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校友(共6篇)
房成亮、许慧春
1.采访目的:
我们在寻访校友的同时,大力宣传东华形象,加强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并且将校友 成功经验和人生经历带回学校,与更多的同学分享,在同学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校友采访活动将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我校04年40号文件也明确要求:“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海内外校友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大学生面对面地探讨理想、人生、成长成才等问题,发挥校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坚信,这样的活动为同学们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通过采访校友这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方式,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通过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成功经验,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他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锻炼能力,拓展素质;增强责任心,提高竞争力;为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打 好基础。通过采访,宣传东华,加强校友与学校联系,提高东华的影响力。
通过与校友的密切交流,我们将深切感悟“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蕴意,为把东华建设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校而不懈奋斗。2.采访形式:
采用实地采访的形式和校友面对面交流,并带上问卷调查表做好记录。说明:若是遇到校友很忙的情况,则改为电话采访的形式。3.采访背景:
正值东华大学六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寻访老校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解读东华,从了解东华校史开始。首先,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六十年来东华的发展历程。
谈东华校史必谈纺织,东华源于纺织。
纺织工业是旧中国最大的工业之一,上海是旧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和沿海主要的重要通商口岸。当时,上海纺织高等教育,有私立中国纺织工程学院、交通大学纺织系、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的纺织科、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等6所纺织大专校系。建国前夕,全国有18所纺织大专校系,其中6所在上海。旧上海的纺织高等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院系一般规模不大,师资力量薄弱,设备简陋,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学识渊博、专业造诣较深,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纺织技术人才,为中国甚至世界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院校首先合并,定名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为了使纺织高等教育适应全国纺织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纺织工业部在教育部的同意下,委托华东纺织管理局将上海的几所纺织院系进一步调整组合,于1951年6月决定以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等3所院系合并为基础,建立一所新的纺织工学院,定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选定上海延安西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处、在抗战期间遭日机轰炸变成废墟的原光华大学校址及附近183亩农田为新校园基地。建校初,设纺织工程、机械工程、染化工程3个系,在校学生1178人。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有6所校系(外省5所,上海1所)调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按并入时间先后,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系,从而使学校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纺织高等学校。经商定,所有调入校系的原毕业生,都是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校友。
1954年,学校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1956年,开办夜大学,并受纺织工业部委托,开办了三年制的专科老干部班,由各省市推荐纺织工业各级领导干部来校学习。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10月,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
自1951年至1966年,经15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纺织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在校生达4000余人,教师约600人,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重点大学。
“文革”期间,华东纺织工学院和全国高校一样,遭到一场浩劫,停课和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1969年学校下放到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文革”后,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在思想、政治、组织、教学等方面全面拨乱反正,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原纺织系、染 化系、机械系的有关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自动化系、企业管理系、化纤系和社会科学部,增设了一批新专业。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1981年,国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在无锡市)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5年9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通过了“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确定了“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管、应用艺术类学科为主,兼有理科和人文、社会类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蓝图。
1997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 9月1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深化,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和上海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1999年9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到2000年底,学校已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点。本科生年招生规模已超过3000人,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超过500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12600人。除材料学、纺织、服装、染整、机械、自动化等传统学科专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外,计算机、通信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一批高新技术和艺术类、应用理科、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也蓬勃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多科性和颇有影响的高等学府。
面向21世纪的东华大学,正在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努力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实力,上水平,建设有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大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通过与校友的交流,听校友讲述东华的历史,和校友共同探讨东华历史的精髓。并和校友共同探讨“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深层含义,发觉其中的东华精神,和校友讨论作为当代东华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
另外,我们在这次采访中,恳请校友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站在他的角度,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一些忠告和建议。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向校友请教,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最终融入社会。 4.采访意义:
我校广大校友身上体现的为人、为学优秀品格,校友的奋斗精神、成长之路和肺腑之言,是东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生动教材。全校上下要共同做好学生访谈校友工作,使学生广泛受益,形成长效机制,传承东华精神,弘扬东华文化。其重要意义在于:
1.开展工作的历史机遇。以东华六十年校庆为契机,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校友访谈活动,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在与优秀校友接触中,学习体会东华文化和精神,深刻理解国家社会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期望,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和人生职业规划。
2.推进工作的重要资源。通过校友访谈活动使各院系和学生与校友广泛接触,可以吸收广大校友共同参与学校育人工作,拓展学生教育的各方资源,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就业引导等增加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
3.通过校友访谈活动,创造在校学生与广大校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使学生从诸多优秀校友身上学习和体会东华文化和精神,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发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志向。
4.通过校友访谈活动,加强学生班集体建设,并以此为切入点,努力建立在校学生与广大校友的长期联络机制,使学生在与校友的长期接触中,得到持续指导教育。
5.通过校友访谈活动,充分反映大批东华校友的成长发展经历和奋斗精神,搜集挖掘整理校友身上所体现的东华精神,并供广大校友和在校学生分享借鉴,传承发扬。
6.要以校友访谈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班团集体的建设,将两者紧密结合。在访谈前期准备、访谈过程、访谈后期总结研讨阶段,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集体的自身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班会、主题团日、党支部组织生活、参观学习、报告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心感悟,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建立长期联系,进而提高班团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通过校友访谈活动,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在与优秀校友的学习交流中,获取社会知识,学习成长经验,感受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要将校友访谈活动与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引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教育环节和形式。通过校友发展成长的实例,使学生亲身体会感受“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职业道路,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未来择业中投身重点行业,成为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人才,推动我校学生就业引导工作。5.采访问题:
Q1: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那如何念好机械这个学科?
Q2:现在有些大学生非常看重他们所学习课程的成绩,但是有些成绩好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比成绩差的更能找到好的工作,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Q3:一些人疯狂的想挤进“官场”,加入什么学生会、学生社团、协会等等,加入这些团队本没有错,您觉得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呢?
Q4:您现在的工作是否稳定,您现在对你现在的工作还满意吗?
Q5:那么,你在面试或者以后的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一些不开心的事呢?
Q5:别人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那么您觉得大学跟真正的社会有什么区别?
Q6:您在东华读书的时候是如何理解“崇德博学,励志尚实”这一校训的?现在又是怎样理解的?
Q7:根据您的社会经验,您认为这个社会是全才更受欢迎,还是专才呢? Q8:您认为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呢? Q9:针对现在学生和老师之间联系很少的现状,您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师生关系吗? Q10:针对现在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听讲,比如玩手机,你觉得学校应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呢?这方面您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Q11:对那些喜欢宅在寝室的大学生,您有什么忠告呢? Q12:对于大学生翘课,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暑假轮休,我回到乡村。有一天,校办公室打来电话,说东北有几位老校友想回母校看看,要我立即返校。据说他们都是教授级的人物,这是母校的荣耀。不少人在背地里议论,现如今的教授,个个腰缠万贯,他们不会空着手的。
我在接待处见到三位老先生。他们都戴着深度眼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尚未落座,他们就说,有言在先:我们一没带钱,二没带物,就是想回到母校看一看。教了一辈子的书,没啥积蓄,不过我们都带回了自己的著作。
四本装帧朴素的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其中一本是赵教授的书法理论,我曾在新华书店里见过,价格不菲,没舍得买。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是我们的老校友。我突然觉得接待处似乎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我将小王拉到背地里说,你赶快到卧云斋买些笔墨纸砚。小王一脸的狐疑:买这些干吗?我怕老校友以为母校没文化,只好硬塞给小王600块钱,其实600元能买个啥呢。
我陪三位老教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尽管天气炎热,但他们还是慢条斯理地问这问那。察看校园之后,我诚恳地说,请你们留下珍贵的墨宝。话音刚落,赵教授就来了兴致,说好哇,我这手都痒痒了。
回到接待处,小王已备好笔墨纸张。我近前一看,傻了,竟然不是宣纸,而是大白纸,笔也是块把钱一支的!我的脸刷地红了。正要发作时,赵教授十分善解人意地说,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好,我今天就要在大白纸上写上对母校最真诚的祝福。俗话说,一张白纸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嘛。
我想起家里尚有未开封的徽墨,还有湖笔和宣纸。等我拿来时,三位老校友已经在大白纸上写下了祝福的话语。在我再三的恳请下,他们答应合作一幅即兴作品。赵教授将徽墨拿在手里,掂了又掂,闻了又闻,忙不迭声地说,真是好墨,不能辜负啊。我摆开架势,替先生们轻轻研墨。接待处没有空调,只有老式吊扇。说是轻轻研墨,实际上还是要下暗力的。不一会儿,我就大汗淋漓了,不时有汗珠落入砚中,我也无暇顾及。汗水是咸的,磨出来的墨却是香的。
一、活动目的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增强个人社会实践能力,弘扬“知行”校训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传统。
二、活动主题
聆听校友•感悟知行•传承交大
三、采访时间、地点
8月6、7日(具体时间、地点与校友商议决定)
四、采访对象
五、采访形式
预约座谈,面对面交谈
六、活动流程
1)提前准备好采访必须证件和物品(学生证、身份证、照相机、录音笔、笔、采访本、调查问卷、队旗、队服、礼品等);
2)初步了解被采访校友,设计采访问题,列出采访提纲;
3)通过电话联系校友,预约好采访时间、地点,随后将采访提纲提供给校友让其提前做准备;
4)根据预约的采访地点查询好路线,计划好时间,制定科学的出行方案;
5)见面采访,并做好采访记录;
6)整理材料,形成采访稿,做好活动总结;
7)提交成果。
七、活动预算
车费:40×2×2=160元
住宿:100元
饮食:40×2=80元
总计:160+100+80=340元
八、备注
1.如遇天气变化、校友临时有事等特殊情况不能按预计时间进行采访,再与校友商定作出相应调整;
2.在采访中,注意言行,真诚对待校友;
3.为了让校友安排好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务必提前一周与校友预约,并提供采访稿给校友;
4.为防止校友因工作繁忙而遗忘采访之事,在正式采访前一天短信提醒校友;
在过年前几天,经过我几天努力的不断询问和寻找,我终于找到了一名优秀校友。
雷验兰,女,28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湖南省蓝山县人。自xx年至今担任所城中心卫生院所医生,几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根农村,爱岗敬业
xx年刚毕业,在乡卫生院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 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何况我又是党员。这几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医生,是党培养的我。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要把工作做好。”
二、崇尚医德,乐善好施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 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
三、遵纪守法,规范管理
她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卫生法律法规,服从上级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她所在社区服务站,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各站内人员严格服从主管部门及村委领导,配合镇防保所,在那里她努力工作,与站内人员相处融洽。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还加班工作,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参加手术,增加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还获得了医院的一致好评。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四、与时俱进,支持医改
她们还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在谈的过程中她还对我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按上级要求还有不足之处,还要不断学习和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服务工作,使领导满意人民群众高兴”。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高新知识领域中的医务塔尖精英,虽然他平凡的像一滴水,但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他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
总的来说,她是一个谦虚、朴实、进取却又十分低调的人。声誉、头衔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她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唯有病人和祖国的医疗事业,她将这视为头等大事。只要是关乎病人的、哪怕是有时自己有什么要紧事,她都欣然接受;只要是有助于祖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她尽心尽力,出力却不出名。我想她不需要、也不喜欢那种声泪俱下地高歌赞扬,她所希望看到的是乡镇卫生医疗系统中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一心只为病人,一心只为医学事业的悬壶济事者。在她眼里的医疗事业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她眼里救死扶伤的爱心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她眼里医学造诣更是没有尽头的!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
(本报讯/宋爽 菅小凡)在4月9日,化生学院记者团的记者采访了我校的老校友,也是现任我院生物系主任的王威老师,王威老师多年来勤教善教的严谨作风,甘为人梯的伟大情怀深深鼓舞着我们。
下面就是采访内容。
1.记者:今年正好是建校50周年,在这50年的风风雨雨中,一代代师大人艰苦求索,辛勤耕耘,才使师大一步步壮大,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作为老校友,又是在此工作了30余年的老教师,可以说,您见证了师大的成长,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请您谈一下您的感想,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学术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壮大等方面说起,以这些显著的变化来激励同学们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努力的学习。
王老师:我72年来咱们学校上学,当时的感觉就是学校布局比较混乱,不象现在生活区,教学区都安排得很得当。那时候礼堂就是食堂,好多地方都一地两用。
第一次来咱学校的时候还在文革期间,叫“东风大学”,当时是推荐上大学,来了之后按入学成绩分了快中慢班,我被编在了快班,给快班配备的老师很不错,当时就觉得机会难得,有一年多,学了不少东西。
到了73年又开始搞运动,学习就受了冲击。在这期间,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文艺宣传队。成立这个文艺宣传队对系里有什么好处?它可以作为文艺外交。当时那种办学方式——“开门办学”就是出去到工厂里实践“以产品代教学”。这样搞教学,必然会给人家厂子里添麻烦,人家厂子不愿意。怎么办呢?先不提实习的事,先说让学校文艺队来演出,搞个文艺外交,再说实习的事。这样挺好办,利用这个手段咱们办了很多事,争取了很多实践机会。之后,毕业了,有兴留在系里,就开始组建生物系,招来30几个学生,用了人家西郊的一个中学的几间教室办学,每天住那,自己开火,后来想想也挺有意思。一直到78年,生物系第一次高考招生,在这之前,一直在筹备生物系,在筹备过程中,老师们克服了很大困难。生物系实验特别多,需要很多实验室,都是用60平方米的普通教师改的,上下水都是后勤自己改的,实验台都是老师们画图纸,学校木工自己做的,实验设备都是托了好多人费了好大劲才买到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争取到的,虽然很不易,但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教学很有帮助。
之后就开始按部就班的发展,当时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够用,实验室是用60平方米的教室改的,与国家的规定差多了,60平方米的教室,40多学生,又有边台又有实验台,人挨人,特别拥挤,就那么凑合着,一直到搬到新校区。虽然条件不太好,但那时侯的科研能力很强,像分子生物学这些都很有代表性。后来本科括招,又调来很多老师,引进人才,又加了生物技术专业。这就是发展的大概过程。
现在学生们有这么宽敞的校舍,优良的实验设备,可得珍惜呀。
专家、学者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革命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里,通过生物将解决人类粮食、疾病、能源这三大难题。所以,这个世纪,生物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2.记者:“勤奋严谨,自树树人”,这是咱们学校的校训,它督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请您谈一下您是如何理解并且在教师岗位上如何体现的? 王老师:咱们学校校训是咱们以前的校长高敬校长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尽管说了这么多,但要简单说,就4个字:以身作则。
以往人们认为老师,只要把课教好就行,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咱们那校训,对老师来讲,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体现出来:在上课的时候不光是在讲课,不光在讲学问,还要拓展一下。我在上课的时候会“跑一点题”,这个跑题就是由讲的这个内容我联想到了一些对大家有用处的课外的事,我就会很自然的拐过去讲一下,再很自然的拉回来。比如说,讲生化讲到维生素,就会讲到合理饮食;比如做人„„ 从学术上说,把一本很厚的书讲薄了,这是好老师;教学上说,会跟学生交流的,这叫好老师。有一些老师总摆架子,这样就不行,老师要敢同学生交流,这些摆架子的老师,不敢同学生交流,搞的高高在上,格格不入,使学生不敢接近。其实这些是老师心虚的表现,怕学生提问题把他问住了,这样的老师肯定不是好老师。其实问住了并不可悲,回去查查,把问题解决了,教学相长嘛。关键是要跟学生有交流,让学生感觉你很好接近。这样,他们有了问题、困惑,才会来找你解决,这才起到了老师的作用。
这么多年,我一直跟学生强调:任何事情必须靠自己。除了父母,没有人能替你考虑的十分周全,必须靠自己。
这些事,都是潜移默化的。教学上说到了相关问题了,讲一讲,要真拿出一节课讲,也不一定讲得很全。
用自己平时不经意的言行来引导学生,校训对老师的要求就在于此。
记者:我们从师大毕业的学生有很多都将走上教师岗位,而您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师大培养了您,而如今,您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资深教授了,请您谈一下从教这麽多年您的感受。
王老师:事实上,我自幼并没有做老师的愿望。我母亲作了一辈子的教师,但由于文革时期受到了冲击,也不希望我做教师这一行业,从我自身来说也对此没有兴趣。但是在阴差阳错下当了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就有了兴趣。所以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做到什麽程度算是当好了老师呢,那就是有一种冲动。在一看课表要去上课的时候会有一种兴奋感,上了讲台就好像上了舞台,有一种很强烈的表演欲,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作老师最首要的就是一定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还有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语言表达需要一定的锻炼。表达除了语言,还有眼睛的交流。我在上课时会敢跟学生对眼神,而不是低着头讲课或是单纯的念课件。对眼神可以知道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学生的眼神茫然,那他肯定是没懂啊;如果学生的眼睛还在看四周,那肯定是还没听进去啊,那你的教学方法肯定不吸引他,方法肯定有问题。如果与学生有交流了,那你肯定能掌控教学的进展。如果以上都可以做到,那麽就可以在课堂中举一反三,把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使自己可以自如的控制教学进度,做到收发自如。这样心理上没有了负担,语言组织就顺畅了,逻辑性也就强了。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同学们提问题,哪怕是离开了专业也没事,因为他是在上这个专业课时想到的,所以肯定与专业有一些联系。当你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那可能这个问题就可以作为你以后教学的一个例子,这不就可以收为己用了吗,不就可以把课讲的很生动吗?这让学生感到上你的课不累,可能还会盼着上课呢!学生会觉得上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别让学生感觉压力很大,这就达到了目的。当老师能够有很多乐趣,不仅自身能力提高,连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呢!
4. 记者:我校即将度过五十岁的生日,作为一所大学,正是青春焕发,生机勃勃的时候,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您对我校院有什麽希望及寄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校友们、同学们,早上好!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母校30周年华诞之际,我作为一名98级的校友,能够受邀参加建校30周年纪念大会,我感到十分激动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海内外的历届校友们,向我们亲爱的母校30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的领导与来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这块育人热土道-声:母校,生日快乐!拳拳学子情切切,难报母校三春晖。我们是母校的学子,母校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有我们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这里有我们青春的梦想,我们的人生在这里起航!走出校门10多年来,在母校的关怀的激励下,我先后创办了
,资产已达,无论我们飞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始终未能忘记恩师教诲,未能忘记母校的传统,未能忘记肩负的责任。借此机会,请再次允许我代表全体校友,向各位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谢意!感谢您们无私的教导和培养!我们始终牢记您们的嘱托,用我们的努力和成功来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
【寻访老校友】推荐阅读:
老校友会主持稿06-15
寻访红色足迹06-09
寻访家乡巨变征文09-18
《寻访小动物》教学反思06-26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800字09-27
寻访红色遗迹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1-18
校友访谈感悟09-09
回访校友总结10-23
关于今后校友工作10-07
校友返校心得(获奖)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