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三读法”(共6篇)
阅读,是考研英语中的重头戏,几乎占到试卷总分的一半,而且阅读题的词汇量大,题目多,一旦做不好,不但会失分,还会影响后面试题的发挥,阅读就此成了英语考试失分的重灾区,如果能够攻克这一堡垒,既为考试开个好头,又能得分,一举两得。
如何高速有效地阅读原文?许多同学运用“地毯式”阅读法,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读到每个词时都若有所思、战战兢兢,惟恐意思稍有偏差,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或者沉溺于个别句子的繁琐分析,惟恐不清楚句子的构成,不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导致答错题。这种缓慢而谨慎的阅读方法,在心理上给阅读者似乎一种虚假的踏实感,但是无论是从理解原文还是从做题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花费时间长、效率低,不是很好有效的方法。
针对这一普遍情况,我们结合阅读题的第一篇文章介绍阅读原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详读重点、略读细节、跳读修饰――“三读法”。
一、详读重点
重点:就原文而言,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态度;就答题而言,就是问题所对应的原文的出题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需要重点阅读的原文词句就不会很多,因为文章后面只有五道题,它们对应的原文在五句左右,为了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需要重点阅读原文的下列内容:
1. 宏观方面DD①文章结构;②文章主题句;③各段首末句;④作者态度。
2. 微观方面DD①有转折处;②重要标点;③句子主干。
二、略读细节
相对于论点而言,论据是细节性的,如果明白论点,论据可以读得较快;相对于段落主题而言,解释段落主题的支持句是细节性的。可以略读的细节包括例子和解释。
三、跳读修饰
细节性的修饰,只对论点起次要的补充说明作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跳过。此外,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通常也不出题,即使涉及问题,到时候看也来得及。可以跳读的细节包括:
1. 两个逗号之间的问题
2. 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问题
3. 人物的头衔
4. 并列叙述
下面以20考研阅读第一篇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三读法”达到最佳效果。
In spite of “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 There is “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 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eference”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People are absorbed into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launched by the 19th-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 “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 Instead of intimate shops catering to a knowledgeable elite” these were stores “anyone could enter, 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 This turned shopping into a public and democratic act. ” The mass media, advertising and sports are other forces for homogenization.
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 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 Writing for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Forum, Gregory Rodriguez reports that today’s immigration is neither at unprecedented level nor resistant to assimilation. In immigrants were 9.8 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1900, 13.6 percent.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990, 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 1,000 residents;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890, 9.2 for every 1,000. Now, consider three indices of assimilation―language, 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The 1990 Census revealed that “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 ‘well’ or ‘very well’ 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 ”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end to be bilingual and proficient in English.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lost in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families.”Hence the deion of America as a “graveyard” for languages. By foreign-born immigrants who had arrived before 1970 had a home ownership rate of 75.6 percent, higher than the 69.8 percent rate among native-born Americans.
Foreign-born Asians and Hispanics “have higher rates of intermarriage than do U.S-born whites and blacks. ”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one third of Hispanic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Hispanics, and 41 percent of Asian-American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Asians.
Rodriguez notes that children in remote village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ns of superstars lik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 Brooks, yet “some Americans fear that immigrants living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 somehow immune to the nation’s assimilative power.”
Are there divisive issues and pockets of seething anger in America? Indeed. It is big enough to have a bit of everything. But particularly when viewed against America’s turbulent past, today’s social indices hardly suggest a dark and deteriorating social environment.
21. The word “homogenizing” (Line 1, Paragraph 1) most probably means
[A] identifying. [B] associating.
[C] assimilating. [D] monopolizing.
2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department stores of the 19th-century
[A] played a role in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B] became intimate shops for common consumers.
[C] satisfied the needs of a knowledgeable elite.
[D] owed its emergence to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23. The text suggests that immigrants now in the U.S.
[A] are resistant to homogenization.
[B]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C] are hardly a threat to the common culture.
[D]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24. Why ar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 Brooks mentioned in Paragraph 5?
[A] To prove their popularity around the world.
[B] To reveal the public’s fear of immigrants.
[C] To giv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immigrants.
[D] To show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25.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into American society is
[A] rewarding. [B] successful.
[C] fruitless. [D] harmful.
1)详读重点
根据上述要求详细阅读的内容,我们以红色标出了重点。首先是宏观方面:从文章结构而言,本文主要阐述一个概念homogenization(同化),属于常见的“一枝独秀型”结构,即主要说明一个核心概念。文章首句In spite of “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就是全文的中心。除了这一句之外,其他段落的首末句也值得关注。从态度而言,我们在首句用amazing(令人惊叹的)、第二段首句(hardly poisonous)与全文末句(hardly suggest a dark and deteriorating social environment)使用双重否定表明移民成功融入美国社会。
从微观方面而言,第二段首句(but)、倒数第二段末句(yet)与末段末句(but)三处的转折对应三道题,加上文章首句也对应一道题,这样四道题――1、3、4、5题所对应的原文就确定了。剩下的第二题也很容易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19th-century定位第一段。
由此可见,只要阅读时抓住了重点,就能迅速地定位各个问题所对应的原文。
2)略读细节与跳读修饰
一方面为了加快速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准确率,对于细节与修饰部分可以较快地阅读甚至跳过。在第一段中,第二句难以理解,但是由于放在文章的主题之后,应该属于对首句主题的细节性说明。所以,阅读的时候如果看不懂不要较真儿,因为它只是一个论据,而且通常不考。
在第二段中,段末包含数字年代的两个句子属于并列性的细节,应该速读甚至跳读。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对第二段末句所说的三个同化指标――language, 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的详细说明,属于明显的细节,阅读时应该速读。如此阅读不仅抓住了重点,而且节约了时间。
一.初步阅读,边读边圈画,同时判断文章所属的类型
纵观高考散文,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四种:一是写人叙事的散文,比如说《才子赵树理》(2011年湖北卷)、《何容何许人也》(2013年江苏卷),二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就像《一幅烟雨牛鹭图》(2006年江苏卷)、《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卷),三是游记类的散文,比如《上善若水》(2009年江苏卷),四是议论类的散文,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的,如《焰火的变奏》(2007年四川卷)。因为每类散文我们需要抓住的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初步阅读后,就要自己判断一下它所属的类型。
边读边圈画,是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圈画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一方面加强我们对散文的内容的记忆,有利于节省后面做题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一)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散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和讲究,因为它通常要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些散文开头就是“文眼”,而散文的结尾往往是卒章显志。当然散文主旨句比较灵活,也有出现在中间的时候,只是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出现频率更高。
(二)文章中的过渡句。过渡句一般在文章两个较大的层次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句子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所以散文不是纯粹地写人、叙事、写景,而是以此为一个平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在文中直接流露出来一些。因此这些句子也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句。
二.深入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很多同学读一遍就去做题,甚至在没做题之前就先去看要答的题目,然后直接根据题目去文章找答案,这些都是错误的。读一遍文章只能是囫囵吞枣,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如何去做题,而先看要答的题目,再去文章中找的话,就等于把文章完全肢解,也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初步阅读后,我们还需要经过二次、三次甚至多一点的阅读,读完后再问自己三个问题:1.文章写了什么?(即文章的内容);2.文章为什么这么写?(即文章的主旨);3.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采用的方法,按照上面思路来写的)。当这三个问题都能回答的时候,再去看题目,然后寻找答题的区间不仅不迟,反而会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那么,怎么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之前说的那个问题,要根据散文不同的类别来把握。
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就要理清作者写了主人公几件事或几个片段,这些事情和片段能够体现主人公什么样的人品或性格,文章中哪些词语能够直接体现要圈画出来,没有的自己学会概括。作者对主人公持什么态度,肯定或否定这个人还是借助这个人赞扬、批评社会当中的某种现象。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主人公的,这类散文常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环境烘托等手法。
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就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调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作者对景物什么态度,有没有情感上的变化。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物的象征意,借助这个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写景常用的方法有:1.写景的层次:远近、高低、上下等;2.多角度描绘: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对比等。
如果是游记类的散文,就要理清散文的游踪,看看作者是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又是如何移步换景的,写了哪些景,由眼前的景作者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这些,写这些,作者是仅仅为了介绍人文景观还是要借助联想的内容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悟。这类的散文常常用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对比等方法。
如果是感悟类的散文,就先抓住作者的“动情点”,即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看看到底是什么人、景、物、事等等触动了作者,然后找找作者由此感悟出来的内容,最后看看作者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表达自我的一种什么样的认识与体会。因此这类散文的思路常是:动情点——过渡点——思考点——升华点。
当我们真正做到了认真去读文章,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就题目找答案,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还会这么愁眉不展吗?
关于四位数年份的读法有下列几种情形:
1)一般情况下,将表示年份的四个数字按前后分为两组,每一组的数字都按基数词来读。例如:1865年读作 eighteen sixty-five1998年读作 nineteen ninety-eight
2)如果前两个数字为非“零”数字,后两位数分别为“零”,则先读出前两位数,然后将后面的两个“零”读为 hundred。例如:
1900年读作 nineteen hundred1800年读作 eighteen hundred
3)第三个数字为“零”(其他数字不是“零”)的年份的读法应当将该“零”读为Zero。例如:1809年读作 eighteen Zeronine
4)关于千年的一些读法。
2000年读作 two thousand2008年读作 two thousand and eight(或twenty Zeroeight)1008年读作 one thousand and eight(或ten Zeroeight)
另外,还有一些非四位数的年份,它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按照基数词的方法来读,另一种是一个一个数字来读。例如:
531BC读作 five three one BC(或five hundred and thirty-one BC)
2.日期
日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字之一。日期的写法可以采用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种形式。例如: March 1也可以写成March 1st;May 29也可以写成May 29th。但是,日期的读法只能用序数词的形式。例如:
October 31(October 31st)读作October(the)thirty-first
August 26(August 26th)读作August(the)twenty-sixth
3.时间: 时间的读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可以直接按照表示时间的数字来读。例如:
10:56读作 ten fifty six8:30读作 eight thirty
2)正点后的前半小时,通常说几点“过”(past)几分。例如:
9:25读作 twenty-five past nine
2:16读作 sixteen past two
3)正点后的后半小时,通常说几点“差”(to)几分。此时,所说的“几点”指的是“正点”后的下一个“正点”。例如:
10:55读作 five to eleven8:40读作 twenty to nine
4)英语中的15分钟也可以说成“一刻钟”(a quarter)。例如:
4:15读作 a quarter past four7:45读作 a quarter to eight
读法一 oh
▌应用场合:0出现在小数点后;0出现在房间号或公交车路中;0出现在手机号中;0出现在年份中。▌举例:
▷9.02 读作 Nine point oh two ▷Room 101 读作 Room one oh one ▷Bus 602 读作 Bus six oh two ▷*** 读作 One three eight oh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1906 读作 Nineteen oh six 读法二 nought
▌应用场合:0出现在小数点前
▌举例:
▷0.06 读作Nought point oh six 读法三 zero
▌应用场合:0出现在温度中;美语中的数字
▌举例:
▷-10℃读作 10 degrees below zero 读法四 nil
▌应用场合:0出现在足球赛比分中
▌举例:
▷Chelsea 2 Manchester United 0 读作 Chelsea two Manchester United nil 读法五 love
【注:括号内标注的出处不代表同学们的读物一定取自那里,但在此出处可以找到缩写版;没有标注的篇目在《典范英语(7以上)》一定没有出现过、在《书虫》中应该都没有出现过】
Red House & Blue House《?》
Notre Dame Cathedral《巴黎圣母院》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
The Secret Garden《秘密花园》(《典范9》-01、《书虫》)
Spiderman《蜘蛛侠》
Holes《别有洞天》
The Unquiet Grave《不平静的坟墓》(《书虫》)
Old Man & the Sea《老人与海》
Good English《典范英语》
Book Worm《书虫》
Jane Eyre《简爱》(《典范9》-09)
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
King Arthur《亚瑟王》
Charlotte’s Web《夏洛的网》
Pride &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书虫》应该有)
Desert Mountain Sea《极限之旅》(《书虫4》-06)
Twilight Saga《暮光之城》
Hacker Berry Finn《?》
1001 Nights《一千零一夜》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典范9》)
Blackbones Saves the School《布莱克博恩拯救学校》(《典范7》-06)
The Witches of Pendle《潘德尔的巫师》(《书虫1(上)》-04)
The Chemist: Redice Your Destiny《?》
The Hundred & One Dalmatians《101条花斑狗》
My Friend, Mandela《我的朋友曼德拉》(《典范6》?)
A Little Princess《小公主》(《书虫》)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书虫》)
The Gift of Magi《麦琪的礼物》
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of Om《蒙面清洁女工反败为胜》(《典范6》?)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环游地球八十天》
Harry Potter Series《哈利波特》
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梦游仙境》(《书虫》)
The Coldest Place on Earth《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书虫》)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典范9》)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第一步,初读,理清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与结果;第二步,细读,对照人物、事件与结果罗列立意点;第三步,品读,确定文章写作的最佳立意点。
【关键词】
学校教学 作文教学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三步三读法”
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指的是2006年全国卷率先推出的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千古文章意为高”,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些都说明了要写好新材料作文,首先要审题立意;对于写好一篇考场作文来说,审题立意更是十分重要。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笔者欲结合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向大家推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步三读法”。
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作文的写作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这样来审题立意。
第一步,初读,理清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与结果。这则材料中的人物有五个,那就是老鹰、乌鸦、牧羊人、他的孩子、羊(小羊、山羊)。他们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呢?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乌鸦非常羡慕,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觉得练得差不多了,便从树上猛冲下来抓山羊,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飞不起来,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他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羊呢,在文中只是被抓的对象:小羊被老鹰抓,乌鸦想抓山羊。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清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与结果时,对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勾画一定要全,凡是材料中出现过的人物都要列出,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的、更深刻地把握材料;再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与结果的罗列,一定要在文中逐项划出,最好是在草稿纸上逐一罗列,为下一步的立意做好准备。
第二步,细读,对照人物、事件与结果罗列立意点。罗列立意点时,我们最好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上面的例题中,主要人物是乌鸦、牧羊人、他的孩子。我们从“乌鸦模仿老鹰抓山羊,却因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结果被牧羊人抓住”这个角度,可以确立的立意点是:①看到别人的长处就想学习,而且锲而不舍地学习,乌鸦的精神值得肯定,②不顾自己的特点,盲目模仿别人,必然失败。从“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个角度,可以确立的立意点是: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盲目模仿要不得,③不要一味好高骛远,④聪明反被聪明误。从“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个角度,可以确立的立意点是: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③就是要有这样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当然,我们的文章还可从以材料的次要人物入手进行立意,并且这样做有时还会产生许多新的思想火花。在这一则材料中,次要人物“老鹰”和“羊”纯粹是参照物,从它们的角度不好确定什么立意点。这种情况也是经常碰到的,在此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步,品读,确定文章写作的最佳立意点。经过了第二步的细读,我们对照人物、事件与结果会列举出好些个甚至十几个立意点,我们一篇文章中不可能把这些立意点全部写进去,如果全部写进去的话,作文反而会因为主题太多而变成“无主题变奏”。所以,细读,对照人物、事件与结果罗列立意点,是发散思维,是我们写作时打开思路的过程;而写作时,我们又要聚合思维,在众多的立意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这样我们的作文才是“全面理解材料”,又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确定文章写作的最佳立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要正确,要体现正确的立场、观点,要宣扬健康、美好的事物,要批判消极的事物;要新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如果主题不新,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要深刻,对文章蕴含的意义的开掘、揭示有深度,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学生的生活面本来就比较的窄,脱离了生活实际,文章必然写不好;接近生活实际,才能真正有话可说。依照上面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确定文章的最佳立意,然后动笔写作了。
【考研英语阅读“三读法”】推荐阅读:
考研英语阅读精读10-28
考研英语阅读笔记整理05-29
考研英语阅读单词汇总12-02
05年考研英语阅读解析07-03
复习考研英语阅读及翻译建议06-04
考研英语 全面解读阅读复习方法11-05
考研英语 阅读理解找准重点10-05
细数考研英语阅读中 标点符号的作用11-26
考研英语二怎么复习阅读写作so easy10-04
2018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之教育类练习题12-07