依据考试说明, 突出对教材基本内容的考查.整卷试题的坡度较好地实现了由易到难, 低起点、入口宽、逐步深入的格局.填空题总体比较平和, 第1至10题、13基本上属于2步左右思维, 不需太繁的计算, 感觉顺手.第12题是由立体几何公理与定理的“拼盘”试题, 点略多, 难度不大;第11, 14题则对语言之间 (文字与数学或符号) 的简单转换.解答题中15, 16比较简单, 学生容易得分;17, 18, 19, 20题都设有多问, 或低度相当或略有梯度, 能让不同素质的学生享受各自比较理想的成功.全省数学约98分的平均分 (不含附加题) 也说明了这一点.

1.4 试题体现能力——“走近大众学生”

一份试卷的好差, 既看能否从题型、难度等方面适应大众学生, 又要看能否透过试卷以知识为载体, 以方法为依托, 体现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为目的的命题要求.辩证地说这也是“走近大众学生”.本文择其要浅谈几点.

1.4.1 考查语言转化与观察能力

如第14题: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q|>1, 令bn=an+1 (n=1, 2, …) 若数列{bn}有连续4项在集合{-53, -23, 19, 37, 82}中, 则6q=____.

本题将|q|>1, 令bn=an+1 (n=1, 2, …) 转化成文字语言则是将各数按照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 各数减1, 观察寻找构成等比数列的4项.虽放在填空最后一题, 对大部分考生基本的语言转化, 观察分析还是具备的, 因此还是可以得分的.

1.4.2 考查深入探究能力

如第17题:设{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Sn为其前n项和, 满足aundefined+aundefined=aundefined+aundefined, S7=7.

(Ⅰ)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Sn;

(Ⅱ) 试求所有的正整数m, 使得undefined为数列{an}中的项.

解 (Ⅰ) 设公差为d, 则

aundefined-aundefined=aundefined-aundefined,

由性质得

-3d (a4+a3) =d (a4+a3) ,

因为d≠0, 所以a4+a3=0, 即2a1+5d=0.又由S7=7, 得undefined, 解得a1=-5, d=2.所以{an}的通项公式为an=2n-7, 前n项和为

undefined

令2m-3=t, 则

undefined

因为t是奇数, 所以t可取的值为±1.

当t=1, m=2时, undefined, 是数列{an}中的项;当t=-1, m=1时, undefined, 数列{an}中的最小项是-5, 不符合.所以满足条件的正整数m=2.

本题第 (Ⅱ) 问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纵向深入分析, 让undefined成为数列{an}中的项需要undefined为奇数, 经过代换后需要undefined为奇数, t只能在±1, ±2, ±4, ±8选取±1, 最终合题意只能当t=1, m=2.

又如第20题以二次函数为载体, 考查含参数及绝对值函数, 重点考查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 入手易, 深究难.

1.4.3 考查数学应用能力

如第19题:按照某学者的理论, 假设一个人生产某产品单件成本为a元, 如果他卖出该产品的单价为m元, 则他的满意度为undefined;如果他买进该产品的单价为n元, 则他的满意度为undefined. 如果一个人对两种交易 (卖出或买进) 的满意度分别为n1和n2, 则他对这两种交易的综合满意度为undefined.现假设甲生产A, B两种产品的单件成本分别为12元和5元, 乙生产A, B两种产品的单件成本分别为3元和20元, 设产品A, B的单价分别为mA元和mB元, 甲买进A与卖出B的综合满意度为h甲, 乙卖出A与买进B的综合满意度为h乙.

(Ⅰ) 求h甲和h乙关于mA, mB的表达式;当undefined时, 求证h甲=h乙.

(Ⅱ) 设undefined, 当mA, mB分别为多少时, 甲、乙两人的综合满意度均最大?最大的综合满意度为多少?

(Ⅲ) 记 (Ⅱ) 中最大的综合满意度为h0, 试问能否适当选取mA, mB的值, 使得h甲≥h0和h乙≥h0同时成立, 但等号不同时成立?试说明理由.

分析 (限于篇幅, 详细解答略) 猛然一看, 此题以生活中的满意度为背景, 问题的表述较长, 需要考生耐心读懂题目, 给人感觉似乎“难”.考查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考查在模式识别后落脚到数学方法的运用上.考题中的变量均以字母形式出现, 加上 (Ⅲ) 探索存在性语气的命题方式也增加了应用题的难度, 这也是广大考生不太适应的.因此借此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应试心理与实际数学应用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说明的是本题同时也是江苏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比较正规的应用题.

2009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不靠一题把关, 而是多题体现能力要求, 这符合不同学生不同发展, 各有收获的命题思想, 从一个侧面“走近大众学生”.

1.5 试题若再完美——仍能“走近大众学生”

笔者注意到2009年高考试卷有两题的命题方式是几乎相同, 即“17题 (Ⅱ) 试求所有的正整数m, 使得undefined为数列{an}中的项;18题 (Ⅱ) 试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 都是要求考生将符合条件的答案穷尽, 看似答案较多, 其实只有有限的一或两个.如果考虑到试卷已有平铺直序型问题, 有存在探索性问题, 有无需过程的猜想型问题, 那么两个答案穷尽收敛性问题中是否可以将其一改为开放型问题呢?譬如18题 (Ⅱ) 改为“试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一个坐标”也许试题的形式将更丰富, 更完美, 从答案可以知晓这仍能“走近大众学生”.

2 高三复习反思

2009年高考落下帷幕, 反思一年来的高三复习, 两个问题浮现脑海.即高三数学复习是否已经服务大众学生?高三调研测试是否已经立足大众学生?

2.1 高三数学复习是否已经服务大众学生

新课标明确蕴含让人人学不同价值的数学的指导思想, 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一门自然学科, 这让我们的高三复习在注重思维和关注大众时有点难以平衡, 不知不觉中把复习难度提升, 不知不觉中眼里只有一些“有效性”, 从而让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应有的关爱.

2.2 高三调研测试是否已经立足大众学生

复习自然离不开考试, 需要考试来了解教学效果、复习质量, 那么高三调研测试是否立足大众学生?不同地区的调研试卷难度不一, 甚至相差较大.考试难度与复习难度相差也较大, 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测试和复习不能脱节, 每一阶段的调研测试内容范围可以不一, 目的可以不同, 但必须立足于大众学生.同一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大众学生标准是不一的.

3 高三复习建议

3.1 注重双基训练——立足“大众学生”

2009年试卷的更加突出反映了数学双基的重要性, 只有我们更加重视双基, 才能确保基础题的较高得分率.教者严格对照教学大纲和考纲进行复习, 要把握好一轮复习的双基与二轮复习双基的区别.具体来说, 一轮复习的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 配套跟踪练习, 进度可以适当慢些;二轮复习的双基则应是语言间转换的基本方法、转换背景间的基本技能, 讲解时力求分解到位 (即分解到基本知识点、基本做法) .

3.2 培养探究能力——满足“大众学生”

3.2.1 增强试题的阅读分析

教师必须将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的训练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给学生读题的时间、理解的过程、咀嚼的感受, 不能一味的赶进度、加大课时的容量, 而忽视学生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还要注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解读能力和培养, 有些新题主要新在数学符号和信息的呈现上.

3.2.2 转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学生解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各种语言的转换不到位, 因此有必要增强对问题的改述意识的培养, 有意识地将同一句话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尽管2009年的高考涉及面不大 (第11题、14题有所体现) , 我们仍然认为必须关心它, 它是数学分析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3.2.3 切换试题的生成背景

2009年的考试说明提到要增强学生个性品质的考查, 而且认为考查的一个手段就是通过一些新题来反映.一些新题无非就是将问题的背景、形式等做了巧妙的伪装, 增加试题背景切换的训练势在必行.我们建议相关数学杂志上刊登的“藏题新掘”和各地有影响的模拟试题, 还可以适当通过课堂, 联系实际, 发动学生, 参与对试题的改编, 一举多得.

3.2.4发掘试题的潜在功能

2009年高考试题不少是课本例习题的发展与延伸 (前面已经提及) , 对它的处理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点评, 如果能将其前后联系, 组合拓展或一题深究, 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对网络和杂志上的好信息、好做法, 进行收集、整合, 变科研成果为思维“生产力”, 这几年我们一直注重对一些好题的再利用, 其中2004年在二轮复习后阶段选用了《数学通报》2004年第3期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性质的文章, 并且将其仿照上海试题的特点改编为类比题供学生训练, 巧合的是2004年天津卷22题却是它的一个特例.

3.3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2009年上半年国家三部委对高中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课时统一、自习、自修不许上课.无疑需要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高三的复习课不可能再是大量的习题、枯燥的训练, 教师的观念、方法是需要反思与改进, 需要多学习、多实践, 把教师高效的教与学生有效地学紧密地联系, 把高三的复习课上的更精彩.事实上要想把前面3.2所讨论的内容落实好还是个很有价值的微型课题!

我们衷心希望高考数学走近大众学生, 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尖子生”, 从而让学生走进数学, 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走近名师,感受经典 篇3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同时也感谢我们教研组的同事,他们给了我支持和帮助,让我再一次走进了经典的课堂。走进“现代与经典”,走进小学数学界得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的精彩,本次学习,我们有幸听到了华应龙、刘松、徐长青、刘德武等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有刘良华博士的精彩报告。亲眼目睹了名师的课堂,我被他们精湛的教育水平、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名师的课堂,那先行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间动的教学风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相辉映,充满童真的快乐游戏,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高超的教学,犹如甘露播撒在我的心田,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其中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想起徐老师的课还是历历在目,那么生动、那么有趣,全场老师学生笑声不断,他的睿智与幽默、他那耐人寻味的体态、巧妙精辟的言辞,让全场师生轻舞飞扬的享受着数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教!

一、看似无意的课前交流

在整个课堂上,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积极发言,再到妙语连珠、有理有据。我想这是因为徐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课前情绪的调动,这也是徐老师所提倡的课堂的进入要好好的设计。课前与学生的交流独具匠心,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彼此熟悉,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目的,在交流中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也在传递一种数学思想,像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数学?如何来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怎样倾听?怎样说别人能听懂的话,做别人能看懂的事。都有深刻的寓意。

二、如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法宝”不以正确答案为止步。在课堂上,徐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进行思考,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徐老师教给孩子们要“知难而退”,这可引起了孩子们的质疑,都说应该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后来徐老师指出这是华罗庚爷爷交给我们的一个好方法。“退”要“退”到最简单而又不丧失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地步,就是退到问题的边缘,然后告诉孩子“退退退,回头看,找规律”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退”要“退”到最简单而又不丧失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地步。退退退!其实就是进进进!“退”要勇敢的退,而“进”又要小步的进,接着在回过头看找出数学当中的规律。徐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配上他滑稽而又流畅的动作,可谓别具风格,这种挥洒自如、激情幽默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就连在场的各位老师也都被徐老师的教学和幽默征服了。

三、课堂中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有尊严的学习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是只要能说服别人,只要是别人能听懂你说的话,能看懂你做的事这样简单,让孩子时刻充满自信。课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张纸撕拉撕拉撕两下,让学生猜想变成几片?在学生猜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才出四种答案还都说出了自己猜想的理由,他还教育学生说话说完整话,让别人必须听懂你 的话,告诉学生说别人 听不懂的话等于没说,严格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时,他总是握住他的手,大声说:现在我宣布正确答案就是,1片,四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问孩子:你有什么想法与感受?你现在心情如何?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四、简约教学不简单

在徐老师的报告中,认为:“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简约教学的主要理论是“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徐老师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而快乐的课堂: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

走近窦桂梅 感受名师魅力 篇4

这次有幸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驻足“千课万人”会场上,我被这恢弘的气势所震撼和折服,逸夫体育馆里,名师云集,我们目睹了孙双金、王红、薛法根、管建刚、虞大明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每一位名家在课堂上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行云流水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但是我更是为窦桂梅老师的讲座所叹服。

她曾经是一位音乐教师,于是我感慨:难怪她的课上得那么美,那么有韵律。买来她的书,才开始认真了解她,原来她只是曾经代过音乐,却承担了大型的公开课。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啊?上网,她的事迹铺天盖地,从一篇篇钦佩的文字中,我了解了她,从一个普通老师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历,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她对教育的情结,可用“四个情”来概括。

首先,是她对教育的痴情。有谁会主动放弃留校的机会,去一个普通的小学任教?她这样做了;有谁愿意放弃轻松的岗位,非要去教累人的语文?她却为此处心积虑,当她抓住机遇来到一所小学时,确已人满为患。于是,缺什么老师她教什么,在学校繁琐细碎的每一个环节中乐呵呵地“跑龙套”。她是个做什么都扎扎实实的人,在小学跑龙套的五年中,教过数学,教过美术,教过音乐,甚至教音乐时还承担过大型公开课,转了这么多学科,她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语文,终于抓住机会,当上了梦寐以求的“语文老师”。―――这就是窦桂梅,对教育的痴情,是她走向成功的力量之源。

其次,是她对课堂的激情。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窦桂梅是个性情中人。无论有多疲惫,一旦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能营造一个磁场,如同头上有一轮光环,让人不容拒绝地被吸引。她的声音,抑扬顿挫,柔美情深,富有感染力。她的这种激情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她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因为这是来自于她心底的自然流露。有人这样评价她:“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再者,是她对学生的倾情。在课堂上的窦桂梅是全情投入,激昂处她和孩子们一起激昂,缠绵处她和孩子们一起缠绵。高兴,她和孩子们一起击掌;伤心,她和孩子们一起落泪。课堂上的窦桂梅全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孩子,倾情挥洒着童真。难怪有人说,她的精、气、神全在课堂上。窦桂梅说,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她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心人生的阅读。美在超越,超越于犄角旮旯的现实世界外,洞开了有厚度的精神世界。美在心灵可以放飞,梦想可以驰骋,而这样的自由无拘束,正来自师与生共同建构的心灵世界,也来自阅读所带来的丰厚的人类文化。

最后,是她对文本的深情。有人说,她当演员也会出名,的确,整个课堂就像一场演出,她就像出色的指挥家,孩子在她的指挥下,演奏一首首生命的歌曲。

演员在演绎别人,而她在演绎自己的为师人生。演员演戏,她在演心,演自己。所以,我们发现,她好像不太在意别人对她的要求,甚至“束缚”。于是,你会感觉她的课不能用完美来评价,而是一种豪气,大气。

走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大师风范 篇5

11月9日下午,***“走进***系列讲座:地·接地·接地网”如约在控制管理楼319会议室开讲。此次讲座由***主办,***专家***作为讲师。两个半小时的专家课堂,犹如畅游在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受益匪浅。***主任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课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上内容充实

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主任从我们熟悉的大地到***的接地网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地、接地、接地线、接地体、接地装置、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接地电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专业名词被他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精彩呈现。结合专业知识,他为我们讲解了生活中许多安全常识的来龙去脉。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像直流偏磁、反击电压等更为复杂的专业词汇,他有时用我们熟知的例子做比喻,有时又用画图结合公式推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听了***主任的讲课,让我这个“隔行人”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尾交流互动

在讲课结束后,***主任又专门安排了半个小时的交流提问时间,大家思维相当活跃,提出了很多问题:“**主任,***电缆发热严重是怎么回事?”“**师傅,直流和交流触电哪个更厉害?”“老**,***的接地网络热稳定又将怎么计算?”„„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主任不厌其烦地一一为我们解答。在解答过程中,他全部采用交流互动的模式,让我们有效学习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加近距离接触专家的机会。

课下用心感悟

走近“世界鞋都”感受制鞋魅力 篇6

◆米兰鞋展引领世界流行趋势

意大利米兰国际鞋展是目前欧洲档次较高、规模较大、最具影响的国际性专业鞋展。米兰鞋展展出的鞋品绽放着古老与现代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突显了自由、多变的时尚灵感, 诠释了世界流行趋势:

1、突出细节:印花、金属色铆钉、流苏穗、皮带扣, 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现代迷彩亦被运用, 每一个细节都让最新的流行元素表露无遗。

2、金色依然:金属鞋头和带有装饰的鞋面形成时尚美感。金属交叉鞋带成为了一个新颖的扣件选项, 与金属色的廓形套穿, 彰显着奔放不羁的现代效果。女鞋采用厚实的防滑底, 实用而又不失现代风尚。而绛红色将成为2014年鞋类产品、皮具产品的流行色。

3、百搭成风:光泽感兰花紫色、活力感的粉调色彩和紫红色调都会出现在这个时代, 意味着百搭时代的到来;抛光皮革加上新颖的原色, 让靴子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场合;把休闲运动鞋底与精致的皮革鞋面结合在了一起, 也可以构造出百搭的鞋型。

◆世界名品橱窗光彩熠熠

徜徉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或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商业街上, 到处是一片鞋的世界, 世界大牌名品琳琅满目, 五彩缤纷, 高端大气上档次。它们的橱窗展示各具特色, 鲜有跟风模仿或照抄的现象。

1、LOEWE是异军突起的西班牙奢侈品品牌, 店铺以精美、奢华的装修及陈列引人注目。皮具的陈列让店铺春意盎然, 炫耀着皇室高端奢华感。

2、普拉达橱窗, 简约, 明快, 透亮, 衬托了光明与时尚。橱窗中经典女鞋与花裙相搭, 诠释了时代的快感;普拉达橱窗, 展演了未来之势。

3、爱马仕橱窗, 色彩永远是光的姐妹, 在光的作用下, 爱马仕皮包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我们的眼球, 黑色的边沿及饰品与光的结合, 使爱马仕产品的个性在瞬间点燃了奢侈的梦想。

无论是意大利或西班牙的商业街上的实体店的生意都很好。欧洲人普遍认为, 虽然电商兴起, 但实体店并不会被淘汰, 因为实体店购物的体验式服务是电商所达不到的, 因此好的品牌的实体店对未来的前景是很乐观的。

◆意大利鞋制作考究内涵丰富

意大利有“世界鞋都”之誉, 其手工制鞋在世界闻名遐迩。此次在意大利马尔凯大区, 我们观摩了FABIANI、LORI-BLU两家鞋企, 现场感受了意大利的制鞋魅力;在佛罗伦萨, 我们受邀参观了三家制鞋企业, 三家企业均为我们安排了一场专场走秀, 展示了自己企业制作的精美鞋履。意大利鞋厂做皮鞋, 不求量大, 每双都像中国鞋厂做“样品鞋”一样精细。

1、手工化:据介绍, 世界上最早的手工制鞋作坊是出现在意大利, 如今, 意大利60%的制鞋厂仍然在坚持使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方式做鞋。我们参观的一个意大利鞋厂并不大, 仅有几十名工人, 锤子、鞋锥、割刀、鞋钉凌乱地铺在桌面上。这些鞋厂接的活数量都不太大, 10双20双都做。他们的制鞋理念不是求量, 而是求精, 希望把品牌的魅力、文化做出来, 中国鞋业素来追崇的“量产”、“规模化”与之相比, 着实有点“黯然失色”。意大利的这种制鞋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工艺化:意大利制鞋有着极其突出的特点———工艺化。意大利鞋匠用灵巧的双手给每双鞋赋予了新的生命, 使意大利鞋成为个人品味甚至身份的象征。手工制鞋工艺在意大利不但被保存得很好, 而且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意大利生产的鞋很贵, 有的可以达到每双3~5万人民币。意大利一鞋厂老板认为, 他们生产的鞋贵, 绝不仅仅因为鞋是全手工制成, 而是制鞋工艺化背后的文化价值。制作工艺已然是意大利鞋的一张王牌。

3、思想化:欧洲很多的皮鞋品牌都是以创始人的姓名命名的, 有的已传承两三代人。意大利鞋并不注重仅仅把鞋样制作出来, 而注重的是创作思想, 也就是鞋类产品的特色、个性化和艺术化。意大利设计师有跟香奈尔 (Chanel) 、迪奥 (Dior) 、古驰 (Gucci) 、PRADA等奢侈品品牌合作, 他们对流行文化、色彩和原材料有自己的理念, 而这正是中国鞋样设计师所欠缺的。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12月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