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1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环境较差,影响农民工身心健康。一是劳动条件差。绝大多数农民工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多为险、脏、难,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二是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最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三是居住条件简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是临时搭建的工棚,缺乏厨卫设施和必要的卫生设施。

(二)保障条件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劳动合同或协议签约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逃避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另一方面是有些农民工认为有活干就行,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办理社会保险比例较低。一些用人单位除按《**市失业保险办法》和《**市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外,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三是缺乏医疗保障。尽管农民工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小病酿成大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刚刚脱贫或已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技能培训少。有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短期的岗前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则很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三)生活环境压力大,难以保障农民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难。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费用,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就学只能选择价格低、条件差、师资弱的学校就学,有的甚至辍学。二是报酬被克扣、拖欠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奖金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中被拖欠报酬时间短的有1个月,长的达2年以上;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三是职业不固定,失业率高,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农民工多数有过失业经历,近30%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且工种变换频繁,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由于农民工多数是年轻人,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长,无事可做,可能造成不安定因素。

二、主要原因

(一)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一是费率过高。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4项保险费平均约为工资总额的32.5%,其中个人缴费为11%,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过重。二是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按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因此难以落实,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则更为困难,因此农民工在流动时多选择退保,退保使农民工只参保,不受惠,不仅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用人单位参保的积极性。

(二)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为保住“饭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由于执法力量等原因,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查处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

(三)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观念认为农民工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权属关系,农民工在城镇打工是暂时性的,土地可以作为其生存保障的兜底性载体。农民工流动性强,在目前的政策下跨省市就业劳动无法转接保险关系,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实质意义不大。

(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险。作为用人单位一方则因缴纳社会保险增加成本,因而不愿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他们担心享受不到缴纳社会保险带来的利益,不参加社会保险可能得到相对较高的工资,因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

三、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民工就业扶持与职业机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组织开展农村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入输出工作机构、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服务,政府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

工给予补贴。

(二)加强农民工各项保障工作的管理。一是加强劳务合同的监督管理。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政府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管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饮食或者安排宿舍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条件。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

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农民工,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并将结果告知本人。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工作时间的管理。用人单位安排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由于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农民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四是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推行建设领域信用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劳动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工资清欠工作或设立农民工投诉热线电话,及时维护农民工权益。

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2

1、家庭养老

我国农民目前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 但明显弱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二是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缩小了家庭养老的照料和赡养源;三是非农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 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四是农民收入提高缓慢, 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五是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 “4-2-1”的家庭结构, 使农民的养老问题面临, 既缺乏经济支撑,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2、商业人寿保障

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民和一些乡镇企业员工参加, 标准不高保障性弱, 不能普遍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3、“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

创建于建国初期。五保老人的供养主要靠乡统筹和村提留, 主要由农民负担, 大多数地区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存, 难以提高生活水平。“五保”制度主要是对无子女、无供养人员、无经济来源的老人, 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很明显, 随着大量土地被征用, 实行的保障制度已经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了。

二、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 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 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土地被征用后, 农民便丧失了这个有形而长久的生活保障的承载体, 导致当代也包括子孙后代的生活风险系数大大地提高。为此, 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被征地后的代替保障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土地承包经营制不仅具有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大大解放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维护农村进而维护全社会的稳定, 大大缓解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阵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无法估量的作用。

但是, 目前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有: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 作为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替代保障, 实际上并未能实现上述目标和功能。原因在于:第一, 货币安置是一种生活指向性的安排, 而非就业指向性的安置。在农民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社会保障权利后, 尽管国家依法给予了安置补助费、青苗费等补偿费用, 然而现行的补偿标准过低, 且大都采用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 而对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等问题, 却未予考虑。另外, 土地征地补偿费在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分配不尽合理, 使用管理较为混乱, 缺少监督机制, 不但不能做到保值增值, 往往又成为腐败和官僚主义产生的源头。第二, 由于我国农民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 失去土地后, 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 而由农村意识转化为城市意识, 由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 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和适应期, 他们面临着各种风险。第三, 招工安置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存延的一种老办法, 现在实施起来困难非常大。首先是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满足用地单位的要求;其次是用工单位的市场化改革与招工安置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矛盾。因而近些年来, 因土地补偿安置所引起的冲突, 逐年成了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显性矛盾, 土地大量征用而使相当部分的人员无法就业, 对当地乡镇产生了很大压力, 影响了社会稳定, 又阻碍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因此,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务之急。

2、是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之一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状态, 社会保障体系同样也显现出这种特性。过去, 城市居民享有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待遇, 而农民一直被排除在外。当然,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但是当我国工业基础初步奠定以后, 却没有及时调整政策, 反而继续推行原有政策, 其结果自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从居民的收入、消费及储蓄的三个指数的变化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的差距呈明显的扩大趋势, 不但绝对差距扩大, 而且相对倍数也在扩大。与此同时, 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三、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探讨

根据实际情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三种保障项目。但是, 它们不是并列的, 也不可能同时为所有的失地农民确立这三个保障项目。现在只能渐次实施, 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进而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1、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制度构想

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分清对象, 对于已经就业的失地农民, 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尚未就业的失地农民应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以及缴纳标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农民自行负担都行不通, 必须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政府负担部分和村集体缴纳资金的一部分, 用作养老保险基金, 建立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 统筹层次暂以县市级为宜。以村集体负担的部分资金和个人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的资金建立个人账户。同时,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并结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 采取个人缴费的方法来充实个人养老账户, 缴费水平可以较低但应有一个下限, 并鼓励多缴。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待遇与缴费多少直接挂钩, 并且不应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否则制度的价值无从实现。

2、建立适当的医疗保障制度

首先, 对于农民来说, 患病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往往许多农民在患病的时候, 因为没钱治病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无法工作, 失去经济来源从而陷入贫困。特别是在大病面前, 农民更是只能听天由命。为了降低失工农民的生存风险, 建立大病统筹制度必要的。筹资机制可以由个人缴费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均可持大病治疗卡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其次, 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该项制度的有效办法是政府与民间结合, 强化多元投入机制, 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 来充实失地农民医疗救助基金。最后,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3、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公民的生存权得到保障的重要体现, 也是宪法所规定的“物质帮助权”的必然要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可以降低失地农民未就业带来的风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使农民感受到有生存的保障, 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的流转, 以及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意义。较好的做法是可由政府管理部门实施、建立“公共劳动”式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体制, 使城市农民工在短暂失业之时, 能通过公共劳动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4、推动失地农民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要想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最终的解决方式还是使其真正融入其所在就业生活的城市, 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旧有的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 正因为户籍的划分, 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财产权、教育权、劳动权、社会福利保障权等等。

另外, 我国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 农民失去土地后, 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和就业风险。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 除就业安置外, 根本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 提高劳动技能, 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 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 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 尽可能多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以征地搞开发建设为标志的城市扩展进入了高潮, 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之前, 土地必将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因此,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而且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 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在于土地征用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远的生活保障, 让他们在享有生存权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发展权, 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个初步探讨。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 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结合我市实情, 对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 全文分为三部分:一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三是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探讨。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信勇, 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4 (3) .

[2]鲍海君, 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 2002 (10) .

[3]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 2004 (01) .

[4]娄珏华.农民问题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1) .

农民工工资保障现状分析报告 篇3

一、防城港市农民工工资保障工作现状

(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方面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84件,同比下降44.02%;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为123件,同比下降53.66%;涉及劳动者人数4992人,同比下降12.98%;涉案金额8360多万元,同比上升19.55%;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8166万元,同比上升18.07%;涉及农民工4737人。同比下降9.8%。由此可见,2015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降幅达50%以上,欠薪处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看到,虽然案件减少了,但涉案金额却明显加大了,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景气,各工地资金链断裂,导致纷纷停工,工程面临结算问题。二是许多项目都存在将工程款与工资绑定,以工程款拨付进度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从而在工程停工结算时工人要求领完之前克扣或拖欠的所有工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方面

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25件,同比增长34.67%;涉及劳动者666人,同比增长51.50%;涉案金额1390.99万元,同比增长21.33%。其中,对弱势群体开辟优先调解、优先立案、优先开庭、优先结案的“绿色通道”,简化处理程序,快速处理。全年通过“绿色通道”处理涉及农民工维权案件9件,涉及女职工维权案件69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建筑业市场不景气和管理混乱,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违法分包、发包等问题严重,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依然十分严峻。

(一)部门分工不清,无统一机制保障,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目前,全区对各有关部门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中的职责无统一规定或细则、无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导致的部分地区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置欠薪案件中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尤其是在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移送中理解不一,难以移送和处置等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单打独斗,欠薪处置工作难以推进,处置效率大打折扣。这样不利于欠薪案件的处理,也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

例如,拖欠工程款或工程款结算纠纷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处理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促使各方及时拨付工程款用于发放农民工工资,这就需要建设、房产等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牵头处理工程款拨付或工程结算纠纷问题。但是由于全区没有建立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没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现在各地在实际处理欠薪案件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仍然是人社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并且,人社部门在处置欠薪案件的职责权限是追究用工主体的法律责任,当工程劳务公司因被拖欠工程款而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时,仅靠人社部门一方之力,无法敦促各方及时结算并拨付项目工程款,因工程款不到位,从而不能有效的解决拖欠农民工资问题,不利于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且由于建筑领域普遍存在挂靠、“空壳公司”等现象,在人社部门处理、处罚劳务公司或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劳务公司及有关人员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责任时,挂靠或“空壳公司”因未领到项目工程款往往仍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农民工工资难以解决。

(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规定不一,各行业规定零散,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和政策的落实

目前,全区已有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上是2003年至2009年问制定,且是就不同的行业作出不同的规定,同一行业不同时期又规定不一且不明确,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入账户在2003规定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指定账户”,2009年改为“建设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这就导致有些地方的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住建部门,有些地方存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由于对建筑、水利、交通、供电等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不一,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落实不到位,难以执行的等现象。

(三)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行政级别偏低,力量相对薄弱,工作推进难度大

1.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行政级别偏低,市级为正科级,县(市、区)均无级别,作为处理重大、复杂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群体性、突发性案件(事件)的牵头部门,级别显著偏低,与各有关单位协调力度不足,难以发挥综合协调部门的作用。

2.目前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明显不足,其中,市本级有编制8个,在编在岗人员仅3人;港口区有编制4个,在编在岗人员仅1人;上思县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仅1人;防城区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仅2人;东兴市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3人。

3.防城港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力度不足,一方面县级仲裁院定编、定人、有专项经费的只有东兴市仲裁院,防城、港口、上思均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即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同一套人马办公,出现了既执法又裁量的怪现象,不仅人为的导致了分工不明确,也难以进行法人登记,加之无专项经费,从2014年年底获编办批准到现在,防城、港口、上思仲裁院建设一直难以推进。一来不利于防城港市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二来也不利于防城港市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市本级及东兴市仲裁院建设不规范,均无独立的仲裁庭,无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

nlc202309081745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清欠工资联动机制

要在自治区层面建立由人社、公安、住建、工商、工会组织、交通运输、水利、电网公司等部门组成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联动机制,建立由人社、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打击建设领域恶意欠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出台有关制度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处置欠薪案件的协调配合,加强人社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统一法律理解、证据标准和执法尺度,形成协同打击恶意欠薪犯罪长效机制,提高欠薪处置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省级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实行“一地举报投诉,区域联动受理”,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监察执法服务。

(二)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机制

出台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办法,将建筑、交通、水利、供电等行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进行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执行。交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标准可统一为工程中标价的2%,但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最高限额。同时,建议将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应规定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将建设部门纳入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范围。因为,首先,处理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部门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仅加强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工资支付监管的威慑力,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其次,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建设行政部门作为监督,在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已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凭据前不予批准施工,这样一来即明确了分工,划清了责任范围,保障了实施与监督职能的分离,又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收取和及时有效使用。

(三)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第十五点“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大力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协商、调解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有关规定,应在自治区层面出台有关规定,推动各地市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着力解决劳动人事领域社会管理问题,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处率,构建人社、司法、法院、检查“四位一体”,企事业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五调联动”的调处“一站式”服务平台,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第二十三点“重视加强各级政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以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仲裁院建设,配备必要的工作力量”“充实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各级政府要针对劳动关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力量配置、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顺利开展”的有关规定,建议全区统一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均予以提格,市本级设为副处级机构,各县(市、区)设为副科级机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劳动纠纷,提高处理效能。同时,适当增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编制,统一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编制及经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力量配置、经费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4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雏型,开创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困难有低保的社会保障新局面。但目前在保障种类、保障水平、覆盖比例、资金保证、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一)社会保险稳步推进

我市坚持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日趋完善,医疗保险稳步实施,失业保险逐步规范,工伤保险顺利运行,生育保险全面启动,基本形成了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 1

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险体系,为促进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城乡低保体系初步建立

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全面实现。我市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

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9年3月开始启动,全市拥有农业人口的区、县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从总体运行情况看,初步取得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三赢”效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重道远

(一)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小,民营企业和农民工参保率低 一方面由于部分民营企业主对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因经营效益不好,把为职工投保视为企业负担,对保险费能欠就欠、能拖就拖;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不完善,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造成目前社会保险发展不平衡。一是养老保险以城镇职工为主,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仅占总数的10%左右。二是失业保险由于自己不积极、企业不重视,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仅占总数的8%左右。三是煤矿等高危行业对工伤保险重视程度高,而纺织等低危行业意识较差。四是五大社会保险基本没有覆盖城市居民和

农民。

(二)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群众意见较大

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2000年7月起在全省率先启动,但至今仍存在着多方面缺陷。一是职工到市外就医不方便,不能直接享受区医疗补助;二是职工享受医疗待遇差,普通门诊不能按比例报销,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较低;三是部分破产、改制企业的退休、失业职工没有纳入其中。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影响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政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制不健全、监察手段不足有关。一是立法滞后,目前国家和重庆市都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由于社会保障没有上升为法律意志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社会保障部门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企业事业单位欠交、延交、拒交保险费的现象屡屡发生。二是部份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不愿为其雇佣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投保,劳动者只要提出维权要求即有遭到解雇的可能。三是外出农民工社保账户转移困难。有的农民外出沿海地区务工,进厂后企业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但农民工返乡后,由于内地没有配套的体系,其社会保障账户不能顺利转移和延续。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各方联动、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增添工作措施,全力推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二)贯彻城乡统筹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覆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制度、特困群体救助、等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和一体化。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稳定的社保资金来源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十五”期间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8%,而“十一五”期间计划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13%,两相比较下降了5个百分点。区财政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实际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合理调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应有相应的增长。

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数法则,统筹互济,如果没有覆盖全社会的“面”,没有包容所有劳动者的“群”,就无法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只有扩大覆盖面,才

能增加基金收入总量,才能降低抚养比,才能互助互济,平衡不同企业的负担。要根据经济成份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实际情况,确定扩面方向和重点,及时把外商投资企业、新兴行业、多种经济成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纳入覆盖范围,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

三是依法加强基金征缴。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清欠催收力度。对拖欠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分清原因,属恶意欠费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

(五)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工作有序运行

一是监管社保基金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开展基金安全教育活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行政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二是监督低保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低保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法律意识,强化责任机制,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严格规范低保管理制度,促进低保工作依法、公正、公开、廉洁地进行。加大普查力度,确保低保金的公平、公正发放,排查“假低保”户,杜绝宁吃低保、不要低薪现象发生。民政部门在加大低保检查力度与提高自身监督效率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促进低保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六)整合社保工作机构,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对我市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5

为了解掌握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情况,近期,市委办组织文秘人员赴农委蔬菜办及大村、长虹、赛力等蔬菜基地进行了调研,并组织部分蔬菜生产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加快推进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有效缓解我市蔬菜供应不足现状,切实解决群众“买菜贵”的难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蔬菜配套专项奖扶资金从2012年的50万元提高到今年的100万元,并计划三年新增各类保障性蔬菜基地3000亩,其中今年新增保障性蔬菜基地1000亩,改造老基地200亩。从调研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推进速度较快。全年1200亩任务已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新建基地全部完成了土地流转,明确了投资主体,部分基地建设已完成大半。二是建设标准较高。全市1200亩基地,设施蔬菜基地占一半,其中复式二代棚占比达10%以上,河沥、西津、竹峰部分基地建设了现代化智能育种、育秧大棚。三是推进合力较强。初步形成了由市“菜篮子”办牵头,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投资主体,相关乡镇街道和村积极配合的推进合力。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市蔬菜基地发展在生产、流通、保障等环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入大。以设施大棚为例,新建1亩标准化普通钢架跨度棚(含农膜)需要1.5万元,复式二代棚需要4万元,而建设拥有自动化喷淋、温控及物联网监控系统的现代化智能蔬菜大棚则需要几十万元。一个基地以100亩的规模来计算,就需一次性投资几百万元。加上农用物资化肥、农膜、农药逐年涨价,若再购买机械,兴建水利、道路、冷库等配套设施,则需要更大的投入,对于一般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来说难以承受。

二是用工难。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和精耕细作型产业,用工是关键。目前我市农村多为年老体弱者留守,青壮年基本在外务工,可用劳动力较少。留守劳动力工资虽较低但因文化层次不高,技术难掌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一般青壮劳力工资高达80—100元每天,遇农忙时节价格更高,甚至出现无人可请的局面。同时,懂技术、有经验的农技人员严重匮乏,导致在品种布局、茬口安排、育苗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都存在问题。

三是用地难。蔬菜规模化种植用地难,一方面,我市属典型山区县市,田地面积较少,适宜蔬菜生产的连片土地更少,且蔬菜种植最怕水患,而我市连片耕地基本都在沿河地带;另一方面,由于蔬菜种植投入较大,回报需时长,龙头企业和大户希望土地流转时间长,但部分农民惜地思想较重,不愿长时间流转。此外,各蔬菜基地建设中,除种植区外,保鲜库、晒场、农机具库房等附属设施需建设用地指标难获取情况普遍存在,亟待解决。

四是销售难。我市蔬菜市场建设滞后,无一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市区大华、中心市场、河沥桥东、桥西农贸市场摊位资源紧张,费用较高,且均未设立保障性蔬菜基地直供摊位。目前蔬菜基地蔬菜销售主要有两种:一是菜贩子上门收购,二是大华市场外夜市批发(必须于每日6:30前撤出,否则只有贱卖)。据了解,我市蔬菜基地蔬菜流通环节大体为:菜农——批发商——二次批发商——菜贩(零售商)等三到四个环节,销售难不仅挫伤了菜农生产积极性,也推高了市场蔬菜价格。

五是风险大。蔬菜种植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大,抗灾能力弱,尤其是大风、大雪、冰雹等恶劣天气和水患影响更大,露地蔬菜更甚,而与之对应的,农业保险对蔬菜种植目前仍然缺位,菜农收益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各基地由于缺乏有效对接和统筹安排,蔬菜种植的品种、时间茬口往往重合,蔬菜生产经常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导致“菜贱伤农”。

三、对策建议

“菜篮子”工程事关民生,群众关注,鉴于我市基地面积缺口较大、建设任务较重、时间周期较长,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单位和乡镇街道参加的领导组,统筹抓好 “篮菜子”规划布局、协调推进、项目整合等;二是制定“菜篮子”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菜篮子”基地建设、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科技服务、政策保险等各个环节的奖补政策,引导“菜篮子”有序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具体建议如下:

1、关于基地建设奖补。目前,我市对新增集中连片100亩的露地蔬菜,奖励500元(民生400元+产业化100元),对新增集中连片1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含复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奖励3000-4000元。露地蔬菜和普通钢架大棚奖励标准较周边不低,但考虑我市耕地现状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建议不提奖励标准,适当降低门槛,集中连片100亩降为50亩,对复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奖励标准适当提高到5000元和10000元,并设单户上限封顶。

2、关于资金扶持。①加强项目整合,将连片蔬菜基地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整合涉农尤其是小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治理等项目资金,加强对连片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②加大融资支持,建立蔬菜基地建设贷款担保和贴息机制,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蔬菜基地建设。

3、关于用地支持。①借鉴铜陵做法,按每亩给予乡(镇、街道)村500元工作经费,调动乡村积极性,促进土地有序流转。②积极探索蔬菜基地建设与农村土地复垦耕作层复耕项目相结合,实现复耕土地高效利用、蔬菜连片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多赢。③调剂解决蔬菜基地保鲜库、晒场、农机具库房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指标问题。

4、关于用工问题。①加强宣传、引导、培训,鼓励农民就近转移为农业产业工人。②借鉴我市企业用工相关扶持政策,在外来“务农工”子女入学、户口、住房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对外引进农业产业工人。

5、关于生产指导。①编制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实现错位发展。②由“菜篮子”办牵头成立蔬菜产业行业协会,统筹协调指导全市蔬菜生产,加强产销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适时发布价格和供求信息,科学引导生产经营活动。③加强蔬菜科技队伍建设,完善市、乡和基地村三级蔬菜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蔬菜生产技术人员与基地的对接帮扶制度,提高蔬菜服务能力及指导到位率。

6、关于销售流通。①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尽快规划建设一座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新建改造步伐,在农贸市场设置基地直销区域、直销摊位。②鼓励蔬菜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在城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社区直销店,对在城区建店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或房租补贴。③鼓励蔬菜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面向宁国城区市场,借鉴和县做法,对年销售市区生鲜蔬菜达一定规模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一、现状与特点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11.3;今年一季度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17元,增长17.2。并呈现出三个特点: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市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强化组织协调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效。一季度,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2465元,比上年增加607元。其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751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481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为23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

2、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市围绕“四青作物”、特色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狠抓园区辐射、项目带动和科技兴农三大关键,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三大联结主体,强化质量检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三大制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搭建农民增收新平台。目前,全市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农田面积近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亩均产出名列全省前茅。农产品年外销额达到20亿元,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3、二三产业增收效应不断增强。我市按照“争创南通民营经济第一强市”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现有的螺丝村、红木村、草莓村、书画村等50多个民营经济专业特色村在带动农民致富上的示范效应,深入开展了“全民创业”竞赛,争创民营经济特色镇、专业村等活动,通过示范先行、政策扶持、能人带动、部门帮扶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实业。2005年,全市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达到1359元,比2000年增长了49。

二、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市农民增收工作还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两”:

1、两个先天不足。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仍然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两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及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我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我市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减弱,遇有旱涝灾害时对农业生产影响仍然很大。去年的“麦莎”台风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9600多万元。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风险大。由于基础条件、资金、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农民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一,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不论是从事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外出打工,增收效果都不是十分明显。第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第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关于加强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篇7

发布时间:2011-04-25 09:05 共浏览

160 次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2009年9月)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近期我们组织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召开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了《2004-2010年农民、《2005~2007年郑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规划》、《2006—2010年郑州市新范村农业技术培训规划》等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划和指导意见,以市农业局为牵头单位的职责部门,多组织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业广播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发展。‚九五‛时期以来,我市农业部门重点推进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训4.1万人;‚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完成30.2万人;‚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指导服务210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引导性培训10.2万人,技能培训5.8万人,转移就业4.7万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的有2737人(高级农民技师60人,农民技师555人,农民技术员2122人);获的有5万人,基本满足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入资金贫乏,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公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就是免费培训有的也很难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技术发资料,科技人员就餐,交通等都需要资金补助。如果没有政府投入,农民培训工作是很难开展好我市对农业科技教育投入经费上来看,除了07年、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市40万元外,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投入,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主要靠承担的国家、河南省农民科技目和各级农业部门提取的工作经费。据初步测算,我市农业教育培训资金缺口达3500万元。诸如重技成果项目推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资金投入均很少或没有。多年来我市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开发育培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以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工作发展缓慢。公益性的农事业缺少了资金投入,实际工作开展举步维艰,提高农民素质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组织。我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组织,各自为政散、业务交叉重叠,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制度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机制不健全、氛围不浓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局系统现有4个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专职机构,他们是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郑州市分校(郑州市培训中心);郑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郑州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郑州市蔬菜科技服务中心,上述的单位有业务渠道,但缺乏办学场所;有的单位有办学场所,但业务渠道不畅;有的单位职能单一难以扩充发展。这种各自为政、财政供给形式不

一、培训资源分散、业务交叉重叠的组织架构,导率较低,效果较差。目前四个单位承担的项目或任务均很少,仅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中专学历教育、术教育培训、‚致富早班车‛、‚科技下乡‛等工作,几乎都没有直接承担国家、省、市下达的农民训项目,诸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证书工程‛、‚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等,农业管理干部培训、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和农业专业识更新培训工作也几乎没有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重滞后。全市统一调配衔接农业科技教育统筹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难度较大,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政府行为,没有经费门的支持,是很难持久的。各级财政应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和当地村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安高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将此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一是实用人才年培训培养种养业能手1000名、科技带头人100名、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500名。二。设立‚中原农民精英奖‛ 100名;设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多元化体系建设引导资金,对在新农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有关单位、培训机构、专业化组织、龙头企业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三是技术服务补贴,主要用于编制、印刷教材,主导专业技术及培训内容的遴选,项目监管、宣立市级人才库和实用人才交流等费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随财年增加。除财政专项资金外,应拓宽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开发领域,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人才开发机制。

(二)建立整合组织,加强协调管理。成立郑州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市农民教,研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协调职能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郑州市农民教育培训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牵头,联合多部门参加,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依托郑州市农民中心,统一承担培训工作,形成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务实创新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新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开展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对实施计划、项目、基地、教材、师资、资金、考核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整合,由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解任务并落实责任,出台监管细则,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如统一下达培训计划任务,严格项目资金定培训机构,统一调配专兼职教师,统一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验收等,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训资源整合后形成八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工作;统一制定培训实施计划;统一调配使用一调度师资力量;统一编辑出版教材;统一调拨使用培训资金;统一召开培训业务会议;统一考核。、坚持整合原则、健全各项机制。经过培训资源整合后,坚持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培训,成果资源共享的部门不能擅自组织农民培训,同时要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健全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由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依托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形成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是综合协调培训工作,二是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计划,四是审定经费预算使用计划,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联席会议由领导小组主持,原则上每季度议有关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调查报告 篇8

国际商务学院应用英语1001班徐冰佳

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三个适宜”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进一步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生的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可农民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农民工工资待遇低、时常会遇到工资被拖欠、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工伤事故多和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险,保障其应有待遇,真正成为城市组成部分,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三个适宜”城市中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维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近几年已进入快速转型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大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吸纳,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独具迁移倾向已成为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类流动的频率和距离使其不同于其他物种”。据报道,我国已有1/3(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

嘉兴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也是浙江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据《浙江省人口发展报告》中的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嘉兴市的农民工为58.99万人;2005年底,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总数已达148.95万人,相当于嘉兴市户籍人口的44.6%。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给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子女教育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在有些地方,甚至某些已经明确或应该享有的权利还经常受到侵害和剥夺。这种状况如果不予以改变并进行妥善协调处理,很容易在特定区域、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

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主要为:来源的外省化、受教育程度的中低化、居住时期稳定化、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是由地区差异、自身条件、家庭状况、就业需求和当地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1.性别结构。从调查的400份问卷中统计得知,男性人口为217人,占54.3%;女性人口为187人,占45.7%。农民工男性占比比2005年末嘉兴市户籍人口中男性占51%的比例高出3.3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比嘉兴市户籍人口中女性占49%的比例低3.3个百分点,外来农民工人口中男女比为116:100。此外,分析其地区结构,一是以省外人口为主,外省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为85.75%;二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居多,中西部地区占80%以上。

2.文化结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中,文盲3人,占0.75%;小学65人,占16.25%;初中216人,占54%;高中79人,占19.75%;中专22人,占5.5%;大专10人,占2.5%;本科及以上5人,占1.25%。可见,嘉兴市农民工文化结构以中低文化程度为主,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l%。

3.居期结构。农民工居住时间反映了人口稳定程度。据调查,嘉兴市农民工在本地的居

住时间为:不足半年的21人,占5.25%;半年至1年的51人,占12.75%;1至2年的97人,占24.25%;2至3年的80人,占20%;3至5年的73人,占18.25%;5年以上的78人,占19.5%。可以看出,半年以上的占94.75%,1年以上的占82%,居期以中长期为主,这说明嘉兴市外来农民工人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从业结构。就业于本地各类民营服装企业的172人,占43%;就业于建筑业的128人,占32%;就业于第三产业的86人,占21.5%;其他的14人,占3.5%。制造业仍然是接收农民工的主要部门,而从业于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电信、教育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农民工极少。由此可知,一方面说明了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设置的门槛,农民工要想寻找一份满意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目前农民工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而非智力型部门就业较多的社会现象,如服装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在这些部门里,农民工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5.就业渠道。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工作取得方式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己寻找。调查显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者为192人,占48%;靠自己努力寻找者为144人,占36%,上述两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4%。通过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为26人,占6.5%;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介绍的为22人,占5.5%;其他为16人,占4%。400名农民工没有1名是通过政府直接安排取得工作的。

二、嘉兴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

(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调查显示,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出了劳动法规定的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以内的只有2人,6~8小时的53人,8~10小时的206人,10~12小时的52人,12~14小时的25人,14小时以上的17人,不清楚的4人。符合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的为55人,占13.75%,超过8小时的有341人,占86.25%。通过对农民工访谈,像建筑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农民工,每月没有休息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含实物等)为1164.2元,其中男性月收人为1236.1元,女性为1103.6元,折合成正常工作时间(双休日、每天8小时)计算,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与当地居民相比还是普遍偏低的。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间收入水平有所差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装业收入比平均水平要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工收人水平与其智力、技能和体力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此外,85%,的农民工基本能按时拿到工资,总体情况较好。

(二)教育权利有失公平

农民工受教育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和农民工本身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等现象。在统计的314份问卷中,有225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存在不平等现象,占71.6%,表现在学校、教师和当地居民子女对农民工子女关心爱护不够,个别学校存有歧视态度。有89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没有存在不平等现象,占28.4%。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大部分在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在剔除没有子女的农民工后,共有198份有效问卷,有46人的子女就读于本地公办学校,占23.2%;有37人的子女就读于当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占18.7%;有115人的子女就读于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占58.1%。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子女就学感到困难排序依次为:学费太贵、将来升学问题、公办学校进不去、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在统计的225份问卷巾,有101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太贵,占44.9%,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实际花费为2439.7元;有54人

认为子女将来升学存在问题,占24%;有37人认为子女不能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占16.4%;有22人认为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占9.8%;还有11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占4.89%。

统计显示,嘉兴市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在288份调查问卷中.参加过培训的为49人,占17.01%;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有239人,占82.09%。对参加过培训的49人进行统计,有23人参加过2次培训,20人参加过3次培训,6人参加过4次培训。原因是由于就业的行业造成的,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是一些技术工人或服务业(餐饮)。嘉兴市农民工由于自身学历、技术原因,能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较少。

(三)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概念,通常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的生活质量主要是指物质层面,如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娱乐休闲机会等,而主观的生活质量通常用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体验测试加以量化。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将生活质量主要限定在生活的客观方面比较合理。400名农民工问卷统计显示,嘉兴市农民工以居住在出租房为多数,有257名农民工居住在出租房,占64.25%;有105名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工棚),占26.25%;有13名农民工自己买房子,占3.25%;有6名农民工居住在亲友家,占

1.5%;有5名农民_工居住在雇主家,占1.25%;还有14名农民工居住在其他地方。此外,在统计的280份问卷巾,农民工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0.07平方米,平均每月居住费用为271.15元。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在嘉兴市每月的食品开支平均为360.08元。在统计的382份问卷中,每月开支100元的2人,占0.52%;开支200元的19人,占4.97%;开支300元的56人,占14.66%;开支400元的206人,占53.93%;开支500元的99人,占25.92%。虽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但农民工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

(四)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在对400份问卷多向选择调查显示,有151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总人数的37.75%。在参加社会保险人员中,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单位性质和自身工作原因迫使其参加了某种保险,如T伤保险或养老保险等,自己主动提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较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综合保险则更少。与农民工交谈中得知,一方面,农民工就业区域、单位不稳定,随意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没有时间考虑参加各种保险;另一方面,对现阶段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例如,由于养老保险在跨地区之间无法实施统一一费率转接制度,因此,虽然农民工就业单位愿意支付应负的部分费用,而农民工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不愿意支付自己应负的部分费用,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还不如把自己负担的缴费部分“落袋”为安。可见,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缴费、广覆盖、能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五)维权机构收效甚微

由于农民工大多数就业于私营企业,部分私营企业还属于家庭作坊性质,因而单位工会组织不太健全。调查显示,有49.5%的单位还没有工会组织。即使工会组织健全的单位,也只有44.19%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会组织。不参加工会组织的理由,有63.33%农民工不知道怎样才能加人,29.17%农民工自己不想参加,认为目前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很少,纯粹是一种形式,还有5.83%农民工是单位不让参加。当农民工一旦遇上困难,找老乡帮助是首选。362名农民工问卷统计显示,在遇到困难时,有221名农民工选择老乡帮忙,占61.05%;有37

名农民工选择本市人帮忙,占10.22%;有38名农民工选择前两者外的朋友帮忙,占10.5%;找企业工会组织帮忙者为47人,占12.98%;选择其他的19人。显然,农民工遇到困难时,老乡关系远远超过企业工会组织。

此外,嘉兴市农民工业余时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看电视、和老乡聊天、看报纸杂志、上网、打扑克。在对400名农民工业余时间精神文化生活多项选择统计显示,有224人次选择看电视,占32.32%;有155人次选择和老乡聊天,占22.37%;有137人次选择看报纸杂志,占19.77%;有87人次选择上网,占12.55%;有61人次选择打扑克,占8.8%;有29人次选择去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占4.19%。

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府责任

农民工权益保障是新时期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各级政府既要考虑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本地群众的需要;既要关心外地农民工的就业,也要关心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职工的就业;既要出台新的农民工管理服务政策,也要兼顾上下、内外、前后同类政策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在确定相关政策措施时,综合考量财力、物力及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各类人群的认识、接受程度,努力做到需要与可能、力度与进度、可行性与操作性的统一,稳中求进,分步推进。

(一)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

劳动就业是农民T的第一取向,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政府管理服务的第一要务,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就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第一,建立平等就业机制。实行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取消所有使用农民工的行业和工种的限制,取消涉及农民工进入嘉兴市就业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第二,建立合同签约机制。规范劳动合同,提高用人单位与就业人员的签约率。查处不签约、不履约和签约不及时、不公正行为。第三,建立足额发薪机制。劳动部门要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农民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明确规定每月工资发放的日期,并以货币形式足额、定时发放工资。健全欠薪保证金、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及时查处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第四,建立劳动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应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第五,建立专业培训机制。政府应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应组织开展农民工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相当部分农民工的骨干进入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创造条件。

(二)统筹农民工子女就学

政府管理部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农民工子女人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第一,政策问题。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范围,列入教育经费预算。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做到与本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第二,硬件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舍、设备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办学校投入力度,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可用资源,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第三,体制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在乡镇的参照当地

完全小学管理模式。经批准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第四,管理问题。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校园安全必须常抓不懈。第五,收费问题。凡要求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入学,取消各种赞助费、借读费,对生活特别闲难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券资助范围。

(三)提高农民工生活居住质量

政府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从“五个一批”人手,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生活环境。第一,根据“适度集中,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一批政府投资或产权属于政府的农民工公寓,其建设用地可执行工业用地价格。第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在现有用地上按一定比例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农民工公寓,改善本企业农民工居住条件。第三,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兴建一批农民工公寓。第四,整治一批城乡结合部的出租房屋,改善周边公共设施,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确保向农民工出租的房屋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标准。第五,出台一批优惠政策。农民工公寓的水、电等收费参照本地居民标准执行。规范农民工公寓的经营行为,切实降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

(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既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实施农民工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本着个人自愿、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民工保障水平。当前,要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列为重点,按照低门坎设置、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的思路,突破扩幅增量、个人账户、转移接续、及时兑现等难点,把五大保险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起来。同时,根据条件和可能,开展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环境。各类医疗机构对农民工就医要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将其服务覆盖面扩大到辖区常住人口,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医。

(五)保障农民工政治民主权利

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参加,参与民主管理。农民工与本地人员同等享受法律援助。农民工有依法参加工会的权利,外来人员集中的行业、企业要加快工会组建工作,提高农民工人会率。各级工会组织要督促用人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人才、劳动模范等评选范围。市政府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民工,并授予荣誉称号。此外,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取消农民工在嘉兴市享受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场所的限制,本市范围内的电大、夜大等教育设施以及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公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农民工与本市居民应同等享受。

上一篇:台前小城故事下一篇:小升初作文题目预测:童年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