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划文本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活动策划文本(精选8篇)

活动策划文本 篇1

宣传活动方案1

一、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

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紧抓主题,围绕“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宣传载体,传播应急救护知识与理念,推动红十字救护工作的开展。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感受红十字“救”在身边,扎实提升推进我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

二、促进“救护培训百万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根据省红十字会下达的“救护培训百万工程”培训任务,结合上半年进度情况,全区继续开展救护技能培训“五进”活动,面向全区群众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和群众性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急救日期间,可通过应急救援逃生演练、救护技能演示、救护知识讲座、防灾避险知识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积极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全区各办事处认真指导社区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每个办事处至少有2-3社区引领示范、开展专项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救护培训活动,并邀请交巡警部门为群众交通安全法规,提高社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发挥救护培训基地及“博爱家园”作用,面向公众及社区居民开设“红十字救护培训公益大课堂”,积极推进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加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相关救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群众遇事不惊、遇灾能避、遇险能救。

四、开展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

在区中小学中围绕20--年“世界急救日“主题“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讲座、防灾避险演练、普及救护知识培训等活动,让更多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危难面前能逃生避险、自救互救、保护生命安全。

“省红十字示范校“继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可带头邀请交巡警部门给学生及家长开展交通知识安全讲座,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为学生的校园安全、出行安全、人生安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五、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各单位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在此期间,提前精心策划安排,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演练及社区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载体,围绕主题传播救护知识与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促进公益性应急救护十万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品牌。

宣传活动方案2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主题

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节能降耗保卫蓝天

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

三、活动安排

1、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各种会议,开展节能知识竞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典型经验专题宣传活动,举办能源紧缺体验、绿色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无纸化办公和反对食品浪费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大节能低碳宣传力度,普及能源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知识。

2、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倡导工作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除特殊场所外,停开办公区域空调一天;停开公共场所(如走廓、卫生间等)照明一天。

3、自行制作宣传展板和悬挂宣传标语条幅。在办公区域或重点区域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同时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普及节能和低碳常识,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节能意识。引导职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4、“节能公益短信”宣传活动。节能宣传周期间,还可以通过短信、QQ群、微信群等形式发送“节能公益短信”。

四、有关要求

各部门单位要把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安排,周密部署,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宣传,确保取得良好宣传效果。节能宣传周结束后,要对活动情况及时总结,将开展活动的总结材料报送乡节能办。

宣传活动方案3

今年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为充分调动本市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各界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本市标准化工作上新台阶,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我局将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年)》等文件精神,结合《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20--年--市标准化工作要点》,在“世界标准日”期间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标准化宣传活动。

为使“世界标准日”期间开展的宣传活动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影响力更大,促进标准化意识的提高,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世界标准日”宣传活动方案的征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目的

通过此次征集活动,展示思路开阔、形式新颖、效果良好的活动方案,发掘优秀项目,广泛发动宣传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二、征集内容

1、开展20--年世界标准日主题及相关活动。

2、围绕主题开展相关标准化活动。

三、工作要求

充分体现标准化在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今年--市标准化工作重点,突出标准化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对接国家战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区域标准化工作的特点以及近期工作重点、焦点,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工作亮点等方面开展活动。

活动方案应做到完整、有特色、可操作性强,具体形式不限。

1、各单位要把征集宣传方案活动作为推动本部门、本行业、本区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措施,发动相关单位、人员广泛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

2、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准备宣传活动方案(方案应包括名称、实施时间、主要内容、效果预测等),并于-月-日前将具体活动方案的文本与电子版各一份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我局标准化处。

3、我局将根据上报方案统一安排和部署。对于活动方案有创新,并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组织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鼓励。

宣传活动方案4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依法治校工作,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开展本年度“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宣传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二、时间安排

20--年12月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以“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法制基地、板报、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台、中心小学网站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14周2、开展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15、16周3、做好校园宣传氛围布置,电子屏上滚动宣传法制标语,布置一期法制宣传橱窗。——14周4、请法制副校长霍校长作一次法制讲座,向师生宣传法律法规知识。——15或16周5、组织师生普法测试。试卷内容涉及《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16周6、组织参观一次法制基地——江宁法庭的活动。(日期待定)

7、观看一次法制教育宣传片。——15周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处室、班级要高度重视,把做好今年“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作为当前学校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形式多样,注重实效。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3、及时总结,及时上报。及时收集、整理、总结好本校开展“12?4”法制宣传活动的情况,及时向区教育局法制安全科报送我校“12?4”法制宣传活动的阶段性工作信息。

宣传活动方案5

加强青少年学生税法宣传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税收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的税法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税法宣传教育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面向全市中小学生,联合举办2018年--市青少年税法宣传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各基层局、全市各中小学校

协办单位:--市青少年宫

三、活动内容

本次系列活动主要包含“我身边的税收故事”征文比赛、“青少年画税”漫画比赛、“税法校园行”宣传教育活动和“青少年学税”小记者采访四项活动。四项活动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附件。

四、奖项设置

比赛及活动面向全市在校中小学生,其中征文比赛和漫画比赛分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主办方将按评分从高到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并设置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奖若干名。获奖者由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和市关工委联合发文表彰、颁发获奖证书。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该工作的重要性。请各单位根据文件要求,积极参与并遵照实行。要以本次活动为载体,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税法知识,向更广范围的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开展税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税收宣传氛围。

(二)加强组织,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各单位要根据积极参与安全保障的原则,精心组织,密切协作,动员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好税法宣传作品的创作、选送工作,力争涌现出一批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税法宣传作品。

活动策划文本 篇2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 声情并茂, 语言形式简练、工整, 最适于低年级学生阅读、想象、理解、感悟。因此, 依托文本形式, 引导学生积累文本式的语言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片段: (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引读第三自然段:歌声会……看到……歌声会……想起……

(观察插图) 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 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 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生1:婆婆仿佛听到了鸟的叫声。

生2:婆婆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生3:盲婆婆仿佛来到了公园里。

生4: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

师: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来到田野, 想起欢乐的童年, 心中充满了喜悦。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指导生想象说话:如果我是盲婆婆的蝈蝈, 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师:婆婆遇到这么多好心人, 会说些什么?

……

本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 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 她仿佛听到了什么,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得较多, 但显得太零碎, 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 使语言训练只是浮于表面, 而并不扎实。因此, 如果在学生自由说后, 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 看到_____;歌声会_____, 想起_____。这样, 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 由易到难, 并以文本为载体, 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文本式的语言。

二、依托文本, 帮助学生积累固定式的语言

所谓固定式的语言, 就是指我们平时经常运用到的比喻句、排比句等固定句式。积累此类语言,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下面一则案例就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比喻句。

教学片段: (三年级上册《石榴》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春天, 石榴园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朗读第二自然段。

一生读书, 其余同学思考。

(出示春天石榴园图片)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句话。

师:到了夏天, 石榴开花了。瞧!小朋友, 这是石榴花的花骨朵儿, (出示花骨朵图) 仔细看看, 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什么呀?

生1: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一个红色的小葫芦。

生2: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一个小花生。

生3:石榴花的花骨朵像小辣椒。

……

师:花骨朵在小朋友们的赞美声中, 慢慢开放了, 开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出示小花图) 小朋友看, 美丽的小花像什么呀?

生:美丽的小花像一个小喇叭。

师:听听, 小喇叭们都在吹些什么?

……

师:石榴花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开放了, 小朋友, 瞧!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又像什么呢?

生1: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高举的火把。

生2: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生3: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小姑娘的红裙子。

……

本案例中,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园春夏两个季节的美丽景色。重点写了美丽的石榴花。教师抓住石榴花, 分成花骨朵、小花、完全盛开的石榴花,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练习说比喻句。由于出示的图片比较形象, 因此学生说起来困难不是很大。教师利用文本内容, 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上,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石榴花的美, 而且也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依托文本, 指导学生积累情感式的语言

所谓情感式的语言, 其实就是学生通过朗读、 (下转第53 页) (上接第51 页) 想象、感悟之后, 真情而发的语言。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有的只是真情实感。

教学片段: (二年级教材《云房子》中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小鸟造的云房子, 现在我们来当小鸟, 介绍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想想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 哪个房子是你造的?介绍时有两个要求: (1) 要说清楚自己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 (2) 为什么造这样的房子。 (先自由练说)

生1:我造的是大冬瓜房子。因为大冬瓜很大很大, 里面宽敞, 可以让很多小朋友陪我一起玩。

生2:我也喜欢大冬瓜, 它的样子好可爱, 大大的, 很宽敞, 傻傻地在天上飘来飘去, 横在那里, 多有趣啊!

师:介绍得真好, 让我想到了菜市场大大的冬瓜的样子, 我很喜欢你造的房子。

生3:我造的是很高的大楼房。大楼房很高, 一层一层的, 我有很多亲戚朋友, 他们都可以到我造的房子里来住。

师:老师也想到你的大楼房里去看一看, 你的房子有多高呢?

生3:有十几层那么高。

师:我去参观参观。我上了一层, 又上一层, 再上一层。咦!我想到了一首诗, 你们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齐背《登鹳雀楼》)

师:是啊,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生4:我造的房子像花儿一样, 美美的。因为我喜欢盛开的鲜花。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把对文章的感悟与人生的感悟有机地结合, 而达成这样的语文实践, 文本是载体, 也是核心。只有依托文本, 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摘要: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们受外界影响快, 记忆力强, 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低年级的老师总把积累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文本,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已经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文本特点,语言训练,想象说话

参考文献

活动策划文本 篇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各高校的教学为了和社会需求接轨,分别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一直是改革的老大难,如何将“技”与“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写作课程改革无疑是该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内的一些高校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弥补这一短板,并试图把写作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加以结合,如加大应用文写作的比重,开设行政公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但在文学文体方面,却由于写作主体个体化、情感化等不可控因素,迟滞不前,甚至被取消。写作教学始终在工具性、人文性两端徘徊,为人诟病。面对这样一种现状,笔者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方面做了一番新的尝试,希望在本文中加以探究分析。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贪大求全,力求在各个文体上都有所涉及,这种追求大体系的教学指导思想显然在今天的写作教学中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改变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成为了本次改革的突破口。为此,笔者所在的汉语言文学教研组吸纳了后现代的“问题”研究方法,从学生的就业实际出发,从使之能够“学以致用”出发,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确定了把“叙事文本写作”作为专业主修能力来进行培养。

把主修能力确定为叙事文本,显然对一些文体进行了弱化处理,这一方面是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的,例如,很少学生毕业后去从事专门的诗歌创作,但从事行政工作和新闻工作的却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的发展和未来需求出发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方针,参考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预见,一批和影视、动画、出版等文化产业相关的文艺创作也必将大有可为,小说、儿童文学、传记文学等叙事文学显然是有着天然优势的,未来的就业前景也必将广阔。可以说,叙事文本写作的确立,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的实用性,同时也突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这样既避免了大而无当,又避免了短视的工具化。

二、教学双边活动的资源与效果

写作课教学双边活动一直都在“教师讲,学生写,课后评”的模式下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往往被淡化。利用写作课课堂教学时间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准备课堂要讲的内容,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研究。

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教学资源问题,目前的写作教材往往是知识性的,而写作则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且写作活动并不是法则规定式的,而往往是“时亦越法有所纵”,为此,写作教材的重新编写成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此,我们编写了内部教材,通过教师设计实训环节来带动写作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知识优先,辅以训练”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在游泳中学游泳”。从感性的阅读、模仿入手,再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试图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目的是便于教学活动的现实化和多样化,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短程教学与长程教学结合起来,方便教师组织课堂练习,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从教材内容上,我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叙事理论的新成果,尤其是滥觞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当代叙事学成果,并结合中国17世纪小说评点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现当代作品中的优秀案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叙事作品范例入手,以叙事框架、叙述事件与情节、叙事者声音、受述聚焦、叙事时间、叙事语态、叙事干预、人物标记、虚构文体叙事、非虚构文体叙事等角度,结合大量实例进行模仿练习,把传统的写作教学从“再现生活经验型”转变为“惯例成规型”,增强了写作教学的可控性,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文章无“死法”,削足适履固然不可取,但轻视技法也必将把写作引向虚无主义的歧途。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编写了《叙事作品写作实训手册》作为写作课教材。经过两个周期的教学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新教材以“项目教学”并在项目下设多个任务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确定,如传统的小说教学主要是围绕概念、分类、特点、写作方法等展开知识型教学,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严重脱节,即使我们把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依然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却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具体为小说设置三个项目,分别是“小说情节架构”、“小说的时空控制”、“小说的人称与叙事标记”,在这三个项目下又可设计具体的任务,例如,我们在“小说的时空控制”下又可具体设计“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操控”、“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操控”等两个任务,并分别用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和刘震云的《单位》两部小说片段作为范例来帮助理解,并进行半命题仿写,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使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设计变得更有针对性,避免了教师为完成知识教学目标而满堂灌的做法,便于教師多种教学法的开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发现法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设计教学时间的角度来看,因为项目任务明确,可以更方便教师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基本上采取的是一节课完成一个任务的讲授、练习和评价,既保证了讲的时间,又保证了学生练的时间。从教学措施的角度来说,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为教师的备课和案例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方便了教师的备课、教学和评价,但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阅读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内在的结构性也容易忽略教学活动中的随机性因素,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的教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很容易明了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技能,符合斯金纳的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写作教学通过“刺激——行为——结果——强化”最终建立了一种写作中的类似于本能的应答性反应,并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由巧悟法”和“化法为巧”,例如,通过对南海撞击事件不同新闻社的不同报道,使学生理解新闻事实建构的词语选择问题,然后选择类似的例子如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四岛争议来进行消息写作练习,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最终能够在写作中做到“忘法”,从技法过渡到无技法境界,掌握新闻叙事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两个教学周期的考察,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过去的学习也产生了逆向迁移,学生普遍反映对包括中学所学的文体写作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如有同学提到中西方文学中的性格因素的差异或新闻话语的神话性等问题,这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恰恰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互评互改、课外体验也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都得以加强,应该说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将知识目标分解后,一些学生难以将之融会贯通,表现为具体的任务项目能够完成,但在进行文体写作时,如教师不加以提醒,又往往回归到以往的盲目性习惯中去。笔者认为,改进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下手,首先,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应加强技巧性的专题性训练,而不能满足于粗放式写作模式;在高校写作课中设置专门的写作实训课,加大训练的时间量,使学生能在不断强化训练中最终改变写作习惯。第二,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难以领悟某些案例的精髓,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将该课程调整到大三年级开设,并开设一定量的理论专题课,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改革。第三,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由于写作活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要避免千篇一律,而实际的教学活动往往是由一名教师组织展开的,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加以改革,而集体阅卷可能是较好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校写作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改革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高校写作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事业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吕福田.文学技法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感恩节活动文本定稿 篇4

英语感恩节活动

-------------------------任西萍

一、活动目的:践行新课标,让学生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感恩这个中外共

同的话题,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是无国界的,而语言就是沟通最好的桥梁。

二、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8号,星期四

三、活动地点:三年级三个班教室

四、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幻灯片,给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源发展、节日习俗(集体庆祝,节日购物)、节日食物(节日菜谱,餐桌布置),让学生初步了解感恩节。

2.教师说自己也有教学上要感谢的人。

3.教师邀请2个英语科代表上前,其他学生先予以掌声,然后教师说thank you!并表示感谢。(给女生一个温暖的拥抱,给男生一个坚实的握手。)

4.教师邀请4个英语收作业小组长上前,其他学生先予以掌声,然后教师说thank you!并表示感谢。(给女生一个温暖的拥抱,给男生一个坚实的握手。)

5.教师邀请12个英语背诵小组长上前,其他学生先予以掌声,然后教师说thank you!并表示感谢。(给女生一个温暖的拥抱,给男生一个坚实的握手。)

6.教师鼓励所有学生离开座位去感谢自己最好的朋友,说thank you!表示感谢。(给女生一个温暖的拥抱,给男生一个坚实的握手。)

7.课后作业:要求回家给父母说thank you!表示感谢。(给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给爸爸一个坚实的握手。)

五.活动效果:

三月学雷锋精神活动总结文本 篇5

【篇一】三月学雷锋精神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推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在大力倡导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今天,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组织广大师生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来弘扬雷锋精神。现将我校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学校党支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办法。先后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办公会议、教师大会、师生签名动员大会、志愿者服务动员会等。

二、营造气氛深入宣传。

根据县文明办、团县委、县义工联合会文件精神。3月5日下午我校以党支部、少先队为主召开了“学雷锋,做美德少年”签名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宣读了学校《“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实施方案》,学校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分别做了动员讲话,少先队大队部学生代表向全体学生宣读了“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倡议书。通过本次签名启动仪式,让全体师生对雷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受到了耳濡目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使全体师生对雷锋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以活动为载体,传承雷锋精神。

从3月5日召开“学雷锋,做美德少年”签名活动启动仪式以后,我校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

1、3月5日下午我校以党支部、少先队为主召开了“学雷锋,做美德少年”签名活动启动仪式。

2、3月6日各班组织开了“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号召学生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充分利用双休日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如:为父母洗脚、端饭,清扫家室卫生,洗衣叠被等,同时养成和父母长辈说话有礼貌的好习惯,将自己的所做所感写一篇日记。

3、3月10日下午少先队大队部总辅导老师组织30多名“学雷锋,做美德少年”志愿者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与老师一起干得热火朝天的景象。同学们有的提水、有的扫、有的拖地、有的擦窗子、有的捡拾纸屑等,同学们不怕累,不怕脏,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魅力。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肯定会有更多人参与到“学雷锋、树新风”的志愿者活动中去,雷锋精神也必在校园内外发扬光大。

4、学校工会组织了一次困难学生、校外寄宿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困难学生54人,校外寄宿生21人,针对一些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为其提供帮助,切实解决其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另外学校工会还组织了一次“送温暖慰问”活动,看望慰问了在医学院生病住院的唐骐骥老师。

5、学校各班开设了学习园地与宣传栏,对雷锋事迹、好人好事进行宣传与表扬,并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活动。

6、学校语文教研组为了使德育教育真正的转化为行为,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开展了以“寻找身边的小雷锋”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学雷锋的实践活动,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写出自己对雷锋精神、对生活态度等的感悟。

7、学校各班为了深入的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学校“四星”过程管理评选活动为载体,改变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号召所有同学开展“向不文明语言说不;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向不文明习惯说不”的活动。开展评比,争做“德育之星”。同学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此次活动,对改变班级整体精神面貌和学生的养成习惯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二】三月学雷锋精神活动总结

3月5日是学雷锋志愿服务周年纪念日,3月份也是个体工商户验照的重要阶段。为了确保行动不便、身体有病的个体工商户顺利通过验照审查,东胜区工商分局与个私协会联合,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上门验照服务活动。

1、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工商所长和个私协会秘书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学雷锋志愿上门验照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认真筛选,精心组织。通过搜集各工商所的日常巡查记录和个私协会的摸底记录,以所为单位,认真筛选行动不便或身体有病得个体户,建立上门验照服务台账,并将验照使用的工具和相关材料准备齐全。

3、放弃公休,上门服务。根据上门验照服务台账,工作人员牺牲双休日,对行动不便、身体有病的个体户提供上门验照服务,现场审核相关事项,耐心解答个体户咨询的问题。对前置行政许可过期的困难个体户,提供跟踪服务,待前置行政许可办好后,再次登门验照,切实为其提供便利。

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上门验照服务活动,对个体户进行了上门验照,为完成的验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篇三】三月学雷锋精神活动总结

“学雷锋日”期间,全旗教育系统根据旗文明办《关于在“学雷锋日”期间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精神,围绕“弘扬雷锋精神、促进校园和谐”活动主题,通过开展重温雷锋事迹教育活动以及文明风尚、文明交通、扶弱助困和倡导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各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全旗教育系统掀起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潮。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学雷锋日志愿服务活动浓郁氛围

为确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中小学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学校通过开学典礼、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有利时机,广泛进行思想动员。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板报、横幅和宣传标语等载体,积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促进校园和谐”宣传活动,深入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学习上刻苦钻研,集体中助人为乐,为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出了浓郁的活动氛围。

二、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开展重温雷锋事迹教育活动。号召广大师生重温雷锋事迹,了解雷锋同志生平,学习雷锋精神实质,同时发动广大师生寻找身边典型,并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学习。同时,各中小学认真组织开展了学雷锋“6个1”活动(即:学唱一首学雷锋歌曲;讲一个雷锋故事;做一件学雷锋实事;开展一次学雷锋主题班队会;采访一位身边的活雷锋;写一篇学雷锋心得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展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活动。各中小学通过组织志愿宣讲团,利用知识讲座、主题演讲、座谈问答、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为广大中小学生普及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礼仪常识,开展了推广文明礼貌用语,倡导文明行为,普及了文明出行等常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提高了文明素养。

3、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嘎鲁图镇区部分学校积极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开展交通文明礼让、遵章守纪宣传活动,引导机动车驾驶人做到守法、自律、谨慎驾驶。青少年志愿者在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中,有力推动广大家长带头守交通规则,并纠正了各种不文明交通行为,为我旗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

4、开展扶弱助困志愿服务活动。各学校通过组织团(队)员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进一步深化了“手拉手”活动,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部分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群体,提供爱心帮助、亲情沟通、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了生活难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

5、开展倡导绿色环保志愿服务。各学校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开展清扫学校附近卫生死角、清除白色垃圾、植绿护绿等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宣传了低碳理念、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的理念。

活动策划文本 篇6

中央电大文法部 吴丽娟

绪 论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对这一章不做硬性的规定,希望通过你的生活、工作发现我们的法对我们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学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2、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3、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4、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1、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2、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2、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3、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2、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2、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3、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4、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5、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6、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

3、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

4、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4、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5、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6、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2、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3、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3、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5、审判监督,是指由人民法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审判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6、检察监督,是指由人民检察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包括法纪监督、侦查监督、审判基督和监所监督。

7、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名词解释、问答题。以上所讲的知识点都是考试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关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这些比较大的点希望大家看教材的目录。教材的目录很明确的标出定义、规范、体系、渊源等等需要大家掌握的名词和概念。

问: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一国两制”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一国两制”与解放前中国存在的两种不同本质的法律是不同的。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中国法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

3、“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涉及到当代中国法的本质问题,它必然还要影响到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渊源,立法制度和法律解释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法制建设,因此深入探讨“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当代法律,法制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应当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吴丽娟:回答的角度不错。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1、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2、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回答的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四 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

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

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这个问题回答的比较好。

问:一 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

1、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2、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3、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一过渡时期,根据地的法经过改造,发展为全国性的法,并由新民主主义法转变为社会主义法。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的创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吴丽娟:这个问题粗线条法回答即可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问: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吴丽娟:回答的不是非常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一 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吴丽娟:回答得不是很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一 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二 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三 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四 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这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一 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二 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三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回答的比较好!

活动策划文本 篇7

《综合英语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其课堂讲授方法也是长期困扰英语教师的一个问题, 某些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还会进入到英汉翻译的教学状态。对比我国的语文教学, 同属于对文章的分析讲解, 语文教师常常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充分的阅读和层层的分析解剖, 从而实现对文章结构和内容意义的深度理解。这里的“充分阅读”和“深度理解”就属于“文本细读” (Text Reading) 的范畴。“细读”应该成为《综合英语课》教学的最基本活动。

1“文本细读”的含义及其发展

1.1 文本细读的含义

“文本细读”的字面意思:对文本进行仔细地、认真地阅读。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 抓住关键词, 破解情境深意, 既要“依枝寻干”, 又要“削枝强干”, 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 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1.2 文本细读的发展

文本细读是英国文艺理论家艾·阿·瑞恰兹首创的一种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文本的方法, 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3]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具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是瑞恰兹;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 四五十年代在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克林斯·布鲁克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新批评携文本中心论及细读法进入中国, 其代表人物是陈思和教授。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 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为教学服务的,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新批评的先驱瑞恰兹提出细读法的目的就是:为若干角色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提出的“充分阅读” (Adequate Reading) 的概念: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应进行仔细解读, 从而挖掘出文本内所有的意义。[4]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认为:细读是一种方法, 通过细读, 培养不讨巧、不趋时、实事求是、知难而上的治学态度, 以及重感受、重艺术、重独立想象的读书技巧。[5]

1.3《综合英语课》的本质属性与阅读特点

1.3.1《综合英语课》的本质属性

《综合英语课》 (Integrated Reading) 在20世纪80年代前被称为《英语精读课》 (Intensive Reading) , 是英语专业的一门融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基础和主干课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中指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英语课“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常用句型, 具备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6]从大纲要求中提到的“语言基础训练”、“篇章讲解分析”和“语篇阅读理解”可以得出:《综合英语课》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文本分析 (Text Analysis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即通过解读获得文本的意义。

1.3.2《综合英语课》的理解模式和阅读活动

根据布朗 (Gillian Brown) 在《理解模式》 (Modes of Understanding) [7]一文中的陈述, 《综合英语课》涉及到其中三种理解模式:程式性理解 (Procedural Understanding) 、叙事性理解 (Narrative Understanding) 和对争辩性话语或文本的理解 (Understanding Argument) 。程式性理解不是了解命题 (knowing what it means) , 而是了解如何行事 (knowing how to do or perform tasks) , 即获取程式性知识。程式性理解经常发生在别人向你解释如何完成某事时, 例如, 找到去图书馆的路, 填写登记表, 安装计算机, 做硬皮面包。布朗认为程式性理解是语言理解中最基本的模式。叙事性理解即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理解, 它涉及到各类型的文本, 无论是科技文章、法律报道、历史文件, 还是球赛解说、奇闻轶事、未来计划。叙事性理解需要读者在脑海里构建符合真实事件的心灵世界 (mental world) 才能透彻理解。例如当我们看到下面的文本:

The king died.

Then the queen died of grief. (E.M.Forster, 1927)

读者脑子里就会推断出:The keen and queen are husband and wife.The queen died of grief shortly after the king died.The cause of her grief was that the king had died.以上推断在原文中并没有陈述, 但是每个读者都能够自动地做出推论。对争辩性文本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推理、综合、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与前两种理解模式不同, 它并不以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经验为基础, 也没有一定的合理性、逻辑性和顺序性。读者需要在头脑里迅速地建立一系列的前提 (premises) 和结论 (conclusions) 。布朗认为这是一种对认知带来更大负担的理解 (an even greater cognitive burden) 。

阅读活动通常按照一般层次、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被分为:认知性阅读 (what does it mean?) 、评判性阅读 (How does it mean?) 和鉴赏性阅读 (Why is it valued as it is?) 。《综合英语课》所涉及的三种理解模式分别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活动, 其中认知性阅读和评判性阅读发生的频率较高, 而鉴赏性阅读是评判性阅读的延伸和拓展。由此可见, 《综合英语课》的阅读活动 (认知性阅读活动、评判性阅读活动) 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2《综合英语课》开展“文本细读”活动的必要性

2.1“细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主张认真、审慎、反复研读原文, 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入手把握和解析文本、发现意义和文本的美学价值。伯格兰德 (Robert de Beaugrande) 和杜丝勒 (Wolfgan Dressler) 在《文本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8]一书中将文本属性归纳为七项:衔接 (Cohesion) 、连贯 (Coherence) 、意图性 (Intentionality)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信息性 (Informativity) 、情景性 (Situationality) 和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简单的说:1) 衔接指的是文本的形式, 当句子的表面结构是由独立的文本拼凑成时, 衔接就会受到影响;2) 连贯指的是文本的语义, 只有将单个文本放在整体话语中, 它的连贯性才会显现出来;3) 意图性即表达文本的目的, 意图性会在有目的的会话中体现出来;4) 可接受性指的是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 可接受性存在于当时的反馈中;5) 信息性即文本所可能包含的各种信息;6) 情景性指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使用是由当时的情景决定的, 情景性所扮演的角色最直接;7) 互文性是指文本的意义由其他的文本所构成, 即读者根据某一文本, 产生自己理解的文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本只有通过解读才能获得意义, 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及作者“协商”的过程。所以, 文本解读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文本属性、聚焦文本 (Zoom In on the Text) , 仔细考察关于文本的事实和细节。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专注于每个段落, 还要专注于整篇文章。而细读则是探究意义和协商意义的唯一可靠阅读技能。在“快餐文化”和“快餐阅读”盛行的今天, 开展“细读”具有特殊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杜绝那种囫囵吞枣、粗浅流览、人云亦云式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2.2“细读”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

目前《综合英语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一篇文章, 做一些包括词汇、阅读理解、阅读技巧、分析中心思想、消化细节、解读结构、中英翻译等的多项练习。看似全面, 什么都没有漏下, 可是由于课时有限, 结果只能如蜻蜓点水, 课堂教学没有了重点,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长进。

2.2.1“细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素质是开展“文本细读”的前提。秦秀白教授曾指出:在我看来, 外语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是做一个好的外语教师立身立业之本, 属于“内功”。开展“细读”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这将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即对英语语言文学本体理论知识的研究, 包括语音、词汇、英语语法学、英语修辞学等能体现学科本体性质的知识;人文素养指教师要对西方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 应该熟悉西方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史;至少要对当代西方主要思潮和文化趋向有所了解。[9]《综合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既为教师提供了修炼“内功”的大量机会, 也为教师展示综合素质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2.2.2 教师如何开展“细读”

细读文章时, 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句式、文章结构以及语境层面出发, 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使阅读活动经历从一般层次、较高层次到更高层次的跨越 (认知性阅读→评判性阅读→鉴赏性阅读) , 从而逐渐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李卫华将细读分为三步: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10]。刘军又将文本细读的具体路径分为三个方面:语词细读、结构分析、语境把握, 要求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 给出相应的侧重[11]。以上研究的相同之处是:细读教学应该从词语细读、结构细读和语境细读三个方面入手。

词语细读是文本细读的基础。刘军认为, 一般层次的词语细读包括字义辨析、音韵组合、修辞手段等, 较高层次的词语细读则是对词语能指功能的把握。根据索绪尔对语言两个功能的划分:所指 (signified) 和能指 (signifier) 。比较通俗地解释, 所指是心理概念, 能指是音响形象即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正是语言的能指功能 (声音、画面因素) , 才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例如《综合英语教程》第四册[12]第一单元引用了英国著名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的《咏水仙》 (I WanderedLonely as a Cloud) 。诗中有一句对水仙的描写“Beside the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在湖边的树荫下, 在微风吹拂中, 水仙花千朵万朵起舞波荡。这两行生动地描写了水仙花优美的姿态, 读者脑海里也随之出现了水仙花翩翩起舞的情景。

结构细读要求找出文本的结构模式, 即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上首诗中, 全诗共有四个诗节组成:第一节指出了诗人漫步湖畔, 发现了一大片盛开的水仙花;第二节描写了水仙花在微风中起舞;第三节对比了同在微风中舞动的湖面波浪和水仙花波浪;第四节表明了诗人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水仙花, 心中都会充满快乐。

语境细读是要找寻文本中使用语言的环境, 它没有出现在文本中, 但却决定着文本的意义。分析文本离不开语境。还以《咏水仙》为例, 这首诗带有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诗中所描写的平静、欢欣的水仙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诗人虽然是在咏水仙, 但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寻找理想, 寻找安慰;只有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博爱和善良的感情, 让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3 结束语

朱熹说:“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 精读后理自见得。”一般阅读课旨在扩大阅读量和词汇量, 达到以“量”制胜的效果, 《综合英语课》 (精读) 的阅读是一种专业学习, 以“精”制胜, “精”在“细读”。对学生来说, “细读”是必须掌握的高级阅读技能, 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对教师来说, “细读”是《综合英语课》教学中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 只有在细读中才能捕捉到教学的重点。

摘要:该文论述了《综合英语课》开展“文本细读”活动的必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文本细读的含义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综合英语课》的本质属性和阅读特点, 指出认知性阅读活动和评判性阅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论述了《综合英语课》开展“文本细读”活动的必要性,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也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重心的把握, 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综合英语课,文本属性,理解模式,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立非, 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 2004 (6) .

[2]郭溦.对于大学生英语阅读状况和语境利用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7) .

[3]王先霈, 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24.

[4]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 2010 (10) .

[5]陈思和.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 2007 (1) .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Robert de Beaugrande and Wolfgan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gman:Lond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8]Gillian Brow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9]秦秀白.有好的外语教师, 才有好的外语教育[J].中国外语, 2010 (6) .

[10]李卫华.“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J].江海学刊, 2011 (3) .

[11]刘军.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

活动策划文本 篇8

这次活动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小古文课堂教学比赛和文本解读研讨。首先,大家观摩了由各责任区预赛后选拔推荐的八位参赛教师的优质课。经过评委的评议,芙蓉小学衷冬萍和枧头小学李平华荣获一等奖。这次赛课凸显几个特点:重视朗读,做到读通、读懂、读厚;创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老师用文言文作自我介绍;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迁移和语言的实践运用中,设计了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喜爱的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赛课活动后,大家针对文本解读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形成了几点共识:理解编者意图是文本解读的前提,抓住课文的点题句、过渡句、留白句、矛盾句、中心句和双关语等语句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组织朗读、与作者和文本主要人物对话、触摸作者与文本主要人物的灵魂是文本解读的重心。

上一篇:法制建设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